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辽宁,经济发展]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资源型,辽宁,经济发展]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资源型,辽宁,经济发展]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辽宁正大力倡导

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对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

[关键字]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较多的省份之一,涉及煤炭、冶金、有色金属、油气、非金属、黄金、化工等行业。随着这些行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已导致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为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1 发展循环经济对辽宁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短缺和过度消耗状况

在辽宁省的资源城市中,如鞍山、抚顺、盘锦、阜新、本溪、北票、葫芦岛等都是以资源开采作为城市存在的基础,不断的开采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存储量不断减少直到枯竭,矿产资源开采成本整体趋势将上升,最终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目前,阜新、北票和葫芦岛等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他的资源型城市如盘锦、抚顺、本溪等也存在一定的资源危机。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最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缓解资源压力,最终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由于辽宁历史上长期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1.3 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辽宁工业集中,冶金、建材、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城市密集导致垃圾的排放量逐年增加,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使再生资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辽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自2001年,辽宁开始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以来,按照《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的部署,辽宁建立了大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省内区域间发展失衡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由于资金力量、技术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意识等不同,辽宁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其中,沈阳和大连的GDP综合占全省的5 0%左右,而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不同地域的空间差异是导致辽宁循环经济区域间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2.2 部分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有的企业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减少排放、治理污染,缺乏长远规划和远景目标,没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社会公众没有建立起绿色消费意识,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缺乏参与循环经济观念和行动。

2.3 市场机制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有效配置

发展循环经济要依靠市场经济,但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而是需要加大投入,进行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最终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与市场机制追求利益最大化相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将资源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后,会导致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机制对资源与环境难以形成有效的配置。

2.4 缺少循环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作为支撑,调查显示,目前辽宁省内企业原创性科技成果少,自主创新能力低,普遍缺乏循环技术支撑体系。其中,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同时,在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领域还缺少制造技术。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5 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

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起始于2003年,当时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只是针对输入端,未能有效涵盖循环经济全局,截至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法依然处于萌芽状态,全国性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较多,但真正实施并发挥作用的较少,有些环境经济政策由于没有配套的措施,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法可依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健全法律机制刻不容缓。

3 辽宁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行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而资源的利用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层面,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进行科学和严格的管理。为了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企

业和居民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鼓励消费者实行“绿色消费”,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鼓励民间投资向生态环境领域投入,兴办循环利用资源和资源再生产业,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

3.2 继续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意识

政府应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让循环经济的理念存活于人民群众之中,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并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3.

3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辽宁绿色产业,在冶金、化工、电力、煤炭等重点工业行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并与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开发应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成套设备。从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建立低消耗、高产能的产业体系。

3.4 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持体系

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如废玻璃、废塑料、废电器等的处理设备;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术等。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生产。还要以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引进、开发研究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等,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排放提供技术保障,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

3.5 发挥示范城市企业的辐射作用,促进省内各区域循环经济均衡发展

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辽宁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省内各产业和各区域的相互关联,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各地区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循环经济的均衡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_“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研究”(13AJL014)作者简介:安树伟(1969—),男,山西沁县人,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东快西慢格局仍然未变;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和国际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格局的总体态势将是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从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格局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5)04-0001-04 “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 对均衡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效显著。2010 2013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2.1%下降到49.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20.5%和18.5%上升到21.6%和20.3%,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仍未有改观;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增长方式的制约和传统出口市场不景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 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并有效熨平传统出口市场的波动,中国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就是要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在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在实现东西互动过程中促进中部心脏地带的崛起,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高虎城,2014)。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所处的转型升级阶段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在短期内 ,“一带一路”可以帮助中国消化过剩产能,其中1单位的基建投资将拉动上游相关产业1.89单位的生产扩张;在较 长时期内,“一带一路”则有助于我国外储投资方向多元化,并会助力亚太经济一体化(俞平康,2014),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更趋平衡和中国在亚太地区 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为此, 中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及国内 相关区域的基建、能源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资支持。 (一)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将更加开放 “十二五”以来,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以当年价格计算,以下同),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明显下降;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在工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同时,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成为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原动力。 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加强了与东盟的 经贸往来,并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 DOI:10.16011/https://www.360docs.net/doc/e02404065.html,ki.jjwt.2015.04.001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经济发展不平均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享有天辽地宁的美誉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 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这些地区1992-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标准差来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算相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1992年以来,辽宁省内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增大,但是差异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相对差异除了在1994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呈扩大趋势。从1996到2000年的五年里,绝对差异总的增长幅度达到46.1%,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相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8%,即绝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相对差异。对1992年和2000年辽宁各市的人均GDP 与同年全省的均值做离差,并计算比率,有关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增加。辽宁省14个市中,1992年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7个,恰到半数;而2000年,这一数量减少到4个,其余贝个市的人均GDP都较全省平均水平低。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这些为数不多的城市的人均GDP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这些数据加大了数据整体的离散程度,即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对于全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2)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从比率来看,1992年,全省比率最高的盘锦市(1.774)与最低的朝阳市(0.448)相差1.326;到2000年,比率最高的大连市为1.834,最低的朝阳市仅为0.228,差距增加到1.606。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分析其原因,从三个地区的比较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机遇,借助后发优势,经济水平与中部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地区GDP总量和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略低于中部地区。中部是以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基础雄厚,201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56694元,沿海地

dy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整理)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当前经济形势下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十大优势

当前经济形势下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十大优势[摘要]2014年以来,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政策措 施,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突破口,用改革创新提升发展活力,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认识和把握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形势,既要看总量、看增速,也要看结构、看质量,既要看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也要看物价、就业,作全面综合的研判。经过近些年的较快发展,辽宁省已经形成十大发展优势,这十大发展优势叠加在一起,能够保证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并确保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完成。 [关键词]经济形势;辽宁省;经济发展;十大优势 1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后续效应 2003年以来,辽宁作为东北振兴战略的中心,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较多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要素,今后后期效应还会继续显现,并且会更加强劲,这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这种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机会多和商务成本低。外国资本、东南沿海资本纷纷看好辽宁,南资北上、外资北上的势头迅猛。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达到29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沿海当年的开放相比,辽宁多了一个南方资本。2013年辽宁从省外引进资金8800多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据统计,现在有120多万南方人在辽宁投资兴业。国内外投资已经成为推动辽宁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初期效果开始显现 目前,辽宁已经形成了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这就是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和突破辽西北。其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这两大国家级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辽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振奋了全省人民的精神。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六市即将发挥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形成开发开放的新局面。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金普新区为契机,加大支持力度,组织编制好新区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也将着力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和生产要素同城化、一体化发展。辽西北三市也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现代农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三大战略实施以来,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工业园区、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已经成为辽宁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镇山之宝”。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县域强“三农”强 近几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农业“一县一业”正在形成,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县城规划建设全面启动。2009年,全省44个农业县(市)生产总值增长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新增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增量的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3亿元的县(市)由上年的28个增加到40个。 从2006年开始,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建设新农村、推动全面振兴的决策,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几年来,全省县域经济保持加速发展势头,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平稳增长,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正如省长陈政高所言:“随着辽宁振兴的进程,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已经成为全国的投资热点、发展热点、关注重点,在这个大气候下,辽宁的县域经济完全可以干得更好、干得更漂亮。” 辽北不甘落后:观开原现象 地处辽北的开原市曾是个很穷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主要经济指标曾长期徘徊在全省44个县(市)后10名,在2001年时全市生产总值只有18.9亿元,处于全省贫困县的边缘。 如今的开原已成为辽北的明星城市,到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45亿元,是2001年的13倍,从全省第32位跃升到第7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2.2亿元,是2001年的23倍,从全省第33位跃升到第5位;2006年到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实现两个“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34位跃升到第5位,形成县域

经济发展的开原现象。 2010年5月25日,辽宁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开原市召开。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亲自带领44个县(市)长,从开原市的工业区建设看到农产品加工基地,从幼儿园看到老年康乐中心,从商业广场看到开原新城。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对开原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开原是辽宁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面旗帜,开原的方向就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排名靠后到全省第七,开原靠什么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如此大的跨越?开原市委书记魏俊星说:“开原没有资源,没有优势,但我们靠扩大开放,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成功的发展模式,实现没有资源打造资源,没有优势创造优势,无中生有,借力腾飞。” 建设工业区是开原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破题之举,但在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开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资金的短缺和建设用地的不足。 开原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思维定势,他们挖掘潜力,盘活存量,向关停企业要土地,盘活土地3500亩;拓宽渠道,扩大增量,向城中村和棚户区要土地,置换出工业用地3650亩;利用废弃的37个砖厂、关停的矿山企业、乡镇企业、合村、并屯、并校和复垦土地1.02万亩等,确保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的需要。 几年下来,开原市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1.5亿元,高起点、大气魄、科学规划建设了51平方公里的开原工业区。在工业区内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城市功能区,打造了承载工业化、城市化的工业新城。引进工业地产商,建设标准化厂房,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打造了7个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突出大项目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5个,超5亿元项目31个。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9户发展到402户,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550亿元。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是开原没有资源而打造的最大资源。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5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33.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0025.1亿元,增长7. 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57.0亿元,增长4.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008元,比上年增长5.9%。 二、农业[3]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84.0千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88.4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713.0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23.1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90.9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13.4千公顷。全年果园面积352.1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92.4万吨。其中,水稻产量418.0万吨,玉米产量1662. 8万吨。全年油料产量78.1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852.3万吨。全年水果产量788.9万吨。 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68.0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99.3千公顷,育苗面积28. 0千公顷,义务植树0.6亿株。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253.3万立方米。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4.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10.1万吨,牛肉产量27.5万吨,羊肉产量6.6万吨,禽肉产量130.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97. 2万吨。全年生牛奶产量131.8万吨。全年生猪出栏2495.8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262.2万头。 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452.6万吨。其中,淡水捕捞4.9万吨,淡水养殖83.8万吨,海洋捕捞54.7万吨,海水养殖309.2万吨。 全年机耕面积3839.1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4099.9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7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不包括渔船)2224.5万千瓦。

2017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3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2.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9397.8亿元,增长3. 2%;第三产业增加值12362.1亿元,增长5.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745元,比上年增长4.3%。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27.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2千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81.7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179.7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57.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5.7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8.3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54.7千公顷。全年果园面积366.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2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36.7万吨,比上年增加36.1万吨。其中,水稻产量498. 4万吨,玉米产量1448.9万吨。全年油料产量81.2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 048.0万吨。全年水果产量809.2万吨,比上年增加6.9万吨。

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44.2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94.0千公顷,育苗面积27. 5千公顷,义务植树0.6亿株。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276.7万立方米。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20.3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20.9万吨,牛肉产量25.1万吨,羊肉产量9.5万吨,禽肉产量164.8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89. 9万吨。全年生牛奶产量140.1万吨。全年生猪出栏2627.2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308.0万头。 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520.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淡水捕捞5.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淡水养殖99.6万吨,增长1.9%;海洋捕捞1 00.0万吨,下降7.5%;海水养殖315.9万吨,增长1.8%。 全年机耕面积3839.1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4052.8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5.5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不包括渔船)2224. 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6%。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35.1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6千公顷。

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前景分析

课程论文 ——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征 和发展前景分析 1.区域特征 1.1沈阳概况简介 沈阳,清朝时称“盛京”,辽宁省省会,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中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东北),中国特大城市,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 沈阳为副省级市、省会城市,所属辽宁省,管辖9区、3县,代管1市,即大东区、东陵区、和平区、皇姑区、沈河区、铁西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新民市。沈阳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常住人口819.3万人,市内五区户籍人口615.4万人。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00家,地区生产总值6000多亿元。 根据辽宁省及沈阳市规划,沈阳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期进一步提升沈阳在国家城市中的地位。到2020年,沈阳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90%,同时全面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的东北亚重要城市的目标。 1.2自然地理特征 沈阳位于中国满洲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 全年无霜期155~180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寒时间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大降雪为2007年3月4日47.0 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时间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215.5毫米的大暴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持续时间短:春季多风,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带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带 在更加强调地区协调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背景下,21世纪初的中国正在形成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协作带,使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新的格局。 一、经济协作带的含义和一般特征 经济协作带是由跨区域的地理上相互连接的经济单元组成的具有共同利益基础和内在经济的经济区域。一般具有四个特征: (一)它是地理上相互连接的带状区域。不同区域在空间上具有多样性,由此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比如经济圈、经济带和经济区等。在地理上相互连接的带状区域既是各种经济带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也是经济带区别于经济圈和经济区的重要方面。(二)拥有相互的便利通道。经济带上的不同区域之间能否进行经济交流和,不但取决于是否具有交流和的内在要求,还取决于实现交流和的可能性及其成本。包括交通、通讯在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跨区域交流的制度保证等,对于经济协作带的形成及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带内地区之间具有垂直分工的现实和可能的基础。经济带不同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经济优势,并且在产业链上分居于不同的环节。垂直的产业分工也同时意味着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通常是有差异的。 (四)彼此之间以互补性经济结构和协作性经济为主。同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通常是以竞争为主的,而异质区域之间则以协作为主。经济协作带的不同区域之间基本上属于异质区域,彼此之间以互补性经济结构和协作性经济为主。 二、中国正在形成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协作带 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全国由南到北正在形成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种以经济带建设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新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进地区经济在更高的程度上协调发展。 (一)珠江经济带 珠江是中国南方连接东部和西部的天然纽带。珠江经济带是沿珠江干流形成的连接粤、港、澳、滇、黔、桂6省区的经济区域。珠江经济带将流域内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华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等有机地连为一体,对于加强粤港

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走过辉煌的十年高速发展期,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入调整和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中央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辽宁要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一、辽宁经济发展战略历程回顾 1949-1957年,辽宁工业基地确立;1958-1965年,辽宁经济曲折发展;1966-1978年,辽宁经济徘徊不前;1979-1997年,辽宁经济体制转轨;1998-2002年,辽宁经济调整改造;2003年至今,辽宁经济全面振兴。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因素 辽宁老工业基地受历史、政治、经济、体制、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及演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区域特色。 从中国工业化进程看,中国工业化演进过程具有行政化而非市场化、重工化而非轻工化的突出特征。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掌控和强力推进下,中国工业化路线在地理空间上南北转换,大幅度变迁,三轮工业化推进呈现“Z”字型发展曲线,使辽宁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被动之中。本文由收集整理 从经济发展模式看,是依托资源建厂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辽宁重化工业基地具有资源型、重工型、内陆型和国有为主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使其走了一条自我发展道路(与其他产业缺乏协同性)。受刚性产业结构延性的影响和路径依赖的惯性使然,辽宁产业结构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困扰。 从产业更替升级成效看,辽宁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相对迟缓,“非农化”、“三产化”进程低于全国水平,尚未步入良性阶段。工业比较优势下降和产业高度化进程缓慢,高加工度的装备制造业和技术集约化的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双重滞后”,直接影响了辽宁产业结构更替转移的演进速度。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直接导致产业就业结构效益较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丰富的资源成就了辽宁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初期的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辽宁多个城市和地区陷入资源枯竭,阜新、抚顺、盘锦、葫芦岛杨杖子和南票、朝阳北票、辽阳弓长岭列入国家首批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榜单,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出现严重失衡。 (二)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辽宁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的认识,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提出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模式由点轴经济、板块经济转向一体化经济,由内陆经济转向沿海与腹地互动经济,由区域重点发展转向区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1979―1991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拉大是伴随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而出现的,具有某种各观必然性。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 1.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积极效应。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1979年以前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虽然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也形成了投资上均匀分配,投资缺乏配套而效益不佳等问题,

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_-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我国经济发展和方向研究综述 专业 2013级金融学2班 姓名周睿 学号 131010224 指导教师 二Ο一三年十月十日

摘要:本篇综述从我国建国以来几个阶段的区域经济政策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格局及其变化,通过引用相关文献的实证结论解释了区域经济变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剖析了我国区域差距的来源和差距扩大及缩减的原因。结合所得结论对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对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期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格局区域差距区域整合区域协调发展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及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分析 “在研究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决不能回避的便是区域差距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状况、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市场机制、技术水平、文化习俗、意识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迥然,客观上存在着地区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1我们首先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沿革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效应评价: 1.1:中国区域发展的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导向的过程。2 1.1.1:1952-1978年:以公平为基础的均衡发展阶段 建国后,中央政府从国防安全和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想内地倾斜,着力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在不到20年的时间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到1978年,内地的一些工业指标都超过了东部沿海区域。但是由于中西部 1 [1]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 [2]朱建成、公静.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J].理论学刊.2008.58~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