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酚中毒

棉酚中毒
棉酚中毒

1 棉酚及其毒害作用

棉酚(Cossypol)是锦葵科棉属植物色素腺产生的多酚二萘衍生物,存在于其叶和种籽中,有游离与结合两种状态。它与蛋白质、氨基酸、磷脂等结合而成结合棉酚,在机体内不具毒性;未与上述物质结合的棉酚称为游离棉酚,具有活性醛基和羟基而有毒性作用。

棉籽饼中毒的临床症状,根据病情发展过程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棉籽饼中毒实质是痛胃积食,慢性中毒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

牛棉酚中毒急性发作时,食欲不振、体温正常、肠蠕动缓慢、脱水、酸中毒、全身肌肉发抖、卧地,死亡率高达30%以上。慢性中毒的症状不明显,病牛消瘦、夜盲、常继发呼道炎症、慢性增生性肝炎、妊娠牛流产。尿呈茶褐色。犊牛中毒后呈佝楼病症状,长骨弯曲、关节肿大。运动失衡、胃肠炎。腹泻、夜盲和失明。

2)慢性中毒:消化紊乱,食欲减少,尿频,消瘦,夜盲症,尿石症,有的继发呼吸道炎及慢性增生性肝炎,呼吸急促,贫血,黄疸,妊娠母牛流产。公牛经常举尾,频频做排尿姿势,尿淋漓或尿闭,尿液混浊呈红色。

3)犊牛中毒:食欲和消化紊乱,胃肠炎,腹泻,呈佝偻病症状,也有发生夜盲症、尿石症和黄疸

另外,人如果食用不合格的棉籽油,容易因棉酚中毒而导致不孕不育。一对来自某产棉区的亲兄弟,同患不育症,原因就是长期食用含棉酚过高的棉籽油。

尤其长期使用棉饼,导致奶牛严重缺乏维生素A,甚至引起棉酚中毒,造成死胎、流产或畸形胎儿,使产奶量降低、不孕率增高。根据我们的工作实践,适合农户使用的精料配方如下:玉米55%、麸皮10%、豆粕10%、菜籽粕10%、棉粕5%、鱼粉3%、磷酸氢钙、食盐和石面各2%、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添加剂1%。若能用无霉变的优质花生净仁饼(5%)替代菜籽粕或棉粕,效果更佳。

棉酚中毒的发现五十年代在新疆南部喀什地区伽师县,七十年代在吐鲁番县有一些人,见了阳光全身就会出现烧灼感,年青妇女不育症等病症,当地称“伽师病”。吐鲁番人称为“怕太阳病”。 1972年夏季由乌鲁木齐市卫生防疫站牵头组织了内科、妇产科、中医科和食品卫生专业人员等6人组成科研小组,赴吐鲁番县红光公社第二生产队,深入调查,发现患者分布与生产队划分有明显关系。进一步了解发现当地生产队社员均为棉农,每天均食用棉籽油;未发病的生产队农民是把棉籽统一上交县榨油厂,经过压榨精炼之后才食用,而发病的生产队棉农是将棉籽用自己土法压榨后就食用(即毛壳生棉油,含有大量棉酚、棉绿素等有毒物质)。科研小组使用毛壳生棉油做了动物试验,发现如果农民食用毛壳生棉油达12个月左右,就可以出现“怕太阳病”,出现烧灼感和不育症等临床症状。因此,在七十年代末“伽师病”也由原诊断“水源性微量元素缺乏症”重新确诊为“棉酚中毒症”,目前该地区不育症发生率降至1.9%。

每年的11月~12月是本地新棉籽饼上市时期。因为棉籽饼价格较低,许多养殖户尤其是奶牛养殖户正在大批量使用。在此,提醒广大养殖户在畜禽饲粮中应注意掌握棉籽饼的饲喂量。

棉籽中棉酚的含量占棉籽饼干物质的0.03%~2%。棉酚在棉饼中有两种形式存在,即结合棉酚和游离棉酚,前者无毒,后者有毒。犊牛饲粮中游离棉酚含量达到100mg/kg,成年牛日粮游离棉酚含量达到150mg/kg,均可引起中毒。其毒害主要表现为:影响动物的繁殖机能,造成不育或不易受孕;影响动物的造血功能,造成贫血,致使动物生长受阻。所以,养殖户在畜禽日粮中应注意掌握棉籽饼的饲喂量,一般奶牛和禽饲粮中棉籽饼添加量分别在10%、4%以内为宜。若棉籽饼用量增加,则可按游离棉酚5倍的量添加结晶硫酸亚铁(FeSO4·H2O ,以提高畜禽对棉酚的耐受力。但硫酸亚铁必须纯净密闭保存,否则易被空气氧化而失效,同时要根据动物的营养状况把握添加量。

棉酚主要存在于棉仁色素腺体内,是一种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黄褐色聚酚色素。在制油过程中,由于蒸炒,压榨等热作用,大部分棉酚与蛋白质、氨基酸结合而变成结合棉酚,结合棉酚在动物消化道内不被动物吸收,故毒性很小。另一部分棉酚则以游离形式存在于饼、粕及油品中,这部分游离棉酚对动物毒性较大,游离棉酚的中毒量与饲粮中蛋白质水平、亚铁离子水平及钙离子水平有关。而饼、粕中游离棉酚的含量与制油方法及制油过程中的加热程度有很大关系。

由于棉籽饼、粕中游离棉酚对动物有害,因此,在使用棉饼、粕时,要根据饲喂对象及饼、粕中游离棉酚的含量加以限量。反刍家畜在有优质粗料及多汁青料的情况下,棉籽饼、粕的用量不受限制,不会造成中毒。

我国饲料标准尚无棉籽粕的质量标准。饲料用棉籽饼的质量标准(GBl0378-89)依质量分为三级。

标准中没有具体规定游离棉酚的含量。但饲料卫生标准规定棉籽饼中游离棉酚含量应在1200毫克/千克以下。

(四)棉子中毒

1.中毒机理棉子含棉酚类,尤其是游离棉酚系血液毒和细胞原浆毒类酚毒甙,可以损人体的神经、血管和内脏,发生毒性反应。

2.临床表现:女性有闭经现象,男性产生精子受到阻抑,甚至发生不育或绝育。

3.急诊处理①及早催吐,必要时洗胃和导泻。②测定血钾、钠、钙的浓度,并根据血电解质稳定与否决定是否心电监护,有电解质紊乱者,尤其是低血钾更应及时纠正。③男女病人出现生殖系统功能变化时,可由泌尿科、妇科诊疗,也可配合中医、中药调理。

三、防治

1 预防改善营养,对妊娠母牛应注意多喂青绿饲料、优质干草及胡萝卜等。适当运动,多晒太阳。

2 治疗立即更换饲料,多喂青草、优质干草、胡萝卜及黄玉米等富含维生素A的饲料。必要时,可在

饲料内滴加适量的鱼肝油。药物可用鱼肝油20~60毫升,内服;或用维生素A注射液5万~7万国际单位,肌

肉注射。

2 棉籽饼粕脱毒方法

由于棉籽饼粕中含有毒性的游离棉酚,为了避免其对动物机体的损害,因此棉籽饼粕饲喂禽畜之前必须进行去毒处理。不同种类的动物对棉酚的耐受量不一。对于奶牛、肉牛可不必去毒,只需限量饲喂;而其它禽畜,则以消除毒性后的棉籽饼粕饲喂才安全。以下介绍几种经实验验证效果显著的棉籽饼粕脱毒的方法。

2.1 有机溶剂萃取法

利用有机溶剂将棉籽油料中的棉酚萃取出来,最终得到无毒物料,并通常是与制油工序同时进行。其优点是在加工过程中未经高温处理,避免了氨基酸和其它营养素的破坏,最大程度保持了原有的营养水平[6]。同时,所提取的棉酚经过精制后可作药用。最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其次为酒精、异丙醇。脱除过程如采取低温脱溶的工艺,则可高效地利用物料中的蛋白质[7]。

2.1.1丙酮萃取法

在制油工艺中,棉仁轧坯后直接用丙酮浸出,油脂和棉酚同时从料中浸提出来,所得棉籽粕总棉酚含量在0.05%以下,粕中残油0.4%-0.7%,可作为饲料或用于食品工业。

2.1.2 丙酮水溶液浸提法

先采用一般浸出制油工艺萃取出物料中的油脂,所得粕再用70%丙酮水溶液革取提出棉酚。也可用丙酮-轻汽油混合液萃取法及乙醇一轻汽油混合液革取法脱除棉籽饼粕中的毒素。

2.2 热处理法

在油料加工过程中有料坯蒸煮工序,即采用高水分蒸炒法(使料坯含水量达到近18%,入榨温度达到130℃)使生理活性较高的游离棉酚大部分转化成无毒结合棉酚。但其缺点是会使蛋白质变性,导致消化率与营养价值降低。近年来,热喷

技术(膨化)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上崭露头角。棉籽饼粕经热喷后,棉酚含量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食品及粮农组织对棉籽饼粕作为饲料原料的建议标准规定,FG≤0.012 5%以下(世卫建议标准规定 FG<004%)。热喷后,棉籽饼粕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等有效营养成分保留值均在98%以上,唯棉酚含量几乎殆尽。

2.3微生物发酵法

微生物发酵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发酵降解,使棉籽饼粕中的棉酚分解成无毒成分。其操作程序是:先将棉饼加水调成料浆,然后加入到微生物培养液中(该培养液

是反刍动物的胃液中取得)再加微量的胱氨酸的盐酸盐,硫甘醇钠盐(NaOCH

2CH

2

SH)

作为还原剂从而产生厌氧环境,保持在40~43℃下恒温培养,数小时后,将处理的物料除去水分,在不超过43℃的温度条件下,烘干制成饼块状物料待用。接着进行如下操作:1000份重量的棉籽饼粕,加入适量的清水调成浆状物,加入10份重量之上述制备微生物培养液,充分搅拌后,再加人100份的前述培养物和1/10份的半胱氨酸盐酸盐,充分搅拌均匀,在40 ℃的温度下培养48 h,尔后压干成饼状料作饲料。也可将饼料送入60℃烘干房中,烘至安全水分贮存备用。本方法由于发酵过程增加了微生物代谢作用的副产物,使棉籽饼粕在化解毒性后,同时

还增加了VB

2、VB

6

、烟酸、泛酸、肌醇、VK、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等的含

量。未经发酵处理的料饼内含有约30%的纤维素,没有多少营养价值,但经发酵后,该成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变成了葡萄糖。因此发酵去毒后,不但除去了棉酚毒性,而且原料的营养价值也大为提高。据测定,此法能使压榨棉籽饼的干基游离棉酚含量从0.065%降低至0.02%~0.03%。

2.4 化学反应法

2.4.1 硫酸亚铁法

在炼油工厂配制硫酸亚铁饱和溶液,直接均匀喷洒在出榜后经破碎的棉仁饼上或从烘干机出来的饼粕上,含水量不超过10%,以便饼粕安全贮存。此外,还可将已加铁剂的饼粕用1%石灰水(比例为1∶1)充分拌匀,置于场地上晒干或烘干后待用。实践证明,加入石灰水可使脱毒更趋完全。

2.4.2 尿素处理法

尿素加入量为饼粕的0.25%~2.5%、加水量10%~50%,去毒时保温 85~110 ℃、经过20~40min可使棉籽毒性降至微毒。

2.4.3 氨处理法

将棉饼和稀氨液(2%~3%)按1∶1比例搅拌均匀后,浸泡25 min,再将含水原料、经特制烘干设备烘至含水分 10%,蒸发出的氨气可经冷凝回收后再次投入使用。

2.4.5 碱液处理法

将棉籽饼粕送入具有搅拌功能及蒸汽夹套的混合器中,然后均匀喷洒 2.5%的NaOH溶液,其用量与饼粕重量比为0.92∶1,饼粕pH值控制在10.5左右。打开夹层蒸汽阀通汽加热,使料温保持在72~75℃,持续搅拌 10~ 30min后,物料进入另一混合器中,均匀喷洒过氧化氢溶液,其用量与湿饼粕重量比为0.51∶1~0.18∶1,此时饼粕的pH值为7.0~8.5,保持温度在75~90℃,持续搅拌 10~30min,最后料送入滚筒式烘干机中烘干脱水,使饼粕含水量降至7%以下,所得料中几乎不含棉酚。另有一种土法碱处理是将棉籽饼粕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浸泡并淘洗后喂猪,亦有较好的去毒效果。

恶性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Q/XXX-XXXX XXX公司企业标准 Q/XXX-XXXX-XXXX-008-2012 恶性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2012-06-30发布 2012-07-01实施 XXX公司发布

目录 1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1 2 概况 (1)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41) 3.1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 (1) 3.2 指挥部人员职责 (1) 3.3 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2) 3.4 应急救援队组成及职责 (2) 3.5 应急通讯 (2) 3.6 危急事件预防 (2) 3.6.1 可能导致危急事件的因素 (2) 3.6.2 预防措施 (3) 4 应急处置 (3) 4.1 应急处置方案启动 (3) 4.2 危急事件应对 (4) 5 生产、生活维持或恢复方案 (4)

前言 本应急处置方案由本企业突发事件管理领导小组提出。本应急处置方案的起草部门:安全生产部。 本应急处置方案的起草人:XXX 本应急处置方案的审定人:XXX 本应急处置方案的批准人:XXX 本应急处置方案由安全生产部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应急处置方案2010年首次发布。

恶性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1 总则 (1)为保障变电站员工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生产稳定,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危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XXX公司安全生产危机事件管理工作规定》有关精神,制定本应急处置方案。 (2)本应急处置方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恶性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2 概况 恶性集体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集体饮用被污染的水或同时在集体食堂或饭店就餐食用了有毒食品,使三人以上人员出现如呕吐、腹泻、腹痛、发烧甚至昏迷或死亡的事故。 食物中毒按病原分为四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2)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3)化学性物品中毒;4)真菌毒素中毒。 XXX变电站,一期单机容量2.0MW,共24台机组,总容量48MW。主变为一台100MVA变压器,采用220kV单母线接线方式,经单回线路(红前线)送至前进变电站,距离28.15公里,冬季较长且常有暴风雪天气(俗称白毛风),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左右。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 成员: 3.2指挥部人员职责 总指挥的职责:全面指挥恶性集体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值长职责:汇报有关领导,组织现场人员进行先期处置。 现场工作人员职责: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做好恶性集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先期应急处置工作。 安监人员职责:监督安全措施落实和人员到位情况。

防中毒措施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 防 治 职 业 中 毒 安 全 技 术 措 施 二零一六年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防治职业中毒安全技术措施 职业中毒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职业中毒的发生必须具有某些条件:生产环境中存在某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而且,这种化学物质要达到可导致人中毒的浓度或数量,生产者必须接触一定的时间且吸收了达到或超过中毒量的有毒物质。所以,职业中毒的发生实际上是有毒物质、生产环境及劳动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要切断三者之间的联系,职业中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结合我矿实际综合考虑预防措施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消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通过改革生产工艺流程消除有毒化学物质;用无毒的代替有毒的或用低毒的代替高毒的化学物质是最理想的措施。如采用无氰电镀工艺、无苯胶水、用毒性较低的甲苯、二甲苯代替高毒的苯等等,从根本上消除了危害较大的氰化物中毒和苯中毒的发生等。 (二)、降低车间毒物的浓度 如果不能依靠工艺有效消除毒物,则通过有效降低工作场所的有毒物质的浓度,具体可以采取管道化、密闭化和自动化生产和加强通风排毒设施,降低车间毒物的浓度,使之达到卫生标准,保护劳动者健康。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加强通风排毒将逸散在空气中的毒物排到车间外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如利用厂房窗户对流的自然通风、加强机械通风。同时还要注意在生产过程中卫生设施的布局。使之符合劳动卫生要求,如可能产生有毒物质的工序和车间要单独设置,避免有毒和无毒工序车间混合在一起,以尽量减少接触毒物的人数和影响范围。 (三)、加强个体防护

做好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在不能消除毒物或不能降低毒物浓度时显得非常重要。防护服装、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一方面可防止腐蚀性毒物对皮肤、粘膜的直接损害,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毒物经皮肤粘膜吸收;防护口罩可有效阻止毒物从呼吸道吸收,一般如以粉尘、烟、雾等形式存在的化学物可选用机械过滤式的纱布口罩,而以气体、蒸汽形式存在的化学物则可选用化学过滤式防毒口罩,但要注意合理选用滤料。另外,注意加强个人卫生,如教育工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在车间饮水,进食和吸烟,下班后更衣沐浴等措施可减少职业中毒的发生机会。同时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也可防止中毒发生。 (四)、加强生产环境和健康监测 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及时找出毒物浓度超标的原因并及时处理,同时加强机械设备和通风设备的维护管理。严格就业前体检,检出就业禁忌症;并坚持定期的职业性健康检查,以早期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并及时处理。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 职防科 2016年1月

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市**市**镇初级中学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 **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 **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 (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 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3、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腹泻(黄色水样便)、呕吐、恶心、乏力等症状,部分病例低热。详见表1。 4、病例的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所有发病均为学生,无教职员工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69(35/59)。年龄最大16岁,最小12岁。寄宿生64例,走读生30例。 班级分布:学校22个班级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班级聚集性。 时间分布:病例潜伏期最短为5小时,最**为47小时。中位数为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演练方案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演练方案 一、演练现场:急诊科 二、演习内容:本次演练模拟发生在XX学校一起由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事故,事故导致1人中毒昏迷、3人严重呕吐、腹泻。8人轻伤。从事故的呼救到启动应急预案;从指挥调度到现场检伤分类、抢救、转运、途中监护等紧急处置;从各科室的联合指挥到现场各司其责的紧密配合;应急救援专家全面评估我院应急医疗救援能力水平。 三、主要演习科目包括: 1、急诊科人员赶赴现场; 2、保卫科维护现场秩序; 3、急诊科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程序流程; 4、现场通讯指挥、现场抢救区位划分(红、黄、绿、黑区); 5、相关科室急会诊制度。 四、演习时间:待定 五、考评机构: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门诊办、三甲办。 六、参加人员:急诊科,消化内科,ICU,检验科,麻醉科、心电图 室、院办、党办、质控科、客户服务部、保卫科等。 七、道具:四个“应急演练”警示牌,一个关于“2016年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型中毒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横幅。 八、演练目的:

通过对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救援联合演习,检验我院紧急医疗救援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快速反应能力,现场协调作战能力,紧急医疗救援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我院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水平。 九、演习组织机构及分工 1.组织机构:医务科 总指挥:王智杰副院长 2.演习部门分工 (1)事故救援现场指挥演习由医务科牵头组织。 (2)医务科负责协调相关科室开展现场中毒人员医疗急救。 (3)客服部负责联系媒体,保卫科负责布置警戒区,保证现场施救安全;负责开辟救护车绿色通道。 (4)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门诊办做好此次演练的评审工作。 (5)党办做好采集现场演习的影像、照片资料。 (6)相关医疗科室做好相关救治准备。 (7)院办负责车辆的调配及后勤保障工作。 十、场景:演练一共分二个现场: 第一现场:中毒事故学校 第二现场:急诊科 十一、考察重点:

化学中毒类(95道答案)

化学中毒类(95道答案)

化学中毒类复习题 一、单选题 1.现场抢救经呼吸道吸入的急性中毒,首要采取的措施是(E) A.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B.排出已吸收的毒物 C.使用解毒剂 D.对症治疗E立即脱离现场及急救 2.对快速诊断一氧化碳中毒最具有意义的是( B ) A.意识障碍B.口唇呈樱桃红色C.头痛、头晕 D.恶心、呕吐E.四肢无力 3.误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现场抢救应尽快(A ) A.催吐 B.应用解磷定C应用阿托品 D.解磷定与阿托品合用 E.静脉注射西地兰 4.呼吸呈蒜味的毒物是(D) A.阿托品 B.安定 C.酒糟 D.有机磷农药E亚硝酸盐 5.引起化学品泄漏的主要因素包括:(D) A技术因素;B自然因素;C人为因素;D以上均有 6.化学品泄漏的事故责任报告单位(D ) A.发生化学品泄漏的事故单位;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 C.收治事故受害人员的医疗卫生单位和机构; D.以上均是。 7.小剂量美蓝静脉注射用于哪项抢救( C ) A.重金属中毒 B.氰化物中毒 C.亚硝酸盐中毒 D.有机磷中毒 E.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8.亚硝酸盐或大剂量美蓝,硫代硫酸钠疗法用于哪项抢救(A) A.氰化物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有机磷中毒 D.酒精中毒 E.重金属中毒 9. 那一项不是窒息性气体?( D ) A. 甲烷、乙烷、乙烯 B. CO、一氧化氮、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C. 氰化氢、硫化氢 D. 氨气、氯气、光气 10.现场按伤分类可以将患者分成三类,哪一类具有优先救治权?(C) A. 不管他们获得何种治疗,都有可能存活。 B. 不管他们获得何种治疗,都有可能死亡。 C. 给予即刻救治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D.不管何种类型,按顺序救治。 11.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首选的氧疗是(E ) A.鼻导管吸氧B.呼吸新鲜空气C.人工呼吸

常见职业中毒及预防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11587 常见职业中毒及预防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常见职业中毒及预防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职业中毒: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职业中毒,根据接触毒物时间长短,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常以粉尘、烟、雾、或气体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因此,职业中毒大多是由于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毒物所致。有些毒物易通过皮肤吸收,故经皮肤进入体内而引起中毒也较常见。 目前世界上的化学物多达200余万种,常用的有及7万余种。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接触到毒物。生产性毒物按其致病作

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方案预案:________ 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1.目的 为保障员工的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危害,特制订本预案。 2.内容 2.1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2.1.1应急预案指挥小组 组长:厂长 组员:各部门主管、安全员、运维员 2.1.2指挥小组职责 2.1.2.1监督食堂管理工作。 2.1.2.2以各种形式宣传恶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相关饮食知识并进行救援演练。 2.1.2.3提高厨房卫生水平,增强食品采购细致程度,严格管理厨房卫生,禁止过期变质食物流入风电场。 2.2 危急事件概述 2.2.1恶性集体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集体引用被污染的水或同时在集体食堂就餐食用了有毒的食品,使三人以上员工出现如呕吐、腹泻、高烧甚至昏迷或死亡的事故。 2.2.2食物中毒原因分析 2.2.2.1细菌性食物中毒; 2.2.2.2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2.2.2.3化学性食品中毒; 第 2 页共 6 页

2.2.2.4真菌毒素中毒。 2.2 危急事件预防 2.2.1可能导致危急事件的因素:当食品发生过期变质、食品原料含有毒素、人员对有毒物质的安置不当及饮用水的污染均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2.2.2预防措施 2.2.2.1在食物制作、加工、运输、储存、采购等环节,要加强管理,做到食品不过期、生熟分离,防止食品污染;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要进行冷冻,冷藏时间不能过长。 2.2.2.2加热、煮熟、炒熟食品,不得食用半生食物。 2.2.2.3做好厨房防蝇、防鼠、防蟑螂等工作,避免细菌污染。 2.2.2.4食品加工前,厨师要严格检查食物合格期限,过期食品不得食用。 2.2.2.5禁止加工不新鲜的鱼类和水产动物制品,不得加工和食用不认识的鱼类和水产动物。 2.2.2.6加强食用菌的食用管理,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或对毒性判断不明的不得食用。 2.2.2.7豆制品等要充分煮沸,化解毒素后才可食用。 2.2.2.8加强鼠药等危险化学制品的管理,严禁危险品流入厨房。 2.2.2.9将厨房厨具使用后应清洗干净、餐具每天消毒,夏季必要时增加消毒次数。 2.2.2.10厨师应随时检查粮食,发现有小虫或变质后不得食用。 2.2.2.11加强饮用水管理,随时观察电厂附近的水质,不符合引用标准的,严饮用。 第 3 页共 6 页

食物中毒分类

食物中毒分类 按病原物质分类可分为: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那么,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门茵、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这些细菌、病毒可直接生长在食物当中,也可经过食品操作人员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当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常见职业中毒及预防

常见职业中毒及预防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常见职业中毒及预防职业中毒: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职业中毒,根据接触毒物时间长短,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常以粉尘、烟、雾、或气体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因此,职业中毒大多是由于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毒物所致。有些毒物易通过皮肤吸收,故经皮肤进入体内而引起中毒也较常见。 目前世界上的化学物多达200余万种,常用的有及7万余种。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接触到毒物。生产性毒物按其致病作用可分为刺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等毒物。按毒物所损害的主要器官或系统则可分为神经毒、血液毒、肝脏毒、肾脏毒等。 一氧化碳中毒 凡是含碳的物质如煤、木材等在燃烧不完全时都可产生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而且不易解离。一氧化碳的浓度高时还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结合,抑制细胞呼吸而中毒。

有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环境,如燃烧、浓烟等,且缺乏良好的通风设备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症状: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昏厥等症状体征,重者昏迷、抽搐,甚至死亡。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程度可分为三度:①轻度:有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或短暂昏厥,脱离环境可迅速消除。②中度:除上述症状加重外,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脉快,烦躁,常有昏迷或虚脱,及时抢救的日后可完全恢复。③重度:病人可突然昏倒,继而昏迷。常伴有心肌损害,高热惊厥、肺水肿、脑水肿等,一般可产生后遗症。 处理:立即将病人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松解衣服,但要注意保暖。对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并肌注呼吸兴奋剂,山梗菜硷或回苏灵等,同时给氧。昏迷者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病人自主呼吸、心跳恢复后方可送医院。 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是含硫有机物分解或金属硫化物与酸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气体。无色,具有臭鸡蛋味,易挥发,燃烧时可产生蓝色火焰。它是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目前,有70多种职业有机会接触硫化氢,如采矿、石油开采、提炼、皮革鞣制、橡胶合成、煤气制取、人造纤维、

动物性食物中毒有哪些种类

动物性食物中毒有哪些种类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1)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2)摄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鲐鱼等)。 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动物性中毒食品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一定的地区性。河豚鱼中毒、鱼胆中毒的病死率都比较高。河豚鱼中毒多发生在沿海各省(市),鱼胆中毒多发生在南方各省(市)。河豚鱼中毒、鱼胆中毒多是以家庭为主的散在性发生,因而加大了其防治难度。在动物性食物中毒中,除含高组胺鱼类中毒外,尚无解毒治疗方法,仅仅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1)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物质的鱼类,是一种无鳞鱼,在海水、淡水中都能生活。河脉鱼所含的有毒成分为河豚毒,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被破坏,主要存在于卵巢中,其次肝脏中也存有较多的毒素。多数新鲜洗净鱼肉不含有毒素,但如果鱼死后较久,毒素可从内脏渗入肌肉中。每年的春季2—5月为河脉鱼的产卵生殖期,此时含毒最多。中毒主要表现为:轻度仅有口唇、舌尖、手指麻木感和呕吐。中度有上述麻木感进一步加重,手指、上下肢运动麻痹,但腱反射尚存在。重度者全身运动麻痹,骨骼肌松弛无力,言语不清,咽下困难,紫绀,血压下降,意识尚清楚。极重度者意识不清,呼吸停止,甚至死亡。河脉鱼中毒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短,一般食后10分钟到3小时即发病,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者在10~30分钟死亡。一旦发生河脉鱼中毒必须迅速进行抢救,以催吐、洗胃与下泻为主,配合对症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河豚鱼的主要预防控制措施:河脉毒素耐热医学教`育网整理,一般120℃60分钟才才可破坏,一般家庭烹调方法难以将毒素去除。最有效的预防中毒方法就是将河豚鱼集中处理,禁止出售。加工盐腌制品时,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剖腹去内脏、去头,反复冲洗,完全去除血污,不新鲜的鱼不得加工。出售干制品时,必须经过检测证明无毒后方可出售。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河脉鱼有毒并能识别其形状,以防误食中毒。 (2)含高组胺鱼类中毒 含高组胺鱼类中毒是由于食用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引起此种过敏性食物中毒的鱼类主要是海产鱼中的青皮红肉鱼。青皮红肉鱼类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主要是因此类鱼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污染于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中毒机理是为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中毒常因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青皮红肉鱼而引起中毒。腌制咸鱼时,如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食用后也可引起中毒。组胺中毒的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潜伏期一般为0.5~1小时,短者只有5分钟,长

常见植物性食物中毒分析及急救措施样本

常见植物性食物中毒分析及急救措施 摘要: 文章对引起食物中毒的植物天然毒性成分( 如毒苷类、毒蛋白、氨基酸类、生物碱、萜类、酚类等) 及其致毒机理进行了分析, 简述了几种常见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毒性作用表现, 提出了中毒后的急救措施。同时,阐述了避免植物性食物中毒的对策。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天然毒性成分; 中毒机制; 急救措施 植物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植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植物中含有各种不同的有毒植物, 稍有不慎, 就会引起中毒。特别是一些有毒植物的外形和我们日常食用的蔬菜、香料等非常相似, 有的野生果子外形极其鲜艳, 而内部却含有毒质, 很容易被人们, 特别是儿童当作普通蔬菜或水果采食。因此, 应当正确地辩别哪些植物有毒, 做好安全防毒工作, 避免发生中毒事故。现将几种有毒植物的性质、用途、简单的鉴别方法和消毒方法、以及不慎中毒后的简易急救措施介绍给大家, 供大家参考。 1 植物常见的毒性成分[1-4] 植物性食物中的有毒物质种类较多, 依化学结构可分为: 毒苷类、毒蛋白类、氨基酸类、生物碱、萜类和酚类。 1.1 毒苷 1.1.1 氰苷类及其致毒机理 氰苷主要指一类α-羟氰苷, 存在于某些豆类、核果和仁果的果仁中, 木薯块根中也少量含有。常见的含氰苷的果仁有枇杷仁、苦桃仁和苦杏仁, 甜杏仁也少量含有。氰苷中毒会出现口中苦涩、流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及四肢软弱无力等症状。中毒严重者感到胸闷, 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甚至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眼球呆滞、对光反射消失、全身性痉挛等症状, 最后可因呼吸麻痹或心脏停跳死亡。氰苷毒性源于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氢氰酸解离出的氰离子极易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 破坏细胞色素氧化酶在生物氧化中传递氧的功能, 使机体陷入窒息状态。

正已烷中毒案例分析

正已烷中毒案例分析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正已烷中毒案例分析事故概况 4例打工妹在外出打工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其中3例为鞋厂鞋底粘合工(刷胶)、1例为皮具刷胶工,年龄在18~20岁,平均19岁,工作时间在5~11个月,平均工作时间9个月。接触溶剂汽油、粘胶剂等,手工操作,用毛刷刷胶,每天用胶约10kg,刷鞋约600双。每日工作10~15h,中午在车间用餐,室内无任何通风防毒措施,个人也未使用任何防护用品。刷鞋工8人已有3人发病,刷包工3人1人发病,1例因皮肤过敏而离岗。胶样定性检测到正已烷。 4例病人始于食欲减退、乏力、头晕,后出现双下肢无力、麻木、继而出现行走困难,双手麻木不能握笔,在岗期间均出现停经。停止接触刷胶40d后,病情仍继续加重,行走不能,生活不能自理。皮具刷胶工还表现为视物模糊,突然出现大量鼻出血及大量月经。查体:鞋厂3位女工,心肺未见异常,颅神经正常,双下肢近端肌力Ⅱ~Ⅲ级,远端肌力0~Ⅰ级,双上肢近端肌力Ⅴ级,远端肌力Ⅳ级,双侧膝反射、跟踺反射消失;双下肢踝关节上10cm以下平面痛觉减退,病理反射未引出。箱包刷胶工双下肢出现明显的肌萎缩,右下肢较重。

神经肌电图显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胶样定性检测到正已烷。而皮具厂刷胶女工,脑MRI检查显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考虑脱髓鞘病变;脑CT检查显示:双侧脑室周围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灶;腰椎穿刺:蛋白0.86g/L,细胞数及其他各项均正常。肝脏B超检查显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肝功能检查多项指标异常;心电图检查:T波倒置;血常规检 查;WBC11.4×109/L;尿常规检查:细胞数高、隐血(+)、蛋白(+)。 事故分析 正已烷具有高挥发性和蓄积性强的特点,女工们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在无任何通风设施、个人未使用任何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冬季门窗关闭致作业环境中正已烷浓度增高,导致冬季集中发病,4例病人均在2004年1月发病,从事本作业前身体均健康,也未接触过其他有毒有物质。4名患者在从事刷胶作业期间,均感到有明显的刺激气味,眼睛流泪、咽干疼,停经,3个月时,皮肤潮红起泡、伴头晕,治疗好转后继续从事从作业以致发生严重的职业中毒。4名患者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下,对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一概不知。可见4例病人均有明显的职业接触史,且胶样定性测到正已胺。因此,以上职业中毒完全是人祸,用人单位有完全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4例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验也完全符合 《GBZ84-2002职业性慢性正已胺中毒诊断标准》。4名职业中毒病人均

医院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预案.

医院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预案 为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时,医院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救治,保障病人的身体健康,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工作组 组长:杨于亮(业务副院长) 副组长:刁玲(医务科长) 成员:杨泉(护理部主任)、姜春霞(预报科长)、骆洪(内二科主任)、张劲松(内一科主任)、王海波(内三科主任)、许晓峰(新生儿科主任)、蒙春阳(普通儿科主任)、闫文学(感染科主任)、王飞(急诊科负责人)、冯永芬(内一科护士长)、李丽(内二科护士长)、曾明琴(内三科护士长)、杨林(感染科护士长)、陈德芳(新生儿科护士长)、李英(普通儿科护士长)、穆正霞(门诊部护士长) 职责: 1、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医院内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理工作; 2、调动本院医疗力量参与食物中毒处理和病人救治; 3、做好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血样等标本的留样和检验工作; 4、及时向县疾控中心、县卫计局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物报告; 5、协助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疾控中心对食物中毒事故的情况记录、核实; 6、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查,协助填报有关的食物中毒登记报告表; 7、组织对食物中毒事故病人的救治及联系会诊、转送工作。 二、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有以下几种情形之一的,即启动本预案: 1、中毒人数超过10人; 2、中毒事故中发生死亡事故1人以上; 3、中毒事故发生在医院重要活动或者节假日期间; 4、其他需要启动本预案的情形。 三、应急处置流程 1、急诊科以及临床科室接收三人以上食物中毒患者或病情严重有生命危险的食物中毒患者时,

即刻通知预防保健科(工作日)或总值班(夜间、节假日)。 2、预防保健科或总值班接到通知后立刻向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工作组汇报,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工作组根据中毒患者人数、病情等情况判断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如无须启动,由收治科室组织力量抢救,必要时由医务科或总值班调动备班医疗急救分队参与救治。如需启动应急预案,即刻组织院内力量参与救治,必要时外请专家来院协助救治或转院治疗。 3、当符合以下情形时,及时向县疾控中心、县卫计局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相关情况。(1)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 (2)出现危重或死亡病例的; (3)新闻媒体关注、相关部门通报以及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4、在做好救治工作的同时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现场采样及实验室检测工作。 5、救治工作结束后总结相关情况并报县相关部门。

蛇伤中毒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世界已知毒蛇约500余种。分布在我国的毒蛇目前已知有49种。但对人体危害较大、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主要有10种。它们是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科的海蛇;蝰蛇科的蝰蛇及蝮蛇科的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龟壳花蛇)等。蛇毒中主要有毒成分有神经毒、心脏毒、细胞毒、出血毒、促凝血成分及抗凝血成分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组成。由毒蛇的毒腺所分泌,呈半透明粘稠状液体,微酸性。当毒蛇咬人后,由毒腺分泌的蛇毒,经排毒导管、毒牙及伤口,沿淋巴及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各种毒蛇的头部都有毒牙、排毒导管和毒腺。当毒蛇咬人时,借着包裹在毒腺外面的肌肉进行收缩,迫使毒腺内的毒液经过排毒导管沿着毒牙的沟(管)道,注入被咬者的伤口内,再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扩散,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 蛇毒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由毒性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类组成。其性质为无色、淡黄色、金黄色或浅黄略带草绿色的透明粘稠液体,具有特殊腥味,含水量65-80%。新鲜时呈微酸性。在室温时容易腐败变臭,放在冰箱里也会逐渐变质,如经过充分干燥后,密封或放在干燥容器内,其毒性强度或抗原特性都不会改变,可长期保存,但将其加热后,则可发生絮状沉淀,部分毒力即可丧失。在紫外线照射下,也使蛇毒失去毒力。蛇毒遇到重金属、乙醇、酚类等也可发生沉淀而变质。蛇毒易受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等),还原剂(如亚硫酸氢钠)、,强酸、强碱所破坏;还易受蛋白水解酶类(如胰蛋白酶、链激酶、木瓜酶、a一糜蛋白酶等)所分解、破坏,从而使其失去毒力。 蛇毒对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按其有毒成分的毒理作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三类。 一、神经毒类 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等的蛇毒主要含神经毒。从各种蛇毒中提纯出来的神经毒,其主要作用特点为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引起横纹肌瘫痪,严重者可致外周性呼吸麻痹。这种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作用子运动终板的突触后膜部位能抑制运动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但对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没有影响,其作用原理与箭毒相似。银环蛇毒素甲和海蛇神经毒属于这一类。 (二)作用于触突前膜部位能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横纹肌瘫痪,但对运动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无影响,它与肉毒杆菌毒素乙属于这一类。 二、血循毒类 蝰蛇、五步蛇、烙铁头和竹叶青等的蛇毒主要含血循毒,包括心脏毒、凝血毒、溶血毒、蛋白水解酶、透明质酸酶等。 (一)心脏毒是一种小分子多肽。它可使心肌、平滑肌、横纹肌和神经等组织细胞膜,引起持久不易恢复的除极化,造成心肌在短暂兴奋后转入严重抑制。临床上常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循环衰竭,最后发生心室纤颤,心跳骤停。同时,可见到神经肌肉和局部组织有损

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424 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通用版 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精品方案范本 编号:YTO-FS-PD424 2 / 2 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在预防职业中毒中,应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 1.消除毒物 2.降低毒物浓度:使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减少人体接触水平。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 技术革新、通风排毒:如果工艺不允许密闭或密闭不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毒物逸散到车间空气中,要采取局部排风措施排除毒物; 建筑布局合理:分开有毒无毒工序、尽可能将毒物逸散车间独立出来。 3.个人防护:(过滤式口罩、防毒面具、滤料选择)。 4.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化、经常化、防止跑、冒、滴、漏。 5.职业卫生服务:对人员体检、对场所检测。 该位置可输入公司/组织对应的名字地址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Can Be Entered In This Location

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为防止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学校突发事件“沉着应付、措施果断、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树立“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平时,敲警钟,以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措施果断,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二)组织管理 学校校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成立群体性食物中毒处置领导小组,一旦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处置领导小组协调开展工作。 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食物中毒处置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XX VV (三)前期工作 1、把好食堂、小卖店食品原料进货关。采购人员要严格把关,定点采购,确保所采购的原料符合有关的规定,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卫生关。 2、严把食堂仓库关。学校食堂仓库的钥匙由专人保管,责任落实到人,使用原料时要进行检查,发现变质原料,及时处理,坚决杜绝变质的原料流入餐桌。 3、把好餐具消毒关。学校食堂对餐具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确保餐具清洁卫生,防止出现因交叉感染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 4、对每餐的饭菜要做好留样,取每餐的饭菜250克密封好在冷藏柜内保存24小时。 5、严把工作人员个人卫生关,食堂、小卖店人员定期按规定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有不适宜的病患者及时调换工作。

(四)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应急处理预案 学校本着为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的目的出发,在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同时,加强食品卫生工作管理,一旦发生非正常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停止食堂、或小卖店的生产活动,并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以最快速度将中毒人员送往附近医院,无交通工具时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请求救助,积极配合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3、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无关人员不允许到操作间或留样处。 4、组织教师组成陪护人员队伍,安排本单位人员负责陪护,无关人员未经批准不准到医疗单位探视,以免影响治疗秩序。 5、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6、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7、根据领导要求,分别向上级主管部门和防疫部门报告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的详细情况。 (五)注意事项 1、稳定师生情绪,要求各类人员不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2、如有个别家长来校探视,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和接待工作。 3、事故发生后,要注意维护正常的学习秩序和工作秩序,广大教师要做好食物中毒人员的思想工作。 4、如有新闻媒体要求采访,必须经过学校同意,未经同意,任何个人不得接受采访,以避免报道失实。 5、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未经允许,一切外来人员禁止进入校园。

职业性慢性正已烷中毒分析与防治对策参考文本

职业性慢性正已烷中毒分析与防治对策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职业性慢性正已烷中毒分析与防治对策 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正已烷(n-hexane CH3CH2 CH2 CH2 CH2 CH3) 是石油馏分与天然分离过程中得到的六碳化合物,近年来 由于石油精炼技术的发展,生产高纯度正已烷的成本降 低,各地相关企业使用正已烷的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主 要用做溶剂。职业性主要经呼吸道吸收。也可经消化道和 皮肤吸收。职业性正已烷中毒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职业 中毒并是由南方逐渐向北方各省扩散的趋势,现将我市 20xx年4例职业性慢性重度正已烷中毒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分析 1.1 职业史与作业环境4例患者均系我市外出打工 妹,打工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其中3例为鞋厂鞋底粘合

工(刷胶)、1例为皮具刷胶工,年龄在18~20岁,平均19岁,工作时间在5~11个月,平均工作时间9个月。接触溶剂汽油、粘胶剂等,手工操作,用毛刷刷胶,每天用胶约10kg,刷鞋约600双。每日工作10~15h,中午在车间用餐,室内无任何通风防毒措施,个人也未使用任何防护用品。刷鞋工8人已有3人发病,刷包工3人1人发病,1例因皮肤过敏而离岗。胶样定性检测到正已烷。 1.2 临床症状体征4例病人始于食欲减退、乏力、头晕,后出现双下肢无力、麻木、继而出现行走困难,双手麻木不能握笔,在岗期间均出现停经。停止接触刷胶 40d后,病情仍继续加重,行走不能,生活不能自理。皮具刷胶工还表现为视物模糊,突然出现大量鼻出血及大量月经。查体:鞋厂3位女工,心肺未见异常,颅神经正常,双下肢近端肌力Ⅱ~Ⅲ级,远端肌力0~Ⅰ级,双上肢近端肌力Ⅴ级,远端肌力Ⅳ级,双侧膝反射、跟踺反射消

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分析

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分析 姓名:郑鹏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基地班) 学号:20141070106 2015/6/6 得分: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有毒化学品过程中,发生意外泄漏,造成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大剂量有毒化学物,引起机体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事故……

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有毒化学品过程中,发生意外泄漏,造成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大剂量有毒化学物,引起机体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事故。由于它致病的群体性和破坏性,不仅给个人带来痛苦,同时也易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以下分别是国内外重大的化学中毒事件 一、沈阳化工厂有毒气体泄漏中毒事故 1998年10月23日12时30分四氯化硅蒸馏岗位所在白炭黑工段副工段长刘某带领当班班长李某、操作工高某、侯某处理22日夜班发生堵塞故障的四氯化硅粗 贮罐,由带着防毒面具的李某、高某打开其中一个截止阀门,看到无物料、无压力 泻出后便用钢筋疏通在粗贮罐下部堵塞的主管道,约10分钟后未带防毒面具的刘 某接替李、高二人继续疏通管路,约13时40分,含HCL、SI02、SICL4的气、固、 液态的混合物料突然从阀门下端泻出,瞬间白色烟雾向室内空间弥散并从敞开的窗 户、门和楼板设备安装孔向该四氯化硅粗贮罐所在二楼楼下及楼外扩散。在距泄漏 点东南侧的李某、高某见出事后立即从东南侧楼梯间跑离现场,草草洗脸后跑回现 场一楼外北侧。刘某在事故发生当时面部受伤挣扎着跑到一楼外,倒在地上,在泄 漏地点西南侧不远的操作工候某在跑出楼下后也倒在地面上。 最终因为参加处理的人员因违反工艺及安全规定、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造成了二人死亡、六人轻伤的生产责任事故。 二、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突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 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 农药厂发生的严重毒气泄漏事故 博帕尔农药厂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尔市建起来的,用于生产西维因、滴灭威等农药。制造这些农 药的原料是一种叫做异氰酸甲酯(MIC)的 剧毒液体。这种液体很容易挥发,沸点为 39.6℃,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 中,就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 就会使人窒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正是 用这种毒气杀害过大批关在集中营的犹太 人。在博帕尔农药厂,这种令人毛骨惊然 的剧毒化合物被冷却贮存在一个地下不锈钢储藏罐里,达45吨之多。 12月2日晚,博帕尔农药厂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的储槽压力上升,午夜零时56分,液态异氰酸甲酯以气态从出现漏缝的保安阀中溢出,并迅速向四周扩散。毒气 的泄漏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虽然农药厂在毒气泄漏后几分钟就关闭了设备,但已有30吨毒气化作浓重的烟雾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迅速四处弥漫,很快就笼罩 了25平方公里的地区,数百人在睡梦中就被悄然夺走了性命,几天之内有25000 多人毙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