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测试题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测试题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测试题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测试题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课一练基础识记一、选择题 1.“上古三代”指的是() A.尧、舜、禹 B.夏、商、周 C.启、汤、文公 D.禹、启、汤 2.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 A.夏B.商 C.周 D.秦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A.夏 B.商 C.西周 D.秦朝 4.将都城迁到殷,使商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的商王是() A.商汤 B.商纣 C.盘庚D.武丁 5.周武王的军队与商军主力展开决战的地点是() A.阳城 B.镐京 C.洛邑 D.牧野 6.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属于() A.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D.10世纪40年代 7.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8.对西周时分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封者有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 B.诸侯可以在封地内搞分封 C.拓展了西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的权力 D.形成了众邦林立、脱离中央统治的局面,阻碍了社会发展 9.攻破镐京,灭亡西周的少数民族是() A.犬戎 B.匈奴C.满族 D.蒙古二、材料解析 10.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D?D――摘自《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卿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D?D――摘自《孟子?告子》回答:①材料一说明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分赐土地多少的依据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③材料二对诸侯作了哪些法律规定?为什么先“贬其爵”。此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探究 11.传说牧野之战结束后,周武王登上一座山峰,鸟瞰天下山川形势,面对苍天,喟然长叹:“唉,殷纣不善乘天意,失去天

命,我一刻也不能忘记这可怕的事情!”在返回镐京的途中,周武王一路忧心忡忡,从此夜不成寐。回答:① “夜不能寐”的周武王后来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国家的统治?

②这些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③假如你是周天子,你会怎样治理国家呢?开阔视野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被列为我国国家“九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目前已取得重大成果。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已经面世,还将出版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集》和一套《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所宣布的研究目标为:一、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给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二、商朝后期(武丁以下)各王,给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三、商朝前期,给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四、夏朝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一步,是西周自公元前841年前各王在位年代实数的确定,而关键的一年是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年。经过学者的辛勤劳动,已测定此年为公元前1046年,由此已推算出自周武王以后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和厉王各王的实际在位年数。其次,夏商周断代工程还大体推算和测定出商朝的始末年代,分别为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其间最重要的盘庚迁殷年代为约公元前1300年。第三,夏朝的始末年代也已推算出大致框架: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已于2000年11月初在我国各大报纸公布《夏商周年表》。(资料引自人教社教参) 商周时代的服饰周朝以分封制建国,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安定天下。其中,服装是每个人阶级地位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

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答案 1.B 2.A 3.B 4.C 5.D 6.B 7.C 8.D 9.A 10.①分封制,爵位②巡视诸侯管辖地区,诸侯朝见天子。诸侯服从天子,对天子尽义务。③一次不朝见天子则贬其爵位,再不朝则削其地,三次不朝见则天子派兵讨伐。赐地多少按爵位高低。巩固奴隶主统治。11.①实行了分封制。②拓展了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③想像有史为依据,合情合理即可。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教学课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作为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宗法制和分封制。 &学情分析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作为第一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新人教必修1)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2012-12-7 1.西周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机构。这种做法 A.便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B.使国家政权从松散趋向严密 C.仅凭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D.深刻影响秦朝以后的政治制度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5.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7.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8.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0《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最全版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记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理解由夏、商方国联盟到西周天下共主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2、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认识制度变化的因果联系。 3、初步理解政治制度涉及的范围,培养探讨人类政治活动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作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仍然是宗法制、分封制。能力要求重点在于认识和培养兴趣。 2、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3、探究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要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5、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形成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政权”?基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中国社会于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正式出现国家政权,标志是夏朝的建立,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早期的政治制度,进入了早期政治文明阶段。 (展示板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二是学习的要点;三是学习

夏商周政治制度 知识点

1、禅让制(公天下)定义:将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定义:政治权利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 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开始时间:夏 3、夏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都城:阳城国君:禹、桀 4、商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都城:亳、殷(盘庚迁都)国君:汤、纣 5、占卜 目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实质:通过神权来巩固加强王权 内容:①商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也是群巫之长②大事小情都要占卜 表现:敬鬼酬神、殉葬、祭祖、祭神 6、夏商的中央官制:相、卿士——掌管政务 7、夏商的地方管理制度——主要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内容: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并对商承担义务(定期纳贡、奉命征伐),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8、西周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都城:镐京国君:周武王(姬发)、周幽王(姬宫生) 9、分封制 推行者:周公 定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的义务:①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税 影响:积极——①周王与各诸侯国关系密切,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对后世的影响——被后世所沿用(汉初、明初) 10、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直接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11、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内容:①大宗、小宗体系②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 又称为宗子) 意义: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是“国”与”家”的统一 ③对现在社会的影响:积极——①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②“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寻根问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消极——①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的遗毒②等级观念严重③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 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我 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2、礼乐制度(周礼) 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定义: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实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1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4、世卿世禄制:西周各级贵族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 15、东周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都城:洛邑国君:周平王(姬宜臼)周赧王(姬延)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夏商王位世袭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2)、掌握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被封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分封制产生的影响和兴衰; (3)、掌握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对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理解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同一历史阶段相关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王位世袭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 三、 1. 2 1. 2. 1. 2. 3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思考题: 1、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2、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 度? (2) (3 3 4 1 A. C. 2、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十、课后反思: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

高中历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 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 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 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 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 (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 误区警示]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 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

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胸有成竹 泾渭分明 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峰回路 转柳暗花明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 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 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误区警示]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四、西周. 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和朝觐述职。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③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 4.影响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③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诗经》与《楚辞》。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讲授新课: 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奴隶社会的朝代更迭情况-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建立者-终结者 讲授新课: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哪位同学能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表示了他已是帝王的身份,而这和今天渐江绍兴禹庙大殿中所塑身穿华衮(gun)双手捧圭(gui)头戴冠冕的大禹像是一致的,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1)禅让制: ①概念:原始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这叫做

高中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第一目“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是讲述王位世袭制的产生、夏商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第二目“西周的分封制”则着重阐明分封制的产生、内容、作用以及后来被破坏的情况;第三目“西周的宗法制”主要是介绍宗法制的来源、特点、内容和作用.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正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想想议议: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吗?知道继承汉景帝皇位的人是谁吗? 是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由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而执掌朝政,这种制度就是王位世袭制.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怎么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结合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材料)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禹定国名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问题探究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王位世袭王位世袭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 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记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理解由夏、商方国联盟到西周天下共主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2、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认识制度变化的因果联系。 3、初步理解政治制度涉及的范围,培养探讨人类政治活动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作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仍然是宗法制、分封制。能力要求重点在于认识和培养兴趣。 2、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3、探究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要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5、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形成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政权”?基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中国社会于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正式出现国家政权,标志是夏朝的建立,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早期的政治制度,进入了早期政治文明阶段。 (展示板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二是学习的要点;三是学习建议。 (展示板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本课的基本概况;二是探究的问题;三是重要概念 (展示板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

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