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团结说课稿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

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处理方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补充大量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情况。

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处理方法:让学生讨论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教师讲解达成共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同学们乐于接受的图片来讲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三、教法学法

1. 教法分析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创设历史情境、图史结合、问题导学、分组合作等方式相结合进行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学法分析

学生利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等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掌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以《爱我中华》歌曲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秀以此导入本课。

(二)分组合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我来当老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检测鲁教版五四制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见到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 C ) A.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首先得以成功实践的地区是( A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深圳 3.如图报纸中“今天”指的是( D ) A.1997年7月1日 B.1997年12月20日 C.1999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4.“紫荆绽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添新彩”。诗中的“喜事”指( D )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一国两制” D.香港、澳门回归 5.金庸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参与基本法的起草,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祖国( A ) ①结束了英国在香港的统治②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③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④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经济特区主要“特”在哪里?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积极作用?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成功实践了邓小平的哪一伟大构想?特别行政区又“特别”在哪里? (3)你从以上国家治理创新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经济特区“特”在: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或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作用: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或者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 (2)“一国两制”;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高度自治。 (3)只有大胆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创新要立足于国情,也要放眼世界;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等。(言之有理即可) 7.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 B.最初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来的 C.首先在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D.是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8.七年级某班同学准备策划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的图片展,如图可归入下列哪一栏目( C ) A.少年出洋觅真谛 B.中原淮海建奇功 C.“一国两制”定回归 D.拨乱反正倡改革 9.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北京已保证……在接收后50年内不变更现有经济体系及法律制度。”材料说明香港回归后将( C ) A.设立香港经济特区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D.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0.如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B ) A.民族团结 B.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 D.文化繁荣 11.我国能够成功地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主要原因是( B ) A.国际地位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增强 C.军事力量的壮大 D.“一国两制”的构想 12.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曾写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下列历史场景可印证诗中“前仇旧恨今尽雪”的是( B ) A.新中国成立

七年级上册民族团结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二0一四至二0一五学年度第一学期科目:民族团结 年级:七年级 教师:王晨 王家庄初级中学 2014年9月

小学七年级上册民族团结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班、(2)班、(3)班、(4)班、(5)班的民族常识教学。 1、学生来源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向中学阶段过渡,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都慢慢的养成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2、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基础来看,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 3、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析 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祖国近代史的初步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 4、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分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单元划分 本学期共教学十课。 第一课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二课广袤富饶的共同家园 第三课各民族共同开发保卫祖国疆域 第四课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第五课各民族杰出人物 第六课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第七课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 第八课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第九课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 第十课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2、教材分析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以课本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学习民族的发展史、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育兄弟民族之间的感情,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3、教学重难点分析 在世界历史环境中,理解中国近代衰败的史实,深入探讨和理解造成中国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的原因。 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感受带领人民球解放和求富裕强大的历史功绩。 学会胸怀历史,感受和增强初步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研究学习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能力目标 继续学习和探究中国人民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优秀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3、情感目标 感受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步伐。 4、学习方法教育目标 在世界历史环境中,理解中国近代衰败的史实,深入探讨和理解造成中国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的原因。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感受带领人民球解放和求富裕强大的历史功绩。学会胸怀历史,感受和增强初步的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每周一早晨组织全校学生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歌,认真听国旗下的讲话。 2、举办感知民族精神的演讲比赛。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保康三中的历史学科教师卢春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历史上册。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册书,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体例与主线、教材整体框架结构、内容标准、知识结构与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与价值体系、教学重点及策略、教学难点及策略、考试及策略等几个方面加以讲解。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里先谈一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本册书主要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教材的编写要求上强调学生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人民为摆脱屈辱命运的奋斗历程,在学习中体会先辈们为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在教材课程的编写上,本册书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遵循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这条主线,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比较全面的再现了这段历史。 二.说学情 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他们正处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的时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对历史事件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下来,我将以单元讲解的形式谈谈对本册书教学过程的想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香山中学邓雅丽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进行说课。 1、说教材 2、说课标 3、说课(对第一课《鸦片战争》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编写特点 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探究性;科学性、思想性;适应性、时代性。 2、编排体系 “人教版”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的是:专题与时序相结合的方式。 教材体例分为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文结构。 ⑴教材结构为说明、目录、主题课文、主题活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附录、后记构成。 ⑵单元结构为单元主题页、主题课文、主题活动。 ⑶课文结构为导入框、正文宋体、小字楷体、文献资料、图表、动脑筋、注释、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 3、初中历史课程横向上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4、以八年级历史上册为例进行同类知识的简要纵向整合: 中国近代史三条主线: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其中1课----5课,14课---16课为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其余的课为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5、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谈几点教学建议: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②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③注重对基本xx进行必要的讲述 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⑤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根据教材内容谈如何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拓展资源和课外资源: ①首先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如历史教科书,它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还可以利用通俗的历史读物、历史小说等。 ②第二是利用物件,如图表、多媒体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倾听历史的声音,身临其境,体验历史。 ③第三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潜力,放飞学生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④第四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获取大量历史信息,增长学生的见识,增长眼界。 二、说课标 1、初中历史课程总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七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试题 温馨提示: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如生动有趣的故事,蕴藏丰富多彩的知识,点亮人们求知的火花。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知会给你们留下多少记忆?现在就来体验一下吧。 本试卷共二道题,满分100分,检测时间60分钟。 1.参考如图:并根据材料“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 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请你判断他属于 (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原始人 2.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 ) A. 北京人 B. 蓝田人 C. 元谋人 D. 山顶洞人 3.参考如图:假如你在影片中看见中国原始人类戴上石珠饰品,可以推测可能最早会使 用的是 (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现代人类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 ①小麦 ②粟 ③水稻 ④玉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根本原因是 ( ) A. 饮食习惯不同 B. 生产工具不同 C. 自然条件不同 D. 劳动技术不同 6.如图是出自“居民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的原始居民遗址中的文 物。请问它出自 ( )

A. 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 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D. 北京人遗址 7.“务农桑,筑宫室,初定家邦;创文字,造舟车,走出洪荒;……巍巍先祖功德,绵绵万世流芳。”孙中山先生的这篇祭文写的是传说中的() A. 炎帝 B. 黄帝 C. 蚩尤 D. 禹 8.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曾写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表达了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那么,被华夏子孙尊奉为人文始祖的是() A. 黄帝和蚩尤 B. 黄帝和炎帝 C. 尧和舜 D. 舜和禹 9.为了统一思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 A. 焚书坑儒 B. 推恩令 C. 文字狱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炎黄战蚩尤最经典的战役是() A. 涿鹿之战 B. 阪泉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城濮之战 11.相传,古代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流域洪水成灾,有位部落首领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多年,终于消除水患。这位部落首领是() A. 黄帝 B. 炎帝 C. 舜 D. 禹 12.“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 舜→尧→禹 B. 尧→舜→禹 C. 禹→舜→尧 D. 舜→禹→尧 13.人们习惯上把尧舜禹时期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称为() A. 夺取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14.“仁政得天下,暴政致亡国”下列哪些人物是“暴政致亡国”的典型() ①桀②启③纣④周厉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5.“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夏传子,家天下”体现了我国哪一制度的出现()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宗法制 16.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17.历史上商朝曾多次迁都,把都城迁到殷的是() A.盘庚 B. 周厉王 C. 周幽王 D. 周平王 18.“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是()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 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措施①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4.教师强调: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5.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6.问题思考: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 7.教师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增睦谊”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走向共和》 3.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4.教师强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大致过程。 6.问题思考:从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和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两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帝国主义的支持干涉、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以及袁世凯耍弄政治权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习题3(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同步测试题 1.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契丹、党项、匈奴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D.匈奴、回纥、吐蕃 2.“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的是() A.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构 3.以下不属于金朝改变女真习俗的措施是() A.仿照南宋改革官制B.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C.改革女真军政体制D.模仿汉字结构,创制女真文字 4.《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教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当时的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B.辽灭北宋C.辽灭金D.蒙古灭宋 5.岳飞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某电视台想拍摄一部反映他生平的纪录片,如果请你当导演,下列情景中不可能使用的是() A.训练岳家军排兵布阵B.在郾城大败金军 C.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D.根据《宋金对峙图》安排战术 6.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7.两宋政治特点的相同之处有() ①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②皇帝靠和议苟安 ③投降派占上风,主战派受排挤④都城都在开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其中“靖康耻”发生于() A.1115年B.1126年 C.1127年D.1140年 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 10.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有人认为今天不要多讲岳飞,否则会伤害民族感情和民族关系。这种观点() ①忽视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不是科学的态度②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不计历史旧账③把赞颂英雄人物与民族团结对立起来④正确看待了岳飞抗金,有利于民族团结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初中说课稿范文-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的 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由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巩固 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较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影视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教师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其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客观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 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影视资料及讨论等, 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 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继而,设疑"全国人民是经过怎么样艰苦卓绝的斗争才 取得的胜利,特别是抗日根据地 "将学生思绪由兴奋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使学生确切理解中共正确的作战策略与全民参战的的结果,也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初中八年级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设计示例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示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 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阶段、以及每阶段的政权性质,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人民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将由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来商讨决定。 讲解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学生概括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教师指出:党的工作中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总目标、总原则,一切工作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强调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大字和小字,讨论回答。“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成熟了,指的是什么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3.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4.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新政协筹备会议。 小字内容,教师简介即可。要注意这次政协会议在筹备期间曾称为“新政协”,以区别于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次大会召开于1949年9月。地点北平。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来自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部队、团体、各地区、民族和华侨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包括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副主席;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等。 “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教师要正确解释国旗图案的含义,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尊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说课稿 新人教版

16《血肉筑长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号参评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上承七七事变、下启解放战争,它为整个第四单元整体感知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基础,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导学、学案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问题式探究,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的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一是台儿庄战役。首先,因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次,这次胜利是用生命代价换取的。这一战役集中体现了“血肉筑长城”的主题及民族危亡时所激发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二是百团大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这一时期,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为了打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抗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取得了重大战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材没有介绍抗日战争局部反攻和国民党六大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七大的内容、理解七大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分组导学法、学案导学法、问题式探究 教材处理: 将本课内容分成三大板块:一是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与“百团大战”两个标题合并为一个标题,即“抗日战争时期三次著名战役”。二是中共七大。三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国歌》歌词,学生齐唱《国歌》。 师提出问题:这首歌曲诞生于哪个历史时期?面对日冠的疯狂侵略,中华儿女是怎样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民族长城?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国歌》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 展示课题: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新授。 第一学习板块: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三次战役 (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的学习方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七年级--民族团结-教案

七年级民族团结教案 第一课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情感: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 3.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4.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教学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张永娟 授课班级:七年级2班 \授课时间:2017年4月25日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听民族音乐,导入新课播放民族歌曲联唱:《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汉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 请学生猜猜 1.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出示政区版图)边交流边指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区域。 二新课师: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国母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同学们也许都知道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吧。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唐朝皇帝为什么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2)为了促进藏族与中原的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做了些什么?藏族青年怎么做的?(3)西藏人民为什么要供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师:汉藏是一家。民族之间只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促进祖国的兴旺发达和进步。师: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组讨论: (1)为什么刘伯承将军要和小叶丹结拜为兄弟? (2)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师:红军的诚意和尊重,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也使革命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在战争年代,民族团结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还需要民族团结吗? 小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族人民只有加强团结,互相帮助,共同促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不仅在建设和保卫边疆中并肩作战,而且在生活上也同样亲如手足。

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岳麓版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该单元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展开,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主题,主要叙述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二)、课标要求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与激励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近代时期中、英基本国情,虎门销烟的过程及鸦片战争经过;认识鸦片贸易的原因及危害;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利用——知识储备中心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构建平台,活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图、阅读、分析、思考、表达、归纳、比较等多元智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

为学生创建学习平台。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不同观点争鸣,从中提升学生的理性;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高效的自学能力。(三)、学法分析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前一天安排学生预习,学生分组完成了解林则徐的故事,认识鸦片的危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预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部分知识;课中引导学生集中进行探讨,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二)、新课教学导入(课件展示: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使用)教师深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后的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这节课:鸦片战争。 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结合教材特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为本课的教学构建了三大平台——筑基平台、能力提升平台、情感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新人教版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分享就是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新人教版”希望内容对大家有用,欢迎欣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孔繁森先进的事迹,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 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学生在改错环节中通过纠正错误结论,自发的感悟和体验自治政策的基础、前提与核心,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原因。 解决策略:通过对阿坝地区古代、近代各民族交往概况的归纳,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得出应该平等对待和团结各族人民,进而得出:唯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方能实现对各民族的充分尊重与真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团结检测鲁教版五四制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团结 1.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C )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C ) A.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B.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西部大开发 “她” 3.1951年,以和平方式获得解放;20世纪60年代初,废除农奴制;今天,她更加繁荣富庶。 是( C ) A.新疆 B.广西 C.西藏 D.宁夏 4.下列内容与西藏历史发展不相符的是( C ) A.1951年以和平方式获得了解放 B.60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C.70年代修建青藏公路通到了“世界屋脊” D.西藏已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5.2016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纪念日,60年来西藏经济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西藏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包括( B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③宗教信仰的废除④封建农奴制的废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注重西藏的稳定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藏文化网材料二1959年,克松村70户人家,433人,全年粮食总产量仅16万斤。到2008年,克松居委会拥有居民210户,838人,粮食总产量达到170多万斤,克松居委会还大力发展副业,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1 019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6 38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4 600元。 ——《走进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放了西藏?为充分尊重和保障藏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我国在西藏实行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2)材料一中的两枚徽章表明,20世纪50年代在西藏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之后,西藏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怎样? (3)读完材料二,你认为克松村居民2008年的经济状况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八年级历史下册11民族团结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 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掌 握 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 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知识 提炼结论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图想象 知识迁移 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本校西藏班网页介绍的内容, 通过汉藏“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传统 树立责任 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 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学习英模 积极进取 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起为 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2.通过对教材中吉付出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制度,我国共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 2.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