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会考复习资料

一、文言文阅读

(一)《劝学》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知.(zhī)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对下边句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己,通“矣”,罢了)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i,通“智”,智慧)

D.君子生.非异也(生xing,通“性”,资质,禀赋)

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兼词,“于之”,从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9.对下列古今异义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常用义为:加入)

B.声非加疾也(疾:强,宏亮。今常用义为:疾病,或快)

C.蟹六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指动词“跪下”的“跪”)

D.金就砺则利(金:黄金。今指刀剑等金属制品)

10.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吾恂恂而起"的"而"相同的一组是:( )

A.知明而行无过矣B.吾尝终日而思矣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1.对下列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于”相当于“从”,后“于”相当于“比”。

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

12.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的“劝”是“鼓励”的意思。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13.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 D.颁白者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1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禀赋与普通人比没有差别, ( 只是 ) 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比喻的方法来论述的。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C.文中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动词。

16.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 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 (3)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4) 用心躁.也。

A.兴盛不能够寄居存身毛躁

B.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托付毛躁

C.兴盛无法托付浮躁

D.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寄居存身浮躁

17.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何陋之有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8.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 )

A.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

B.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

C.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D.说明即使天资很高,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

19.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D.逆境才能成才。

20.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流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生长。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骏马跳跃一次,不能够十步远。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坚强。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二、翻译下列句子(20分,每小题5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 A知-智;B-槁暴,pù;C_假,jiǎ.)

2.B (己,自己,不是通假字。)

3.C 4.A 5.B 6.C 7.D

8.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日”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上”和“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假舟楫者,非

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表示运的工具,用箕畚。)9.D(金:指刀剑等金属制品。今指黄金)

10.B(A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以不译出来。B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可译作“地”(de)。C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D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

11.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向”。)

12.C( A:本义;B不同;D:战国末期赵国人)

13.C(A为宾语前置句;B D为介词结构后置;C为定语后置句。)

14.B (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不是脚走得快)

15.D (“下饮黄泉”的“下”,向下,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表修饰。)

16.D 。

17.D 。(居庙堂之高,即“居高之庙堂”,定语后置句,与例句相同。)

18.B 。

19.B

20.D(A.蛟龙生焉:焉,兼词,“于之”,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不能十步:省略句,不能(跨越)十步。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二、翻译下列句子(20分,每小题5分)(画线词句各1分,全句大意1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全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二)《归去来兮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诤谏(jiàn)轻飏(yáng)熹微(xī)眄庭柯(gài)

B.流憩(qì)矫首(jiǎo)出岫(xiù)景翳翳(yì)

C.盘桓(huán)窈窕(yǎo)遑遑(huáng)棹孤舟(diào)

D.耘耔(zǐ)东皋(hào)壶觞(shāng)瞻衡宇(zhān)

2.下列各句跟原文没有出入的一项是()。

A.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暇观。

C.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D.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愁怅而独悲?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可追:可以挽救)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征夫:出征的人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情话:知心话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乘化:顺着自然的变化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舟摇摇以轻飏云无心以出岫

B.悦亲戚之情话感吾生之行休

C.复驾言兮焉求悟言一室之内

D.既自以心为形役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下列与“既自以心为形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军中无以为乐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临清流而赋诗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6.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B.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确)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追赶,追逐)

7.谢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时矫首而遐观(举,抬) B.策扶老以流憩(马鞭子)

C.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通“筹”,筹划)

D.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怀念,想念)

8.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万物之得时。译文: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

B.策扶老以流憩。译文:柱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C.请息交以绝游。译文:让我同外人断绝交游吧!

D.曷不委心任去留?译文:为什么不委屈自己的心,任意地去或留呢?

9.下列对文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作者把过去做官视为误入迷途,而把今天的归隐才看作是正确的选择。这两句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和与世俗读书人迥不相同的人生观。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作者在外做官,迷失了回家的路。这两句话实写心中的悔恨,与前文“迷途”相呼应。C.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说明作者回到农村后,就谢绝与上层社会交往,每天独自在院中散步而兴味无穷。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作者借景抒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而知还。

10.“归去来兮”一语在文中两次出现,对其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让人感觉他此志已定,此意已决。

B.第三段首句进一步宣言,我不仅弃官归隐,而且还要和当道者断绝交流。

C.第一句“归去来兮”引出从“归”至家的情景的描写,第二句“归去来兮”引出“隐”后的生活和感受。

D.两句“归去来兮”以抒情句式既表达出对短暂的“适俗”经历的反省和“迷途知返”的决心,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11.下面对《归去来兮辞》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全为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本段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B.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先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再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这里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眼见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而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C.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先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再是作者从反面和正面自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D.本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的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12.下列加点词语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轻飏(yáng) 壶觞(shāng) 出岫(yòu) 景翳翳(yì)

B.曷不(hé) 耘耔(zǐ) 登东皋(gāo) 棹孤舟(zhào)

C.熹微(xī) 流憩(qì) 遐观(xiá) 眄庭柯(gài)

D.西畴(chóu) 盘桓(huán) 遑遑(huáng) 载欣载奔(zǎi)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①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②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

B.①载欣载奔(载,义同“载歌载舞”的“载”)②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

C.①或植杖而耘耔(耔,培苗)②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

D.①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手杖;流憩,游息)②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自知)

14.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问征夫以前路②将有事于西畴

“以”、“于”都是介宾,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B.①悟已往之不谏②恨晨光之熹微

两个“之”字都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①云无心以出岫②登东皋以舒啸

两个“以”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D.①既窈窕以寻壑②亦崎岖而经丘

“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用如名词,分别指“幽深的河岸”“崎岖的山路”;前面省略了“循”“沿”等动词。

1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参考答案

1.B(A眄 miǎn C棹 zhào D皋 gāo)

2.C(A.舟遥遥

..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D.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3.B(征夫:行人)

4.A连词,表修饰(B助词,定语的标志;助词,主谓间 C助词,无义;谈话 D介词,被;介词,因为)

5.D(同为被动句)

6.D(挽救,补救)

7.A(B柱,柱着 C田地,已耕种的田地 D怀着,趁着)

8.D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的生活而不用管它生死呢?

9.B(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实写……”不对)

10.D(“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不当)

11.A(“全为自恕自慰之词”不当。本段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

12、B. A出岫(xiù);C眄庭柯(miǎn);D载欣载奔(zài)

13、C.景,太阳。

14、C.前一“以”表修饰关系。

15、A.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三)《勾践灭吴》

课文导航

(1)故事情节曲折委婉。文章一开始,就以简练的手法,写出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求谋臣,文种责备其迟,眼看两国即将讲和,子胥从中作梗,越人巧施美人计化险为夷,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国之父兄”请战,勾践婉辞,“父兄”又请,最后君民同心报仇雪耻。

(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越王勾践是一个有胆有识,城府很深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才能处变不惊;他知人善任,才能充分发挥文种的才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

·范例示导·

1.选出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

A.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国子姓:国君的同姓。

B.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

C.将帅二三子夫妇发蕃二三子:二三个人

D.吾不欲匹夫之勇也匹夫:平常人

解答:此题检测古今异义的知识,错误的项是C项,“二三子”应解释为“你们”,不能望文生义的解释为“二三个人”。

2.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A.有三条江环绕着越国,百姓无处可逃。

B.有三条江环绕着吴国和越国,百姓无法外迁。

C.有三条江环绕着越国,百姓无法外迁。

D.有三条江环绕着吴国和越国,百姓无法可逃。

解答:此题检测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答案是B项。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要注意特定的语境来翻译。这句主要涉及“之”的指代义,根据前文可看出这是讲的吴越两国的地理环境,再就是“移”只能讲做“迁移”。

·学能自测·

一、基础检测

1.选出加点的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 )

A.勾(gōu)践鄞(yín)县豚(tún) 饩(xì)

B.餔(bǔ) 啜(chuò) 赂(lù) 社稷(jì)

C.暴(bào)露百姓之骨夫差(chāi) 免(miǎn)者孺(rú)子

D.誓(shì) 亿有(yòu)三千囿(yòu) 甬(yǒng)

2.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知:①知道。②见解,知识。③了解。④主持,管理。⑤通“智”。

(1)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

(2)失其所与,不知( )

(3)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

(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3.求:①寻找,访求。②追求,谋求。③探求。④要求,请求。⑤索求,索取。

(1)然后乃求( )谋臣(2)今急而求( )子

(3)又有百千求( )救声(4)不求( )闻达于诸侯

(5)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6)安求( )其能千里也

(7)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之

4.谋:①谋划,商量。②计谋,计策。

(1)执其手而与之谋( ) (2)陈胜吴广乃谋( )曰

(3)聚室而谋( )之(4)足智多谋( )

5. 然:①燃烧;②这样,那样;③是的,对的;④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⑤但是,然而。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 )谋臣与四方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2)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

(4)吴广以为然( ) (5)然( )天子读者者有几

(6)天下物皆然( ) (7)父利其然( )也

6.选出下列加点词错误的一项( )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结仇)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原野之中)

C.寡人请更。(变革)

D.然后卑事夫差。(卑视,瞧不起)

7.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征,赋役)

B.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磨砺)

C.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他的身体)

D.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十万)

8.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更①寡人请更( )

②更若役( )

③劝君更进一杯酒( )

④室中更无人( )

⑤少不更事( )

于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

②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

③宦士三百人于吴( )

④以其无礼于晋( )

⑤贫者语于富者曰( )

⑥积于今六十岁矣( )

⑦苛政猛于虎也( )

许①勾践即许之( )

②杂然相许( )

③高可二黍许( )

④许君焦、瑕( )

⑤麦田浅鬣寸许( )

9.下列句子,“虽”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虽悔之,亦无及已

B.虽鸡狗不得宁焉

C.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0.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越国境内的百姓,都亲近我们越王,就像亲近

父母一样。)

B.越人饰美女八。(越国人购买了八个美女)

C.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稀,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商人夏天买进皮货,冬天买进葛布,干旱时买船,下雨天买车。)

D.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勾践自身亲自做吴王的马前卒)。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7题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啜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1.下面句子,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至于句无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A.①jù②zài

B.①jù②zǎi

C.①gōu②zǎi

D.①gōu②zài

1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广运(南北为运)百里

B.将帅(同“率”)二三子夫妇以蕃

C.令壮者无取(同“娶”)老妇

D.而摩厉(厉害)之于义

1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洁其居”的“洁”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苦其心志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⑥置人所罾鱼腹中

⑦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A.①③⑥

B.①④⑦

C.②⑤⑦

D.②④⑦

1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指代的内容。

(1)四方之民归之( ) (2)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

(3)公与之饩( ) (4)洁其居( )

下面15、16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分别是:

15.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

A.一定要哭泣埋葬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B.一定要哭泣埋葬他们,像对待他的儿子一样。

C.必须要哭泣埋葬他们,像对待他的儿子一样。

D.必须要哭泣埋葬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1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

A.对从四个方向来投奔越国的人,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们。

B.对从各地来投奔越国的人,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他们。

C.对从各地来投奔越国的人,一定在大庙里行礼接见他们。

D.对从四个方向来投奔越国的人,一定在大庙里行礼接待他们。

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勾践采取措施鼓励百姓繁殖生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