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答案

绪论 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1)正确。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即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人的认识是认识自己的感觉或是对“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
2、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觉的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客观实在性是它的唯一特性。而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事物的个性。此观点混淆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特性的关系。
3、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4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但同时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又不是机械的、的简单的摹写,而是在主动选择基础

上的创造性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5、答案要点:错误。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无条件性,但并不是不需要任何条件,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中,又能突破原有条件的限制,并能创造新的条件。
6、答案要点:错误(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2)真相是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了事物本质。所以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7、答案要点:错误(1)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承认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但是形而上学也不完全否认联系和发展,比如庸俗进化论,它也承认事物的发展,不过,它只承认事物量变而否认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不能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后区别开来。(2)不仅承认联系和发展,同时还必须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的观点,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8、答案要点:错误。(1)发展是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说发展都是质变。(2)但并非任何质变都是发展,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有三种不同趋势:一种是倒退、向下的;另一种是上升的、前进的,也可以是平行的。只有上升的、前进的持变才是发展。因此,说质变即发展是错误的。
9、答案要点:错误。(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原理的内容。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既包括矛盾的客观存在又包括矛盾的解决、转化,没有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因此事物的发展并不在于矛盾的多少。如果认为矛盾越多越好,就会人为地制造矛盾,这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10、答案要点:错误(1)从形式上看,量变同质变相比较,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显著的;质变则表现为迅速的、突然的、显著的。这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之一。但是,它不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是量变的渐进性的中断,是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是否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才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11、答案要点:正确。(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的统一。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不仅表现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起重要作用。(2)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如果否认偶然性的作用,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在世界历史研究上就会导致宿命论,就会把它理解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所决定的。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物质是在一定时空中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材料中的那个人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背离了物质运动规律,静止地看问题,思想、办法不能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意识的本质理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任何意识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2)结合材料说明:材料中那些新词的出现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离开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意识无从产生。
3、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2)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意识能误导人们的行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3)材料中楚军的溃败主要是心理、意志的瓦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常理,把木梳卖给和尚,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如果换一种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靠的是观念的转变,思维的创新。
4、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人们只能去认识和利用规律。(2)上述材料中的人不但没能帮助老树,反而促其更早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爱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严格的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答案要点:(1)中国跳水队感谢萨乌丁是因为他在给中国跳水队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中国跳水技术的发展,进步。(2)说明了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内容包括: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通过矛盾双方的竞高争长,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彻底的矛盾斗争,

才有旧矛盾统一体的分裂和新矛盾统一体的产生。(3)结合材料分析:竞争对手的存在,给自己造成一定压力,迫使自己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为迎接更严峻的考验和竞争练好内功。
6、答案要点:(1)这句话反映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2)结合材料:优势和劣势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能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积极乐观地面对不幸和劣势,通过自身的勤奋刻苦和坚持不懈,就可能在挫折中积蓄力量,将劣势转化成优势“活出生命的色彩”。
7、答案要点:(1)材料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2)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3)结合材料分析。。
8、答案要点:(1)关羽和齐备都没有分清主次,结果因小失大,不仅命丧黄泉,而且导致吴蜀联盟的破裂。而诸葛亮的方略符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了重点论。(2)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即抓重点,否则就找不到重点,把握不了中心,也就无从确定解决矛盾的办法。(2)结合材料分析
9、答案要点:(1)材料使用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2)该方法的哲学基础是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原理。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本质正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3)结合材料
10、答案要点:(1)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它符合质量互变规律。(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结合材料
11、答案要点:(1)材料揭示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原理。(2)基本理论内容:一方面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另一方面,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它总是受必然性的支配。(3)结合材料分析:“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如果没有长期艰苦的思索,没有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偶然的现象就不可能转化为机遇。所以命运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12、答案要点:(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

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材料中医生和患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与疾病作斗争。以往的观念更多的只注意到二者的对立,而忽视了二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使医生认识到了二者的同一性,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加强了“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同时,这次活动也起到了缓和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的作用,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患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的人,只需要物理上的治疗,同时还是社会的人,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同时还需要有爱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患者的利益作为医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还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同时他还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不好矛盾双方的关系,容易使矛盾激化。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时,我们应该妥善解决,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创造一切条件,使矛盾向好的一面转化,防止矛盾激化。
13、答案要点:(1)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显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 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对立表现在:

现象是表面的,外在的丰富而易变的 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把握 本质是内在的,深层的 稳定的 解主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现象是事物 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方面 本质则是一般共同的东西它是事物的全体。二者同一表现他们互相依存 现象表现本质 本质决定现象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在处理具体事情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章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3)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4)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真理是客观的,对于某一事物在一定时期、一定层次上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2、答案要点:(1)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3)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3、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上述观点否认了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认识看作是如“照镜子”一样的机械摹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反映、摹写与选择、建构的统一。
4、答案要点:(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但

人的认识并没有结束,由于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其本质暴露的过程性,以及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要求通过不断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反复认识才能不断发展和深化认识。(3)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总规律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5、答案要点:(1)这个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2)这位教师把权威人物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3)这位教师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侍女妙对”的故事从哲学上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3)结合材料说明
2、答案要点:(1)因为国王的感性认识没法告诉他摆满棋盘究竟需要多少麦粒,从哲学上说明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这一故事启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应努力开动我们的思维机器,运用理论抽象,自觉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透过事物的现象了解其本质和规律。(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低级阶段,它通过与外界事物的直接接触,只是对事物的生动、丰富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由于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认识主体自身条件的影响,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主观随意性和局限性。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内部本质中去,因而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完全。(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通过理性抽象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完成认识的任务。另一方面它们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理性认识中要借助感性认识的基础。(4)结合材料说明
3、答案要点:(1)从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任何真理性认识的取得,都必须经过一个不断的认识和再认识过程。(2)人类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曲折、反复和无限发展过程。这种反复性是由于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因为

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其本质和特性的暴露的过程性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三是受到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因此要取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辛的认识和再认识过程。(3)结合材料说明。
4、答案要点:(1)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发展真理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长期大量艰苦科学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才能发现和发展真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2)启示我们在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和坚持真理的辩证特性,坚信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都只是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和一定层次上对事物的正确反映,都需要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不能盲目地崇拜权威,更不能教条主义地坚持已有的理论成果。“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5、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而梅兰芳大师这件出演失误可以看作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所以说失误的错误时难免的。(2)梅兰芳大师将舞台事故的错误变成经典之作,从认识论角度,是因为他的这种成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是由于梅兰芳大师的应对突发事故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才使得错误变成经典之作。 从辩证法角度,梅兰

芳大师将错误通过一定条件,即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成了经典,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考生从任一角度答题均可得分)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认识,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三章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这是因为: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它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②它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建立在实践基础上。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2、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手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答案要点: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把英雄人物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又承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上,杰出人物的作用同人民群众相比是第二位的,是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4、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3)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5、答案要点: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

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首先,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自然界的存在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规律性。再次,人类社会的规律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都可以被认识。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改革是社会发展强大动力。(2)改革是对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调整和自我完善,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材料中的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2、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入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答案要点:上述诗句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包含两个方面: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并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地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四-七章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2、答案要点:错。根据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决定的。但是,商品的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供求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上涨;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下降。稀少的商品,由于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必然会提高,但是并不表明它的价值大。
3、答案要点:错。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因为资本家都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当某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其他资本家也会竞相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当新技术普及之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就会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所以,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每个资本家都能获得的。
4、答案要点:错。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劳动者的劳动一方面把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价值,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商品的总价值。如果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价值,仅是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3)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5、答案要点: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根本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促进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6、答案要点: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

成和发展一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7、答案要点:错。因为: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必然的基础上的,人的自由是以必然为限度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遵循,人是可以认识必然或规律的。自由是根据对必然的认识所采取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必然与自由统一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必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利用这种正确认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才能获得自由。
8、答案要点:错。因为:(1)这个命题片面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2)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之一。(3)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同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能动地谋求主客体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必然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信息、科技和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创造商品价值的是劳动力。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活劳动的复杂性,从而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
2、答案要点
①说明了商品在本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两因素缺一不可。
②表面看来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的。但本质上两者是统一的,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才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没有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不符合消费者需要,则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就不能通过交换而实现其价值。
3、答案要点: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简单劳动就是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就是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包含着比较多的技巧和知识,而要掌握这些技巧和知识,则需经过较长时间的技术训练,花费一定的劳动时间,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它比简单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商品中凝结了更多的价值。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是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4、答案要点: ①说明剥削剩余价值是私有制条件下资本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

生产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
②资本生产剩余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长度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③何春梅就死于资本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
5、答案要点:
①材料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下占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②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才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才能实现。
6、答案要点:
①无论在任何条件下,“机器人”和一切自动化设备都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只能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
②因为再先进的设备都只能是工具,属于不变资的范畴,是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价值,而不能实现价值增值。
③自动化条件下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除了一线工人外,还有大量的从事更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如程序控制人员、编程人员、市场调研人员、信息采集和分析人员以及产品研制开发人员等。他们的劳动是高度复杂的劳动,因而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价值。
7、答案要点:
(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