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论丛论文--金矿床分类

收稿日期: ; 接受日期: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技术与示范研究”重点项目课题(2006BAB01B1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GPMR200628)、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01020211003(2000年度)、200010200158(2001-2002年度)、武警黄金指挥部地质科研项目(WJ2007-011)联合资助

中国金矿床:基于成矿时空坐标的分类探讨

葛良胜①② 邓 军② 卿 敏① 张艳春③ 杨立强② 刘荫春④ 路彦明①② 肖 力①

(①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廊坊,河北,065000; ②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00;

③武警黄金指挥部,北京,102800;④中国黄金集团科技公司,北京,102800)

摘要 通过全面回顾中国近十年来金矿床分类研究的成果,系统总结了当前金矿床分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认为金矿床分类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分类,即从理论研究的需要而开展的分类行为,相当于过去所讨论的成因分类;二是应用分类,即从实践应用的角度而开展的分类行为,相当于矿床的工业分类。提出基于成矿时代(时间)-成矿环境(空间)为坐标系的新的理论分类方案。将内生金矿床划分为6种理论类型,即裂谷型金矿(拉张期);俯冲造山型金矿(俯冲期);碰撞造山型金矿(碰撞期);伸展造山型金矿(伸展期);板内(非造山型)金矿(“稳定”期)和过渡-叠加-复合型金矿等6种类型。将含金地质体的性质(种类)或矿床的突出产出特点作为划分金矿床应用类型的准则。对近8000个金矿床的统计分析表明,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角砾岩型、斑岩型、微细浸染型(卡林-类卡林型)、(次)火山岩型(低硫、高硫)、矽卡岩型、(浅变质)沉积(碎屑)岩型、蛇绿岩(套)型(基性-超基性岩型)、红土(铁帽)型、(砂)砾岩型等11种金矿床类型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应用类型。讨论了新矿床分类方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 金矿床 分类 成矿时代 成矿环境

1 前言

最近十几年来,有关世界金矿床(包括伴生或共生金矿床)的成矿研究和找矿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其中许多是新类型金矿床的发现更是激发了科学家对于金矿成矿问题的研究热情。新进展和新发现对金矿床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提出更完善和成熟的金矿床分类方案奠定了基础。但是,有关金矿床的分类研究,尽管有长达近200年的历史(张振儒等,1989),已提出的方案多达上百种(王玉玲等,1997),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或者说有关金矿床的分类远

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统一的方案。例如许多近期发现的许多金矿床难以按已有的金矿床类型对其进行归类,有些虽然依据其某些地质特征的对比进行了归类,但却并不完全符合相关类型原始含义。这种现象在国内外都很普遍,而在中国则更为突出。从客观上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随着新的金矿床的不断发现,有关新矿床类型的名称也随之增多,新的分类方案不断提出;另一方面,面对众多矿床分类方案,研究者和使用者却无所适从,仍然会出现不能将他们发现的矿床依据现有方案进行准确归类的问题。

2第卷

上述现象促使人们对金矿床分类的诸多方案进行深入思考。我们认为,金矿床(其他矿床也一样)的分类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分类,这是从理论研究的需要而开展的分类行为,相当于过去所讨论的成因分类;二是应用分类,这是从实践应用的角度而开展的分类行为,相当于矿床的工业分类。矿床的理论分类与应用分类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二者并不是对立的。本文是笔者等以长期以来对金矿床分类问题进行思考的初步结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金矿床分类体系进行总结与评述,以此为基础,结合当代金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实践两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提出我们新的金矿床分类方案,并评价其意义。我们的讨论主要是针对中国金矿床进行的。众所周知,由于中国金矿成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中国金矿床分类的方案应该可以应用于全球,并为其他金属矿床分类时参考。

2 现有金矿床分类方案简要评述

2.1 金矿床分类研究历史和现状

对矿床进行分类是成矿学研究和矿业开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必然的产物。因此矿床分类的发展和演化历史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形成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自16世纪中叶G. Agricola(1495-1555)按矿床形态及位置提出矿床分类方案后,矿床分类经历了由形态分类到简单成因分类、再到复杂成因分类几个阶段(李景春等,1998)。随着矿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识别矿床的标志和影响矿床勘查及开发的矿床地质因素不断加以归纳和总结,又提出了矿床成因(理论)类型和矿床工业(应用)类型的分类系统。尽管发展很快,但有关矿床的成因(理论)分类一直是矿床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系列新类型金矿,如“所谓的”蚀变岩型(胶东)、微细粒浸染型或卡林、类卡林型(西秦岭、滇黔桂)、斑岩型(蒙古、冈底斯、三江)、火山岩型(西天山)、超基性岩型(哀牢山)、碱性岩型(三江)、隐爆角砾岩型(黑龙江、熊耳山等)、热泉型(云南)、长城型(华北)、穆龙套型(哈萨克斯坦)、红土型(云南、湖北)、砂砾岩型(云南)、铁氧化物型(奥林匹克坝)、VMS或SEDEX型等推动了金矿床分类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研究者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斑岩型、矽卡岩型、低温热液型、中温热液型等金矿床提出了新的分类思路与矿床分类;近几年,许多研究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引进了成矿系统的观点,将位于同一成矿集中区内的矿床归入同一成矿系或成矿系统,建立了矿床垂向分布模式,开展成矿系统或系列的分类工作,以指导找矿生产实践。有关这些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我们后面还要专门讨论。

2.2 现有金矿床分类的主要特点

总结现有的金矿床分类,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分类方案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事件(实)驱动,即所有矿床分类方案均是针对已发现矿床开展的,即以矿床发现这一事实驱动的,这似乎是矿床学研究的必然。一般地认为,只有发现了一些矿床,而且矿床之间具有差异时,分类才显得有必要。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随着矿床的不断发现,矿床类型也不断增多,分类方案随之不断丰富而日趋复杂化,也就是矿床分类总是落后于矿床发现的现象。由于分类依赖于事实驱动,因此新发现的某些金矿床就可能在已有的分类中找不到其位置。我们后面将要指出,这种事件驱动的矿床理论分类存在着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2、依据(原则)驱动,即所有矿床分类方案均以一种或多种因素(或原则)为依据进行分类。这是分类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在金矿床成矿学领域,成矿的影响因素正如矿床类型本身一样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些因素相当模糊或难以界定,并且依赖于研究者的经验和认识。到目前为止,人们似乎没有找到可准确类比并具排他性的基本标准或原则,甚至有些分类方案的标准本身就是混乱的。这样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矿床类型的重叠、交叉现象,导致同一矿床在相关分类中无法准确归类的似是而非的尴尬局面。以一定的依据进行分类并没有问题,问题是选择怎样的依据展开分类。下面第三点讨论的正是这一问题。

3、背景-特征-经验(认识)驱动,这实际上是目前金矿床分类中的三大学派。背景驱动者,强调对矿床(对象)定位背景的客观认识,并进而对其

进行分类,由此形成了“赋(含)矿岩系-赋矿建造-容矿空间”分类学派,如博伊尔(1972)、Tatch(1975)、谢尔巴科夫(1977)、В.И斯米尔诺夫(1982)、BA库伦德舍夫(1984)、Bache (1988)、王秀璋(1987)、涂光炽(1990)、罗镇宽(1990)、陈纪明(1990)、韦永福(1990、1994)等属之;这种分类虽然客观性强,标准相对清晰,但由于它基本上没有考虑到成矿时间和成因,因而无助于对矿床成因的深入理解;特征驱动者,强调对矿床地质特征的对比总结,进而对其进行分类,形成了“含矿岩性-矿石(化)类型-产出状态”分类学派。В.И斯米尔诺夫(1959)、F.S. 西蒙斯(1973)、国家储委所编《岩金矿地质规范》(1984)、王友文(1985)、陈衍景(1992)、王玉玲等(1997)、李景春等(1998)等属之。实际上相当于矿床的工业类型分类,因而基本不具或仅具间接的成因意义;而经验(认识)驱动者则强调在对矿床成矿问题深入研究基础上开展分类工作,由此形成了“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矿床成因”分类学派,毋瑞身(1982)、胡伦积(1982)、栾世伟(1987)、朱奉三(1989)、张振儒(1989)、郑明华(1982)、王鹤年(1982)、胡伦积(1982)、戴瑞榕(1984)、罗镇宽等(1990)、刘英俊等(1991)等属之。这种分类是对矿床成矿作用深入研究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成矿复杂性,矿床的成因问题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论哪一派,其分类工作会同时受到研究者对矿床主客观因素理解的差异所影响。由于每一种方案均不能形成统一且无例外的结果,有些学者还同时提出了基于不同目标驱动的相互补充的分类方案,使得矿床分类变得庞大而复杂。

4、范围-层次驱动,人们开展的金矿床分类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性。就范围而言,有些针对中国金矿床总体特征的,也有些是针对特定区域进行的;就层次而言,有些是针对所有金矿床类型的,但也有特别针对某一类矿床开展的(相当于亚类)。由于存在前述三种问题,决定了总体分类中没有穷尽各特殊地区的矿床特殊性,而地区性或单类型分类又不具宏观性和普遍性。

2.3 现有金矿床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肯定,已有的各种金矿分类都不同程度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金矿成矿的自然属性,对找矿实践和成矿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金矿分类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从现有分类本身分析主要包括:分类依据的选择尚欠合理或混乱,分类原则的制定也有不尽完善之处,方案虽多但得到广泛承认的尚难一见等方面。给人们的印象是:无论怎样划分,一方面感觉其分类方案无法适应成矿学研究发展和找矿进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所有划分方案均不能很好的体现成矿规律,在找矿工作实践中难以发挥矿床类型划分应有的指导作用。分析认为,现有金矿床类型划分的方案主要存在以下人们较少关注的问题。

1、缺乏预见性

作为金矿床理论研究较高层次重要内容之一的矿床分类研究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工作,但分类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根本目的。以矿床发现这一事实驱动为前提的分类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它首先是忽略了矿床学是地质学这一复杂基础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学研究离不开其他地质学前提的基本事实;其次,它追求的是对现有(已发现)矿床的高级抽象和概括,而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分类研究是为了更好阐明成矿规律、指导发现更多矿床这一目的。因此,这样的分类从科学理论的层面看,它缺乏预见性,即对尚未或可能发现的其他类型的矿床,无法预知。而一个科学理论的价值正在于其预见性。应该认识到,即便我们一个矿床也未发现,但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不同类型矿床也是实际存在的。

2、缺乏完整性

完整的矿床分类体系应该让所有类型的金矿床都能在其中找矿到相应的,而且是准确而不是模棱两可的位置,不仅应包括已经发现的矿床,还应包括可能发现的矿床。但现有的金矿床分类方案虽然从其自身的表述看,总体上是自成体系而相对完整的,然而大多数分类方案内部结构则较混乱。正如上述,这既同分类是以矿床发现的事实为基础有关,同时是分类标准(原则)选择不当的必然结果。很多学者为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其矿床分类的完整性(包容性),提出了基于多标准的分类,如成

4第卷

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深度、温度压力、大地构造、容矿建造、矿石组分及矿床的外在特征等都用来作为不同层次矿床分类的主要依据。实践证明,企图综合反映各种因素的分类思路是不太切实可行的,容易造成分类的层次增多和类型重复,最后的分类结果五花八门,十分繁杂,牺牲了简洁性和实用性。尽管如此,它们在归类新发现的特殊类型金矿床时仍有无能为力的现象。同样由于分类标准选择不当,还会出现同一个矿床可同时归属于同一分类体系的多种成因类型的现象。同一矿区、同一时代受同一或几种地质因素控制形成的矿床可能具有不同形式的矿化类型,但如果同时存在多种成因类型就让人难以理解。这表明了分类标准并非是决定其完整性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靠增加分类标准和层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完整性的问题。

3、应用困难

对矿床进行理论分类之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更系统地阐述成矿规律,以服务于理论研究;同时要有利于指导生产实践,以服务于找矿工作的开展。但现有的多数金矿床分类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甚至描述金矿成矿的深层次规律作用不明显。其中有些分类由于标准的不统一或人们对矿床认识的差异而归类不唯一,导致对成矿规律认识的模糊,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从应用的角度,其指导性也不充分。存在的不可解决的问题是:总体性分类难以适应各不同具体地区找矿工作的需要,而各具体地区的区域性分类方案往往由于对分类标准理解的差异而又难于进行总体性的对比。

4、理论分类和应用分类混杂或脱节

金矿床的理论分类和应用分类是分别属于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两个层次的研究工作。二者之间虽然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将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可取的,如有的成因分类型方案中同一层次内部既有描述成因属性的,又有描述其特征属性的;或者有一些是以成因为标准的,而另一些又转为以特征为标准。同样,如将二者完全隔离开来,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将成因研究的结果与生产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于理论的目的。部分学者的分类方案中体出了较好的层次性,从一级成因标准到二级的应用分类,体现了二者间的密切关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思维方式。

3 建立中国金矿床统一分类的必要性

3.1 建立完善系统的金矿床分类是金矿床研究本身的重要基础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反映矿床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矿床分类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难于取得统一认识的问题(韦永福等,1994)。由于矿床类型的研究与划分对于矿产勘查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国矿床学家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将它看成是矿床学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结中国及世界金矿床分类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出,多种多样金矿床分类方案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矿床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水平和金矿地质找矿工作的最新突破。但近二十年来,尽管中国黄金地质科学研究和找矿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关这一点,下面还要专门论述),相继发现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其中许多还是以前矿床分类中没有明确界定的类型,但有关金矿床分类问题的研究却鲜有新的认识提出。也就是说,金矿床分类学研究没有跟上成矿理论和找矿勘查形势的发展,体现了对金矿床分类问题开展进一步思考和认识的必要性。

3.2 当代金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进展,既对系统的矿床分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又为完善和系统的矿床分类奠定了坚实基础(详见:中国金矿床:成矿理论新进展与勘查工作新发现)。

3.4 中国金矿床成矿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对金矿床分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与世界范围其他地区相比,中国金矿床成矿具有显著的特点(翟裕生,1999)。如成矿时代全,成矿环境多样;古陆边缘矿床集中;叠加成矿作用显著;花岗岩成矿规模巨大、成岩成矿时差间隔较大以;构造控制作用显著以及多型一体(区)明显

等。其中叠加成矿作用显著在中国尤其突出。中国大陆地处古亚洲、滨西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三大构造域的交汇区,由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及若干个微陆块在不同时期拼贴而成,与世界一些典型克拉通,如非洲、澳洲、北美洲等相比,有复杂的、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演化历史(任纪舜,1980;任纪舜等,1999)。这种复合大陆体制就提供了发生多个成矿作用叠加的有利条件(李人澍,1996;翟裕生等,1992;Zhai & Deng,1996)。中国金矿成矿第二个最显著的特色是与成岩成矿时差较大。产于变质岩中的金矿床(包括绿岩带型及变质细碎屑岩型)沉积、变质与成矿之间时差可达1500(绿岩型)-60Ma(变质细碎屑岩型);产于侵入岩中者岩浆侵入与成矿之间时差为20-1800 Ma(王秀璋等,1999)。这种现象在许多地区都有突出表现。例如在华北地区,金矿大多赋存在古老(太古代)的变质岩系中,但根据研究成矿作用却大都发生在燕山期;在滇黔桂和陕甘川金三角区,赋矿的岩石地层多为古生代海相碎屑沉积物,部分发生了浅变质作用,但经研究,成矿作用却主要发生在燕山晚期甚至喜玛拉雅期等等。这也就是说,成岩与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构造环境是不一样的,它们受到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驱动。正是上述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多样和复杂性,同时也是中国许多金多金属矿同国外相比具有诸多差异,似是而非的内在原因,并为矿床成因研究和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下面讨论的新类型矿床找矿的不断突破就可以看出。

4 基于成矿地质环境的统一分类方案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金矿床的分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外的一些分类方案难以适合中国的金矿床区域成矿特点,仅从某些局部成矿特征的生搬硬套造成对矿床类型认识的复杂化,并无法进行有效对比和系统总结。提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区域成矿特点的金矿床完整分类方案是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的责任。

4.1 分类依据的确定

1、理论分类

前面我们不厌其烦地分析现有金矿床分类的特点和问题,并讨论当代成矿学理论的新进展和地质找矿的新发现,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说明开展新金矿床分类研究的必要性,同时还是为了建立更完善矿床分类系统奠定基础。显然如果我们的矿床分类还是走以前老路,或者说不突破前人现有的思维束缚,同样也是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的。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基于矿床发现这种事实驱动的矿床分类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另一方面,从矿床地质特征本身的各要素中去寻求分类依据和标准又难以获得完善和系统的分类方案,而依赖过多的标准进行分类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极大地牺牲了简洁性,同时也无法解决预见性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到矿床之外去寻求突破。

众所周知,矿床,同其他地质体一样,是在一定地质时空域内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含有可供开发利用元素或矿物的特殊地质体。可见要形成矿床,有4个要素非常关键:一是时间;二是空间;三是地质作用;四是元素或矿物。这四个要素均没有涉及到矿床本身,即这种特殊地质体的相关属性,也就是说要在矿床之外去选择分类的依据必须从这4个要素中去选择。对于已经确定的金矿床而言,显然第4要素不必考虑,而地质作用即相当于成矿作用,在前人的分类中已广为应用,正如前所述,由于成矿作用的复杂性,用它作为分类标准并不能取得完善的方案。于是只剩下时空和空间两个因素,而这正是我们进行矿床理论分类时选择的依据和标准。实际上,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把矿床作为全球地质构造演化的一部分来研究,是现代矿床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和研究热点(李上森,1998)。那么,如何以时空为依据对矿床进行分类呢?

我们将时间理解为成矿时代。在《中国金矿床(I)》一文的讨论中,已经分析了当代成矿学研究中,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对成矿的时代进行精确或相对精确的界定,有些矿床甚至不必开展专门的成矿年代学研究,仅根据其地质产出特征就能确定其成矿的时间。通过下面的讨论将知道,作为大多数矿床分类标准的成矿时代并不要求都有非常精确地界定。同时将成矿空间理解两点,一为矿床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注意不是矿床产出的矿区尺度内的地

6第卷

质环境);二为矿床产出的真实地理空间。总结前人资料发现,运用大地构造环境作为矿床分类标准很早就有人尝试。例如,Tatch(1975)的矿床分类就具有以成矿大地构造环境作为分类标准的萌芽,但由于当时的研究水平和理论认识不够,其分类很不系统;Guilbert (1985 )提出了一个根据金属矿床与板块构造一岩石圈构造的关系对金属矿床进行的分类。在他的分类表中,分别列出洋中脊和洋底有关矿床、俯冲带边缘有关矿床、内硅铝一内硅镁弧后盆地有关矿床、与克拉通有关矿床和与克拉通张裂有关矿床等。我国学者何国琦等(1994)在对我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将新疆的主要矿床划分为老陆壳内的矿床、拉张型过渡壳阶段矿床、洋壳阶段矿床、汇聚型过渡壳阶段矿床和新陆壳阶段矿床。王伏泉(1995)就提出了地槽型金矿的概念,并将其限定为在地槽阶段形成并赋存于地槽构造层和前地槽构造层中的金矿,这可以看作是将时间因素引入矿床类型研究的首次尝试;前面所讨论的有关造山型金矿床也是这种分类的一个实例。如果我们再扩大一下,在岩石学领域,依据形成环境进行岩石分类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广为人们所接受。根据目前大地构造观点,我们选择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做为讨论矿床成矿环境的基础,并充分考虑到该学说在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以成矿时代-成矿环境为标准进行矿床分类具有以下优势和可行性。

1、成矿地质环境(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当代矿床学研究方向和趋势,是区域成矿研究的出发点。

2、板块构造理论日益成熟,是考虑开展以其为基础进行矿床分类的首选理论,为统一分类奠定了基础。

3、随着国家地质工作的逐步开展和深入,不同地区地质基础研究资料的极大丰富,人们已更易于恢复成矿地质环境。

4、成矿地质年代学研究日益成熟、精确,可以更好的实现成矿作用与成矿环境的有机匹配。

5、从时间-环境(空间)的坐标系统开展的分类,减少了交叉效应,避开了争论的焦点。

6、以成矿地质环境为基础的分类,并通过开展地质环境专属性研究有利于开展从面到点,又从点到面,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研究,从而实现从成矿系统到找矿系统的建立。

(2)应用分类

相对于理论分类而言,应用分类较为简单。金矿床应用分类相当于前人所称的工业类型,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其目的一方面在于突出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以便作为勘查开发和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在于有效地指导金矿床的勘查工作,并作为布置金矿床勘查与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金矿床应用分类应从有效指导勘查实践为出发点,突出能表征金矿床地质特征又易于识别的矿床要素。由于应用分类是以指导生产为目的的,同前的理论分类不一样,它应当在矿床本身的特点中寻找矿依据,并且应是最为突出(通常是最主要)的依据。这种依据不仅要反映矿床的本质特征,而且还要易于掌握,简便易识,并符合传统习惯。很显然,应用分类是随着地质找矿工作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其内容的。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何种新类型的矿床,只要按上述的理论分类标准,它就可以准确地划分到相应的理论类型中。

从金矿床地质研究现状及矿床勘查与评价实践来看,金矿床与其它许多种类矿床有所不同,人们往往并不是直接通过认识金矿物来识别金矿床,而是通过鉴别含金地质体的特征来寻找金矿床。含金地质体的特征就是金矿床地质特征的本质属性,也是金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成矿作用的综合反映。含金地质体是人们寻找、勘查与评价和开发的直接对象,是金矿床工业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认为把含金地质体的性质(种类)作为划分金矿床应用类型的准则。以含金地质体作为分类标准,可以应用到不同地域指导金矿床勘查与评价工作。事实上,目前许多所谓的成因分类中应用的就是应用分类名称,如前讨论的斑岩型或碱性岩型矿床、卡林型-类卡林型矿床等名词是带有强烈成因(理论)分类色彩的应用分类名词,而象微细浸染型矿床、硅灰泥岩型、石英脉型、构造破碎蚀变岩型等则习惯上是不具成因色彩的应用分类专用名词。从上述分类标准出发,理论上说,有多少种岩石类型(包括构造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以及由这些岩石经后期变质衍生出来的相关岩石类型等),就可能具有多少种矿床的应用类型,这对于开阔我

们找矿勘查工作的视野和思路是有价值的,但实际上,我们并不一定就能发现如此多类型的金矿床,也就是真正赋存有工业意义的含金地质体类型还有相当有限的。

虽然理论分类是主要是为理论研究而服务的,但它却是以指导实践为最终目的的。二者是一个互为补充的关系,理论类型必须以应用类型不断地丰富其内部组成,应用类型也应该在理论类型中找到其应有归属。我们不主张将二者混为一谈,例如将斑岩型矿床既看成是理论类型,又看成是应用类型,也不主张将二完全割裂。在实际应用中,前人所确定符合本分类系统原则的应用类型名称,尽管带有强烈的成因(理论)色彩,还是应该将其看成是应用类型的组成部分,部分具明确意义的约定俗成的以地名命名的矿床类型名称,如穆龙套型、卡林型、兰德型以及中国的玲珑型、焦家型等应回归其原有(最初)的含义,而不应将它扩大化;而有些意义模糊或不好进行对比的类型名称,无论是成因类型还是应用类型,都建议尽量少用,并逐步废弃之。

4.2 命名及分类方法

对于金矿床的理论类型用矿床形成时所在地所处的板块构造环境进行定名,如某某金矿床形成矿时处于裂谷环境,相应的矿床就称为裂谷型;如果矿床形成时涉及到两个大地构造环境在空间上的复合背景,则称为这些环境复合型矿床;同样如矿床是不同地质环境在时间上的叠加产物,则称其为这两种环境叠加型矿床。对于矿床应用类型则用含矿的地质体类型进行命名。当然有些矿床也是由多种地质体组成的复合型或过渡型。

我们在开展金矿床分类之前,首先必须在现有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板块构造观点对矿床所在地区的区域地质演化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并恢复主要大地构造演化的历史事件,再现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主要地质时期的大地构造环境(图1)变迁。在此基础上,应对矿床展开充分的研究,通过对矿床产出的局部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和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观察分析,确定矿床形成的地质时代。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基本的地质学研究界定成矿时期的矿床,还应选用适用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精确的成矿年龄学工作。对有些虽经地质学方法确定了成矿时代但把握不足的也需开展适量的年代学工作予以验证。确定了矿床成矿时代,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也就相应的确定,其类型也就自然产生。反过来,矿床的成矿环境一经确定,从构造环境的属性我们就可以初步分析出形成矿床可能的地质(成矿)作用,并为确定矿床成因提供指导。

4.3 从理论到应用的中国金矿床分类方案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运用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根据板块构造演化所涉及的构造环境及其变迁确定金矿床的类型,有些类型还可依据其内部次级构造环境不同或演化不同阶段的环境差异性划分出次一级金矿床类型。显然不同地区所出现的金矿床类型完全取决于地质历史时期中构造环境及其演化。必须予以十分慎重说明的是,对于具体的地区的金矿床分类是建立在详细的区域板块演化分析和正确的成矿年龄代学基础上的,但并不说明每一个地区均会出现类似于威尔逊旋回及在其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的各种地质环境。例如有些地区仅发育有裂谷,并迅速在此基础回返形成陆内的碰撞造山,而没有发展成矿大洋,因此也不会有俯冲造山过程;有此地区可能存在着俯冲造山,但未必就有紧接的碰撞造山过程,而是板块缝合后即转入陆(板)内状态等等。

8第卷

根据上述讨论厘定的中国金矿床分类方案如下。由于篇幅关系,在这里不能对每一类型金矿床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1、裂谷型金矿床(拉张期):裂谷可以发育于大陆或大洋内部,但更多见于大陆边缘。裂谷的形成反映了稳定的大陆开始发生张裂,并接受裂谷型沉积,其沉积物特征随裂谷发育的位置和程度而有所不同。随着裂谷拉张作用的进行,会发生以双峰式火山岩为主体的火山岩浆活动,根据裂谷活动时间的长短,火山作用可以多旋回的。裂谷的发生与演化可能受地幔上涌或由地幔柱控制。裂谷并非都能顺利地发展为大洋,很多裂谷可以在其发育的不同阶段受其他构造动力体制的影响而中途夭折,中途夭折的裂谷或可称为裂陷槽、坳拉槽或坳拉谷,此外还有裂谷盆地或边缘坳陷等名称。通常情况下,经历了完整裂谷作用过程并演化到大洋裂谷阶段的裂谷事实上难以从现有的地质资料中予以重建,而目前确立的裂谷大多是没有演化到后续阶段即转为夭折的古裂谷(何起祥等,1985)。据研究我国重要的裂谷环境主要有著名的攀西裂谷、昆阳裂谷、天山裂谷(夏林圻等,2006)、右江裂谷(张景荣等,1997)、闽中裂谷(叶水泉等,1999)等。我们把在裂谷发育时期内通过不同地质作用形成的金矿床均称为裂谷型金矿。可以看出,裂谷型金矿床应主要同裂谷火山-沉积作用有关,从应用类型上看,细碧角斑岩型、基性-超基性岩型、喷流/喷气-沉积岩型是裂谷型金矿床(习称块状硫化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裂谷环境的地质作用产物,如火山-沉积岩系或大规模的基性或酸性火山岩可能是一些金矿床的矿源层或赋矿岩系,但由于那些金矿并不形成于裂谷发育期间,因而并不能称裂谷型金矿。

2、俯冲(增生)造山型金矿或称弧-盆型金矿床(俯冲期):正如前述,Groves、Kerrich、Goldfarb等人(Groves, et al., 1998; Kerrich,et al., 2000; Goldfarb, et al., 2001)基于近20年来世界主要产金国金矿与大地构造研究新认识,在综合分析地质、地球化学、大地构造背景、地壳环境与大量金矿实例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造山型金矿床的概念,是现代金矿研究中的重要进展之一。但通过仔细阅读他们著作发现,其实他们对造山型金矿的概念也是在一步一步发展的。Groves等(1998)归类为造山带金矿的主要是以变质岩为围岩的矿床,其归类基础是Groves等(1992; 1993)对澳大利亚西部Yilgarn 地块太古代岩金(Archaean lode)长期矿床学研究所提出的地壳连续模式(crustal continuum model)。Kerrich et al.(2000)在此基础上提出巨型金矿省的著名分类,其重要的成果是将不同类型金矿床同板块构造环境密切地联系起来,指出变质地体中构造控制的脉型金矿系列(后生贵金属矿床的一种特殊类型),即造山型金矿,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增生构造有关,形成于地体与地体或地体与大陆之间垂直碰撞或转换挤压碰撞的会聚边缘。此后,Goldfarb, et al.(2001)进一步将造山带金矿与板块的会聚过程相联系起来,并总结了不同板块构造环境中金矿床类型分布情况;Groves等(2003)又注意到在造山作用之后的变质叠加和再活化对于金矿的富集有

很大的意义,但总体上仍将在变质带中出现的金矿

与造山带演化相联系,并将中国华北地块周边的许多金矿床也归类于造山型金矿之中。周军等(2004)指出Groves(1998)、Goldfarb(2001)等人所提出的造山带金矿,虽然尚缺乏具体机制研究,用于揭示金矿垂向成因关系的地壳连续模式由平面上相距很远(数百千米)的一些金矿组合而成(实际中未发现连续变化剖而),其意义仍然十分重要,因为一些宏观证据显示出金矿成矿与造山带或板块构造的某些内在关系,这是过去几十年中矿床地质学家与大地构造学家所共同致力研究的课题,Groves,Goldfarb等人的工作以其较为翔实的资料处于目前这一领域的前沿。但他们同时指出该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模式本身的矛盾与不足,如所定义的与不同深度有成因联系的“造山带金矿”实际上主要是一些在时间上(成矿年龄相差很大:太古一新生代)和空间上(地域上相距遥远:金矿分布在世界各地)不相关的金矿床,模式本身缺乏应有的时空分析。Groves等(1998)在造山带金矿成矿中提及岩浆作用,这可能是将胶东半岛以晚中生代花岗岩为主要围岩的金矿包括其中的原因,但未对这种既包括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又包括与变质岩有关的金矿之成矿深度模式做必要的探讨。此外,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前寒武地质与显生宙地质的可能差异。世界上保存着许多发育完好的显生宙造山带,但太古代“地壳连续模式”应用于显生宙金矿并无典型的实例,其正确性受到质疑。二是缺乏对大地构造演化复杂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中国复杂的造山带演化及其结构关注不足。前面已经谈到该对于在中国广泛发育的陆内碰撞造山带成矿特点并未进行研究;三是对中国东部金矿床的具体特点及其构造环境等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仅从其某些特点归属于造山型金矿,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的造山型金矿床实际是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条件下,在时空上均不相同甚至并无联系、但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一组金矿床组合的总称。许多学者运用此观点对中国的一些矿床进行了研究(Mao等,2003;毛景文等,2000;毛景文等2003; Mao等,2002),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周军等,2004;翟明国等,2004)。反映造山型金矿床认识运用于中国存在着问题。毛景文等(2005)指出,由于造山型金矿定义比较宽(或较泛),大多数金矿的年龄明显晚于造山过程,因而越来越多学者呼吁放弃使用这个概念。

在充分考虑中国造山带特点基础上,毛景文等(2005;侯增谦等,2005;侯增谦等,2006a,b,c,d)等对造山带成矿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造山带成矿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类。即将造山带矿床划分为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和俯冲造山过程成矿两大类型。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又分为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和后碰撞造山成矿。这一认识考虑到了中国造山带的具体特点,进一步丰富了造山带成矿的内容。但这里所指的是造山带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床并非一回事。

根据前述讨论,我们认为以成矿地质背景进行矿床类型讨论的思路是可取的,但建议按照前人对造山带的研究成果,严格依据构造环境对成矿控制作用将现有造山型金矿床进行解体,以使其更具有环境及成因意义,增加对应性和适用性,并符合中国的特点。解体的产物之一即增生(俯冲)造山型金矿床,为了使矿床类型的环境意义更加明确,也许使用弧-盆型金矿这一概念更好。指的是随着板块俯冲作用的持续进行至洋陆板块缝合期间于会聚板块边缘的火山-岩浆弧及与其相关的弧前、弧内(上)盆地、弧后盆地、弧间盆地等构造环境中形成的金矿床。根据火山-岩浆弧发育的位置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陆缘弧型和岛弧型两类,前者发育在大陆边缘,具有陆壳基底,而后者发育在大洋板块上。同样就盆地而言也可以根据盆地发育的位置不同做进一步划分。显然并非每一个板块的会聚边缘均会发育配套齐全的各种弧-盆构造环境。例如,环太平洋周边是全球最典型和研究程度最高的会聚型板块边缘,但其东部边缘和西部边缘在剖面的配置上有明显的区别。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会聚板块边缘的弧-盆环境是金矿床产出的最重要环境之一。我国东部北自黑龙江,南至台湾省的东部地区,自中生代以来即整体处于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控制的大陆弧及弧上拉分盆地等构造环境之中,很多金矿床即是在这一时期内相关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因此建议将在该时期内于相关环境中形成的金矿床称为弧-盆型金矿,当然也有其他类型的矿床,

10第卷

同时对于弧-盆型金矿而同时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控制因素。尽管中国现在正活动的俯冲造山形成的弧-盆环境并不多,但我国许多古造山带历史大多都经历过这类型环境。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在火山-岩浆弧构造环境中形成的金矿床应用类型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糜棱岩型、角砾岩型以及不同类型的(次)火山岩型等,相应的在各类盆地环境中主要类型有各种(砂)砾岩型、(次)火山岩型、喷流/喷气-沉积岩型以及卡林型或类卡林型等微细浸染型等。

另外须注意的是,在这一类型的金矿床中,与缝合带内蛇绿岩套的关的蛇绿岩型或基他基性超基性岩型金矿床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常见类型。

3、碰撞造山型金矿床(碰撞期):我国广泛分布不同时期的碰撞造山带,如昆仑一秦岭一大别中央造山带、天山一兴蒙造山带、祁连山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以及喜玛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等。但对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及成矿作用的认识却有较大的分岐。如就青藏高原造山带而言,在碰撞带构造演化方面,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同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毛景文等,2005);有学者则划分为主碰撞挤压、晚碰撞转换和后碰撞伸展三个阶段(侯增谦等,2006a,b,c,d);在形成机制方面,甚至有学者根本就不认为其是一个碰撞造山带(赵宗溥,1994);在碰撞作用能否成矿方面,国外或较早人们多认为该阶段不利于成矿(Guild, 1972;毛景文等,2005a, 2005b),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强调大规模成矿作用伴随于大陆碰撞与造山演化的始终,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侯增谦等,2003,2006a,b,c,d)。在成矿作用究竟发育于碰撞造山过程的什么阶段方面,多数人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后碰撞(post collision)展阶段(Seltmann et al.,1994; Marignac et al., 1999; Crawford et al., 1992;Hou et al.,2003a;王京彬等,2006) ,而部分人则强调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大陆碰撞期的挤压向伸展的转换阶段(陈衍景等,1996; 1999)。通过对青藏高原(侯增谦等,2003,2006a,b,c,d)、秦岭(陈衍景等,1996、1999;毛景文,等2005b;王义天等,2002)、天山-蒙古-兴安岭(马福臣等,1992)等典型碰撞造山带的深入研究表明,碰撞造山过程伴随着成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并且有时是大规模成矿。

所谓碰撞造山型金矿床指的就是板块缝合后进入陆陆碰撞造山阶段至造山结束这一时期内于相关构造环境中形成的金矿床,它是对造山型金矿解体的又一产物。根据陈衍景等(1996、1999)、侯增谦等(2006a,b,c,d)、毛景文等(2005b)对不同碰撞造山带,特别是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深入研究,可以确定,继板块缝合后的陆陆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度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碰撞主期和碰撞晚期两个界线不很明确且逐步过渡的阶段。很明显在陆内碰撞造山过程中,主要应力是以挤压为主的,但并不否认其内部具有局部张性构造环境存在。同时在整个碰撞造山作用期间,在总体表现为挤压的状态下,其间也可能出现短暂的拉张,并且二者还可能交替出现。有学者将后碰撞(post collision)或碰撞后过程也看作是碰撞作用一个阶段。这种认识具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应该说完整的造山过程包括并通过俯冲、碰撞和伸展三大阶段,完成从洋陆分离到稳定大陆的转换。但并非每一个造山带都是经由这些过程或由这些机制而形成。碰撞只是整个造山过程的一个阶段,也只是造山带形成的一种机制。研究表明,在后碰撞阶段是地以壳伸展为特征,且在强烈的伸展时还能形成断陷盆地、裂陷槽、甚至陆内裂谷(侯增谦等,2006d),可见以区域性(规模)伸展为标志(它同上述的总体挤压背景下的局部或短期拉张不同)的后碰撞阶段实际上标志着碰撞作用的结束,即以挤压为主转变为以伸展为主,从而不是碰撞作用的一个阶段。然而,碰撞作用的结束并不表明造山作用也随之结束,而进入了伸展造山阶段(下述)。

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碰撞造山阶段形成的主要构造环境中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包括发生在主隆起带与陆内(深)俯冲作用有关的从壳源、壳/幔混源到幔源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发育于造山带内部局盆地内的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到钾玄岩系列的火山活动;以在造山带前端、后缘等部位形成的大规模的逆冲推覆、走滑、褶皱和剪切带活动

等。主要的金矿床应用类型包括与壳源花岗岩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与壳/幔混源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Co-Au-Mo 矿床、碱性岩型金多金属矿床、(次)火山岩型金-铅-锌-银矿床以及石英脉和/或蚀变岩型金矿床等。应该认为,做为世界上最轻的碰撞造山带内发育的构造环境、构造-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成矿作用及形成的矿床(应用)类型的研究结果对于探讨古碰撞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及其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但正如上

述,并非每个造山带都经历的是同一样的过程和机制。

4、伸展造山型金矿床(伸展期):伸展造山是上述完整造山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伸展造山型金矿床指的是从碰撞作用结束进入伸展阶段至整个造山过程结束,大陆进入相对稳定状态期间于相关构造环境内形成的金矿床。伸展造山阶段大致相当于

前人所称的后碰撞或碰撞后阶段,但不同于后造山或造山后。关于这一问题,这里想多谈几句。

目前,在有关讨论造山带的相关文献资料中,诸如后碰撞或碰撞后、后造山或造山后以及主碰撞、晚碰撞、同碰撞、同造山、非造山等这样的概念使用较多(刘新秒,2000;G. P.Ligeoi ,1998;李晓勇等,2002),且较混乱,定义不统一。述前已述及,完整的造山过程包括俯冲、碰撞和伸展三大

阶段。可见主碰撞和晚碰撞是指在碰撞阶段内部的

图2 造山过程划分和对比

A 、据Liegeois(1998);

B 、据邓晋福等(1999);

C 、据侯增谦等,2006c ;

D 、本文

12第卷

相对先后,我们在本文中称碰撞主期和碰撞晚期;而后碰撞和碰撞后则是针对整个碰撞阶段而言的,指碰撞作用完成后,即伸展造山阶段及以后,但通常是指伸展造山阶段(图2)。但现在有一些学者将理解,为碰撞过程内部的一部分;后造山或造山后则是针对整个造山过程而言的,指造山过程完成后,即是进入板内或称非造山阶段。但现在有学者将其理解为造山过程晚期的伸展造山阶段;同碰撞大致相当于主碰撞的含义,而同造山的概念较为模糊。根据上述讨论,只有将这些概念的相对时间关系界定清楚并加以正确的运用,才能在相同或不同造山带研究中形成有效的对比,否则会出现问题。基于各概念的基本属性,建议不再使用同造山和同碰撞,少用碰撞后或后碰撞、造山后或后造山的概念,以使表述的时间关系更为清晰,既使如此,诸概念之间的时间界线点仍是不明确的。

研究表明,从时间上看,许多巨型山脉(如我国的秦岭、大别山脉、美国的内华达山等)的主体隆升期是在碰撞后的伸展造山阶段,而在碰撞期山脉隆升幅度有限(李晓勇等,2002)。伸展造山阶段也是从俯冲-碰撞阶段的挤压状态向板内伸展阶段的拉张转变的重要时期,期间伴随着沿深大断裂的大规模走滑运动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等。在造山作用过程中的伸展造山阶段,主要表现为纵向(垂直于造山带方向)伸展作用为主,易形成变质核杂岩构造;但正如前面对碰撞作用阶段讨论的一样,在其间或造山带的某局部地段也可能出现强烈的挤压作用。此阶段岩浆作用主要表现为(刘新秒,2000;李晓勇等,2002):(1)以高钾-钙碱性到碱性系列岩石为主,同时富铝或铝饱和;(2)岩浆作用与巨大的水平剪切运动有关;(3)岩浆熔融源区的复杂性,由此作用产生的岩石系列包括双峰式火山岩组合、高钾钙碱性甚至钾玄岩趋势和巨型巨量花岗岩。也可能局部有镁铁-超镁铁侵入岩的侵位。

正如众多的研究者所强调的以及在青藏高原造山带研究的那样,伸展造山阶段是造山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矿阶段(Seltrnann等,1994;陈衍景,1996;陈衍景等,1999)。因此该阶段形成的构造环境也是最重有成矿环境。多姿多彩的成矿作用岩浆活动、壳慢相互作用以及盆地流体会聚和深部热流上涌有着密切关系。如王义天等(2002)对小秦岭造山带的伸展造山过程研究表明,在构造体制转换(挤压-伸展)及随后的仲展过程中,仰冲板块内部会出现整个造山过程中最强烈的多源流体活动,从而引发大规模的蚀变矿化作用。在青藏高原(侯增谦等,2006a;2006d),起始于20-18 Ma的东西向伸展作用,作为岩石圈地幔减薄和软流圈上涌的直接结果,产生一系列地质事件,如近NS向正断层系统的发育、钾质斑岩浅成侵位、热泉流体活动,导致了冈底斯斑岩Cu-Au矿带、石英脉型/矽卡岩型Au多金属矿带、沉积碎屑岩型Sb-Au矿床以及现代热泉型Cu-Au矿床和富碱斑岩型/(次)火山岩型Au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发育。毛景文等(2006)认为西秦岭、东天山地区存在着伸展造山构造环境,在其中形成了石英脉型、微细石英脉浸染型、卡林型或类卡林型、破碎蚀变岩型等金矿床类型。

5、板内(非造山)型金矿床(“稳定”期):造山作用的结束意味着完成了板块间的最终结合过程而完全转入统一并相对稳定的大陆。前人通常将完成板块缝合、洋壳消失,陆块开始发生碰撞看作是转入大陆过程的开始。但实际上,这时表面看是完成了陆块的拼合,但拼合的两板块仍然是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状态下进行着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因此,以碰撞造山等为研究对象所标定的大陆动力学过程虽然是在大陆上发生,但严格地说,并非在统一完整的大陆内部进行,而是带有强烈的板块边缘色彩。如果不考虑大洋与大陆板块组成上的差异,这种大陆动力学过程与传统的板块构造至少在某些形式上具有相似性。真正的大陆内部过程实际上应从造山作用结束以后才开始。将造山作用结束以后形成的统一完整的大陆至大陆开始新一次裂解期间,于某些特定环境中形成的金矿床称为板内型或非造山型金矿。同样,在大洋板内形成的金矿床也是板内型金矿。

长期以来,人们极少从成矿的角度关注板内问题,因为很多人认为板块内部由于较为稳定,不发生重大的地质-构造-岩浆作用,而于成矿不利。既使有些矿床可能是由于板内的某些地质作用形成的,但也要从板块的边缘去寻找原因,例如可被看作是板块俯冲的远距离效应等。直到那些经研究实在难以用威尔逊大洋开合的板块构造或超大陆旋回等解释的稳定大陆内部矿床,特别是与高原玄武岩、碱

性岩、碳酸岩、基性岩墙、斜长岩、环状花岗岩等特色的非造山火成岩类有关的重要矿床发现,人们才对大陆内部成矿作用予以重视。现在看来,许多看似稳定的大陆内部其实并不稳定,其内部和深部发生着剧烈的不同类型的地质作用。这些地质作用大都是受深部地质因素所控制的。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具有早前寒武结晶基底的华北地台,自中生代开始(250Ma),便处于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以及与北面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华南板块进一步挤压俯冲(A型)所造成的两大构造应力场和构造环境中。这被解释为华北地台活化形成并造成众多金矿床形成的重要原因(胡受奚等,1995);但近年来,人们趋向于在板块内部,特别是其深部寻找原因。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以牛树银、李红阳等为代表,认为华北地台之下存在一个地幔柱,并具有多级演化特征,控制了其上一系列金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李红阳等,1996;牛树银等,1996a、1995b、1996c、1996d;胡华斌等,2004;王登红等,1999);另一是以翟明国、毛景文、周新华等为代表的,认为中生代期间,中国东部发生了强烈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和壳慢相互作用,并导致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致使富集岩石圈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岩浆,随着持续的地幔上隆和壳幔相互作用的发展演化,出现浅表层次的构造作用(如断陷盆地和脆性断裂的形成),为金矿成矿热液的运移和沉淀提供通道和场所,并最终导致了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但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但通常也看成是地幔柱的产物(周新华等,2002;吴福元等,1999;毛景文等,2005b;翟明国等,2004)。正如基于这一研究,翟明国等(2004)提出胶东地区金矿床是由一种陆内非造山带成矿作用形成的,即非造山型金矿床。

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板内的成矿构造环境主要有深大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系统或韧-脆性性剪切带(叠加-复合)系统、热点、地幔柱和幔枝构造、软流圈上涌以及古陆壳上的不同层次变质作用环境等,形成的主要应用金矿床类型主要有花岗-绿岩带型、石英脉型、蚀变岩型、糜棱岩型、(富碱)斑岩型、(次)火山岩型、铁-氧化物型(?)和角砾岩型以及砾岩型等。

6、叠加/复合/过渡型金矿床:前已述及,中国是一个由多陆块,经多旋回构造拼合的复杂地区,成矿时代多期叠加和成矿环境的时空复合极为复杂。二者具有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另一方面,一些矿床形成的时间处于两个不同环境的过渡期,如碰撞向伸展的转折或过渡阶段,或者处于某一地质环境总体演化阶段内部的反复期,如碰撞背景下的局部或短暂拉张期等。为了准确地反映具有这类特点的金矿床,在上述分类基础上提出过渡/叠加/复合型金矿床。主要包括(1)时间叠加:不同成矿期发生的成矿事件叠加形成的金矿床。注意我们这里提出的叠加是基于成矿事件而提出的。将形成了具有矿床级别的有用元素富集的地质作用称为成矿事件,而仅仅形成有用元素预富集(没有达到矿床级别)的地质作用只能算一次成矿作用。矿床形成涉及到多次成矿作用表现出继承性,而不是叠加性;(2)环境复合:即矿床同时是在两种或以上成矿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可以看出,具有时间叠加的矿床肯定是环境复合型的,因为同一矿床在不同时期不会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3)物质叠加:在叠加-复合型矿床中,可以发生的是同一种元素,即都是金元素的成矿,但也可能发生的不同元素叠加,而形成多元素共(伴)生型矿床。一般情况下,多种元素与金共生于同一矿床中,大多可能是叠加-复合型金多金属矿床,其矿床的应用类型也多是复合型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多期叠加型金矿床要求必须有精确的成矿年代学研究予以界定。(4)环境过渡:过渡型矿床是较为模糊的概念。所谓过渡型矿床实际上是一种统计结论,即一个地区内多个矿床成矿时代的统计结果。就单个矿床而言,只有当成矿时间很长时才可能出现跨越两种不同成矿环境的情况,也就是说,只要成矿时代的确定足够准确,同时有成矿环境演化的精确厘定,一般不会出现过渡型现象。现有的研究表明(陈衍景等1996;1999),在碰撞造山向伸展造山转换的时间段内往往有许多重要的金矿床形成,但精确界定表明,它们基本上位于伸展造山早期,但靠近晚碰撞阶段。从这个角度看,这种类型(或者说这种统计规律)的存在与其说是一种类型,不如说是一种机制,即在碰撞-伸展转换的衔接期,由于处于地球深部构造

14第卷

作用的活跃阶段,更有利于成矿作用的发生和矿床的形成。由于在地质上很难对地质环境的演变给出精确的限定,同时从一种环境演化到另一种环境的确也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过渡类型矿床的存在也是必然的。

5 分类的意义与应用

5.1 分类的意义

根据上面讨论,将内生金矿床划分为6种理论类型,现总结如下:

1、裂谷型金矿(拉张期):块状硫化物型、基性-超基性岩型、(次)火山岩型、铁-氧化物型;部分沉积岩型等;

2、俯冲造山型金矿(俯冲期):斑岩型、(次)火山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玲珑型)、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型);细碧角斑岩型、部分沉积岩型;块状硫化物型;蛇绿岩套型等;

3、碰撞造山型金矿(碰撞期):糜棱岩型、构造角砾岩型、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型);石英脉型(玲珑型)、斑岩型、(次)火山岩型、碱性岩型或富碱斑岩型等;

4、伸展造山型金矿(伸展期):斑岩型、(次)火山岩型、碱性岩型或富碱斑岩型、石英脉型(玲珑型)、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型)、各种角砾岩型及部分沉积岩型等;

5、板内(非造山型)金矿(“稳定”期):花岗-绿岩带型、石英脉型、蚀变岩型、糜棱岩型、(富碱)斑岩型、(次)火山岩型、铁-氧化物型(?)和各种角砾岩型以及砾岩型等;

6、过渡-叠加-复合型金矿。

可以看出,每个理论类型中可以划分出很多种应用类型,其中有些应用类型是某理论类型内所特有的或主要类型,表现出专属性;但大部分可以在多个理论类型内出现,表现出多样性。理论上,同一理论类型下的不同应用类型很可能属于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即同一成矿系列,因为它们形成于同一地质环境中,具有相同的成矿地质背景。也就是说,一旦通过对某一地区开展的基础地质工作,对该区的构造环境演化进行了合理的恢复和重建,那么就可以根据上述的分类方案去确定在特定的环境(地区)内要寻找矿金矿床类型;如果在某一地区已经发现了一些矿床,就可以推断还可能发现一些什么类型的金矿床。这一问题在《基于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的成矿-找矿体系》一文中将详细讨论;反过来,通过发现某些特殊类型的金矿床对于正确认识相应地区的构造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矿床做为大地构造环境的指针。更进一步,对于已发现矿床类型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对该地区构造环境演化、相关的主要地质事件和成矿作用、成矿系统和成矿系列、成矿规律等深层次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探讨和深入研究。建立了某一地区的时空演化及矿床类型(数量)的座标并通过对其细化,这一地区的成矿规律便十分明了。作为一个例子,图3就是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建立的滇西北地区中生代晚期-新生代阶段这样的一个坐标系统(限于篇幅,本文没有详细解读这一坐标系统的诸多内涵和重要意义)。

鉴于矿床应用类型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正如前面已提到的,理论上有多少种岩石类型(岩性),就可能有多少矿床类型,如果考虑到其他一些典型特征和突出特点,如矿物组合、矿石结构等,类型则更多。但并非每一种类型都同等重要。在我们此次编图过程中,收集了全国近8000个金矿床(点)的相关资料。尽管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矿床(点)的理论类型,但根据资料对矿床(体)的相应描述,它们的应用类型都能大体确定。通过对所有金矿床应用类型进行统计,并进行适当归,发现如下有意义的现象。

1、包括(1)石英脉型(单脉、复脉、网脉,传统的绿岩型或花岗-绿岩型金矿床一般均以石英脉型的形式表现出来);(2)(破碎)蚀变岩型(韧性、脆性);(3)角砾岩型(隐爆、爆破、坍塌、构造角砾、沉积角砾);(4)斑岩型(碱性岩型、细脉浸染型、铁氧化物型?);(5)微细浸染型(卡林-类卡林型);(6)(次)火山岩型(低硫、高硫);(7)矽卡岩型;(8

)(浅变质)沉图3 滇西北地区中生代晚期—新生代金多金属矿床时空坐标系

16第卷

积(碎屑)岩型;(9)蛇绿岩(套)型(基性-超基性岩型);(10)红土(铁帽)型;(11)(砂)砾岩型等11种类型的金矿床占所有矿床的96.6%,可见这11种类型是到目前为止金矿床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应用类型。其他类型,如石英-钾长石、石英-方解石、石英-重晶石、氟镁石、菱铁矿脉型等不足4%。

2、上述11种类型包括了由岩浆、沉积、变质、构造、热液作用形成的主要岩石类型;另一方面,几乎在所有的应用类型中都有大中型金矿床存在。还有一种现象是,大-中型矿床的数量并不同某种类型有必然的联系。例如,尽管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微细浸染型、火山岩型等矿床中,大中型矿床数量较多,但从这一类型矿床的总量看,其所占的比例却不如那些罕见的矿床类型。例如氟镁石脉型金矿床仅一例,但却100%是一个中型金矿床。

3、根据本文的分类方案,将这些矿床的应用类型和理论类型结合起来统计表明,几乎所有的理论类型中都有大型矿床出现,而且没有表现出某一种理论类型更具优越性。这反过来说明了大中型矿床可以形成在几乎所有的成矿地质环境中。

由上讨论可以看出,运用新的分类方案对于金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的分类方案摆脱了对矿床成因认识的争论,强调了基础地质工作的依托,同时提高了矿床分类的预见性和完整性,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理论研究对于勘查实践的指导作用;新的分类方案从理论上有效地处理了多类型共生矿床(多型一体)、多因复成矿床、多期叠加矿床、多因素控制矿床等方面的合理归类问题,由于矿床在同一时空坐标系内具有唯一性,较大程度上避免了一矿多类、相互交叉重叠现象的发生;将不同尺度条件下建立的矿床分类坐标系综合起来,有利于从整体上分析研究相应尺度条件下有关矿床成矿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从理论上探求区域成矿规律;不同地区基于同一大地构造理论而建立的矿床分类具有可比性,标准和类型的统一有利于开展区域对比工作和提高矿床成矿问题的综合研究程度。新的矿床分类方案是开放性的,它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研究矿床、发现矿床的思维和视野。从理论分类角度看,它会随着基础地质工作的加深和大地构造研究的深入而得以完善,从应用类型的角度看,则会随着地质找矿勘查实践的开展和新矿床类型的发现而不断丰富。任何一种新类型矿床在坐标系都会发现其应有的位置;理论类型和应用类型的互动更为加强,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不会相互干扰。理论分类可以有效地指导找矿勘查实践,反过来,实践成果会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研究的内容;理论类型和应用类型服务于不同的领域,理论研究人员和勘查实践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讨论相关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应用新的分类方案对我国金矿床开展新一轮的综合对比研究,预期将极大地促进金矿成矿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找矿勘查实践的深入,有可能在金矿成矿学领域提出新的认识和思想,在不同地区的找矿工作中获得新的更大的发现。

5.2 分类的应用问题

矿床分类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根据本文讨论的矿床分类思路,要应用好本分类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扎实的基础地质工作。理论分类建立在对工作区一定层次范围内的大地构造演化和大地构造环境重建基础之上,而不取决于这些矿床是否已经发现。因此,详细扎实的基础地质工作是进行矿床理论分类的重要前提。例如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的历史和大地构造环境的重建应有较为明确的时间界限和空间范围,这样,矿床分类的连续坐标轴才能有效建立。但当基础地质工作资料确不支持建立完整的坐标体系时,可以允许有断档或空区,以待进一步工作完善。

2、统一的板块构造理论指导。本文提出的金矿床理论分类是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因此要求不同地区的基础地质工作应在板块构造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并进行。运用其他的大地构造理论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理论分类工作,但却不利于区域的对比和系统的总结。从矿床分类学的角度,相关的机构或专业委员会应强调统一应用板块构造理论的必要性。基于我国基础地质工作开展的现状,做出这种强调的时机也已基本成熟。

3、与理论分类相对应,矿床的应用分类是以已发现矿床的突出特点和野外易识别的找矿标志为基础的。这样,地质工作者就可以在矿床发现和开展

初步工作时,对矿床类型做相对准确的界定,并通过类比部署和布置勘查工作,而不必过多地考虑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随着矿床勘查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当矿床所在地区的基础地质问题解决之后,它的理论类型也就随之确定。反过来,就可以运用理论类型的相关知识指导矿床进一步研究和勘查工作。从某种角度上说,有关矿床的理论分类问题更多是矿床

理论工作者的责任。

致谢衷心感谢武警黄金指挥部阎凤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对此项工作给予的关怀和指导

参考文献

1Boyle R W.,1979,马万钧等译,金的地球化学及金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142- 143

2G.P.Ligeois.Some words on the post-colisional magmatism,Li-thos,1998,45:XV(Preface)

3Goldfarb R J,Groves D I,Gardoll S. Orogenic gold and geological time: Asynthesis,Ore Geology Reviews,2001,18:1275

4Goldfarb R J,Philips G N,Nokleberg W J,Tectonic setting of synorogenic gold deposits of the Pacific Rim,Ore Geology Re-view,1998,13(1-5):185~218.

5Groves D I,Goldfarb R J,Gebre-Maaiam M etal.,Orogenic gold deposits: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crust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other gold deposit types,Ore Geol-ogy Reviews, 1998,13:7-27

6Groves DI, Goldfarb RJ,Robert, etal. Gold deposits in metamor-phic belts: Overview of understanding and outstanding problems, futur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Economic Geolo-gy,2003,98:1229

7Guilbert J M. The geology of ore deposits. New York: VJ A H Freeman Company, 1985, 985

8Guild P W. Metallogeny and the new global tectonics. 24th Intern Geo1 Congr Proc, 1972, 4: 17-24

9Liu Lianden, Chen Guohua,Wu Guoxue,et al.,1999,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9(3):222-226 10Mao JW,Goldfarb RJ,Zhang RJ, etal. Gold deposits in the Xiao-qinling-Xiongershan region, Qinling Mountains,central Chi-na,Mineralium Deposita,2002,37:306-325

11Mao JW,Qiu YM,Goldfarb RJ,etal. Geology, distrib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western Qinling belt, central China,Mineral. Deposita, 2002,37:352~377

12Mitchell A H G, Garson M S.Mineral Deposits and Global Tec-tonic Settings.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1. 405

13Ricards S P,Collision- related alkalic magmatism and associated gold mineralization: early magmatic fluids in the maso-epithemnal Porgera gold deposit, Papua New Guinea.EOS, 1992, 73( 14):372

14Robert Kerrich,Richard Goldfarb, David Groves, Steven Gar-

win,Yiefei Jia,2000,The characteristics, origins, and geodynamic settings of supergiant gold metallogenic provi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43(supp):1-68

15Robert Kerrich,Richard Goldfarb, David Groves, Steven Gar-win,Yiefei Jia,2000,The characteristics, origins, and geodynamic settings of supergiant gold metallogenic provi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43(supp):1-68

16Seltrnann R, Kampf H, Moller P. Metallogensis in collisional orogens,Geo-Forschungs Zentrum Postdam, 1994. 1-434

17Sillitoe R H. A plate tectonic: model for the origin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Economic Geology, 1972, 67: 184-197

18Wright ,J B.Mineral Deposits, Continental Drift and Plate Tec-tonics. Dowden: Hntchinson and Ross, 1977

19安伟,曹志敏,郑建斌,等,古代与现代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3,18(5):773-781

20陈衍景,影响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因素及其机制,地学前缘,1998,5(增):108-118

21陈衍景,陈华勇,刘玉琳,等,碰撞造山过程内生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科学通报,1999,44(16):1681-1689 22陈衍景,富士谷,像西金矿成矿规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234

23陈衍景,陆内碰撞造山体制的流体作用模式及成矿的关系—理论推导和东秦岭金矿床的研究结果,地学前缘,1996, 3 (3-4)282-289

24陈衍景,秦善,李欣,中国矽卡岩型金矿的成矿时间、空间、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模式,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4):456-465

25陈衍景,影响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因素及其机制,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8,5(增刊):109-118

26陈衍景,陆内碰撞造山体制的流体演化模式:理论推学和东秦岭金矿、氧同位素证据.地学前缘,1995, 3(4): 282- 289

27陈毓川,李兆鼎,毋瑞身,中国金矿床及其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02-181

28陈毓川,朱裕生,等,中国矿床成矿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9陈毓川,朱裕生,等,中国矿床成矿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30董树文,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见:陈毓川主编.当代矿产资源勘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74- 82 31何国琦,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一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4. 437

32何起祥,王东坡,论古裂谷沉积作用,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5,

(3):49-54

33侯增谦,斑岩Cu-Mo-Au矿床:新认识与新进展, 地学前缘(中国

18第卷

地质大学,北京),2004,11(1):131-143

34胡华斌,牛树银,毛景文,鲁西中生代幔枝构造及其金矿化,矿床地质,2004,23(1):115-121

35胡朋,赫英,张义,江思宏,等,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研究进展,黄金地质,2004,10(1):48-54

36胡受奚,王文斌,与火山次火山侵入热液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分类探讨,黄金地质,1997,3(3):25-29

37胡受奚,叶瑛,赵彭英,等,华北地台中生代热液成矿的构造环境,高校地质学报,1995,1(1):58-66

38李红阳,阎升好,王金锁,初论地幔热柱与成矿:以冀西北金银多金属成矿区为例,矿床地质,1996,15(3):249-256

39李景春,庞庆邦,李文亢,等,中国金矿床工业类型,贵金属地质,1998,7(2):114-120

40李晓波,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49- 54

41李晓勇,郭锋,王岳军,造山后构造岩浆作用研究评述,高校地质学报,2002,8(1):68-77

42李晓勇,郭锋,王岳军,造山后构造岩浆作用研究评述,高校地质学报,2002,8(1):68-77

43李颍,兰翔,刘连登,斑岩型金矿分类探讨,地质与勘探,1999,35(6):19-22

44刘连登,陈国华,吴国学,等,我国浅成热液金矿的分类探讨,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3):222-226

45刘连登,李颖,兰翔,论角砾/网脉一斑岩型金矿,矿床地质,1999,18(1): 29-36

46刘新秒,后碰撞岩浆岩的大地构造环境及特征,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23(2):121-127

47刘雪亚,板块构造与成习见:李春异,郭令智,朱夏.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402- 426

48栾世伟等,金矿床地质及找矿方法,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29- 244

49罗镇宽,中国区域构造与金成矿带,见:中国金矿床:进展与思考,地质出版社,1996,123-135

50罗镇宽,关康,等,中国金矿床概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1罗镇宽,苗来成,关康,等,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地质找矿论丛,1998,13(3):24-34

52罗镇宽,苗来成,关康,陈革,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地质找矿论丛,1998,13(3):24-34

53罗镇宽,苗来成,关康,角砾岩型金矿床:一种值得重视的金矿床类型,地质找矿论丛,1999,14(4):15-23

54罗镇宽,中国区域构造与金成矿带,见:中国金矿床:进展与思考,地质出版社,1996,123-135

55马福臣,田兴有,刘长春,等,地质科学基础研究稳定发展的几个关系,地球科学进展,1992,7(3):97~10

56毛景文,李晓峰,李厚民,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地质学报,2005,79(3):342-372

57毛景文,李晓峰,张作衡,等,中国东部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的类型、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高校地质学报,2003,9(4):620-637

58毛景文,王志良,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时限及其动力学背景的初步探讨,矿床地质,2000,19(4):289~296

59毛景文,谢桂青,张作衡,等,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岩石学报,2005b,21(1)169-188 60毛景文,张作衡,余立金,等,华北及邻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从金属矿床年龄精测得到启示,中国科学

(D),2003,33:289-299

61聂凤军,江思宏,地球演化过程中金属矿产的形成,中国地质,2001,28(4):24-31

62牛树银,李红阳,孙爱群,等,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以冀北地区为例,矿床地质,1996,15(4):298-307 63牛树银,孙爱群,李红阳,等,河淮地幔亚热柱的演化及其对华北地区成矿的控制作用,地球学报,1996,17(4):413-422 64牛树银,孙爱群,张建珍,等,华北地台北缘中段构造演化及成矿控矿作用,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19(3-4):236-245 65牛树银,孙爱群,张宣幔枝构造的成矿作用研究,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7,27(4):407-14

66庞奖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现状及其趋势,黄金地质,1995,1(3):34-38

67祁思敬,区域成矿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9,21(1):44-48

68卿敏,韩先菊,2002,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研究述评,黄金地质,8(2):1-7

69邱小平,碰撞造山带与成矿区划,地质通报,2002,21(10):675-682

70施央中,郭令智,马瑞士.成矿作用的板块构造类型.见:李春昱,郭令智,朱夏主编,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392- 401

71兽安怀,吕古贤,王文下,等,文登南部陆陆碰撞与流体成矿.

地球学报,1998, 19(2): 187- 194

72王登红,林文蔚,杨建民,等,试论地幔柱对于我国两大金矿集中区的控制意义,地球学报,1999,20(2):157-162

73王伏泉,我国的地槽型金矿,黄金科学技术,1995,3(4)13-19 74王秀璋,陆德复,程景平,等,改造强度—中国绿岩带及变质细碎屑岩系中大型及超大型金矿床成矿的关键条件,1999,地球化学,28(6):551-561

75王义天,毛景文,碰撞造山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的成矿作用—以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为例,地质通报,2002,21(8-9):562-566 76王义文,1996,中国金矿床成矿时代,见:中国金矿床:进展与思考,地质出版社,137-153

77王玉玲,徐孟罗,程广国,等,金矿类型的划分原则及理论分析,贵金属地质,1997,6(3):221-228

78王志光,崔毫,徐孟罗,华北地块南缘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7(3):97-100

79韦永福,吕英杰,等,1994,中国金矿床,北京:地震出版社,39- 49

80吴福元,孙德有,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 29(4): 313-318

81夏林圻,李向民,夏祖春,天山石炭—二叠纪大火成岩省裂谷火山作用与地幔柱,西北地质,2006,39(1):1-49

82肖荣阁,龚羽飞,翟裕生,等,变质岩区金矿成矿系统,地学前缘,1999,6(2):243-250

83姚金炎,耿文辉,次火山岩型和斑岩型矿床地质对比,1999,13(5):264-267

84姚书振,丁振举,周宗桂,初论造山带成矿学,地质科技情报,2002,21(4):1-6

85叶水泉,唐瑞来,张一梅,论福建省闽中裂谷带成矿系统,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9,8(6):400-403

86翟明国,范宏瑞,杨进辉,等,非造山带型金矿—胶东型金矿的陆内成矿作用,地学前缘,2003,11(1):85-93

87翟裕生,成矿系列研究问题,现代地质,1992, 6(3):

88翟裕生,成矿系统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类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编,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9-195

89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90翟裕生,论成矿系统,地学前缘,1999,6(1):13-19

91翟裕生,成矿系列研究问题,现代地质,1992, 6(3):

92张宝林,蔡新平,韩金良,重新认识和划分矿床类型—隐伏岩金矿体定位预测的一个重要前提,地学前缘,2000,7(增):230-236

93张德会,浅成热液成矿系统模型研究评述,地球科学进展,1996,11(6):563-568

94张景荣,陆建军,张晓豪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

与金矿化的关系,矿床地质,16(4):340-348

95张振儒,等,金矿研究,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99- 112

96赵一鸣,两类不同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含金夕卡岩,矿床地质,1998,17(增刊):187-190.

97赵振华,熊小林,王强,等,我国富碱火成岩及有关的大型一超大型金铜矿床成矿作用,中国科学(D辑),2002,32(增):1-10

98赵宗溥,大陆碰撞构造剖析,地质科学,1994,29(2)

99周军,祁世军,造山带金矿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2):16-23

100周新华,杨进辉,张连昌,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中国科学(D辑),2002,32(增):11-20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矿床实例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 一、岩桨热液金矿床 本类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清源深断裂,郯城~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海丰深断裂带等。混合岩化~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 (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熔型花岗石。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多金属矿化。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 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

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极少数分布于云岩岩或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6条矿体组成。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米,最厚5~10 米。 含金地质体共有3种:①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③含金破碎蚀变带。 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钠长石化为主。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和碲金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等。金品位为5.37~9.01g/t,一般在7 g/t以上。

金矿种类划分

地质学家对我国金矿床主要类型大致划分为5类 1.破碎蚀变岩型属于这一类型的典型矿床例子有: 山东焦家式蚀变破碎岩型金矿床; 河南上宫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新疆哈图齐依球I号石英脉及蚀变岩型金矿床。 2. 石英脉型这一类型的典型矿床例子有: 山东玲珑石英脉型金矿床和 河北迁西金厂峪石英脉型金矿床。 3.变质热液型这类典型矿床的例子有: 吉林桦甸夹皮沟变质热液型金矿和 河南小秦岭变质热液金矿床。 4. 热液型典型矿床的例子有: 贵州兴仁紫木凼热液型金矿床和 四川松潘东北寨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5.火山岩型 如湖北竹山银铜沟火山岩型银-金矿床; 黑龙江团结沟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和 山西繁峙义兴寨次火山岩型金矿床。 邵跃(1986)对我国热液金矿床原生晕模式特征作的初步总结 热液金矿床的原生晕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金矿化探的异常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热液金矿床中均发育有较规律的原生晕。 一般,中高温或蚀变岩型金矿床其原生晕较宽大,且有较好的浓度分带现象,而中低温矿床或石英脉型金矿床原生晕较窄,浓度分带不明显。 2.金矿床中除Au外常伴生有Hg、As、Sb、Pb、Zn、Ag、Cu、Bi、Mo、Co、Ni等元素的异常。在一个矿床上,这些元素的异常不一定全部出现,但会出现其中的大部分。

中高温热液金矿床中还伴生有W、Sn、Be等元素的异常。普查时,上述元素均可作为找金的指示元素,但其指示的作用不相同。 3.热液金矿床或矿体.其原生晕存在元素分带现象。一般, Hg、As、Sb、Ag为矿体或矿带前缘元素; Pb、Zn、Cu、Bi(有时有Mo)常出现在矿体或矿带的中下部; 而Mo、W、Co、Ni、Sn、Be总是为矿体或矿带尾部的异常元素。 4.中高温热液金矿床一般含Cu、Bi较高,Hg、Sb含量较低。矿床中Cu、Bi 含量高的部位金品位往往也较高。 5.热液金矿床,不论是出露矿或盲矿,地表土壤中均会有Hg异常存在。Hg 异常一般出现在矿体正上方及其前缘的构造带上,矿体或矿带尾部Hg含量低,比较而言,高温矿床Hg异常弱(或几乎没有),低温矿床的Hg异常强。 6.矿体或矿带不同部位的金矿体矿石中的元素组分分带与矿床原生晕的组分分带是一致的,有时矿体中元素组分分带更明显。因而,采集不同标高的矿石样品,研究矿体或矿带元素原生分带,就可以研究矿化剥蚀水平。 7.热液金矿床元素原生分带总的分带序列:B-Ba-Hg-Sb-As-Ag-Au--(Pb-Zn)-Cu-Bi-Mo-Ni-Co-W-Sn-Be。 如果在矿体下部出现较多的前缘元素的异常与尾部元素异常重叠时,要考虑深部是否还有另一个盲矿体存在。 热液金矿床,矿体常呈串珠状或叠瓦状或雁行状产出。此时,如果上下矿体距离不大、则会造成下部矿体前缘元素的异常对上部矿体尾部元素异常的叠合。这是对下部还有盲矿体存在的一种指示。

金矿床类型

金矿床类型 矿床类型的划分,是矿床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对金矿分类方法的研究,近年提出的论述较多,矿床分类的目的在于应用,便于有效地指导矿床勘查和评价。故本书选择了以金矿容矿岩系与矿化体产出形式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将我国金矿床分为10类22个亚类(下表)。

(一)产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变中基性 火山-沉积杂岩 (绿岩带)中的金矿(绿岩带型金矿) 本类金矿系指赋存于变中基性火山岩系和部分沉积岩系中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老地台区,如乌拉山—大青山、燕辽、清原—桦甸、小秦岭与胶东地区。容矿岩系是一套中深变质的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原岩为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一般称为绿岩带)。 它是我国金矿床主要类型之一,极具经济意义,分布点多面广,储量与产量都很大。已知该类金矿床(点)100多处,约占全国岩金矿床总数22%,储量约占岩金总储量29%,矿床平均规模约为5.5t/个。 据矿体产出形式,可将金矿分为二个亚类:①石英脉(包括石英-钾长石脉)型,如吉林夹皮沟、河北小营盘、河南小秦岭、内蒙古包头金矿;②复脉带(或片理化带),如河北金厂峪、浙江诸暨金矿

床。 本类金矿主要地质特征是: 1)金矿化主要赋存于太古宙古老基底隆起区,基底的地球化学场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十分密切。大多数金矿分布于深大断裂系统中。 2)金矿化与古老中基性火山岩类变质而成的绿岩密切相关。容矿层位在夹皮沟地区为鞍山群三道沟组、杨家店组、燕辽地区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迁西群上川组,乌拉山—大青山地区为乌拉山群、集宁群,小秦岭为太华群下部岩组,岩石变质较深,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 3)该类金矿赋存区多有岩浆活动,矿床距中酸性侵入体一般0.5~5km,常见矿脉与岩脉伴生。 4)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其次为碳酸盐化、钠化、绿泥石化等。 5)矿化体主要呈脉状,矿脉延伸较大,且延伸大于延长。 6)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不等量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钠长石、绿泥石及碳酸盐类等。 7)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是碲金矿、银金矿。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 (二)产于元古宙变碎屑岩、泥质岩、 碳酸盐岩中的金矿

地质找矿论丛论文--金矿床分类

收稿日期: ; 接受日期: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技术与示范研究”重点项目课题(2006BAB01B1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GPMR200628)、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01020211003(2000年度)、200010200158(2001-2002年度)、武警黄金指挥部地质科研项目(WJ2007-011)联合资助 中国金矿床:基于成矿时空坐标的分类探讨 葛良胜①② 邓 军② 卿 敏① 张艳春③ 杨立强② 刘荫春④ 路彦明①② 肖 力① (①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廊坊,河北,065000; ②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00; ③武警黄金指挥部,北京,102800;④中国黄金集团科技公司,北京,102800) 摘要 通过全面回顾中国近十年来金矿床分类研究的成果,系统总结了当前金矿床分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认为金矿床分类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分类,即从理论研究的需要而开展的分类行为,相当于过去所讨论的成因分类;二是应用分类,即从实践应用的角度而开展的分类行为,相当于矿床的工业分类。提出基于成矿时代(时间)-成矿环境(空间)为坐标系的新的理论分类方案。将内生金矿床划分为6种理论类型,即裂谷型金矿(拉张期);俯冲造山型金矿(俯冲期);碰撞造山型金矿(碰撞期);伸展造山型金矿(伸展期);板内(非造山型)金矿(“稳定”期)和过渡-叠加-复合型金矿等6种类型。将含金地质体的性质(种类)或矿床的突出产出特点作为划分金矿床应用类型的准则。对近8000个金矿床的统计分析表明,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角砾岩型、斑岩型、微细浸染型(卡林-类卡林型)、(次)火山岩型(低硫、高硫)、矽卡岩型、(浅变质)沉积(碎屑)岩型、蛇绿岩(套)型(基性-超基性岩型)、红土(铁帽)型、(砂)砾岩型等11种金矿床类型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应用类型。讨论了新矿床分类方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 金矿床 分类 成矿时代 成矿环境 1 前言 最近十几年来,有关世界金矿床(包括伴生或共生金矿床)的成矿研究和找矿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其中许多是新类型金矿床的发现更是激发了科学家对于金矿成矿问题的研究热情。新进展和新发现对金矿床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提出更完善和成熟的金矿床分类方案奠定了基础。但是,有关金矿床的分类研究,尽管有长达近200年的历史(张振儒等,1989),已提出的方案多达上百种(王玉玲等,1997),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或者说有关金矿床的分类远 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统一的方案。例如许多近期发现的许多金矿床难以按已有的金矿床类型对其进行归类,有些虽然依据其某些地质特征的对比进行了归类,但却并不完全符合相关类型原始含义。这种现象在国内外都很普遍,而在中国则更为突出。从客观上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随着新的金矿床的不断发现,有关新矿床类型的名称也随之增多,新的分类方案不断提出;另一方面,面对众多矿床分类方案,研究者和使用者却无所适从,仍然会出现不能将他们发现的矿床依据现有方案进行准确归类的问题。

金矿地质勘查现状及找矿方向分析

金矿地质勘查现状及找矿方向分析 随着全球金矿资源的逐渐枯竭和金矿开采难度的增加,金矿地质勘查成为金矿开发的 关键环节。金矿地质勘查是指利用地质原理和方法,对潜在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赋存 规律等进行系统研究和评价,以确定矿床位置、规模和品位的一项工作。在金矿地质勘查中,找矿方向分析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它能够指导勘查工作的开展,并为金矿资源的合理 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一、金矿地质勘查现状 1. 传统地质勘查方法 传统的地质勘查方法主要包括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勘查和岩矿实验等手段。这些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但在金矿地质勘查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勘查 成本高、勘查周期长、勘查效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2. 新技术手段 3. 国内外勘查成果 在国内,金矿地质勘查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比如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发现 了一批重要的金矿床。在国外,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金矿勘查也取得了一些 重要的进展。这些成果为金矿地质勘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二、找矿方向分析 1. 地质构造与矿床分布 地质构造是金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不同的地质构造对金矿床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对勘查区的地质构造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出潜在的金矿床分布区域。 2. 地质化探特征 地球化学勘查和地球物理勘查是金矿地质勘查的重要手段,它们可以揭示潜在金矿床 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通过分析地球化探的特征,可以找到潜在的金矿床分布。 3. 金矿成矿规律 金矿成矿规律是金矿地质勘查的核心内容,通过对金矿成矿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可以 找到矿床的分布特征和产状规律,为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4. 隐伏矿预测

老挝班康姆铜金矿红土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老挝班康姆铜金矿红土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老挝班康姆铜金矿是一种典型的红土型金矿,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老挝班康姆铜金矿的地质特征以及如何从中寻找黄金矿床。 一、地质背景 老挝班康姆铜金矿位于老挝南部的南环带,是一个含铜金矿床。该地区岩石类型主要为变质岩和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古生代- 中生代。在该地区的构造活动中,前三叠纪时期发生了强烈挤压和变形作用,形成了一系列韧性剪切带以及断层和褶皱。这些结构构造成为班康姆矿区金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二、矿化类型及特征 班康姆铜金矿为红土型金矿,其矿床主要分布在了东北方向的粗麻面等熔岩流周围的韧性剪切带中。矿床主要成分为黄铜矿、黄铁矿、白铁矿、自然铜,金矿石主要是硫化物和氧化物。黄铜矿、黄铁矿处于近典型成矿温度条件下,主要形成于400-420℃下的热液沉淀过程。 在班康姆金矿床中,矿体呈不规则形态,分布不均匀,但总的来说矿体都在粗麻面附近或沿剪切带产出。矿体主要有矿化断层、矿化巨石体、矿床周围的硫化带和厚度较薄的矿化带等。 三、找矿方向

班康姆铜金矿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其找矿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寻找铜金分布区:通过了解矿区之前的勘探资料,可以预测地下矿体的分布情况。铜金矿床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等方向,因此,在这个方向寻找矿体会更加容易。 2. 针对不同类型找矿:不同类型的矿床中黄金含量的分布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矿化带进行分析,对黄金含量高的矿体重点寻找。 3. 寻找矿化特征:在矿床以及矿化带的寻找过程中,需要注意寻找矿化特征,比如脉状矿化、火山热液沉淀矿化等矿化特征。 4. 筛选矿体:在挖掘时,除了注意找到矿体外,还要注意一些地理特征,如剪断带、石英脉、硅化岩等特征,这些地层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都会对矿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值得重点关注和挖掘。 综上所述,老挝班康姆铜金矿是一种典型的红土型金矿,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从其地质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寻找的方向。因此,合理的找矿方向非常重要,只有抓住了黄金矿床的寻找方向,才能更有效地找到矿体。数据分析是指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整合和解释的过程,以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和结论。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就一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和价值。

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最新文档资料

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1 金矿成矿规律的原理分析 金矿的形成需要长久的时间、特殊的地质环境、特殊的化学环境等,如果能够针对这些规律仔细的分析,可以大致的推测该地是否存在金矿床,如果能够结合金矿成矿的类型与地质特征进一步分析,就能更精准的锁定该地是否存在金矿床。为了能够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金矿床,相关的地质工作者要对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作仔细的分析。 2 金矿成矿形成的主要规律 1)金矿床形成的时间规律。金矿床形成的时间一般有时间的规律。比如绿岩带型金矿一般形成于太古时期、变质碎屑型金矿一般形成于中晚元古时期、卡林金矿一般形成于燕山时期等。在判断该地是否有金矿形成时,需了解该地的地质环境形成的时期。 2)金矿床形成的地质规律。金矿床的形成一般有特殊的地形环境,比如近水的地区,且出现水流湍急的地区,它易将富含矿物质的金砂送至平缓的地区,形成金矿带;火爆岩爆发的地区,它的侧边等地区易形成金矿区;部分形状特别险峻,如呈边缘裂陷槽地区易出现金矿床。 3)金矿床形成的矿体规律。部分地区从外表看起来呈红色,且该红色泥土覆盖较浅的地区有可能出现金矿床;部分地区富含

石英、硫化物、绿云母等地区有可能会出现金矿床;部分地区富含大量的铀化物、钾元素等也容易出现金矿床。 4)金矿床形成的蚀变规律。蚀变的规律是指其它化学物质与金属物质产生的化学反应。比如比较常见的就属于红土型的金矿床与铁冒类型的金矿床。由于当时地质产生变化时,当地的化学物质让金矿床出现类似于红色,或铜色等,形成特殊的化学颜色;从这类化学颜色与化学反应上能够推测该地是否存在金矿床。 3 金矿成矿类型和地质特征 1)矿金砂矿床。矿金砂矿床带是通过河流搬运含金的金属,将它们冲击到河流平缓的地区,形成一块富含金金属的矿金砂矿床带。该矿床带的含金量高、开采容易,是世界上含金量最多的矿床带类型。 地质特征:上游富含含金量高的矿区,河流的位置有剧大的弯曲,形成一个能推动金矿砂的游流,弯曲过后的河川有一段平缓地带,只以蓄集金砂。金砂铺在其它岩石上呈砂金状。 2)绿岩带形矿床。绿岩带矿形金矿床原本是角闪岩或辉石岩、斜长角闪岩或辉石麻粒岩,由于当地出现火山剧变,喷发而出的火山矿物质给这些岩石以化学侵袭,使这些岩使呈现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呈现出一片绿色。 地质特征:绿岩带形矿床所在的位置通常多山,该地曾发生过火山作用,,外来的物体与火山喷射的矿物质与原有的岩石共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金矿矿床是指含有可经济开采处采的金矿石的自然地质体。金矿矿床具有一定的地质 特征,其中包括了矿床成因、岩石类型、矿床分布、矿化地质特征等方面。下面,本文就 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做详细的分析。 1.矿床成因 金矿的生成来自于多种成因类型,碳酸盐岩矿床、火山喷出矿床、剪切带矿床、堆晶 岩矿床均可以形成含金矿床。其中以碳酸盐岩和变质岩中的石英脉为主要富集体,这些石 英脉又被称为金矿脉。金矿脉通常位于糜棱岩或者变质硅岩中,最常见的矿化类型为脉状 矿化和块状矿化。 2.岩石类型 金矿矿床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变质岩、火山岩、沉积岩等,其中变质岩和火山岩矿 床占主导地位。变质岩大多为含糖性片麻岩、花岗岩和角闪岩等;火山岩矿床主要为含斑 点的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3.矿床分布 金矿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其成因类型,通常,金矿矿床分布在岩浆脊、板块边界和火山 山脉等地质构造。例如,在中国,最著名的金矿是浙江省天台山地区的金华金矿,其位于 强烈的构造带和重力反演带之间。 4.矿化地质特征 金矿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包括了岩石的氧化还原状态、硫酸盐还原、脱氧化等方面。 此外,金矿矿床中的金、铜、银、席金等元素富集主要依据于岩浆及其后期流体的深度显 热过程。由于金矿成因多彩多姿,所以金矿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也不尽相同。 金矿矿床包含许多不同类型,它的成因也极为复杂。根据国际地质学会的定义,金的 成因可以分为前矿化期、矿化期和后矿化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硫酸盐积累和氧化 还原过程,第二阶段主要是岩浆活动、固体热交换和流体富集,第三阶段主要是地球系统,包括年代学改变和成熟度提升等。 金矿的形成有多种成因类型,其中包括了火山喷出、变质岩交代、深成岩侵入、剪切 带矿化等。具体而言,火山喷出的金矿来自于富含硫的流体以及热的岩浆和气体,在火山 喷发期间,这些物质会聚集在熔岩流、火山杂石堆和火山口周围等地方。

金矿的分类

金矿的分类 金矿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在地质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金矿的分类是根据其形成过程、矿床特征等因素进行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全面地介绍金矿的分类,希望对读者有所指导。 首先,根据金矿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将金矿分为热液金矿、沉积金矿和变质金矿。 热液金矿是由地壳中的岩浆热液活动所形成的,其特点是富含硫化物和砷化物。热液金矿主要存在于火山岩矿床、蚀变岩矿床和接触变质岩矿床中。火山岩矿床是由火山喷发造成的,其中热液金矿常以脉状或块状分布在岩浆岩中。蚀变岩矿床是由地下热液活动引起的岩石蚀变所形成的,其中热液金矿常以脉状或块状分布在蚀变岩中。接触变质岩矿床是由岩浆活动和岩石接触作用形成的,其中热液金矿常以脉状或块状分布在接触带中。 沉积金矿是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沉积过程中,金矿颗粒沉积而成的。沉积金矿的特点是金矿颗粒粗大,一般为黄金。沉积金矿主要存在于滨海滩涂、河床淤泥和湖底砂等地质环境中。滨海滩涂是由于大陆板块隆起或海平面下降,导致海水退去后形成的。在滨海滩涂中,常有富含黄金的黑色矿砂被沉积下来。河床淤泥主要存在于河流中,其中的金矿颗粒也是由河流水力作用所沉积而成的。湖底砂则是在湖泊中,由于河流的输运作用而形成的。

变质金矿是由岩石经历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金矿 的特点是与变质岩密切相关,常以金粒状或细脉状形式存在。变质金 矿主要存在于变质岩中,例如片麻岩、石榴岩等。 除了根据形成过程进行分类之外,金矿还可以根据矿床特征进行 分类。我们可以将金矿分为脉状矿床、层状矿床和点状矿床。 脉状矿床是指金矿以脉状分布于岩石中的矿床。这种矿床在岩石 中呈线状或管状,常以金矿石的形式存在。脉状矿床的富集程度较高,含金量较大。 层状矿床是指金矿以层状分布于岩石中的矿床。这种矿床的金矿 通常与地层的层理关系密切相关,金矿石常以细脉状分布于岩石的层 间隙中。层状矿床的富集程度较低,含金量较小。 点状矿床是指金矿以点状分布于岩石中的矿床。这种矿床的金矿 常以颗粒或细脉状存在,散布在岩石的细小空隙中。点状矿床的含金 量相对较低,但数量较多。 在实际勘探和开采中,了解金矿的分类对于寻找和提取金矿具有 重要意义。对于热液金矿,可以通过寻找火山岩矿床、蚀变岩矿床和 接触变质岩矿床等地质环境来进行勘探。对于沉积金矿,可以通过滨 海滩涂、河床淤泥和湖底砂等地质环境进行勘探。对于变质金矿,可 以通过找到变质岩中的金粒状或细脉状的金矿来进行勘探。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 广西位处于中国南部的西南边缘,地处华南地区,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这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广西的矿产资源中,金矿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其黄金矿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规律。下面就简单地谈谈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 一、广西金矿床特点 广西的金矿床具有质优、量大、矿化程度高、成矿物质复杂等特点。广西地处东南地区造山带的羊武—南昆山构造枢纽带内,M岩浆活动异常发育,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金矿床。此外,广 西各地还发现了低温热泉沉积型金矿、砂砾型金矿、蚀变-砂 岩型金矿等多种类型的金矿床。 二、广西金矿床分布规律 1.金矿床与构造关系密切 广西的金矿床分布与构造关系密切,在断裂带上或强烈抬升区分布较集中。例如,广西北部的玉林地区,就是一个钙质变质岩带,该带内分布多个金矿床,这些金矿床都与断裂及其活动有密切联系。 2.金矿床与岩浆活动有关 广西的金矿床与岩浆活动有关,其中以侵入岩型金矿床最为多见。侵入岩是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容易引发金矿物的

浓缩,形成金矿床。比如说横县的茂鑫金矿和兴业县的新浪金矿都是典型的侵入岩型金矿床。 3.金矿床分布与岩性有关 广西的金矿床分布与岩性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岩性较为复杂、脆性较强的区域,易发现金矿床。例如,四会岩脉富含石英、方解石、锰矿、硫化物等矿物,在其附近可以发现大量的金矿床。 三、广西金矿床找矿方向浅析 1.注重构造分析 在广西找矿时,应重视对区内构造分布情况的分析,尤其是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可通过天然断层、露头和表露岩体、矿体和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进行探测。 2.重视岩石及岩浆类型 在找矿时,应特别重视岩石及岩浆类型。侵入岩是广西金矿床的主要类型之一,而相对于其他区域,广西相对更为适合侵入岩型金矿床的探测。 3.多角度定位矿区 在找矿过程中,应采取多角度的方法定位矿区。可以从地球物理探测、微地震、卫星遥感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选区。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矿床实例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矿床实例 1.金砂型矿床: 金砂型矿床是最常见的金矿类型,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海岸等沉积环境中。它们通常形成于河流的沉积物中,河流将含有金粒的矿石从悬浮态沉 积到沉积盆地中。这种类型的矿床通常以粗砂石中的金粒或微细颗粒为主 要金矿物。一些典型的金砂型矿床包括:加拿大亨德森湖黄金矿床、南非 的霍姆斯堡矿床等。 2.银金矿床: 银金矿床是由含有金和银的硫化物矿物形成的。这类矿床通常形成于 火山岩相关的成矿带,如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渣岩和硫化物矿床的水热 浆岩。矿石中富含黄金和银的硫化物矿物,如黄金矿、黄铜矿、黄铁矿等。世界上许多金银矿都属于这种类型的矿床,例如,墨西哥的La Luz和Dorado矿床、菲律宾的King-king矿床等。 3.硅化脉型矿床: 硅化脉型矿床是由含有硫化金属的热液通过裂隙和岩石中的节理等构 造痕迹进行渗透,形成硅化脉石。金矿物主要以自然合金的形式存在。这 种类型的矿床通常发生在大规模的断层带和构造带上。例如,美国加利福 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矿床、中国四川省的甘孜鄂博矿床等。 4.氧化带矿床: 氧化带矿床是在含有金的硫化矿物暴露于地表的氧化条件下形成的。 由于氧化作用,硫化矿物中的硫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并形成含金的氧化

物和氢氧化物矿物。这种类型的矿床通常形成在干燥和破碎的地质环境中。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贾斯珀山矿床、巴西的巴伊亚州等。 5.砂岩型矿床: 砂岩型矿床是在沉积盆地中,由含有黏土矿物的砂岩和泥岩通过热液 流体的作用下形成。这种类型的矿床通常与地下砂岩层或页岩层密切相关。例如,澳大利亚的托朗岛矿床、加拿大的沃尔弗山矿床等。 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金矿床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形成过程,这些 特征和形成过程对金矿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和了解不 同类型的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能够为金矿勘探和开发提供宝贵的信息和指导。

金矿床分类

金矿床分类 金矿床分类 在地球上,金矿床是非常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之一,根据成因和 产出特点,金矿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类: 1. 热液金矿床 •热液型金矿床是最常见和重要的金矿床之一,形成于热液活动下的金属成矿系统。 •热液金矿床可分为热液脉状金矿床和热液斑块金矿床两种类型。 –热液脉状金矿床是指金矿化流体通过岩石裂隙或破碎带进入,形成矿脉; –热液斑块金矿床则是热液在岩石内部沉积并形成金矿化斑块。 2. 流水沉积金矿床 •流水沉积型金矿床主要是由水流携带金属颗粒或砂矿沉积在河床、河岸或沉积盆地中形成。 •金砂、沙金、金质砂岩是流水沉积型金矿床的主要产物,其中金质砂岩是指砂矿中含有金子的沉积岩。

•堆积型金矿床是由黄金在河流或海洋中长时间运动后聚集形成的金矿床。 •运动力学作用将黄金颗粒向前推移,并在适当的地点堆积形成富含金子的砂砾层。 •例如,冰川堆积型金矿床就是冰川活动在地表剥蚀和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4. 硫化物金矿床 •硫化物型金矿床是由含有硫化物的岩石中金的沉积形成的。•这类金矿床通常形成于含硫的火山喷发活动,其中金通常形成硫化物矿物的微小颗粒。 5. 氧化金矿床 •氧化型金矿床是由金属硫化物经氧化作用转化为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并沉积形成的金矿床。 •这类金矿床通常位于地表附近,形成浅表矿床。 了解金矿床的分类对于发现和开采金矿资源非常重要。对于地质学家、矿产勘探者和矿业工作者来说,对金矿床的分类和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确定矿区的潜力和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进行资源开发和管理。

•露天采矿型金矿床是位于地表的金矿床,通常是由岩浆活动或地壳运动带来的金属矿化物在地表裸露形成的。 •这类金矿床的开采方式较为简单,一般使用开挖、爆破和物料运输等常规方法进行采矿作业。 7. 斑岩金矿床 •斑岩型金矿床是由岩浆活动带来的金属矿化作用形成的特殊类型金矿床。 •这类金矿床主要形成在火山岩或花岗岩等岩浆岩中,金属矿化物通过岩浆在岩石中沉积形成斑状分布。 8. 深部金矿床 •深部金矿床是位于地壳较深处的金矿床,一般需要进行深部矿井开采或深部钻探才能获得。 •这类金矿床往往形成于构造运动或岩浆活动过程中,在地壳深部某些特定条件下形成丰富金属矿化。 9. 变质金矿床 •变质型金矿床是由地壳中岩石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下发生的金属矿化形成的。 •这类金矿床通常与特定的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有关,例如变质作用改变了岩石中的矿物组成,促使金属矿颗粒的沉积。

刚果(金)东北部太古宙绿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刚果(金)东北部太古宙绿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孙凯;何胜飞;刘晓阳 【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 【年(卷),期】2015(030)0z1 【摘要】绿岩型金矿是刚果(金)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刚果(金)东北部的金矿床以内生金矿为主,次为外生金矿,内生金矿中主要为构造控制的脉状金矿床.典型矿床为基巴里绿岩带中的基洛矿区,矿化主要发生在发生碳酸盐化岩石的片理、剪切带和褶皱裂隙中;其次为受片理控制的浸染状金矿床,主要位于基巴里绿岩带的摩托矿区,矿化通常与围岩的片理相一致,并发育碳酸盐化等蚀变.研究认为,金矿床中的金质主要来源于绿岩带,太古宙岩浆活动形成了金的第一次富集,后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强烈的蚀变造成了金的活化,并最终沉淀在构造裂隙中成矿.文章还总结了金矿床的找矿标志,并为区域金矿勘查方法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9页(P73-81) 【作者】孙凯;何胜飞;刘晓阳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3;P618.51 【相关文献】

1.内蒙古中部地区绿岩及绿岩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J], 胡凤翔;黄占起;李四娃;王新亮;张志祥 2.内蒙古中部地区绿岩及绿岩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J], 胡凤翔;黄占起;李四娃;王新亮;张志祥 3.陕西洛翠山卡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秦巴地区东部矽卡岩金矿找矿方向 [J], 李六全 4.刚果(金)东北部基巴里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J], 盛涛;陈德稳;马林霄;卢天骄;曾旭;詹勇;郑长友 5.刚果(金)东北部基巴里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J], 盛涛;陈德稳;马林霄;卢天骄;曾旭;詹勇;郑长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黔东南同古金矿床地质特征再认识

黔东南同古金矿床地质特征再认识 金廷福;潘佩荣;李其;肖荣洋;蒙宇乐 【摘要】黔东南同古金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以及构造蚀变岩型,以石英脉型为主.矿体产于石英脉中,尤其集中在石英颜色为乳白色或烟灰色、硫化物种类和数量突然增多、脉体细小、黄铁矿颗粒细小而密集的石英脉段.该矿床成矿具有多阶段性:雪峰运动使凝灰质浊积岩中的金质初步富集,形成金的高丰度层;加里东期形成富Au热液、导矿的断裂通道和容矿构造,并富集成矿;燕山运动迸一步改造或叠加,形成再次富集.通过对比黔东南区域金矿成矿要素、金矿化阶段矿物组合特征、花桥金矿区钻孔和坑道资料,结合同古金矿主要矿化(加里东期大量的变质热液)温度启示,该矿区矿化主要集中于150~300℃,但变质碎屑岩金矿化最有利的温度为300~320℃.同古金矿中的矿物共生组合中多金属硫化物较少,认为目前勘探的部位应该位于石英-黄铁矿-碳酸盐-贫金阶段(即金矿化垂直分带中的上部带),富集金矿的石英-简单硫化物-较多金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富金阶段的金矿体还应位于更深一些的部位,目前的勘探深度仅限于地表以下300m内,因此对同古矿区300m以下的深部隐伏矿体仍有必要进行积极的探索. 【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 【年(卷),期】2014(029)003 【总页数】6页(P375-380) 【关键词】同古金矿床;再认识;地质特征;黔东南 【作者】金廷福;潘佩荣;李其;肖荣洋;蒙宇乐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 局101地质大队,贵州凯里556000;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3;P618.51 0 引言 同古金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锦屏县城南同古乡,民采历史可追溯到隋、唐、五代时期[1]。20世纪70—80年代,贵州省地矿局117队、103队和101地质队相 继对同古金矿区展开地质普查和详查工作,圈定了1.35t的黄金地质储量,规模为小-中型金矿床[2-3],认为矿床含金极不均匀、矿化分散、品位低,矿体小,厚度变化较大,矿体圈连困难,埋深较大,针对该矿区开采条件差的实际,其金矿远景不大。至90年代后期,同古金矿区实际累计采金量为5~10t,大大超出原 来的储量规模,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该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远景,余大龙[4]、吴攀等[5-6]研究团队对同古金矿进行了构造控矿规律以及地球化学方面的详 细研究,研究深度为自地表以下300m的浅部,研究认为,在适当的构造部位和 石英脉体交汇附近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针对先前“储量低、前景差”的认识、储量与开采量的巨大反差[5,7-15],笔者在对矿床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注意 研究了两个方面的问题:①黔东南地区金矿与同古金矿成矿要素的对比分析;②结合区域金矿化(加里东期大量蚀变热液、矿化所处阶段、花桥金矿钻孔矿化的启示),对比分析同古金矿自地表300m以下空间的找矿前景。 1 矿区地质概况 1.1 构造

湖南龙王江锑砷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分析与找矿

湖南龙王江锑砷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分析与找矿陈明辉;尹灏;杨长明;周旭林;郭素雄 【摘要】龙王江锑砷金矿床由石英脉、破碎蚀变岩和蚀变糜棱岩矿体构成.矿体一部分呈平行分布,另一部分呈斜列分布,受劈理化带或剪切带控制.主矿体沿倾向延伸大,可构成垂深达千米的“超深矿柱”.锑砷金矿成矿是在Sb-As-Au特定的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发生的,构造应力是完成元素活化、运移和富集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的热(动)力.矿床成因属动力变质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金(锑)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该矿床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Longwangjiang Sb-As-Au deposit is composed of quartz vein,fractured alteration rock and mylonite ore bodies.Some ore bodies are parallel and others are en echelon.They are controlled by cleavage or shear zone.The main ore body extends long about 1000m deep to form a super-deep pillar of ore.The deposit is formed under specific geochemical background.Structural stress resulted in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thermal dynamics which leads to element activation,transportation and enrichment.Genetically the deposit is a dynamically metamorphic hydrothermal deposit.In this area it is potential to prospect quartz vein and fractured alteration type ore.The the ore prospecting direction and marks are put forth through comprehensive.【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 【年(卷),期】2018(033)001 【总页数】10页(P31-4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