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琥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琥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琥珀》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称科学小品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谨,条理清晰。

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作者通过大胆、丰富、周密的推测,想象了一万年前的故事。教学时,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真实情景描写的简洁翔实,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问:谁认识这是什么?板书课题。

2.解题:提问,谁知道什么是琥珀?出示材料,了解琥珀的有关知识。

3.看到这块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呢?如: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么被发现的?有什么用处……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三)检查初读效果。

1.说说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没有,你是怎么解决的。

2.指名认读词语。

3.围绕“琥珀”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过程——发现——价值(点击课件)

4.根据板书的提示,给这篇文章分段。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的特点

1.观察图片,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点击课件)

2、把课文中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画下来。(指名读)

3.作者围绕这块琥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五)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你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吗?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默读故事,思考作者是怎样想象松脂球形成的过程的?

3.指名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板书边总结: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里,松树才能渗出树脂;还需要松树老,因为只有老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一大滴松脂,足以同时包住这两个小虫,并积成一个松脂球。第三个条件要有苍蝇和蜘蛛。最主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一个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好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好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住,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形成这个特别的松脂球。

5感情朗读第二段。

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师生点评。

(六)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

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七)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八)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5)蜘蛛刚扑上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说起。

想象的依据;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最毒,气温最高,松树才能渗出松脂,并且不断地往下滴,这是提纲(2)想象的依据。

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约摸”就是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所以说“约摸算来”。但这个推测、估算又是有根据的,比较准确。从下文看,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合起来时间约摸有一万年了。

作者为什么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呢?

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就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埋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海在很远的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七)、了解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说说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点击课件齐读)

(八)、交流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九)、课外作业:想象这块琥珀还可能是怎么形成的?,你也编个故事,把它写下来。课后在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琥珀 教案

第四单元生命 琥珀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读写本课4生字,认读8个生字,并做摘录笔记。 2、我能用多种方法理解“约莫、澎湃、前俯后仰、飒飒、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我能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2、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

的?) (二)初读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诫子书教学设计完整版

诫子书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 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三、学生分析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诵读课文,识记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②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 ③积累名言警句,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②反复朗读感悟,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琥珀教案word版本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阅读课文,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3、归纳琥珀的形成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2、在讨论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琥珀的成因及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明确琥珀的形成条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琥珀形成科学研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琥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说一说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屏幕出示】判断题

(1)琥珀是松脂球。(×) 为什么是错的?(琥珀是经过松脂球和松脂球化石这两个阶段才可以形成的)(板书:松脂球、化石) (2)琥珀的形成差不多是一万年。(√) (3)琥珀只可以做装饰品。(×) (4)海洋与琥珀的形成有关。(√) (5)琥珀里都要有两只小虫子。(×) 二、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琥珀里都要有两只小虫子吗?(不是)为什么呢?所以说像我们文中这块里面有两只小虫子的琥珀是很少见的,想看看它吗? 【屏幕出示】琥珀图片 2、同学们,这就是文中的那块琥珀,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假如你是一位讲解员,你能向大家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吗? 评价: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 3、文中哪一个自然段集中描写了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4、好,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5、谁来读一读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 6、通过你的朗读,你觉得这块琥珀里的蜘蛛和苍蝇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样吗?(一样) 7、但这只蜘蛛和苍蝇可不一般,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万年以前。 8、一万年前的事是科学家亲眼所见吗?(不是)那就只能是(推测)。 9、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推测出什么? 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合理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或不知道) 生:知道。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查找的答案? 生: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琥珀”,(板书并指点学生读准课题,之后出示“琥珀”片) 琥珀大多呈浅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褐色的,可以做装饰品,老师这有一幅很特殊的琥珀化石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仔细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学生描绘琥珀。 (这样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展示琥珀图片给学生清晰印象。让学生初步见识琥珀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打开书,看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你一定还记得这篇童话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由实在事物进行合理想象。 师:那我们这篇课文是否也有这一特点呢? 如果有哪些段落是写实在事物,哪些是合理想象?读课文时别忘了做上记号,15分钟自由读课文。 三、自学过程 (以前介绍过高效读书法①看课题,提问题②接提示,归问题③初读文,读通顺④再读文,理内容⑤细读文,深研究。并且介绍过读书时的六种圈点符号:字加点,词横线。重要句,波浪线。分部分,双竖线。划层次,单竖线。疑问处,问号现。六种符号要记全。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正体现了自主教学的特点,而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难。) (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巩固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而且能自觉吸收“活”知识。) 四、师生交流,互动互学。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认真,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大片松林里。 生:我知道了小苍蝇是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被松脂包住的。 生:事情很巧,偏偏有蜘蛛想吃苍蝇,刹那间,蜘蛛和苍蝇都被松脂重重包住了。 师:刚才,同学说这件事很巧,你发现了吗?究竟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巧呢? 生:第7自然段,刚、突然、刚好、一齐等这些词都可以看出事情真得巧极了。 师:你读一下这段突出巧极了,试试看。 生:读。(师指点生读,读出感情。必要时师可范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所得好吗?好,接着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那只小苍蝇很可爱。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来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教学重点: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道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具体精神面貌来引入课题,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减学生紧张的情绪。 二、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简介琥珀 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 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 三、学习课文首尾段 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PPT展示: (1)琥珀形成的过程;(2—13) (2)琥珀发现的过程。(14---19) 过渡:我们先学习琥珀形成的部分。 2、PPT展示:琥珀之谜三: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3、同桌合作读2---13自然段,边读边标出来。 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五、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 1、PPT展示:琥珀之谜四: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2、小组讨论: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3、每组先说一个条件,小组说完后仍不够完整,可以补充。 4、边汇报,师边引导,PPT展示 (1)天气炎热——文中哪些句子提到“天气”?读原文句子。为什么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生答。 (2)老松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琥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了解琥珀 1、揭示课题,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灯片2) 2、通过文字、图片资料,认识琥珀。 (1)(灯片3)看课后小资料: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外观像松香,由浅黄色、褐色、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香味。琥珀很“娇气”,怕敲击,怕暴晒,怕高温,怕汽油,怕酒精……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很珍贵,市场上见到的大多是人造品。 (2)补充湖泊的用途:(灯片4)琥珀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做饰品,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通五淋”。据说唐代有一产妇,产后暴死,埋葬时,恰好唐代名医孙思邈路过。他见到棺材渗出鲜血,断定死者尚有生机,便叫她丈夫打开棺材抢救,施以“神药”,三天后产妇病愈如初。这“神药”就是琥珀。 3、欣赏老师课前收集到一些琥珀的图片(灯片5) (二)巧设疑问引出课题 过渡:看一块块琥珀形态各异,似脂似玉,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在这些琥珀里,包裹着昆虫的是最为贵重的,我们称之为“灵珀”。 今天我们课文里写的是怎样一块琥珀呢?(灯片6)这就是文章里写的那块琥珀,看,里面还有两只小昆虫——小苍蝇和蜘蛛呢。一块多么美丽、奇异的琥珀,看到它你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

最新诫子书教案全国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修身:修养身心。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琥珀》教案设计

《琥珀》教案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琥珀》教学设计_王玲湘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_王玲湘琥珀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 6 琥珀》优质课教学设计_4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重难点) 3、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因为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能够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能够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能够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能够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 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 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 树林里长着很多高大的松树。 e)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但我们能够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琥珀》教学设计76487电子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 76487

6、《琥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综合复习的第六课《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他们都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都是提“王”旁,汉字的偏旁大多都是表义的,(形容宝石,亮闪闪,美丽,珍贵)古时候,其实是 玉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二)交流预读,初步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你见过吗?欣赏图片 (2)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既然是科学小品,就应该有科学性? (3)、通过预习,你能提出那些疑问?(是有关科学的问题,思考的角度)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快速读课文,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小组交流。(提取关键词) 2.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请在文中找一找,画出来。 请你把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推测 “推测”是什么意思?你能否给它找一个近义词?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 林淑琴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对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主旨,励志修身。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要有初步了解。应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教法学法:朗读教学圈点批注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直接入题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预设问题:(1)告“诫”了什么?(2)对“子”的影响?(3)家“书”的语言艺术? 2.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说的是谁呢?(提醒学生记笔记)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二、出示目标(1分钟)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读目标) 三、出示学习任务(课件)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四、识字(圈点勾画批注)(1分钟) 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完成生字词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展示文中没有注音的词) 夫()淡泊()()淫()慢险躁()遂()庐() 五、朗读指导(10分钟) 1.平稳深沉要求读准字音 2.层次清晰读出句号长句的停顿四字短语 3.特别节奏拖音节拍读出感叹号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强调) (朗读,要读出一种文言文味道,必须把自己沉进去,把握好语气语调和感情) 三、听记翻译(合作)方式(10分钟) 1.听什么?记什么?听课文中没有注释的词并记在课本上。(课件展示) 之:的(结构助词) 行:品行 以:用来。(倒装句) 修身:修养身心。 广:扩展增长(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远大目标(形容词用作动词)“远大目标”应该是名词吧也:表判断 成学:成就 则:就 遂:最终; 悲:可悲 请根据老师给大家的注释加上课文注释,给文章做翻译。 (课件展示译文,学生对比,纠正,齐读翻译) 难点预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琥珀》教学设计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 10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

---------------------------------------------------------------范文最新推荐------------------------------------------------------ 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 3/ 10

《琥珀》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提纲

“仁爱诚朴智美勤勇” 优秀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小学语文 授课教师:赵晓程 授课年级:五年级 2018年11月17日

长春附属学校(小学部) 课题《琥珀》学科小学语文授课教师赵晓程授课班级五年五班 设计理念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采取半独立教学法,以问题引导,使学生从(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2)怎么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3)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来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明确科学小品文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小组研讨精炼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学难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想象的合理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速度。在阅读中能够以问题为依托,学会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探求知识,并引发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导法、总结法 学法小组合作、提取信息、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奥妙的世界, 去了解并认识新的事物——琥珀。 新课内容 师:有谁知道琥珀么?请为我们介绍下 生:琥珀是一种化石 生:琥珀通常都是由树叶、蚂蚁等小动物 被树脂包裹在里面,经过长时间石化形成的。 ……… 二、初识琥珀 师:大家基本从各方面介绍了琥珀,老师 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琥珀的图片,我们共同来看 下!(欣赏图片) 这美丽神秘的琥珀到底是什么呢?老师给大 家带来了较详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指名读资料) (资料补充: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 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很脆,燃烧 时有香味,摩擦生电,可做琥珀酸和漆,也可 入药,或做装饰品。琥珀是5000多万年前松 树脂的化石,在琥珀这种化石的植物脂内,常 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远古的小动物。在蜜 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的翅膀, 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可谓变化多端,异彩纷呈。) 师:看过琥珀的图片和介绍之后,谁能用一个 形容词来限定或修饰下琥珀呢? 生:美丽的琥珀生:神奇的琥珀 生:珍贵的琥珀生:瑰丽的琥珀 师:的确,琥珀就是美丽、神奇的。我们本篇 课文也向我们诉说了琥珀的故事。这就是我们 课文中提及的那块琥珀,谁能结合图片说下这 个琥珀的样子呢? 生:她是透明的,带有淡黄色 生:这快琥珀里面有两个小动物,蜘蛛和 苍蝇,此时他们两个正在进行活动。 生:我能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有苍蝇 和蜘蛛在里面,可以看见他们身上每一根毫 毛,并且在里面挣扎,四条腿的周围有黑色的 圆环。 师:对这块琥珀的样子的描述,大家是从 哪里找到的? 生:文中最后一个段落 1、情境创设的基础上, 利用图片,了解琥珀 2、整体感受琥珀的艺术 价值

(完整版)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 ..::淫.慢:险躁.:穷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课时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4篇) 琥珀教学设计1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

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琥珀》优质教案

5 琥珀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重点难点】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 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会用哪些词语来描绘琥珀?这么美丽、珍贵的琥珀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琥珀的来历。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生字:怒吼脂拭餐划晌辣渗挣番埋刷测详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脂、拭、晌、渗、挣、刷”是翘舌音;“怒”上部是“奴”,不要写成“如”。 4.教师范读,并指名朗读,解决难读语句。 三、了解文章内容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四、默读课文,交流疑问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2.总结疑问,交流解决。引导思考:(1)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2)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