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

一、隧道坍塌落石伤亡事故

(1)事故经过
某地铁隧道掌子面19:00时打完炮眼,进行装药,19:40时响炮后进行通风、找顶、出渣、第二次找顶处理。立拱开始后,22:05时左右,XX﹙劳务协作单位职工﹚在用风镐凿除拟安设拱架部位欠挖岩石后,正在清渣。突然一块重约200Kg边长约60cm正三角形岩石从拱顶掉落,砸在ⅩⅩ的安全帽上,被击成头颅脑外伤。火速送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2)事故原因分析
㈠直接原因
1.围岩节理瞬间变化时,未出现散碎小石落下的预警现象和渗水或渗混水预兆。
2.开工以来本标段相同地质条件,从未发生类似落石现象。此次落石的发生,无论是落石的大小和部位,均使工作面施工人员感觉突然和难以预测。
3.爆破后顶部围岩表面光洁,成形良好,无岩石裂纹,通过二次找顶也未发现异常,致使现场负责人员警惕性减弱,造成对作业场所安全观察和经验检测不仔细、不及时。
㈡间接原因
1.项目部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规章制度,但落实管理不到位。
2.隧道掌子面施工安全工作没有细化,重要危险工序段的安全检查、安全监控没有落实到人头。
3.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特别是岗前安全培训和教育走形式、走过场,造成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3)应汲取的事故教训
㈠必须高度重视早期支护的作用,加快初喷、挂网、安置钢拱架工作。
初期支护实质上是早期支护,它是永久支护的第一步,希望能快速提供支护,有效发挥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因此支护作业是很重要的。集团公司《安全检查表》明确规定:隧道支护必须①施工方案明确安全技术措施;②按照设计技术参数进行支护;③钢架全部采用螺栓联接;④钢架底部垫实;⑤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量测及信息反馈;⑥支护变形损坏及时修复;⑦禁止喷混凝土裂缝脱落、钢筋、锚杆外露、漏喷;⑧支护表面凹凸不平要达到设计要求。
㈡隧道软弱围岩地段需要增强超前支护,并对支护的工作状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在不良地质地段应由专人每班检查。构件支撑的立柱不得置于虚渣和活动石块上,在软弱围岩地段,立柱底面应加设垫板或垫梁。当发现支护变形或损坏时,应立即修整加固。
㈢对喷锚支护体系的监控量测中发现支护体系变形、开裂等险情时,应采取补救措施。当险情危急时,应将人员撤出危险区。
㈣必须全面执行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施工必须管操作”原则。对项目各级负责人、各职能部门以及各类施工人员在管理和施工

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形成“安全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一级抓一级,下一级向上一级负责的全员管理格局。
不能满足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已经制订,且已写在纸上贴在了墙上,甚至已经签了责任书并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而规矩在执行中关键是敢于斗硬,善于动真。

二、盾构区间隧道不明气体爆炸事故

(1)事故概况
城市地铁工程区间隧道使用盾构法施工,在对盾构机开仓检查过程中,发生不明气体发生爆燃,造成2人死亡,6人受伤。
(2)事故原因
当地政府成立事故调查组,经深入调查取证,并组织专家论证,认定该事故是一起由于疑似沼气的可燃性气体在土仓内逐步释放、聚集,达到爆炸浓度产生爆燃而造成的事故,属不可预见的偶然事件,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意外自然事故,是一起非责任、非生产安全事故。
(3)事故教训和措施
1、要认真梳理本单位、本片区内的施工风险,要严格监督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要严格隧道防坍、瓦斯或可燃气体防爆、防突水突泥、火工品防爆、高桥防坠、既有线施工等措施,加强不良地质隧道开挖初期支护、仰拱铺底、超前预报、监控量测等关键工序施工,南方地区加强暗挖隧道施工不良气体、不良地质的防范,要完善危险源识别和应急程序,要确保识别充分,应急反应迅速有效。
2、施工项目应随时收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分析、评估对安全的影响。出现较大风险时要加强与相关方的交流沟通,保持高度敏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势态扩大,同时要进一步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3、要重视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把隐患排查作为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主要领导要带头排查分析本单位存在的安全隐患,把治理安全隐患和预防事故结合起来,落实相关措施,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

三、隧道坍塌伤亡事故

(1)工程概况:
隧道长1920米,已完成开挖1147m、衬砌607m,2007年6月2日上午9时,D221+430~433段隧道左侧发生坍塌,将已施工的支护结构完全破坏,最终形成一个长约10米,宽约8米的坍穴,坍穴高度无法观测,坍塌体总量约400方,没有发生人身伤。
6月6日,确定坍方处理方案是:先堆填作业平台,然后按照“打管棚—立拱喷浆—回填混凝土—二次衬砌”的原则处理。6月7日至24日期间,施工完成了堆填作业平台、钢拱架临时加固、打套拱,安装36根管棚(回填灌注混凝土)、挂钢筋网、形成钢拱架护拱喷射混凝土等作业。计划于6月26日完成坍方段拱架架立、喷混

凝土等支护工作,6月27日开始向钢拱架背后的坍穴内灌注混凝土回填。
6月25日12:30分,作业工人开始进行喷射混凝土作业时。约15时15分,DK221+432~434处顶部突然发生大块岩石滑落,滑落石块最大块粒径超过2米,大部分粒径在1米~1.5米左右。瞬间将该处已施做好的支护结构砸垮,两榀钢拱架顶部被砸断,拱架背后管径为96mm、壁厚为6mm的管棚被砸断5根、砸弯4根,钢拱架和管棚严重扭曲。当时,附近有值班工长和安全员各1人,另有10名工人正在进行拱架喷护作业,坍塌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

(2)事故原因分析
1、地质水文原因:
通过对坍穴和坍体的观察,发现隧道左侧拱部开挖轮廓线以外,有一条厚度约50cm 青灰色岩脉,岩脉侵入带围岩严重风化,节理裂隙发育,结构面较多,大块坍体表面有灰白色胶质物,坍体中夹有白色粉状小块;可见由于岩脉的存在,隧道DK221+430~440左侧和左拱部围岩岩体完整性被严重破坏,但在坍塌之前,由于仅在隧道左侧拱部出露面积较小的一块表面有灰白色胶质物的岩体,容易使人产生错误判断。加之,2007年5月28日至6月1日夜间连续下暴雨,地下水得到大量补给,并渗流到隧道DK221+430~440段,是发生本次坍方的一个诱因。
2、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
(1)对隧道围岩变化缺乏正确认识,对围岩等级的判定存在较大误差,过分迷信设计图纸对围岩的分类和描述,没有认识到较长的II级围岩段中出现的局部软弱带的危害性,导致采用的支护参数不够强,不能满足实际围岩变形情况的需要。
(2)、施工现场技术管理薄弱,技术措施失当,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从而不能果断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扼止围岩变形的发展。
(3)、围岩量测数据未反映围岩的真实变形情况,未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4)、没有按程序办事,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向业主、设计、监理单位上报。
(5)、没有把握好大原则,没有把施工安全放在第一位,害怕采用拱架支护会侵入二衬断面,患得患失,没有正确处理好安全、质量、进度、效益的关系。
(6)管理体系运转不够正常,各职能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信息沟通不及时。

(3)事故教训和措施
本次事件,如果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围岩变化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够,能够抓住重点,不患得患失,把握安全第一的大原则,果断采取更强有力的支护措施,能够及时向相关单位报告从而拿出合理的处理措施,坍方是可以避免的。
1、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施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隧道施工应认真研究隧道所处地的实际围岩条

件,不能拘泥于设计图纸的地质描述,要有预见围岩可能产生较大变形甚至发生坍塌的能力,要做好预防坍塌的措施,根据地质情况的变化调整施工参数。
3、要按程序办事,要将围岩变化的情况及时报业主、设计、监理单位。加强信息流通工作。
4、要加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认识。
5、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在隧道围岩自稳性较差的地段应增设量测断面,量测数据应准确可靠,能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6、加强安全教育工作,让参与工程施工的每个人都有安全第一的观念,尤其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坚持这样一种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