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从六经论治男科病经验

冯世纶教授从六经论治男科病经验
冯世纶教授从六经论治男科病经验

五苓散

方解:五苓散(中国中医十大经方之一)[组方]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25g 白术15g 桂枝12g [用法]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 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七剂后痛止出院。续服一个月。观察3年未见复发。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

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1992;4:48)。 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34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对颈椎病进行的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后进行对症治疗的。对颈椎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瘫痪型颈椎病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痹痛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三、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眩晕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若属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以用补中以益气汤加减。属痰瘀交阻者,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用温胆汤加减。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人脉、子宫也相关。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现代人缺乏运动,多为不通之症: ①血虚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效果在于对病症的标本兼治为中医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根据病情选择使用,不可因为误用西药而耽误就医。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疏肝法需掌握郁结之主症。 一、月经病辩证 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症状的疾病。月经病主要是根据期、量、色、质来辩寒热、虚实。

(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 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杜锡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博士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小儿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水疱等,常反复发作,湿疹急性期剧烈瘙痒,尤其在晚上致小儿烦躁哭闹而影响睡眠和进食,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中医药因能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皮损,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古代医藉记载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等相当于小儿湿疹,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云: “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 “胎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明确指出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四弯风》又载: “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诸病源候论》认为小儿发病乃“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是心家有风热”。清《外科真诊》记载: “奶癣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有干湿之分。干者形如癣疥,痒起白屑;湿者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_金汝真

[5]王奎.浅析手法对改变内能及调整信息的效应[J].按摩 与导引,2004,17(2):8. [6]刘德桓.中医心身医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 医药学刊,2003,21(3):379-380. [7]庞文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7(7):8-9.[8]张仕年,张宏如.金宏柱教授疏经通督学术思想浅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1):12-14. [9]俞海虹,周红桥.试述中医阴阳平衡观的实质[J].中医药 学刊,2006,24(6):1074-1075. 作者简介:李鹏飞,男,31岁,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推拿治疗伤科、内科常见病证。 (收稿日期:2011-02-10) 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杂病论》。在《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有8条,其中太阳病篇6条,阳明病篇1条,霍乱病1条;在《金匮要略》中有3条,其中痰饮咳嗽病篇1条,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2条。大家通常对《伤寒论》的8条比较关注,而对《金匮要略》中有3条注意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全面学习五苓散的条文,对于准确领悟五苓散是至关重要的。 1对五苓散证的认识 从五苓散的相关条文,归纳出五苓散的适应症有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后欲吐,或头痛微热、水逆、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或浮。 五苓散证的病机关键为化气不利,津液不布,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1)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小便少。(2)中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可见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3)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气血壅遏,可见脐下悸动,少腹苦里急。(4)气化不利,饮停中焦,可见心下痞;水饮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证。(5)气化不利,饮停心胸,则短气而咳;水饮上蒙清窍则头目眩晕。(6)表邪未解,脉浮或脉浮数,身微热。掌握了五苓散证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五苓散方后云“多饮暖水,汗出愈”,也是对五苓散助阳化气行津功效很好的注解。在服用五苓散行津布津的同时,适度饮温水,饮入之水就不仅不会停积,而且会随饮随布,周身四达。犹如补气宜配行气、补血常配活血的道理一样,在此是多饮暖水以补津,同时亦助五苓散化气行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由此可见,五苓散证并非单纯的水饮停聚,气化不行,阳气不通。著名中医学家赵锡武认为:“五苓散为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脾的功能,使脾阳振而吐泻止,而小便始利。非小便利而后吐泻方止。多饮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1] 五苓散证究竟是什么?一般认为:(1)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然而,这些还不足以概括五苓散证。从五苓散证的病机分析可以看出,五苓散证是阳气不足、气不化水、水饮停留的病症,由于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治疗方法应该是相同的。正因为如此,五苓散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衰、心悸、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胃炎、幽门不全梗阻、慢性腹泻、肝硬化腹水、肠炎,各类肾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金汝真1余仁欢2 【摘要】五苓散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气化不利,水液内停”的主方。通过对五苓散相关条文的梳理,以“气化不利”的病机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五苓散的适应症、类证鉴别及临床应用等问题,并举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五苓散;气不化水,水饮停留;方剂 作者单位: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内科通信作者:余仁欢,E-mail:tezhongeyu@https://www.360docs.net/doc/e07483068.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肾论治月经病(精)

从肾论治月经病 【关键词】月经病中医病机肾 月经病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调治月经病,首先应了解月经的生理病理、发病因素。引起月经病的主要病因是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但其发病的本质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紊乱,气血、冲任二脉失调。其中尤以肾的功能失调最为重要。本文就肾与月经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从肾论治月经病的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1 中医对肾与月经的生理关系的认识 肾藏精,主生殖。《素问·金匮真言论》曰:“精者,身之本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故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泄精气的功能,而以贮藏为主,使肾精不无故流失。 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则月经断绝。随着肾气的充盛,每月天癸必至,呈现消长盈亏的月节律,经调而子嗣;其后又随肾气的虚衰,天癸亦渐竭,经断无子。故肾为天癸之源。 肾为冲任之本。冲脉为血海,广聚脏腑之血,使子宫盈满;任脉为阴脉之海,使所司之精、血、津液充沛。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若任虚冲衰则经断无子,故冲任二脉直接关系月经的潮止。然而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所以冲任之本在肾。 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调和,经候如常。《冯氏锦囊秘录》说:“气之根,肾中之真阳也;血之根,肾中之真阴也”。阐述了肾有阴阳二气,为气血之根。 肾与胞宫相维系。胞宫司月经,肾与胞宫相系。《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难经》云:“命门者……女子以系胞。”又肾经与冲脉下行支相并,与任脉交于关元,与督脉同贯脊,故肾与冲、任、督脉相关,肾与胞宫相系,冲、任、督同起于胞中。 肾与脑髓相通。肾主骨生髓通脑,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月经的产生,亦离不开脑的调节。 总之,月经生理以脏腑功能正常、气血调和为基础,更以肾气充盛,天癸泌至,任通冲盛,胞宫成熟为轴心,而肾则在此轴心中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2 肾在月经周期调节中的作用 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激素作用于子宫,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此轴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依据肾藏志、藏精、主骨生髓以及髓聚为脑的理论,可知肾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具有下丘脑一级的调节功能;肾中产生的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在月经产生的生理过程中,始终对冲任胞宫起作用。从功能的吻合上看,天癸在月经产生过程中,有相当于垂体前叶产生促性激素的作用,因此,天癸具有垂体一级的调节功能。“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可见冲任是直接作用于胞宫的环节,并使经血来潮。现代医学认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标签:名医经验;王霞芳;小儿咳喘;苓桂术甘汤 本院王霞芳教授是首届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施治,每获良效,尤其对小儿咳喘研究深入,应用经方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颇丰。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侍诊于侧,亲聆教诲,受益良多。现将王师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作用,适应于脾阳不足、气不化水、聚湿成饮的痰饮病。张仲景首先提出“痰饮”病名,认为该病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法则下,创制了从脾治饮的苓桂术甘汤, 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本方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痰饮之和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又“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稠者为痰,清者为饮”。痰饮为患,流动不拘,涉及范围广泛,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均可因痰饮停聚而成病,故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病的基础方剂,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师认为,肺、脾、肾三脏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协调的作用。肺在上焦,主宣发肃降,肺气充足,则能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脾在中焦,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以资肺气旺盛布散;肾在下焦,主水,只有肾气旺盛,人体内水液才能正常地吸收、输布和排泄,才能协助肺、脾保 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若发生病变,肺、脾、肾三脏则相互影响。如肺病迁延不愈,日久则必然肺气虚弱,影响脾肾气机调节,导致脾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失调,气滞湿郁,清阳不升,则清窍不利,故见胸闷、头晕等症。若脾病失治误治,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滞而生痰,痰湿上逆,分清泌浊功能减弱,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咳喘由此而生;脾虚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若肾阳亏虚,肾气不足,肾不主水,关门失利,水湿乘机泛滥。王师临床观察发现,一些咳喘病,如慢性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情持续发展至某一阶段,会出现肺脾两虚兼有阳虚之证,或脾肾两虚之证,出现咳喘痰多、气短乏力、纳呆腹胀、大便稀溏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 苓桂术甘汤应用分析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我好几年了胃不好,经常会发病,妈妈说可以看看脾胃病六经辩论治疗,这是现在医学上术语,听说这种看脾胃有很好的疗效,我的胃部不好是几年前当服务员的时候患上的,饭店服务员的工作就是在别人吃饭的时间工作,等我要吃饭的时候已经饿过劲了,就这样患上了胃病,一犯胃病就感到胃痛,还有胃胀感,恶心,疼的我全身出虚寒,不知道妈妈说的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啊。 是有关脾胃病辨证治疗的经方进行整理归类,按照六经辨证分类,共收载92首方剂。论述了六经起源及六经脾胃病的辨证特点。介绍了太阳脾胃病、阳明脾胃病、少阳脾胃病、少阴脾胃病、太阴脾胃病、厥阴脾胃病的治法、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病),是指剑突以下,脐以上发生经常性疼痛或突 发性疼痛为主的胃脘部疾病.临床证候非常复杂,本文就作者近 年来用六经辩证指导治疗,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介绍. 脾胃病六经治法具有以下特点:太阳脾胃病,治当发表祛邪,

鼓邪外出;阳明脾胃病,治当通下祛邪;少阳脾胃病,当以和解为法;太阴脾胃病,当以理中为法;少阴脾胃病,治当扶阳抑阴;厥阴脾胃病,治当土木两调,清上泻下。 一、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二、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有些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三、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禾厶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有些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四、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五、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六、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七、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

五苓散治疗难治性水肿

五苓散治疗难治性水肿 发表时间:2009-12-22T11:33:03.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9期供稿作者:林云祥[导读] 对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颇深,五苓散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疾病的水肿,特别是一些难治性水肿,其疗效卓著林云祥(泸县中医医院四川泸县 646102) 【中图分类号】 R28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29-0221-01 【关键词】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笔者从医三十年,对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颇深,五苓散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疾病的水肿,特别是一些难治性水肿,其疗效卓著。现作如下介绍: 1 治疗功能性水肿 患者罗某某,女,52岁,居民。患者近年形体发胖,体重增加,且活动受限,始时以为是发胖长身体了。后在某大医院确诊为功能性水肿,更年期综合征。服西药治疗半年,未见其效,仍有长胖趋势。后来我处就诊,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均属正常;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正常;血压正常。只是全身面部四肢稍浮肿,以面部眼睑为甚,舌质红苔薄白,脉濡滑。笔者认为患者属更年期,肾气渐衰,脾肾气虚,阳气不振,气血津液运行欠畅。投之以五苓散加味:猪苓1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另加丹参10克、益母草15克、泽兰10克水煎服,服三剂。三剂服完,身体完全正常,体重减轻约3000克,人徐感轻松舒服,活动自如,精神变佳。后将此方加减服二剂告愈。 2 治疗慢性、急性肾炎 患者熊某某,女,64岁,农民。患者患慢性肾炎近二十年,水肿时发时止,经各大医院中西结合治疗,其效不佳。于2007年7月来我处就诊,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面目四肢浮肿,腹微胀,心下痞塞,干呕,时畏寒,时发热,食差,体软乏力,平素极易感冒,舌体胖嫩,苔微黄,脉濡。尿蛋白(++++),管型0~1/HP,肝功能、肾功能正常。故考虑患者年老脾肾气虚,肾气虚衰,肾阳已虚,组方五苓散加味:桂枝10克、茯苓3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白术20克、丹参10克、黄芪45克、太子参15克、防风10克、甘草6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服五剂。五剂服完,患者水肿已完全消尽,自感体力和饮食增加,后在此基础上加减服十剂,十剂服完,患者身体完全正常,不再感冒,检查尿蛋白微量。遂再加减和调整药物剂量,再服七剂收功。患者水肿至今未复发,参加正常劳动生产。 3 治疗肝硬化腹水 患者邓某某,男,53岁,农民。患者平素嗜酒,近月余自感体软乏力,腹饱胀痞塞,食不消化,饮食减少,双下肢水肿,……。遂来我院诊治:门诊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收入住院,经住院治疗1个月,水肿消尽,出院。患者回家半月水肿又起,故来求余诊治,腹膨隆,臌胀;面色晦暗带黑,纳差,食少,双下肢肿甚,体软乏力;B超提示:早期肝硬化,中量腹水;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123单位/L、谷草转氨酶156单位/L、蛋白倒置,……。我认为患者平素嗜酒,饮酒伤肝,肝木乗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投之五苓散加味:白术25克、茯苓3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加黄芪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青皮10克、陈皮10克、黄精20克、鸡内金15克、茵陈20克水煎服,服五剂;同时必须忌烟酒。五剂服完,腹已不胀,水肿已消尽,饮食基本恢复正常,精神转好。后仍以原方加减,服十剂,患者各方面基本恢复正常,肝功能,肾功能正常,病愈。从事正常劳动生产。至今,肝硬化水肿一病水肿未再复发。 4 治疗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患者张某某,男,47岁,居民,重庆永川人。患者患糖尿病,慢性肾衰多年,在重庆某大医院住院治疗,作肾透析……住院期间近两天未解大便,小便,病危。回家安排后事,后经患者亲戚介绍来我处就诊治疗,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四肢水肿甚剧,腹胀,已不能站立,不能行走,由他人挽扶着,面目灰暗微黄;查血糖25.7mmol/L、血尿素氮148mmol/L、血肌酐580.6mmol/L……已经不能进饮食,两天未解大便,小便。余思之,遂将降血糖作常规用药外,急则治标,试投五苓散加味:桂枝10克、猪苓15克、茯苓30克、泽泻20克、白术25克、丹参15克、益母草20克、泽兰10克、苍术10克、车前仁2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服三剂(1天1剂)。患者服药约2小时欲解小便,约10小时解大便;三剂服完,大便,小便已趋正常,水肿已消,腹已不胀,稍微能进饮食,患者体重减轻,精神转佳。后仍以五苓散加味化裁,调理治疗三个月,患者病情转好,一切如常人,后不再水肿,故患者未再治疗。随访,患者仍又从事屠师工作四年,均未发生水肿,53岁时突然吐血而逝。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按六经辨证属太阳蓄水证,《伤寒论》条文71条、72条、74条、161条对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作了明确的解读,准确论述。我认为这一优秀古方是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健脾的功能为其功效,方中桂枝具有通阳化气,振奋阳气之功,助白术、茯苓、猪苓健脾运化水利湿,助泽泻入肾渗湿利水,故水肿得治也。临床上我对五苓散的使用中体会到:尽管,在现代临床医学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五苓散除可以用于治疗上述举例的难治性的各种疾病的水肿外,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其他各种疾病的水肿(肺心病水肿、心原性水肿)等;还可以用于治疗小儿泄泻、肥胖症、下利、眩晕、高血压等内科、妇科、儿科的疾病。且可以获得良好治疗的效果。其临床疗效,具有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和稳定病情作用,不致于疾病进一步加重和发展、或复发优点,对延续患者生命,都有其重要临床作用和意义。其药物具有利水不伤正气优点,未见毒副作用。

夏桂成教授分七期论治月经病

夏桂成教授分七期论治月经病早期的补肾调周法将月经周期的分为4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经夏教授多年摸索后的调周法按7个时期论治: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排卵期、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行经期。通过燮理阴阳达到修复、重建月经周期。 ①经后初期:月经干净后3-5天,亦有更长时间者,表现为无明显带下。治当滋阴养血,阴虚轻者,方用归芍地黄汤,常用药:当归、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等。阴虚重者,雌激素偏低,癸水衰少者,可用二甲地黄汤,常用药:龟板、鳖甲、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女贞子、牡丹皮、茯苓、紫河车、山茱萸、怀牛膝等峻补肾阴。 ②经后中期:月经干净3-5天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出现少量带下。治当滋阴养血,稍佐助阳,须加入少量助阳药,如:菟丝子、肉苁蓉等。常选滋肾生肝饮合菟蓉散,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熟地黄、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泽泻等,阳中求阴。 ③经后末期:时间较短,一般2d~3d,与经间期相连。表现带下量增多,或有少量锦丝带。治当滋阴助阳,阴阳并调。经后末期常与经间排卵期密切相关,接近重阴的较高水平,这时需要阴阳并调,并却促使其气血活动,方用补天五子种玉丹加减,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怀牛膝、杜仲、五灵脂、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巴戟天等。 ④经间排卵期:一般在两次月经周期的中间,以出现较多透明锦丝样带下为标志,持续时间根据数律分别有7、5、3天不同。治当补肾活血。夏教授自拟补肾促排卵汤,药用: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紫石英(鹿角片)、五灵脂、红花、川芎等。 ⑤经前期前半期,又称黄体期。出现高温相6-7天之内。为阳长运动的重要时期,此期患者常常表现为阳长的不足,所以此期的治疗是扶助阳长,保持重阳的持续。具体说来又有血中补阳,阴中求阳,气中补阳之分,代表方有毓麟珠、右归饮、健脾温肾汤等,此乃法中之法。常用药物: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紫石英、杜仲、巴戟天、党参、炒白术、木香等。 ⑥经前后半期,即月经来潮前6-7天,重阳维持期,也即前人所谓经前期,前人所谓“经血未动,理气为先”即指指此时,常采用理气之法,通过理气来为行经作准备。故经前期理气为主,稍佐助阳。常用方有加减越鞠丸、丹栀逍遥丸、七制香附丸等。常用药物:丹参、赤芍、白芍、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紫石英、苍术、香附、五灵脂、山楂、绿萼梅等品。 ⑦行经期:重阳转阴,彻底排出应泄之经血,“留得一分瘀,影响一分新生”。常用五味调经汤,常用药:苍术、香附、牡丹皮、丹参、赤芍、山楂、泽兰、益母草、五灵脂、续断、茯苓、川牛膝、艾叶等。 痛经案例: 某女,20岁。痛经6年,患者自初潮后即有痛经,来潮时需服止痛片,月经史:14岁6-7/30天,量中,有时有血块,夹腐肉样物,经行大便稀,行经第二天小腹痛甚。初诊:现经行第1天,腰酸乳胀,大便偏稀,脉细弦,舌淡红,苔腻,辨证属肾虚偏阳,心肝气郁,夹有血瘀。方选痛经汤。制钩藤10g、益母草15g、五灵脂10g、川牛膝10g、茯苓10g、制苍术10g、制香附10g、丹参10g、赤芍10g、木香9g、元胡10g、川断10g、肉桂5g、泽兰叶10g7剂。二诊:月经周期第8天,经净后l天,劳累后腰酸腰痛,脉细弦,舌红苔腻。予以滋阴养血,疏肝理气,方选归芍地黄汤加越鞠二陈汤加减。丹参10g、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刍议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刍议 霍光磊 泰山医学院附属邹平人民医院,山东 邹平 256200 【关键词】:辨病;辨证;现代医学技术;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17-2 长期以来人们论及中医特色,多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然查研古籍辨病论治早于辨证论治,纵观现代辨病论治更具开放性、主导性。在中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借鉴现代医学诊诊断方法的辨病,结合各种现代医学检查结果综合辨证,必将能经得起检验、评定,结果更直观,可重复性更强,为中医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出现先后与基本关系 中医学的发展是经过长期实践逐步积累总结而成,先是单味药治病,即某药治某病,而后多药组方治病。马王堆出土的迄今发现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52类103种疾病,医方283个,基本上是病名之后列出处方的辨病论治。《内经》中所载十三方也是对病治疗,如怒狂以生铁落饮治疗,这可以看作是辨病论治、专病专方的雏形。《金匮要略》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的杂病诊疗体系,全书所列一百余种疾病大多有专方治疗。[1]如肠痈的大黄牡丹汤,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脏躁的甘麦大枣汤等等,历两千年仍有效于临床,彰显辨病论治的生命力。 辨证论治是在人们对疾病认识更加细致以后,认为只辨病对复杂疾病的治疗针对性不强,逐步把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概括为证。[1]《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在当时对病认识相对笼统的情况下,辨证显的尤为重要,是辨病论治的进步。在后来的发展中辨病与辨证齐头并进,如《千金方》中有的按病列方,有的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外台秘要》既按病列方又分证列方。 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使中西医之间必然要有所比较,而证的概念更能强化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动态变化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理性优势,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能显示中医独特一面的东西,因而它成了中医学的特色。于是把辨证论治的地位和价值抬的很高,以致有掩盖辨病论治的嫌疑。但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所做出的病理概括,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而证只是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概括。病与证的关系正如《赵锡武医疗经验》所说“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 当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存在的问题 2.1 辨病之病不够细致 中医的很多病名主要根据某一个或几个突出的症状或体征而确定,特异性差。而西医诊断疾病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基础上,不可否认它对病的认识更细致、深入、具体,特异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更强。 2.2 辨证之证不够规范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界便对证的规范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而且至今成果也不在少数,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目前证的本质研究仍然在缺乏统一标准的状态下进行。证的名称、证的诊断标准等未能规范化,可能导致证的相关性研究(包括基础与临床)出现某些差异[2]。正是由于证的“灵活无边”,以致难以重复和难以评定疗效的弊端,成了制约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瓶颈。[3] 2.3 辨证论治的局限性 证是通过分析望、闻、问、切所得的临床资料而确立,与现代科技手段比较只通过分析望、闻、问、切所得临床资料显得相对单薄,证也就难以精准。以致出现了有病无症无法辨证,如乙肝患者无症状、体征时现代检验方法却能诊断其病;肾结石患者很多是在B超查体时发现,非一般望闻问切能所及。还有许多异病同证,如不用现代检查确诊其病,则愈后判断难保准确。如肺癌与肺结核都可出现阴虚咳嗽证,但其愈后却大不相同。 3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健康发展的道路,固步自封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医的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也应有所取舍、创新、发展。 3.1 辨病要首先(也相对容易)吸纳现代科技成果 西医早先并不优于中医,到了相当于我国明朝的文艺复兴时期,神学统治才被打破,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正如资本主义先从封建社会的薄弱地带发展壮大一样,中医的理论体系已发展的相对完整,新的事物较难插足其中,反而是理论体系相对薄弱的“老西医”率先扛起了科技新旗帜,现代科学发现一项项地被西医所用,带来了西方医学的快速发展。 中医与西医因研究的方法与角度不同,因而得出不同的理论,但他们研究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所以二者从本质上不应有绝对的冲突,正如此西医在人体解剖学上取得的认识才能被中医完全所接纳。正如没有邓小平领导的解放思想,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一样,中医也要再解放一下思想,只要认为它正确的东西,中医也尽可拿来为我所用。辨病亦如此,承认它辨的更明晰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借鉴应用,其实目前正规中医医院辨病都已用中医、西医两个诊断,可否更简练一点,值得探讨。 3.2 辨证要用两条腿走路 中医辨证要学会用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两条腿走路,在患者自我感觉有不适症状,而现代医学各项检测未能显示异常的情况下,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和参,辨证论治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西医虽有病名诊断,但病因不十分明确,治疗手段只能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治疗时,中医的辨证论治反而显得更全面。望闻问切是古人所能获得的临床辨证资料的最大手段,而如今现代医学影象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等等手段我们可视为是对望闻问切的延伸与发展,通过它们所获取的临床资料理应应用于临床辨证之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无症有病无法辨证的问题,还可以 (下转第19页)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附98例病案分析 作者:吕永斌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46 【关键词】五苓散;《伤寒论》;《金匮要略》;名医经验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烦渴、水逆、霍乱等病证。《伤寒论》涉及原文共计11条,其中描述的症状主要有消渴、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历代医家皆有应用五苓散的经验记载,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用经方,对五苓散的应用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将黄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通过门诊收集的98个病例介绍如下。 1 资料统计及分析 本组98例均为黄教授门诊患者,资料为电脑实时记录。时间从2004-04-10—2007-02-27。 1.1 发病特点98例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5岁,平均50.17岁,主要年龄段为:31~40岁(13例)、41~50岁(27例)、51~60岁(24例)、61~70岁(17例),共81例,占病例总数的8 2.65%。本组疾病按照中医病因分类,以内伤为主,没有单纯的外感病;按照病程分类,多为慢性病。致病因素中,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为多。 1.2 病种分布见表1。 表1 病种分布病种分类(略) 由表1可见,本组98例患者,涉及疾病60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以内科为主。按系统分类,涉及循环、消化、呼吸、血液、内分泌、神经、皮肤、生殖等各个系统,其中又以消化(24例)及内分泌和代谢(21例)系统为主。按照是否肿瘤划分,肿瘤共有37例。可见五苓散的应用广泛。 1.3 症状、舌脉特点及分析 1.3.1 症状特点本组98 例,出现症状80个,出现总频次257次。根据症状出现的频次高低排列如下。 1.3.1.1 主要症状指在98例中出现次数>20次者:腹泻或大便不成形(35次)、水肿(34次)、口干渴(27次)。 1.3.1.2 次要症状指98例中出现次数在10次以上,20次以下者:多汗(18次)、疲乏(14次)。 1.3.2 舌脉特点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帮助 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 手机百科个人中心 收藏50 辨病论治 编辑 中医诊疗疾病得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得各自特征,作出相应得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得或特异得治疗。一种具体得病往往具有特定得病因、病机与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与正虚邪凑得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得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得全部演变过程。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得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得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与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 1概述 2与辨证得关系 3沿革 1概述 中医诊疗疾病得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得各自特征,作出相应得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得或特异得治疗。一种具体得病往往具有特定得病因、病机与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与正虚邪凑得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得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得全部演变过程。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得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得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与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得关系 各种疾病发展过程得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得,或由于患者得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得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得证。因此“病”与“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得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得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得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得共同证候。因此,辨病论治与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就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得诊治疾病得方法。 3沿革 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得认识而产生。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得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得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得医方30多个。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代根据具体疾病,采取针对性治疗得辨病论治思想。至,所记载得病名已达300多个,其中有得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展转归、传变及预后,并提出治疗原则;对有得病种作了专病专篇讨论,如“热论”、“痿论”、“疟论”、“痹论”等。《内经》中除采用针灸治疗外,还提出13首中药方剂,如生铁落饮治癫狂、乌骨丸治血枯等,体现了专病专方得论治思想。《内经》中辨病论治得理论已比较系统,其临床运用也较具体,表明辨病论治得原则与方法已得到了确立。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得角度丰富发展了辨病论治得思想与方法, 如唐代、宋代、记载了大量得病名及相应得治疗方药。东汉得《伤寒杂病论》则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融为一体,以阐述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得诊断与治疗,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得中医诊断疾病得方法,对后世中医理论与临床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得影响。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形

颈椎病分型及治疗

病因病机:中医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筋急”、和颈肩痛"等疾病中。如《素问。逆调论》说:“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者,曰死。“这里所描述的症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相类似。总之,其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痹症型: 1、年老体虚,腠理空虚,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骤袭,痹阻经络,气滞血瘀,引起酸痛不仁症状。 2、寒湿型:肝肾亏虚,筋骨衰退,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脏气衰退,筋骨虚寒,筋骨也会出现功能障碍,引起各种症状。 (2)眩晕型 1、肝阳上亢型:肝肾素虚,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以致头部胀痛眩晕,失眠。 2、气血亏虚型:思虑过度,暗伤心脾,气血不足,不能濡养于脑,故发眩晕,食少体倦等。 3、谈湿中阻型:恣食甘肥,劳倦太过,伤于脾胃,或内伤七情,肝脾失调,脾失健运,以致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3)痿症型:肝肾久虚,督脉受损,瘀阻血脉,致诸阳失宣,筋骨痿弱,肢体痿废。 (4)落枕型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渐亏,如兼有气血亏损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致筋骨骨失养,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发为颈部疼痛不适。 西医认为: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椎间盘逐渐退变,出现纤维环弹力减退,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关节失稳,黄韧带肥厚,变性,钩突关节培生及小关节的继发性改变。这和变化在活动范围大、易于遭受外力损伤的下颈椎更容易发生,这些结构上的变化必然导致颈椎管或椎间孔的变形,狭窄、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血影响血运使颈部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影响虽然很大,但中医通过辨症论治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没有手术指症的,建议用保守疗法治疗,可以服用颈腰骨康丸,颈复康冲剂,根痛平来治疗。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及分型: (一)临床表现 1、颈型颈椎病 症状:颈项疼痛强直,整个肩背部疼痛,僵硬感,头部屈曲、转动受限。呈斜颈姿势。回头时,颈项和躯干必须共同旋转。少数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部疼痛,以及胀麻等症状,但咳嗽或喷嚏时无上肢放射性加剧。 建议用颈复康冲剂,颈腰骨康丸治疗。 2、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增生、钩椎关节和后关节退变,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又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症状:以持续性紧臂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为主。患侧上肢可出现明显根性症状,如手指疼痛、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当咳嗽、深呼吸时,均可诱发患肢症状阵发性加剧。

(完整版)沈绍功教授月经病的治疗

沈绍功教授月经病的治疗 中医治疗妇科呀,那优势就更大了,西医那是它的弱点。好多西医治疗妇科病就利用激素;另一个手术,这个危害都很大。尤其妇科医生,没有医德,对不对?一看囊肿,一看肌瘤,一刀切了,而且吓唬病人,你不切就麻烦了,容易转变成癌症。病人无知,一说要转成癌,那只能上在手术室上让你切了,叫任人宰割。切完以后呢,没有后果吗?第一女士的子宫和卵巢是重要的器官,受损以后,这些都拿掉了,能好吗?最后成了内分泌紊乱,比肌瘤囊肿还要痛苦。第二复发率相当高。我看过病人,切了几刀?切了五刀,还想切。我就问她:“人家五刀都宰了,怎么还要切呢”?她说:“我就怕得癌症,还不如切了好,切了就不得癌了。”我说:“你不能欺骗自己容易得癌了,我说癌症是增生的加速。良性肿瘤为什么长了?比正常细胞分裂加速了六倍,加速呀,分裂加速就长了良性肿瘤。再刺激,再增长三倍,那就细胞分裂10倍以上就恶性肿瘤了。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西医老师教我们学生的。你切得多,越刺激,越长着癌,到容易得癌了,这是一条。”另外功能紊乱相当痛苦,西医没办法。碰到神经它就软弱了,一提神经,西医就头痛了;一提病毒,头就痛了。我们安然自得,没要紧,神经病毒我们都心中有数,稳扎稳

打,能给你治好。第二个呢,西医还有办法就是用激素。比如肌瘤、闭经、囊肿,它就大量的用激素。黄体酮、孕酮,特别是打针用激素。你不知道激素人的差异很大,激素是个好药,但是副作用特别大,个体的差异不一样。比如书上讲了,这个人10g就能弥补,不一样,有的人用6g 就多了,有的人到10g也不多,你不好掌握,个体差异相当大,激素用多了,那全都转成癌证。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就是激素分泌的紊乱,这西医已经明白了,妇科的癌症就是激素紊乱。你为了调经,为了消瘤,你冒这个风险,所以西医治疗妇女病,它绝对是个劣势,中医是个优势病种,尤其我们家祖祖辈辈搞女科,里面包括妇科,那都有绝招,靠这个吃饭。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月经病的治疗,注重4个大法:1,必先调气。“百病皆生于气”。夫人多郁善怒,情志变化最显,气结则血亦结,故“调经而不理气,非其治也”。理气有行气、破气、补气3法。行气多选用柴胡、香附、木香、乌药、佛手、陈皮、炒橘核;破气多选用青皮、枳壳、大腹皮、川朴、沉香;补气多选用生黄芪、党参、白术、黄精、仙鹤草、太子参、山药、扁豆衣、大枣。2,调养脾胃。“脾胃为生化之源”。妇人以阴血为主,月经失调者大多有脾胃之证,如纳差便溏,面浮肢肿,故“脾气一旺,胃气自兴,精微敷布,新血化生,月经自调。”调养脾胃有醒脾、健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