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顾董栋 3100103594 社会科学试验班1005班周五第11,12,13节课孔子曾经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子罕篇,它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恐惧。我将在本文中就这句话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知者”。在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聪明”与“智慧”的不同。“聪明”按照字典的解释可为“耳聪目明”。这往往是后天所形成的,代表头脑灵光,反应迅速。而“智慧”常常由先天所得,并非可从后天简简单单的练习里获得。这种先天的灵光如果真要想后天练习,就要“悟道”了。只有明白了“道”的人,才可称之为“知者”。这道有许多条,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那一条才算初步踏上了求道的漫漫长路,离得道还有很长远的一段距离。

孔子说过:“四十不惑。”孔子是我们公认的一位圣人,他是一位得道的知者。他的道便是“儒道”。在春秋这个战争频繁的乱世,众生因失去了曾经对“天道”的信仰,普遍表现出了浮躁的心态。所以一些知者挺身而出,用毕生的精力去寻找道,并为实现它而不断努力。虽然他们的道不同,但他们都是思想领域的无冕之王。现实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假象,我们这些普通人往往被事物的表面假象所迷惑,而不能了解到真实的本质。一旦我们陷入众多假象的漩涡之中,便会产生迷惑之感。殊不知,我们在假象里辛辛苦苦做的决定都只是徒劳罢了。我觉得要做到不被外物所惑的境界,首先要做到不被自己所惑。一个真正的知者应该对自身的心灵世界有着深刻而明晰的了解。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对于一些心灵的尘埃必须时常清除。不然,长久以往,蒙尘的心镜将不复射出智慧的光芒。所以,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衡量人的标准,时时将自己的行为与这些标准对照,找出自己的不足。有了这些标准,我们做事生活也就有了参照物。这样才可以做到不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段话是孔子对颜回贤德的赞叹。其实孔子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不义而富且贵,对于夫子来说就如同浮云。仁者是爱人的,他主张必须要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因此,要真正成为一个仁者并非容易的事,他应该要有“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修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精神,“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品质。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境界。仁者拥有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坚定的信念。因此,他们往往不会被外界的一时的不如意所打击到。这外界的困境反而被他们当作是磨练心境的考验。所以尽管贫穷,他们依然安贫乐道。当权贵们享受着如浮云般变换的荣华富贵时,他们沉浸在孔颜之乐中感受着永恒的安宁。这样的仁者又怎么会忧虑呢?仁者的目的是希望实现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孔子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与人相处要施行仁爱,个人修身要具备仁德。“礼之用和为贵”,“礼”主要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作为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旨在实现人们相处的和谐。孔子十分重视礼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一个君子首先是懂礼、知礼的,并且要时时处处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又强调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由于仁者待人处事符合礼的规范,因此他们不会被外在的人事纷争所打扰,也不会时时怀着一颗忧虑的心。

常人都认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临难不苟,义无反顾为勇,但儒家却认为这样的勇只是狭义的小勇。如果只是毫无目的的逞一时之意气,这就连勇也称不上,只是一介不成大器的莽夫。孟夫子认为真正的勇乃是:成败利钝,非所逆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广义的勇。真正的勇者可称为“大丈夫”,胸中充塞着“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外,这样的人不畏惧权贵,敢于正视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并尽自己的全力去改善它。对内,这样的人一日三省己身,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并用至高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使自己尽量向完满的人格靠近。同时,智与仁也要借助于勇。如果光有智慧,看清前方的道路与自己的缺点,却没有勇气去追求和改正。这智慧便是徒劳的,它只会给你带来苦恼和后悔。同样的,如果光有仁德,心怀仁慈,看清了社会不公的源头,却没有勇气去为之改变和抗争。这仁德便不会传播开来,在广阔的社会土壤里生根发芽。这种不会传递的仁德迟早会被埋没在心间。

南怀瑾先生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乃是我们每个人所应当追求的目标。“智”、“仁”、“勇”是人生的三达德。我们如果想要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且完满的人生,就要去完善这三达德。同时这三种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缺一不可。智与仁以勇为支持,勇以智与仁为基础。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提升自我修养与改善社会的美好愿望,那么何不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答案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参考文献: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

《论语集注》朱熹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