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 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 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比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这必然消解群众的信任。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段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演讲、辩论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言之成理。

B.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屠刀,喊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这段文字可以作为第③段的论据。

C.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轻视语言的力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轻则言不由衷、表意不明,重则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D.语言和行动关系密切: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

【答案】(1)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有力(具体、形象)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补充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全面)。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4)C

【解析】【分析】⑴从全文看,本文开头由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的日常现象,自然引出“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本文中心论点。

⑵答题格式为:论证方法+效果+论证了分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第④段引用《文心雕龙》中的名言,运用了道理论证(含引证法),列举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的真情贯注,运用了举例论证,有力(具体、形象)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注意论证方法有时不只一种,回答要全面。

⑶此题考查议论文尾段的作用。议论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如本文第⑥段的作用是:补充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全面)。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

⑷从原文“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可知,只是“往往容易”并不是“一定”,C选项,故意把问题绝对化了。所以C项错误,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有力(具体、形象)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⑶补充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全面)。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炼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作者的观点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

⑵本题考査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別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⑶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分析段落作用。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

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__________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______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语言上的良好作风来自于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语法的正确和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

④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这种文字上的教养。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这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就的文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第②段划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因为所以

B.不仅而且

C.如果那么

D.虽然但是

(2)第②段划线字“洁癖”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5)第②③段两段的位置不宜互换,理由是________。

【答案】(1)D

(2)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

(3)①(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②(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③要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为范本,认真学习语言。

(4)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

(5)第②段阐述母语是一个人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第③段阐述母语是人的教养的基本功,心智成长是有教养的前提与基础,两者是层进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意思可知,作者承认前边所说的“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才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能表达句子间这一关系,故选D。(2)“洁癖”本义是过分爱清洁的癖性,联系语境“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可知,本词在文中意思是对词语的运用要求严格。

(3)文章开头引用尼采的话点明了母语的重要性之后,作者紧接着就论述了理由,从②段关键语句“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③段关键语句“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可以看出;⑤段“所以,我提倡”提示了下文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到关键语句“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以及作用的掌握。列举尼采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的心灵野蛮,能有力证明上文“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这种文字上的教养”这一观点。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第二段关键语句“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可知,本段主要论述母语对于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的重要性,母语是人成长的基础;从第三段关键语句“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可知,本段主要论述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人正常的成长过程是首先心智成长,然后才能谈教养,心智成长是教养的前提和基础,两段不能换顺序。

故答案为:⑴ D

⑵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

⑶ ①(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②(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

③要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为范本,认真学习语言。

⑷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

⑸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分句关系,判定所用关联词语。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⑸本题考查文章论证顺序的把握,注意明确第②③段两论述的内容,明确之间的关系,得出理由。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功名与功德

①“功名”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功业和名声”。纵观古今,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

②孔子不反对追求功名,讲“见利思义”“富而可求也……吾亦为之”,但他尤其看重精神的“功名”,认为“仁义”比功名更重要。庄子对功名持超然的态度:“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还认为追求功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功名使得人们相互倾轧,使人丧失自由。

③科举时代,世人热衷功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功名意识深入千家万户。人人能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明证。面对世人追逐的功名,当代国学大师熊十力的见解:“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世人因热衷功名、追逐功名,苦便随之而来;志学者因只求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便不以为乐,也不以为苦。

④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学生来旁听,思维迅捷,课后常与他磋磨学问,更兼意趣相投。某日,这个学生踌躇着开口请求一封推荐信,他爽快应允,这学生便获得一份足够分量的“敲门砖”。然而,推荐信一出他便再无踪迹,先前的所作所为成了功利的假象。

⑤这位学生想获取功名固然无错,只是功利思想太强。像这种获取功名的做法,为仁德之士所不齿,而且这种人也很难有大作为。功利如同厚厚的灰尘遮蔽着我们的眼睛,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追求功名的真正意义。

⑥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否则,即便拥有了功名也可能失去。“功是善行,德是善心。”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焦裕禄心中只有“民利”,鞠躬尽瘁为兰考,从不考虑个人名利:钱学森坚决不同意为他自己立

碑塑像,世人赞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们这种“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对那些整天沉醉于功名富贵的人来说,不啻为一服清醒剂。

⑦,面对功名,我们要坚守本心,思想上保持一份清醒,行动上恪守一份理智。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选文有删改)(1)在第⑦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

B.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

C.功德是追求功名的修养,重在克己利他。

D.积累功德,有助于我们正确树立功名观。

(3)梳理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文章从解说“功名”起笔,先阐述了________,然后议论了________,接着进一步阐明了________,最后归结出了________(中心论点)。

(4)你是否赞同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法?请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理由。

【答案】(1)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

(2)A

(3)①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②我们应正确对待功名(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③追求功名时我们要积累功德;④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4)【示例】①同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中所想的从来不是什么功名,而是如何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让“全中国人不再挨饿”,“造福全人类”,这足以反映他的品格和胸襟。②同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功名面前始终保持“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他一心辅助刘备父子,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令人称颂的品格和胸襟。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阅读文章,可知这篇议论文在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所以横线上应填写“因此”“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

(2)分析文章内容,可知第四段“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阐述了如何让正确对待功名,由此可知A项“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说法不正确,B项“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说法正确。根据第六段“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可知C项说法正确。根据最后一段“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可知D项说法正确。故选A。

(3)文章第一段解说什么是“功名”;第二、三段阐述了人们对待功名的不同态度;第四、五段通过列举反面事例“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第六段进一步阐明“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最后一段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据此作答即

可。

(4)选取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名人事例来回答即可。示例:同意。陶渊明做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陶渊明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待功名的态度充分证明了他的品格和胸襟。

故答案为:⑴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

⑵ A

⑶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应正确对待功名(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追求功名时我们要积累功德;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⑷【示例】①同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中所想的从来不是什么功名,而是如何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让“全中国人不再挨饿”,“造福全人类”,这足以反映他的品格和胸襟。②同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功名面前始终保持“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他一心辅助刘备父子,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令人称颂的品格和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明确分句关系,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⑶本题考查文章论证思路,首先通读全文,明确隔断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层次,总结文章论证思路。

⑷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从积累中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

4.议论性文体阅读

学生的精神

叶圣陶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

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中国民众的不能团结,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选自《叶圣陶集》)(1)文章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

(2)请说出选文第①段句子中划线词语“这”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3)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做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意思对即可。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体现了读书人具有的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及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文章的标题是一个短语,不可能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但它却表明了全文论述的话题。文章是从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很容易自满的通病开始谈起的,综合整个文章特别是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考虑,在“学生的精神”前加上主语“学生及一般教员”,即是选文的论点。

(2)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这”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仔细阅读“这”前面的文字,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

(3)本题考查论据的分析与运用。先确定材料中事实论据表明的观点,这则有关方孝孺的材料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然后对比,阅读原文每个段落,找到文中不同段落的分论点,总结所给的基本内容,确定材料可以作为哪一个段落的论据。本文中只有第⑤段的论点与材料表明的观点有关。最后,验证,将所给材料代入确定的段落,验证与该段观点是否相符。

(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文章开端由“通病”引出论题,然后围绕观点论述了“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最后,重申了论点。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运用“先”“再”“接着”等表示起承转合的词语组织语言。

故答案为:⑴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⑵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意思对即可);

⑶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体现了读书人具有的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⑷首先,由中国学生及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⑵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⑶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⑷本题主要考查了论证思路的问题,本段首先突出分论点,然后引用名言,举出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段。据此解答即可。

5.议论性文体阅读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

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何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答案】(1)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3)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A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寻找论点的一般方法,看题目、看开头句、看第一段的末尾句、看文章各个段落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等。其次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确定论点。这篇议论文的标题,很明确地提出了“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然后看③~⑥段,作者从教育理念、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等方面,具体论述“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最后在第⑦段中,做了“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的总结。综合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用标题来概括,当然也可以以“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的肯定句式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解答时分三步:第一步,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是论述“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的;第二步,细读第①段,叙述中秋国庆假期家长强迫孩子送去补课的事件,进而引出第②段的最后一句“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第三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联系论题“家庭教育”,明确这一段起了引出论题的作用;联系中心论点,明确起了论据的作用,从反面论证论点。综上,分条目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议论方法及其作用。题干中“哪些论证方法”表明此段应运用了不止一种的论证方法。解答类题目,要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要明确论证方法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具体答题要先从论点的角度总结论证内容,再说明论证了什么论点。第④段先是举例子,直接引用了一位家长有关教育焦虑的心声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然后把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因攀比而产生的教育焦虑的危害。

⑷本题考查文意判断。A.文中“这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这里去掉“或许”就与文意及现实情况不相符了。

故答案为:⑴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⑵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⑶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⑷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

⑶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

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语句提取出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作答。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拙诚”赢“百巧”

郝启荣

①“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一个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圆俗奸滑,不能不防。

②为人,贵在朴讷诚笃。《韩非子》记载,魏文侯与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临出发前刮起大风,遭随从劝阻。文侯说:“不可。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于是他亲自驾车前去,告知守山之人作罢。守诚,是做人之根本,做事的前提。翻阅史书,晏子为何能被齐景公委以重任?周勃何以被汉高祖托付大事?一个“诚”字,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对个人来说,诚信重千钧,因拙诚赢得的公信力与感召力,不仅能感染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③与拙诚对应的是“百巧”。这种行为,看似精明、实则愚笨,时常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时,李康在《运命论》中专为巧伪的滑头画过群像:“俯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如响。”投机取巧之人,多善于利用花言巧语来苦心钻营,处心积虑谋求私利。《郁离子》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但他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弄巧成拙、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可见,“取巧”实则“巧取”,尽管占了一时的便宜,但失去的却是众人的信任。

④现实中,坚守拙诚,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虽然在道理上很清楚,但行动上还是喜巧厌拙、外诚内滑。有的当“两面人”,把忠诚喊得山响,表态时信誓旦旦,暗地里却腐化堕落,直至身陷囹圄;有的在工作中媚上欺下、虚多实少、阳奉阴违,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玩数字游戏……“兵法”太多、“机谋”太深、过度“包装”,其本质上是诚信不足,缺乏实干与担当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自欺欺人、适得其反。

⑤没有诚信,人生的高楼便会地基不稳,事业的巅峰也只能昙花一现。做人如此,为官从政更是如此。讲诚信,向来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杨善洲恪守“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退休第三天就走进大山,绿了荒岭,也造就了一片精神绿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道至简,与其热衷搞花活、玩心计,不如静心干事,以徙木立信的拙诚、愚公移山的韧劲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⑥周恩来同志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讲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个人才能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2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阅读第⑤段,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当代的事实论据。(不超过35个字)

【答案】(1)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或“以‘拙诚’赢‘百巧’”)(意近即可得分)

(2)通过引用和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拙诚;充当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举例论证;通过魏文侯守信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为人,贵在朴讷诚笃(守诚,是做人之根本,做事的前提)”的观点,从而证明中心论点,富有说服力。(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

(4)示例:黄大发动员村民修渠,“修不通,我拿命来换”,绝壁中凿通一道“天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论点的提出有以下几种方式:标题表明论点,开篇提出论点,结尾归纳论点。从本文来看,作者在文中一直围绕着标题“以‘拙诚’赢‘百巧’”展开论述,结尾以“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扣题作结。

(2)此题考查理解议论文引论作用的能力。议论文的引论或援引故事、或叙述现象、或引用名言、或列举数字,无论哪一种方式,一般是引出话题(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充当论据支撑中心论点。

(3)此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据模式“论证方法+通用作用+语境作用”去组织答案。

(4)此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积累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第⑤段所阐述的观点,然后选择事例,不过要注意是“当代”的。概括的时候,要符合“对象+事件”的模式要求。

故答案为:⑴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或“以‘拙诚’赢‘百巧’”)(意近即可得分);

⑵通过引用和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拙诚;充当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举例论证;通过魏文侯守信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为人,贵在朴讷诚笃(守诚,是做人之根本,做事的前提)”的观点,从而证明中心论点,富有说服力。(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

⑷示例:黄大发动员村民修渠,“修不通,我拿命来换”,绝壁中凿通一道“天渠”。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通读本文,结合文章标题、首尾和文章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

⑶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

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孤独与幸福

①英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②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 的苏轼的清高。

③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④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⑤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⑥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古人这睿智的语言体现的就是自我反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⑦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⑧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 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⑨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⑩所以让我们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

(1)下列语句更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

A.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

B.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C.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D.让我们正视孤独,享受幸福。

(2)第六段画线处,最不适合作为论据填充在其上的句子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D.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第①段的结尾句: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故选B。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题时先明确第⑥段的论点是“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然后再仔细辨析各个选项是否适合做论据即可。

故答案为:(1)B;(2)C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题时先明确第⑥段的论点是“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然后再仔细辨析各个选项是否适合做论据即可。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 月 21 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

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2)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材料:

5 月 14 日,航船空客 A319 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 250 米的直面风、零下 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答案】(1)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2)举例论证,举了科研人员、基层干部、医生和老师(恪尽职守)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这一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为了国家和人民壮烈牺牲的人是英雄;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人也是英雄。刘传见机长沉着应对飞机在飞行途中出现的故障,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是英雄的行为表现。所以我认为,为国家、社会、人民默默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解析】【分析】(1)第①段是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以及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第②段是国家方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2)第④段画线句子列举了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医生、教师等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属于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答题模板为“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概括事例)的事例,证明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而第④段所要论证的观点是“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套入模板,即可得出答案。

(3)示例:英雄,不一定是光芒万丈,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人;也不一定是所向披靡,成就丰功伟绩的人。生活中处处有英雄,我们每一个人皆可成为英雄,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做出贡献,就可成为我们自己的“英雄”。

故答案为:⑴ 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⑵举例论证,举了科研人员、基层干部、医生和老师(恪尽职守)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这一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⑶为了国家和人民壮烈牺牲的人是英雄;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人也是英雄。刘传见机长沉着应对飞机在飞行途中出现的故障,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

是英雄的行为表现。所以我认为,为国家、社会、人民默默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崇尚英雄”。同时,从文章第①②两段所论述的三个主体——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全国中小学、国家的做法入手,梳理概括他们各自的行为。

⑵本题考查引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种。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可以得出只要“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找出这一点,然后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论述的通顺有条理即可。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爆款文章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①“爆款文章”是近几年兴起的名词,但若要追溯源头,我首先想到的是“洛阳纸贵”的典故。左思一篇《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与“不转不是中国人”的热度颇有几分相似。就在一百年前,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学和以鸳蝴派为代表的旧派小说齐头并进,各自在读者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

②但我们并不会用“爆款文章”去形容上述作品,为什么?

③“爆款”一词原指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景,强调的是其人气之高。当用“爆款文章”时,已经默认了文章的商品属性,但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文章的价值不局限于此。曹丕曾豪情万丈地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古有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今有以笔为武器的鲁迅。这些熠熠生辉的文人,定义了国人对“文章”的印象。但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如若文化产业以利益为导向,就势必要遵循商业市场的原则。作为爆款商品,某种程度上营销推广销售数量比产品质量、售后反馈更重要。爆款文章中也不乏内容有深度的作品,但即便再深刻,也无法掩盖其商品的本质。反观屈原、杜甫和鲁迅的创作,与当今争夺阅读量和广告位的爆款文章一对比,差异显而易见。

④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申请一个微博或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发文章。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写”的门槛已经低到几无筛选功能。而二十世纪初执笔为文的作家们,要么经过严格的旧学训练,要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鲁迅曾自嘲,其母亲对张恨水小说的偏爱甚至超过了自家儿子的文章,但即使是作为旧派文学代表的张氏小说,其实也是非常漂亮严谨的章回体,在今人看来依然有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夺人眼球的标题、标新立异的观点、反主流的态度,也成了爆款文章的创作原则。它挑战的是读者价值观的极限,这种“挑战”也正是其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⑤常有人问:如何才能写出10W+的爆款文章?似乎没见过谁问如何才能成为乔布斯、马

云或莫言。难道爆款文章真的门槛很低,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选自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有删改)(1)本文讨论的是“爆款文章”,作者为什么却先从《三都赋》等文章说起?

(2)“爆款文章”诞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与当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2)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导致爆款文章的门槛很低。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3)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

(4)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作品虽然人人传诵但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它们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指出了爆款文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接着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

【解析】【分析】(1)首先明确这一开头段写了什么——《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新文学和旧派小说齐头并进。然后思考该段与下文内容(论述“爆款文章”特质)、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真正的好文章应该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什么关系。最后组织语言简洁作答。

(2)统观全文,可知答案在第④段。首先提出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观点,然后从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读者的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相关语句并整合出答案即可。

(3)这段话在提出一个“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后,接着列举了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确定为举例论证。分析作用要采用“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这样的模式。据此分析答题即可。(4)回顾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一类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提出论题和论点的,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故答案为: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与当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⑵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导致爆款文章的门槛很低。读者的需求也发生

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⑶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

⑷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作品虽然人人传诵但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它们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指出了爆款文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接着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这篇文章第①段提出论题“爆款文章”,用的是举例的手法,②③段论证什么叫爆款文章,第④段论证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此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箴言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力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种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感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

但须以和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兽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读前贤的容睿智作品。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要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作者:(德国)叔本华有政动)(1)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

(3)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4)以你读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答案】(1)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读书要慎重选择,多读思想家原著,要读名著,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还要多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2)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只读书不思考,思维能力就会弱化,精神就会麻痹。

(3)连用若干形容词,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阅读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描写得淋漓尽致,将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描绘出读古人名著带给人的益处,高度评价了经典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4)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深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纯朴的乡邻情谊,这些人间真情感染着我,我的心也变得温暖澄澈,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面貌;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他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精神感动,激励着我,使我变得勇敢坚强。

【解析】【分析】(1) 结合关键语句分析概括。结合第①段“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刷人思想的运动场了”可以概括为:只读书不思考的危害;结合第②段"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者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栲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可以概括为: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结合第③段“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可以概括:读书要善于选择。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2)结合本段内容和全文论述内容分析,“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力压迫,会失去弹性。”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的有力地论证了“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的观点。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结合划线句分析,“轻松、愉快、消净、超逸”等形容词都是形容人阅读的愉悦感受,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