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原州区第四中学沙丽娜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2、通过交流讨论,引起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培养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故乡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强朗读和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

解;缺乏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指导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展示“香包”实物(引出端午),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除了卖香包之外还有那些其它习俗吗?(多媒体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

(二)新课学习

(1)读一读,解决生字词。

请几位同学读本课生字词。集体朗读字词。

设计意图:积累生字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2)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在作者的家乡高邮,过端午有什么风俗?其中哪些是高邮所独有的?(幻灯片播放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

(3)细品鸭蛋体会感情

集体朗读二三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以“这是……的鸭蛋,因为……”为句式说一

段话。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鸭蛋的特点,体味感情。

(4)赏析精彩片段

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与鸭蛋有关的趣事呢?从这些童年趣事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明确作品体现的故乡情,童年的趣味,生活的趣味。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四)谈收获。(可以从风俗,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来谈)

(五)拓展延伸

今天学习了有关于端午的风俗,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多媒体展示传统节日)并试着写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如果时间紧,就布置为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写作训练。

(六)布置作业

在端午来临之时,向长辈询问家乡的习俗,过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端午。

设计意图: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六、板书设计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风俗对故乡的热爱和童年生活的怀想之情

端午的鸭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