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鉴别诊断病历书写模板

黄疸

一、黄疸伴腹痛

1、胆道结石:中年以上,尤以肥胖女性多见。有消化不良或类似发作史。阵发性上腹部绞痛或剧痛,向右肩部放射,痛后出现黄疸伴皮肤瘙痒、尿黄。结石阻塞伴发感染时可出现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上腹痛、发热及寒战、黄疸)。体检发现肝肿大伴压痛或胆囊区有触痛。查血胆红素升高,以结合性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ALP、GGT、ALT、AST升高,以ALP、GGT升高为主;尿胆原阳性,大便成间歇性灰白色。可通过B型超声检查、腹部X线平片、CT检查及X线胆管造影确诊。

2、胆道蛔虫病:农村儿童、青少年多见。反复发作性上腹痛,呈剧烈绞痛或钻顶痛,发作时病人辗转不安,出冷汗。有轻度黄疸出现。体检发现腹部柔软,剑下有压痛。表现为体征少而症状重。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大便检查有虫卵。十二指肠引流液镜检发现蛔虫卵、B型超声、胆道造影见蛔虫影。

3、原发性肝癌: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有乏力、腹胀、食欲减退等慢性肝病表现;肝区持续性或间歇性钝痛、胀痛为或有压迫感,如为巨块型肝癌,常表现出进食、体位转动、咳嗽或夜间加重。当癌肿侵及横膈或后腹膜时可引起肩背放射或腰背痛,伴持续性呃逆。当癌结节破裂时可引起全腹痛。伴进行性消瘦、出血倾向;出现原因不明发热,1/3病人出现黄疸,出现缓慢且呈进行性加重,表现为皮肤暗黄、褐绿色伴瘙痒;肝肿大,表面有结节,质硬,有触痛;ALT正常,排除妊娠及生殖腺胚胎性肿瘤后,单项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免法大于等于200ng/ml持续8周以上,或>500ng/ml持续一个月以上。AFP阴性原发性肝癌可通过CT、B型超声、肝动脉造影或超声导向肝穿刺活检等确诊。

4、细菌性肝脓肿:起病急,呈脓毒血症表现;右上腹持续性钝痛,可向肩背放射,伴寒战、发热;黄疸出现快呈轻度、不伴皮肤瘙痒;肝肿大,有触压痛;B超显示肝液性

暗区,小或多个;血白细胞计数>(15-20)×109 /L;诊断性穿刺为黄脓液,细菌培养阳性。

5、阿米巴性肝脓肿:常有阿米巴性肠炎,一般无黄疸;起病缓,毒血症状不明显,肝脏肿块多呈单发性;B超液性暗区大,单个;诊断性肝穿,巧克力脓液,有阿米巴滋养体。

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年女性,既往无胆石症及胆道手术史;起病隐匿,初期黄疸呈间歇性加重,后期呈慢性进行性持续性阻塞性黄疸,皮肤瘙痒明显,瘙痒多见于黄疸前或同时出现;伴持续性右上腹钝痛且有反复发作胆管炎出现,伴寒战、发热;直接胆道造影( PTC、ERCP、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肝内外胆管弥漫性不规则细小,管腔呈管状、串珠状狭窄或闭塞,没有近端胆管扩张现象;肝活检可见胆管多处活检呈慢性炎症和纤维化。

7、病毒性肝炎

1、甲型病毒型肝炎:发病最高年龄组是学龄儿童;常见发热,但很少超过39摄氏度,伴有全身乏力、畏寒、肌肉酸痛、纳差、厌油、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或胀痛,有半数以上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发热减退后尿色逐渐加深似浓茶水样,继之皮肤逐渐变黄,短期大便颜色变浅,可伴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胆汁淤积的表现;④65%的病人有肝大(弥漫性);血清中检出抗HAV-IgM或从粪中检出或分离出HAV者,均可确诊为甲型病毒型肝炎。

2、乙型病毒性肝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潜伏期长;急性期与甲型病毒型肝炎相同;慢性肝炎指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症状反复发作;在黄疸前期大多数发病缓慢,黄疸出现后,乏力及胃肠道症状有好转,关节痛、肌肉痛有改善,黄疸出现之前一至数日,尿呈棕色,可观察到眼结膜和口腔黏膜黄疸,并持续数日至数周。急性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症状重,肝缩小,有出血、肝昏迷、腹水;慢性重型肝炎与肝

硬化失代偿期,病人有慢性肝炎病史与上述重型肝炎表现,常有腹水、肝掌、蜘蛛痣、上消化道道出血;血清HBsAg、HBeAg、HBV-DNA、DNAP或抗HBc-Igm当中有一项阳性时,可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

3、丙型病毒性肝炎:多有输血史,吸毒者共用注射器也可造成传染;有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似的症状体征;③血清抗HCV- IgM或(和)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4、丁型病毒性肝炎:多有性乱交史;症状体征同“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HBsAg 阳性,而同时血清HDAg、抗HDV-IgM或抗HDV-IgG其中一项阳性;或肝活检免疫组化法检出HDAg时,均可确诊为丁型病毒性肝炎。

5、戊型病毒性肝炎:青壮年多见;症状体征与甲型病毒型肝炎相似;血清抗HEV-IgM、抗HEV-IgG阳性;或从粪中检出HEV颗粒者,均可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8、壶腹周围癌:起病缓,黄疸呈渐进性加重伴皮肤瘙痒,粪色浅。50%的人有腹痛,位于中上腹,呈持续性并向腰背部放射。食饱胀,呕吐宿食;消瘦、贫血。胆囊肿大、光滑无压痛;血清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伴ALP、GGT、胆固醇升高明显,ALT 轻度升高;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有较多红细胞;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见十二指肠肠曲扩大或受压变形、充盈缺损、部分梗阻或呈反“3”字型等。十二指肠镜与活检对可窥见的病变具有确诊价值;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胰头癌为首选;胰头癌、十二指肠癌也可用ERCP+活检;CT及MRI可清楚显示胰头部、胆总管下端及壶腹乳头部肿瘤。

二、黄疸伴发热

(一)不伴皮疹

1、胆道感染:急性胆道感染以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多见,急性胆囊炎约1/4病例出现黄疸,以隐性黄疸多见。急性胆管炎尤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多数早期即有轻至中度黄疸,少数呈重度黄疸。发热与炎症范围及

程度有关,如寒战明显,伴驰张型高热,提示病情重如急性化脓性坏疽型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可伴有神志改变,通常无皮疹。

青壮年多见,常有胆石症,胆道蛔虫等病史;急起发热,重者呈驰张热伴寒战,热后出现黄疸;右上腹阵发性剧痛或绞痛伴恶心、呕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易合并DIC、休克;右上腹有腹肌紧张和压痛,反跳痛明显,Murphy征阳性,有时可扪及肿大有压痛的胆囊;血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伴ALT、ALP、γ-GT升高;末梢白细胞可达(40-50)×109 /L;B超可见胆囊肿大扩张,胆囊壁水肿,胆管扩张,还可显示结石病变,CT可清楚显示肝、胆囊、胆管病变。

2、钩端螺旋体病:好发于夏秋之交,有疫水接触史,起病急,高热,多呈稽留热,伴寒战;常伴有全身酸痛,以腓肠肌疼痛和压痛显著。黄疸的产生与肝细胞损害、毛细血管阻塞和溶血等因素有关,黄疸程度轻、中、重度不等;黄疸及黄疸高峰多在发病1周内,黄疸持续时间短,常与发热同时存在。有“三症”(畏寒、发热伴乏力、全身痛尤以腓肠肌痛明显),伴“三征”(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触痛及腓肠肌压痛);有肾脏、肝脏、肺等多脏器损害;有大出血,以胃肠道多见。血及体液标本培养分离出钩端螺旋体有确诊价值。血清学检查最常用的是显微镜下凝集试验,抗体效价>1:400以上有诊断意义。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临床特点]起病缓,黄疸轻至中度,伴中、重度贫血,无皮肤瘙痒。血胆红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发热常伴有寒战、头痛、腰痛,伴贫血、脾肿大。

[诊断要点]①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起病缓,有寒战、发热、头痛、腰痛、黄疸轻至中度,伴中、重度贫血,无皮肤瘙痒;脾大;血胆红素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抗人球蛋白(DAT)试验阳性,并可做冷凝集试验,冷热溶血试验等。

4、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大多起病年龄轻,有家族史;表现出间歇性溶血危

象:寒战、发热,黄疸,肝脾大;有贫血缺氧现象;反复发作性黄疸,轻至中度,一般无皮肤瘙痒;脾脏大,肝可轻度大,触痛明显;慢性下肢溃疡;血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但红素升高为主。可通过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血涂片球形细胞增多诊断。

(二)伴有皮疹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男多于女;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伴肝脾肿大;可伴有多形性皮疹;黄疸轻至中度,持续2-3周,血胆红素升高伴ALT 显著升高;血涂片见异常淋巴细胞比例达10%-20%或更高;血清嗜异凝集试验阳性,EBV 抗体检测阳性。

2、感染性中毒性肝炎:中老年多见,多有继发于重症细菌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起病急骤,高热,呈驰张热,伴有寒战,常有感染性休克存在;黄疸呈轻或中度不等;皮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为主;血胆红素升高,伴有ALT和AKP升高等;血和感染灶病原体培养出分离阳性,血清学和免疫学检查阳性,肝穿刺活检均有确诊价值。

3、流行性出血热:野外作业及农村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有过与鼠类等动物或其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史;起病缓,黄疸较轻,多呈一过性,可伴肝脾大,或肝区叩击痛,常伴有畏寒、多为稽留热;常伴全身酸痛,有“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红”(颜面、颈部和上胸部显著充血潮红)表现;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双腋下、肩背部见出血点。典型者有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等五期经过;尿常规可见蛋白尿、红细胞等;尿中有膜状物及病毒包涵体,ELISA检测特异性IgM 阳性。结合性与非结合血清胆红素均升高。

三、黄疸伴腹部包块

(一)黄疸伴肝脏肿大

1、肝包虫病:有疫区居留史,与羊犬有密切接触史或从事皮革业者;有过敏反

应、全身中毒症状和临近组织受压症;右上腹出现包块伴黄疸;体检见包块与肝脏相连,呈圆形、光滑、坚韧,触之有液波感;B超见典型光滑平整液平段;血清免疫学或病原学检查之一阳性者即可确诊。

2、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分为淤胆并炎症型,慢性肝内胆汁淤积。

(1)胆汁淤积合并炎症型:有服药史;于服药后1-4周出现黄疸伴乏力、发热、、腹胀、恶心、消化不良表现,随后出现瘙痒;粪色浅,尿黄;肝弥漫性肿大有压痛;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氨基移换酶升高,伴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增高;血常规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血清病毒标记物抗体阴性,肝穿见肝内胆汁淤积,汇管区周围嗜酸性里细胞浸润;停药后多于1-4周内黄疸消退。

(2)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有服氯丙嗪、甲磺丁脲等药物史;起病缓,长期黄疸,皮肤瘙痒,粪色浅;常伴脂肪泻、出血倾向;肝脾肿大;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氨基移换酶升高伴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记物检测阴性;肝穿示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肝巨噬细胞内色素沉着,小胆管增生及假小胆管形成;停药后数月至1年以上黄疸消退。

(二)黄疸伴胆囊肿大

1、胆囊癌:老年人多见,尤以女性,男女比为1:3;腹痛,晚期呈持续性;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多为晚期表现,伴消瘦、皮肤瘙痒;右上腹胆囊区出现包块为结节样、质硬;B超、CT发现胆囊中有占位病变或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口服胆囊造影见胆囊内有不规则充盈缺损;确诊有赖于手术探查及病理学检查。近期有人在B超引导下吸取胆汁作细胞学及癌胚抗原检查,有助早期胆囊癌诊断。

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见“黄疸伴发热”。

(三)黄疸伴脾肿大

相关疾病在“黄疸伴发热”、“伴腹痛”等条目中已详述。

(四)黄疸伴中上腹囊性包块

1、先天性胆总管扩张或囊肿:多见于10岁以前,女孩常见;幼年期出现间歇发作性腹痛、黄疸和上腹包块三大症状,其中以间歇性黄疸和体积大小经常改变的上腹包块最有诊断价值;重者可出现持续性黄疸、灰白大便、皮肤瘙痒,黄疸多发生于腹痛后。腹部包块多于腹痛或黄疸后出现,常位于中上腹部,与肝脏相连,呈球形或柱形,光滑、有囊性紧张感。B超显示与肿块一致的液性暗区;CT显示肝外胆管扩张积液,PTC 或ERCP可见肝外胆管呈囊状扩张,肿块细针穿刺可抽出胆汁。

2、胰腺囊肿:10%的病人可因囊肿压迫或破入胆总管下段,引起胆道梗阻和感染;黄疸表现进行性阻塞性黄疸,尿色黄、大便灰白、皮肤瘙痒。另有10%-18%的病人合并胆石症也可表现出黄疸,程度轻至中度,常伴皮肤瘙痒。包块位于中上腹,生长缓慢,一般均较大,椭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多无压痛,少有结节感。中上腹包块,持续性隐痛、胀痛,全身情况好,病程较长;B超显示胰区液性暗区;腹平片显示胰区钙化阴影;胃肠造影显示胰囊肿周围脏器移位;15硒胰扫描呈放射缺损;血管造影显示血管走行异常或囊肿处呈无血管区;ERCP显示胰管分布异常、移位或阻塞;CT显示胰区有密度均匀减低区。

3、胰腺假性囊肿:有急慢性胰腺炎、外伤或手术史。血、尿淀粉酶升高或迟迟不恢复。腹块较大,与周围有粘连,囊液胰酶含量高。影像学检查同上。

四、黄疸伴皮肤瘙痒

黄疸伴皮肤瘙痒是胆汁淤积所致黄疸常见的临床表现,胆石症、胆道感染、肿瘤等所致胆汁淤积性黄疸,我们在黄疸伴发热、黄疸伴腹痛、腹块中已加入论述,在此我们要强调的疾病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大多发生于女性,尤以中年女性多见;起病隐匿,瘙痒为最常见首发症状,瘙痒常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常于黄疸发生前数月至2年出现,少数病例瘙痒与黄疸同时出现,但先有黄疸后瘙痒者少见。黄疸逐渐加重,尿色深黄、大便色浅;常伴有黄色瘤与皮肤色素沉着,斑状者多位于眼睑内眦附近,结节者常见于掌、胸背皮肤及四肢伸侧;有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症;肝脏中度至显著大;ALP、GGT、5′-NT;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具有特征意义;B超、PTC、ERCP具有辅助诊断意义;确诊有赖于肝穿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五、黄疸伴腹水

(一)肝硬化:成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有病毒性肝炎病史,吸血虫等病史;黄疸伴乏力、恶心、腹胀;常有出血倾向;鼻衄、牙龈血等;肝病面容,有蜘蛛痣、肝掌;脾大、肝缩小,腹水发生缓慢,腹水通常呈漏出液,并感染时可呈渗出液或血性液。肝硬化至晚期时出现黄疸为肝细胞受损所致,常伴淤胆,胆汁型长期有黄疸,以排泄障碍为主。肝功能:ALT升高,A/G比例倒置;B超、CT检查有助诊断;肝穿刺活检可确诊。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腹水型):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症状重;黄疸进行性加重,呈重度黄疸伴出血倾向,腹水发生快。可无肝性脑病或于晚期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常在171μmol/L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等于40%;体检无蜘蛛痣、肝掌等慢性肝病表现,肝脏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