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配料计算

课程设计配料计算
课程设计配料计算

摘要

水泥熟料的粉磨是水泥生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水泥成品的质量起关键的影响。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保证水泥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成本,降低电力消耗,减少污染等。

本次设计的内容是年产78万吨PⅡ硅酸盐水泥粉磨系统。在设备选用上,尽量选用国内设备以便维修保养方便。设计的内容具体为:

1.配料计算

2.物料平衡

3.粉磨车间工艺流程

4.设备选型

5.水泥粉磨车间图纸设计

在水泥粉磨环节,采用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辊压机预粉磨系统,该粉磨系统系将物料先经辊压机辊压后送入后续球磨机粉磨成成品。该系统目前运用技术已日趋成熟,具有节能高效等特点,为大多数大型水泥厂家所接受。

关键词:配料、平衡、选型、设计、水泥磨

引言

课程设计是学生完成所有理论课和实验实习课程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生产知识,查找工具书和各种技术资料达到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来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教学环节。也是从事技术工作的一次演习,与先前的教学过程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索性。

通过课程设计不仅使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提高,而且进一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设计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学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一个很大的进步,最终完成在校的学习任务。

本设计为顺应水泥发展趋势,提高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主要设计水泥熟料的粉磨车间的工艺布置、主要设备选型、计算生料配比、物料平衡等。

1配料计算

1.1设计内容

设计课题名称:年产78万tPⅡ硅酸盐水泥粉磨车间工艺设计。

1.2原始数据

1.2.1原始材料数据

(1)石膏,外购;SO3:40%;W 少量;块度﹤300mm

(2)石灰石(混合材):含水量1%

(3)燃料:烟煤;易磨系数1.36 ,块度﹤80mm

1.2.2煤工业分析

1.3 熟料目标率值的选定

生料配料方案的优选关系到水泥厂达产达标、节能降耗和长期安全运转的基本保

证。一般我国的工厂在生料控制方面采用三个率值,即;KH、SM、IM配料法。

熟料矿物组成的选择,一般应根据水泥的品种和等级、原料和燃料的品质、生料制备和熟料煅烧工艺综合考虑,以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和设备长期安全运转的目的。

窑型KH SM(n)IM(p)

预分解窑

湿法长窑

干法回转窑

立波尔窑

立窑(无矿化剂)

立窑(掺复合矿化剂)0.86—0.90

0.88—0.91

0.86—0.89

0.85—0.88

0.85±0.02

0.92—0.96

2.2—2.6

1.5—

2.5

2.0—2.35

1.9—

2.3

2.0±0.1

1.6—

2.1

1.3—1.8

1.0—1.8

1.0—1.6

1.0—1.8

1.3±0.1

1.1—1.5

窑型KH SM(n)IM(p)

国外新型干法国内新型干法0.895

0.93

2.73

2.54

1.61

1.54

综上所述参照同类型水泥厂并结合该厂原料的情况。本设计建议

KH=0.9±0.01 SM=2.5±0.1IM=1.4±0.1 本次设计三种率值分别设:KH : 0.9

SM : 2.5

IM : 1.4

1.4单位熟料热耗表

窑型熟料热耗kJ/kg

预分解窑

湿法长窑

干法长窑

立波尔窑

立窑(无矿化剂)

立窑(掺复合矿化剂)悬浮预热窑2920—3750 5833—6667 5850—7520 4000—5850 4200—5430 3750—5000 3300—3600

根据表1-3的数据,参照同类型水泥厂并接该厂原料的情况。本设计设定熟料烧成热耗:3000kJ/kg。

1.5 计算煤灰掺入量

根据以上已知数据,由公式:GA =q.Aar.S/Qnet,ar 得:

最后得出煤灰掺入量:GA = q AarS/Qnet,ar

=3000×22.03×100÷23731.9÷100

=2.78%

其Qar—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值

q—熟料的单位热耗

Aar—煤收到基灰分

S—煤灰沉降率一般取100%。

1.6 用EXCEL计算干生料的配合比

为了获得较高的熟料强度,良好的物料易烧性以及易于控制生产,选择适宜的三率值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其牵涉到非线性方程的求解,用手工计算需反复试凑难以达到结果最优,而各种简化计算方法不容易掌握。采用办公软件EXCEL 做配料计算可直接通过表格计算求解,几秒钟就可算得最优解,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表1—6用EXCEL计算干生料配合比

1.7 将干料配比折算成湿料配比

原料操作水分:石灰石1.0% 砂岩为2.0% 铁质15%

干原料配比为:石灰石84.58% 砂岩14.69% 铁质0.73%

则湿原料质量配比是:

湿石灰石=84.58÷(100-1)%=85.4%

湿砂岩=14.69÷(100-2)%=14.99%

湿铁质=0.73÷(100-15)%=0.86%

合计:101.25

将上述质量比换算为百分比:

湿石灰石%=85.4÷101.25=84.3%

湿砂岩%=14.99÷101.25=14.8%

湿铁质%=0.86÷101.25=0.85%

2 物料平衡

通过物料平衡可计算得到各种原料燃烧的需要量以及从原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各工序所需处理的物料量,依据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确定工厂的物料运输量、工艺设备选型以及堆场储库等设施的规模,因此,物料平衡计算是主机平衡与储库平衡计算的基础和依据。

2.1烧成车间生产能力和工厂能力的计算

窑规格定位为φ4×60m窑型,产量为2500t/d

实际熟料小时产量:

由公式:Ql = 0.37743 D2.5185L0.51861

= 0.37743×42.5185×600.51861

= 103.6t/h

孰料日产量:Qd = 24Qh =24×103.6=2486.4 t/d

经计算标定的窑熟料日产量达不到2500 t/d的要求,但现在回转窑的的实际实际生产能力以提高,可达到2500t/d~2800t/d,故可取2500t/d。

故根据计算可得:标定窑台时生产量为:104.2t/h

2.1.2 窑的台数和年利用率

窑的台数选择为:一台,即n= 1

窑的年利用率为:η= 0.86(窑的年利用率范围为η≥0.85)

2.1.3 烧成车间生产能力和工厂生产能力的计算

(1)烧成系统生产能力

①、熟料小时产量:Qh = n Ql = 104.2t/h

②、孰料日产量:Qd = 24Qh =24×108.3 =2500 t/d

③、熟料年产量:Qy=8760 ηQh = 8760×0.86×104.2=785001

⑵工厂生产能力的计算

①、水泥小时产量:Gh =(100-p)Qh/(100-d-e)

=(100-1)×104.2÷(100-5-5)

=114.62t/h

②、水泥日产量:Gd = 24Gh =24×114.62=2750.88t/d

③、水泥年产量:Gy =8760ηGh=8760×0.86×114.62=863501.23t/y

2.2 原、燃材料消耗定额的计算

2.2.1 生料消耗定额

由表3-6可知:

干料烧失量:35.20%

煤灰掺入量:2.78%

则:K t=[(100-S)/(100-I)*[100/(100-p)]

=(100-2.78)÷(100-34.84)×100÷(100-1)

=1.52t/t熟料

式中:Kt—干生料消耗定额Kg/Kg熟料

S—煤灰掺入量%

I—干生料的烧失量%,

P—生产损失,一般取1%—3%,在这里取1%

故得干生料消耗定额为:

石灰石消耗定额:K干石灰石=K t×X干石灰石

=84.58%×1.52

=1.29(t/t熟料)

砂岩消耗定额:K干砂岩=K t×X干砂岩

=14.69%×1.52

=0.22(t/t熟料)

铁质消耗定额:K干铁质=K t×X 干铁质

=0.73%×1.52

=0.011(t/t熟料)

含自然水分时湿料消耗定额为:

石灰石消耗定额:K湿石灰石=K干石灰石×100÷(100-1)

=1.30 (t/t熟料)

砂岩消耗定额:K湿砂岩=K干砂岩×100÷(100-2)

=0.22(t/t熟料))

铁质消耗定额:K湿铁质=K干铁质×100÷(100-15)

=0.012(t/t熟料)

2.2.2 干石膏消耗定额

以100㎏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基准,按国家标准规定,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的三氧化硫含量不得超过3.5%,假设100㎏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的石膏为x㎏,则x

×32.5%≤100×3.5%。由此可得x《10.77㎏即100㎏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加的石膏量最多不得超过10.7㎏。

对于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中的石膏参量(以SO3计)一般为2.0% —3.0%,而对于这次设计的以粉煤灰为主要混合材的复合水泥而言石膏参(以SO3计)取为:2.0%。

则:石膏用量=2.0%÷40%=5%

则PⅡ硅酸盐水泥石膏消耗定额:

Kd1 = 100d÷[(100-d-e)(1-P)]

=100×5÷(100-5-5)÷(100-1)

=0.056(Kg/Kg熟料)

式中:K d—干石膏消耗定额(kg/kg熟料)

d—水泥中石膏的掺入量(%)

e—水泥中混合材的掺入量(%)

P d—水泥中石膏的生产损失(%)取1%。

2.2.3 混合材消耗定额

(1)混合材的掺量

混合材料的加入量根据其具有的活性大小而定。按中国标准规定:普通水泥中如掺加活性混合材料(如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粉煤灰等),其掺加量按重量计不得超过15%,允许用不超过5%的窑灰(用回转窑生产硅酸盐类水泥熟料时,随气流从窑尾排出的灰尘,经收尘设备收集所得的干燥粉末)或不超过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代替;掺加非活性混合材料不得超过10%。普通水泥分为275、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C语言)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姓名 学号 成绩

课程实际报告 实验一:秦九韶算法 题目 用选列主元高斯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 ???????=+- =-+-=-+-=--02 02 0 21 34343232121x x x x x x x x x x 算法语言: 利用c 语言的知识编写该算法程序 算法步骤叙述: 秦九昭算法的基思路是v[0]=a[0]*x+a[1] v[i]=v[i-1]*x+a[i+1];利用秦九昭算法计算多项式函数。 程序清单: #include void main() { float a[5],x,sum; int i; printf("presase input the value of x="); scanf("%f",&x); for (i =5;i >=0;i --)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value of a%d=",i); scanf("%f",&a[i]); } sum =a[5];

for(i=5;i>=1;i--) {sum=sum*x+a[i-1]; } printf("f(x)=%f/n",sum); } 输出结果计算:

实验总结: 通过运用C 语言,解决了秦九韶算法手写的复杂。为以后的雪地打下基础。 实验二:用选列主元高斯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 题目 用选列主元高斯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 ???????=+- =-+-=-+-=--02 0 2 0 21 34343232121x x x x x x x x x x 算法步骤叙述 第一步消元——在增广矩阵(A,b )第一列中找到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将其所在行与第一行交换,再对(A,b )做初等行变换使原方程组的第一列元素除了第一行的全变为0; 第二步消元——在增广矩阵(A,b )中第二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找到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将其所在行与第二行交换,再对(A,b )做初等行变换使原方程组的第二列元素除了第一和第二行的全变为0; 第三步消元——在增广矩阵(A,b )中第三列中(从第三行开始)找到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将其所在行与第三行交换,再对(A,b )做初等行变换使原方程组的第三列第四行元素为0; 第四,按x4-x3-x2-x1的顺序回代求解出方程组的解,x[n]=b[n]/a[n][n],x[i]=(b[i]-Σa[i][j]x[j])/a[i][i],i=n-1,…,2,1 程序清单: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4 static double A[N][N] = {-3,-1,0,0,-1,2,-1,0,0,-1,2,-1,0,0,-1,2}; static double B[N]={1,0,0,0};

多核编程与并行计算实验报告 (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多核编程与并行计算实验报告 姓名: 日期:2014年 4月20日

实验一 // exa1.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 // #include"stdafx.h"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ThreadFunc1(PVOID param) { while(1) { Sleep(1000); cout<<"This is ThreadFunc1"<

实验二 // exa2.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 // #include"stdafx.h"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WORD WINAPI FunOne(LPVOID param){ while(true) { Sleep(1000); cout<<"hello! "; } return 0; } DWORD WINAPI FunTwo(LPVOID param){ while(true) { Sleep(1000); cout<<"world! "; } return 0;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input=0; HANDLE hand1=CreateThread (NULL, 0, FunOne, (void*)&input, CREATE_SUSPENDED,

计算材料课程设计--计算BN的弹性常数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2012 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计算材料学 一、设计题目:计算BN的弹性常数 二、完成期限:自2011 年12 月 4 日至2011 年12 月12 日共 2 周 内容及任务1.DFT基本理论,CASTEP使用方法 2.晶体模型的建立与几何优化,相关性质的计算。 3.计算BN的弹性常数 4.结果分析 5. 报告写作与修改 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工作内容 11-12-4-6 熟悉DTT理论,软件安装,认识界面,熟悉基本操作11-12-7 晶体模型建立,进行结构优化,计算物理性质 11-12-8 物理性质,力学性质的计算 11-12-9 计算BN的弹性常数 11-12-10-12 写出课程设计的总结实验报告.,修改成文 主要参考资料[1] Kohn W, Sham L J, Self-consistent equations including exchange and correlation effects [J]. Physical review, 1965, 140(4):A1133-A1338. [2] Hohenberg P, Kohn W. Inhomogeneous electron gas [J]. Physical review, 1964,136(3):B864- B871. [3] 谢希德, 陆栋.固体能带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8. [4] Perdew J P, Chevary J A, Vosko S H. Atoms, molecules, solids, and surfaces: Ap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for exchange and correlation[J]. Physical review B, 1992, 46(11): 6671-6687.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1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前言 《应用统计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设计,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适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设计时间:1周学分数:1.0 执笔人:张玉编写日期:2015年12月3日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并掌握运用统计学中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在结合企业具体资料的基础上,能较好地从事统计分析、进一步进行工程管理决策的工作,从而使学生将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统计学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具体内容有: 1、在校大学生生活费调查 2、在校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3、居民住房贷款调查方案 4、清扬洗发水问卷调查与分析 5、对一组数据进行图表显示、计算其描述统计量、计算其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检验 6、对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水平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7、对一家大型百货公司的未来销售数据进行预测 三、课程设计要求 1.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课程设计进度的要求认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2.严格遵守纪律,不准无故迟到、早退和缺勤,如有特殊情况,应向指导教师书面请假。缺勤累计超过规定的课程设计时间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成绩。 3.本课程设计应以《统计学基础》的理论为依据,选择适当的原理来对每个情景进行分析,制定可行的方案。学生应在阅读参考书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并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书。 4.课程设计以安排的课表为主,最后安排集中答辩,学生不得旷课和请假。 四、课程设计安排 (一)指导教师及分组情况安排 1. 本次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王生武。指导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掌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重庆邮电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姓名: 李金徽 王莹 刘姝楠 班级: 1131001 1131002 1131002 学号: 2010213542 2010213570 2010213571 设计时间: 2012-6-4 指导教师: 朱伟

一、课程设计目的 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中,我们常会遇到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对于系数矩阵为低阶稠密矩阵的线性方程组,可以用直接法进行消元,而对于系数矩阵为大型稀疏矩阵的情况,直接法就显得比较繁琐,而迭代法比较适用。比较常用的迭代法有Jacobi 迭代与Gauss - seidel 迭代。本文基于两种方法设计算法,并比较他们的优劣。 二、课程设计内容 给出Jacobi 迭代法和Gauss-Seidel 迭代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思想和MATLAB 程序实现,并对比分析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三、问题的分析(含涉及的理论知识、算法等) Jacobi 迭代法 方程组迭代法的基本思想和求根的迭代法思想类似,即对于线性 方程组Ax = b( 其中n n n R b R R A ∈?∈,),即方程组 )1(2211222221211 1212111?? ???? ?=+?++??=+?++=+?++n n nn n n n n n n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将系数矩阵A 写为 )2(000000 21122 12122 11U L D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n --≡??? ?? ? ? ??---- ??????? ??----??????? ??= 若选取D M =,则U L A M N +=-=,方程组)1(转化为等价方程组 b x U L Dx ++=)(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题 目 基于数据挖掘的航电系统故障诊断 专业名称 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 王腾飞 指导教师 陈 杰 完成时间 2014年3月18日

摘要 航电系统是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综合应用了电子、机械、计算机及自动检测等许多学科的先进技术,结构层次很多,所以对其实施故障诊断具有涉及专业领域多、诊断难度大、要求时间短等特点。这对快速处理故障数据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从独立的联合式航电机箱的按键通电测试,到集中式飞机管理系统数据收集,飞机维修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已演变成故障诊断工具。 现代飞机均采用了中央维修系统,用以收集所有子系统的故障报告、判断故障根源并推荐修理方法。飞机的故障信息和历史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用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对这些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时会显得力不从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于隐含的知识难以有效的进行挖掘。数据挖掘技术十分符合现实的需要,它可以客观地挖掘出历史数据库中潜在的故障规则,这些规则能更好地指导故障的定位与检修,并对潜在的故障做出预测。随着数据的不断增长,如何能自动获取知识已经成为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条件,而数据挖掘技术为解决这个“瓶颈”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文详细介绍了故障诊断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并总结了航电系统的故障诊断的特点。拟采用聚类分析的技术对故障数据快速处理,实现对故障的快速定位。 关键词:故障诊断数据挖掘聚类分析航电系统

故障诊断技术 故障诊断技术简介 故障诊断就是指当设备系统不能完成正常的功能时,利用一定的方法找出使该功能丧失的原因及发生故障的部位,实现对故障发展趋势的预测的过程。故障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背景,主要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非线性科学等最新技术理论为基础,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设备系统故障及故障诊断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设备系统能够以最佳状态可靠地运行,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产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设备系统的故障是指设备系统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丧失规定功能的状况。故障诊断的作用则是发现并确定发生故障的部位及性质,找出故障的起因,预测故障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应对措施。故障诊断技术的使用范围不应只局限于设备系统使用和维修过程中,在设备系统的设计制造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故障诊断技术,为以后的故障监测和设备系统维护创造条件。因此,故障诊断技术应该贯穿于设备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当中。 机载设备的故障诊断流程框图:

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因子分析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 姓名:王厅厅 专业班级:统计学2014级2班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月 3 日

目录 1.摘要: (1) 2.引言: (1) 2.1背景 (1)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1) 2.3方法介绍 (2) 3.实证分析 (10) 3.1指标 (10) 3.2原始数据 (10) 3.3数据来源 (13) 3.4分析过程: (13) 4.结论及建议 (25) 5.参考文献 (26)

1.摘要: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仍存在着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主要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因子分析 2.引言: 2.1背景: 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为分析比较各地环境污染特点,利用因子分析对环境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得到影响环境的内在因素,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准确把

握各地区环境治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改善环境问题,这对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3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意义:变量间的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设置许多障碍。为解决此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个数,但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丢失和 信息不完全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有效地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幅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步骤: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因子提取: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 若存在随机向量)(),,(1p q F F F q ≤'= 及),,(1' =p εεε ,使 ??????????+????????????????????=??????????p q pq p q p F F a a a a X X εε 1111111 简记为ε+=AF X ,且 (1)q I F D F E ==)(,0)((标准化); (2) ?? ? ?? ?????==221)(,0)(p D E σσεε (中心化);

数值分析课程设计

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数值分析》 题目:数值分析课程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数值分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求 1、研究第一导丝盘速度y与电流周波x的关系。 2、数据拟合问题运用样条差值方法求出温度变化的拟合曲线。 课程设计目的 1、通过编程加深对三次样条插值及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的理解; 2、学习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主要包括数据处理与分析。 课程设计环境 visual C++ 6.0 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1: 合成纤维抽丝工段中第一导丝盘的速度对丝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第一丝盘的速度和电流周波有重要关系。下面是一组实例数据: 其中x代表电流周波,y代表第一导丝盘的速度 课程设计题目3: 在天气预报网站上获得你家乡所在城市当天24小时温度变化的数据,认真观察分析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样条差值方法求出温度变化的拟合曲线。然后将该函数曲线打印出来并与原来的温度变化数据形成的曲线进行比较,给出结论。写出你研究的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步骤 1、利用最小二乘法写出题1的公式和算法; 2、利用excel表格画出数据拟合后题1的图像; 3、在Visual C++ 6.0中编写出相应的代码; 4、搜索11月12日南通当地一天的温度变化数据; 5、在Visual C++ 6.0中编写出相应的代码; 6、利用excel表格画出数据拟合后题3的图像 课程设计结果 课程设计题目1 数值拟合

解:根据所给数据,在excel窗口运行: x=[49.2 50.0 49.3 49.0 49.0 49.5 49.8 49.9 50.2 50.2] y=[16.7 17.0 16.8 16.6 16.7 16.8 16.9 17.0 17.0 17.1] 课程设计题目3 数据为:X=[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Y=[12,12,11,12,12,12,12,12,13,15,16,17,17,18,17,17,17,16,15,15,15,15,14,14]; 源代码为: 第一题: #include #include"math.h" using namespace std; //double x[100],y[100]; int main(){ int i; double k,b; double sum1=0,sum2=0,sum3=0,sum4=0; double x[10]={49.2,50.0,49.3,49.0,49.0,49.5,49.8,49.9,50.2,50.2}; double y[10]={16.7,17.0,16.8,16.6,16.7,16.8,16.9,17.0,17.0,17.1}; for(i=0;i<10;i++){ sum1+=x[i]*y[i]; sum2+=x[i];

并行计算第一次实验报告

并行计算上机实验报告题目:多线程计算Pi值 学生姓名 学院名称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时间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集群任务提交方式; 2、掌握多线程编程。 二.实验内容 1、通过下图中的近似公式,使用多线程编程实现pi的计算; 2、通过控制变量N的数值以及线程的数量,观察程序的执行效率。 三.实现方法 1. 下载配置SSH客户端 2. 用多线程编写pi代码 3. 通过文件传输界面,将文件上传到集群上 4.将命令行目录切换至data,对.c文件进行编译 5.编写PBS脚本,提交作业 6.实验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atic double PI=0; static int N=0; static int numOfThread=0; static int length=0; static int timeUsed=0; static int numOfThreadArray[]={1,2,4,6,8,10,12,14,16,20,24,30}; static int threadArraySize=12; static int nTime=4; static int repeatTime=30; static double totalTime=0; struct timeval tvpre, tvafter; pthread_mutex_t mut; clockid_t startTime,endTime;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五种传动轴的静强度、变形及疲劳强度的计算

1.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学完材料力学之后,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独立地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之目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既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算法语言、计算机和材料力学等)综合运用,又为后继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等)打下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具体的有以下六项: 1.使学生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2.在系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由于选题力求结合专业实际,因而课程设计可以把材料力学知识和专业需要结 合起来; 4.综合运用了以前所学的个门课程的知识(高数、制图、理力、算法语言、计算机等等)使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5.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6.为后继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2.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要求参加设计者,要系统地复习材料力学的全部基本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判断、设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画出受力分析计算简图和力图,列出理论依据和导出计算公式,独立编制计算程序,通过计算机给出计算结果,并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3.材料力学课程设计题目 传动轴的强度、变形及疲劳强度计算 3-1 设计题目 传动轴的材料为优质碳素结构钢(牌号45),许用应力[σ]=80MPa,经高频淬火处理,其=650MPa,=300MPa, =155MPa,磨削轴的表面,键槽均为端铣加工,阶梯轴过渡圆弧r均为2,疲劳安全系数n=2,要求: 1)绘出传动轴的受力简图; 2)作扭矩图及弯矩图; 3)根据强度条件设计等直轴的直径; 4)计算齿轮处轴的挠度;(按直径Φ1的等直杆计算) 5)对阶梯传动轴进行疲劳强度计算;(若不满足,采取改进措施使其满足疲 劳强度); 6)对所取数据的理论根据作必要的说明。 说明: 1)坐标的选取均按下图6—1所示; 2)齿轮上的力F与节圆相切; 3)数据表中为直径D的皮带轮传递的功率,为直径为D1的皮带轮传递 的功率。

并行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并行计算与多核多线程技术 课程报告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课程报告要求 手写内容:设计目的、意义,设计分析,方案分析,功能模块实现,最终结果分析,设计体会等。 允许打印内容:设计原理图等图形、图片,电路图,源程序。硬件类的设计,要有最终设计的照片图;软件类设计,要有各个功能模块实现的界面图、输入输出界面图等。 评价 理论基础 实践效果(正确度/加速比) 难度 工作量 独立性

目录 1. 设计目的、意义(功能描述) (1) 2. 方案分析(解决方案) (1) 3. 设计分析 (1) 3.1 串行算法设计 (1) 3.2 并行算法设计 (1) 3.3 理论加速比分析 (2) 4. 功能模块实现与最终结果分析 (2) 4.1 基于OpenMP的并行算法实现 (2) 4.1.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2) 4.1.2 实验加速比分析 (3) 4.2 基于MPI的并行算法实现 (3) 4.2.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3) 4.2.2 实验加速比分析 (4) 4.3 基于Java的并行算法实现 (4) 4.3.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4) 4.3.2 实验加速比分析 (5) 4.4 基于Windows API的并行算法实现 (5) 4.4.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5) 4.4.2 实验加速比分析 (6) 4.5 基于.net的并行算法实现 (6) 4.5.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6) 4.5.2 实验加速比分析 (6) 4.6并行计算技术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6) 4.6.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6) 4.6.2 实验加速比分析 (7) 5. 设计体会 (7) 6. 附录 (9) 6.1 基于OpenMP的并行程序设计 (9) 6.1.1 代码及注释 (9) 6.1.2 执行结果截图 (11) 6.1.3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2) 6.2 基于MPI的并行程序设计 (12)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目录 一、 关于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2) 二、 设计题目 (2) 三、 设计内容 (3) 3.1 柴油机曲轴的受力分析 (3) 3.2 设计曲轴颈直径d ,主轴颈直径D (6) 3.3 设计h 和b,校核曲柄臂强度 (6) 3. 4 校核主轴颈H —H 截面处的疲劳强度,取疲劳安全系数n=2。键 槽为端铣加工,主轴颈表面为车削加工 (6) 3.5 用能量法计算A —A 截面的转角y θ,x θ (7) 3.6对计算过程的几点必要说明 (9) 3.7 改进方案 (10) 四、 计算机程序设计 (10) 4.1程序框图 (10) 4.2计算机程序 (11) 4.3输出结果 (12) 五、 设计体会 (12) 六、 参考书目 (12) 一、 关于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1.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学完材料力学之后,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独立地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之目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既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

学、算法语言、计算机和材料力学等)综合运用,又为后继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等)打下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具体的有以下六项: (1)使学生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2)在系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由于选题力求结合专业实际.因而课程设计可以把材料力学知识和专业需要结 合起来; (4)综合运用了以前所学的多门课程的知识(高数、制图、理力、算法语言、计算 机等等)使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5)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6)为后继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2.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参加设计者要系统地复习材料力学的全部基本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判断、设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画出受力分析计算简图和内力图.列出理论依据和导出计算公式.独立编制计算程序.通过计算机给出计算结果.并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3.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一般过程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与工程中的一般设计过程相似.从分析设计方案开始到进行必要的计算并对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材料力学设计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设计准备阶段:认真阅读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明确设计要求.结合设计题目复习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制定设计步骤、方法以及时间分配方案等; (2)从外力变形分析入手,分析及算内力、应力及变形,绘制各种内力图及位移、转角曲线; (3)建立强度和刚度条件.并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及必要的公式推导; (4)编制计算机程序并调试; (5)上机计算,记录计算结果; (6)整理数据,按照要求制作出设计计算说明书; (7)分析讨论设计及计算的合理性和优缺点,以及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二、设计题目 某柴油机曲轴可以简化为下图所示的结构,材料为球墨铸铁(QT450—5),弹性常数为E 、μ,许用应力[σ],G 处输入转矩为e M ,曲轴颈中点受切向力t F 、径向力r F 的作用,且2t r F F = 。曲柄臂简化为矩形截面,1.4≤h D ≤1.6,2.5≤h b ≤4,3l =1.2r ,有关数据如下表:

统计计算课程设计

《统计计算》 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评语: 分数

题型一: 1、某医生随机抽取正常人和脑病病人各11例,测定尿中类固醇排出量(mg/dl),结果如表1。该医生根据此资料算得正常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均数=dl,标准差S1=dl;脑病病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均数=dl,标准差S2=dl,配对t检验结果,t = –,P < ,故认为脑病病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高于正常人。 表1 正常人和脑病病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mg/dl)测定结果 分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mg/dl) 正常人 脑病病人 2、该医生的统计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请用SAS程序和SAS结果解释原因。 答: 1、该资料属于完全随机设计 2、不正确;因为成对组数据的比较是指在某个观察值内部进行“以前”和“以后”情况的对比,而上述数据不符合这个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该医生的统计处理是不正确的,应该采用独立组两样本T检验。 SAS源程序: data tk1; do p=1to2; do n=1to11; input y@@; output; end; end; cards; ; proc print; run; proc means noprint data=tk1; var y; by p; output out=ty1 css=ss n=n std=s; run; data ty2; set ty1; f=n-1; u=1/f; _type_=1;

logs=2*f*log(s); run; proc means noprint data=ty2; var ss n f u logs _type_; output out=mx3 sum=t_ss t_n t_f t_u t_logs k; data result; set mx3; sc2=t_ss/t_f; fz=t_f*log(sc2)-t_logs; fm=1+1/3/(k-1)*(t_u-1/t_f); df=k-1; chisqr=fz/fm; prob=1-probchi(chisqr,df); proc print noobs; var chisqr df prob; run; proc univariate data=tk1 normal; var y; by p; run; proc npar1way data=tk1 wilcoxon; class p; run; SAS结果及分析: 录入数据: 变量解释:P=1为正常人,P=2为脑病病人;y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 方差齐性检验: 输出结果中,统计量的p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正常人和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方差齐性。 正态性检验的结果如下: p=1 p=2 因为是小样本,所以观察Shapiro-Wilk检验结果:说明在水平下,正常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正态性统计量W 的P值为:>,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正态性统计量W的P值为:>,所以正常人和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都通过正态性检验,即正常人和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 所以选择采用独立组两样本T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并行与串行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并行与串行数据结构与算法 专业班级:ACM1301 学号:U201315057 姓名:李海锋 指导教师:陆枫 报告日期:2015.9.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目录 1、课程设计概述 (2) 1.1 课设目的 (2) 1.2 课设要求 (2) 1.3 实验环境 (3) 2、系统总体设计 (4) 2.1 系统主模块结构体 (4) 2.2 找附近的最近的三个某地 (5) 2.3 找两点之间最短路径 (6) 2.4 数据录入模块 (7) 3、数据结构和算法详细设计 (7) 3.1 地图的存储 (7) 3.1.1 地图背景图片的存储 (7) 3.1.2 地图点 (7) 3.2 找附近的最近的特定地点(findNearby) (8) 3.3 找最短路径 (8) 4、程序实现简要说明 (9) 4.1开发环境 (9) 4.2 支持包 (9) 4.3 函数原型 (10) MainActivity.java:实现了地图主要功能 (10) Setting.java:地图数据的录入 (12) 4.4 函数功能调用关系 (14) MainActivity.java:地图主要功能程序 (15) Setting.java:数据录入程序 (15) 5、程序测试及结果分析 (16) 5.1 功能测试 (16)

5.2 测试结果分析 (22) 6、复杂度分析 (22) 6.1 输入地点名查找,鼠标点击显示 (22) 6.2 找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dijkstra) (22) 6.3 找附近最近的三个某地 (22) 7、软件的用户使用说明 (23) 8、特色与不足 (23) 8.1 特色 (23) 8.2 不足 (23) 九、主要参考文献 (24)

计算力学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作者: 学号: 学院: 专业(方向): 题目: ANSYS软件建模 指导者: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者: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2015 年 9 月

题目1: 下图所示为一个支座类零件的结构示意图,要求用ANSYS软件建立相应的实体模型和有限元离散模型,说明所用单元的种类、单元数和节点总数。(单位:mm) 解题步骤: 1、定义工作文件名、标题,并更改工作目录 将文件名和标题均改为zuoye1,工作目录改为H:\ANSYS。 2、选择计算类型 选择Main Manu>preferences,勾选Structural。 3、定义单元类型 选择Main Manu>Preprocessor>Element Type>Add/Edit/Delete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Solid Brick 8node 185单元,点击OK。如下图。 4、自底向上创建几何模型 (1)绘制底座:选择Main Manu>Preprocessor>Modeling> Create>Volumes> Block>By Dimensions命令,输入相应的坐标参数,点击OK,生成底座。见下图。

(2)打圆孔:选择Main Manu>Preprocessor>Modeling>Create>Volumes> Cylinder>Solid Cylinder命令,输入相应参数,先后建立两个圆柱模型,然后选择Main Manu>Preprocessor>Modeling>Operate>Booleans>Subtract>Volumes 命令,减掉两个圆柱,从而打出两个圆孔。如下图。 (3)倒圆角:选择Main Manu> Preprocessor>Modeling>Create>Areas>Area Fillet命令,选择需要倒角的两个面,输入圆角半径,创建出两个圆弧面,然后选择Main Manu> Preprocessor>Modeling>Operate>Booleans>Divide>Volume By Area命令,切割出两个圆角,最后选择Main Manu>Preprocessor>Modeling> Delete>Volume and Below命令,删除圆角外的多余部分。如图所示。 (4)绘制底座凹槽:选择Main Manu> Preprocessor>Modeling>Create> Volumes>Block>By Dimensions命令,输入凹槽各点坐标,在凹槽位置创建出一个和底座重合的长方体块,然后选择Main Manu>Preprocessor>Modeling> Operate> Booleans>Subtract>Volumes命令,在底座中减去重合部分即可。如图所示。

统计课程设计报告

统计学软件(excel)课程设计报告2012年—2013学年第 2 学期 题目: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等级通过率 组长110502108 王拓 组员110502129 苗苗 110502131 田垠 110502110 谢志兴 110513124 尚娜娜 指导教师姬升良老师 2013年07月03日

目录 一、调查背景----------------------------------------------3 二、研究对象和目的----------------------------------------3 2.1对象------------------------------------------------------------------------3 2.2内容------------------------------------------------3 三、调查形式-----------------------------------------------3 四、数据结果分析-------------------------------------------3 4.1计算机通过情况-----------------------------------------------------------4 4.2高级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二级对比分析------------------5 4.3 区间估计-------------------------------------------6 4.4 一元线性回归---------------------------------------------------------6 五、总结--------------------------------------------------------------------------8 附录1---------------------------------------------------10

《数值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数值分析》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龙格—库塔法分析Lorenz 方程 200820302033 胡涛 一、问题叙述 考虑著名的Lorenz 方程 () dx s y x dt dy rx y xz dt dz xy bz dt ?=-???=--???=-?? 其中s ,r ,b 为变化区域内有一定限制的实参数,该方程形式简单,表面上看并无惊人之处,但由该方程揭示出的许多现象,促使“混沌”成为数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在实际应用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 Lorenz 方程实际上是一个四元一阶常微分方程,用解析法精确求解是不可能的,只能用数值计算,最主要的有欧拉法、亚当法和龙格- 库塔法等。为了得到较高精度的,我们采用经典四阶龙格—库塔方法求解该问题。 三、实验程序及注释 (1)算法程序 function [T]=Runge_Kutta(f,x0,y0,h,n) %定义算法,其中f 为待解方程组, x0是初始自变量,y0是初始函数 值,h 是步长,n 为步数 if nargin<5 n=100; %如果输入参数个数小于5,则步数 n=100 end r=size(y0);r=r(1); %返回初始输出矩阵的行列数,并将 值赋给r(1) s=size(x0);s=s(1); %返回初始输入矩阵的行列数,并 将值赋给s(1) r=r+s; T=zeros(r,n+1); T(:,1)=[y0;x0]; for t=2:n+1 %以下是具体的求解过程 k1=feval(f,T(1:r-1,t-1)); k2=feval(f,[k1*(h/2)+T(1:r-1,t-1);x0+h/2]); k3=feval(f,[k2*(h/2)+T(1:r-1,t-1);x0+h/2]); k4=feval(f,[k3*h+T(1:r-1,t-1);x0+h]); x0=x0+h; T(:,t)=[T(1:r-1,t-1)+(k1+k2*2+k3*2+k4)*(h/6);x0]; end

电力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分析 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和故障分析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 10月 29 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 (1)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1) 2.1设计要求 (1) 2.2设计指标 (2) 2.2.1网络参数及运行参数计算 (2) 2.2.2各元件参数归算后的标么值: (2) 2.2.3 运算参数的计算结果: (2) 三、设计内容 (2) 3.1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和故障分析的原理 (2) 3.1.1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原理 (2) 3.1.2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的原理 (3) 3.2潮流计算与分析 (4) 3.2.1潮流计算 (4) 3.2.2计算结果分析 (8) 3.2.3暂态稳定定性分析 (8) 3.2.4暂态稳定定量分析 (11) 3.3运行结果与分析 (16) 3.3.1构建系统仿真模型 (16) 3.3.2设置各模块参数 (17) 3.3.3仿真结果与分析 (21) 四、本设计改进建议 (22) 五、心得总结 (22) 六、主要参考文献 (23)

一、设计目的 学会使用电力系统分析软件。通过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实例分析,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所给的电力系统,绘制短路电流计算程序,通过计算机进行调试,最后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电力系统计算应用程序,通过自己设计电力系统计算程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短路计算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熟悉电力系统分析综合这门课程,复习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和故障分析的方法。了解Simulink 在进行潮流、故障分析时电力系统各元件所用的不同的数学模型并在进行不同的计算时加以正确选用。学会用Simulink ,通过图形编辑建模,并对特定网络进行计算分析。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2.1设计要求 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是系统受到大干扰后如短路等,系统能否恢复到同步运行状态。图1为一单机无穷大系统,分析在f 点发生短路故障,通过线路两侧开关同时断开切除线路后,分析系统的暂态稳定性。若切除及时,则发电机的功角保持稳定,转速也将趋于稳定。若故障切除晚,则转速曲线发散。 图1 单机无穷大系统 发电机的参数: SGN=352.5MWA,PGN=300MW,UGN=10.5Kv,1=d x ,25.0'=d x ,252.0''=x x ,6.0=q x , 18.0=l x ,01.1'=d T ,053.0"=d T ,1.0"0=q T ,Rs=0.0028,H(s)=4s;TJN=8s,负序电抗:2.02=x 。 变压器T-1的参数:STN1=360MVA,UST1%=14%,KT1=10.5/242; 变压器T-2的参数:STN2=360MVA,UST2%=14%,KT2=220/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