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宅古籍大全

阴阳宅古籍大全
阴阳宅古籍大全

阴阳宅古籍大全

宋?陵萝子传清?蒋大鸿著李崇仰重编

通玄鬼灵经上卷 3

通玄鬼灵经下卷 7

何知经 13

相宅法. 15

相屋经. 17

阴阳宅断 19

覆坟经 22

十二支风断 26

八风断 26

望山断 27

古镜歌 31

通玄鬼灵经序

通玄鬼灵经序原名入门断入坟断之书,向系抄本,世所罕见,大抵自宋人皆不可得为憾,曩余历涉山川路出铺中,案置一帙,偶为翻阅果属此书,心窃喜甚,乃形然询价,以重金购之而归,细加玩视,具理参断,效验非常,诚足为救世金针,堪舆妙街者矣,爰是悉心校对,付诸梨枣以公同好。

六洞山人订

通玄鬼灵经总诀

鬼灵经自大宋陵罗子所做,专论堪舆一道,其中之妙,灵应异常,非别书所能比也,世之论风水者,纷纷不一,然无秘诀,终难入道,为人开山点穴,焉能趋吉避凶,此书之奥,不究来龙去脉,砂水罗盘,只要见景生情,触机应变,一动一静,一草一木,皆可参详,知往查来,百无一失。

未登山先知家道之盛衰,才进门便决丁财之旺弱,观新坟覆旧墓,视宅基审气色,纤毫不爽,正是妙法不多三五句,千金不与世人传,后有乡人张子,为人孝义合里咸知,惟家贫衣食无计,适遇师颇有缘,欲传之,苦不识字,遂口授之,不数日,一一通晓,後名重当世,咸为巨富。

天台严凤翔忠国氏珍藏

通玄鬼灵经一书,乃堪舆家珍藏秘本,世所罕有,余出重价购得秘本二卷,今重新编校出版,俾学者触机应变,若能细之参考,得于心而应于口,亦一大助云尔。

李崇仰

通玄鬼灵经上卷

阴宅入坟断

入山观坟,忽闻松涛之音,暗藏杀伐之象,又闻猿啼虎啸之声,似有哀鸣之状,俱非吉兆,应断官灾、是非、离别、疾厄之患,当临期参断,靡不应验。

观平阳之地,并视墓上形状,椁上之砖瓦,两傍之依靠,或损伤碎玻不整,粉饰华丽,此可察机参断。

昔有一士精于此法,于卯年冬间被友邀往覆墓,未及到地,在舟中遥望,见坟上松荫稠密,

翠色可餐,及抵岸左脚偶踏碎一砖,视之乃破砚也,此坟葬後二年内,长房必发科甲,定许丁财两旺,富贵绵长,其人惊服。

又观一墓,将登岸,只见二鹊从南方哀鸣,望西方而去,连叫数声,及至地,观松林疏落,树色焦黄,似凋零之状,即断曰,此葬之後,必连遭回禄,伤丁耗财之咎,其人钦服。

有富家邀往观墓及至地,师举目看,只见松影青翠,地势平坦,水秀澄清,日光霭霭,颠子应出次房,正谈论间,只见一人乘青骢马飞奔而来,顷言,发贵者,正应在此人身上,询之此人,已得青云连步,科甲登先。

有一儒邀师看地,未及至墓,即曰:旧岁应得一子,未半月而卒,延者惊服,明岁居家临场应得一榜,众皆不信,後俱如断。

昔有人邀师视墓,因路远,用小舟而往,後至坟上,忽断其橹,舟人无措,主人叫舍橹撑篙,至岸又芦席跌下水中,及至地时,忽见二白兔从穴中出,望西而去,即断曰,行舟断橹,此坟葬後家长有灾,芦席下水,妇人产惊不免,穴前兔走西南而去,家中小口有灾厄,询之,果然。

又看一坟及临地,远望有一塔,相去半里,而塔尖直对穴前,因断曰:此坟葬後,主伤人口及小口,并有火烛之咎.

又至一处,将近穴前,观其树木荫茂,风景萧疏,有一种清雅之气,超凡之象,乃断曰,此坟葬後应出清高技艺,风流高士,好隐之人。

发贵论

凡临地覆墓,务要见机应变,触物悟玄,神而明之,易于通晓,地势宜广阔,树木宜稠密苍翠,水色宜清秀洪大,风景宜潇洒,四野无喧斗之声,八方有瑞霭之气,自然发贵绵长。如木落凋零,地面歪斜,乌鸣兽踏,四顾凄凉,前後缺陷,必产孤寒贫贱之子。

凡登山观地,见高贵珍重,文书坚固,彼喜庆之类,则以吉断。见破碎微贱之物,则以凶断。或瓦石草木,金银刀剑之类,人物鸟兽,山林花卉,纸扎竹砖之类,皆可参详,再将五行生旺,决之必准。

发富论

凡临山,或登平阳之地,将第一步上地,再将五行、方向、时、合高低平稳推之,即断其贫富,再无不准,或第一步至平坦之所,见吉祥之物,朝生旺之方,则家业必隆。左为长房富,右为次房发。见五色花街道,虽富定艰于子息。见单鸟单鸦飞,主出残疾孤寡之人。脚踏枯木,富尽穷来,家有疾病之人,并外来之者,同手攀技,富而且贵,左枝发长房,右枝发次房,攀枯枝损丁耗财,长次照前参断,余皆仿此。

贫贱论

凡观坟气色,重在松林为上,看形势地,而物类次之,如有树木,即看树木,无则观其动静亦可。松头生黄色气,家道初贫,生焦气家业久贫,生黑气贫而且贱,凄凉色必有丧丁,破财缧絏之人,且有孤寡淫贱之流,

必验。

地势有闹热之气,先贫而後富。地荒凉有鸟鸣哀泣之状,贫而无丁。步著残坏休咎之物,家业必贫。步著破碎之物剥削最多,以致家业渐落,事业簸番。步著死兽死蛇,伤财之物必应损人,兼之患难多。五行颜色,旺相并休咎,伤残圆全,断之的确。

贤愚论

坟上有祥瑞之气,黄紫之色,家中必有良善之人。松林上生苍翠秀美之色,家内必有贤达之士,且有发科甲有德行之人。如地上平实,水道正直,树木粗颓,气色青黑,家内必生粗俗愚鲁之人。踏著泥块及松堆,主生浮而不实,游乎好闲之辈,粗俗不习上进之人。如踏著近贵坚硬粹美文用之物,必主家有贤达清高近贵之人。再将向方时,侯五行合断,百不失一。子息论

凡许子息,须观坟旁之草色、树上之枝叶、脚步之高低、物类之生气、坚破、圆尖、大小、花卉之颜色、草木之本,结果,不结果,有验。

如坟上草色枯残不盛,必定子孙艰辛。树枝零落,早子难招。地局偏歪,必生不肖之子。鸟鸣争斗,立生好讼之徒。踏著菊花,子息应迟,且防乏嗣之叹。踏著破碎不整休咎之物,主残疾坏头破相之子。凡断宜活变,不可执一而论,务在智者,然後能用之,余可依类而推。妻妾论

远眺坟上有黑气贯明堂,及单树拢明堂,主妻宫有灾。鸦鸣结队飞穴前,主刑妻,成双不碍,成单必应。如鸦鸣穿穴,亦主三年前克妻,并破财。船抵岸,脚踏碎碗底,主刑妻,其家必有鳏夫,及碎瓦、相思草,亦验。如见孤鸿横江而来,似有哀鸣之状,亦主伤妻,应长次两房。坟旁生淡竹妨妻,及岸旁对岸垂杨树,初至地举目见之,针有风动其枝,亦有克妻之应,家内必有鳏居之人。经云:风吹杨柳春萧索,雨滴芭蕉夜寂寥,正合此意,所谓见景生情,触机占断。

兄弟论

登山看峰峦之辅佐,观地察树木之枯荣。穴之左右有红黄之气,坟旁有林木之助,主家有兄弟棣萼联芳之象,缺左刑兄,缺右妨弟。松木不成对,手足定伤残。松木上生红筋,主少弟兄。蝴蝶上穴,手足无力,难许合居,主有分居之象。八哥鸣松林,棣萼甚纷纭,长房生贵子,次房有儒林。鸟窠举目见其坠,兄弟奔他州。橹声穴前鸣,兄弟有争纷,长兄定有克,次弟得安宁。种树不成林,手足定消倾。登地遥见路上二三人同行,即将此数决家下兄弟,无不灵验。

疾病论

凡坟上有荆棘堆,登地见之,主有未了事,缠绵破财之患,并主人眷之灾。登地见右边人来,或白犬吠声,皆主疾病,此皆白虎动,开口煞甚凶,如法断之必应。并见有右旁坟边或有黑衣人来,亦主生灾,再将方向前後步履近远断之,无不应验。远望坟前有黑气,亦主生灾。有砖瓦铜铁之声,亦主家有疾症。如见鸟打雄,主有妇人产後之惊。坟前见干枯为煞,无明堂,有啾唧之灾,如有风动更验。凡登地,初眼见之而断可以准,後见不准此断也。

通玄鬼灵经下卷

怪异论

凡登平阳之地,或见蛇行、马嘶、骤雨、暴风,主家中有怪异之事,必要修整阴阳两宅则利,或见出殡、覆舟、乡人厮打跌地、树叶落衣,皆生怪异之事,如法断之,百不失一,或坟前有塘,遥见巨舰扬帆而来,过此者,大主惊忧怪异,并主远信至。如在林间山上,闻虎啸龙吟,涧水之声,并豺狼之疾走跃至穴而见者,皆主惊忧之事,怪异之灾。锣鼓声,主争斗,且防虚惊。双鹊穿林栖树徙穴前,滩上泊舟,居家中必有喜庆事。外有行人一二走归,盖双鹊为喜,栖林上,主家中有喜事。船泊水滩,主有行人在外经商。停歇穴前,主有将归之象。时令早晚,五行生克,决断之。无不立验。

白虎外来白衣客,大祸灭门事必发,必有杀伤图赖人,预防之免遭法。凡至坟上,骤见白虎位上有白衣客来,大凶之象,主见杀伤,图赖人事,必犯官刑之灾。观其老少容貌善恶大小,以断远近,已过未来者甚验。

笛声远来,风动柳槐,牛子走出,破我家财。初至坟上,闻吹笛声,狂风吹折柳槐,更有耕牛过者,断其邇来不利,人破财源。且出音乐,游戏无习之辈。

雪飞扬扬,行意傍徨,嗟其不泰,孝服相当。初至坟上,骤见六出花飞扬,行人奔驰,皆言不吉之象,应见刑克孝服之咎。

乐声频频,持酒过坟,三五成队,欢声而行。初至地上,闻乐声振耳,又见数人提酒而过者,大吉之象,定主其家人丁安泰,进益绵绵,且出风流好雅文墨之士也。

独木亭亭,枝干枯损,风景零落,家道自贫。坟上之树,惟有枯木一枝残叶落,又视其风景

萧条,满目凄凉,决然家贫,事业不兴,出败家之子。

青福儒雅,飘然漫行,过我坟旁,芳容欢欣。初临坟墓,见青福之士,欢容而过者,决主家庭和悦,必生俊秀发达之子。喂喂马鸣,满野风生,不见行客,忧心日生。初至坟上,骤听马鸣,又四野风生,不见行客,非吉祥之兆,应断家资未旺,忧虑日生,孤独之人不少。有女如花,娉婷而行,浑身上下,穿带起群,祝融肆虐,有疾宜慎。凡临地观坟,骤见标致妇人,穿带华丽而过者,须断其小心祝融之灾,且有疾悔缠绵。

三人一马,有妇云寡,络绎而来,欣欣路道,屋广人稀,刑伤几遭。登山临地,如有三人一马,且有寡妇络绎而返者,即断其家屋大人少,且有刑厄之咎,三年前当验。人携孩童,持其书本,匆匆而来,贵秀科甲。初至地,忽见一人,手携孩童,持其书籍而来,过此者,上吉之象,定断其家书香之後,必生科甲之贵,人财两得之地也。

南有高枝,数鸟并居,三鸟攸至,一鸟飞去,桂香喷鼻,凉风阵阵,富,见南枝上有鸟栖居,飞鸟往返,再有桂香凉风,主其家人富大贵。

阳宅入门断

凡至人家,先看其屋宇大小,气色盛衰,家道之兴旺,人丁之否泰,一动一静,务要细加详察,自然决断如见,亦在临时应变,不可执一而论。

凡至人家,闻机声,及书声,乃兴隆之象。闻喧闹,及鸡鸣,犬吠,槛动,及不吉之象,主有讼事牵连及灾悔破财等咎,即断其一年或半年,总觐其气色,便知远近,参断必应矣。凡断新屋装旧门,旧屋装新门,皆主惊忧口角啾唧之类。

凡至人家,如屋宇低,天井小狭,主艰子嗣,多生女,并人灾财薄。如见蛛网生屋角,主家有缧絏之人,及田上诘讼之事也。

凡厅堂高大,堂屋低小,鹊噪争鸣檐畔,主出寡居及家财有更,事业颠凡至人家,有冷气黑气冲人者,主孤寡败家,有疾病之人。有黄气紫气旺相者,主得横财及发贵。门前井旁有桑树主出寡。屋斜屋边有独树,主鳏居,刑长子。如入人室见犬打雄,主出好淫不法之人,及醉子疾颠之辈。如见红衣人,主有祝融之惊。初入门撞见必应,後见不准。

屋旁构小阁,主过房并接脚。凡有正屋,几进中开,构一横楼,大凶,主有寡妇二三人,一纪十六年间见遭疾、火烛、贫贱、孤独、伶仃之咎。

正屋拆去,止留厢房偏室,作有事荒耕,家无主张,谋为少遂。

凡堂柱冲厅,皆主路死,家财退败。

门前有大碓,主胎落,更兼目疾,年年有火煞加临,更惹灾祸,与碓并者,应也,偏者少准。偶至一家,断其零正,有产惊之恙,母在子亡之故,其家人惊,并断其东南方讼事相争。昔有一士亦精此法,至一家,断其去年有小儿落水亡者,询之,果然,盖因他家门首中心有一人池塘故也。

又断一家必出忤逆之子,弟兄不睦,姑嫂相争,问之,果有,盖因他家墙门前种一孤树,生双枝冲天,树根透露,以此决之。

墙门有大树空心,主妇人生劳疾,叫皇天万般,服药无效,除去此树,其病自愈。当门甚准,偏著次之。

初入门,忽听金鼓之声,声中隐藏杀伐之象,必主家中手足不和,日常吵闹,丁口啾唧。初入门,闻管弦之声,如伏凄凉之状,为乐极生悲,将来必见哭泣,耗财离别之应。

初进门时,似乎寒气侵人,及观室中空大,四顾萧然,天井狭小,其室必有鬼怪,夜间常有响动,更兼财来财去,不能积聚。

初入门时,旺气腾腾,人声嘈杂,其声中暗伏欢悦之象,主人强、财旺、进益绵延。

如见鸡斗犬吠,将来必有欢喜,破财添丁,进人之象。

初进人家,如屋舍紧密,高大居中,明亮太阳照耀,光彩夺目,且闻书声朗朗,及见清贵之物,主发贵,必有科甲之人。

初入人室,如主人相迎,必先观其面上气色,宅中景况,门前物类,然後细细参断,百无一失,务在神而明之,易于通晓。

如入人家,有枯木入墙,固主手足伤残,有瘟疫,少亡之应。活树入墙,主官灾诘讼疾病骏杂之患。

初至人家,偶见喜鹊噪檐前,或墙上,主有人在外求名利,应有远信至也。如有鸦叫,隐有哀鸣之象,主家有忧愁久病之人,且防是非之缠。

墙门前有庙、树当面,断其家中曾有回禄,瘟疫之患。竹树倒垂水边,主有落水之人。

人家正厅面前如有井,主妇人淫乱,经云,穿井对门前,虽富与人眠。

厅内房前有井,主少亡。後堂穿井,主淫乱。屋大人少,灾悔不小。蝴蝶上梁,孝服相侵之象。

初至人家门首,忽见乘马人过者,断其家必有习武之人,再将来去之方审之,灵验。

人家屋後植松竹,主财人两旺。秀茂当道,如残落焦黄,主富尽穷来。

门前植树,祯祥之兆,主出清贵德行之人。再观树色,衰茂根本,大小细加详断,自必有奇验也。

初到人家,见门前有破屋或厕室,主其家长辈,有悔常生啾唧。

偶断一家,必有少年枉死之人,询之,果然,盖因他家门首有二井故耳。

一日偶至乡间,见一大树,下有一人家,其屋甚小,即断曰,若住此屋,将来忌养六畜,非但无利,且有损折,数年必然损过一牛,询之,果验。

偶至一家,断其家有目疾眼花之人,且有连年官事之相缠,财物积聚之不能,其家惊服,问其故,师曰,前门对佛塔,以致如此,宜迁居可免。

如至人家,见有雌鸡上门槛,即断其阴旺阳衰,女人当权,且有二婚之妇。

偶至一家,及抵岸断曰,君家必出痴颠之人,其家惊服,试问其故,师曰,尊府门前有十字水故耳。适有一大族延师至家,及至门前,举目内外一看,师曰,此乃大贵之宅,必出公侯之位,试问其故,师曰,尊府门前路分五曲,故有此贵,横直皆同。正门之前构船,主官事退财,造後二十馀年见之。

初至人家,有灰尘落面,主家内有怪,或有蛇精之应。水泥落面,此主出赌博之人,卖尽田园之子。

初进门,闻哀泣之声,有灾厄刑耗之事,及口舌损财。

初进门,见鸡啼,此主家有客人,并得横财,欢悦之事。如见鸡上檐者,主有旧事复萌,火烛,口角之事,耗财之患。

见屋脊中正屋,此主少亡,讼败逃逸之事。

凡人家,卧房之内,不宜堆石,房中涨塞,主难产育。门上遥根太长,亦有殃。

偶至一家,即断其疮癣缠绵之灾,其家大服,问师何故,师曰,梁上燕窝,并门柱破烂,粪窖当门之故,至乱石天井中,亦准此断。

又至一家,断其家中人有犯心痛之病,其家果有之,亟问其故,师曰,大石当门之故耳,去之,即愈,空心大树亦有此疾。

初至人家,门首宜定神细看,形势动静,一目了然,吉凶之机洞悉。

昔有一师,亦明此法,偶过一家,见其门首,东有一井,西有一荡,即断曰,尊府曾出哑子否,对曰,未有,师又曰,癫狂之人必有,询之,果然。

大凡人家门首,宜植槐树,屋後种松竹吉泰,定许人财旺相,进益源源,前有青龙路来入门吉,右不利,前如有七字路大利,主每岁添财,丁安泰,事业兴隆,诸凡平稳。

(完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冀淑英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当今国家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本书的编辑出版,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一项遗愿。1975年周总理在病中发出了“要尽快地把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的指示。由于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参与单位的大力协作,参加工作同志的积极努力,在编委会的领导下,这项工作从1978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编辑会议,到1995年3月《书目》全部完成。《书目》的出版将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珍贵的典籍,将在古为今用,为四化服务,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了解古籍善本庋藏概貌和流传情况,对今后鉴别和整理古籍善本,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975年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向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图书馆负责同志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1977年1月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善本书目筹备会,听取北京地区部分同志的看法和意见,同年4月文物局在北京召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同志座谈,讨论研究有关书目的著录条例、分类法和收书范围等项问题。6月份文物局再次召集座谈会,讨论了分类法等事项。后由文物局王冶秋局长作出决定,书目分类用“四库分类法”,可酌加修订,收录各书下限至清末1911年。在此基础上,制定“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和分类法三个文件初稿,其中收录范围提出从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等方面考察,并提出9项具体条件。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会议,会上着重讨论这3个文件。这次会议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藏书单位

120余人出席,除讨论3个文件之外,并开始研究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方案和工作步骤。会后即着手对全国各地(除台湾省外)收藏的古籍善本进行普查。这次开会决定成立由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注〕具体工作进行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以两年时间,一方面在各地进行普查工作,同时各省、市、县图书馆及其它藏书单位抓紧古籍善本书的整理编目,并查核校对原有的编目卡片,准备于1980年卡片集中。另一方面于1978年11月在成都开会,着重讨论古籍善本书目的分类法,并对著录条例再加讨论。1979年3月在广州开会,重点研究版本问题,由几个藏书较多的图书馆,分别将宋、元、明、清刻本、抄本、稿本、批校题跋本,选取若干种书为实例,在会上介绍怎样鉴别版本的经验。两次会议是为了使各馆从事古籍善本编目工作人员,在编目分类工作中,对条目著录版本认定是否够善本条件等项问题,能有比较趋向一致的认识。1979年8月下旬至9月,又组织人员分赴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6大区的省市图书馆和重点藏书单位,巡回了解编目工作进行情况,具体察看目录卡片,协助解答工作中的问题。同年年底在南昌召开会议,会上听取各大区巡回小组工作汇报,讨论了存在问题。这次会议决定组成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以刘季平任主任委员,顾廷龙为“书目”主编,冀淑英、潘天祯为副主编。 第二阶段进行汇编工作。1980年第一季度全国各藏书单位将目录卡片报送至北京,5月参加汇编工作人员集中北京,开始工作。汇编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共40人。集中目录卡片138471种(卡片张数不止此数,丛书和其它许多书都有子目片)。报送卡片的单位有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文献馆、科学院系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共781单位。《书目》是一部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籍之最

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籍之最 1、最早的类书——皇览 2、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最早的政书——政典 6、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现存最早着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着——明儒学案

30、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着——史通 43、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着——集古录 46、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现存最早钱币学专着——泉志 49、最早的地理专着——禹贡 50、第一部河道水系专着——水经 51、第一部潮汐学史专着——海潮辑说 52、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 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因此中华书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

中国经典古籍《山海经》

中国经典古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相关的信息,一起来看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

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内容介绍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如何找到一本古籍的各种版本

如何找到一本古籍的各种版本? 看过不少古籍前言中写的选择了某某版本,有的还列出了不少用以校勘的本子,想求教各位,这些版本是如何找到、找全的?如何知道哪些版本是最好的而作为校勘的底本来使用? 答复 《中國叢書綜錄》 可以试着先看一下《四库全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之类的书,它们选的版本一般都是最好的,有些次点的版本也会介绍。至少您能知道贰拾世纪前的书籍情况。然后可以看看古籍目录之类。 buaisuitang 2007-4-18 12:11 论坛“文献研究”专栏中大部分书籍都可以提供参考,是读书做学问的必由门径。smtg 2007-4-18 13:29 楼主的问题真是问到点上去了,校正一部古书,除了具备版本检索能力、见到珍善孤本的机缘,鉴定版本的真伪最是具有功力的事,也就是章学诚最为激赏的“史识”,章氏认为对于一位史家来说,识见是超乎史学、史德、史才之上的,这个观点其实适合于任何学术。识见的形成除了占有资料之外,更有一分超越别人的悟性和见识,对于古籍校正来说,也是如此。 《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侧重晚清和近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书集成新编》,《丛书集成续编》,《中國叢書綜錄補正》、《中國叢書綜錄續編》《中國善本書提要》《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中國叢書知見錄(六冊) 楼主要找哪个时代的?张舜徽、余嘉锡、黄永年等人都有有关版本学、目录学的著作。近人如杨守敬、缪荃荪等人都是版本目录专家。《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等书都有有关善本的记载。 查找一本古籍的版本,作爲一般程度的了解或收集的指南,最簡便的方法當然是查詢相關工具書。《中國叢書綜錄》、《廣錄》是綜合類的首選。也可以根據具體書籍查詢《中國小説總目提要》、《唐集敍錄》等分門別類的工具書。爲了盡量避免遺漏,要盡可能查詢多種工具書以相互對照。另外,一些重要古籍的版本流傳情況在其出版説明、前言、序跋等処一般會有專門論述,甚至有專門論述其版本流傳的論文。 簡單的說,就是善於利用各種工具書和相關資料。 當然,若希望對一部古籍版本流傳進行深入研究,除了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更需要親自去翻閲原始文獻,進行獨自的梳理工作。所需閲讀的範圍就大多了,至少歷代史志、官私書目的著錄情況都是必須掌握的。 西方汉学:先秦及汉朝部分 这有许多工具书可查,但是得分朝代, 在此推荐一本书 Loewe, Michael-Early Chinese Texts A Biographical Guide 此书记载了先秦和汉代各种古籍的版本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這書有中文版,李學勤先生序,遼寧教育出版社刊行。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 魯惟一著 ;李學勤等譯,遼宁教育出版社, 1997。 此書列「當代漢學家論著譯叢」,編寫者包含夏含夷等在國也知名的歐美學者,

中国古籍之最

中国古籍之最 1、最早的类书——《皇览》 2、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最早的政书——《政典》 6、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现存最早着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着——《明儒学案》 30、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中国馆藏日本版古籍书目编目杂记

《中国馆藏日本版古籍书目》编目杂记 韩锡铎 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王宝平先生主持《中国馆藏日本版古籍书目》的编纂,我应邀将辽宁省图书馆所藏1200部线装(准确称呼应为“和装”),日本版汉文古籍图书重新整理编目。从1992年7月始事,至1993年7月竣役。这是我从事图书馆工作以来,第一次系统地编制日本版书目。现将编目过程中的感想杂述如次,以求教于同人。 一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两个国家,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派徐市去东海寻求仙人,今人认为此即前往日本。如果从这一年算起,中日交流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2200多年的历史中,中日两个国家、两个民族进行了频繁地交往。这些交往的成就,自有专家去著书立说,而我的感受是,这种交往对彼此保存文化遗产也极为有利。由于历史条件的很制,古代的文化典籍有一大部分在各种的天灾人祸中损失,未能保存,有的甚至绝了品种。而这些在此地损失了的文化典籍,如果在其未损失之前已传到彼地,就有保存下来的可能,当然彼地也会有天灾人祸,文化典籍也会遭到损失,但绝不会此地损失的传到彼地的也都损失,总会有部分被保存下来。接触古书的人都知道,我国有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曾通过各种途径传到日本,有些品种或版本国内已经不存,而在日本还保存着。我在编目过程中,就发现一些中国古籍的中国版本已经不存,而在日本版本里还保存着。如明初姚广孝的《独庵外集续稿》,古今书目不见著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油印本)也未著录,

而辽宁省图书馆却藏有一部相当于明代永乐时的日本刻本,收录诗89首、文63篇。姚广孝为明初闻人,其诗文永乐时即刻于东土,可见中日文化交往之密切。辽宁省图书馆又藏有一部日本明治8年种玉堂刻本《日本忠臣库》,属章回体小说,叙述的是日本元禄14年至16年(1701-1703)赤穗义士47人之事。读其叙言得知,此故事曾以剧本形式传入中国,乾隆五十九年(1794),自号“鸿濛陈人”者认为其文字鄙侄不可读,遂用汉语改写成章回体小说,名之曰《海外奇谈》。不久,此书又传回日本,日本书坊视为珍本,请人训点,刻印出版,改名为《日本忠臣库》。此例说明,中日间的文化典籍的交流,对两国的文化发展同样是有利的。 二 编制馆藏目录供读者查找文献,是图书馆的本职工作。为了更大范围地揭示文献,1949年以来,国内又兴起图书馆合作编纂联合目录的事业。但前此所编的古籍联合目录,有的不收域外版本,有的收了也数量有限,不能反映我国图书馆收藏域外版本古籍的全貌。日本的长泽规矩也先生编纂出版过《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专门搜辑日本刻印出版的中国古籍。此书国内图书馆收藏不多,一般读者很难见到;即使见到此书,也只能是望洋兴叹而已,不一定能查到所需之书。杭州大学日本文化中心倡议编纂《中国馆藏尽本版古籍书目》,我认为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日本两国和两个民族文化交往阶段性的成果。中日两国有悠久的交往历史,这种交往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文化典籍方面的交往。如果说现代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献交流主要靠图书的发行渠道,那末近代以前的图书文献交流,则主要靠官方和民间的人员往来。每一次

中国古籍中100句最经典语录

中国古籍中100句最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并且保持不变。)(亲民,新民也)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人因为溺爱而不知道自己子女的坏处,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摘《大学》(君子自己有那种品德或那种能力然后才要求别人有,自己没有那样的行为或能力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要有。意思就是正人先正己。)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摘《中庸》(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尽地探究,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天地之道,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天地创造万物从一而不是二开始,因此天地生养万物不可测度,而成就了天地之道的广播、深厚、崇高、精明、悠久。)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之处影响全局,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你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

7-史部?杂史类---楚纪-- 8-史部?杂史类---皇明修文备史-- 9-史部?杂史类---西南纪事?重刻确庵曾先生西蜀平蛮全录?甲乙记政录?督师纪略?蜀事纪略?平闽记-- 10-史部?杂史类---皇明驭倭录?虞台倭纂?倭情考略?倭患考原?安南来威图册?皇明臣略纂闻?宝日堂杂抄-- 11-史部?杂史类---建文朝野汇编?建文书法拟前编?名臣宁攘要编?夷俗记?辽事述?平闽记-- 12-史部?杂史类---吾学编?明季水西记略?泰昌朝记事?郑华亭考选处分始末?朝野公言?中州战略-- 13-史部?杂史类---蓝玉党供状?世庙识馀录?万历三大征考?万历三十一年-楚事妖书始末?闲思往事?启祯两朝录复录?玉镜新谭- 14-史部?传记类---孔颜孟三氏志?义勇武安王集?重编义勇武安王集?忠武录?孝顺事实?女范编?帝鉴图说-- 15-史部?传记类---国朝内阁名臣事略?皇明辅世编-- 16-史部?传记类---兰台法鉴录?南垣论世考-- 17-史部?传记类---两浙名贤录-上- 18-史部?传记类---两浙名贤录-下- 19-史部?传记类---莆阳文献?今献备遗?松陵文献?藩献记?西寻录?丙子西征记-- 20-史部?传记类---使西日记?味水轩日记?孙夏峰先生日谱残稿?呼恒日记?文文肃公日记?司徒恩遇日记?祁忠敏公日记?颜衡斋日记-- 21-史部?传记类---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春浮园别集?迎銮日记?果亲王西藏日记?宋元科举题名录?宋历科状元录?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皇明三元考?皇明历科状元录-- 22-史部?地理类---圣朝混一方舆胜览?山东海疆图记?康熙章邱县志?新修河东运司志?全陕政要?三省备边图记--23-史部?地理类---修攘通考?皇舆考?阙里志-- 24-史部?地理类---(洪武)京城图志?(嘉靖)南畿志?(正德)江宁县志?(顺治)溧水县志-- 25-史部?地理类---(万历)扬州府志?扬州足征录?(万历)盐城县志-- 26-史部?地理类---(正德)姑苏志-上- 27-史部?地理类---(正德)姑苏志-下?(嘉靖)常熟县志- 28-史部?地理类---(成化)宁波郡志?敬止录?四明文献考-- 29-史部?地理类---(嘉靖)徽州府志?(弘治)休宁志-- 30-史部?地理类---(康熙)南昌郡乘?(康熙)信丰县志-- 31-史部?地理类---(康熙)袁州府志?(嘉靖)吉安府志-- 32-史部?地理类---(天启)赣州府志?(康熙)南安府志?(康熙)雩都县志-- 33-史部?地理类---(弘治)八闽通志-上- 34-史部?地理类---(弘治)八闽通志-下?(康熙)福建通志-上 35-史部?地理类---(康熙)福建通志-下- 36-史部?地理类---(康熙)衡州府志-- 37-史部?地理类---(康熙)宝庆府志-- 38-史部?地理类---(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康熙)广东舆图?(成化)广州志-- 39-史部?地理类---(康熙)新修广州府志-上- 40-史部?地理类---(康熙)新修广州府志-下?(顺治)潮州府志?(康熙)韶州府志- 41-史部?地理类---(嘉靖)广西通志?殿粤要纂-- 42-史部?地理类---(嘉靖)四川总志-- 43-史部?地理类---黔记-- 44-史部?地理类---(康熙)云南通志(康熙)剑川州志-- 45-史部?地理类---(康熙)大理府志?(康熙)鹤庆府志?(康熙)建水州志?(康熙)永昌府志-- 46-史部?政书类---皇明制书?宪章类编-- 47-史部?政书类---经世挈要?工部厂库须知?缮部纪略?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两浙南关榷事书?榷政纪略?天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2010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 总论第一章至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1、医学巨著《》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著作是代的《》,分别为、和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4、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代的《》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等。 6、《女科正宗》说:“,有子之道也。” 7、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提出、;、。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提出安胎圣药是。 9、清代所著《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时代的《》,内容有、、。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之前之后,呈型,为一空腔器官。 15、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称为,一般为。周期不应少于,也不应超过。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天,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17、月经的产生是、、、协调作用于的生理现象。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一源而三歧,皆约于,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冲脉主,任脉为,带脉主,督脉为,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23、孕期从末次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经天,便要分娩。预产期的推算,一般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以该月份数加,或减,阳历日数加,阴历日数加。 37、《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妇人之生,有余于,不足于,以其数脱血也”。 三、判断: 1、据史料记载,第一位兼治妇科疾病的医生应是华佗。( ) 2、子宫之名首见于《内经》。( ) 3、在三千多年前,重视妇女生育,“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孕”是由《黄帝内经》所记载。( ) 5、我国第一部由国家出版的妇产科综合专著是宋代《妇人良方大全》。( ) 6、晋代名医五叔和著有《脉经》,其中在专门阐述有关妇产科的脉象和辩证论治的同时;又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 ) 7、至唐代,把妇产一门列入卷首的是《经效产宝》。( ) 9、在世界医事制度上,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始于唐代。( )

中国文化古籍之最

中国文化古籍之最 中国典籍浩繁,其中不少具有极大历史价值,为人类文化的瑰宝 1.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是汉朝刘歆编的《七略》。它所采用的“七略分类法”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分类法,比欧洲第一个正式的图书分类表--1545年德国吉士纳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1,550年。《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辑略是一篇总结六略的学术简史,所以“七略”实际只有6大类,大类之下再分为38个小类,构成了以学术分类为原则的完整分类体系。它对我国的目录学、图书分类法、图书编目工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成书于西汉时代。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按字、词的性质和意义分类排列,分上、中、下卷,把同词义的词分为19篇,对各种词语及宫、器、乐、天、地、山、水、草、木、虫、鸟等等都作了解释。本书实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特别在我国语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全书30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实收单字8,190个)。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把所收的字分列为540部,每字下有解说文字,共计133,441字。书中以小篆为主体,把古文、籀文等不同的形体,列为重文,根据“六书”的原则,解释字义。本书从创稿至定稿历时22年,是我国文字学上最早的一部系统完整、体例谨严的部首编排法的字书。 2.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是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08)由解缙总负责编纂的《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全书编制体例,以洪武正韵为纲,以韵统字,以字系事。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医学、宗教等一切科目。它是我国珍贵的文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此书卷帙浩繁,当时无法刊行,只书写了一部。明嘉靖期间重录了一部副本。正本已被火烧毁,现在流传下来的副本只存200余册。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730卷。 3.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此书原名《古今图书汇编》系倩康熙中陈梦雷等原辑,后由蒋廷锡等重辑于全书10,004卷,目录40卷,合计1亿6,000万字,是我国现存最大、搜集最博、内容最丰富的类书。书中按所收内容分类编排,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个汇编,乾象、岁功、历法等32典,6,109部。每部先汇考、次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记事等项目,集我国古籍之大成,是一部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编成的《春秋》。书中对历史事件按照年月日顺序编写,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计242年的史事。本书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在史学上有较高的价值。 4.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篡的《四库全书》。这部丛书分经、史、子、集4大部分,共编集了古代到清初的著作4,370种,共计79,070卷,大约9亿9,700万字,装订成36,300册。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此书包括了我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文化典籍,是空前的一部大丛书,对于我国的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此书当时用楷字书写8部,共25万多册。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存4部。1933年商务印书馆抽选了其中的珍本231种影印出版,定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全书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等,共130篇,合计52万余字。书中记载了有史以来到汉武帝间2,000多年的史实,反映了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全过程。全书文笔生动,语言丰富,

医方典籍集锦

医方典籍集锦 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医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结合,医方典籍在中医典籍中有重要的地位,特此把“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中相关医方典籍做出总结,选目不拘国内,包括海外所藏珍贵医方典籍,希望对大家认识医方典籍有所帮助。 仲景全书二十六卷 (汉)张机等撰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刻本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世称“医圣”。他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论治的专书,体现了贯穿理、法、方、药的一系列辨证施治原则和三因致病说,所载方剂配伍严密,包含了许多组方原则,堪称“众方之祖”。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题(晋)葛洪撰(梁)陶弘景增补明万历二年(1574)李栻刻本 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著,所收方剂“简、便、廉、验”,涉及临床各科,具有重要临证参考价值。该书对天花症状的描述及危险性、传染性的论述颇为精准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天花病”的记录;葛洪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脚气病的医生,本书记载了导尿术、洗胃术、疮痈引流术、咽部异物剔除术、下颌关节脱位整复、骨折小夹板治疗、器物灌肠法、捏脊疗法、隔物灸法和口对口呼吸抢救法等,堪为世人叹服。今藏国家图书馆。 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南朝齐)龚庆宣撰宋刻本 因托名“黄父鬼”所遗,故名《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也是我国最古的军阵外科学专著,代表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对日本、朝鲜的外科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190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唐写本《刘涓子鬼遗方》残叶,被劫往德国。据卷中所题“刘涓子鬼方卷第九”、“刘涓子、甘伯济治秣陵令已用省验方卷十”知是早期十卷本,反映其早期流传形态。惜原件毁于二战,幸有王重民所摄照片存世,保存在国家图书馆。此宋刻本,曾为汪士钟、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77。今藏国家图书馆。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元刻本 中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继承发扬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方书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此元刻 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版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54。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撰元刻本

中国基本古籍库介绍

爱如生中国方志库介绍 中国方志库是专门收录历代地方志类典籍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历代地方志类典籍,包括全国地理总志(如方舆志、一统志等),各地方志(如省通志、府州志、县志、乡镇志等),各类专志(如山川志、边防志、都城志、宫殿志、园林志、寺观志、书院志等),各种杂志(如乡土志、物产志、风俗志、考古志、游历志等),以及外志(如环球志、一国志、多国志等)。所记大至一国一省一州一府,小至一村一镇一城一关,举凡历史沿革、地理形势、行政建置、财赋收入、物产资源、人文景观、灾异祸乱、乡土风俗,靡不详尽。至今治国理政和从事地区开发及学术研究,仍须从中汲取丰富的信息。 中国方志库网罗广博,共收录汉魏至民国历代地方志类典籍1万种。每种皆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标记等无障碍录入和非嵌入式显示。总计全文超过20亿字,影像超过1200万页,数据总量约400G。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堪称地方志类典籍数字化的空前巨献。 中国方志库受到国内外学术文化界的热烈欢迎,全球数十家顶级用户,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日本关西大学、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等。 中国方志库分为五集,现已出版: 1、中国方志库初集(收录历代省通志及府州县厅志2000种) 2、中国方志库二集(收录历代省通志及府州县厅志2000种) 爱如生中国谱牒库介绍 中国谱牒库是专门收录历代谱牒类典籍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谱牒类典籍,包括家谱(含宗谱、族谱、世谱、家谱、家乘等)、年谱(含年谱、年表、纪年、行实、自述等)、仕谱(含科举录、题名录、同年录、搢绅录、百官录等)、日谱(含日记、日录、日谱、日札等),所记或为一姓一家之浮沉荣辱,或为一府一衙之仕宦迁黜,或为一人一生之成败进退,或为一日一时之行事心得,无不折射出国家民族之盛衰与社会历史之变迁,而其真确翔实更有过于他书,极具研究价值。 中国谱牒库分为家谱编、年谱编、仕谱编、日谱编,共收录宋元明清历代家谱5,000余种,年谱1,200余种,仕谱3,000余种,日谱500余种,合计1万种。每种皆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标记等无障碍录入和非嵌入式显示。总计全文超过10亿字,影像超过1千万页,数据总量约350G。同时配备检索系统和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为综览历代谱牒并提取其中丰富信息、进行计量化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谱牒库分为五集。 1、谱牒库初集(收录家谱、年谱、搢绅录、日记2000种),已出版。 2、谱牒库二集(收录历代家谱、科举录共2000种),于2016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