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阅读常常会考到表现手法,给同学们一个答题模板,帮你轻松解决这类题型。【问】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问变式: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模板】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典例重现】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问】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模板】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典例重现】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学案博苑 12-05 0547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

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语文常见题型答题格式 赏析句子方法(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 ,+表现了…情感/效果等 (写作目的) 【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如动词、形容词、叠词……) 答题格式:运用了……词语,……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述了)……(内容)和情感(效果、目的)(1)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答案:(1)运用了动词描写,一个‘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抓妈妈手指头的力度,刻画出了女儿对妈妈的难割难舍的依恋;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答案:(2)运用了动词描写,一个‘搂’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死里逃生的庆幸与激动,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表达方式、人称、表现(艺术)手法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人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例:“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4.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详见下文中开头、中间、结尾作用) 5. 句式及语言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语言特点:准确生动、朴实无华、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 例5、分析下面选自《乌有先生历险记》的一组句子的特点。 “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 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

19~20学年度(下)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装 订 线 内 不 许 答 学校 姓名 考号 1、考生须用0.5mm 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位置 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科目,并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 须用0.5mm 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字体工整、笔 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作答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 作答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选择 题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再作答,在答题区域修改 时禁用涂改液和修正带、刮纸刀。 注意事 项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 1.【A 】【B 】【C 】【D 】 5【A 】【B 】【C 】【D 】 9.【A 】【B 】【C 】【D 】 2.【A 】【B 】【C 】【D 】 6.【A 】【B 】【C 】【D 】 10.【A 】【B 】【C 】【D 】 3.【A 】【B 】【C 】【D 】 7.【A 】【B 】【C 】【D 】 11.【A 】【B 】【C 】【D 】 4.【A 】【B 】【C 】【D 】 8.【A 】【B 】【C 】【D 】 12.【A 】【B 】【C 】【D 】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3. ; 14. 15. ; 16.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黑色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7. ; 18. ; 19. ; 20. ; 21. ; 三、作图题 22. 23. 24.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黑色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四、简答题 25. (1) ; (2) ; (3) ; 五、计算题 26.(1) (2) (3)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1.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这首诗歌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3.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4.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5.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6.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静的显得更静,动的更加生动)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8.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9.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指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指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0.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比兴: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三义属于表现手法。“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 12. 虚实结合: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诗歌答题模版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现代文答题模版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 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 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积累-现代文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 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 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抒写美 C 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 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 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高考语文通用答题模式、万能模板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记叙文 ⑴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讽刺、夸张、联想、想象等。 广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 ⑵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⑶布局谋篇:铺垫、伏笔、照应、悬念 … ⑷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衬托、借代、反语、夸张、引用、 ⑸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⑹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⑺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⑻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 ⑼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⑽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⑾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⑿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⒀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 ⒁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小说 ⑴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⑵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文章体裁

| ⑴根据文学体裁分类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⑵根据表达方式分类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议论文 & ⑴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⑵论据种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⑶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⑷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⑸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概括、生动 ~ ⑹议论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 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 ?说明文 ⑴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⑵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部分;特点—用途) ⑶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简明 ⑷说明文的风格:平实、生动 ⑸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连贯式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2020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之答题模板 高三学生必备精品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 (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第1 页共27 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打两个比方:运动会上一开始就播放明快、热烈的运动员进行曲,那就是在为下面激动人心的运动节目做了铺垫;每年春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闹春的热烈场面,那就是在为下面的喜庆主题做好一个铺垫。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芦花荡》中“狠狠往上钻的苇子”,表现了苇子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军民在抗战时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初中物理考试答题卡模板(好用) 答题卡贴条形码区(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框外)姓名准考证号缺考标记考场号座位号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用黑色碳素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及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其他试题用黑色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选择题修改时,用橡皮擦擦干净,其他试题修改不得使用涂改液和不干胶条。 4、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答题,不按要求答题所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负责。 (填涂说明:严禁考生填涂缺考标记。缺考考生由监考员贴条形码,并用2B铅笔填涂缺考标记) 一、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每小题2分,共3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请使用黑色碳素笔答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0、,。1 1、,,,。 12、,。

13、,。 14、⑴、。 ⑵、,。 15、,。 16、,。 17、,。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8、,,。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题(请使用黑色碳素笔答题。共6小题,共34分) 19、(6分) 20、(6分)⑴、mm ⑵、 A ⑶、 Kwh 21、(8)⑴、① 。② 。⑵⑶ 。⑷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2、(6分)⑴、⑵、⑶、、⑷、⑸、 23、(4分)⑴、、⑵、⑶、 24、(4分)⑴、⑵、 四、综合题(请使用黑色碳素笔答题。共4小题,共26分) 25、(6分)⑴、⑵、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及模板参考 “语言表达运用”是整个高考试卷中时代感最强、变化最繁妙、样式最灵转的一片风景,下面是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言文字运用: (13-17题,20分,力争14分以上)[约20分钟] 【总原则】 读题要细心,对所用的语言材料要逐字认真看,忌一目十行。尤其是对选对与选错的题干要求,一定要把握正确,不能大意。 另外要充分调动已有的解题灵敏性和思考的兴奋点,确保在一定成就感的状态下完成。 熟语部分 熟语:看《高考一轮》上的词语辨析,重点是错题本、笔记本、《天天练》及模拟试卷中所整理出重点词语。 【友情提醒】 成语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 成语使用的主要考虑角度:切忌望词生义、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注意使用时的重复等。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

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 褒贬失当。如:“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的心中甚感迷惘与失 望。”“如雷贯耳”是褒义词,只能形容名声大,不能形容腐败。 语境不合。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如:“王润兴饭庄早已琵琶别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琵琶别抱”专指旧时妇女改嫁。 重复赘余。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造成成分赘余。如:“至于马先生所担心的会让人贻笑大方更是无稽之谈。” “贻笑大方”表示内行的人笑话(一般用以表示谦虚)。前面不能再加“让人”。 【小窍门】 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4.、注意语义重复。

中考语文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梳理 一、诗歌答题模版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二、现代文答题模版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 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 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三、积累-现代文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缺 考 标 记 填 涂 样 例缺考考生,由监考员填写跟填涂准考 证号,并由考务员用2B铅笔填涂右边的缺考标记。 正 确 填 涂 成都市天府新区合江中学第三次物理考试 物理试卷答题卡 A 卷 A 卷 以下题目,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红线框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准 考 证 号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9]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8分) 1 [A] [B] [C] [D] 5 [A] [B] [C] [D] 9 [A] [B] [C] [D] 13 [A] [B] [C] [D] 2 [A] [B] [C] [D] 6 [A] [B] [C] [D] 10 [A] [B] [C] [D] 14 [A] [B] [C] [D] 3 [A] [B] [C] [D] 7 [A] [B] [C] [D] 11 [A] [B] [C] [D] 4 [A] [B] [C] [D] 8 [A] [B] [C] [D] 12 [A] [B] [C] [D] 1、答题前,考生需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并用2B 铅笔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 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 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污染、破损。 注意事项 姓名 三、作图与计算(共20分) 23(1)(2分) 24(2分) 25(2分) 26:(6分) 27、(8分)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20分) 28(6分) (1) ,_________________ .( 2 ) ; 29(8分) (1) , .(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3) 30(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 卷 一、不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二、综合题(共8分) 6(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分) 二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咼考语文答题技巧 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然后拿 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 累。 3.【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 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5.【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 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T T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H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H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一一凭借语感。特别注 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 “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 A'是“ B'的句子,注意“ A”“ 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 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 “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标点符号题】答题技巧: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号、引号、破折号、括号、分号、 问号)的使用,重点审查这类标点的使用正确性,逐一辨析排除。 7.【排序题(语言连贯题)的考查】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 T 情境是否吻合H 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6-8题)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标题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高考语文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 模板参考 实用类文本是一种偏向于实际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文章,下面是高考语文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 (11-12题,25分,力争17分以上)[约23分钟] 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 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 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友情提醒】 ①解题前切记填涂选考题号 ②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衡,规范作答。 ③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④解答一般方法 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 第一步——速读原文 第二步——审读试题 第三步——重点回读 第四步——紧扣原文、灵活作答 规律点睛: 1、整体阅读把握主旨 2、认真审题文题对应 3、瞻前顾后考虑全面 4、对照要求规范答题 ▲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