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致青年公民

高一语文致青年公民
高一语文致青年公民

《致青年公民》二案一稿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二、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和背景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2、让学生诵读

3、理解诗歌

(1)

第1节写了什么?(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2)第2、3节写了什么?(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3)第4至6节写了什么?(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4)

最后一节写了什么?(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4、小结: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

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4、作业:(1)《评价手册》

(2)预习下课

《致青年公民》学案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嬉游(xī)单纯(chún)凄厉(qī)澄清(dèng)

B、召唤(zhāo)鲜血(xuè)给予(jǐ)吝啬(lìn)

C、混浊(hún)开辟(pì)不驯(xùn)号令(hào)

D、轰鸣(hōng)飞腾(téng)跃动(yuè)明澈(chè)

2、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4分)

A、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

B、公民们/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C、斗争/这就是/生命

D、祖国/需求/于你们的/比任何时候都/要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的一项是(4分)

A、就连梦都像百花盛开的旷野那般清新…

B、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每时每刻都在召唤你们投入

C、你们心上的世界如蓝天那样明澈而单纯,

D、北京的春天将因你们的号令停止了黄沙的飞腾

4、下面诗句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诗中第二部分是诗人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B、作者用“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这样语句来激励年轻人曲完成前辈未完成的事业。

C、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

D、诗人只赋予“斗争”重大的现实意义,没有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5、下列各句中,关于文学常识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1955年至1956年,郭小川写了一组诗,题名叫《致青年公民》。

B、饱满的政治热情、旺盛的战斗意志和正直坦诚的抒写是他的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C、他的诗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内容上充满革命朝气,在于诗歌语言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还在于它那新颖和富于音律美的排列形式。

D、他自觉投入革命斗争,自觉充当时代的歌手,但有一些探索性作品如《白雪的赞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因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而一再受到批判。

拓展创新:

(一)

不要说:“我年纪轻轻

担不起沉重。”

不,

命运

把你们的未来

早已安排定,

你们的任务

将几倍地

超过你们的年龄。

前一代——

你们的父辈

真正称得起

开天辟地的·

先锋,

他们用

热汗和鲜血

做出了·

前人所梦想不到的事情,而伟大到无边的

事业

却还远没有完成,

你们当然会

加倍地英勇

以竟全功。

呵呵,你们这一代

将是怎样的

光荣!

不驯的长江

将因你们的奋斗

绝对服从,

混浊的黄河

将因你们的双手

变得澄清,

北京的春天

将因你们的号令

停止了

黄沙的飞腾

大西北的黄土高原

将因你们的劳动

变得

和江南一样

遍地春风。

1、作者为什么用“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这样的词语?(6分)

2、从现实来看,青年人应该怎样去做?(6分)

3、这三节诗诗人是从那个角度来写的?(6分)

4、作者是怎样写“斗争”的?(6分)

5、开放题:作为年轻人,你从郭小川的诗中学到了什么?(6分)(二)

断章(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诗中揭示了什么?(5分)

2、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5分)

3、你怎样理解“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句诗?(6分)

4.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盼望(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5、诗人写了哪两个场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5分)

6、两位海员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相似之处吗?(5分)

7、这首诗右什么象征意义?(4分)

体验高考:

1、高考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5分)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2、预测题:仿照例句的形式,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4分)

例句: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穷兵黩武,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1)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题:按照不同的要求,把下面两句话组成不同的句子。(3分)

艺术家须有革命的世界观。

艺术家须有精湛的技术。

(1)表示两者缺一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调世界观的重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婉转地强调技术的重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创新题:下把下面的短句改成长单句(可以删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嫉妒是人人都具有的。

②嫉妒是一种缺陷心理。

③嫉妒是不足为奇和无可厚非的。

④嫉妒是由于羡慕一种较好的生活,想获得一种较高的地位,或是想得到一种较贵重的东西而产生的。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致青年公民

积累运用

1、D(A、澄清chéng;B、召唤zhào;C、混沌hùn;)

2、D祖国/需求于/你们的/比/任何时候/都/要多

3、C

4、 D诗人不仅赋予“斗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5、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作品。

拓展创新:

(一)1、作者用“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这样语句来激励年轻人曲完成前辈未完成的事业。

2、从现实看,祖国还处在贫穷落后之中,改变山河旧貌需要青年人双手、热情、意志和艰苦奋斗。

3这一部分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4、在这几节中,诗人不仅赋予“斗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即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解读,也能感受到诗人革命者的胸怀、哲人般的睿智和政治家的远见。

5、略

(二)1、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3、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心目中,“你”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想象中凸现出来.

4、A(“装饰品”与“人生悲哀”的说法与原诗的主题相悖)

5、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6、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理,却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7、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富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致青年公民说课稿

致青年公民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写了这首词,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第1节用称呼转变的方式,点明了题意。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2、3节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先以假设句委婉地告诫青年人不要一味单纯、天真,接着一转提醒他们应该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许多困难、挫折。经过这样的铺垫,第3节很自然地将诗歌推向第一个抒情高潮。诗人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时代的特征,“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斗争,也充满了激情、新生,火热的时代正召唤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而且这种“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人生意蕴,“斗争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第4至6节,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个角度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从未来看,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青年人必须担负起重大的任务;从历史看,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还没有完成,青年人必须“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从现实看,祖国还处在贫穷落后之中,改变山河旧貌需要青年人双手、热情、意志和艰苦奋斗。虽然在半个世纪后看或许能指出一些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明显地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自然听从人类的命令而未能注意遵循自然规律等,但超越这些局限来解读,我们仍应肯定献身祖国建设、改变落后面貌的那种激情、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一节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贡献给祖国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着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价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时代精神的光芒,使诗歌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20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