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变化和

存在的问题

班级专业:国贸1003

姓名:樊学明

学号:201010247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⑴ 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化。总体看来,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对立的基本格局未变,各阶级内部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工人阶级内部除了传统的“蓝领工人”、“白领工人”以外,又出现“粉领工人(女性从业人员)”、“灰领工人(维修、营销、知识产业开发人员)”、“金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中间阶层”不断扩大。⑵阶级斗争趋向缓和、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管理形式的变化,传统工业部门的被淘汰以及激烈的竞争使得工人运动与工会运动明显趋弱。学生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及保护环境的绿色运动等接连不断,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⑶行政权力膨胀成为普遍趋势。通常西方国家把议会权力看得至高无上,然而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行政首脑可以绕过议会发号施令,或用行政命令直接处理国内外事务,甚至夺占议会的部分立法权。随着国家干预的扩大,行政权力不断扩大。⑷ 政治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对宪法及法律的制订和执行,恢复或重建了战前由于各种原因而中断或被损坏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建立、健全了普选制,在法律上逐渐取消了对选举权在财产、性别、种族等方面的限制。大众传媒不仅成为影响政治决策的重要工具,而且对资本主义选举和政治生活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注意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出现的重大变化、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政治运行方式发生的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⑴民主的危机与讽刺。这一方面是指由于民主的实行强调平等和个人的权利,冲击了社会的共同目标,导致了政府权威的削弱和统治能力的疲软;另一方面,指民主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实际上往往表现为权利的独占性,即国家独占、政府独占以及个别党派集团独占,导致民主蜕变为商业利益的附庸。⑵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突出。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严重、最突出并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势力。其中美国的种族歧视已表现为一种长期存在的、顽固的、难以消除的思想、心理和无形的社会制度。近年来,纳粹思想和组织在欧洲死灰复燃,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极右翼组织,他们煽动民族主义、复仇情绪,进行排外活动。⑶精神和信仰危机(邪教猖獗),以及老人问题、妇女问题、城市暴力问题、黑社会问题等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⑴ 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把本国利益凌驾于别国利益之上,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公开践踏国际法和国际社会行为准则,不择手段地(往往通过武力和武力威胁)达到目的。⑵ 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建立在反对共产主义,遏制苏联的基础之上。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把“人权外交”放到了重要战略位置,以之作为对付中国和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主要手段之一。⑶ 维护西方特殊利益,即西方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与特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

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的扩张性所决定的。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西方国家集团对外战略的基础。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这一节内容为本章的重点,极易就其中主要的知识点出分析题进行考查。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这一题目,极易同第二章第二节“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的有关内容相结合,出分析题进行考查。

2.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

⑴ 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调整。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敌视而结成各种联盟。资本主义世界的内部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都为确保各自的国家利益转向更为务实的内外政策,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不再惟美国的马首是瞻,对各自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重新定位。而美国以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引起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满,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经济、安全等一系列领域全面展开。不过,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并未发展到不可妥协的地步。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合作、协调仍占主导地位。

⑵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调整。双方关系从对抗走向竞争,但双方发展关系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东欧得手。受这一胜利的鼓舞,它们对中国、越南、朝鲜和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加了更强大经济、政治和军事压力,企图一举搞垮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由于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沿着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前进,终于使社会主义事业站稳了脚跟。通过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中施压促

使其在短期内瓦解无望,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改变了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开始实行以接触为主、在接触中和平演变、在接触中贯穿遏制的战略。政治上,积极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或改善外交关系。经济上,发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有了很大发展。但为了防止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和经济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仍然维持许多经济限制和禁运措施。在安全上,资本主义仍设法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围堵。在意识形态上,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大力宣扬西方价值观。

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重点、多层次地发展,富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瞩目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南方国家经济的发展。

过去,发展中国家被视为争夺对象。冷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改为有重点、有层次地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首先,是高度关注富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发展很快的国家。拉美地区被认为是除亚洲以外的另一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美国提出新兴市场战略,把16个国家作为重点;欧盟加强与亚洲和拉美地区的经贸关系;日本也重视与第三世界的联系。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非洲,强调美非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其次,发达国家注意组建各种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区域性或跨区域性经济组织。这些对扩大南北合作,加强南北对话有一定作用。但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防范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保护等问题,向发展中国家发难。政治上,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的社会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在国际事务上,动辄以人权为借口干预他国内政,在国际经济领域顽固坚持国际经济旧秩序。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关系中消极的一面。

目前,南北矛盾有扩大趋势,有时甚至激化,成为世界动荡的因素之一。

1 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调整,重点注意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变化。

2 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重点是美中关系、中国与欧洲关系的调

整与变化。结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的有关知识点,综合把握这些问题。

3 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大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损害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独立,肆

意干涉内部事务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矛盾和斗争加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阶级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阶级性 阅读次数:118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阶级性 张飞岸 尽管在人类法律思想史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公开承认法的阶级性,但西方资产阶级法学家(尽管他们不承认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却在对法律的综合研究中发现了一些与西方传统的法律理念相悖的法律现象。例如极度倡导法律中正义价值的综合法理学代表人物博登海默就在研究中发现“法律所标示的自由、平等及安全等正义价值并没有像秩序价值那样获得很好的实现”。由于博登海默的阶级局限性,他并没有从这些现象中发现法律的阶级本质,而把其归结为人们对法律中的正义理念重视不够所致。仅就对法律阶级性的认识这一点而言,批判法学的代表人物昂格尔要比博登海默高明得多,他认为“美国的法律保护自由的资本集中却限制工人的联合;法律允许资本的罢工(即拒绝在某一领域投资)却限制工人的罢工;法律允许资本家对劳动组织的控制;法律连同其所确立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使富人们得以通过做出重大投资决定来控制社会的发展方向。总而言之,美国的法律处处体现统治地位集团的特殊利益,而不像其倡导的那样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 尽管由于新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到来,资产阶级又开始逐渐暴露其阶级本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美国政府的对外扩张和对内减税政策),尽管一些治学严谨的西方法学家逐步发现并承认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不公正性,但中国还是有一些法学家一厢情愿的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已不同于马克思所描述的初始阶段的资本主义,由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完善,这些国家的法律已超越了阶级性进而成为制约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即使想进行阶级统治,他们也不得不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工作,而由于法律的公正性,它已悄然从制度上限制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人民国家。”北大一位法学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的这段评述是我到目前为止见到的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最高评价,在他看来,只要全世界都实现了资本主义法制,共产主义就实现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为什么一个人民国家不能选举一个人民总统呢?为什么一个在法律上奉行“无罪推定”理念的国家在国际上会奉行“先发制人”战略呢?为什么一个在世界上几乎已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制度会允许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呢?答案就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就不是其所标榜的人民国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和过去一样,仍然是资产阶级意志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国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它就必然不可能脱离统治阶级的控制;既然是工具,那么无论这个工具形式多么完美,内容多么完善,它的运作程序多么无懈可击,它都不可能摆脱它的使用者的阶级性;既然是工具,当我们研究它的阶级性时,就不能就工具论工具,而必须深入其本质,看看这个工具的使用者是怎样在幕后操纵它的。 尽管不是法学家,但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却通过对美国权势集团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及大量的个案分析,揭开了隐藏在法治背后的美国最有权势的大资本家进行阶级统治的秘密。他在他那本举世闻名的代表作《谁掌管美国》中论述:“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权势集团,他们仅占美国人口的百万分之二,却拥有全国半数的工业资产,五分之四的银行资产,一半以上的交通运输业与公共事业和三分之二的保险业资产。由于这个集团的存在,美国国家的政治权力形成了双层结构,即掌握最高权力的权势集团和政府、国会、联邦法院等‘直接决策者’,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它的基本点是经过几年一度的竞选,由某个或某些资产阶级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其代表人物担任政府首脑,或者参加内阁,在议会中占取多数或一定席位。执政党按照竞选纲领治理国家与社会,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在野的资产阶级政党与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互相对立,力图取而代之,但是它们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社会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巩固资产阶级专政。所以在换届改选、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中,双方又会在激烈的争吵中出现有限的抵制、微妙的配合和改头换面的取代。在资产阶级政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体制中,只有处于非法、在野或参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能够为捍卫和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坚持斗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几种具体类型:①传统的分类是根据 一国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的数量,把政党制度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两党制是由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体制,最先形成于英国,以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和美国都实行两党制。但各国又有其不同模式。多党制是由两个以上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体制。在法、意、德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林立,各党势均力敌,很难有某一党在议会竞选中独占绝对多数,这样就只能以一党为主,多党联合执政。一党制是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体制。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法西斯政党一党掌权,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历史上的意、德、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曾经出现过的一党专政;另一种是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本国历史上政党不发达,长期由一党掌权,或者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非洲的加蓬、扎伊尔等国;还有一种是名义上存在多党平等竞争,实为最强大的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长期独掌政权,如日本自由民主党从1956年以来一直在历届议会选举中独占多数,连续执政。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政党制度在更多国家的建立,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传统的三分法 已无法全面概括当今世界的政党制度。A.S.班克斯和R.B.泰克斯特提出五分法,即一党制、 主从党制、一个半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意大利的G.萨尔多里主张七分法,即一党制、霸党制、第一大党制、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微型多党制。 ③萨尔多里等人还摆脱按政党数量的分类法把政党制度分为“无竞争性”和“竞争性”两 类。他们把一党极权制、一党权威制和一党多元制的各种一党制列入无竞争性政党制度;而把两党制和多党制列入竞争性政党制度。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第三节美、日、欧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西方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欧美西方出现,我们把资本主义世界也称为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这个词进一步成为一个地理政治概念,西方是相对于处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东面的苏联、东欧和亚洲等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国家则泛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体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另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一般认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是发达国家的代表。 本章重点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建立和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及对第三世界初级产口的掠夺。 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大幅度的经济体制与政策调整:普遍建立起国家宏观经济调节机制;调整所有制形式;广泛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民主化与现代化;并建立起对国际经济的调控机制。 3、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仍面临一系列难题,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财政赤字扩大,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 4、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保障个人权利、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代议制原则以及法治原则。一般都实行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与司法制度。西方民主制度体现了多重的两面性,它是历史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但是仍存在局限性。 5、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出现重大变化: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阶级斗争趋势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政党的纲领政策趋势向中庸;利益集团的影响巨大。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在冷战结束之后迅速发展

西方国家正把文化渗透作为控制他国民众思想和精神生活、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有效手段。文化传播在他们看来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操控的政治资源,他们有意识、有目地把它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通过把自己的文化打造为衡量一切文化的标准和尺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国受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实现对其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控制,借以实现西方国家的政治目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在其著作中也说:“它(美国的文化渗透政策)的目的不在于攻占他国的领土或控制其经济生活,而在于制服和控制人的头脑,作为改变两国权力关系的工具。” 从中国国家安全的角度和现今的国际形势来看,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是其“西化”和“分化”中国,实现削弱甚至瓦解中国的战略图谋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冷战的结束,西方国家已经认识到单纯依靠军事干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转而通过向其他国家推行文化霸权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和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成为他们首当其冲的目标。美国针对中国所制定的文化渗透战略在著名的“十条戒律”中可见一斑,尽管这一文件的权威性还有待考证,但其清晰地表达了美国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意图和手段。“第二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九条,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尤其是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使西方国家看到了利用文化进行“和平演变”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加强了他们运用文化手段来“西化”其他非西方国家的信念。总而言之,西方对中

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5——16世纪: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政治:资产阶级产生,封建专制制度开始解体。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复兴。 文化:近代天文学、物理学产生。 17——18世纪: 经济: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资本主义进入手工工场阶段。政治:英、美、法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 思想:启蒙运动高涨,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 文化:经典力学出现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后期: 经济:工业革命开展,生产力提高,人类进入————时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工厂。 政治: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代到来,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普遍确立,工人运动高涨。思想:自由放任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文化:自然科学发展快,电磁感应现象、达尔文进化论提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9年):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大提高,产生了垄断组织,列强加强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一个黄金时代) 政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一战,欧洲受到沉重打击。 思想:自由资本主义思想 文化:现代物理学重大理论突破: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 1929年——1945年: 经济: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开辟一条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政治:二战爆发 思想: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思想 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出现 1945年——1970年: 经济: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福利国家建立、第三产业兴起,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 政治: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国际关系紧张;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着两极格局。主流思想:凯恩斯主义盛行 文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展,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90年代至今: 经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区域集团化也发展迅速; 政治: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思想: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do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从代议民主制走向行政集权民主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自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建立“议会至上”的代议民主制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议会民主制作为资产阶级理想的政府形式经过了从兴到衰的发展历程。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每个国家都把建立议会作为自己的战利品。正是这样,继英国建立“议会至上”的代议民主制后,议会开始走向世界各国。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从代议民主制走向行政集权民主制的趋向。产生这种趋向的原因,一方面是代议制本身的问题,如普选过程中出现的贿选等腐败现象,以及由于政党制度的引入,造成议会权力的虚化,议会传统权利不同程度被弱化,议会往往只是通过政府的议案而已。同时议会本身的决策模式不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议会无法满足决策所要求的效率原则和及时原则。另一方面,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只是“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采取放任的态度,由市场来调节。所以说,那时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由于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导致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干预理论成为各国政府的指导理论。为缓解危机,政府必须扩大职能,增强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开支,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垄断资本主义极为注重对资源的掠夺和控制,这就推动行政特别是行政首脑进一步高度集权。 与行政集权独裁制相比,行政集权民主制仍保留议会,且议会仍发挥它的作用,只是弱化了许多;仍实行普选制,并继续扩大公民的普选权。行政集权民主制实现了民主制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实现了权力重心的转移,即权力中心从议会转移到行政,行政集权,行政首脑专权构成了它的特点。 二战后,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政治上的权力的到进一步扩大,但这些发展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另一方面,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扩张,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普遍干预。正是这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行政集权民主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行政集权不可避免的引起行政机构和管理人数的膨胀以及行政开支的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又导致职能交叉并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在行政权力不断扩张、官僚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的同时,现有的监督机制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此一来,行政集权民主制下的民主就陷入了危机,行政官僚弊端严重,政治腐败普遍存在,政治丑闻频频曝光。 只要现代社会发展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管理,行政集权民主制就不会发生动摇。 (二)走向体制外的政治发展:团体政治和社群主义应运而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名义上是“主权在民”,历来都宣称自己是全民国家,但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诞生之初就是资产阶级统治。选举制度是民主实现的保证,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选举实行限制,人民的权力根本无法实现。19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行业、职业和人群的利益在分化,与此同时,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中附带了自己的偏好,因而不可能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利益格局的细分和利益表达要求的高涨导致“利益集团”的出现,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些集团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力图影响政府做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专题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梳理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2.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几个阶段 (1)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③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 ②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③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 ②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 ③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统治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 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 (1)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2)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3)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4)对于这些法律文献,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内容,而且一方面要理解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理论旗帜,有的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直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其对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的构建作用,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5.资本主义的发展: (1)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其启示(见下表) 时期表现(特点) 主要原因启示20世纪五 六十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①美国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开拓市场,赚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解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解析 一、典型的西方政治制度介绍 二、英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三、美国与法国的总统制 四、德国的政体演变 五、俄国的政体演变 一、典型西方政治制度介绍 1 、二元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 在历史上,采取这种制度的典型国家是1871—1919年的德意志帝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的权力虽然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仍然是君主。 2、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 英国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后来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到19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先后采用这种制度。二战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实行这种政体。跟二元君主制不同,议会君主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第二,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其职责大多是 礼仪性的,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第三,作为政府或政府核心的内阁不仅由议会 产生,而且对议会负责。(责任内阁制) 、议会共和制 议会君主制的君主是世袭的,议会共和制的总统则有选举产生。在现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希腊等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与议会君主制类似,议会共和制的内阁必须和议会保持某种协调关系。当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时,或者内阁辞职,或者解散议会。(责任内阁制) 4 、总统制 在议会制下,议会是立法机关,内阁执行议会的立法。在总统制下,以总统为首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互相分离。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法国自从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后,实行的则是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国家。俄罗斯也是总统制国家。 ?5、法西斯独裁政体 二战前夕及大战期间,意大利、德国的法西斯政党凭借暴力夺取了政权,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使国家机关警察化和军事化。两国在名义上保留着议会,实际上国家的权力完全被法西斯首领所掌握。同时期的日本虽然保持着二元君主制,但是在逐步完成军国主义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专制独裁的性质。 二、英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法案----议会至上 历次改革---民主制度的完善

正确认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内容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首先给大家看一个表格。。。这是2011年15个大国GDP及其增长率的对比排名表。当然,这里只是一个官方的有关GDP的表,我们不能看了这个表以后,就自大的以为我们能在2021年超过美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桂冠,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高增长,再加上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使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了。然而更多的数据,更明显的事实表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 下面我将通过中国和日本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虽然中国经济总量赶超日本,但与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日本现代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法律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等已经相当完善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尽管目前由于财政困难导致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基础并未动摇。而我国的现代经济制度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要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尚需时日。 ●从发展阶段看,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城市化率仅为46%,而且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农民购买力太低,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完成启动。 ●从产业结构上看,日本早已形成发达国家型的产业结构,不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已经下降至5%以下,第三产业接近60%。而我国现在农业就业人口仍占50%左右,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左右。 ●从增长模式看,目前我国增长模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

试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战略

1.尼克松主义 70年代初,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处于攻势,尼克松提出要以实力为后盾,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谈判为主要手段的对外政策原则,人们一般将其称为“尼克松主义”。 2.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安排,因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和签订条约而得名。其主要内容是各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实行固定汇率,并同美元挂钩,而美元同黄金挂钩,美元可以直接兑换成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解体之后被牙买加体系所取代。 3.非洲统一组织 非洲统一组织是非洲各个发展中国家于1963年5月成立的一个全非性国际组织。现在的成员国约有50个。非洲统一组织(非统)为非洲大陆以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以及和平与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南南合作 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国际上通常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称为“南南合作”。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标志着南南合作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南南合作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以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是由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五国外交部长于1967年8月在泰国曼谷开会并决定成立的,以后文莱、新加坡以及越南等国加入。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总理周恩来最先于50年代提出的一套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基本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框架范例,并成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础。 7.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于1969年提出的对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缓和”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边界及领土状况,改善同苏联东欧各国的关系,放弃武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承认两个德国分治的局面,尊重民主德国的独立自主权利。新东方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个德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以后的两德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欧洲经济共同体 又称西欧共同市场,是根据1957年3月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而成立的。成员国最初有6个,后来增加到12个。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及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来促进欧洲经济的平衡、持续和谐发展。

欧美资本主义为什么那么发达

欧美资本主义为什么那么发达? 很多人在对比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和欧美资本主义体制的时候,往往会被一种现象困扰。那就是,为什么欧美国家比中国发达,欧美民众比中国民众富裕?其实,这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未看到事物的本质。(本文有点长,但耐心看完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末期的有资本主义思想的“封建新贵族”代替了封建统治。他们打破了封建专制的严格等级制度,宣扬“平等、自由”的民权制度。这一民权制度得到了当时在封建等级制下遭受严重压迫的民众积极响应,从而支持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资本是怎么来的?如何产生的资产阶级?实际上,只要学习过历史和政治的人都知道,资产阶级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展壮大起来的那些有新思想的新贵族,地主,富农,大手工业者,从事物资流通的买卖人——即商人。这些人在封建制度下本身就是剥削阶级中的一份子,他们的财富积累就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通过不同的剥削手段积累起来的。这就是资产阶级出现,以及他们资本来源的最初形式。 当资产阶级的财富,也就是资本需要扩大的时候,遇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严重制约,阻碍了资本的发展,也阻碍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所以就有了反抗,也就是爆发了所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平等、自

由”的口号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提出来的。当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成功,推翻了落后的封建阶级的封建主义制度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为领导的新统治阶级政权,并成立了以资本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国家。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这样的。 可是,别忘了,资产阶级的根子还是来源于封建剥削阶级,而不是来自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广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们。当他们取得了政权后,他们倡导的“平等、自由”实际上是他们资产阶级财富扩张的“平等、自由”。虽然打破了封建阶级中的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在等级制下的残酷等级剥削关系,但资产阶级又把这种关系转化为生产雇主和雇佣劳动者的另一种雇佣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初期,他们通过资产阶级统治下拥有的国家权力,用行政、暴力等各种手段大量的掠夺土地资源,并强占了农民和一些小地主的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成了毫无生产资料的无产者,只好去给资产阶级资本家打工,变成了工人。这也就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对应阶级——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是保护下,利用资金、行政制度规定、甚至是暴力等各种手段,大量控制土地,工具,各种资源等生产资料,通过利用这些生产资料新办各类工厂、矿场、农场,然后把生产出来的商品通过交换获取更多的财富。各类工厂主等就是资本家。资本家占有几乎全部生产资料,而工人们却一无所有。工人们要生存,唯一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学习心得 所谓经济史,就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演变过程的一门学科。学习本 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对近现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状况有一个大致了解。因为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时代的重任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本身素质,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我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帮助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总结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下是我学习本课程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一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资产阶级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腥历史。 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是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基础的。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大地主、资产阶级用暴力强使直接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从而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另一方面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它不同于一般的资本积累,一般的资本积累是通过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产生的。而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依靠野蛮的暴力实现的。 在英国,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对羊毛、谷物日益增长的需要,连续三个世纪用暴力和欺诈的手段圈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份地,把它变成大牧场、大农场,使农民成批成批背井离乡,国家颁布了各种血腥的法律,用鞭打、监禁、以至用死刑,禁止农民流浪,强迫他们成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者。从而造成了一个羊吃人的时代。 西班牙人在对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时,成批地屠杀印第安人,使用罪恶的手段勒索、抢劫金银财宝,迫使印第安人从事奴隶劳动,为他们垦殖种植园,开采金银矿。在西班牙殖民者的虐杀、奴役下,海地、古巴各岛上的印第安人, 在几十年间即被消灭殆尽。 1

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形式

?
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形式。按照这一理论原则,资 产阶级将国家权力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三个部分:立法、行政、司法。并建立相 应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这三个方面的权力。资产阶级国家在宪法上规定:立法权,即国家 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由议会行使。行政权,即治理整个国家内政外交的权力。这 一实际主宰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的机构,就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中 央政府。司法权,即监督法律的执行和行使审判的权力,由法院行使。三权之间,既相互分 立,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这就是资产 阶级国家所谓分权和制衡原则。 三权分立, 作为一种学说, 由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学家洛克首创的,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学家孟德斯鸠则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 说, 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限制和反对王权, 争取政治统治权的思想武器, 具有历史进步性。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资产阶级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 占的政治统治。 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说, 已经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 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添加评论(0)
?
最不熟悉的陌生人 | 2009-02-20 11:04:16 有 0 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 0 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三权分立 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形式。 按照这一理论原则, 资产阶级将 国家权力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三个部分:立法、行政、司法。并建立相应的国家 机关,分别行使这三个方面的权力。资产阶级国家在宪法上规定:立法权,即国家制定、修 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由议会行使。行政权,即治理整个国家内政外交的权力。这一实际主 宰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的机构,就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中央政府。 司法权,即监督法律的执行和行使审判的权力,由法院行使。三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各有 自己的职权范围,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 所谓分权和制衡原则。 三权分立, 作为一种学说, 由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学家洛克首创的,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学家孟德斯鸠则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 说, 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限制和反对王权, 争取政治统治权的思想武器, 具有历史进步性。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资产阶级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 占的政治统治。 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说, 已经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 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专题

专题一英国 (一)思想近代化:代表:莎士比亚; (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 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 低谷:封建王朝复辟 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影响:①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②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③为日后进行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三)经济近代化: 1、早期的殖民扩张: 2、工业革命的完成: 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代表及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标志性发明);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④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成为世界霸主。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 1、一战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在世 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 ④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成立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2、一战期间: 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取得一战胜利。 3、一战后: ①1919—1922年,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参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与法、美、日 等大国共同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战后,英国实力被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居世界第一位,控制着国际联盟。(五)二战前后的英国: 1、二战前:外交上,执行绥靖政策。 2、二战期间: ①1939年9月,对德宣战,却未对德军发动进攻; ②1940年5月,德国对英发动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爆发; ③1942年初,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重要成员; ④1944年6 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调节机制及其具体措施概述

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调节机制及其具体措施概述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里深刻地指出了: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存在(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当然,这种取代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面对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劳资矛盾乃至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毕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从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所做的三次比较大的调整①中我们可以大体地归纳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调节机制主要表现为:通过执政党的改换,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变化,借助资本主义的内部力量克服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其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所谓微观干预,主要针对垄断的市场结构采取反垄断政策和法规,调节垄断资本与一般资本的矛盾。所谓宏观干预,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其主要手段是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控制财政收入、支出及借债方式,来调节控制宏观总量。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现代银行体系公开市场业务活动、调整最低准备金比率和改变再贴现率等手段来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投资及经济活动总量。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把推行经济计划化和实行企业国有化政策作为国家对经济宏观综合调节的手段,以减轻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战后日本制定了中长期经济计划,这对于日本经济的复兴乃至于促使其成为战后仅次于美国的二号资本主义强国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实行国有化政策方面,法国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当属典型。法国全国抗敌委员会的纲领规定:“大型国有化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②。”1944~1946年戴高乐临时政府通过没收或赎买政策,将能源、银行、保险等行业的一些大型私人企业收归国有。1946年宪法宣布: ①第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鉴于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放弃了传统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不干预政策,而鼓励政府进行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第二次较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模式调整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3—1975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措施具有导致不断膨胀的政府开支,巨额的预算赤字和恶性的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当时新保守主义政党在美国、欧洲普遍取得了执政地位,他们积极推行私有化、放松控制、自由化的方针政策,这种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促进了资本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西方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90年代以来,鉴于新自由主义带来的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世界范围内贫富严重分化的消极后果,欧美国家正在以所谓“第三条道路”的发展模式对新自由主义进行调整,提出要把国家干预模式和自由市场模式的积极方面结合起来。 ②弗朗索瓦?卡龙.现代法国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63.

专题十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专题十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徐金军 一、专题特征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专题主要分析了各国的重要外交政策、国与国间的双边关系及特点、特定时期的多边关系,并分析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和欧洲大陆霸主的转换情况,从史实的分析中归纳影响制约各国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因素。 二、知识(结构)要素 ㈠、主要国家的重要对外政策 1、英国:传统的针对欧洲大陆的外交政策,即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为此,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所谓“光荣孤立”。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定背景下,英国放弃“孤立”,转而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共同对付德国,以维持“势力均衡”。一战后,英国在对德处理问题上继续运用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2、美国:⑴19世纪直至一战前,扩张的重点在拉丁美洲,先后推行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⑵一战后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势力,先后推行金元外交,中立政策等。⑶20世纪前期,把向中国扩张作为重点,先后推行门户开放,扶蒋反共等政策。 ⑷二战以后确立了全球战略,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先后出笼了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等战略。 3、日本:“大陆政策”——明治年间确立下来,以“征韩侵华”为核心,逐步由日本列岛向亚洲大陆发展势力。后来的“田中奏折”“国策基准”“大东亚共荣圈”等都是其发展和实施。 ㈡双边关系 1、美日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⑴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面临危机的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⑵甲午战争后,美日在侵华问题上一致:“门户开放”;八国联军侵华;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⑶一战期间,虽有“府院之争”,但美国对日本在侵华问题上一度妥协,日本乘欧美无暇东顾,暂时独霸中国。 ⑷一战后,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加强了对中国和远东的争夺,而日本在大战期间独霸中国和在巴黎和会上取得山东权利等,使日美矛盾趋于尖锐。华盛顿会议,美国压制日本的力量,尤其是《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⑸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美国支持国民政府抗日。

北京大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 第一章 国家国体和国家形式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第一章国家国体和国家形式 张弛00848231, zhangchitc@https://www.360docs.net/doc/e05275238.html, April5,2011 Contents 1国家的问题2 2国体的问题2 3国家形式的问题2 3.1国家政体 (3) 3.1.1国家政体的定义 (3) 3.1.2国家政体包括 (3) 3.1.3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政体 (3) 3.1.4封建制国家政体:民主的中断 (3) 3.1.5资本主义国家政体 (3) 4国家结构形式5 4.1单一制 (5) 4.2复合制 (5) 4.2.1邦联 (5) 4.2.2联邦 (5) 1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张弛,00848231 1国家的问题 ?国家组成:领土+人民+主权 ?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强调阶级性质(阶级本质和基本职能:暴力机器和管理社会的组织) ?恩格斯的公共权利 ?我们自己的国家概念定义: 1.国家是一种公共权利,它集中的表现为各种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普遍的 施于一定领土的公共权利. 2.这种公共权利是从社会的阶级冲突中产生并且自居于社会之上,日 益与社会相脱离的力量. 3.它通过整个权利体系的各种功能,来维护阶级统治的秩序,促进统 治阶级的发展。并且经过一切必要的发展阶段并逐渐走向消亡。 解读: 1.国家是跟阶级紧密结合的,由暴力斗争的需要产生。按需分配需要非 常高的觉悟 2.公共权利的性质:家族权利也是公共权利,以血亲和年长为基础。 公共权利从此处开始异化,脱离社会居于社会之上,因为需要权威 让大家都承认。 3.国家以社会第三者出现(社会正式代表:社会正义):例子:法 院,公平公正。所以维护社会秩序的面目就被掩盖,人民因此可能 发现不了政府的恶 2国体的问题 国体:阶级性质,国家性质,社会的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受压迫(奴隶、封建、资本、社会)希腊的民主:奴隶主阶级之内的民主,实际上很多的奴隶不算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 3国家形式的问题 两个内容:国家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 2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体制比较 摘要:通过对当今世界上主要政治制度的比较,更深刻的了解当今世界上的主要政体,了解中西方政体差异。 关键词:总统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一、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比较 1.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 2 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总统共和制

3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1)形式上,都有君主、首相、议会、宪法,司法权都由议会行使。(2)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 (3)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不同点: (1)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英国的元首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不掌握实权。而德意志帝国的元首是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拥有实权。 (2)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和地位不同:英国政府的首脑是首相,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其权力很大,握有行政权和立法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组织内阁,内阁对首相负责。而德意志帝国政府的首脑虽是首相,但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听命于皇帝。 (3)议会的地位不同:英国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而德意志帝国的议会置于皇帝的权力之下,仅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及皇帝没有监督权,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

不对议会负责。 总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代议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实质上是一种君主专制,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 比较美国的共和制与法国的共和制 相同点: (1)国家元首都是总统,都由选举产生,都有一定任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最高统帅,掌握国家实权。(2)政府首脑都是总统,政府都由总统任命。 (3)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民主共和制的政体,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不同点: (1)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和权力不同:美国的国家元首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而法国的国家元首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多数票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军队最高统帅。他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在参议院的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2)国家权力的中心不同;美国在总统。而法国在议会。 (3)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不同:美国政府与议会是分权制约关系。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