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课时目标】

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了解《绝句》的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融.化(rónɡ róu)燕.子(yān yàn)鸳.(yuān yān)鸯.(yānɡ iān ɡ)

2.默写古诗《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1.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2.默写《绝句》。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板书设计】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3.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时目标】

1.会认“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把汉字和相关读音连起来。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豚芦芽惠崇

2.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欲上.时。

..短,正是河豚

...。蒌蒿满地芦芽

...,春江水暖鸭先知

3.用自己的话写出《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惠崇豚芦芽

2.(1)三两只枝:两三枝桃花。

(2)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

(3)芦芽:芦苇的嫩芽。

(4)河豚:一种有毒的鱼。

(5)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3.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对这首诗的背景题目及作者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三两只枝”、“鸭先知”“上”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课文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再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品味诗情,感情诵读。

不足之处: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课时目标】

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字词

yàn zi yuān yānɡ huì chónɡ lú yá

()()()()

méi zi xiǎo xī fàn zhōu bù jiǎn

()()()()

2.《绝句》的作者是朝的诗人,被称为。《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朝的诗人。《三衢道中》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3.把《三衢道中》相关的句子写下来。

(1)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àn zi yuān yānɡ huì chónɡ lú yá

燕子鸳鸯惠崇芦芽

méi zǐ xiǎo xī fàn zhōu bù jiǎn

梅子小溪泛舟不减

2.唐杜甫诗圣宋苏轼宋曾几

3.(1)小溪泛尽却山行(2)绿阴不减来时路

(3)梅子黄时日日晴(4)添得黄鹂四五声

【板书设计】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黄——日日晴

溪—泛、山—行

不减——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朗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

2.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3.巧设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的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绝句·迟日江山丽》是杜甫写于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的题画诗。诗歌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

《三衢道中》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写的。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写作背景】

《绝句》杜甫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写于草堂,描绘草堂所在浣花溪一带的绚丽春景。反映了当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和尚的画所作的题画诗。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

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三衢道中》这首诗就是曾几游赏三衢山时写的。作品再现了诗人游赏三衢山时的愉悦情景,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巩县(今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白合称“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商隐与杜牧即“小杜”区别,杜甫与白又合称“大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省眉山市)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赋予我们独特的气质。你听,唐诗、宋词的深情吟咏,让我们遥想古人白马青衫的风姿;除夕、元宵的热闹团圆,让我们感受继承传统的责任;书画、建筑的无声告白,让我们叹服先人的才智……。我们一起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无双:元日,爆竹声声,忙用新桃换旧符;清明,细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重阳,身在异乡,遥思兄弟;洁白的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造福全世界;精巧美观的赵州桥,经历千年风雨,仍然横卧洨河;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再现八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的世俗生活。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写清一段话的具体方法,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本单元首次出现了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文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描绘了 春节、清明和重阳节人 们过节时的情景。 1.认识37个生字, 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 个汉字,会写30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 3 课 时

纸的发明 课文介绍了中国 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 造纸术,讲述了从古至 今记录事件方式的演 变以及造纸术的发展 历程。 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 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 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 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 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 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 写清楚的。 2 课 时 赵州桥 课文介绍了赵州 桥的雄伟、坚固与美 观,并通过对赵州桥设 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才干。 2 课 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文介绍了张择 端的《清明上河图》, 介绍了画上人物、场景 等细节。 1 课 时 综 合性学习中华传统 节日 通过组织综合性 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 者节日中让自己印象 深刻的事,展示自己对 传统节日的了解,由此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 的喜爱之情。 1.能用不同方式收 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 资料,并记录下来。 2.能就自己感兴趣 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 习作。 3.以适当的方式展 示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1 课 时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说出对本单元课 文学习的感受。 1.能回顾、梳理“围 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 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 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 成果,认识“税”“档” 等7个生字。 2 课 时识字加油站 指导学生通过生 活中的标牌识字。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质教案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茎”等7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在森林里,在道路两旁,在公园里,我们到处都可以看见树。你知道一棵树能用来干什么吗?它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画画、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很好的状态,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

(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2.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提示:根据画出的关于“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来寻找相关内容、归纳。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在一次次的变化中,为什么会说“那一定会很好”呢?每一次愿望实现后,心情怎样? 提示:(1)第一次还是种子的时候,向往外面的空气,觉得出来了一定会很好。 (2)第二次是高大的树,希望自己做一棵会跑的树。 成为手推车后,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觉得真舒服。 (3)第三次是手推车变老了,跑起来费力了,希望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 (4)第四次是作为椅子,已经老了,吱呀摇晃了,觉得躺下来会很好。 4.你喜欢文中的这棵树吗?为什么? 5.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一棵树的一生,心里都充满着希望,不断追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 6.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这棵树的乐观与追求。 四、对比阅读,感悟主题 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 (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五、拓展延伸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想一想,它会经过一段怎样的历程?仿照着课文的手法,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T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_________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_________ 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_________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瞳瞳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 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 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 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导语】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3.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教学难点】 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1.揭示课题,板书:9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2.设置疑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自由发言) 3.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 (2)为什么会很好?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两点。(课件出示2)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3:生字) sunjntuzhchijiù 缩努茎推吱拆旧 (1)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 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谜语:“一日”就是“旧”。 4.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指辛苦;劳累;费力,费劲。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抓住“那一定会很好”,从而找出重点句子,培养学生从文中搜寻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课件出示4) 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5)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指导朗读: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课件出示6)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做一棵会跑的树) 思考大树“做一棵会跑的树”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自由交流。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7、8)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 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 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 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纸的发明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赵州桥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 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 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学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策略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发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 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该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进而获得感官和精神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课文对有些字词做了解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没有注释的,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还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来理解。如《元日》,可以让学生结合对春节过年习俗的亲身体会来理解。可以回顾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传统节日》这首儿歌所介绍的中华传统节日,再结合本课三首古诗,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收集并积累描写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内涵。 3.入情入境,朗诵为主 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教学片段

《元日》教学片段 ◆想象画面,吟诵诗句懂习俗。(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通过读诗,你能发现几百年前的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 生:古人在过春节时会放爆竹。(师板书:燃爆竹)第一句就说:爆竹声中一岁除。 师:放爆竹了,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们又长了一岁。孩子们会怎么样呢?想象一下,用上“有的……有的……”说说当时的场景。 生1: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躲得远远的,有的捂住耳朵,还有的胆子大的专门负责燃放爆竹的,可开心了! 师:爆竹声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云霄,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欢快吧!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诗。) 生2:我从第二句中知道,人们在春节还会喝屠苏酒。(师板书:饮屠苏)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喝屠苏酒吗?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当时,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 师:想象我们一起喝了一杯屠苏酒,喝完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 生3:我喝了屠苏酒,感觉由内而外有一股暖暖的感觉。 师:看来这春风把温暖送到了屠苏酒中,喝了屠苏酒,我们感到暖洋洋的春天已经来了,春风借着屠苏酒把温暖送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诗) 生4:过春节时,人们都得贴春联。古代人挂桃木做的桃符,用来求福避祸。慢慢地,挂桃符演变成贴春联了。(师板书:换桃符) 师: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三个典型的春节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这首诗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元日》)

赏析:教儿童阅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古诗词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元日》里写了老百姓过年的一些习俗,除了饮屠苏酒有些陌生,像燃放爆竹、张贴春联至今仍沿用在生活之中。教师创设了多重语境,让学生多处想象画面、情景说话,比如“燃爆竹”时诉说内心的快乐和兴奋;“饮屠苏酒”表达身心暖暖的感觉。老师让学生带着感觉去吟诵古诗,使学生在古今之间穿梭,不仅能感受到诗中描绘的过春节时的欢乐喜庆,还能了解到了古代人们过节的风俗,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一课一练

第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 一、读拼音,写生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rèn()yuè()上mó()天。 yí()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给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黄沙百战穿金甲() A.一百场战斗B.很多次的战役C.第一百场战斗 2.剑外忽传收蓟北() A.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 B.获得 C.结束 3.青春作伴好还乡() A.年轻人B.青年的时候 C.春天的景物 4.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孤城遥.望玉门关(远远的) B.青春 ..作伴好还乡(春天) C.五千仞岳上摩天 ..(一种旅游玩具项目) D.不破楼兰终不还.(回来) 三、理解诗题,完成练习。 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从“将晓”可以知道作者写诗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感”说明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是________的意思,“金甲”是指________,“穿金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从中感受到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

誓言。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两句话包括四个距离遥远的地方,用加点的词串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字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所以用“______”;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驰,所以用“______”;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所以用“______”。 五、下列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了一个“喜”字。 B.“满”描摹了诗人眼泪犹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诗人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用拟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白日放歌须纵酒”写出了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狂态,体现了诗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六、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七、课内阅读 (一)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是_____________曲名,内容多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孤城”的意思是孤零零的城池。 B.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C.“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绝不返回。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3.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9.古诗三首(含答案)

9.古诗三首 一、填空题 1. 请将这些同音字送回家。 忆亿异 我们国家大约有十四_____人口。 同学们_____口同声地说:“好!” 奶奶经常_____起往事。 倍被陪 我_____小红去书店看书。 门_____他轻轻地关上了。 我要加_____努力学习。 2.文人墨客大访问。 (1)王安石(1021-1086),字____,号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家、_____家、_____家。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进行_____。他的散文代表作是《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之一。 (2)杜牧(803-852),字____,号____,以____著称,内容以_____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与_____并称“小李杜”。 (3)王维( 701-761),字_____,号____,与____ 合称“王孟”,有_____”之称,苏轼评价其“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诗回放。 (1)农历九月九日是_____节,又称_____节,在这个节日中有_____、_____的习俗。山东是指_____。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

_____的思念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久之心。 (2)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描写了诗人在_____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_____、_____和_____。 4. 古诗中的地名。 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歌舞几时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__________无故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_____。 __________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识_____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读古诗,猜成语。 花谢花飞飞满天。(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此曲只应天上有。(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6.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有:( )、( )、( )、( )、( )、( )、( )、( )、( )、( )、( )、( )、( )、( )、( )。 二、按要求做题 1.小小魔术师。照样子添上部首再组词。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 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教法与学法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使用的叙事手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 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 3.ppt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 ppt出示练习题。 【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包裹 钻出地面 长成大树 手推车 椅子木地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

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 好》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

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据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流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教材说明:部编版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 设计理念: 1.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双线提升:既要感受到童话的丰富想象,积极心态带来的快乐,更要指导学生练习抓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概括表达能力,感受童话语言的趣味性。 2.对比、拓展阅读,多角度认知事物:通过和相似内容文本的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思考生命的话题。 生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能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文中的新词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对于童话类作品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捕捉信息的能力,能够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_古诗两首_教案

9. 古诗两首 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 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 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品读体验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5、练习背诵 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预习+同步练习

知识点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给后人留下100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主题:《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换下旧桃符。 注解: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

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鉴赏:诗的前两句:这两句写“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用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诗的后两句:“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全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通过对“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 古诗三首》 精美教案(统编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课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泽东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3.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从军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