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交响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蒙古族交响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蒙古族交响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交响音乐是人类音乐史上最具创造性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之一,它是人类的音乐感觉、思维、创造及其器乐表现能力发展至巅峰状态的客观展示。而在我国交响音乐的发展进程中,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不仅引起了中国作曲们的关注,而且不断激发他们的灵感,创作了管弦乐《森吉德玛》(贺绿汀,1945)、《塞外组曲》、《内蒙古组曲》(马思聪,1952)、《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1956)等颇具影响的作品。如果说这些交响乐作品已把蒙古族草原音乐纳入到中国交响音乐发展的历史范畴,探索并开拓了蒙古族音乐文化向交响乐发展的可能性,那么自《嘎达梅林》交响诗产生之后,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就步入了交响乐发展的新阶段,并产生了阿拉腾奥勒(1942—)、永儒布(1933—)等蒙古族作曲家和他们创作的交响乐作品,从而以自己的作品及其独特的风格特征,成为中国交响乐坛上蒙古族交响乐派——

—蒙古族草原乐派的优秀代表。这一乐派的产生发展,不仅在中国交响乐坛,而且在世界交响乐坛上也是一种独具文化个性的交响乐乐派,并以自己独特的人文特征丰富了中国交响乐派和世界乐坛。这一点已日益引起国内外乐坛和爱乐者的深切关注。

蒙古族交响音乐的产生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专业音乐文化产生发展的产物。这个进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蒙古族交响乐的开创时期,“文革”之“铁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兴盛发展时期。

开创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文工团的民族音乐歌舞表演非常受欢迎,经常在国家重大活动中演出,特别是后来改称内蒙古歌舞团的北京公演,其充满民族个性和草原风格的歌舞节目,不仅轰动北京,而且震撼了音乐界,强烈地吸引了极具才华的音乐家和在校的音乐学子。如作曲家杜兆植、辛沪光,指挥家魏家稔,理论家赵宋光、吕宏久、赵汝德等,都是在蒙古族草原音乐魅力的感召下前往内蒙古,并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和才智献给了内蒙古的音乐事业。其中,赵宋光先生虽然没在内蒙古落户,但他时至今日仍经常到内蒙古乃至深入草原。他们不但从事音乐创作,而且从事音乐教育,并向内地各音乐院校选送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为草原培养了众多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使内蒙古专业音乐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蒙古族交响音乐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蒙古族交响音乐的产生发展,应与女作曲家辛沪光(1933—)的辛勤创作是分不开的。她1956年的毕业作品《嘎达梅林》交响诗,不仅开拓并奠定了蒙古族交响音乐的根基,而且这部作品以它的个性气质和交响诗的草原风格及其嘎达梅林的英雄主义史诗精神,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交响乐的独特内涵。继《嘎达梅林》之后,她又创作了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交响歌舞套曲《白色源流》(后两部是“文革”后的力作)、《锡尼河畔》管弦乐组曲等。辛沪光以她的《嘎达梅林》交响诗确证并开创了蒙古族草原音乐走向交响乐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在那个开拓的年代,虽然草原上创作力量单薄,作品没能形成规模,也没有组建起交响乐队,但是交响音乐已经与蒙古族草原音

蒙古族交响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桑建良122音乐研究(季刊)

乐文化“接轨”,显示了它的独特风采和艺术魅力,激励了蒙古族交响乐的发展进程并展示了它的发展前景。

“铁灾”时期

所谓“铁灾”是指“大雪暴”,严寒与大雪风暴被牧民称“铁灾”。陷入“文革”浩劫的内蒙古文学艺术界,创作和演出活动受到史无前例的摧残,作曲家只能在“政治狭缝”中坚强地从事着自己的创作。如当时还是学生的蒙古族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创作了唱遍大江南北的《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1967),真切地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世界。这首混声合唱曲虽然不是交响乐曲,但它却展示了蒙古族划时代的声音,不仅显示出创作者的音乐才华,而且作品本身极具雄辩的激情和史诗性交响因素以及鼓舞人的气质,成为草原上永久的金曲。

“文革”后期,随着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作品的出现和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上演,内蒙古的作曲家们重新开始了交响乐的创作。阿拉腾奥勒于1973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交响作品(也是蒙古族作曲家的第一部交响作品)《草原音诗》。同年,指挥家魏家稔创作了小号协奏曲《草原颂》,作曲家杜兆植创作了《成陵祭》和《森吉德玛》;另一方面,在极“左”政治高压还没解除的形势下,内蒙古音乐界用蒙古语翻译《红灯记》、《杜鹃山》两部京剧,并以蒙古族音乐创作来表现作品。这种创作,虽然存在其他诸方面的问题,但在蒙古族歌剧音乐创作和乐队演奏训练、为交响乐队的组建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准备。

兴盛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蒙古族交响音乐迎来了新的发展历程,创作出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特别是1986年李德伦前来呼和浩特培训乐队并讲解交响音乐,极大地推进了内蒙古的交响乐事业发展,之后,内蒙古歌舞团组建了交响乐团。蒙古族交响乐从此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在作品方面也很快初具规模,更加显现出草原乐派独特的美学特征。

最近二十多年来,老一代的作曲家辛沪光创作了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交响歌舞曲《白色源流》(1986—1987);朱广庆创作了交响乐序曲《科尔沁的怀念》(1992);杜兆植创作了管弦乐《万马奔腾》(1992)。阿拉腾奥勒创作了蒙古四胡协奏曲《乌力格尔随想曲》,以及《第一交响乐》(1987)。前一首作品,由于其音乐素材根植于蒙古族传统说唱音乐,不仅充满浓厚的蒙古族音乐风格,而且充满了史诗性,突出表现了蒙古族古代英雄的个性气质;后一部作品则以三乐章形式概括了蒙古族争取民族解放,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部充满史诗情怀的交响诗篇。

永儒布是这一时期蒙古族交响乐坛上引人瞩目的、“大器晚成”的蒙古族作曲家。正如他在自己的著作《蒙古民歌与交响乐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中所说:“音乐帮助我度过了那个坎坷的年代”,“音乐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内容”。他是“文革”十年“铁灾”中幸存者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得到了全面平反,创作上也更加充满活力,激情涌动,迎来了他创作的“青春时代”。他于1980年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

—交响诗《怀念故乡》,1986年创作了《交响组曲》,1987年创作了管弦乐《前奏曲》,1989年创作了三部交响诗《额尔古纳河之歌》、《蜃潮》、《戈壁驼铃》,2006年创作了恢宏之作——

—交响合唱《草原颂》。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近四十首多声部合唱作品。其中,《怀念故乡》以《荒寺》、《归雁》、《奔驰》等三段或三组乐曲,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在近代被贫苦和压迫击醒,奋起反抗,奋斗进取,走上民族解放道路的史诗般历程。这无疑也是他十四岁参加革命亲身经历及其感受体验的产物。如今这位年愈古稀的指挥家和作曲家,不仅仍然不断地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作品,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我,创新发展,探寻着更高更新的审美境界。不管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和永儒布的成长道路有何不同,以致其

2007年3月第1期123

!!!!!!!!!!!!!!!!!!!!!!!!!!!!!!!!!!!!!!!!!!!!!!!!!!!!!!!!!!!!

(上接第121页)世界音乐的交流与对话,为推动民族音乐国际化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与探索。在当今音乐界创作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时空虽已横跨半个多世纪,但是老一辈工作者接受新思想的主动性、捕捉新事物的敏锐性、挑战新困难的积极性,仍在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及教学领域中实践着、充实着、前进着。作为新世纪专业音乐的开拓者与继承者,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新一代音乐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其他参考文献:

王震亚《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刘学严《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2004级博士生

个性有怎样的差别,他们却有一个共同之处——

—即一方面扎根蒙古族丰富多彩的草原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学习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和交响乐曲的技术技巧,以致在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的沃土上创造了自己的交响音乐,成为蒙古族第一代交响乐的代表性作曲家。

20世纪80年代,草原上还产生了新一代的交响作曲家及由他们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其中有作曲家李世相的高音四胡协奏曲《乌力格尔叙事曲》(1989),乌兰托嘎的交响曲《骑士》(1988),王瑞林的二胡协奏曲《阴山印象》(1989),刘纲宝的《拜思外》(1989)等优秀的交响乐作品,还有赵汝德教授的《沸腾的草原》,以及其他因方方面面原因没能得到演出的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中,《乌力格尔叙事曲》和《骑士》引人瞩目。它们代表着内蒙古中青年作曲家的创作实力和创作倾向,将其对草原文化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并将更现代的作曲技法与古老的蒙古族音调完美结合,可谓承前启后之作。

必须看到,蒙古族交响音乐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也是极其广阔的。首先,蒙古族在古往今来的历史进程中,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均创造了不同类型和形态的草原音乐文化。如早期的萨满仪式歌舞、英雄史诗说唱音乐、武士远征歌谣、格言训歌,近现代的抒情歌、儿童歌谣、乌力格尔历史演义性说唱等类型,以及许多独特的民族乐器如马头琴、四胡、三弦以及呼麦、胡笳等,都是蒙古族游牧文化或草原文化的独特文明成就。其次,这些音乐文化正如蒙古族美学家满都夫指出的:它们有着共同的人性、人本特点——

—人与自然自由完整统一的美学本质特征。无论它的“长调歌”还是“短调歌”(即悠长的拖腔体音乐和对称整一结构的音乐),不仅音域宽阔,旋律宽广,音程跳度大,调式调性丰富,情感意境多样,而且充满了史诗性、深沉性、激情性和动力性,非常优美、大气,无论对调式和声与声部织体的交响性发展,还是对对位与复调的运用,都提供了巨大的音响空间和时间。因此,蒙古族的草原音乐文化本身就是既不同于农耕民族音乐文化,又不同于现代工业时代都市音乐文化的、有自己独特品格及其风格的音乐文化形态。这种音乐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音乐形态,不仅为蒙古族交响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而且在这种音乐文化基础上产生的蒙古族交响音乐,必然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体本质特征即草原音乐文化的本质及其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军驰编著《交响曲艺术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吕宏久《蒙古族调式初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124音乐研究(季刊)

“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间的美学纷争-文档资料

“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间的美学纷争 在曼海姆乐派巴黎凯旋之前,甚至最有教养的人也贬低器乐作为“绝对音乐”的审美价值,将其斥为无生命的噪音和空洞的音响。卢梭随意的称器乐为“垃圾”。除非附上易懂的节目单说明,否则,器乐绝没有雄辩诉说的能力, “实际上简直就是无话可说”。 所以,在18世纪约翰?马特松的《完美的乐正》论著中,宣称器乐是乐音的语言、声响的修辞,这就是一种辩护。在马特松看来,器乐与声乐在目的上是没有区别的,“令心灵激荡澎湃,如此美妙的听觉快意”,只是在手段上存在差异。马特松为绝对音乐投入了更多的热情。没有语词的帮助,这需要更多的艺术和更强大的想象力才能企及这样的生就。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无词的情形下让音乐同样具有雄辩有力的效应。不论是马泰松的修辞说,还是巴托的模仿论,都旨在为“器乐作品有雄辩的力量”这一观点提供帮助,为“绝对音乐没有(明晰的)意义”辩护。 面对18世纪冯特奈尔“奏呜曲,你究竟要我怎样?”提法的挑衅,赫尔德说,“那些斥责音乐艺术本身,觉得音乐百无一用的人,最好不用对音乐妄加评论,最好离开音乐”。他对于康德的回应同样激烈,认为任何人如果将脱离于语词和身体姿态的独立音乐看作是空洞的游戏,那么,他要么是耳聋,那么就迟钝。

但是听众往往还是依赖熟悉的美学观念,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寻找含糊的文学性的内容。 达尔豪斯敏锐的指出了绝对音乐与其所处学术环境之间的 关系――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19世纪的哲学家是音乐的门外汉,在接触这个专业时怀着复杂的情感。他一方面尊敬音乐家的艰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怀疑音乐家在文化方面太受局限。于是对器乐持怀疑态度。业余分子因觉得掌握了艺术精神而感到洋洋得意,因对技术和低级手艺的贬低而感到自命不凡。 黑格尔体系认为,器乐是不完全的,需要语词方能达致完整。因为“心灵就其本性和本能而言,就疏远模糊和混乱,趋向明确和清晰”。依据黑格尔体系的美学家认为,“只有指向明确无疑的客体时,感情所有的丰富宝藏才会绽开展现”。 同时,达尔豪斯也指出了黑格尔美学观在“绝对音乐”这一问题上的辩证价值。“当音乐成为音乐时,作为艺术便趋于丧失――当音乐成为音乐时,作为艺术便趋于丧失”。可以说,在音乐性与艺术性这个问题上,黑格尔是留有余地的,绝不是僵化凝结的教条。 同样,康德也因为音乐是空洞的声响和缺乏实质而怀疑其作为艺术品而存在的价值。但是他也认为只有无词的器乐才代表了真正的、纯粹的、自足的音乐。在此书的第五章――艺术判断和趣味判断中,康德就指出:一旦音乐加入语词,它就丧失了自己的特征,从享乐升华为了文化,而音乐在其则沦为了配角。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概况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概况 音乐始终的文艺复兴时期大约出现在1450年到1600年间。与其他艺术领域一样,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禁锢。一大批文学、绘画名著应运而生,光芒四射,在这个潮流中,音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要比器乐更为重要。这一时期,世俗音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表现为游吟诗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的出现。音乐作品中对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突出,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的形成。这时期的“新”主要表现在意法的“新艺术”、新流派、新人物、新教圣咏及宗教改革、新体裁的出现和发展。 1.法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新艺术”就是只与中世纪教会音乐(如经文歌)相对应的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艺术。出现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如:①旋律大多是自由创作而较少使用固定调。②把常用的3拍子改为2拍子,力求节奏简明匀称。③禁止用连续的五、八度。此时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是诗人兼音乐家玛受,在他的创作中既运用了浮雕技巧,又把世俗音乐的活力带入到了宗教体裁中去。调式上运用升高七级的导音,从而增添了旋律的表现力。在意大利,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盲人音乐家兰地尼,他的作品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所使用的“Si—La—Do”终止式,在和声史上被称为“兰地尼终止式”,为推动和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新流派—尼德兰乐派:当时的尼德兰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地区,以几代作曲家形成的“尼德兰乐派”著称于音乐史。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杜费、沃克亥姆、约斯堪、拉索等,他们使复调技巧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杜费是15世纪伟大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形成了典型的“文艺复兴”早期音乐语言。创立了法国的复调世俗歌曲—尚松。沃克亥姆完善了卡农的形式使音乐气质富于个人的情感又不失圣咏的庄重性。在约斯堪的音乐中则明显地表现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把尼德兰复调技巧和意大利音乐的生动旋律溶于一炉,他的作品(包括宗教音乐作品)风格清新具有感人的力量。 3.新人物:这里的新人物主要指意大利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和法国作曲家拉索,他们同是16世纪后半叶重要的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是意大利16世纪的复调大师,曾被称为“音乐的拯救者”。他的音乐平静、和谐、庄重,既强调虔诚、超脱的宗教气氛,又不脱离世俗音乐的特点,具有高超的对位法技巧,他是宗教音乐的纯正代表。其主要作品有《武装的人》、《圣母的悼歌》等。拉索则是尼德兰乐派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此乐派在他的音乐中达到了顶峰。与帕勒斯特里那的音乐相比,他的音乐更为生动和富于情感,更带有文艺复兴是去以人为本的特点。他的著名合唱《回声》早为我国听众所熟悉,是主复调手法,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4.新教圣咏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新教音乐的兴起,加速了教会音乐的世俗化。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德国的具体体现,马丁·路德对圣咏的改革并且推动了功能和声的发展。他的音乐易于理解,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就是较为典型的一首,曾被恩格斯誉为“16世纪的《马赛曲》”。他是用音乐表达人类感情的实践者,这一做法最早源于文艺复兴,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新体裁:新体裁主要指得是此时期世俗音乐的发展,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歌谣,16世纪的法国歌谣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标志之一,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标题音乐。其主要作品有:《云雀》、《鸟之歌》、《巴黎的闹市》等。意大利牧歌是16世纪欧洲又一最有影响的世俗音乐形式,其代表人物是蒙特威尔第床所的牧歌,风格迭变,具体反映出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的变化,为17世纪歌剧的产生开辟了道路。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的歌词多是感伤或爱情内容的田园诗、室内复调音乐的风格。此外,尼德兰作曲家维拉尔特和叔侄加布利埃里也是此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以上便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新发展的5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因为上述5个方面的“新”

音乐与心灵

音乐与心灵 ----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一、音乐是最高的艺术 音乐似乎有神秘性,但我们在儿时最早接触的艺术,就是音乐,我们从儿歌中得到真实的欢乐。 对音乐之本质的思考,是一个古老难题——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宝玉云:声音之原,不可不察。诗词一道,但能传情,不能入骨。 黑格尔: 如果我们一般地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成是一种灵魂的解放,一种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供观照的形象可以缓和最酷烈的悲剧命运,使它成为欣赏的对象----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了。 二、西方古典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的地位 西方古典音乐: 从17世纪(以1600年歌剧诞生为标志)的巴洛克音乐开始,代表人物是巴赫和亨德尔;经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阶段,终止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是德彪西)。 在这三百五十年时间里的欧洲近代音乐,通常被称为“西方古典音乐”。 近代欧洲对人类的音乐艺术的贡献: 通过近代欧洲民族,人类的音乐达到了真正的自主地位,摆脱了对于宗教的仆从的地位,也摆脱了对于舞蹈和文学这些艺术门类的附庸的地位,其中,无标题音乐是典型代表。 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与中国听众对它们的审美接受之间,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其中最突出的是无标题的纯器乐作品。

纯器乐的神秘性: 不依赖于歌词的音乐,倘若更无标题,则无法从中指认任何故事或现实事物。 在欧洲,17世纪之前,器乐附从于声乐。17世纪后,有两个因素使得器乐逐渐获得主导地位,一是乐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一是歌剧的兴起对器乐作品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纯器乐的发展,极大地打开了音乐艺术的表现范围与表现深度,以致,西方的声乐后来竟追随了器乐的发展,力求在歌唱中达到器乐的境界。 [例: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协奏曲》第二乐章之美,是我们无法言说的。] 西方古典音乐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我们没有理由错过它。 三、我们从无标题音乐中听到什么? 门德尔松: 人们时常埋怨音乐是这样的模糊,听音乐时,简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但每个人对文学总是能够理解的。不过,对我来说,一首我所喜爱的乐曲所传达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不是因为音乐不够具体,而是因为它太具体了。因此,我发现:每当我试图用文字或语言来说明一段音乐时,好像是说过了,但又好像说得都不能令人满意。 [例如,我们从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中听到了什么? 我在此,可以勉强地用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其实是用另一类艺术的作品来说这一类艺术的作品的意境,这并不是解释,而是启发。] (1)音乐不能直接再现现实 在音乐作品中有无客观的现实内容?这是一个音乐哲学中的基本问题。 音乐无法直接描写外部现实事物,但能把人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的特征与节奏表现出来。而我们在聆听作品时,凭借我们自己本有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力,就能仿佛看到了音乐对外部事物的描写。 贝多芬关于自己的《田园交响曲》曾说过的话: “只要对乡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许多标题而能想象出作者的意图。” “这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欢乐在人心所引起的感受。” (2)何为“对音乐的理解”? 听音乐,其实就是去听被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天籁。 音乐乃是“言之余”。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新石器时代的骨哨省余市河姆渡出土,长6~10厘米(图片/艺术数据网)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夏、商时期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

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打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鼍鼓 1980年出土于地区襄汾县寺(图片/钟鼓楼网) 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纯音乐与标题音乐

我们所说的“纯音乐”,专指音乐史、音乐美学术语上的含义:“绝对音乐指纯音乐,跟音乐自己以外的事物无关,尤其跟其他艺术门类不发生联系,也就是说,不企图使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变成音乐,不企图模仿、描画或摹绘抽象物与具体物,不企图描述或表现情绪或情感,而且也不管时间、地点和场合。这样,具有自己的法律的音乐,与它的存在和表达,就建立在音乐的形式和格局这样一种自律的基础上 如何定义纯音乐?不管如何定义恐怕都难与标题音乐作对应比 较? 这个“纯音乐”(或曰“绝对音乐”),是相对于“标题音乐”而言的--这也是最通常的一种看法。在浪漫派音乐产生之前,我们似乎并不需要这两个词。尽管我们也能从古典、巴洛克,甚至更早期的音乐中找到一些可以界定为“标题音乐”的作品,但浪漫派之前的作品基本上可以归属于“纯音乐”。“纯音乐”概念的形成和被明确,应该和“标题音乐”的出现紧密相连。我曾以为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于奥地利著名音乐批评家汉斯立克。我在他的名作《论音乐的美》中不仅看到这样的句子:“只有器乐才是纯粹的、绝对的音乐”,而且他在书中详尽论述了纯音乐(即他所推崇的音乐)的内涵和美学价值。后来才知道这个词可能更早地出现于他的宿敌瓦格纳的一部著作(当时他用的是“绝对音乐”一词)。作为勃拉姆斯、瓦格纳同时代的人,汉斯立克是纯音乐的坚决支持者,而勃拉姆斯与瓦格纳正好是浪漫派时期两大阵营中的两个重要代表。

对于“纯音乐”和“标题音乐”,如果我们用的是英文表述,可能不容易产生某些误解或歧义。“纯音乐”被称为Absolute Music,所以也叫“绝对音乐”;“标题音乐”则叫做Programme Music。注意,不是Music with Title,而是用的“Programme”一词。这个词与其说是“标题”的意思,不如说倾向着“纲领”的含义。所以我们不能(由中文表述)顾名思义地认为“标题音乐”指的是带有“标题”的音乐。对于“Programme”,“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李斯特曾有过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所以,一些看上去有着明显“标题音乐”标题(这当然首先排除了那些只说明调性调式和体裁形式的标题)的作品,从严格意义上并不能划到“标题音乐”当中去。比较典型的就是您提到的勃拉姆斯的那首著名序曲:《学院节庆序曲》,还有它的姐妹篇《悲剧序曲》。它们与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及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这样的标题音乐的代表作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它们都属于“音乐会序曲”,但前者的标题充其量只是暗示了一种气氛、色彩或情绪,后者却可能与文学、民间传说或历史事件相关联,明显地强调描绘性。倒是有将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归类为性格序曲的,大抵指的也是上面所说的意思。 我觉得如此说来标题音乐不该成为纯音乐的对应物,因为那标题不是音乐作品本身,而只是一种前置性的解读。其作品本身还是符合

标题音乐与固定乐思的创造者

标题音乐与固定乐思的创造者 摘要:标题音乐使文学与音乐融汇更加清晰,容易理解。而[ 固定乐思] 也使作品主题更具鲜明性,贯穿于整部作品,强调作者所需表达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标题音乐,固定乐思。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及艺术交流活动的日趋活跃,大量西方音乐、特别是交响乐被介绍到中国,其中,尤以古典、浪漫时期的作品和音乐家,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柴柯夫斯基等被人们耳熟能详。作为一名曾经从事音乐教育的专业工作者,我认为,还有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值得人们推崇和热爱,他,就是标题音乐与固定乐思的创造者――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他的音乐作品多数是标题性的,充分地用音乐形象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音乐画面明晰,戏剧性鲜明,情节具体,欣赏者非常容易理解。在这里,我想把对柏辽兹的一些了解及他最著名的交响乐《幻想》介绍给大家,与广大爱好者们分享。 柏辽兹,1 8 0 3 年1 2 月出生于法国格伦诺博一个医生家庭,从小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但却极有音乐天赋,爱吹笛子和弹奏吉它。1 8 2 1 年受命于父亲的决定去巴黎学医,

可他却对这一职业毫无兴趣。他自学和声及对位法,在已经修毕医学课程之后,毅然考进巴黎音乐学院。重新接受音乐专业教育,使之以后成为了法国及世界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幻想交响乐》写作于1 8 2 8 年,其时正当爱尔兰籍女演员,享丽塔? 史密荪来到巴黎,并演出一连串的莎士比亚戏剧,柏辽兹疯狂的爱上了她,但都遭到拒绝,使他极度苦闷,脑海中一直抹不去恋人的丽影,胡想着狂乱杀人和徇情,于是他构思了一部幻想爱情故事的交响乐。对于这部作品,柏辽兹给了以下说明:一个精神上不健全,并有着狂热幻想的青年音乐家,被失恋所苦恼折磨,企图以鸦片来毒杀自己,因麻醉剂的份量太弱,未成致命使他陷入了沉重的昏迷状态中,伴随着奇异的幻想,在他病态的心中,他的知觉,感情和回忆,都转变成了音乐的意念和图画,他所爱的女郎,变成了一个曲调,而且仿佛成为一个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和听到的[ 固定乐思]。当时在古典曲式盛行的时代,独树如此大胆的创作风格,实在令人钦佩。 柏辽兹做出了两件由古典跨越浪漫的功绩,即标题音乐和固定乐思。何为[ 固定乐思],最平易的解释是,如果要用音乐去表现或描写某一件故事时,就用一个固定的音程关系,组成一个动机或主题,以表达故事中的主角的痛苦、欢乐、得意或失意的情景,从作曲理论上讲,这是一种变奏曲式,

谈谈交响音乐的标题及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如何欣赏

. 谈谈交响音乐的标题及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如何欣赏1.无标题音乐的简介 无标题音乐(absolute music)指不借助任何文字性的手段,只是以音乐自身来抒发情感的“纯”音乐形式。相对于标题音乐来说,无标题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明确的标题性文字,如《第几交响曲》、《第几奏鸣曲》、《第几弦乐四重奏》等,这些曲名与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人们称这些音乐作品为无标题音乐。另外,在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的界定上也不能以点盖面,有明确标题的并非全部是标题音乐,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虽然有明确的标题,但它只是依据作品中的某一动机或作曲家的主题思想而命名的,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所采用的题材更多的是作曲家对人生或某一事物概括的想法,它不以表达某一特定的人物、事件为题材和容,音乐不具有描绘性的情节。如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它取材于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它更多的是表达贝多芬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种希望人类和谐存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达。此类作品与标题音乐不同的情感体验就在于此,听赏者始终被这一核心主题所打动,使他们的情感在最后一刻完全被释放出来。 无标题音乐的表达形式通常严格遵循音乐形式美的规律,以纯粹的心情感表达,形成情感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不像标题音乐那样需要根据题材容来构思作品的结构。如巴赫的《创意曲》,鲜明、生动的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它随着不断变化的乐曲形式发展变化着,无论是答题还是对题,它都将全曲紧密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严密的形式美感。再如古典主义时期确立的奏鸣曲式原则,它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组成,主副部之间的调性对比、音乐速度对.

复音音乐的产生及发展

复音音乐的产生及发展 公元9世纪,西欧宗教音乐非常兴盛,出现了新的创造和变革,对复音音乐的探索和实践,就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事情。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它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奥尔加农当时,一些僧侣音乐家尝试在格列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这一变化,就把格列高利圣咏的单音音乐变成了复音音乐。这种简单的复音形式称为“奥尔加农”。他曾创作了大量的奥尔加农,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歌集为《奥尔加农总集》。 2迪斯康特 13世纪初,一种与奥尔加农风格迥然相异,被称为迪斯康特的复调音乐产生,并越具影响。这是一种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正体现出分句的结构特征的新式复调体裁。它是将圣咏的上方加一个平行曲调,并且可以斜向、反向进行,形成声部交叉;同时还允许有三、六度音程和经过音的进行,这样就突出了非圣咏的上方旋律,这种情况称为“迪斯康特”。 3对位法对位法是复音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曲理念。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开始理性地对待音乐,不再像以往那样即兴地发展,由此对位法为西方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为新的作曲方法带来更多的可能。至此,音乐历史逐渐完成了从“单音音乐”向“复音音乐”阶段的过渡。 4 孔杜克图斯 “孔杜克图斯”形式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为三个声部,是在一个自由创作的旋律上方加两个对位声部,它已是一种完全创作的复音音乐。它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里高利圣咏的一中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曲者自己写作,声部之间节奏大致相同,使得音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之前的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都没有脱离宗教,从康都克特开始走向世俗,既有 世俗又有宗教的内容。 5经文歌 经文歌是那个时期一切复音音乐的总称,分为世俗和宗教两个倾向。创新较多的是表现世俗内容的经文歌。 它完全脱离了格里高利圣咏,它的特点是圣咏声部用拉丁语演唱教义内容,而在它上方的两或三个声部都是用法语或意大利语演唱世俗的内容。 总结: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起了理性的作曲意识。它始终代表音乐发展的源头,为后世西方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标题性交响乐的诞生》教案设计

第九单元 第十八节 标题性交响乐的诞生
教学目标 1、 聆听《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了解标题音乐的基本特征。 2、 在聆听、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柏辽兹。 3、 初步懂得与标题音乐有关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理解标题音乐及浪漫主义 流派风格的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有鲜明的标题及虚幻奇想的戏剧性情节;有固定乐思,并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 突破传统交响曲的典型结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欧洲历史上看,标题音乐可追溯到 14 世纪的狩猎曲,直至贝多芬的《英雄》 (第三)、 《命运》 (第五)、 《田园》(第六)交响曲。但此前的标题音乐仅有标题,而没有帮助听者理解音乐的文字说明。 提问:有文字说明的标题音乐,当属哪一位音乐家的首创? 回答:法国作曲家柏辽兹。 出示课题:标题交响曲的诞生 二、新课 1、柏辽兹(1803——1869)法国浪漫主义的精华,可以说集中在文学家雨果、画家德拉克罗瓦和作曲家柏 辽兹三个人的身上。在他们的作品中,糅合着种种矛盾的因素,有豪迈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艺术家 个人孤寂心绪的衷心倾吐和种种空幻的奇想。 柏辽兹是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音乐,学习弹钢琴和吉他, 12 岁就为当地乐团作曲。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1821 年送他去巴黎学医,但柏辽兹对医学不感兴趣, 1824 年获得医科学士学位后,断然改行。1826 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830 年的七月革命,激起了柏辽兹的 革命热情。他走在街头,同群众一起高唱《马赛曲》,并将《马赛曲》编成带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作 品,表明他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同年 8 月,他以康塔塔《沙达那帕》获罗马大奖。也是在这一年,他完 成了代表作《幻想交响曲》。1830——1846 年间,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期,有大量的优秀作品问世。1848 年之后,柏辽兹的革命热情冷却,加以个人生活上的种种不幸,在创作上转向宗教题材,风格上转向平静 而稳健。到晚年,由于贫病交加,儿子又死于哈瓦那,种种打击,致使柏辽兹在巴黎孤独地去世。 柏辽兹的音乐作品主要有 3 部歌剧、4 部交响曲、6 首管弦乐曲、25 首合唱作品,还有歌曲和音乐话剧。他 是 19 世纪法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的大作曲家,他把人物以“固定乐思”来表现,使管弦乐作品犹如戏剧般地 发展,这是他对音乐的重大贡献。(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内容,作简短介绍) 2、介绍音乐知识: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 乐)相对应。有的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有的作品除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 标题音乐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重奏、合奏等。 按内容区分有两类,一是戏剧性的,一是描绘自然景物或世俗风情的。 按音乐构思可分为三类,一是情节性的,二是描绘性的,三是哲理性的。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属 于情节性的。 当然,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标题音乐就是在非标题音乐的基础上

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不可谓历史不悠久。自明清以来,广东音乐历了萌发期、发展期、成熟期。广东音乐是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备受广泛的喜爱和欢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流行世界各地。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关键词:【广东音乐】【萌芽】【发展】【成熟】【现状】 一.广东音乐的简介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二.广东音乐的萌芽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三.广东音乐的形成

高中音乐鉴赏 标题性交响曲 教学设计

陕西省中小学薄弱学科优质教学录像课评比活动参赛作品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授课班级高二(8)班 执教者曹龙刚 单位宝鸡市陇县中学 授课时间 2011年5月

教学目标: 1、赏析《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理解作品的戏剧性情节。 2、了解标题音乐的基本特征,初步懂得与标题音乐有关的基础知识。 3、认识作曲家柏辽兹。 4、认识、理解“固定乐思”音乐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体验《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理解作品的戏剧性情节。 难点:认识和理解“固定乐思”随情节发展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教学方法:赏析法、谈话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音乐片段。 2、【问】这是一首什么乐队演奏的音乐? 3、【问】刚才我们聆听了一段音乐,在不告诉大家乐曲名称的情况下,同 学们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理解乐曲线索?(理解乐曲的第一线索是乐曲标题) 4、【思考】刚才的音乐片段选自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作品描写的内容? 虽然我们知道了这是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的片段,但是在没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对音乐的理解上还是无从下手。在西方音乐史上诸如此类的情况非常多,通常作者给出的乐曲名称带有序号或者编号的色彩,让听者在没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很难理解。 5、【思考】怎么样才能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描写的内容?(根据乐曲内容给乐曲一个明确的标题) 在浪漫主义音乐后期,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给他的作品加上了明确的标题,而且有文字说明创作意图以帮助听者理解其音乐作品的内容,从而诞生了标题性交响曲。 二、音乐知识: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国际软件学院学号:2011302580105 姓名:陈硕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能听闻到来自不同物体的声音.有杂乱的,有单调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清晰的,有模糊的,有柔美的,有动听的... 从初中的物理课本上我们就学到了,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的振动。那么,作为声音中一种特殊的成员,音乐又是怎样诞生的呢?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而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是听,都蕴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感情的因素。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竞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无论音乐的起源是怎样的,总之,为了今天的我们能够享受到这天籁般的声音,实在是应当好好庆贺一下! 任何食物产生之后,都免不了要经历发展这一阶段。在中国这一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神秘国度,音乐的发展又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

高中音乐-标题性交响乐的诞生

高中音乐-标题性交响乐的诞生 标题性交响乐的诞生教学目标聆听《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认识了解标题音乐的基本特征。 在聆听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柏辽兹。 初步懂得与标题音乐有关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 理解标题音乐及浪漫主义流派风格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有鲜明的标题及虚幻奇想的戏剧性情节;有固定乐思,并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突破传统交响曲的典型结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欧洲历史上看,标题音乐可追溯到世纪的狩猎曲,直至贝多芬的《英雄》(第三)《命运》(第五)《田园》(第六)交响曲。 但此前的标题音乐仅有标题,而没有帮助听者理解音乐的文字说明。 提问:有文字说明的标题音乐,当属哪一位音乐家的首创?回答:法国作曲家柏辽兹。 出示课题:标题交响曲的诞生二新课柏辽兹(——)法国浪漫主义的精华,可以说集中在文学家雨果画家德拉克罗瓦和作曲家柏辽兹三个人的身上。 在他们的作品中,糅合着种种矛盾的因素,有豪迈的精神和革命的

激情,也有艺术家个人孤寂心绪的衷心倾吐和种种空幻的奇想。 柏辽兹是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 从小喜欢音乐,学习弹钢琴和吉他,岁就为当地乐团作曲。 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年送他去巴黎学医,但柏辽兹对医学不感兴趣,年获得医科学士学位后,断然改行。 年,入巴黎音乐学院。 年的七月革命,激起了柏辽兹的革命热情。 他走在街头,同群众一起高唱《马赛曲》,并将《马赛曲》编成带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作品,表明他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 同年月,他以康塔塔《沙达那帕》获罗马大奖。 也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代表作《幻想交响曲》。 ——年间,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期,有大量的优秀作品问世。 年之后,柏辽兹的革命热情冷却,加以个人生活上的种种不幸,在创作上转向宗教题材,风格上转向平静而稳健。 到晚年,由于贫病交加,儿子又死于哈瓦那,种种打击,致使柏辽兹在巴黎孤独地去世。 柏辽兹的音乐作品主要有部歌剧部交响曲首管弦乐曲首合唱作品,还有歌曲和音乐话剧。 他是世纪法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的大作曲家,他把人物以固定乐思来表现,使管弦乐作品犹如戏剧般地发展,这是他对音乐的重大贡献。

谈谈交响音乐的标题及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如何欣赏

谈谈交响音乐的标题及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如何欣赏1.无标题音乐的简介 无标题音乐(absolute music)指不借助任何文字性的手段,只是以音乐自身来抒发情感的“纯”音乐形式。相对于标题音乐来说,无标题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明确的标题性文字,如《第几交响曲》、《第几奏鸣曲》、《第几弦乐四重奏》等,这些曲名与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人们称这些音乐作品为无标题音乐。另外,在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的界定上也不能以点盖面,有明确标题的并非全部是标题音乐,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虽然有明确的标题,但它只是依据作品中的某一动机或作曲家的主题思想而命名的,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所采用的题材更多的是作曲家对人生或某一事物概括的想法,它不以表达某一特定的人物、事件为题材和内容,音乐不具有描绘性的情节。如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它取材于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它更多的是表达贝多芬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种希望人类和谐存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达。此类作品与标题音乐不同的情感体验就在于此,听赏者始终被这一核心主题所打动,使他们的情感在最后一刻完全被释放出来。 无标题音乐的表达形式通常严格遵循音乐形式美的规律,以纯粹的内心情感表达,形成情感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不像标题音乐那样需要根据题材内容来构思作品的结构。如巴赫的《创意曲》,鲜明、生动的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它随着不断变化的乐曲形式发展变化着,无论是答题还是对题,它都将全曲紧密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严密的形式美感。再如古典主义时期确立的奏鸣曲式原则,它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组成,主副部之间的调性对比、音乐速度对比、织体对比、和声的进行等都有一定的原则,这种对比使乐曲达到了一种平衡的形式美感。 无标题音乐本身这种独特的形式美也同样能给听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无标题音乐在创作时,没有用音乐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意图,而只求通过音乐艺术来抒发某种主观情绪,表现某种精神意境,甚至主要着重音乐艺术本身的音响美和形式美的追求与体裁风格特征的体现。因之很难加上名副其实的文

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

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 一.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 1.旋律 旋律是由一连串高低、长短不等的音符连续演唱或演奏形成的线条,也称为曲调。有的旋律舒展委婉;有的铿锵有力、棱角分明。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欣赏音乐的入门钥匙。 一般来说,每首乐曲都有它的主旋律,能够“捕捉”到它的主旋律,就能帮助我们欣赏、辨别和记住它。 2.节奏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有规律的运动,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音的长短进行;二是指音的强弱交替,形成节拍。 3.速度 速度指音乐的快慢程度及其变化,通常运用以下术语来标记:广板、慢板、柔板、行板、小行板、中板、小快板、快板、很快的快板、急板、最急板等 4.和声 按一定音程关系构成的三个以上的音同时奏响称为和弦;一系列不同和弦有规律的进行(连接)称为和声 5.调式与调性 从本质和形式上来看,调式与音阶基本相同。西方音乐一般以七声音阶为基础,不同音阶在不同高度上排列就构成了各种调式。调式中有大调式、小调式。大调式以Do为主音,小调式以La为主音。 6.音色 音色即音乐的色彩,它取决于不同的发音主体和不同的发音方法。

7.织体 多声部音乐在横向(旋律)和纵向(和声)上相互交织构成织体,西方音乐主要有主调、复调两种织体。 8.曲式 曲式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具有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音乐都有其常用的曲式,西方音乐自17世纪以来形成的曲式有: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 二.欧洲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时代风格 1.巴罗克音乐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各国的音乐风格。巴罗克一 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原意为“怪异的珍珠”,开始时被文艺理论家用来贬称17 世纪初的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后来就成为包括那个时期音乐在内的艺术风格 的总称。其特征是高贵庄严,华丽雄伟,富于动力感和装饰性。巴罗克音乐的主要 代表人物有蒙特威尔第、吕利、珀赛尔、维瓦尔第以及亨德尔、巴赫等。 2.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通常指欧洲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的音乐特 征可以概括为优美、均衡、自信和理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典型地体现 了这样的美学原则和风格特征,人们通常将这三位作曲家统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是古典主义音乐发展的高峰。 3.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音乐风格。从思想倾向上 看,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共同特征是寄情于远离现实的神话和传说,或侧重表现个人

标题音乐及其演进概要(一)

标题音乐及其演进概要(一) 内容摘要:标题音乐是西方专业音乐中重要的现象,作为一种有特定内涵的体裁,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逐渐演进成熟,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主流,对交响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标题音乐浪漫主义演进交响曲交响诗李斯特柏辽兹 标题音乐作为西方专业音乐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逐渐演进成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主流。 标题音乐通俗地讲就是用标题或文字来提示作品的文学性、绘画性或戏剧性内容及说明,即有“标题”的音乐。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一书中指出:标题音乐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作品前面的一段通俗易懂的文字,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作品,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① 标题音乐固然都有一个作品的标题名称,但是不能把冠上各种名称的乐曲都称之为标题音乐。标题音乐在表现文学性、绘画性等非音乐性内容上有较显著的特征,它是把特定的内容作为创作的依据和构思,并运用各种音乐手段去表现标题中特定的内容情节,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描绘性和指向性,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有较多的造型性,思想内容较为明确具体,标题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即体现音乐内容的标题文字和音乐创作的构思过程及表现手法是标题音乐最主要的构成要件。如柴可夫斯基根据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创作的交响诗《里米尼的弗兰契斯卡》,柏辽兹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创作的管弦乐序曲《李尔王》,李斯特受德国画家考尔巴赫的壁画启发而创作的交响诗《匈奴之战》,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天方夜谭》等,都分别取材于文学、戏剧、绘画、民间传说,作曲家以故事情节为主线,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音乐表现的形象较为具体,都属典型的标题音乐范畴。 从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史来看,标题音乐是与歌唱、舞蹈分不开的。最初的乐器只是作为歌唱、舞蹈的伴奏使用,器乐曲是由歌曲或舞曲改编而成的。歌词和舞蹈本身就是它们的“标题”。在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的发展改变了15世纪以宗教体裁为主的单调局面,在声乐艺术勃兴的同时,器乐开始摆脱对声乐的依附,并从声乐伴奏和舞蹈音乐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些独立的形式和体裁,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如当时广泛流行的法国舞曲帕凡、加亚尔德、阿拉曼德、库朗特等。意大利的坎佐纳在“16世纪晚期成为对位器乐曲的主要形式”②。虽然这一时期的独立器乐曲还只能表现一般的内容,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比较简单,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创作上的自律要求和初步具有的以人为本、以情为主的音乐思想,使演奏家、作曲家意识到了发挥乐器演奏技巧和表现力的巨大可能性,并从器乐音乐及体裁中找到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说,器乐摆脱非音乐的观念走向自律,形成独立的音乐形式,是标题音乐概念产生的根本前提。 巴洛克时期,西方音乐风格发生了重大转折,世俗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音乐技术理论付诸实践,大小调体系和功能和声得以确立并走向成熟,复调音乐过渡到主调音乐,器乐开始逐渐具有了与声乐相平等的地位,出现了专门为器乐创作的作品。随着演奏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些以表现乐器演奏技巧为主的体裁和形式,如赋格曲、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组曲等,管弦乐队开始形成,促进了标题音乐的萌芽。法国键盘音乐的代表人物库普兰(1668—1733)的《羽管键盘作品集》组曲中,大部分小曲都有引发联想富于形象的标题。如《梦幻者》《神秘的人》《胜利的缪司神》等。库普兰在第一卷的前言中声称,“在写每首小曲时,心中都有一种客观事物,有些曲子确实是按照音乐肖像来构思的”③;德国作曲家巴赫于1704年“为送别亲爱的哥哥而作”的古钢琴曲《离别随想曲》全曲分6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写有标题,分别描述兄长即将远行时对未知命运的担忧以及前来告别的朋友、驰近的驿马车等,出现了描绘性和象征性的因素,已有早期标题音乐的雏形;德国作曲家约翰·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