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两宋时期的花鸟画共56页

中国美术史-两宋时期的花鸟画共56页
中国美术史-两宋时期的花鸟画共56页

3、花鸟画

花鸟画在两宋时得到空前发展。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不拘陈法,寄情笔墨之中,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

①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

宋初的花鸟画延续了五代画风。在宫廷画院中,以黄筌的儿子黄居寀为代表的花鸟画;继承了黄筌画风。作品工笔重彩,富丽华贵。这种以深入体察自然,力求真实生动、风格端庄富丽、绘制精细不苟的绘画,深得皇室的赏识。院体风格的确立,甚至影响宋代宫廷达90余年,并一度成为皇家画院评鉴优劣、录用舍去的标准。

院体画的繁荣,宋代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黄居寀、赵昌、崔白、易元吉、吴元瑜、赵佶、李安忠、林椿、李迪等均在艺术上独有专长。崔白的影响尤大。

黄居寀,是黄筌的三子,深得家传,擅长花竹飞禽,精于勾勒,用笔挺劲,画怪石山水超过其父。传世作品有《山鹧棘雀图轴》。作品细腻精工富丽华贵,生机勃勃。

赵昌,善画花果,兼工草虫。赵昌常于清晨朝霞未干时,观察花木神态,然后描绘,故自号“写生赵昌”。

易元吉,长河人,善画獐和猴。他除了常深入到山林中观察动物,而且还在家中养各种动物,细致观察、反复实践,所画动物特生动自然。

崔白,工人物、山

林走兽,以花鸟画成就

最高。作画重视写生,

常不打草稿,放笔挥写。

技巧纯熟,一改黄氏父

子的刻板精工的路子,

擅于表现不同季节、自

然环境中的物象情态,

营造出动人真切的气

氛。传世作品《双喜

图》,在技巧上融入水

墨画的效果,打破了北

宋院画“黄氏体系”一

统天下的局面。

雀图崔白

赵佶,北宋宫廷花

鸟画在徽宗时达到创

作高峰。赵佶在政治昏庸无能,但在书画上却贡献极大,他亲自指导画院创作,勤于实践,造诣精湛,山水、花鸟、人物皆能。他注重写生做到精工逼真、富丽堂皇。传他画禽鸟,常以生漆点睛,形成点形突出于画面,亮而有神。传世作品有《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等。

赵佶的作品大致有两大类:一是以山水墨为主的作品,一是以工笔重彩赋色的作品。

腊梅双禽图赵佶

听琴图轴

枇杷山鸟图册赵佶

宋廷南渡后,基本承袭了北宋的院画风格。主要画家:李迪、林椿等。

李迪:南宋画院画师,工花鸟竹石等,长于写生。也有水

墨和重彩两类作品传世。作品有《雪树寒禽图》、《鸡雏待食图册》。

果熟来禽图林春

葡萄草虫图册林春

出水芙蓉图册南宋无款

四羊图册南宋陈居中

碧桃图册南宋无款

②北宋文人画新潮

文人画不同于宫廷院画,是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属业余画家创作。文人画一般回避现实、多取材山水、花鸟、竹木、以抒发个人的情感;在笔墨上,讲求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文人画对后世中国画水墨、写意技法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有:文同、苏轼、米芾等。他们反对严格的写实画风,不求形似,强调笔墨的表现力,提倡“墨戏”。把文人的情趣、学养、品质表露于笔端。

文同,字

与可,以画竹

著称。诗、书、

画皆绝。一生

爱竹、种竹、

观竹、画竹,

以“竹如我,

我如竹”自

诩。代表作品

《墨竹图

轴》,采用行

草笔法,竹叶

浓淡相间,形

象生动。

苏轼、米芾湛称文人士大夫绘画领神,尤是苏轼是北宋文人画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文人画理论的重要阐述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了“士人画”的概念和美学思想,主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杨无咎,(补之),善画梅,他用水墨线条圈,画出花瓣,更展示了梅花疏淡清雅的特性,创墨梅画法。

在南宋后期出现

了一位在花鸟画上独

辟蹊径,风格豪放纵

逸的水墨画家——法

常。法常,号牧溪,

作画不拘陈法,多以

水墨随笔点染而成,

偶用蔗渣、草结涂绘、

笔墨简当、黑白相生、

意趣超凡、似含禅机。

风格与梁楷减笔画相

通,明清的陈淳、徐

渭、八大作品中可以

见其痕迹,也对日本

绘画产生极大影响。

赵孟坚,南宋文人画家,进一步开拓画题,曾将竹、松、梅合绘日“岁寒三友”,承扬无咎,善画水仙、梅、兰、竹石等。

郑思肖,福州人,工画墨兰,所画墨兰常不画土,以表示“故园之思”,体现了作品的人格精神,有力提升了花鸟画的思想意境和精神内涵。

(3)清润淡雅的元代花鸟画:

受赵孟頫绘画理论的影响,元代水墨写意画得到很大发展,花鸟画的整体风格突破了两宋院体的精工浓丽而转向写意淡雅。由于元代统治者对汉人的高压统治,汉人备受压抑,借书画自鸣高雅,于是,元代花鸟画除了从风格的转变外,墨笔花鸟画盛行。梅、兰、竹、菊“四君子”是文人画的常用题材,常被文人视为坚贞、清高的象征,用来比喻君子之风。“四君子”题材从此影响至今。同时,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的艺术实践。笔墨表现力得到空前的提升。

幽篁戴胜图卷

兰竹

石图轴

王渊,曾受赵孟頫指教,

职业画家,画风已转向文人

审美情趣,多用水墨晕染,

逐步脱去了院画富丽之气。

元初画竹已十分盛行,

画竹名家有着赵孟頫的妻

子:管道昇,其风格雅致,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画家之

一。

高克恭:善

写烟雨之

竹,风姿潇

洒,匠心独

运。

李衎,

善画竹,既

画双勾三

竹,又能画

水墨写意之

竹。所画墨

竹常以水墨

的浓淡表现

竹前后关

系。画面虚

实相间,清

高拨俗。

元中期后水墨写意已成为画坛主流。柯九思是此一时期的画竹高手。画法上追北宋文同,讲

究以书入画,强化了书法与绘画的结合。

王冕,善画墨梅,作品法度严谨,浓淡相宜,繁花密蕊,疏影横斜,独创了“心胭脂作没骨体”的画梅创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墨梅图》、《南枝春早图》

竹枝图卷元倪瓒

青影红心图轴元赵雍

溪凫图卷元陈琳

墨梅图卷元吴镇

墨梅图册元无款

二、壁画、版画:

1、壁画: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其精华部分是三清

殿,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内四周和神龛内外都是壁画,主神有3米多高,另有280余位神仙重叠排成4层,组成长长的天神队列。场面宏伟庄严,气势恢弘。

永乐宫壁画以传统的工笔重彩描绘,简练谨严,铁线描流畅刚劲,疏密有致,飘舞飞劲,色彩浓重艳丽,富丽堂皇,具有很强装饰效果。

2、版画:

宋代版画是绘画和印刷术的结晶,当时大量的经文、医书、天文、地理皆随书刊印成版画,作为插图性的宋代版画,题材广泛,传播面广。

佛国禅师殊指南图

东家杂记插图南宋

三、画家论著:

宋辽金元绘画的高度发展,不仅在画家的创作上,而且反映在画家论著方面。

《林泉高致集》上北宋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由其

子郭思整理而成。全书分六节:序言、山水训、画意、画决、画格拾遗、画题。其中“山水训”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提出“三远”的山水描述特征,对山水画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写山水决》为元代黄公望著,全书22则,主要对山水画创作方法进行阐述,涉及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境等方面。

《写像秘诀》是王绎所著,全书22则,主要论述肖像画法和设色的问题,是中国肖像画领域最早的理论著作。

《圣朝名画评》,宋郭若虚著,开卷提出绘画应有“鉴贤愚”的作用,表现人和自然风物要符合客观规律。

《画继》邓椿著作,主要涉及画家学养问题文中提出“画者文之极也”。

第二节书法

宋辽金元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晋唐之后又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时期。

一、宋代尚“文治”不仅给绘画,也给书法以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之宋代帝王雅好文艺,使书法甚是盛行。宋代书法重视意境的表达,强调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尚意”而“韵胜”的风格。固行书最能反映文人的潇洒风度,故行书艺术成就最高。

宋代四大家:

北宋期间,苏轼、黄庭坚、米带、蔡襄在吸取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享誉书苑,被称为宋代四大家、宋四家一反宋初拘泥唐代余韵的风气,变严谨规整为轻松活泼、姿意放达、风格多变、生机勃勃。他们的成熟代表了宋代书法的潮流。

苏轼名列四家之首,笔法丰肥遒劲,字势内紧外疏。

中山松醪赋卷苏轼

赤壁赋苏轼

蔡襄以楷、行书见长,风格端而正丽、健而洒脱。

蒙惠帖

黄庭坚行书中宫紧结、笔画向外四射、拉长、笔势舒展放

纵、豪放潇洒。

米芾以行书著称,他以“二王”为根基,化古为新,自成面目。于疾书中做到用笔沉重,锋全势备,字行跌宕多势。

蜀素帖

苕溪诗帖

赵佶与瘦金体

赵佶,宋代皇帝中最善书的一位,书法上初学薛稷,用笔劲逸纤细,只剩筋骨,称为“瘦金体”,这种书法行笔细而有劲,撇捺笔锋尖利,具有明显的特色。此外,赵佶还善草书,著有“草书千家文”。

草书千字文

二、元代书法

元代书法提倡

师古,走的还是宋人

的路子,上承晋唐风

范,但缺乏宋人“造

意无法”的变革精

神,总体成就不高。

赵孟頫,元代最

卓著的书法家之一,

是历代以来公认的

元代书坛主人。赵五

岁学书,从此直至临死还在观书作字,足见他对书法的热爱。赵倡导学习“二王”,擅长各种书体、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尤其他的楷、行对后世影响极大,世称“赵体”。

种招帖

小楷道德经

鲜于枢,与赵孟頫交情深厚,他的书法笔意遒劲,草书一体上元元超过赵孟頫。笔法圆润苍劲、自然流畅。

行草苏轼海棠诗卷

王安石诗卷

思考题:

1、简述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处理及其艺术成

就。

2、简述李公麟的艺术成就。

3、梁楷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4、简述五代山水画的分宗立派及其主要特征。

5、简述南宋山水画之变。

6、简析徐黄体异及其影响。

7、简述苏轼文人画理论要点。

8、简述赵孟頫的绘画艺术主张及其影响。

9、比较说明“元四家”艺术特征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工艺美术(陶瓷)

宋代官窑(五大窑)

汝窑:

官窑:

钧窑:

哥窑:

定窑:

龙泉窑:

元代瓷器:(景德镇)

青花:

青花

釉里红

第七章明清美术

概述:

明清美术—延续与变异

正当欧洲南部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正进行文艺复兴运动的同时,在中国明王朝的建立一度使中国社会产生了急剧变化。明代和随后的清代,其社会都是在保持封建文化整体结构不变的状态下向前缓慢推进的。直至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与文化艺术才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美术在这段历史中,表现为一方面不断酝酿变革创新,直到最后出现大变异现象。

明代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在江南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给美术发展注入了活力、基础。

市井文化、通俗文艺发达,大量的文学名著纷纷面世,形成了新的文化艺术氛围,直接影响了美术制作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发展。

日趋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文艺复兴的绘画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了艺术形式、风格和题材内容的拓展、革新。

第一节绘画

在明清美术中,绘画是最丰富多彩的篇章之一。它上承宋元博大精深的绘画传统,同时又反映了明清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思想意识与审美观念。名家之辈出,画派之丛起,画法之创新,都超越了任何前几代,成就卓就。

明代绘画:

明代绘画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士大夫阶层闲情寄兴的风气日盛,文人绘画占据画坛主导,出现了一批以地域为界、风格各异的名家、流派。

明代绘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以元代遗风、宫廷院体为主,少有创新。

中期以院体、浙派、吴门诸家为代表,尊崇宋元文人画精神,作品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晚期画派更加纷繁、分格各异,画坛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山水、花鸟、人物各有推进,花鸟画得到缴大发展,人物肖像画出现新的转机,董其昌“南北宗”论影响深远。

清代绘画,以文人画占据主流、水墨写意画盛行,派系林立,流传现世作品最为丰富。

清代绘画也分三期:

初期以皇家皇室扶植的“正统画派”为主(主张摹古、尚“元四家”)与明代遗民为主体的“四僧”(反传统的,倾注个人情感)以及地方诸派相互争胜;

中期以北宋宫廷趣味绘画创作和以张扬个性、雅俗共赏的“扬州八怪”分庭抗争。

清末以画坛风格互参、流派混杂,在整体趋于呆板停滞中以金石碑学入画的“金石派”注重实景的“京江派”,融合时代审美意识的“改费”堪称楷模。

一、画家、画派与传世作品

1、山水画:

明清了山水画创作风行的时代,比较注重表现主题意识与审美情趣,强化作品情感内容与诗化竟境,完善自我风格与笔墨趣味。

明代虽没有设立正式的画院,但宫延的绘画创作在洪武、永乐两朝十分活跃,至后代进入鼎盛时期,成就最大。明代宫廷的山水画与宋代院体一脉相承,形成了带有南宋山水格式的空疏清旷风格。

戴进与“浙派”山水画

浙派(明初-中期)是明代院体,是职业画派,主要人物有戴进、吴伟。主要物点:①宗南宋马、夏、融合几家;②加入人物溶入山水画之中;③题材全面(也画人物)④是中国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