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

L1.1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

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

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L1.1.2 沉积物成因类型的调查与研究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应认真开展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并综合各标志进行成因类型划分。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采用宏观调查与微观分析、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强调室内外调查和研究相结合。

L1.2 第四纪地层调查与研究

L1.2.1 地层序列的建立

重点开展第四纪地层序列建立和地层单位划分。第四纪地层形成序列的建立,需经过:野外→野外与室内→室内三个阶段,分别完成三个层次的地层划分:地层相对顺序的建立→地层地质时代序列→地层地质年龄序列。

1)1)地层相对相对序列

即第四纪地层形成先后序列的建立。

(1)接触关系确定法:对于空间分布连续的地层,可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如:侵蚀关系、覆盖关系、掩埋关系、过渡关系,来确定地层新老(或形成先后)顺序;

对于地质体分布不连续的可根据以下方法确定其新老(先后)顺序。

(2)地貌学法:根据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来确定组成各地貌单元的沉积物的形成前后,如:在构造上升地区(如河谷区),位置愈高时代愈老。

(3)比较岩石学法:地表不同时期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组合特点、颜色和风化程度是有差别的。一方面可根据沉积物的组合特点确定相对新老关系,一般地,时代愈老的沉积物,其风化程度愈高。

(4)特殊沉积物夹层对比:第四纪时期无论构造运动还是气候环境变化都十分强烈,由构造、气候等自然事件而形成的特殊沉积层,可作为地层对比的基础。地层对比常用特殊沉积夹层有:古土壤层、火山灰层、盐类沉积层、冰川沉积层、风沙沉积层等。

地层相对顺序的建立,主要靠野外资料收集确定。

2)地层地质时代序列

以地层的地质时代为依据建立的地层序列,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生物地层学法: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动物群组合建立地层的地质时代。

(2)考古学方法:根据地层中人类物质和文化遗存特征的人类发展阶段归属,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

(3)地层地质年代序列

按沉积物的地质年龄建立的地层序列

在野外相对地层顺序研究和地层地质时代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样品的年代学测定,根据其年龄值建立地层序列。年代地层的研究方法分为三类:

A A对比测年法:主要方法有:古地磁年代法和古土壤年代法等。

B B物理测年法:常用的方法有:热释光年代法、光释光年代法、电子自旋共振法、裂变迳迹法和稳定同位素法等。

C C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常用的方法有:14C年代法、铀系年代法、钾-氩年代法等。

D D年计法:主要有历史记录、纹泥和树木年轮法等。

L1.2.2 地层单位类型

第四纪地层单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 A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石学特征划分

B B生物地层单位:根据哺乳动物群组合特征划分

C C地貌地层单位:根据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阶段特征划分

D D年代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测年数据划分

E E土壤地层单位:根据地层中埋藏土壤层的结构、发育程度划分

F F磁性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磁性的极性时和极性亚时划分

G G气候地层单位;根据沉积物气候标志的冰期间冰期和冰阶间冰阶旋回划分

H H成因地层单位:根据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

L1.2.3 地层划分及填图单位确定

第四系填图单位应尽可能采用岩石地层单位。但由于第四纪气候波动频繁,环境多变;陆相第四系岩性复杂,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变化快,厚度变化大。因此,第四纪地层研究更加强调多重地层对比和组合地层划分,实际中应根据测区的地质特征选择上述几种地层单位进行多重划分。但其中年代地层划分是必需的。

L1.3 第四纪古气候研究

L1.3.1 第四纪古气候标志调查

第四纪古气候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基础,区调中要系统第四纪古气候资料。重要的第四纪古气候标志有:岩石气候标志、地貌气候标志、宏观生物气候标志等宏观标志和化学气候标志、微观生物气候标志等微观标志。

L1.3.2第四纪古气候阶段划分

在第四纪气候标志调查的基础上,配合年代学和地层学方法,以现代气候为参考,研究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性质、波动旋回,空间和强度变化规律。建立第四纪古气候演化序列,查明重大气候事件发生时间。

L1.4 第四纪古人类遗迹调查

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时期。注意调查和发现古人类化石(尤其是头盖骨

和牙齿等)和古人类生活及文化遗存(如:洞穴灰烬、石器、村舍、工具、种子、岩画等)。查明文化层的时代,加强古人类的发展阶段及其生活的生态环境研究。

L1.5 第四纪资源调查

L1.5.1 重点调查以下资源类型

(1)砂矿资源,包括各种成因类型的金属与非金属砂矿。

(2)建材资源,如:砾石层、砂层、石英砂、可作为制砖原料的粘土、陶土等。

(3)土地资源,重点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土地资源问题成因的地学基础与条件。

(4)能源和肥料资源,如:泥炭、钾盐、水能、风能、地热能等。

(5)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地下水、矿泉水、热泉的分布及形成的地质基础等。

(6)景观资源,重点是具有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地学景观资源。

L1.5.2 资源勘查的基本要求

(1)调查各类资源的分布范围、类型和等级,矿体的规模、形态、层位及分布规律。对于

砂矿还要查明物质成分及颗粒形态特征。查明各类资源赋存的地质地貌条件。

(2)调查各类资源的形成时代与成因。

(3)查明资源开采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效应。

L1.6 第四纪地质事件调查

L1.6.1 第四纪调查事件与人类生态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第四纪地质事件极为复杂,应重点开展以下类型的地质事件的调查。

(1)构造事件,如:古地震事件、火山喷发事件……。

(2)天体事件,陨石、磁暴……。

(3)气候事件,短暂的、极端的热、冷、干、湿气候事件,如:洪灾、风沙层……。

(4)生态事件,大量动植物的突然死亡等。

L1.6.2 第四纪地质事件调查的基本要求

(1)查明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

(2)调查地质事件发生规律。

(3)调查地质事件的强度及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L1.7 地貌调查

L1.7.1 地貌调查的基本内容:

(1)地貌形态调查,按照地貌要素和几何形态对单体地貌形态和组合地貌形态进行调查描述,划分形态类型。

(2)地貌成因调查,划分地貌成因类型。

(3)有条件时收集地貌的演化过程和动态变化资料。

(4)调查地貌资源和地貌地质灾害。

L1.7.2 地貌调查的基本要求是:

(1)查明地貌的年代及区域地貌发展史。

(2)查明地貌的区域分布规律,进行地貌分区。

(3)查明地貌形态与岩性、构造、气候的关系。

(4)查明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变化的关系。

L1.8 新构造调查

新构造调查是地壳运动规律研究,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地壳稳定性评价等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新一轮区调中需加强其调研的力度。基本调研内容包括:L1.8.1 新构造地貌调查地球表层地貌大都形成于新第三纪以来,且许多地貌与构造有关,区调应重点调查的构造地貌为:

A 层状地貌,如河流阶地、海岸阶地、洪积台地、层状溶洞等。需详细测量其相对高程和绝对

高程,调查其形成时代,测制实际剖面图,编制地貌序列图。

B 断裂地貌,如断块山、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和各类断错地貌,通过素描、摄影(像)、剖面图等加以记录和描述,详细测量断距和断层几何要素数据。

L1.8.2 新构造地质调查重点调查和描述第四纪地层的变形与变位现象和尚未胶结的断层结构面,详细测量反映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的数据。

L1.8.3 新构造水系调查水系对新构造反映异常敏感,结合遥感分析,注意异常水系展布与新构造关系的调查,并加以认真描述和测量。

L1.8.4 新构造沉积调查在山前地区,根据沉积厚度确定差异升降的幅度;依据沉积旋回及其他资料,确定新构造旋回。在盆地区,根据沉积物厚度和年代,确定构造沉降中心、构造沉降幅度与速率。

L1.8.5 新构造地震调查收集测区地震资料。通过震中和等震线分布确定活动断裂带,根据震源机制解获取断层错断和现代构造应力场有关信息。

L1.8.6 新构造年代调查查明新构造的形成时代和最新活动年代。

L1.8.7 现今构造活动资料收集全面收集测区的各类现今地壳形变测量资料,如大地水准测量、GPS测量等

加强新构造信息在地质图上的表达,新构造的形成时代和最新活动年代要作明确表示。

L1.9 第四纪地质灾害调查

L1.9.1 基本调查内容

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是影响区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类型繁多,形成条件复杂,应对区内主要灾害问题开展:

(1)(1)调查其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

(2)(2)查明各种灾害和问题形成的地质背景、发生的自然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

(3)(3)进行环境地质灾害和问题的分区和分级评价;

(4)(4)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如群发性、连续性、潜在性以及各种灾害和问题之间的生成联

系;

(5)(5)对各种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6)(6)对个别危害较大者还应开展治理措施和预防对策研究。

L1.9.2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1)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主要包括: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调查;各种地表地质灾害调查,如地震断裂、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喷沙冒水、地表变形等。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地震烈度。

(2) 震害地质条件调研:调查和研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和物理性、水文地质条件、平原区松散层的厚度(或基岩的埋深)等与地震震害之间的关系。

(3) 古地震地质灾害的调查:根据地震裂度等震线的长轴走向,各种地震构造现象的综合分析,查明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等活动构造体系。

L1.9.3 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

(1) 崩塌、滑坡、泥石流同属于斜坡重力地质灾害类型,也是最常见且危害极大的一种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河流强烈切割,地形起伏较大,降雨充沛和暴雨集中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强烈的地区。应作为重点调查内容。

(2) 全面调查灾害发生的时间、范围、规模、特点、危害和造成的损失。通过访问( 现代灾害体)和年龄测定(古灾害体)确定灾害的发生时间。对于重要滑坡体应作详细调查。

(3) 形成条件调查。形成条件的重点内容包括:a、地貌条件:崩塌、滑坡所处斜坡的坡角、坡高、坡长、斜坡前缘临空区的大小;泥石流沟的长度、坡降及沟口和供源区的地貌特征等。 b、地层岩性条件:成岩程度、岩性均一性、岩石的强度、岩石风化程度、地层的产状(注意倾向和坡向的关

系)等,泥石流供源区松散堆积物的岩性特征和成因类型。 c、构造条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强度,边坡处地质构造特征(断裂、节理的发育程度与产状)等。 d、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的分流、汇聚等、径流状态,地下含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出露情况,水文地质特征与灾害体的关系。

(4)影响因素主要调查。促进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a、自然因素:降雨区的大小、雷电、地震……..。b、人为因素:坡脚开挖,后缘加载,排水不当,建筑物安排不合理,矿山废渣和建筑施工废弃物堆积不当……。

L1.9.4 地震缝调查

(1) 调查地震缝形态特征、产状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组合形态、规模等。

(2) 调查地震缝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环境背景。分析形成的影响(如采矿、抽取地下水、工程开挖等)。

(3) 确定地震缝的成因。地震缝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有内营力地震缝:如构造地裂缝、地震地裂缝等;外营力地裂缝;如滑坡地裂缝、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裂缝……。气候型地震缝:如冻胀地裂缝、岩土体干湿胀缩地裂缝。

L1.9.5 地面沉降调查

(1) 调查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发生历史、沉降的幅度和沉降的速率,特别要注意沉降幅度的空间差异和沉降速率的时间变化,地面沉降危害程度等(p9)。划分地面沉降的成因,常见的成因有构造沉降,抽取地下水、土层压缩等

(2) 调查各种地面沉降的形成条件和影响要素。地质背景条件,尤其新构造运动特征,地下水变化,地下含水层的岩性特征,人类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 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预测,防治和预防对策的初步研究。

L1.9.6 地面塌陷调查

(1)地面崩塌主要指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后者多是因为采矿或洞室开挖引起的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发生的时间、规模(塌陷面积和深度)、塌陷区范围和分布规律。确定其成因类型。

(2)分析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地形地貌(注意掩埋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地质因素的关系,特别应注意岩溶塌陷是与人工抽取地下水、非岩溶地面塌陷与矿山疏干、排水或采空、洞室开挖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调查地面塌陷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对于在居民集中区和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地面塌陷,应使用地球物理探测的手段,如:浅震、电法、地质雷达等。必要时还要结合钻探手段,查明地下洞穴、矿井和洞室的体积、分布、埋深等。

L1.9.7 河流、湖泊(水库)和海岸的侵蚀与淤积

(1)调查河流、湖泊(水库)和海岸的侵蚀与淤积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侵蚀崩塌的体积和规模(塌岸的程度和宽度等),沉积和堆积的速率和规律等。

(2)调查和研究气候、气象(风向、风速等)特点,水体水文(流速、流量、水位等)特点,地质地貌、地层岩性组成、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特点以及人类经济和工程活动特点,与河流、湖泊(水库)和海岸的侵蚀与淤积的关系,查明其主要因素。

(3)调查河流、湖泊(水库)和海岸的侵蚀与淤积的演变历史,总结其发展演化规律,初步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L1.9.8 土地沙化和沙漠化调查

(1)调查土地沙化和沙漠化的分布范围、发育程度、灾情特征、形成历史、扩展速度等特点。

(2)调查土地沙化和沙漠化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土地沙化和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地表植被和生态条件的变化等)和人为因素(如开荒种地、树木砍伐、过渡放牧、不合理的耕种方式等)。

(3)研究土地沙化和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查明其危害和造成的损失。预测土地沙化和沙漠

化的可能发展趋势。经综合调研提出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L1.9.9 水土流失调查

(1)调查水土流失的范围、强度(侵蚀模数等)、侵蚀特点和类型。

(2)查明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新构造运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表松散层的岩性组成、成因和下伏基岩的特点)、地表植被和生态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和开荒种地、树木砍伐、过渡放牧、不合理的耕种等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3)调查水土侵蚀强度。根据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进行水土侵蚀面积和强度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

(4)水土流失的危害调查,如:土层变薄、根植土被破坏、土壤肥力降低和河流湖泊、水库淤积、

洪水泛滥……。

L1.9.10 特殊土体灾害调查

(1)黄土的湿陷调查

A.调查黄土湿陷的分布范围,划分湿陷类型;

B.黄土湿陷发生的地质、地貌基础,查明湿陷性黄土的粒度组成、物质成分、结构和胶结特点、成因和时代。

C.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分布与埋藏特征,大气降水、地表水径流、排泄特点及其对黄土湿陷的影响;

(2)胀缩土调查

A.A.胀缩土的矿物成分、结构、成因与分厚度。

B.宏观变形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大气降水、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对胀缩土变形的影响。 C.胀缩土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

(3) 淤泥质软土的调查

A.A.查淤泥质软土的分布范围、厚度、成因、时代;

B.淤泥质软土的物质成分、结构、饱和度;淤泥质软土地基的承载力与可能变化条件下对地基的危害。

(4)土石冻融灾害调查

A.岩(土)层的物质成分与结构,地下水的埋深及水位变化,气温变化;

B.冻结层厚度(永久的、季节性的),冻融变化周期,土石冻融类型及其成因;

C.土石冻融的危害程度。

(5)沙土液化灾害调查

A.调查沙土液化的空间分布、沙土液化程度现状;

B.调查液化层的粒度组成、密实程度、成因和堆积年代,液化沙层上覆非液化粘土的层厚,以及地下水的埋深。注意区域地貌、新构造运动、地下水等对沙土液化的影响的调查。

C.查明沙土液化的危害程度。

L2 不同地区第四系重点调查内容

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东部多属湿润、半湿润气候区,西部为干旱-

半干旱区或高寒地区。地貌包括了从近海平原到极高山的各种类型。根据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等特征,可以划分为五个第四系调查区,即东部平原和盆地区、山地丘陵和大型河谷区、黄土高原区、

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第四纪地质作用各具特色,1﹕25万地质调查中应该根

据所属的不同区域调整工作重点,选择相适应的工作方法。

L2.1东部平原和盆地区

东部平原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该区人口稠密,人类活动频繁。在“地质调查服务于

经济建设”的思想指导下,第四系区调应以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为重点。突出研究第四纪地质作用、现代地质作用和人类地质作用规律的调研。东部平原和盆地区地势平坦,具有较大的第四纪沉积(堆积)空间,在沉降构造控制下,第四系以叠覆式沉积作用为主,并且由于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代新、产状均为水平。

L2.1.1 调查方法应采用野外路线调查与钻孔、浅井、物探相结合的方法。野外路线调查的密度可以适当放宽,路线长度可以减少1/4~1/5,路线布置应以垂直于测区主要河流为主。

L2.1.2 路线地质调查除完成一般的第四纪调查外,还应加强对:

①①河流、湖泊、海岸线变迁过程的调查,应将不同时期水体的岸线和古河道等标注在图上;

②②人为地质作用现象的调查;

③③洪涝灾害的范围和规模调查,特别是对洪涝灾害时间的调查;

④④第四纪古三角洲、现代三角洲演化,以及三角洲相带划分调查;

⑤⑤平原河流现代心滩、边滩的扩大、缩小和移动调查;

⑥⑥湖泊进积和退积等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相互关系调查;

⑦⑦从研究的角度进行详细的第四系分层和岩性描述;

⑧⑧开展系统的地层学研究,除建立岩石地层单位外还要对全孔岩心进行磁性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

⑨⑨加强环境演化研究,重点是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环境演化的研究,查明沉积相的演替和古气候的阶段划分与演化规律。

L2.1.3钻孔岩心是平原区第四纪调查的重要资料,要全面系统地收集测区已有的各类钻孔资料,加强对其进行观察、描述和研究。当一图幅的1/2以上为平原区时,应最少有一个打穿第四纪的钻孔。岩心直径不得小于105mm,岩心的编录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岩心一半用于样品测试,另一半留着保存。除粗沙层外钻孔的取芯率不得低于85%。除钻孔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合一定数量的浅井等工程手段。

L2.1.4 物探方法是平原和大型盆地区第四纪地质调查不可或缺的手段。应根据实际需要布置一定的物探剖面。物探线应尽可能通过钻孔。采取的物探方法应以浅震、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为主。

L2.1.5 图面表示除表达一般的地质内容外,还应包括第四系厚度等值线、不同地层时代或不同地层单位顶(底)面深度等值线,钻孔或浅井柱状图等隐伏的第四纪地质资料。

L2.2山地丘陵和大型河谷区

大型河谷和山地丘陵区是现代地质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风化、剥蚀、搬运、堆积(沉积)等各种地质作用相互交织。地貌类型丰富,地质灾害严重,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第四系分布连续性差。

L2.2.1地貌调查:全面进行地貌类型和地貌单元划分,研究地貌形成、发展和演化。特别要重视对灾害地貌、构造地貌、层状地貌(阶地、夷平面、多级台地、层状洞穴等)的调研。系统测制河谷地貌剖面。

L2.2.2地质灾害调查:重点调查地震灾害和崩、滑、流等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研究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发生条件和人为地质作用的诱发因素。

L2.2.3地层单位建立:以岩石地层单位、地貌地层单位为基本填图单位,研究第四纪堆积物与各种地貌类型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貌地层填图单位;为了区域地层对比,应重视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

L2.2.4图面表示: 分布于基岩山地、丘陵区的第四系,如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不应轻易采取“揭盖”处理,应如实反映在地质图上。对于零星分布于基岩区、具有较重要的环境或工程等意义、且无法按比例表示的第四系,可采取在表示基岩特性的底色之上,

加画一定的符号(如小圆圈) 处理。

L2.3黄土高原区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第四纪地质体,它沉积连续,厚度巨大,是第四纪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同时,黄土疏松多孔,固结程度差,易于侵蚀、破坏,是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高发区。调查中应该围绕上述特点,做好以下调研。

L2.3.1 路线调查内容

调查中首先应区分原生黄土(风成黄土)与次生黄土(水成黄土),黄土的颜色、成分、粒度,粘粒与沙粒的含量比,结构、构造、固结程度。特别需要注意对黄土中古土壤的颜色、厚度、延伸情况及其稳定性,土壤化程度等的描述;钙质结核层的分布,结合的形状、大小及其与古土壤的关系的调查;以及粉沙层、侵蚀面、风化壳的观察描述。注重侵蚀地貌和重力地质灾害地貌的调查,调研它们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对称性。

L2.1.2 小流域调查

选择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调查,研究流域水土流失和河流(溪流)的侵蚀作用等现代地质作用的特点。主要调查对象应包括谷中谷、裂点,各个微地貌单元之间的冲淤变化,河谷(溪谷)形态特征、主要侵蚀方向和方式。注重访问调查,查明侵蚀作用的时空进程。计算小流域内的侵蚀强度和侵蚀速率。查明现代地质作用的强度、方式、发展方向等。

L2.1.3 剖面研究要求

对各个填图单元系统测制剖面。实测剖面应选择在连续性好、特征明显、代表性强、沉积速率相对较大的位置。特别要注重古土壤的发育情况。系统进行年代学(包括古地磁、热释光、C14等测年)和古气候古环境(如粒度、磁化率、磁组构、植物硅酸体、孢粉、动物化石、碳氧同位素等)研究。

L2.1.4 地层单位建立

以岩石地层单位(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为基本填图单位,注意加强土壤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建立古土壤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序列。有条件时开展岩石地层、土壤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多重填图。合古土壤标志层进行区域第四纪地层层序对比。

L2.4 西北干旱区

严重的干旱缺水、盆岭相间的地貌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调查的重点应围绕为第四纪沙漠动态变化和气候演变规律研究,解决水资源缺乏,沙化和沙漠化防治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因此,需在常规的第四系调查的基础上,重视对以下内容的调研。

L2.4.1 划分风成沙丘的类型: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等,调研沙漠的动态变化(包括沙漠的扩大、活化、逆转和缩小)。

L2.4.2 山前第四纪洪积扇的形成时代、期次划分,各期洪积扇的沉积相带划分,并探讨与地下水赋存的关系。

L2.4.3 注重化学沉积物(膏盐等)的观察描述,系统观察其成分、层数、厚度、夹层情况等。

L2.4.4 具有重要环境意义的地貌和沉积物的调研,如沙漠地区的第四纪古河道、古湖泊,古土壤和古风化壳,古风沙,古冰川,古人类活动遗迹等的的调研。

L2.5 青藏高原区

强烈的构造隆升,复杂而快速的环境变迁是青藏高原最基本的地学特征。青藏高原第四系区调的重点是围绕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化响应的地学基础调研。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的调研。

L2.5.1在沉积物调查方面:加强对岩溶沉(堆)积物、红土、红色风化壳和古土壤层的发现与调研,查明其发育程度和形成时代;古冰川堆积物的分布和分期调研;盆地第四系沉积旋回的调研,特别注意砾石(岩)层的研究,加强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旋回的关联性研究。

L2.5.2 在地貌和新构造调查方面;加强对层状岩溶地貌、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调查,查明其级次、分布高度和形成时代,开展地貌过程与高原隆升过程的关系研究。

L2.5.3 在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方面:重点是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地学基础和变化了的地学条件的调研;加强冻融灾害、荒漠化灾害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基础研究。

L2.5.4 在环境变化方面:注意寻找沉积连续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剖面,开展古气候演化研究,结合年代学研究建立古气候演化序列。有条件时进行构造-气候耦合研究。特别要关注对近代雪线位置变化的调研。

L2.5.5 在地层方面:除了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外,还应加强成因地层学、气候地层学和地貌地层学研究。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六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与开发秩序,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勘查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性意见,在以往我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开发成果利用的基础上,参考类似矿种及兄弟省工作经验,编制《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可作为该类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评审的暂行依据。对《暂行技术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请及时反馈给省储量评审中心,以便统一修正。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技术要求起草人:宋锋、尚玉忠、李军、王卫、翟丹丹。 本技术要求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1 范围 《暂行技术要求》规定了普通建筑石料矿产的分类、地质勘查工作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内容。 《暂行技术要求》的地质勘查主要指为了满足矿山开发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 《暂行技术要求》适用于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勘查设计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成果验收、评审的依据;还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3.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 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 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 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 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 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 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 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4.1 基本技术要求 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 坐标单位:米 比例尺:1:100000 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四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 目的 (1) (二) 名词解释 (1) (三) 任务 (1) (四) 基本要求 (2) (五) 组织形式 (3) (六) 质量监控 (3) 二、设计编制 (3) (一) 基本要求 (3) (二) 设计书提纲 (4) 三、野外调查 (5) (一) 调查要点 (5)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 (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基本要求 (20) (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报告附件 (26) 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二)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DZ/T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 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1-06-11批准1991-10-01实施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像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祥云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滑坡(崩塌)灾害点一览表附表1-1 统一编号滑坡 名称 地理位置 坐标 x: y: 地层岩性滑坡特征危害程度稳定状态 防治建议时代岩性面积(m2)体积(m3)规模 控滑 结构面 滑向 (°) 主导 因素 已造成损失潜在危害 险情 等级 目前状态发展趋势 532923010001 阿标箐滑 坡 米甸镇三家村 阿标箐社 2843789 17670899 T3ba 砂岩、泥 岩 8×1058×106大土/岩200 工程活动 毁房112间、损失110 万元 28户121人、资产 300万元 大稳定性差稳定性差搬迁避让 53292301002 拉尾滑坡米甸镇自羌朗 村拉尾社 2848573 17683444 J2z1 泥岩、砂 岩 2.6×1042×104小土/岩30 暴雨 毁房76间、损失100 万元 35户140人、资产 350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3 周陀螺1#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周陀螺社 2851770 17688659 K1p 砂岩夹泥 岩 300 600 小土/岩11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8间、损失3万元小稳定性差稳定性差工程治理 53292301004 周陀螺2#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周陀螺社 2852467 17690395 K1p 砂岩夹泥 岩 176 352 小土/岩258 暴雨、工 程活动 1户2人、资产5万 元 小稳定性差稳定性差搬迁避让 53292301005 插郎哨村 松树林滑 坡 米甸镇插郎哨 村哨上社 2852574 17691810 K1g 砂岩夹泥 岩 1.5×104 3.75×104小土/岩126 暴雨 5户22人、资产15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6 插郎哨周 家箐滑坡 米甸镇插郎哨 村周家箐 2855654 17689296 T3ba 砂岩、泥 岩 1.5×103 1.05×104小土/岩 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4间、损失2万元 1户6人、资产6万 元 小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7 插郎哨碑 墓滑坡 米甸镇插郎哨 村碑墓社 2853156 17691824 K1p 砂岩夹泥 岩 2.3×104 1.1×105中土/岩14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6间、损失6万 元 32户118人、资产 65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8 马拉箐1#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马拉箐社 2852156 17690824 K1p 砂岩夹泥 岩 7200 4×104小土/岩240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5间、损失1.5万 元 2户9人、资产15 万元 小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9 马拉箐2#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马拉箐社 2849030 17688306 K1p 砂岩夹泥 岩 1×1053×105中土/岩258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0间、损失15 万元 60户268人、资产 190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差搬迁避让 532923010010 黄石板滑 坡 米甸镇楚场村 黄石板村 2899424 1768388 J2z2 泥岩夹砂 岩 8×1042×105中土/岩286 暴雨、地 震 17户75人、资产85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15 香么所下 村滑坡 米甸镇香么所 村下村 2852751 17676843 T3l3 砂岩夹页 岩、含煤 1200 1800 小土/岩170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间、损失1万元 1户6人、资产9万 元 小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16 本里滑坡米甸镇自羌朗 村本里社 2852352 17677110 T3l4 砂岩夹页 岩、含煤 600 1800 小土/岩70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2间、损失1.5万 元 2户11人、资产12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17 桃子山滑 坡 米甸镇自羌朗 村桃子山社 2849157 17685149 J2z2 泥岩夹砂 岩及泥灰 岩 1.8×104 5.4×105中土/岩23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间、损失1万元 5户29人、资产25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18 大箐沟滑 坡 米甸镇自羌朗 村大箐沟社 2856183 17685865 T3l1 凝灰岩及 粉砂岩 4.65×104 3.72×104小土/岩10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间、损失0.3万 元 7户32人、资产 24.5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19 彭玉忠煤 矿滑坡 米甸镇香么所 村下村 2852312 17677155 T3l3 砂岩夹页 岩、含煤 13272 232260 中土/岩347 暴雨、地 震 煤矿、50人、资产 1050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21 黑拉左滑 坡 米甸镇岔沟村 黑拉左社 2849760 17674003 T3y3 页岩、凝 灰岩 1.32×104 5.94×105中土/岩285 暴雨 毁房12间、损失12 万元 6户22人、资产30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22 大麦地滑 坡 米甸镇岔沟村 大脉地社 2851439 17670366 T3y4 页岩、凝 灰岩 6.3×104 7.56×105中土/岩300 暴雨 毁房36间、损失36 万元 39户166人、资产 600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工作部署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

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自2002年3月4日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个省部合作协议以来,截止2008年底,农业地质调查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展,覆盖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尺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评价和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2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由省、部合作实施的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一、城市的概况 凉城县位于乌兰察布市西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4016–4050、东经1120211302之间,东邻丰镇市、和林县、难连山西省左云、右玉县,北倚卓资县,东西最宽82公里,南北最长73公里,总面积3458平方公里。总里程公里,其中省道2条,155078公里分别是呼阳线和凉左线,县道公里。辖1镇、19乡,总人口24万人,有蒙古、汉、满、回族等民族。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环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 (一)凉城的地貌 凉城的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丘等。还有少量的平地。主要山峰有汉山,马头山、平顶山、脑包山等。蛮汉山最高,海拔将近2304米凉城县地形以山司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怀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凉城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部山林,长城北侧。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四面环山,中间怀抱岱海,呈海棠叶状,境内的山脉均属阴山山脉支脉,有蛮汉山和马头山两个山系。主要峰分布于县境内北部和南部。蛮汉山的海拔是2305米。其山顶为县境内最高点。而且山地丘陵的切割比较深。而且这里的

土质是垂直节理,所以山坡的坡度都比较大。这里的大规模的山是由大规模燕山运动早成的,至于岱海,岱海以前是一片平面的地面。从苜花河两岸的自然剖面层层分布,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海象沉积。从海象沉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以前是个大海。从二十多米的剖面我们可以推断岱海是海象切割而成的。由凉城县南面是马头山山系,北面是蛮汉山山系,中间是岱海盆地和永兴盆地我们可以把凉城看作是个大的褶皱带,而岱海处于褶皱的低部。正是处于这种凹状地带的低部给岱海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第三纪以前这里是一个平面。第三纪以后这里开始下沉,由于外在的压力超过了褶皱带的承受力以至发生了断裂,南边马头山山系发生了两次断裂,北面的蛮汉山发生了一次断裂,在加上三条河水的注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岱海。现在我们在蛮汉山的山顶可以经常的看到第三纪的花岗片麻岩。 (二)水文情况以及水文规律 凉城县境内有三大水系。即永定河水系,面积围433平方米、黄河水系,面积为1103平方米、岱海水系,面积为2232平方米。全县淡水总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是毫米。蒸发来年感是降水量的五倍。在这三大水系中只有岱海是内流水域。它的水源是木花河等三大河流,它的凉城县最大的水域。 岱海坐落于城关镇东南八公里,处在一个狭长陷落盆地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 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 1、遥感 (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

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 (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 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 5、记录和填表 (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