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夹角的计算习题-详细答案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夹角的计算习题-详细答案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夹角的计算习题-详细答案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设平面内两个向量的坐标分别为(1,2,1),(-1,1,2),则下列向量中是平面的法向量的是( )

A. (-1,-2,5)

B. (-1,1,-1)

C. (1, 1,1)

D. (1,-1,-1) 2. 如图,1111—ABCD A B C D 是正方体,11

11114

A B B E =D F =,则1BE 与1DF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 A .

1715 B .

2

1 C .17

8 D .

2

3 3. 如图,111—A B C ABC 是直三棱柱,90BCA ∠=?,点11D F 、分别是1111A B AC 、的中点,若

1BC CA CC ==,则1BD 与1AF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

A .

1030

B .

2

1 C .15

30 D .

10

15 4. 若向量(12)λ=a ,,与(212)=-b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8

9

,则λ=( )

A .2

B .2-

C .2-或

255

D .2或255

-

5. 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1

2

AB=BC=PA ,点O D 、分别是AC PC 、的中点,OP ⊥

底面ABC ,则直线OD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

A .

621 B .

33

8 C .60

210

D .

30210

6.(2015秋 湛江校级期末)在正四棱锥S —ABCD 中,O 为顶点在底面内的投影,P 为侧棱SD 的中点,且SO=OD ,则直线BC 与平面PAC 的夹角是( )

A .30°

B .45°

C .60°

D .75°

7. 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1

==2

AB BC PA ,点O D 、分别是AC PC 、的中点,OP ⊥

底面ABC ,则直线OD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 )

A .21

B .

83

C .

210

D .

210

二、填空题

8.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330=n ,,,直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为()111=b ,,,则l 与α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_.

9.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为1AB CC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EF 与11A C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

10. 已知三棱锥S ABC -中,底面ABC 为边长等于2的等边三角形,SA 垂直于底面ABC ,

SA =3,那么直线AB 与平面S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11. 如图,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与平面四边形ABEF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A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45AB AE FA FE AEF ?

==∠=,则平面BDF 和平面ABD 的夹角余弦值是_______.

三、解答题

12. 如图,点P 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对角线1D B 上,∠60PDA =?.

(Ⅰ)求DP 与1C C 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DP 与平面11A ADD 所成角的大小.

13. 如图,四棱锥F ABCD -的底面ABCD 是菱形,其对角线2AC =,2BD =,AE ,CF 都与平面ABCD 垂直,1AE =, 2CF =,求平面ABF 与平面ADF 的夹角大小.

14. 如图(1),在Rt △ABC 中,∠C =90°,BC =3,AC =6,D E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且DE ∥BC ,2DE =,将△ADE 沿DE 折起到△1A DE 的位置,使1A C CD ,如图(2).

(1)求证:1A C ⊥平面BCDE ;

(2)若M 是1A D 的中点,求CM 与平面1A BE 所成角的大小;

(3)线段BC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平面1A DP 与平面1A BE 垂直?说明理由.

15.(2016 浙江理)如图,在三棱台ABC -DEF 中,平面BCFE ⊥平面ABC ,∠ACB =90°,BE =EF =FC =1,BC =2,AC =3.

(Ⅰ)求证:EF ⊥平面ACFD ;

(Ⅱ)求二面角B -AD -F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排除法.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内任意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即它们的数量积为零.

排除A ,C ,D ,选项为B.

2.【答案】A

【解析】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以D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

1131

(1,1,0),(1,,1),(0,0,0),(0,,1)44B E D F .

所以,131

(1,,1)(1,1,0)(0,,1)44

BE =-=-u u u r ,

111

(0,,1)(0,0,0)(0,,1)44DF =-=u u u u r ,

1174BE =u u u r ,117

4

DF =u u u u r ,

111115

00()114416

BE DF ?=?+-?+?=u u u r u u u u r .

所以,

11

1111

cos ,151516.

171717BE DF BE DF BE DF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因此,1BE 与1DF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是

15

17

. 3.【答案】A

【解析】如图所示,以C 为原点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1111,0,0,0,1,0,0,0,1,1,0,1,0,1,1,A B C A B 由中点公式可知,11111101222D F ????

? ?????

,,,,,,

11111101222BD AF ????

== ? ?????

u u u u r u u u r ,,,,, ,

111

-130

4cos 35

24

BD AF +==u u u u r u u u r g ,.

4.【答案】C

【解析】由cos

=

a b a b a b

g,可得,2

5510840

λλ

+=,即()()

25520

λλ

+=,即2

=

λ或2

55

=

λ.

5.【答案】D

【解析】

()

.

22214214 ,0,0,0,,0,,0,000.,0,

222244

OP ABC OA OC AB BC

OA OB OA OP OB OP

O OP z O xyz

AB a

A a

B a

C a P

D a a

⊥==

∴⊥⊥⊥

-

=

??????????

--

? ? ? ? ?

? ? ? ? ?

??????????

Q平面,,,

,,

以为原点,射线为非负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设,则

,,,,

214

,0,,

44

1

1,1,,

7

210

cos,.

30

210

sin cos,,

30

210

.

30

OD a a

PBC n

OD n

OD n

OD n

OD PBC

OD n

OD PBC

θ

θ

??

∴=- ?

?

??

??

=- ?

?

??

?

∴??==

?

=??=

u u u r

r

u u u r r

u u u r r

u u u r r

u u u r r

可求得平面的法向量

设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6.【答案】A

【解析】如图,以O为坐标原点,以OA为x轴,OB为y轴,以OS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设OD=SO=OA=OB=OC=a,

则A(a,0,0),B(0,a,0),C(-a,0,0),(0,,)

22

a a

P-,

则(2,0,0),(,,),(,,0)

22

a a

CA a AP a CB a a

==--=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设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为n

r

则0,0

n CA n AP

?=?=

r u u u r r u u u r

∴20

220

ax ay az =??-+=?,可取(0,1,1)n =r ,

∴1

cos ,2

||||CB n CB n CB n ???===?u u u r r

u u u r r u u u r r , ∴,60CB n ??=?u u u r r

∴直线BC 与平面PAC 的夹角为90°-60°=30° 故选A 。 7.【答案】D

【解析】(

)().

,0,0,,0,,0,0.

0,0,.OP ABC OA OC AB BC OA OB OA OP OB OP O OP z O xyz AB a A B C OP h P h ⊥==∴⊥⊥⊥-?????=? ? ?? ? ???????

=Q 平面,,,

,,以为原点,射线为非负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设,则设,则

2,

,

,,cos ,sin cos ,.

PA a h OD PBC n OD n OD n OD n OD PBC OD n θθ=∴=??∴= ? ???

?=- ??∴??==

?=??=Q u u u r r u u u r r

u u u r r u u u r r u u u r r 可求得平面的法向量 设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则 8.

【答案】

3

【解析】

由cos 3

??=

=

n,b ,知l 与α所成角的余弦值

为=.

9.【答案】30?

【解析】 以A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B (2,0,0),

则E (1,0,0),F (2,2,1),C 1(2,2,2),A 1(0,0,2),

∴(1,2,1)EF =u u u r

,11(2,2,0)AC =u u u u r ,

∴11

11

113cos ,2||||

622EF AC EF AC EF AC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 ∴11cos ,30EF AC ??=?u u u r u u u u r

.

10.【答案】

3

4

【解析】本题考查了立体几何的线与面、面与面位置关系及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过A 作AE 垂直于BC 交BC 于E ,连结SE ,过A 作AF 垂直于SE 交SE 于F ,连BF ,∵正三角形ABC ,∴ E 为BC 中点,∵ BC ⊥AE ,SA ⊥BC ,∴ BC ⊥面SAE ,

∴ BC ⊥AF ,AF ⊥SE ,∴ AF ⊥面SBC ,

∵∠ABF 为直线AB 与面SBC 所成角,由正三角形边长3,

∴ 3AE =,AS=3,∴ SE=23,AF=32,

3sin 4ABF ∠=

.

11.【答案】

311

【解析】

因为△AB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E , 所以AE ⊥AB.

又因为平面ABEF ⊥平面ABCD ,AE ?平面ABEF , 平面ABEF∩平面ABCD=AB , 所以AE ⊥平面ABCD. 所以AE ⊥AD.

因此,AD ,AB ,AE 两两垂直,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 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

系A-xyz.

设AB=1,则B (0,1,0),D (1, 0, 0 ) , E ( 0, 0, 1 ), C ( 1, 1, 0 ). 因为FA=FE , ∠AEF = 45°,所以∠AFE= 90°. 从而,11

(0,,)22

F -. 所以,

设平面BDF 的一个法向量为1n u r ,并设1n u r

=(x ,y ,z ).

()110BD=u u u r

,, ,31022BF=?? ???

u u u r ,,

, 由00.n BD n BF ?=??=??r u u u r g r u u u r g , 得031

0.22

x y y z =??

?+=??, 取y=1,则x=1,z=3.从而1n 113=u u v

(,,)

. 由AE ⊥平面ABCD 可知,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为()001AE=u u u r

,,

设平面BDF 和平面ABD 的夹角为θ,则

1311

cos cos 11

n AE =

θ==u u r u u u r ,.

12.【解析】如图,以点D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设DA 为单位长,则

=,=.

连结BD ,11B D ,在平面BB 1D 1D 内,延长DP ,交11B D 于点H ,

设=( m > 0 ),

由条件知 <,> = 60°.

由·=||||cos<,> ,

可得2m =.

解得m =

.所以=.

(Ⅰ)因为cos<,>=,

所以<,>=,即DP与

CC所成的角的大小是45°.

1

(Ⅱ)因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是,

又cos<,>=,

所以<,>=. 即DP与平面

A ADD所成角的大小为60°.

11

注意:由于点P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对角线D1B上且∠PDA=60°,直接设点P 的坐标则会出现多个变量,因为所求的两问都是求与DP相关的角度问题,因此根据点P的位置特征只确定DP所在的直线的位置即可,因此出现上面解法. 显然尽管求解过程是用向量的坐标方法,但空间想象与思辨论证的要求并没有降低,体现了对学生全面的几何方法的考查.

13.【解析】如图,以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平面ABF的法向量为,

则由得

令,得.

同理,可求得平面ADF的法向量.

因为,所以平面ABF与平面ADF垂直.

所以平面ABF 与平面ADF 的夹角

2

. 14.【解析】

15.【解析】

(Ⅰ)延长AD ,BE ,CF 相交于一点K ,如图所示.

因为平面BCFE ⊥平面ABC ,且AC ⊥BC ,所以BF ⊥AC . 又因为EF ∥BC ,BE =EF =FC =1,BC =2,

所以△BCK 为等边三角形,且F 为CK 的中点,则BF ⊥CK . 所以BF ⊥平面ACFD . (Ⅱ)方法一:

过点F 作FQ ⊥AK ,连结BQ .

因为BF ⊥平面ACK ,所以BF ⊥AK ,则AK ⊥平面BQF ,所以BQ ⊥AK . 所以,∠BQF 是二面角B -AD -F 的平面角. 在Rt △ACK 中,AC =3,CK =2

,得FQ =

在Rt △BQF

中,FQ BF =

=

,得cos BQF ∠=. 所以,二面角B -AD -F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4

. 方法二:

如图,延长AD ,BE ,CF 相交于一点K ,则△BCK 为等边三角形.

取BC 的中点O ,则KO ⊥BC ,又平面BCFE ⊥平面ABC ,所以,KO ⊥平面ABC .

以点O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B ,OK 的方向为x ,z 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 由题意得

(100)(100)(00B C K -,,,,,,,

11(130)0022A E F ??--- ????

,,,,.

因此,(030)(13(230)AC AK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 设平面ACK 的法向量为111()m x y z =u r ,,,平面ABK 的法向量为222()n x y z =r

,,,

由00

AC m AK m ?=??=??u u u r u r

u u u r u r

··

,得111130

30y x y =???++=??

,取01)m =-u r ; 由00

AB n AK n ?=??=??u u u r r

u u u r r

··

,得22222230

30x y x y +=???+==??

,取(32n =-r ,.

于是,

3 cos

4

||||

m n

m n

m n

??==

u r r

u r r

u r r

·

·

所以,二面角B-AD-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3

4

平面向量及空间向量高考数学专题训练

平面向量及空间向量高考数学专题训练(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分6,共72分) 1.设-=1(a cos α,3), (=b sin )3,α,且a ∥b , 则锐角α为( ) A. 6π B. 4π C. 3 π D. 125π 2.已知点)0,2(-A 、)0,3(B ,动点2),(x y x P =?满足,则点P 的轨迹是(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3.已知向量值是相互垂直,则与且k b a b a k b a -+-==2),2,0,1(),0,1,1(( ) A. 1 B. 51 C. 53 D. 5 7 4.已知b a ,是非零向量且满足的夹角是与则b a b a b a b a ,)2(,)2(⊥-⊥-( ) A. 6π B. 3 π C. 32π D. 65π 5.将函数y=sinx 的图像上各点按向量=a (2,3 π )平移,再将所得图像上各点的横坐标 变为原来的2倍,则所得图像的解析式可以写成( ) A.y=sin(2x+ 3π)+2 B.y=sin(2x -3 π )-2 C.y=(321π+x )-2 D.y=sin(321π-x )+2 6.若A,B 两点的坐标是A(3φcos ,3φsin ,1),B(2,cos θ2,sin θ1),||的取值范围是( ) A. [0,5] B. [1,5] C. (1,5) D. [1,25] 7.从点A(2,-1,7)沿向量)12,9,8(-=a 方向取线段长|AB|=34,则点B 的坐标为( ) A.(-9,-7,7) B. (-9,-7,7) 或(9,7,-7) C. (18,17,-17) D. (18,17,-17)或(-18,-17,17) 8.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 已知两点A(3, 1), B(-1, 3),若点C 满足 =OB OA βα+, 其中α、β∈R 且α+β=1, 则点C 的轨迹方程为 ( ) A.01123=-+y x B.5)2()1(2 2 =-+-y x C. 02=-y x D. 052=-+y x 9.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的每条边和对角线的长都等于m ,点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则?的值为 ( ) A.2 m B. 212m C. 4 1 2m D. 432m 10.O 为空间中一定点,动点P 在A,B,C 三点确定的平面内且满足)()(-?-=0,

高中数学选修2-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讲义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一、坐标运算 ()()111222,,,,,a x y z b x y z == ()()()()121212121212 11112121 2,,,,,,,,a b x x y y z z a b x x y y z z a x y z a b x x y y z z λλλλ+=+++-=---=?=???则 二、共线向量定理 (),0,=.a b b a b a b λλ≠←??→?充要对于使 三、共面向量定理 ,,.a b p a b x y p x a y b ←??→?=+充要若与不共线,则与共面使 ,,, 1.O OP xOA yOB P A B x y =+←???→+=充要条件四、对空间任意一点,若则三点共线 ,1.P A B C O OP xOA yOB zOC P A B C x y z =++←??→++=充要五、对空间异于、、、四点的任意一点,若若、、、四点 ()()()11, 1.P A B C AP xAB y AC OP OA x OB OA y OC OA OP xOB yOC x y OA x y z x y z ∴=+∴-=-+-∴=++----=∴++=证明:①必要性 、、、四点共面, ,,, 令()()() 1, 1,x y z OP y z OA yOB zOC OP OA y OB OA z OC OA AP y AB z AC A B C P ++=∴=--++∴-=-+-∴=+∴②充分性,,、、、四点共面. 六、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 ,,a b c p x y z p xa yb zc a b c a b c ?若,,不共面,对于任意,使=++,称,,做空间的一个基底,, ,都叫做基向量.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测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测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共80分,每小题4分) 1,三个平面可将空间分成n个部分,n的取值为() A,4;B,4,6;C,4,6,7 ;D,4,6,7,8。 2,两条不相交的空间直线a、b,必存在平面α,使得() A,a?α、b?α;B,a?α、b∥α;C,a⊥α、b⊥α;D,a?α、b⊥α。 3,若p是两条异面直线a、b外的任意一点,则() A,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平行;B,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垂直;C,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相交;D,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异面。 4,与空间不共面四点距离相等的平面有()个 A,3 ;B,5 ;C,7;D,4。 5,有空间四点共面但不共线,那么这四点中() A,必有三点共线;B,至少有三点共线;C,必有三点不共线;D,不可能有三点共线。 6,过直线外两点,作与该直线平行的平面,这样的平面可有()个 A,0;B,1;C,无数;D,涵盖上三种情况。 7,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立方体得到的截面为n边形,则() A,3≤n≤6 ;B,2≤n≤5 ;C,n=4;D,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8,a、b为异面直线,那么() A,必然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同时平行于a、b;B,过直线b 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与a平行;C,必然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同时垂直于a、b;D,过直线b 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与a垂直。 9,a、b为异面直线,p为空间不在a、b上的一点,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是() ①过点p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都垂直;②过点p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都相交;③

过点p 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 、b 都平行;④过点p 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一条平行与另一条垂直;⑤过点p 总可以作一个平面与一条平行与另一条垂直。 A ,1; B ,2; C ,3; D ,4。 10,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80°,p 为空间中的一定点,过点p 作与a 、b 所成角为40° 的直线有( )条 A ,2; B ,3; C ,4; D ,6。 11,P 是△ABC 外的一点,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PA=1、PB=2、PC=3,则△ABC 的 面积为( )平方单位 A ,25; B ,611; C ,27; D ,2 9。 12,空间四个排名两两相交,以其交线的个数为元素构成的集合是( ) A ,{2,3,4}; B ,{1,2,3,}; C ,{1,3,5}; D ,{1,4,6}。 13,空间四边形ABCD 的各边与对角线的长都是1,点P 在AB 上移动 ,点Q 在CD 上移 动,点P 到点Q 的最短距离是( ) A ,21; B ,22; C ,23; D ,4 3。 14,在△ABC 中,AB=AC=5,BC=6,PA ⊥平面ABC ,PA=8,则P 到BC 的距离是( ) A ,45; B ,43; C ,25; D ,23。 15,已知m ,n 是两条直线,α,β是两个平面,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①若m 垂直于α内的无数条直线,则m ⊥α;②若m 垂直于梯形的两腰,则m 垂直于梯形所 在的平面;③若n ∥α,m ?α,则n ∥m ;④若α∥β,m ?α,n ⊥β,则n ⊥m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6,有一棱长为1的立方体,按任意方向正投影,其投影最大面积为( )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练习题及部分答案大全

立 体几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已知AB 0300300150空间,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为( ) (1)有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 1 B 2 C 3 D 4 3.如果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相交 C 在平面内 D 平行或在平面内 4.已知直线m αα过平面α外一点,作与α平行的平面,则这样的平面可作( ) A 1个 或2个 B 0个或1个 C 1个 D 0个 6.如图,如果MC ⊥菱形ABCD 所在平面,那么MA 与BD 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垂直相交 C 异面 D 相交但不垂直 7.经过平面α外一点和平面α内一点与平面α垂直的平面有( ) A 0个 B 1个 C 无数个 D 1个或无数个 8.下列条件中,能判断两个平面平行的是( ) A 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B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C 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D 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9.对于直线m ,n 和平面,αβ,使αβ⊥成立的一个条件是( ) A //,,m n n m βα⊥? B //,,m n n m βα⊥⊥ C ,,m n m n αβα⊥=?I D ,//,//m n m n αβ⊥ 10 .已知四棱锥,则中,直角三角形最多可以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11.已知?ABC 的两边AC,BC 分别交平面α于点M,N ,设直线AB 与平面α交于点O ,则点O 与直线MN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 12.过直线外一点与该直线平行的平面有___________个,过平面外一点与该平面平行的直线有 _____________条 13.一块西瓜切3刀最多能切_________块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型

第六讲 立体几何新题型 【考点透视】 (A)版.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 (B)版. ①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②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③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 ④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⑤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的概念. ⑥掌握棱柱、棱锥、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⑦会画直棱柱、正棱锥的直观图. 空间距离和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以两点间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两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离以及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作为命题的重点内容,高考试题中常将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放在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分为多个小问题,也可能作为客观题进行单独考查.考查空间距离和角的试题一般作为整套试卷的中档题,但也可能在最后一问中设置有难度的问题. 不论是求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角,都要按照“一作,二证,三算”的步骤来完成,即寓证明于运算之中,正是本专题的一大特色. 求解空间距离和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二是利用空间向量。 【例题解析】 考点1 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垂足,当然别忘了转化法与等体积法的应用.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1CC 中点.

高中数学必修二立体几何入门试题精选

高中数学必修二立体几何入门试题精选 内容:空间几何体与异面直线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B. 圆锥过轴的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C. 平行于圆台底面的平面截圆台截面是圆面 D .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是圆锥 2. 下列四个几何体中,每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有且仅有两个视图相同的是( ) 3. 如右图,一个空间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边长为 1的正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圆,那么几何体的侧面积为 ( B. ①正方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C. _2 D. 4 A i B i C i D i 中,既与 AB 共面也与CC i 共面的棱的条数为( 4.平面六面体ABCD

5.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其中正视图中厶 ABC 是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俯视图为正六边形,那么该几何体的 9. 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 1 : 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 1 : 4,类似地,在空 间内,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 1 : 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 _」 10. 过圆锥高的三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 它们把圆锥侧面分成的三部分的面积之比为 11.直三棱柱ABC A1B 1C 1的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 若AB AC AAA 2 , BAC 120,则此球的表面积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视图的面积为( )? A. 12 B . 2 3 C . 3 2 D . 6 6 ?—个骰子由1~6六个数字组成 ,请你根据图中三种状态所显 示的数字,推出 “? ”处的数字是( : ) A. 6 B 3 C 1 D 7. 如右图所示的直观 图, 其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 3”2 A. 3 B . 2 C . 6 D . . 3 2 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不考虑接触 点) A. 6+ .3 B. 18+ .3 4 C. 32 D. 18+ 2.3 亠「3 丿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 4分,满分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正迄要 8.如右图为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尺寸如图所示, 俯视 侧视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北京题型)精选

2.如图,已知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边长为3,侧棱长为4,连结A 1B ,过A 作AF ⊥A 1B 垂足为F ,且AF 的延长线交B 1B 于E 。 (Ⅰ)求证:D 1B ⊥平面AEC ; (Ⅱ)求三棱锥B —AEC 的体积; (Ⅲ)求二面角B —AE —C 的大小. 5.已知:ABCD 是矩形,设PA=a ,PA ⊥平面ABCD.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 (Ⅰ)求证:MN ⊥AB ; (Ⅱ)若PD=AB ,且平面MND ⊥平面PCD ,求二面角P —CD —A 的大小; (Ⅲ)在(Ⅱ)的条件下,求三棱锥D —AMN 的体积. 7.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PA ⊥底面ABCD ,PA=AD=2,点M 、N 分别在棱PD 、PC 上,且PC ⊥平面AMN. (Ⅰ)求证:AM ⊥PD ; (Ⅱ)求二面角P —AM —N 的大小; (Ⅲ)求直线CD 与平面AMN 所成角的大小. 8.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B=90°. BC=CC 1=a ,AC=2a . (I )求证:AB 1⊥BC 1; (II )求二面角B —AB 1—C 的大小; (III )求点A 1到平面AB 1C 的距离. 9.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AB =BC =2,BB 1=3,连接BC 1,过B 1作B 1E ⊥BC 1交CC 1于点E (Ⅰ)求证:AC 1⊥平面B 1D 1E ; (Ⅱ)求三棱锥C 1-B 1D 1E 1的体积; (Ⅲ)求二面角E -B 1D 1-C 1的平面角大小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练习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练习 课后导练 基础达标 1.若对任意一点O ,且OP =y x +,则x+y=1是P 、A 、B 三点共线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答案:C 2.已知点M 在平面ABC 内,并且对空间任一点O ,OM OM=x + 31+31,则x 的值为…( ) A.1 B.0 C.3 D. 3 1 答案:D 3.在以下命题中,不正确的个数是( ) ①已知A,B,C,D 是空间任意四点,则DA CD BC AB +++=0 ②|a |+|b |=|a +b |是a ,b 共线的充要条件 ③若a 与b 共线,则a 与b 所在的直线的平行 ④对空间任意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A,B,C,若z y x ++=,(其中x,y,z∈R ),则P,A,B,C 四点共面 A.1 B.2 C.3 D.4 答案:C 4.设命题p:a ,b ,c 是三个非零向量;命题q:{a ,b ,c }为空间的一个基底,则命题p 是命题q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5.下列条件中,使M 与A 、B 、C 一定共面的是( ) A.OM --= B.MC MB MA ++=0 C.3 13131++++ D.OC OB OA OM +-=2 答案:B 6.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矩形ABC D的对角线的交点,设A 1=a,11B A =b,11D A =c,则E A 1=____________.

答案:a +21b +21c 7.设O 为空间任意一点,a,b 为不共线向量,OA =a,OB =b,OC =ma+nb,(m,n∈k)若A,B,C 三点共线,则m,n 满足____________. 答案:m+n=1. 8.已知A 、B 、C 三点不共线,对平面ABC 外一点O ,在下列各条件下,点P 是否与A 、B 、C 一定共面? (1)OP =52OA +51OB +5 2OC ; (2)OP=2OA-2OB-OC. 解:(1)OP = 52OA +51OB +52OC . ∵1525152=++,∴P 与A 、B 、C 共面. (2)OP =OC OB OA --22. ∵2-2-1=-1,∴P 与A 、B 、C 不共面. 9.如右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空间四边形,E 、H 分别是边AB 、AD 的中点,F 、G 分别是边CB 、CD 上的点,且CF =32CB ,CG =3 2CD . 求证:四边形EFGH 是梯形. 证明:∵E、H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 ∴= 21,=2 1, EH =-=21AD -21AB =21(AD -AB )=21BD =2 1(CB CD -) =21(23CG -23CF )=43(-)=4 3. ∴EH ∥FG 且|EH |=43|FG |≠|FG |. ∴四边形EFGH 是梯形. 综合运用 10.如右图,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为AC 与BD 的交点,若11B A =a ,11D A =b ,11A A =c ,则下列向量中与B 1M 相等的向量是(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练习题答案

立体几何大题专练 1、如图,已知PA⊥矩形ABCD 所在平面,M、N 分别为AB、PC 的中点; (1)求证:MN// 平面PAD (2)若∠ PDA=45 °,求证:MN ⊥平面PCD 2(本小题满分12 分) 如图,在三棱锥P ABC中,E,F 分别为AC,BC 的中点. 1)求证:EF // 平面PAB ; 2)若平面PAC 平面ABC,且PA PC ,求 证:平面PEF 平面PBC . ABC 90 , A P C F B

(1)证明:连结EF , Q E、F 分别为AC 、BC的中点, EF // AB. ???????? 2 分又EF 平面PAB ,AB 平面PAB ,EF∥平面PAB. ????????5 分 (2)Q PA PC,E为AC的中点, PE AC ???????? 6 分 又Q 平面PAC 平面ABC PE 面ABC ????????8 分 PE BC ????????9 分 又因为F 为BC 的中点, EF // AB Q ABC 900, BC EF ????????10 分 Q EF I PE E BC 面PEF ????????11 分 又Q BC 面PBC 面PBC 面PEF ????????12 分 3.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点D是AB的中点。 1)求证:BC1// 平面CA1D; 2)求证:平面CA1D⊥平面AA1B1B。 4.已知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P,PA⊥平面ABCD,E、F 分 别是AB、PC的中点. (1) 求证:EF∥平面PAD; (2) 求证:EF⊥ CD; (3) 若∠ PDA=45°,求EF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的大小.

最新高中立体几何题型分类训练(附详细答案)

立体几何题型分类解答 第一节空间简单几何体的结构与三视图、直观图 及其表面积和体积 一、选择题 1.(2009年绵阳月考)下列三视图所对应的直观图是( ) 2.(2010年惠州调研)下列几何体(如下列图)各自的三视图中,有且仅有两个视图相同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3.如下图所示,甲、乙、丙是三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甲、乙、丙对应的标号正确的是( ) ①长方体②圆锥③三棱锥④圆柱 A.④③②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④ 4.(2009年常德模拟)用单位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下图所示,则它的体积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 ) A.9与13 B.7与10 C.10与16 D.10与15 5.(2009年山东卷)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2π+2 3 B .4π+2 3 C .2π+233 D .4π+23 3 二、填空题 6.在下列图的几何体中,有________个是柱体. 7.(2009年全国卷)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若AB =AC =AA 1=2,∠BAC=120°,则此球的表面积等于__________. 8.一个长方体共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2、3、6,这个长方体对角线的长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9.如右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3,AA 1=4,M 为AA 1的中点,P 是BC 上一点,且由P 沿棱柱侧面经过棱CC 1到M 的最短路线长为29,设这条最短路线与CC 1的交点为N.求: (1)该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对角线长; (2)PC 和NC 的长. 10.一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如右图,则这个几何体是哪一种几何体?选择适当的角度,画出它水平放置时的直观图与三视图.并计算该几何体的体积. 参考答案 1.C 2.解析:正方体的三视图都相同,而三棱台的三视图各不相同,正确答案为D.

(完整版)高中数学空间向量训练题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训练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已知M、N分别是四面体OABC的棱OA,BC的中点,点P在线MN上,且MP=2PN,设向量=,=,=,则=() A.++B.++C.++D.++ 2.已知=(2,﹣1,2),=(﹣1,3,﹣3),=(13,6,λ),若向量,,共面,则λ=() A.2 B.3 C.4 D.6 3.空间中,与向量同向共线的单位向量为() A.B.或 C. D.或 4.已知向量,且,则x的值为() A.12 B.10 C.﹣14 D.14 5.若A,B,C不共线,对于空间任意一点O都有=++,则P,A,B,C四点() A.不共面B.共面C.共线D.不共线 6.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是(2,3,﹣1),平面β的法向量是(4,λ,﹣2),若α∥β,则λ的值是()

A.B.﹣6 C.6 D. 7.已知,则的最小值是()A.B.C.D. 8.有四个命题:①若=x+y,则与、共面;②若与、共面,则=x+y;③若=x+y,则P,M,A,B共面;④若P,M,A,B共面,则=x+y.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9.已知向量=(2,﹣1,1),=(1,2,1),则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A.B.C.4 D.8 10.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D=AA1=1,AB=2,点E是棱AB的中点,则点E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 A.B. C.D. 1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DD1与平面A1BC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 B. C.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2.已知向量=(k,12,1),=(4,5,1),=(﹣k,10,1),且A、B、C三点共线,则k= . 13.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MN是正方体内切球的直径,P为正方体表面上的动点,则?的最大值为. 14.已知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的平面外一点,如果=(2,﹣1,﹣4),=(4,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及练习题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 ㈠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一: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直线在平面内。 公理二: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与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三: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公理三: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两个平面的交线)。 ㈡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 1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异面) 1.1 平行线的传递公理: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即:a∥b,b∥c a∥c 1.2 异面直线 定义: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称为异面直线。 1.3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⑴异面直线成角的范围:(0°,90°]. ⑵作异面直线成角的方法:平移法。 注意:找异面直线所成角时,经常把一条异面直线平移到另一条异面直线的特殊点(如中点、端点等),形成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相交、平行) 3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斜交、垂直) ㈢平行关系(包括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 1 线面平行 1.1 线面平行的定义:平面外的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则称为直线和平面平行。 1.2 判定定理: 1.3 性质定理:

2 线面角: 2.1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简称线面角):若直线与平面斜 交,则平面的斜线与该斜线在平面内射影的夹角θ。 2.2 线面角的范围:θ∈[0°,90°] 3 面面平行 3.1 面面平行的定义:空间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称为两平面平行。 3.2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⑴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即: 推论: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 平面的两条线段,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即: ⑵ 判定定理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互相平 行。即: 3.3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⑴ (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 ⑵ ⑶ 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㈣ 垂直关系(包括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 1 线面垂直 1.1 线面垂直的定义: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1.2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图2-3 线面角 图2-5 判定1推论 图2-6 判定2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题型的解法

解题技巧:立体几何中几类典型问题的向量解法 一、 利用向量知识求点到点,点到线,点到面,线到线,线到面,面到面的距离 (1)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除了根据定义和等积变换外还可运用平面的法向量求得,方法 是: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的坐标,再求出已知点P 与平面内任一点M 构成的向量MP u u u r 的 坐标,那么P 到平面的距离cos ,n MP d MP n MP n ?=?<>=r u u u r u u u r r u u u r r (2)求两点,P Q 之间距离,可转化求向量PQ uuu r 的模。 (3)求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可在AB 上取一点Q ,令,AQ QB PQ AB λ=⊥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或PQ u u u r 的最小值求得参数λ,以确定Q 的位置,则PQ u u u r 为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还可以在AB 上任取一点Q 先求>

空间向量高中数学教案课程

空间向量 考纲导读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2.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3.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 掌 握 空 间 两 点 间 的距离公式. 理解空间向量的夹角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律;了解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形式;能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第1课时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空间向量是平面向量的推广.在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通过平移转化为平面向量.因此,空间向量的加减、数乘向量运算也是平面向量对应运算的推广. 本节知识点是:

1.空间向量的概念,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和数量积;(1) 向量:具有 和 的量. (2) 向量相等:方向 且长度 . (3) 向量加法法则: .(4) 向量减法法则: .(5) 数乘向量法则: .3.共线向量 (1)共线向量: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 或 .(2) 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b ≠0),a ∥b 等价于存在实数λ,使 . (3) 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设直线l 过定点A 且平行于非零向量a ,则对于空间中任意一点O ,点P 在l 上等价于存在R t ∈,使 .4.共面向量 (1) 共面向量:平行于 的向量. (2) 共面向量定理: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则向量P 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对(y x ,),使P . 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 .5.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1) 空间向量的基底: 的三个向量. 2.线性运算律 (1) 加法交换律:a +b = .

苏教版数学选修2-1: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5

1.若a ,b 均为非零向量,则a ·b =|a ||b |是a 与b 共线的____________条件. 解析:a ·b =|a ||b |cos 〈a ,b 〉=|a ||b |?cos 〈a ,b 〉=1?〈a ,b 〉=0,当a 与b 反向时,不成立. 答案:充分不必要 2.对于向量a ,b ,c 和实数λ,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若a ·b =0,则a =0或b =0; ②若λa =0,则λ=0或a =0; ③若a 2=b 2,则a =b 或a =-b ; ④若a ·b =a ·c ,则b =c . 解析:①中若a ⊥b ,则有a ·b =0,不一定有a =0或b =0. ③中当|a |=|b |时,a 2=b 2,此时不一定有a =b 或a =-b . ④中当a =0时,a ·b =a ·c ,不一定有b =c . 答案:② 3.已知向量a ,b 满足条件:|a |=2,|b |=2,且a 与2b -a 互相垂直,则a 与b 的夹角为________. 解析:因为a 与2b -a 互相垂直,所以a ·(2b -a )=0. 即2a ·b -a 2=0.所以2|a ||b |cos 〈a ,b 〉-|a |2=0, 所以cos 〈a ,b 〉=22 ,所以a 与b 的夹角为45°. 答案:45° 4.已知a ,b 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60°,那么|a +3b |=________. 解析:|a +3b |2=(a +3b )2=a 2+6a ·b +9b 2=13. 答案:13 [A 级 基础达标] 1.(2011·高考重庆卷)已知单位向量e 1,e 2的夹角为60°,则|2e 1-e 2|=__________. 解析:|2e 1-e 2|2=4e 21-4e 1·e 2+e 22=4-4×1×1×cos60°+1=3,∴|2e 1-e 2|= 3. 答案: 3 2.若向量a 与b 不共线,a ·b ≠0,且c =a -(a ·a a ·b )b ,则向量a 与c 的夹角为__________. 解析:a ·c =a ·[a -(a ·a a ·b )b ]=a ·a -(a ·a a ·b )b ·a =a ·a -a ·a =0,∴a ⊥c . 答案:90° 3.已知三点A (1,-2,11),B (4,2,3),C (6,-1,4),则三角形ABC 的形状是__________. 解析:AB →=(3,4,-8),BC →=(2,-3,1),AC →=(5,1,-7). ∴|AB →|=89,|BC →|=14,|AC →|=75, ∴|AB →|2=|BC →|2+|AC →|2,

高二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及答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给出四个命题: ①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棱柱一定是正棱柱; ②各对角面是全等矩形的平行六面体一定是长方体; ③有两个侧面垂直于底面的棱柱一定是直棱柱; ④长方体一定是正四棱柱。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 0 B. 1 C. 2 D. 3 2. 下列四个命题: ①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的四棱锥是正四棱锥; ②底面是正多边形的棱锥是正棱锥; ③棱锥的所有面可能都是直角三角形; ④四棱锥中侧面最多有四个直角三角形。 正确的命题有________个 A. 1 B. 2 C. 3 D. 4 3. 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处的三条棱长之比为1:2:3,它的表面积为88,则它的对角线长为() A. 12 B. 24 C. 214 D. 414 4. 湖面上漂着一个球,湖结冰后将球取出,冰面上留下一个面直径为24cm,深为8cm的空穴,则该球的半径是() A. 8cm B. 12cm C. 13cm D. 82cm 5.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全面积为侧面积的比是() A. 12 2 +π π B. 14 4 +π π C. 12 +π π D. 14 2 +π π 6. 已知直线l m ⊥? 平面,直线平面 αβ,有下面四个命题: ①αβ//?⊥l m;②αβ⊥?l m //;③l m //?⊥ αβ;④l m⊥?αβ//。 其中正确的两个命题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7. 若干毫升水倒入底面半径为2cm 的圆柱形器皿中,量得水面的高度为6cm ,若将这些水倒入轴截面是正三角形的倒圆锥形器皿中,则水面的高度是( ) A. 63cm B. 6cm C. 2182 D. 3123 8. 设正方体的全面积为242cm ,一个球内切于该正方体,那么这个球的体积是( ) A. 63πcm B. 32 3 3 πcm C. 8 3 3 πcm D. 4 3 3 πcm 9. 对于直线m 、n 和平面αβ、能得出αβ⊥的一个条件是( ) A. m n m n ⊥,,////αβ B. m n m n ⊥=?,,αβα C. m n n m //,,⊥?βα D. m n m n //,,⊥⊥αβ 10. 如果直线l 、m 与平面αβγ、、满足: l l m m =?⊥βγααγ ,,,//,那么必有( ) A. αγ⊥⊥和l m B. αγβ////,和m C. m l m //β,且⊥ D. αγαβ⊥⊥且 11. 已知正方体的八个顶点中,有四个点恰好为正四面体的顶点,则该正四面体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为( ) A. 13: B. 12: C. 2:3 D. 1:3 12. 向高为H 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V 与水深h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水瓶的形状是( ) 二. 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 正方体的全面积是a 2,它的顶点都在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__。 14. 正四棱台的斜高与上、下底面边长之比为5:2:8,体积为143cm ,则棱台的高为____________。 15. 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 ,过它的一条侧棱上相距为b 的

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立体几何大题

必修2空间立体几何大题 一.解答题(共18小题) 1.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平面V AB⊥平面ABC,△V AB为等边三角形,AC⊥BC且AC=BC=,O,M分别为AB,V A的中点. (1)求证:VB∥平面MOC;(2)求证:平面MOC⊥平面V AB(3)求三棱锥V﹣ABC的体积. 2.如图,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PA=1,AB=1,AC=2,∠BAC=60°. (1)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 (2)证明:在线段PC上存在点M,使得AC⊥BM,并求的值. 3.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16,BC=10,AA1=8,点E,F分别在A1B1,D1C1上,A1E=D1F=4.过E,F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 (Ⅰ)在图中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出画法和理由) (Ⅱ)求平面α把该长方体分成的两部分体积的比值. 4.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E,F分别是BC,CC1的中点, (Ⅰ)证明:平面AEF⊥平面B1BCC1; (Ⅱ)若直线A1C与平面A1ABB1所成的角为45°,求三棱锥F﹣AEC的体积.

5.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AC⊥BC,BC=CC1,设AB1的中点为D,B1C∩BC1=E. 求证: (1)DE∥平面AA1C1C;(2)BC1⊥AB1. 6.如题图,三棱锥P﹣ABC中,平面PAC⊥平面ABC,∠ABC=,点D、E在线段AC上,且AD=DE=EC=2,PD=PC=4, 点F在线段AB上,且EF∥BC. (Ⅰ)证明:AB⊥平面PFE.(Ⅱ)若四棱锥P﹣DFBC的体积为7,求线段BC的长. 7.如图,AB是圆O的直径,点C是圆O上异于A,B的点,PO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且PO=OB=1, (Ⅰ)若D为线段AC的中点,求证;AC⊥平面PDO; (Ⅱ)求三棱锥P﹣ABC体积的最大值; 8.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G为AC与BD的交点,BE⊥平面ABCD. (Ⅰ)证明:平面AEC⊥平面BED; (Ⅱ)若∠ABC=120°,AE⊥EC,三棱锥E﹣ACD的体积为,求该三棱锥的侧面积.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习题

1、已知四边形ABCD 是空间四边形,,,,E F G H 分别是边,,,AB BC CD DA 的中点 (1) 求证:EFGH 是平行四边形 (2) 若 BD=AC=2,EG=2。求异面直线AC 、BD 所成的角和EG 、BD 所成的角。 2、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BC AC AD BD ==,E 是AB 的中点。 求证:(1)⊥AB 平面CDE; (2)平面CDE ⊥平面ABC 。 3、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是1AA 的中点, 求证: 1//A C 平面BDE 。 A E D 1 C B 1 D A A H G F E D C B A E D B C

4、已知ABC ?中90ACB ∠=o ,SA ⊥面ABC ,AD SC ⊥,求证:AD ⊥面SBC . 5、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O 是底ABCD 对角线的交点. 求证:(1) C 1O ∥面11AB D ;(2)1 AC ⊥面11AB D . 6、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 求证:(1)''AC B D DB ⊥平面; (2)''BD ACB ⊥平面. S D C B A D 1 O D B A C 1 B 1 A 1 C

N M P C B A 7、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1)求证:平面A 1BD ∥平面B 1D 1C ; (2)若E 、F 分别是AA 1,CC 1的中点,求证:平面EB 1D 1∥平面FBD . 8、四面体ABCD 中,,,AC BD 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且2 2 EF AC = , 90BDC ∠=o ,求证:BD ⊥平面ACD 9、如图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CB =⊥平面PAB ,M 是PC 的中点,N 是AB 上的点, 3AN NB = (1)求证:MN AB ⊥; (2)当90APB ∠=o ,24AB BC ==时,求MN 的长。 A A B 1 C 1 C D G E F

高考数学各题型解法:立体几何篇

2019年高考数学各题型解法:立体几何篇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

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 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⑷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⑸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