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一生和对温度的要求

水稻的一生和对温度的要求
水稻的一生和对温度的要求

水稻的一生和温度

栽培水稻主要分为粳稻和籼稻,我国长江以北主要栽培粳稻,以南主要栽培籼稻。粳稻,一般茎杆较矮,叶子较窄,深绿色,米粒短而粗,其米粒不粘。粳稻籽粒阔而短,较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籽粒强度大,不易落粒,耐压性能好,加工时不易产生碎米,出米率较高,米饭胀性较小,热饭浓香,冷饭生硬。籼稻的性状比较接近于其祖先野生稻,所以有学者认为籼稻为基本型,粳稻为变异型。籼稻适宜于在低纬度、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谷粒易脱落,较耐湿、耐热、耐强光,但不耐寒;粳稻则较适于高纬度或低纬度的高海拔种植,较耐寒、耐弱光,但不耐高温。我国90%的水稻面积是籼稻,糯稻只占全部水稻面积的10%左右。糯稻是由籼稻发生单基因突变而来,并且仅在谷粒的质地、粘度上有所差异。

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

1、幼苗期:秧田期

2、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

3、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

4、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到损伤,需要5-7天时间地上部才能恢复生长,根系萌发出新根,这段时期称返青期。水稻返青后分蘖开始发生,直到开始拔节时分蘖停止,一部分分蘖具有一定量的根系,以后能抽穗结实,称为有效分蘖;一部分出生较迟的分蘖以后不能抽穗结实或渐渐死亡,这部分分蘖称为称为无效分蘖。分蘖前期产生有效分蘖,这一时期称有效分蘖期,而分蘖后期所产生的是无效分蘖,称无效分蘖期。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水稻生殖生长期包括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拔节孕穗期是指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抽穗开花期是指稻穗从顶端茎鞘里抽出到开花齐穗这段时间,一般5-7天;灌浆结实期是指稻穗开花后到谷

粒成熟的时期,又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水稻生殖生长期的生育特点是长茎长穗、开花、结实,形成和充实籽粒,这是夺取高产的主要阶段,栽培上尤其要重视肥、水、气的协调,延长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物质积累转化率,达到穗数足,穗型大,千粒重和结实率高。

温度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粳稻为10℃、籼稻12℃,早稻三时期以前,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后季稻秧苗温度高于40℃易受灼伤。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小孢子阶段及减数分裂细线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32℃(杂交稻25~30℃),当遇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

由于高温条件下水稻光呼吸作用增强。其光合作用适宜温度范围较大,籼稻为25~35℃、粳稻为18~33℃,当籼稻低于20℃或高于40℃和粳稻低于15℃或高于38℃时,光合作用急剧减弱。稻根呼吸作用随温度升高至32℃时迅速加快,然后缓慢增加,至38℃时达最大值,接着减慢,而稻叶呼吸在20~44℃之间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强。低温(尤其霜冻)情况下,光合效率受抑制,稻根吸水减少,导致气孔关闭和叶片枯萎。根呼吸对高温危害的反应比叶片更敏感。

水分水稻全生长季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毫米之间,大田蒸腾系数在250~600之间,水稻蒸腾总量随光、温、水分、风、施肥状况、品种光合效率、生育期长短及熟期而变化。单季中、晚稻在孕穗期、双季早稻在开花期、双季晚稻在拔节、孕穗期蒸腾量最高。当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持水量57%时,水稻光合作用效率开始下降;当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时,稻叶光合作用最强。随着湿度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水稻需要水层灌溉,以提高根系活力和蒸腾强度,促使叶片蔗糖、淀粉的积累和物质的运转。淹灌深度以5~10厘米为宜,但为了除去土壤有毒的还原物质,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根系活力,还应进行不同程度的露田和晒田。水稻幼苗期应采取浅水勤灌,有利扎根;分蘖期为促进分棵,以水调温,水层保持在2~3厘米左右,分蘖后期排水促进根系发育;拔节孕穗期是水稻需水最多时期,宜灌深水(6~10厘米);抽穗开花期根据天气与土壤条件,可以轻脱水或保持一定水层,空气相对湿度70~80%有利受精;灌浆期田面要有浅水,乳熟后期干干湿湿,有利提高根系活力及物质调配和运转。水稻在返青期、减数分裂期、开花与灌浆前期受旱减产最严重,返青期缺水,影响秧苗活棵和分蘖;减数分裂期缺水,颖花大量退化,出穗延迟、结实率下降;抽穗期受旱,影响出穗,减产严重。灌溉期受旱,粒重下降而影响产量。水稻在返青期、减数分裂期、开花期对淹水最敏感,长期淹水会导致死苗、幼穗腐烂和结实率降低。

光照水稻是喜阳作物,它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水稻单叶饱和光强一般在3~5万勒克斯左右,而群体的光饱和点随时面积指数增大而变高,一般最高分

蘖期为6万勒克斯左右,孕穗期可达8万勒克斯以上,但其光合作用随照度的增加不如C4作物玉米明显。据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i976年对50个水稻品种在6万勒克斯光强下测定,其光合率为34.5~62.1毫克·分米-2·时-1(平均约44.6毫克·分米-2·时-1),同化量因品种、叶龄、含氮量、叶片厚度而异。在光饱和状态下,水稻上部第一、二叶光合率和光饱和点明显高于第三、四叶(见图)。水稻穗的光饱和点为1~3万勒克斯,同化量最大值为2毫克·分米-2·时-1。叶鞘的光饱和点为2~4万勒克斯,同化量最大值为3毫克·分米-2·时-1 。

据观察,水稻抽穗时,若叶面积指数为7.1,平展叶在冠层顶下30厘米处即有90%日光叶片截获,而直立叶只有50%。因此从理论上说,直立叶水稻群体净光合作用要比水平叶群体大。但当叶面积指数相当小时,水平叶水稻群体显示较高的光合作用。此外,当阳光直射时,水稻群体叶片只有一面受光较强;阳光散射时,群体下层叶片受光比直射时多。当群体叶面积指数大于3时,反射辐射约为太阳辐射的20%,群体吸收太阳辐射在孕穗期最高,齐穗后逐渐下降。大部分能量被传导和蒸腾作用所消耗。水稻净光合强度最多不超过吸收总能量的5%~6%,其中孕穗期净能量转换率约为5%,抽穗期最高为7%,然后迅速下降。水稻是短日照作物,不同类型品种对光照长度的反应不同,在广州用41个品种经人工控制光长,其反应见表2。可见,早稻和中稻无一定出穗临界光长,在短日或长日条件下都可正常出穗,属短日照不敏感类型;晚稻品种大都是短日促进出穗,长日延迟出穗,有严格的出穗临界光长,属短日照敏感型。

二氧化碳和氧水稻叶面的光合作用速度随C02浓度上升而增加,当C02

浓度为100Oμl/L时,水稻幼苗生长速度相当于C02浓度为300μl/L时的2.5倍以上。大田水稻作物上一日内C02浓度变化可达60μl/L,中午稻田不同层次的C02值最大差异也可达40μl/L,稻田C02通量值可以下式表示:P=D1-2(C1一C2),P为C02通量,C1和C2分别为Z1和Z2两高度上空的C02浓度,D1-2是Z1和Z2之间交换速度(与风速有关)。当稻田风速大于0.3~0.9米/秒时,对进一步增强光合作用所需C02的输送已足够。水稻对CO2的吸收受02含量影响颇大。当02浓度低至3%时,水稻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会明显加强;但却会直接损害水稻受精过程而产生严重不育现象。

光温反应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变化受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期三个因素综合作用所决定。基本营养生长期反映水稻品种在高温短日条件下的生育期长短;感光性反映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对不同日长的反应特性,感光性强的品种在短日下生育期明显缩短;感温性是水稻品种生育期对温度的反应特性。感温性强的品种,当温度高时,生育期缩短明显。感温性、感光性及基本营养生长期等特性如表3所示。

生产与气象

引种研究中国水稻品种出穗期日数变化与纬度、海拔、经度的关系表明:由南向北,纬度每增加1度,年平均温度降低0.8℃,水稻生长季平均温度降低0.3℃,夏至日长平均增加(不等差逆增)5.4分钟,水稻品种出穗日数延迟2~2.5天;由西至东,经度每东移5度,水稻生长季平均温度和日长变化极小,出穗日数相差不多。因此南稻北引,平原移向高原,生育期延长,出穗迟缓,宜引较早熟品种;北稻南移,高原移向平原,生育期缩短,宜引较迟熟品种;东西相互引种,生育期变化小,易成功。此外,在低纬度地区(26°N以南)籼粳早、中晚稻可在本地互相引种;中纬度南部地区(26~32°N),可引种早、中稻和早熟晚籼、粳稻,中纬度北部地区(32~40°N)可引种早粳和中粳稻;高纬度地区(40~53°N)只能引种早粳稻。

适宜播栽期早粳在气温稳定在10℃以上(塑料薄膜育秧在8℃左右)播种,15℃以上栽秧;早籼在12℃以上播种,17℃以上栽种。为保证水稻齐穗扬花期基本不遇低温危害,粳稻安全齐穗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无连续3天以上低于20℃的低温,籼稻(包括杂交稻)要求22~23℃以上,无连续2~3天低于22~23℃的低温。北方早粳与南方早籼还要避过孕穗期低温冷害(最低气温粳稻不低于15℃,籼稻不低于17℃)。要使水稻抽穗灌浆期处于光、温、水分比较适宜,又尽量避开病虫害大发生时期,以获得较高的光合产量及子粒产量。

合理的群体结构水稻抽穗灌浆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很大最适叶面积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量,中国水稻齐穗期适宜叶面积指数在6.0~8.0。水稻前、中期适宜群体,要根据温度与季节条件来掌握。早、中稻季节短,要求叶面积上升快,晚稻则要求叶面积上升较慢,但一般均要求在中期(拔节后10~15天)封行,有利壮秆并结出大穗。

杂交稻制种与气象①定父母本播期差的有效积温差(X):X=A一(B十B/),A、B分别为父母本播种至始穗的有效积温值(见表4),B/为保证父母本盛花期相遇母本比父本提早2~3天抽穗所需的有效积温。父母本花期特点差异很大。父本花期较集中(5~7天);母本花期较分散(15天左右),故父本应分两期播种,并要求母本始穗比第一期父本始穗期早2~3天。②根据开花天气条件确定花时相遇时间。正常天气下,杂交稻父本(以IR24为例)上午9~11时始花、下午1时左右闭颖,峰期在10~11时;母本(以珍汕97为例)上午7~10时始花,下午2~3时闭颖,无明显峰期。阴雨全天无花;阴天始花推迟且集中;晴雨相间,雨隙花时集中。秋季制种穗部气温在27℃(春繁在30℃)以下,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开花。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指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农作物生长发育停止,在最适温度时,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再升高或降低,农作物开始出现伤害甚至致死。 (白 多, 于西藏白天的高温配合较强的太阳辐射,积累的有机物质多,晚上的低温消耗的有机物质少的原因。 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其它因子得到基本满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即气温越高,农作物生长发育越快。当活动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农作物才能完成整个发育周期(或者说农作物才能开花结果),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值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积温表现了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2019-8-5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有效积温。 生物学下限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指作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也就是作物生长三基点的最低温度。一般情况温带作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5℃,亚热带作物为10℃,热带作物为18℃。籼稻为12℃,粳稻为10℃,油菜为4—5℃。 如计算水稻的有效温度: 早稻播后,4月8号的平均气温为16℃,其有效温度为16℃-12℃=4℃ 4月14号的平均气温为8℃,低于水稻生长下限温度,则4月14号的有效温度为0。 活动积温计算公式: Y=∑ti>B Y为活动积温,B为生物学下限温度,ti>B为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即活动温度。∑ 10~ 热带植物-棕榈树寒温带高寒区泰加林仙人掌蓝藻地球上各地带的植物需要的最适温度的范围是不同的。热带植物生活最适温度范围多在30~35℃;温带植物多在25~30℃,而寒带植物的最适温度一般稍高于0℃。 2019-8-5

水稻的一生(选种)

水稻的一生(选种) 水稻种子处理可分为贮藏前、贮藏中期及播种前处理三类。今天我们说说种子播种前处理。用量一般钵盘育苗用种量25公斤(发芽率在95%以上),一般旱育苗30~40公斤。盐碱地适当多些,非盐碱地区适当少些,旱育稀植的也要少些。晒种选择阳光充足的好天气,在干燥平坦地上平铺席子摊开,厚度一寸,晒2~3天,白天晒晚间装起来,在晒的时候经常翻动,晒种能够促进种子活力,提高种子发芽率。目的是提高种子活性。晒种时种子摊铺要薄,定时翻动,做到均匀一致。翻动时防止弄破谷壳,防止几个品种同时翻动造成混杂。选种用清水选种只能选出空秕种子,没有成熟好的半成粒就选不出来。用这样的种子育苗时,秧苗素质差生长缓慢。所以选种时,水的相对密度应达到1.13,(25公斤水中,溶化6公斤盐的相对密度在1.13左右),在此盐水中选种就能把成熟差的稻粒全部选出来。但特别提醒,盐水选种后一定要用清水洗2次,不然种子就不能出芽。浸种消毒目的是使种子充分吸水有利发芽,同时消毒防治恶苗病。水稻种子稻壳厚,吸水慢,所以在催芽前要浸种,使其充分吸水;为防止水稻病害,还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水稻浸种时间长短与浸种水温的高低有关。一般水温15℃时浸种5~6天,水温10℃时浸种7~8天。目前生产上消毒药剂很多。胎里

壮、咪鲜胺比较普遍效果较好,注意浓度不要过大,浓度过大或浸种时间长会抑制芽生长,出芽慢。催芽不论什么方法,其原理都是一样的,即“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 。高温催芽就是在30~32℃下,经1~2天内破胸露白。破胸露白后,温度降至25~28℃左右,即所谓适温。12~15小时后,芽长达0.1厘米左右,就可以把种芽薄薄的摊开,置于自然温度下,散热降温。待种芽温度降至与自然温度相同时即可播种。催芽过程中应防止高温烧种。超过36℃种子即失去发芽能力。破胸前不补水,破胸要翻种,使种子发芽均匀;破胸后适当补水,注意通风增氧,即可催出茁壮的好芽。 网络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水稻虫害我国已知的水稻虫害有3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20余种,常见的水稻虫害有以下几种: (1)水稻螟虫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部分地区还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1千克拌细土30千克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粘由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辛硫磷O.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繁殖量大,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 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对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螟松0.1-0.15千克对水喷洒。(4)负泥虫负泥虫又称“背屎虫”,负泥虫的成虫、幼虫都可以危害水稻,但以幼虫为,主,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纵行的白色条纹,叶尖逐渐枯萎,危害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全株死亡,一旦发生,常减产10%左右。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结晶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接近傍晚时用药为好。 2、水稻病害 (1)稻瘟病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主要稻瘟病的识别如下。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 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好几种类型,但主要是慢性型奉。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30%稻瘟灵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

气象灾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气象灾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摘要介绍气象灾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包括水稻冷害、高温热害、倒伏3个方面内容,指出水稻在各灾害中的受害指标和分级标准,以为水稻种植中的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气象灾害;冷害;高温热害;倒伏 水稻是世界上栽培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也是种植面积最大、商品率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更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第1位。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各种灾害发生频繁,造成产量损失。为减轻灾害对水稻生产所产生的影响,要了解灾害的性质及其发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冷害 水稻冷害是指水稻各生育阶段,所需临界温度以下的零上温度造成的生理障碍[1]。一般分2种类型:一种是障碍性冷害,即低温直接对水稻植株或器官造成致死性伤害。如:秧苗期遇冷害造成秧苗青枯或黄枯死亡;减数分裂期(即孕穗前期,距孕穗1周左右)遇冷害使花粉粒败育,导致水稻抽穗后不能正常扬花灌浆,造成空瘪率增加;开花期遇冷害会破坏授粉受精过程。另一种是延缓性冷害,即低温未直接对水稻植株或器官造成致死性伤害,而是使水稻植株发育迟缓,造成水稻开花期延长,灌浆不彻底,导致千粒重下降,影响水稻产量[2]。如:抽穗前遇到低温冷害,使抽穗延缓或抽穗后不能及时扬花;灌浆期遇到低温冷害,造成籽粒灌浆不良,导致千粒重下降等,若该时期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1.1环境因素和温度指标 (1)秧苗期。秧苗期冷害的一般受害指标:日平均气温低于10~12 ℃,最低气温低于3 ℃,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持续3 d以上可能对秧苗产生影响。日照良好时会出现青枯死苗;连续阴雨天出现黄枯死苗。 (2)减数分裂期。水稻减数分裂期对低温最敏感,适宜温度日平均气温20~25 ℃。受害指标:日平均气温低于19~20 ℃,最低气温15~17 ℃,持续3 d 以上,影响水稻灌浆结实。 (3)开花期。受害指标:在晴天,日平均气温≤18 ℃,持续3 d以上可导致花期延长,灌浆不彻底;在阴天,日平均气温≤20 ℃,持续3 d以上同样可导致花期延长,灌浆不彻底,造成空瘪率增加。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 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 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此外,温度还影响着作物病虫 害的发生、发展。 一、植物在环境中生长的要求。 (一)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 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的生命活动最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植物停止发 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 影响,所以在植物温度三基点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 低温度指标,即最高致死温度和最低致死温度,合成为五基点温度。不同的植 物对三基点的温度要求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命阶段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生长发育的不同生理过程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维持生命温度一般在-10~50℃,生长温度在5~40℃,发育温度在10~35℃。

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 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 危害,达到 生命最低或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最高与最低致死温度,统称为5个基本温度指标。 不同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发育期,三基点温度是不相同的。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用途很广。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的种植季节 和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等方面都必须考虑三基点。 (二)受害、致死温度 植物遇低温导致的受害或致死,称为冷害或冻害。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冷害或寒害,在0℃以下的危害则为冻害。植物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危害称热害。 二、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据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 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消耗少即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温度 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作物品质的提高。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生长的瓜肉和肉 质直根类作物,含糖量增加,小麦千粒重及蛋白质含量均提高。

水稻一生主要虫害全解

水稻三化螟 学名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鳞翅目,螟蛾科。异名Scirpophaga incertulas。别名钻心虫。分布在以南各稻区。 寄主水稻。只为害水稻或野生稻,是单食性害虫。 为害特点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在寄主 分蘖时出现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 “枯孕穗”或“白穗”。严重的颗粒无收。 近年三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其 原因是多方面的。三化螟为害造成枯心苗, 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 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 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 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 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 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 孔外无虫粪,茎有白色细粒虫粪。别于大 螟、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为害特点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在寄主 分蘖时出现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 “枯孕穗”或“白穗”。严重的颗粒无收。 近年三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其 原因是多方面的。三化螟为害造成枯心苗, 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 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 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 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 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 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

孔外无虫粪,茎有白色细粒虫粪。别于大 螟、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为害特点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在寄主分蘖时 出现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或“白 穗”。严重的颗粒无收。近年三化螟的严重为害又 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多 方面的。三化螟为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无虫粪,茎有白色细粒虫粪。别于大螟、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生活习性年生2—3代,、、、3代,高温年份 可生4代,5代,6—7代,南亚热带10一12 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越冬。翌春气温高 于16℃,越冬幼虫陆续化蛹、羽化。成虫 白天潜伏在稻株下部,黄昏后飞出活动, 有趋光性。羽化后1—2天即交尾,把卵产 在生长旺盛的距叶尖6-10cm的稻叶叶面或 叶背,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产卵较多,拔 节期、齐穗期、灌浆期较少。每雌产2—3 个卵块。初孵幼虫称作“蚁螟”,蚁螟在 分蘖期爬至叶尖后吐丝下垂,随风飘荡到 邻近的稻株上, 在距水面2cm左右的稻茎下部咬孔钻入叶 鞘,从孵化到钻入历时30一50分钟,后蛀 食稻茎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或即将抽穗 的稻田,蚁螟在包裹稻穗的叶鞘上咬孔或 从叶鞘破口处侵入蛀害稻花,经4—5天, 幼虫达到2龄,稻穗已抽出,开始转移到穗

水稻生长过程概述

水稻的生长发育 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王维金,1998.8) 幼苗期:秧田期 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 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 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到损伤,需要5-7天时间地上部才能恢复生长,根系萌发出新根,这段时期称返青期。水稻返青后分蘖开始发生,直到开始拔节时分蘖停止,一部分分蘖具有一定量的根系,以后能抽穗结实,称为有效分蘖;一部分出生较迟的分蘖以后不能抽穗结实或渐渐死亡,这部分分蘖称为称为无效分蘖。分蘖前期产生有效分蘖,这一时期称有效分蘖期,而分蘖后期所产生的是无效分蘖,称无效分蘖期。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水稻生殖生长期包括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拔节孕穗期是指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抽穗开花期是指稻穗从顶端茎鞘里抽出到开花齐穗这段时间,一般5-7天;灌浆结实期是指稻穗开花后到谷粒成熟的时期,又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水稻生殖生长期的生育特点是长茎长穗、开花、结实,形成和充实籽粒,这是夺取高产的主要阶段,栽培上尤其要重视肥、水、气的协调,延长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物质积累转化率,达到穗数足,穗型大,千粒重和结实率高。 温度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粳稻为10℃、籼稻12℃,早稻三时期以前,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后季稻秧苗温度高于40℃易受灼伤。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小孢子阶段及减数分裂细线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32℃(杂交稻25~30℃),当遇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 由于高温条件下水稻光呼吸作用增强。其光合作用适宜温度范围较大,籼稻为25~35℃、粳稻为18~33℃,当籼稻低于20℃或高于40℃和粳稻低于15℃或高于38℃时,光合作用急剧减弱。稻根呼吸作用随温度升高至32℃时迅速加快,然后缓慢增加,至38℃时达最大值,接着减慢,而稻叶呼吸在20~44℃之间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强。低温(尤其霜冻)情况下,光合效率受抑制,稻根吸水减少,导致气孔关闭和叶片枯萎。根呼吸对高温危害的反应比叶片更敏感。 水分水稻全生长季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毫米之间,大田蒸腾系数在250~600之间,水稻蒸腾总量随光、温、水分、风、施肥状况、品种光合效率、生育期长短及熟期而变化。单季中、晚稻在孕穗期、双季早稻在开花

水稻的一生

水稻的一生 一、水稻一生概述: 水稻从种子发芽到谷粒成熟全生育期中,经过生根、长叶、分蘖、穗分化、孕穗、开花、灌浆到成熟,每一个生育期对外界条件即温度、水分、空气、光照、养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掌握它的生长规律,不断提高水稻的栽培技术,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水稻的一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前,为营养生长阶段,主要是建成营养生长器官,为生殖生长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从幼穗开始分化到稻谷形成,为生殖生长阶段,此期主要是长穗、开花、灌浆、结实。构成产量器官,同时,根据水稻外部生态显著变化的情况,又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这些时期通常包括:秧苗期,移植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黄熟期等。这两个阶段和这些生育期是互相交叉,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 二、水稻优化控灌技术: 水稻是喜水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水稻的各个生育阶段对水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掌握水稻各生育期需水规律,实行科学用水,是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2.1水稻节水技术概述: 水稻和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把水稻称为水生作物,这说明它离不开水,水稻需要在一定水份条件下生长,这是它的生理需要,但是,水稻又和它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分不开。人们称水稻是水生作物,但水稻的一生并不是每个生育阶段田面都要保持水层。有时田面需要浅水,有时不需要水层,实践上看,水稻是一种半水生作物,这就为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旧的整地和灌水方法,以水整地为主,深水灌,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不利于根系发育,因此普遍低产。高产水稻必须改革稻田的整地灌溉技术,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使水稻有个良好的生活条件,水稻的高产经验是:“要以根定水”“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增产”;二是“水肥气热”这四个条件与土壤肥力相互配合,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温,干干湿湿,壮根保叶,提高产量。 在稻田水、肥、气、热四大因素中,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水调气,以水调温,以水调肥,就可以有效地对水稻生育进行促控,这是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研究的基本原理。节水灌溉具有许多优点。 2.1.1更新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氧化还原电位,能排除有害物质,防止烂根,有利于根系发育。 2、能抑制氮素过量吸收,有抑制无效分蘖效果,并能提高稻株体内的碳氮化,促使结实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约1/2的人口以之为主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水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重要的因素。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温室效应的加剧,短期异常高温发生频繁,高温已成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水稻;高温 Abstract: R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supplies in the world,there are about half of people as the main food around the world,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y,ri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social stab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with the rapid glob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resulting in green house effect and temperature rising, high temperature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main disastrous factors in crop production. 自20世纪来,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的气候变暖现象表现明显,短期异常高温发生频繁,高温已成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所释放的温室气体已使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约1℃,预计到21世纪末还将上升1. 4~5. 8℃。至21世纪中叶我国的粮食作物产量有可能因 此而减少三成[2]。 1、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1高温对水稻幼穗分化期的影响

《水稻的一生》

田园《水稻的一生》 章秀福引自《水稻及现代农业知识讲座》2001年17~25 水稻的一生是指水稻从种子(活的稻谷)播种发芽到稻谷(新种子)形成成熟的全过程。在水稻的一生中有着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我们通常根据各个生育时期所建成的器官不同,将水稻的一生划分为三个生育阶段。这三个生育阶段分别是营养生长阶段(a)、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b)和生殖生长阶段(c)(如图1)。 营养生长阶段是播种到稻穗分化之前的一段时期,通常叫做生育前期。在这一生育阶段主要是长根、出叶和分蘖,建成营养器官如根、叶、分蘖等。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是从稻穗开始分化到抽穗以前的一 段时期,通常叫做生育中期,也叫做长穗期。这个阶段除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继续生长外,主要是茎秆伸长、幼穗形成。 生殖生长阶段是从稻穗抽出到新种子成熟的这段时期,通常叫做生育后期,也叫结实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抽穗、开花、结实,形成新的成熟种子。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种子的结构,水稻植株各个器官的形态、生长过程和作用,以及水稻产量形成的全过程,下面我们将逐一给予介绍。 一、水稻种子的结构 水稻种子就是我们通常所叫的稻谷,在植物学上它应该叫做颖果。为什么要把水稻种子叫做颖果呢?原来水种子实际上是果实,在它的外

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硬硬的金黄色外壳,它就是颖壳(谷壳),在颖壳里面包裹着的是一粒果实,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糙米(如图2)。糙米由果皮、胚乳和胚组成,胚乳占糙米重量的近90%,含有丰富的淀粉,是幼苗生长主要养分的来源。胚位于米粒腹面的基部,由胚根、胚芽、胚轴和盾片四部分组成,是发育成水稻幼苗的原始体。 二、稻种发芽和幼苗生长 水稻种子吸收水分膨胀后就恢复了活性,开始发芽和幼苗生长。最先突破谷壳的是胚芽鞘和胚根鞘,胚根突破胚根鞘,向下生长为种子根;胚芽从胚芽鞘中抽出的是一片只有叶鞘而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不久,抽出具有叶鞘和叶片的第一片完全叶,以后抽出的叶,按顺序分别叫做第二、第三......叶。当第一片叶刚抽出时,在芽鞘节上开始长出2条不定根,在第一片叶的抽出过程中还会长出3条不定根,这样一株幼苗就形成了(如图3)。幼苗生长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靠水稻种子自身的贮藏器官胚乳提供的。在幼苗生长到三叶期以前,主要是依靠胚乳贮藏的养分,三叶期以后才靠幼苗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养分、水分和由叶片制造的有机养分。正因为这样,我们把幼苗三叶期前后称为离乳期。 三、根的生长 水稻的根有些象人的胡须一样,所以把它称做为须根系。它是由种子根和不定根组成的。由胚根生长形成的一条主根就是种子根,在幼苗期起吸收水分和支撑作用,一般在不定根形成以后就逐渐枯死。不定根是从茎节上生出的,在每个未伸长节间的茎节上都会长出若干条不定

水稻主要虫害word版

水稻主要虫害 1三化螟 只危害水稻,是一种单食性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前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淡黄色,中央有一个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产卵后脱落。雄蛾前翅淡褐色,翅尖至内缘中央附近有一斜带,中央有一个黑色点,外缘七个黑点。卵块长椭圆形,中央稍隆起,覆盖黄褐色绒毛,卵块内卵粒,中央三层,边缘一、二层。幼虫体为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腹足不发达。蛹初为黄白色,后变黄绿色,雄蛹触角长达翅长的7/8,后足伸长达第七或第八腹节。雌蛹触角长达翅长的1/2,后足伸长达第六腹节。 发生特点:成虫口器退化,白天静居在稻丛中,黄昏开始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扑灯习性,夜间交尾和产卵。在产卵时有选择生长嫩绿茂密的水稻产卵。秧田卵块多产于叶尖,大田卵块多产于稻叶中、上部。雌蛾一生可产卵1—5块,卵粒100—200多粒。 初孵幼虫叫蚁螟,蚁螟破卵壳后,以爬行或吐丝漂移分散,自找适宜的部位蛀入危害。秧苗期蛀入较难,侵入率低。分蘖期极易蛀入,蛀食心叶,形成枯心苗。幼虫一生要转株数次,可以造成3—5根枯心苗,形成枯心塘。圆杆拔节期蚁螟侵入较难,孕穗到破口露穗期为蚁螟侵入

最有利时机,也是形成白穗的原因。幼虫转移有负苞转移习性。幼虫老熟的第一、二代在近水面处稻茎内化蛹。越冬幼虫在稻桩结薄茧过冬,明年4—5月在稻桩内化蛹。

2稻纵卷叶螟: 重点防治主害代。在低龄幼虫期,每百丛水稻有初卷小虫苞15个-20个,或穗期每百丛有虫20头时施药。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毫升-200毫升,或50%杀螟松乳油72毫升,任选一种,对水60千克-72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5千克-7.5千克低量喷雾。施药时间以傍晚为宜。 3稻飞虱: 飞虱种类很多,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一)、褐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长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黄褐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的全部黑色。短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豆浆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虫全部黑色。卵:红长0.8毫米,长卵圆稍弯,初产乳白色,渐变灰黄色,在较细一端出现一对黄色的眼点,卵成块,常15~30粒排列,卵痕不显著,卵块产在叶稍内侧,表皮常肿。若虫体近椭圆形,腹部末端浑圆,初龄若虫体淡黄,眼暗赤黑色,腹背3~4节后缘白横带明显。大龄若虫腹背白斑与白横带更明显,体色黄褐或暗褐色。

浅谈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

浅谈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 【摘要】概述了水稻低温的危害, 冷害的生理基础、遗传机理、并展望了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低温危害、冷害生理、遗传机理 水稻是仅次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约1.8 亿hm2,产量约占世界粮食总产的1/3。水稻是一种喜温作物,对温度非常敏感[1]。在水稻广泛种植的温带、热带、亚热带地区,冷害也会频繁发生,这不仅影响了水稻生产的稳定,也威胁到世界粮食安全。我国所有稻区均有冷害发生,一般每4 ~5 年就发生1 次较大规模的冷害,使我国灾年年损失稻谷50 ~ 100 亿kg[2]。东北三省的稻区平均每3 ~ 4 年就会遭遇1 次较大规模的冷害,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水稻除了受“倒春寒”的危害而造成早稻烂种、烂秧外,还存在“寒露风”的危害,影响晚稻的抽穗与结实。为了克服低温对水稻的不利影响,除了采取一般的农业措施外,选用耐冷品种是减轻低温冷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培育抗冷性水稻品种并应用于生产,保持水稻持续高产、稳产,是当今水稻耐冷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关注水稻安全生产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低温危害、冷害生理、遗传机理综述了水稻孕穗期冷害的研究进展, 为选育和鉴定耐冷性水稻品种提供参考。 1.水稻低温的危害 1.1水稻低温冷害的概念 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遭遇发育所需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温度, 造成水稻的生理损伤, 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使产量降低。水稻生育期中有4个时期最易受冷害影响, 分别是芽期、苗期、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 其中孕穗期冷害与水稻产量具有密切的关系。孕穗期冷害是指水稻进入生殖生长到开始抽穗开花期间受到低温的影响, 导致花粉发育不正常继而影响正常开花授粉形成空壳的一种冷害[4]。这类冷害常在日本东北部及北海道、菲律宾北部、印度北部山区、印度尼西亚山区、尼泊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我国的东北、云贵高原粳稻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晚稻中发生. 1.2水稻低温冷害类型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低温和光照不足,由此引起种子发芽不良、烂秧、幼苗生长缓慢、不育、成熟不良,最终导致产量减少。根据发生特点可将水稻冷害划分为障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第二章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1、水稻一生包括几个生育阶段 水稻一生从种子发芽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直到新的种子形成为止。根据水稻一生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通常划分为两个生育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4个生育时期,即秧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及结实期。 (一)水稻营养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幼穗分化前,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摄取养分长植物体,为过渡到下一发育阶段积累必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幼苗期是指秧田期稻种发芽,出苗到插秧前,分蘖期依分蘖时间和速度不同,又分为分蘖始期,最高分蕖期、分蘖末期等。分蘖期间分蘖数开始时增加较慢,数量少,称分蘖始期,随着稻株同化作用的增加,生长旺盛,分蘖速度加快,分蘖茎数迅速增加以至达到最高分蘖数,称最高分蘖期,最高分蘖期以后,分蘖茎数的增加又趋于缓慢,以至分蘖茎数停止发生,即分蘖末期。水稻发生的分蘖并非都能成穗,只有有效分蘖茎数才是每亩穗数的基础。因此,了解水稻分蘖特性后,在农业生产上就要千方百计的采取促进措施,争取多一些有效分蘖。如果分蘖期光照充足、温度高、环境条件好,栽培上施足基肥,加强肥、水管理,供给稻株充足的营养物质,促使早生快发,就能达到早分蘖,低节位蘖数多,有效分蘖数多,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保证

在一定面积达到最高的有效茎数。因此,分蘖期是决定穗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二)水稻生殖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的种子形成。在这个时期要吸取大量营养物质,除建造植物体外,还要转化形成生殖器官,开花结实。生殖生长期包括幼穗形成期和结实期。幼穗形成期从穗原始体开始分化到抽穗为止。结实期是从抽穗开花到籽粒成熟为止。幼穗形成期间,稻株节间迅速伸长,植株高度增加很快,所以这个时期又叫伸长期,这个时期是决定每穗粒数多少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系到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此期如外界环境条件良好,营养充足,每穗粒数就多,则获得高产可能性就大,反之,外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稻穗生长发育,营养条件很差,穗头小,籽粒少,产量不高.从氮素供应情况看,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结束,所吸收的氮素数量约占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总量的30%左右,为此,栽培上特别强调在前期施肥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施穗肥的措施,补充营养,以增加粒数。结实期是结实率的高低和粒重的决定时期,此期营养条件妤,则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相反,养分不足,影响千粒重,因此,这个时期水稻继续吸收养分,氮素需吸收l0%左右,如此期养分不足,应施粒肥,增加粒重。结实率是指除去未受精的空壳和很早停止发育的秕粒以外的谷粒占全穗所有粒数(含秕粒)的百分率,成熟率还应除去结实率中不够充实的谷粒,因此,成熟率的标准要求比结实率高。 2、划分水稻品种早、中,晚熟的标准 人们常说这个水稻品种是早熟种、中熟种或晚熟种。那

几种微量元素作用及对水稻发育的影响(精)

几种微量元素作用及对水稻发育的影响 郑甲成 ,刘婷,张百忍,刘继瑞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康725021 摘要:硅、锌、锰、硼、硒是植物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植物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转化成有机物,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大量试验结果证明,适量施用微肥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增强水稻抗逆性和抗病性。我国在微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较大成就。关键词:硅元素;锌元素;锰元素;硼元素;硒元素;微肥;水稻 中图分类号:S143 7;S511 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684(2010S 0005 04 The Effection of Trace Elements on O ryza Sativa L.growth ZHENG Jia cheng,LIU Ting,ZHAN G Bai ren,LIU Ji rui Ankang Institute o f Agriculture and Science,Ankang 725021,China Abstract:Si,Zn,Mn,B and Se are essential trace elements for plant gro wth,trace elements in soil are transformed into organic matter by plants,which directly relate to human health.E 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trace fertilizer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Oryza Sativa yield and quality,and strengthen resistance and disease resistance.In trace fertilizer research,great achieve ments have been mad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Si;Zn;Mn;B;Se;trace fertilizer;Oryza Sativa L. 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体均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截至目前,有研究证实世界上存有107种化学元素,共同构成了世界上的生命体。然而,这些元素在自然界和各种生命体中的含量却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农田主要施用以含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为主的肥料,发现有时作物遭受病害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起初人们错误的认为是由于菌类引起,但

水稻病虫害知识

水稻病虫防治 一、稻瘟病 稻瘟病农民也叫“禾发瘟、”“吊颈瘟”等,是一种重要的暴发型流行性病虫害。发生重的年份如防治不及时,损失很大,甚至无收。 1、识别 稻瘟病为害水稻除叶鞘以外的各个部位。按发病的时期和受害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枝梗瘟等,其中叶瘟、穗颈瘟最常见。 苗瘟: 苗瘟是指发生在秧苗三叶期以前的稻瘟病。病苗多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成团枯死。 叶瘟: 是指发生在叶片上的稻瘟病。其病斑主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以慢性病斑最常见。慢性病斑: 一般为梭型病斑,有一条褐色的坏死线从病斑中央贯穿两端,这是识别慢性病斑的重要特征。急性病斑: 一般为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似开水烫过),在病斑的表面常有灰色的霉状物。急性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严重发生的预兆。 穗颈瘟和枝梗瘟: 是指发生在稻穗颈部和枝梗部的稻瘟病。发病初期先在穗颈(或枝梗)上产生褐色的点,后使穗颈(或枝梗)变黑枯死,使整个或部分稻穗(或枝梗)变白形成白穗,对产量影响最大。 节瘟:

是发生在水稻茎节上的稻瘟病。发病初期先在茎节上产生褐色的小黑点,最后整个茎节都变黑、凹陷折断,形成白穗。 2、发生特点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为害,尤其在秧苗3~5叶期、分末至孕穗期、始穗至齐穗期发生多、为害重。通常山区重于平原,早稻重于晚稻,地膜秧田重于露地秧田。稻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以发病稻草、种子带菌传播。其发生轻重同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及栽培管理切相关。一般气温在24—28C,相对湿度在92%以上或连续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品种抗性差、过多或偏迟施用氮肥也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此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关键在于选用抗病良种、种子消毒和药剂预防叶瘟和穗瘟。 (1)选用抗病良种。这是防治稻瘟病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对稻瘟病常发区尤为重要。 (2)种子消毒。所有种子在播种前都要用药剂浸种消毒,药剂可选用先安、强氯精等。 (3)烧毁带病稻草,合理水肥管理,不偏施、迟施氮肥。 (4)药剂防治。重点是预防叶瘟和穗瘟。一是在秧苗移栽前3-5天打好预防稻瘟病超级送嫁药;二是在大田出现叶瘟发病中心或急性病斑时,立即用药防治叶瘟;三是在破口初期对发生叶瘟及感病品种田要喷药预防穗瘟发生,重病田在齐穗期再防治一次。 药剂可选用正帮稻瘟病专用药、瘟失顿(三环唑)、富士一号(稻瘟灵)等。 二、纹枯病 纹枯病农民叫“烂脚病”、“花脚病”。它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发生普遍的常发性病害。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根据一年内不同季节的光照和温度环境的特点,讨论在气温升高时植物的物质生产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任何植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 首先,植物的生理活动、生化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一般而言,温度升高,升理生化反应加快、生长发育加速;温度下降,生理生化反应变慢,生长发育迟缓。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植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长逐渐缓慢、停止,发育受阻,植物开始受害甚至死亡。其次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它因子如湿度、降水、风、水中氧的溶解度等的变化,而环境诸因子的综合作用,又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温度的变化规律 温度的时间变化可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春、秋两季适中;一天中的温度昼高于夜,最低值发生在将近日出时,最高值一般在13~14时左右,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温度的空间变化主要体现在受纬度、海拔、海陆位置、地形等变化的制约上。一般纬度和海拔越低,温度越高;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温度变化的影响较为复杂。 植物属于变温类型,植物体温度通常接近气温(或土温),并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有滞后效应。生态系统内部的温度也有时空变化。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比空旷地面要低,夜晚和冬季相反;但昼夜及季节变化幅度较小,温度变化缓和,随垂直高度的下降,变幅也下降;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林内外温度差异越显着。 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节律性变温就是指温度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两个方面。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昼夜温差大则对植物的开花

水稻害虫

第一章水稻类害虫 在我国危害水稻的害虫有300多种,其中危害较重的常见种类有40多种。 常见水稻害虫主要有四类: 1.钻蛀类:钻蛀水稻的茎杆,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褐边螟、台湾稻螟。 2.刺吸类:刺吸水稻的叶片,如稻飞虱类,叶蝉类,蓟马类,稻蝽类。 3.食根类:取食水稻的根系,如稻根叶甲,稻水象甲、稻摇蚊、稻水蝇蛆。 4.食叶类:取食水稻的叶片。如稻纵卷叶螟,弄蝶类,眼蝶类,象鼻虫,负泥虫,粘虫类,蝗虫类、潜蝇等。 本章学习要求 熟悉:水稻作物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生活史和习性。 掌握:水稻作物重要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方法和具体措施。 一、钻蛀类害虫 这是一类以幼虫钻入稻叶鞘和茎杆中取食的害虫。 三化螟 (一)分布与危害 三化螟又名蛀心虫、钻心虫、蛀杆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向北分布到烟台。 食性专一。仅危害水稻,偶食野生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危害,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茎。形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半白穗”和“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mm ,雄蛾体长9mm 。 2.卵:雌蛾产卵块,椭圆形,几十粒至一百多粒卵相叠。 3.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又叫“蚁螟”。 4.老熟幼虫:头褐色。胸腹部黄绿色或淡黄色。 5.蛹:体长12-13mm,长圆筒形,初乳白色,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有银色光泽,外包白色薄茧。

(三)生活史和习性 一年可发生2-7代。在热带可终年繁殖。在温带不能终年繁殖,冬季需越冬,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成虫昼伏夜出,雌蛾白天常静伏在蹈株中上部,雄蛾多隐蔽潜伏于蹈丛基部。 飞翔力强,累计可飞翔30km,因此需注意联防。 成虫趋光性强,雌蛾交配后趋光性较强。雄雌蛾交配多在羽化后1-3天。 成虫产卵具趋嫩性和趋绿产卵习性,因此,生长茂密,面积大的稻田着卵多。 初孵幼虫先咬破卵块上胶质和绒毛或咬破卵块底部叶片穿孔而出,到附近稻株上钻蛀,,蛀入茎杆需40-50分种,此段暴露时间是用触杀剂防治蚁螟的大好时机。 幼虫在取食生长过程中常离开原危害稻株转移到新稻株上危害,此称为转株。 二化螟 (一)分布与危害 二化螟又名钻心虫、白穗虫。在我国向北可分布黑龙江克山,向南分布到海南,食性较杂。但以幼虫危害水稻为主。在分蘖时期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危害造成“枯孕穗”;抽穗期危害造成“白穗”;乳熟期至成熟期危害造成“虫伤株”。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mm,头胸黄褐色,前翅黄褐或淡黄色,外缘有7小黑点。雄蛾体长10-12mm。前翅近长方形,黄褐或灰褐色,翅面满布褐色不规则小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 2.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白色,后渐变成茶褐色,将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共6-7龄。末龄幼虫体长24-27mm。 4.蛹:体长11-17mm,圆筒形,初为淡黄色,体背可见5条纵线,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 (三)生活史和习性 1.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1-5代,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很大。 2.二化螟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野茭白、三棱草和杂草中越冬。 越冬幼虫抗逆能力强,冬季低温对其影响不大。到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还会爬出稻株转移蛀入麦类、蚕豆、油菜的茎秆内危害,并在茎秆内化蛹羽化。 3.二化螟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与越冬寄主关系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