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检测

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检测
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检测

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检测

一、前言

真菌是微生物中的高等生物,是一类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叶茎,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微生物。自然界中的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用来加工食品,但在特定情况下又可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真菌本身不仅作为病原体引发人类疾病,其代谢产物真菌毒素(mycotoxins)也对人及动物造成危害。真菌毒素是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人畜进食被其污染的粮油食品可导致急、慢性真菌毒素中毒症。

1.1粮食中典型的真菌毒素

1)黄曲霉毒素(aflatoxin)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生和程度随地理和季节因素以及作物生长、收获、贮存的条件不同而异,粮油作物在收获后、贮藏期以及加工后都能受到产毒菌株污染,有时早在作物收获前就已受到了产毒菌株的污染。1960年在英格兰南部和东部地区,十几万只火鸡因食用发霉的花生粉而中毒死亡。剖检中毒死鸡,发现肝脏出血、坏死,肾肿大,病理检查发现肝实质细胞退行性病变及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研究发现火鸡饲料中的花生粉含有一种荧光物质,是导致火鸡死亡的病因,并证实了该物质是黄曲霉的代谢产物,故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2)赭曲霉毒素最初是从南非的赭曲霉毒株中分离出来的,由赭曲霉(Asper-gillusochraceus)、洋葱曲霉(Aspergillusalliaceus)、鲜绿青霉(Pencilliumviridicatum)、徘徊青霉等代谢产生,包括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赭曲霉毒素A是其中毒性最强的物质,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天然污染物。在一些国家的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率可达2%~30%。该化合物主要表现为肾脏毒性。在巴尔干地方性肾病流行区,6%~18%人群的血液中能检出赭曲霉毒素A。3)展青霉毒素(Pat),又叫棒曲霉毒素和珊瑚青霉毒素,主要是由棒曲霉(Aspergillusclavatus)、扩展青霉(Pencilliumexpansum)、展青霉(Pencilliumpatulium)、曲青霉(Pencilliumaspergillus)等代谢产生的一种免疫抑制剂。

4)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是由头孢菌(ephalosporium)、镰孢菌(Fusarium)、葡萄状穗霉(Stachybotrys)和木霉菌(Trichodema)等代谢产生的一组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相似的有毒代谢产物。

5)玉米赤霉烯酮(ZEA)又名F一2毒素,是由镰刀菌属的菌种产生的代谢产物。最早是由染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的,是由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黄色镰孢(Fusariumculuorum)、木贼镰孢(Fusariumeqlliseli)半裸镰孢(Fusariumsemitectum)茄病镰孢(Fusariumsolani)等菌种产生的。许多国家曾报道,猪和牛等家畜摄食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谷物或饲料后,可引起动物雌性激素中毒症。

1.2检测真菌毒素的常用方法:

1)薄层层析法:

TLC法是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霉菌毒素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霉菌毒素的荧光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测定其最低含量。TLC法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

2)色谱法:

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一直是最重要的真菌毒素的化学分析方法。现在比较普遍的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还是液相色谱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法快速而准确,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仅限于专业检测机构获得科研和调查分析、监测使用,未能在企业及基层广泛推广使用,而且其结果的滞后效应大大降低了对生产实际的指导效果。

3)免疫化学检测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基于抗体与抗原或半抗原之间的选择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生物化学分析法。通常具有高的选择性和很低的检出限,广泛用于各种抗原、半抗或抗体的测定,一般可分为荧光免疫法、发光免疫法、免疫法及电化学免疫法等非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其中在饲料霉菌毒素检测中应用较广的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由于其快速、灵敏、准确、可定量、操作简便、无需贵重仪器设备,且对样品纯度要求不高等特性,特别适用于饲料厂、粮油/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等企业进行原料或成品的检测以及工商质监部门现场检测。

该类方法有以下特点:

1、灵敏度高

2、干扰小:抗体抗原的免疫反应特异性很强,结构类似物、荧光物质、有色物质对检测的干扰很小。

3、操作简便快捷:由于特异性强,简化了样品的预处理和提取纯化过程,同时操作步骤也非常简便,测定时间也短。

4、安全性高,污染少,成本低廉:不需要昂贵的测定仪器,所用试剂也相对较少,特别是因为灵敏度高,毒素标准品的浓度可以很低,减少了对检测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和污染。

二、实验目的:

检测入仓小麦,稻谷,大米的真菌毒素。

三、实验原理

1.免疫胶体金技术(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 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英文缩写为:GICT。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聚合成为特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称为胶体金。常用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

(1)免疫胶体金光镜染色法

细胞悬液涂片或组织切片,可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进行染色,也可在胶体金标记的基础上,以银显影液增强标记,使被还原的银原子沉积于已标记的金颗粒表面,可明显增强胶体金标记的敏感性。

(2)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应用微孔滤膜(如膜)作载体,先将抗原或抗体点于膜上,封闭后加待检样本,洗涤后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

(3)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将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以条带状固定在膜上,胶体金标记试剂(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吸附在结合垫上,当待检样本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上后,通过毛细

作用向前移动,溶解结合垫上的胶体金标记试剂后相互反应,再移动至固定的抗原或抗体的区域时,待检物与金标试剂的结合物又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检测带上,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显色结果。该法现已发展成为诊断试纸条,使用十分方便。

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对受检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

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作用的底物。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性状以及检测的具备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

(1)间接法

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故称为间接法。

间接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抗原的纯度。虽然有时用粗提抗原包被也能取得实际有效的结果,但应尽可能予以纯化,以提高试验的特异性。特别应注意除去能与一般健康人血清发生反应的杂质,例如以E.Coli为工程酶的重组抗原,如其中含有E.Coli成份,很可能与受过E.Coli感染者血清中的抗E.Coli抗体发生反应。抗原中也不能含有与酶标抗人Ig反应的物质,例如来自人血浆或人体组织的抗原,如不将其中的Ig去除,试验中也发生假阳性反应。另外如抗原中含有无关蛋白,也会因竞争吸附而影响包被效果。

(2)竞争法

竞争法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以测定抗原为例,受检抗原和酶标抗原竞争与固相抗体结合,因此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原量与受检抗原的量呈反比。

当抗原材料中的干扰物质不易除去,或不易得到足够的纯化抗原时,可用此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其原理为标本中的抗体和一定量的酶标抗体竞争与固相抗原结合。标本中抗体量越多,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体愈少,因此阳性反应呈色浅于阴性反应。如抗原为高纯度的,可直接包被固相。如抗原中会有干扰物质,直接包被不易成功,可采用捕获包被法,即先包被与固相抗原相应的抗体,然后加入抗原,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抗原中的杂质,然后再加标本和酶标抗体进行竞争结合反应。竞争法测抗体有多种模式,可将标本和酶标抗体与固相抗原竞争结合,抗HBc ELISA一般采用此法。另一种模式为将标本与抗原一起加入到固相抗体中进行竞争结合,洗涤后再加入酶标抗体,与结合在固相上的抗原反应。抗HBe的检测一般采用此法。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

4.1试样:

小麦,大米,稻谷

4.2试剂:

O),甲醇

超纯水(d H

2

4.3仪器:

胶体金真菌毒素检测卡,酶联免疫试剂盒,恒温箱,酶标仪,移液枪

五、实验步骤

5.1胶体金检测卡定性测试真菌毒素浓度:

1.入仓小麦样品经过粮食分样器分样至50g,作为待测样品。

2.把待测样品经植物粉碎机研磨,过20目筛并混匀。

3.准确称取1g均匀粉碎试样到15mL离心管中。

4.在离心管中准确加入萃取液5mL,将瓶塞盖紧密封,用力震荡5分钟,经4000rpm离心1分钟得上清液。

5.撕开真菌毒素检测试纸卡包装,取出金标微孔。用吸管取上述离心管中上清液5滴滴入金标微孔中,2分钟后用滴管将微孔中的检测液与金充分混匀,再等2分钟后,将混匀的混合液用滴管全部吸取并滴加到试纸卡的(S)加样孔中。

6.5~10分钟判断结果,半小时后的结果判读无效。

结果判定:

1测试卡为阴性,表示样品真菌毒素浓度符合规定。

2测试卡为阳性,表示样品真菌毒素浓度超过规定浓度,需要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测定其真菌毒素浓度。

5.2酶联免疫法定量测定真菌毒素浓度:

1.入仓小麦样品经过粮食分样器分样至50g,把样品经植物粉碎机研磨,过20目筛并混匀。

2.准确称取样品粉末1g并加于配套的离心管中,加入提取液甲醇-水(4:1)5mL。用震荡器把提取液和样品充分混匀并4000rpm离心1分钟,所得上层液体为含有检测物质的待检液。

3. 根据需要对待测液进行梯度稀释;

4. 将阴性质控、阳性质控和标准品作1:200 稀释(将5μL样品加稀释液稀释到1mL,混匀);

5. 取100μL已稀释的样品、标准品和阴性质控、阳性质控加入相应的孔板内(质控和标准品至少需做两孔),A1 孔不加液体作为空白底色;

6. 在37℃温箱中放置30 分钟;

7. 到时间后将孔被液体甩去,并用1X 洗涤液反复清洗4 次,最后用蒸馏水洗一次;

8. 在每孔内加100μL酶结合物(需按比例稀释,除A1 孔外),轻微混匀;

9. 在37℃温箱中放置30 分钟;

10. 甩去孔内酶结合物,用1X 洗涤液反复清洗4 次,最后用蒸馏水洗一次。

11. 在每孔内加100μL TMB(使用前混合A液和B液)混匀;

12. 37℃放置15 分钟,轻微混匀;

13. 每孔加50μl 1N 硫酸终止液,终止反应。

14. 在15 分钟内,用酶标仪在450nm 处读取吸光度值(OD 值)(将酶标仪A1 孔设定为空白孔)。

结果换算:以标准样品的OD 值为轴,标准样品的数值为X 轴,在方格纸或计算机上作出标准曲线,然后根据标本的OD 值读数在标准曲线上读出相应的IgG 抗体浓度。

测定小麦呕吐毒素流程图

备注:酶联免疫法一板可测12个样品,所以呕吐毒素大于2000pb的样品凑齐12个做一次。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如曲霉属、青霉属及镰孢属,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易引起人和动物病理变化和生理变态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证实,真菌毒素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可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部分真菌毒素已被证实具有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的“三致”作用。据世界粮农组织(FAO) 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遭受真菌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千亿美元。 几种典型的真菌毒素及其危害: 迄今发现已有300 种真菌毒素,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等。不同种类的毒素有各自的特点及危害。 (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 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AF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包括B1,B2,G1,G2,M1,M2,P1,R1等十七种异构体。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荧光,根据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AFT耐热,加热到280℃是才发生裂解而破坏,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很难将其清除。AFT 在中性、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PH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钠盐,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能形成带有荧光的AFT。 1、易受污染的食品 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主要受污染的食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籽、大米、小麦、大麦及豆类及其制品。其中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污染严重,其次是大米、大麦,豆类很少受污染。 2、对人体的危害 AFT按急性毒性分级属于极毒类,其LD50为0.24~0.32mg/KgBW(雏鸭)对人主要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脑病。 黄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发生在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表现类似雷耶氏症,如1963年发现于泰国的神经系统疾病,每年泰国有几百名1-13岁的儿童,由于类似于雷耶氏症的急性脑病和内脏脂肪变性而死亡。 大量的动物试验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只是由于缺乏有力的人类流行病学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将黄曲霉毒素定为人类的可能致癌物,但由于黄曲霉毒素可以引起几乎所有实验动物的癌症,包括灵长类动物,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Ⅰ类可能致癌物。 (二)赭曲霉素(Ochratoxin ,OT) 赭曲霉素是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的某些种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基本结构为苯甲酸异香豆素,包含7 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 在自然界分布最广泛,毒性最强,对人类和动植物影响最大。它是一种稳定的无色结晶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和碳酸氢钠溶液,微溶于水,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绿色荧光。OTA的溶点为134℃,其甲醇溶液在冰箱中保存一年而不会分解。赭曲霉素耐热,焙烤只能使其毒性减少20%,蒸煮对其毒性不具有破坏作用。 1、易受污染的食品 赭曲霉素的产毒菌较多,包括赭曲霉、疣孢青霉和碳黑曲霉,在自然界分

食品微生物(华农)

食品微生物习题 第一章绪论 1.食品微生物: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生物学特性、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以及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污染与控制等基本内容的科学。2.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是什么? (1)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特点 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遗传特性及生态学特点——识别、检验、控制微生物。(2)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现象及其机理 (3)与微生物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HACCP体系 (4)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方法(保藏方法) (5)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和监测技术传统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6)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A、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酸奶、酸泡菜…. B、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酒、食醋、氨基酸、维生素 C、微生物酶的应用腐乳、酱油. 3.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A.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酸奶、酸泡菜…. B.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酒、食醋、氨基酸、维生素 C.微生物酶的应用:腐乳酱油 4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列文.虎克1683年用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一个发明微生物的纯培养的人——柯赫纯培养、柯赫法则 第一个意识、发现食品中存在微生物的人——巴斯德1837年牛奶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第二章 1水果pH低(<4.0),细菌不生长,有好的耐藏性。 而霉菌最适pH5~6,在pH1.5~10可以生长。 2水果的Eh很低,而细菌生长比霉菌要求高的Eh。 3水果维生素B含量低。而G+菌合成维生素B能力差,需利用现成的,G-和霉菌可合成维生素B,并满足自身所需。 所以常见水果的腐败是霉菌腐败而不是细菌腐败 7、写出食品的水分活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食品的水分活度受环境相对湿度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基质(食品)的水分活度和空间的相对湿度总是趋于平衡。 (食品)A W大——失水,A W小——吸水 环境相对湿度低,食品的表面干燥,A W降低; 环境相对湿度高,食品的表面潮湿,A W升高。 (1)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内在因素:ph值、水分活度、氧化还原电势、营养成分、抗微生物成分、生物结构六点 (2)植物性食品的Eh为300~400mV,这说明在其上生长的细菌为好氧类型 (3)肉的ph值6.2左右,牛奶6.5左右,蟹接近中性。 不产芽孢细菌最低生长ph为4.0(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自然环境中的Eh在816 ~-421 mV,

中药中真菌毒素测定指导原则

中药中真菌毒素测定指导原则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某些中药在种植、储存等过程中易产生一些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展青霉素等,对人体具有毒性,有必要加强相关真菌毒费的控制。 本指导原则用于中药中真菌毒素的测定。 基本原则 ―、中药中真菌毒素的分类 真菌毒素是由各种各样的真菌菌核所产生的。曲霉属、镰刀菌属和青霉属包括了绝大多数的产毒真菌。与曲霉属相关的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等;与镰刀菌属相关的真菌毒素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伏马毒素等;与青霉属相关的真菌毒素主要包括展青霉素和桔青霉素等。 二、监控品种 由于各类真菌毒素的发生毒性的机理不同,容易受污染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因此,应选取容易受污染的中药品种进行相应毒素检测方法的开发。粮谷类、种子类、油性成分多的品种应注意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与粮谷类有类似基质的中药材应注意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如淡豆豉、薏苡仁、白扁豆等;酸性果实类中药应注意展青霉素的检测,如枸杞子、乌梅、酸枣仁等。处方中含有易污染的药材以及生粉投料的中成药品种应注意相关真菌毒素的检测。 三、测定方法 目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酶联免疫测定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薄层色谱法主要用于初筛,酶联吸附免疫法适宜大批样品集中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适合现场单个或少数样

品即时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较强,重现性较好,假阳性率较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可以实现多成分同时检测,解决色谱分离不完全及假阳性的情况。本指导原则主要提供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参考方法。 在建立中药中真菌毒素的测定方法时,应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分柝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通则9101)。 四、限值拟定 真菌毒素的限量可结合毒性数据、国内外相关行业的限度标准以及中药的用法用量进行拟定。 基本内容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较多应用于单一成分真菌毒素的分析或者同种类真菌毒素的多成分分析。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应根据待测真菌毒素的理化性质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多成分测定时可采用流动相梯度洗脱,以达到良好分离效果。固定相常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可根据情况选择小粒径或较长的色谱柱以提高分离度。常用的流动相为不同比例的甲醇-水溶液和乙腈-水溶液,以荧光检测器或者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测定。 如赭曲霉毒素A可以乙腈-2%冰醋酸溶液(49:51)为流动相,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333nm,发射波长477mn)进行测定;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可以甲醇-水(20 : 80)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20nm)进行测定;玉米赤霉烯酮可以乙腈-水(50: 50)为流动相,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32nm,发射波长460nm)进行测定。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应根据各种真菌毒素的理化性质,以保证溶解性和稳定性为原则,选择合适的溶剂溶解并配制合适的浓度作为贮备液。常用的溶剂为甲醇、乙腈。对照品贮备液一般可于冰箱冷藏保存1~3个月。

【CN110007043A】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37234.8 (22)申请日 2019.04.25 (71)申请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 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灵街 50号 (72)发明人 俞明正 史建荣 董飞 王淑芳  张笑 赫丹 徐剑宏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315 代理人 吴家伟 (51)Int.Cl. G01N 30/88(2006.01) G01N 30/06(2006.01) (54)发明名称 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 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谷物样品,粉碎后过 筛,得到谷物样品粉末;将乙腈与水混匀后作为 提取液加入到谷物样品粉末中,涡旋提取后离 心,收集上清液;取上清液注入EP管中,涡旋振荡 后离心,将上层清液吸出后用氮气吹干,吹干后 的残渣溶解后过滤,收集滤液,作为待测样品提 纯液;将待测样品提纯液注入液相色谱仪,采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检测。本发明提出一种 简单、快速、准确的粮谷中真菌毒素的一次性快 速筛查检测技术,成本低、萃取速度快、操作简 便、灵敏度低、回收率好、稳定性强,为明确粮谷 中真菌毒素的污染及控制、保障粮谷质量安全奠 定了技术基础。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2页CN 110007043 A 2019.07.12 C N 110007043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07043 A 1.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取谷物样品,粉碎后过筛,得到谷物样品粉末; (2)将乙腈与水混匀后作为提取液加入到所述谷物样品粉末中,涡旋提取后离心,收集上清液; (3)取所述上清液注入EP管中,涡旋振荡后离心,将上层清液吸出后用氮气吹干,吹干后的残渣溶解后过滤,收集滤液,作为待测样品提纯液; (4)将所述待测样品提纯液注入液相色谱仪,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 色谱条件:色谱柱:C18,流动相A:5mmol/L醋酸铵水溶液,流动相B:甲醇,流动相梯度程序:初始流动相为10%流动相B,保持1min,1min至3min,升到35%流动相B,3-5min升到90%流动相B,5-11min维持90%流动相B,11.01min回到初始流动相,共15min; 质谱条件:离子化方式:电喷雾电离子源;扫描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离子源温度500℃;雾化气50psi;辅助气50psi;气帘气35psi;喷雾电压:5500V、4500;碰撞室射出电压:10V、-6V。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喷雾电离子源包括ESI+和ESI-。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取上清液2mL注入含有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填料的4mL EP管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填料为硫酸镁0.2g,氯化钠0.1g,柠檬酸钠0.1g,C180.1g。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以2500r/min,涡旋振荡5min,然后5000r/min离心5min。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以2500r/min,涡旋振荡1min,然后5000r/min离心5min。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粉末过2.00mm孔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将乙腈与水以80:20的体积比混合,然后按照体积质量比4:1加入所述谷物样品粉末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谷物中9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吹干后的残渣,溶解于含0.1%甲酸的50%甲醇水溶液中,然后用0.22μm的滤膜过滤。 2

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类,人畜食用了被真菌污染的食物均有可能导致此类疾病,但真菌毒素的种类较多,因此真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较复杂,诊治也不是特别规范。为提高本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本课件介绍了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预防控制等知识,并对几种常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真菌性食物中毒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诊治。 一、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 人畜食用了被真菌毒素污染了的粮食、食品和饲料后,发生的食物中毒,称为真菌毒素食物中毒或真菌性食物中毒。 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真菌毒素多达300 余种,与食品关系密切的、比较重要的有几种,如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3- 硝基丙酸和展青霉素等。其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包括串珠镰刀菌素、伏马菌素等。麦角中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真菌性食物中毒,早在9 ~14 世纪的欧洲纠频繁发生;在公元18 世纪时,法国曾由于麦角中毒死亡8000 余人。 二、真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真菌性食物中毒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一般烹调方法不能去除。由于真菌毒素结构 简单,分子量小,对热稳定,因此,采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和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 毒素。(2 )中毒与食品有关。中毒的发生主要通过被污染了的食品,通常在可疑食品中可检出真菌或其毒素。(3 )临床表现为脏器损伤症状。与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为急性胃 肠炎症状不同,真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损害实质器官。按毒素损害的不同病变特征,可将真菌毒素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造血组织毒、细胞毒、生殖系统毒等。一种毒素可作用 于多个器官,引发多部位病变和多种症状。(4 )一种真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同种毒素可 由多种真菌产生。而且,真菌菌株的产毒性也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同一个产毒株在不同 的环境和地域中,它可能有的是产毒,有的并不产毒。(5 )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由于真菌毒素分子量小而不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6 )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这是由于真菌繁殖和产毒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7 )目前尚未发现特效治疗药物。 三、几种常见真菌性食物中毒 (一)赤霉病麦中毒 赤霉病麦中毒是指食用了被镰刀菌侵染前发生赤霉病的麦类引起的食物中毒。这是我国 最重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之一,早在二十世纪30 年代我国已有赤霉病麦中毒记载。

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分析

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分析 摘要:真菌毒素作为产毒细菌的代谢物质,它大量出现在粮谷及饲料当中,产毒真菌具有分布广的特点。现代农业技术和食品加工工艺虽然较为先进,然而真菌却还是会在作物的生长、储存以及加工中造成危害,并且这些危害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产毒真菌就将会在食用坚果、油料种子、谷物等粮食作物中繁殖与生长。与此同时,这些真菌真毒也可能会由于畜禽食用含有真菌毒素的实物而进入到其蛋和乳中,进而进入到食物链当中。真菌毒素拥有致癌性、毒性、致畸性等危害,能够引发人畜肾中毒、肝中毒以及生殖异常,因而对其进行检测也就变得十分必需了。 关键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分析 真菌毒素也被学者们称之为毒菌毒素,它是产毒真菌的代谢物,它广泛存在于饲料和粮谷中,一旦人畜食用了被真菌毒素污染过的粮食、饲料,极有可能会出现癌症、肝中毒等严重后果,所以这也是人畜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威胁之一。从一份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谷类作物都受到了真菌毒素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已达到数十亿美元。所以,对粮谷、饲料和畜牧产品造成最大危害的问题之一便是真菌毒素污染的问题。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本文,针对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1 生物鉴定检测方法 这种检测方法主要是运用真菌毒素可影响家禽、微生物以及水生动物等生物的细胞来检测真菌毒素是否真正存在,其专一性较差、灵敏度低,通常情况下仅作为化学分析方法的佐证。同时,它的优势在于检测物质无需高纯度,一般用于定性。一共包含十种:(1)植物实验;(2)饲喂实验动物试验;(3)鳟鱼试验;(4)鸡胚试验;(5)鸭胚试验;(6)荧光反应;(7)组织培养检测法;(8)对微生物遗传因子影响试验;(9)细菌发光试验;(10)抑菌试验。 2 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又被称之为薄层色谱法,它主要应用于分离、分析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过程中,是最早、最广的检测技术。为能有效提升薄层色谱的分辨率,部分样品黄曲霉素检测往往都是应用高效薄层层析方法,当薄层分析仪出现之后,高效薄层层析法和薄层色谱法可以实现自动化定量定性,最小黄曲霉毒素量将无需利用目测,分析的速度将得到极大提升,同时结果也将变得更精准。Otta等把光度计和高压薄层色谱法相结合,并对10个样品中黄曲毒素B1、B2、G1、G2情况进行分析,很多食品中均可以实现检测,利用高压薄层色谱法把样品进行分离和提纯,通过光度计实现定量,完成了低耗、有效、快速定量多种食品中的AFT,同时薄层色谱法在镰刀菌毒方面也有大量运用。TLC分离效率及其检测精度伴随高效薄层色谱法和薄层扫描仪的应用与发展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进而在真

微生物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摘要:叙述了微生物与食品工业的关系,微生物在食品的应用,微生物在食品应用工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工业发酵应用前景。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者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总类繁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代谢能力强、生长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适应能力强,正是上述特性,使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微生物不仅在自然界物资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中也非常广泛。本文叙述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讨论了微生物的广阔发展前景。 一微生物与食品工业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今天基因工程、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发掘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巨大发展潜能。微生物在食品工业生产中有非常大的好处,例如可以制作面包,酒;霉菌可制作豆酱、酱油;乳酸菌可制作泡菜、酸奶等;当然也有危害,我们要充分利用微生物有利的方面为食品工业服务,消除器有害影响,为人类造福。 二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1.食醋 食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制造出来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它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在我国的中医药学中醋也有一定的用途。全国各地生产的食醋品种较多。著名的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麸醋、东北白醋、江浙玫瑰米醋、福建红曲醋等是食醋的代表品种。食醋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合成醋、酿造醋、再制醋三大类。其中产量最大且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酿造醋,它是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其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还含有各种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醇和酯等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它不仅是调味佳品,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也十分有益。 2.面包 面包是产小麦国家的主食,几乎世界各国都有生产。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菌、糖、油脂和鸡蛋为辅料生产的发酵食品,其营养丰富,组织蓬松,易于消化吸收,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喜爱。酵母是生产面包必不可少的生物松软剂。面包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属真菌类,学名为啤酒酵母。面包酵母有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形态。以椭圆形的用于生产较好。酵母为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在有氧及无氧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发酵。 3.酿酒 我国是一个酒类生产大国,也是一个酒文化文明古国,在应用酵母菌酿酒的领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独特的酿酒工艺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深受世界各国赞誉,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葡萄酒及咖啡中赭曲霉毒素A编制说明

《葡萄酒和咖啡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委托,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同承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葡萄酒和咖啡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的制定工作。《葡萄酒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参与单位有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宁波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河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相关葡萄酒企业等。主要起草人:熊正河,钟其顶,邢江涛,王祖明,陈树兵,殷居易,李艳和王华。《咖啡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标准起草单位为:天津科技大学;主要起草人:王硕、王俊平、朱华平、石楠、白茹、陈煜润。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 1.葡萄酒。起草工作组根据葡萄酒赭曲霉毒素A普查数据,结合我国葡萄酒膳食调查数据,依照国际膳食暴露点评估模型,开展了我国葡萄酒赭曲霉毒素A的暴露量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葡萄酒高消费人群的赭曲霉毒素A暴露量应引起关注,但总体食品安全风险是可控的。经起草工作组会议研究,综合考虑到国际葡萄酒组织(OIV)和欧盟地区法规中规定葡萄酒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标准μg/kg,提出我国葡萄酒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标准为μg/kg。 2.咖啡。目前我国的咖啡市场的市售咖啡90%来自于进口,国产咖啡只有10%。进口咖啡货源分布广泛,亚洲地区主要来源于越南和印尼,中南美地区只要进口自哥伦比亚、古巴、巴西牙买加等地,非洲地区主要来源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由于赭曲霉污染主要发生在咖啡原料生产过程,未烘干的咖啡豆由于水分含量较高,较容易滋生霉菌、另外产地潮湿也容易产生霉菌污染,从而导致咖啡受到毒素污染。根据上述情况,样本按照三大类产品进行采集,即咖啡豆、咖啡粉和速溶咖啡。每类产品的采样按照产地进行抽取,进口咖啡重点采集我国咖啡主要进口国产品。速溶咖啡根据目前我国咖啡的消费情况,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西安、重庆、武汉、南京8个城市的超市和商场进行随机抽样。 起草工作组将我国居民通过咖啡对赭曲霉毒素A的摄入量与JECFA规定的暂定每日膳食耐受量(PMTDI)值比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目前通过咖啡摄入赭曲霉毒素A所引起的风险较小,不会对人体构成危险。经起草工作组开会讨论,综合考虑到欧盟和其他地区法规中规定咖啡中赭曲霉毒素A 限量标准,提出我国咖啡豆和咖啡粉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标准为μg/kg,速溶咖啡中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标准为μg/kg。 3.结论。依据现有的葡萄酒和咖啡消费量及污染水平情况,考虑到谷物的暴露量,结合国际限量标准,同时为保护我国葡萄酒和咖啡消费人群健康,建议葡萄酒和咖啡中赭曲霉毒素A安全限量值如下。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真菌是微生物中的高等生物,是一类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叶茎,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微生物。自然界中的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用来加工食品,但在特定情况下又可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真菌本身不仅作为病原体引发人类疾病,其代谢产物真菌毒素(mycotoxins)也对人及动物造成危害。真菌毒素是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人畜进食被其污染的粮油食品可导致急、慢性真菌毒素中毒症(myco—toxicc)ses)。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麦、玉米、大米及花生等是居民的主要食品原料,每年因霉变而导致25000t粮食不能食用。出口粮食由于真菌毒素超过输入国限量标准而遭警告或降低等级的现象时有发生。某些食物中毒、慢性病及癌症的发生与摄入含有真菌毒素的食品有关。1985~1992年,我国河南、广西、河北、安徽和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共发生由赤霉病麦或霉玉米导致的人畜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vnivalenol,DON)中毒15起。特别是在1991年春夏之交,我国部分省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严重的安徽、江苏、河南等省正值小麦收获季节,暴雨使小麦的收割、脱粒等操作无法进行,导致大量小麦发霉,仅安徽一省就有13万多人因食用霉变小麦而发生急性中毒,严重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一、真菌毒素的种类 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了300多种结构不同的真菌毒素,其中已经被分离鉴定的有20多种。Hesseltine就真菌毒素对农业及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对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黄曲霉毒素,其次为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0TA)、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橘青霉素(citrinin)、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ST)、展青霉素(patulin,Pat)、圆弧偶氮酸(cycloplazonlc acid,CPA)等,该项调查进行之时伏马菌素(fumonisins,FMs)尚未被发现。调查还发现,被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农产品是玉米、花生和小麦。因此,真菌及其毒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真菌毒素生长环境及其食物中毒特点 真菌毒素的形成与真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大部分真菌在20~28℃都能生长,在30~100℃,真菌生长显著减弱,在0℃几乎不能生长。一般控制温度可以减少真菌毒素的产生。温度25~33℃、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最适合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最容易形成真菌毒素。真菌食物中毒是指产毒霉菌寄生在粮油食品或饲料上,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有毒代谢物,人畜摄食后导致的中毒。真菌毒素病的特点:无传染性;抗生素治疗无效;暴发常由某种食物引起;常有季节性;检查可疑食物,可发现真菌毒素。此外,根据真菌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或真菌毒素引起的病理现象,可将真菌毒素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震颤毒等。 三、防止真菌毒素污染的措施 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都有极大危害,但在自然界中要完全避免真菌毒素对食物的污染是很不容易的。目前仍没有十分可靠的方法可以完全去除农产品中的真菌毒素,因此,需要综合的预防和控制真菌毒素的污染,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防止产毒真菌直接污染食物,是防止真菌毒素污染食物的一种简单、经济的方法。 预防真菌毒素污染食品,必须做好两点。 ①隔离和消灭产毒真菌源区,尽量减少产毒真菌及其毒素污染无毒食品,造成二次污染。要防止粮食、油料等原料不被真菌污染,把好粮食、油料的入库质量关,如入库粮食不仅要作水分、杂质、带虫量以及一些品质指标的检测,而且应作粮油的带菌量、菌相及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 ②严格控制易染真菌毒素及其毒素的食品的贮藏、运输等环境条件,抑制微生物在食品

粮食微生物及粮食防霉

粮食微生物及粮食防霉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粮食微生物是寄附在粮食和粮食食品上的微生物的统称。粮食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它包括了微生物中的一些主要类群:细菌类中的真细菌和放线菌,真菌类中的霉菌,酵母菌和病原真菌等。它们经常寄附在粮食及其制品的表面和内部。粮食微生物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粮食中的有机物质,使之变质、霉腐,因而使粮食出现变色、变味、发热、生霉等症状,这就是粮食霉变。这些异常症状的出现,都是在粮食微生物的侵害下粮食品质发生劣变的反映。粮食微生物不仅可以导致粮食霉变,而且有的还可以产生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的毒素。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粮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根据粮食微生物寄附性质的不同,通常将其分为三类: (一)导致粮食和粮食食品霉变的霉腐微生物 (二)引起动,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 (三)附生在粮食上的附生微生物 其中,对粮食安全储藏和食品卫生有直接危害的主要是霉腐微生物。在霉腐微生物这一庞大类群中,就其危害性而言,则以霉菌为最严重。这是因为霉菌的代谢活动所要求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远比细菌,放线菌和酵母菌为低。当然,在含水量很高的湿粮上或在富含水分的粮食食品上,细菌和酵母菌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有机体,它不能穿透完整的粮粒组织,而必须从自然孔道和伤口进入粮粒,在新收的粮粒上,细菌带菌量在微生物区系中占90%以上,其中主要是一种附生细菌即植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herbicola又名Erwinia Herbicola)在谷类粮食上占优势,它对粮食基本是无害的,随着粮食上霉菌的增加而减少。细菌分析记录表明在正常的粮粒的外部河内部所发现的细菌有64种,带菌量由1万到几千万之多。由于细菌生长需要较高的水分,所以在一般的粮食储藏中很难活动,只有在粮食霉变的后期,当相对湿度达到100%而出现游离水的情况下,一些细菌才开始参与活

真菌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4406707.html, 真菌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作者: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7年第08期 一种真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真菌毒素,不同的真菌亦可产生相同的真菌毒素。目前已知能产生真菌毒素的真菌有150余种,产生的真菌毒素约有300种,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以及其衍生物类毒素、A型单端孢霉烯族、B型单端孢霉烯族等。一般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温、湿度条件,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0~30℃。当真菌处 于干燥、低温或与其他真菌竞争的应激情况时,就会产生霉菌毒素,由于真菌生长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不同区域占优势的真菌毒素种类也不同。 真菌毒素的分类 主要的真菌毒素有以下几种: DON(呕吐毒素) DON主要以玉米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小麦麸,小麦及菜棉籽粕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前者。抽样检测中配合饲料检出率100%,仔猪配合饲料超标率46%,肉大鸡配合饲料未见超标,并且禽类对DON耐受性较强,而猪较敏感,仔猪尤为如此。 AFT(黄曲霉毒素) 蛋白原料易受到霉菌的感染,如花生、大豆、棉籽粕、苜蓿草等。花生极易感染黄曲霉菌,因此在使用花生麸时应严格检测其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另外,玉米中也较易感染黄曲霉毒素。 在全国内抽样的1000份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棉粕、家禽配合饲料、菜粕、玉米、仔猪配合饲料、麦麸、豆粕、鱼粉和小麦。我国饲料普遍受到黄曲霉毒素 B1的污染,其含量在不同区域和饲料种类间存在差异。 ZEN(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雌性激素亢进,能引起猪和牛的不孕或流产。猪对霉菌毒素敏感,特别是哺乳或哺乳仔猪。在所有家畜中,猪对ZEN最为敏感,饲料中含有1mg/kg以上的ZEN就足以引起猪的雌激素中毒症,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也可污染小麦、大麦、燕麦和小米等。

关注黄曲霉毒素国内外限量标准_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F o o d S a f e t y 安全视角 真菌毒素污染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球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谷物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真菌毒素种类繁多,其中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迄今发现的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许多国家都针对黄曲霉毒素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比较研究我国主要贸易国和地区黄曲霉毒素标准的制定情况,对我国花生等产品出口贸易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我国黄曲霉毒素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及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建立提供参考。食品中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次级代谢物,目前已发现的有20多种,在食品中较常见的包括AFB1、AFB2、AFG1、AFG2和AFM1等,它们毒性大小的排列顺序为AFB1>AFM1>AFG1>AFB2>AFG2。其中,AFB1是目前所有已知致癌物中致癌力最强的一种,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一级致癌物。大量研究发现,AFB1不仅具有极强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而且其急性毒性也很高。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肝脏损害,可引发肝炎、肝硬化、肝部坏死、肝癌等疾病。据调查,食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也较高,例如我国江苏启东县的玉米、花生等农产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严重,该地区也是肝癌的高发地区。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胀、肝区触痛等症状。另外,黄曲霉毒素在人体内还具有一定的蓄积性,长期摄入低剂量的黄曲霉毒素也会增加患肝癌的概率。 黄曲霉毒素分布范围广泛,现已在粮食、油料作物种子、水果、干果、蔬菜、调味品、烟草、黄 麻、奶和奶制品、肉类、鱼虾类、发酵产品和饲料中被发现,其中最易受到污染的应属花生、谷物等农产品及其制品,我国花生及其制品出口欧盟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黄曲霉毒素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国内外限量标准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的提高,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也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日益关注和 重视,各国纷纷制定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以保护本国食品安全和贸易利益。花生是最容易遭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产品之一, 本文针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 及我国花生制品主要贸易国和地区的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为15μg/kg。2010年7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3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会议上,CAC又对巴西坚果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限量标准做出了新规定,要求去壳即食的巴西坚果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限量为10μg/kg,而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巴西坚果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限量为15μg/kg。 欧盟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2010年3月,欧盟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限量值新标准生效,分别规定了17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以及黄曲霉毒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范蓓 李庆鹏 哈益明 黄曲霉毒素 关注黄曲霉毒素国内外限量标准, 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2351黄曲霉毒素真菌毒素测定法

2351 本法适用于药材、饮片及中药制剂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赭曲霉毒素A、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展青霉素、伏马毒素B1、B2及T-2毒素的测定。除另有规定外,按下列方法测定。 度大于11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离心速度2500 4000转/分钟),精密量取上清液15ml,置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微孔滤膜(0.45μm)滤过,量取续滤液20.0ml离心10分钟(离心速度4000转/分钟),精密量取上清液20ml,通过免疫亲合柱,流速每分钟3ml,用水20ml洗脱(必要时可以先

用淋洗缓冲液10ml洗脱,再用水10ml洗脱),弃去洗脱液弃去,使空气进入柱子,将水挤出柱子,再用适量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置2ml量瓶中,并用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用微孔滤膜(0.22μm)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5μl、10μl、15μl、20μl、2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进样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 以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检测;电喷雾离子源(ESI),采集模式为正离子模式;各化合物监测离子对和碰撞电压(CE)见下表。 黄曲霉毒素B1、B2、G1、G2对照品的监测离子对、碰撞电压(CE)参考值

编号中文名英文名母离子子离子 CE (V) 检出限 (μg/kg) 定量限 (μg/kg) 1 黄曲霉毒素G2Aflatoxin G2331.1 313.1 33 0.10.3 331.1 245.1 40 2 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G1329.1 243.1 35 0.10.3 329.1 311.1 30 315.1 259.1 35

CAC、欧盟、美国与中国粮食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差异分析

第37卷第1期 2019年1月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7No.1 Jan.2019 专家论坛专栏 编者按: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三本期栏目特邀专家对比分析了CAC二欧盟二美国与我国对粮食中真菌毒素二重金属残留限量标准的差异性三期待为公众科学认识我国粮食质量安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修订我国粮食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三 (栏目策划:李 宁) doi:10.3969/j.issn.2095?6002.2019.01.002文章编号:2095?6002(2019)01?0010?06引用格式:尚艳娥,杨卫民.CAC二欧盟二美国与中国粮食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差异分析[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9,37 (1):10-15. SHANG Yan’e,YANG Weimin.Variation analysis of cereals mycotoxin limit standards of CAC,EU,USA,and China[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37(1):10-15. CAC二欧盟二美国与中国粮食中真菌毒素 限量标准的差异分析 尚艳娥1, 杨卫民2 (1.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北京 100162;2.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北京 100037) 摘 要: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毒性次级代谢产物,危害较大的有黄曲霉毒素二赭曲霉毒素A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二玉米赤霉烯酮二伏马毒素和麦角类生物碱等三制定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是真菌毒素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三通过对CAC二欧盟二美国和中国粮食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有关粮食真菌毒素污染控制指标存在的差异,对修订我国粮食中真菌毒素含量的限量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三 关键词:粮食;真菌毒素;限量标准;差异分析;黄曲霉毒素 中图分类号:TS210.2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81011 基金项目: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13006)三 第一作者:尚艳娥,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粮油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三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毒性次级代谢产物,与 真菌本身的生长发育无关,然而并不是所有代谢物 都有毒三一种真菌可能产生多种毒素,多种真菌可 能产生同一种毒素[1]三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二赭 曲霉毒素A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二玉米赤霉烯酮和伏 马毒素等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其中黄曲霉毒素是 天然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毒素,也是污染农产品最 为普遍的一种真菌毒素三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 织(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FAO)的调查, 全球每年约有25%的粮食受真菌毒素的污染,约有 2%的农作物因污染严重而失去利用价值[2]三这些 真菌毒素会通过被污染的谷物二饲料和由这些饲料 喂养的动物所提供的动物性食品进入我们的食物 链,从而对人畜表现出致癌性二遗传毒性和致畸 性[3]三因此,制定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是真菌毒素 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对 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规定了限量标准三本文通过横 向比较,对比分析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01

引起食物霉变的微生物及其防治

引起食物霉变的微生物及其防治 食物腐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特别是炎热潮湿的夏天, 食物更易腐败变质, 尤其是含水分较多的食物, 如鱼、肉、蛋、蔬菜等, 往往在短期内就会发臭、发酵、发霉等, 人吃了这种变质的食物会引起不适或中毒。通常引起食物腐败变质有如下几种原因: 一 是微生物的作用,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细菌的作用; 二是食物中的各种酶类; 三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在通常情况下, 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在阴雨绵绵、湿度高、气温低的时候,许多食品很容易一下多出了一层毛毛的物品。这一切都是霉菌作的孽。它生长於面包、皮革、果皮和衣类,可引起水果、蔬菜、谷物及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种及菌株同时还可产生毒素。种类很多,约有150多种。孢子多呈青绿色,所以称青霉菌。青霉菌的孢子著於孢子梗上,呈串状排列,称分生孢子 1.青霉属(Penicillium) 青霉菌常青霉的菌丝体无色或浅色,多分枝并具横隔。由菌丝发育成为具有横隔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经过1~2次分支,这些分枝称为副枝和梗基,在梗基上产生许多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这一结构称为帚状体。分生孢子可有不同颜色,如青、灰绿、黄褐色等,帚状体有单轮生、对称多轮生、非对称多轮生。青霉中只有少数种类形成闭囊壳,产生子囊孢子。 青霉分布广泛,种类很多,常见种类如岛青霉(P.islandicum)、桔青霉(P.citrinum)、黄绿青霉(P.citreo-viride)、红色青霉(P.rubrum)、扩展青霉(P.expansum)、圆弧青霉、纯绿青霉、展开青霉(P.patulum)、斜卧青霉(P.decumbens)等。 2. 曲霉属(Aspergillus) 曲霉也是重要的食品污染霉菌,可导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有些种还产生毒素。曲霉具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其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梗不分枝,顶端膨大呈球形或棒槌形,称顶囊。顶囊上辐射着生一层或二层小梗,小梗顶端着生一串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不同颜色,如黑色、褐色、黄色等。曲霉的有性世代产生闭囊壳,内含多个圆球状子囊,子囊内着生子囊孢子。曲霉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对有机质分解能力很强。曲霉属中有些种如黑曲霉(A.niger)等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 曲霉属中可产生毒素的种有黄曲霉(A.flavus)、赫曲霉(A.ochraceus)、杂色曲霉(A.versicolor)、烟曲霉、构巢曲霉(A.nidulan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等。3.镰刀菌属(Fusarium) 镰刀菌属包括的种很多,其中大部分是植物的病原菌,并能产生毒素。该属的气生菌丝发达或不发达,分生孢子分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有3~7个隔,产生在菌丝的短小爪状突起上,或产生在粘孢团中,形态多样,如镰刀形、纺锤形等。小型分生孢子有1~2个隔,产生在分生孢子梗上,有卵形、椭圆形等形状。气生菌丝、粘孢团、菌核可呈各种颜色,并可将基质染成各种颜色。 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trincintum)、玉米赤霉、梨孢镰刀菌(F.poae)、无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F.sparotrichioides)、木贼镰刀菌、窃属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 4.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交链孢霉广泛分布于土壤和空气中,有些是植物病原菌,可引起果蔬的腐败变质,产生毒素。 菌丝有横隔,匍匐生长,分生孢子梗较短,单生或成丛,大多不分枝。分生孢子梗顶端生长分生孢子,其形状大小不定,形态为桑椹状,也有椭圆形和卵圆形,其上有纵横隔膜、顶端延长成喙状,多细胞。孢子褐色,常数个连接成链。尚未发现有性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