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基于模因论的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分析

[英语,教学]基于模因论的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分析
[英语,教学]基于模因论的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分析

基于模因论的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许多的外教老师逐渐将模因论应用到其中,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标准的教学体系。对于英语口译教学来说,模因论中的周期四阶段方法是非常适用的,针对英语口译教学的课堂特点,模因论理论知识的引进,能够为我国的英语口译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形势,引起高校对英语口译教学的新思考,根据从中得到的新启示,高校可以采取新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我国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质量,提升高校学生的英语口译水平。

关键词:模因论英语口译教学培养目标

模因论是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得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其是符合自然的规律的。在2003年,我国的何自然教授将其引进我国的英语口译教学中,然后在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总结了模因论,伴随着这两种理论在教学领域的盛行,其研究的深度逐渐加大,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模因论理论概述

模因论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具体体现,主要是用来对文化的传播以及继承规律进行解释的。模因论最早出现在国外,其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外国教学中,其内容逐渐丰富。然而,其出现在我国的时间较晚,是在2003才被引进的,然后被广泛的应用在英语口译教学中。但是,无论是其发展的广度以及深度,都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模因论的最核心理论被称为四阶段周期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1同化阶段

模因论中的模因指的是母体,当其与另一个新的个体进行接触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重组,需找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将其进行完全的融合,在此期间,两者之间的理解和接受也更加深刻。

将其同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相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对应,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其母体是中文,英语则是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语言,在学习的初期,英语这个新的个体是不能被母体所接受的,然后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接触,最后将两者进行重组,这样,两者之间就会形成新的模因,然后母体与新个体之间的排斥状态逐渐消失,最终变为两者之间的彼此理解和逐渐接受。

在这个阶段之前,两者之间已经经历了彼此的同化,然后学生的大脑中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模因,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记忆。假如模因停留的时间不短被延长,同时,停留的次数也逐渐增多,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英语这个新个体的记忆,最终达到被英语这个新个体影响的结果,从而达到传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当母语和英语学习之间出现了同化现象时,两者之间的冲突将不再存在,然而,由于母语的学习根深蒂固的,所以在进行英语的学习时,尽管两者之间不再存在排斥,但对英语的大量表达习惯,一时间还是不能快速进行记忆。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又很

长一段时间的停留,从而保证能够记忆大量的英语载体,并对其进行反复的记忆,这样才能够保证对这些英语载体的永久记忆。

1.3表达阶段

通过记忆阶段的大量英语载体的记忆,这是的个体已经不在被母语影响,并被母体所记忆,因此,在进行个体的表达时,不在需要某些特殊的手段来搜索英语载体,仅需要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提取记忆中的英语载体,这样就可以达到对个体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英语口语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英语语言中的一些经常使用的技巧和表达方式都进行了熟记,然后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将学习到的英语口语进行实际的应用,从而达到学习英语口语的表达目的。

1.4传输阶段

最后就是对个体的一个复制过程,在表达阶段完成之后,个体已经成功的传染到了母体中,然后,通过母体进行下一步的复制传染,并以此类推,从而达到共融的目的。

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一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口译的技能后,会逐渐在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最终使全部的学生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口译这项技能。

2 口译的分类和特点

2.1口译的分类

口译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将其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交替传译指的是连续传译,也就是口译员需要在讲话人讲完一部分之后将前面的内容立刻进行翻译,在翻译完成后讲话人继续讲述内容,然后译员继续进行翻译。由于讲话和翻译是交替进行的,所以称为交替传译。另一种则是同声传译,这种翻译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译员利用同传箱里的同传设备将听到的讲话进行翻译,这是在会议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翻译。另外一种是口译人员将听到的讲话同步的小声翻译给服务对象。

2.2口译的特点

首先是即席性,或者成为现场性,也就是在进行现场双语语言活动时,口译人员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口译工作,同时,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不能对谈话的双反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不仅需要对双反的谈话进行一定的预测,同时,口译人员还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在必要时立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翻译时的现场气氛非常的紧张,因此,对翻译人员的压力特别大,也就是所谓的即席性强。因此,即席性的特点要求译员能够快速的应变现场的变化,同时将双反之间的语言进行流利的表达。

然后是独立性。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进行双语言翻译的工作人员一般是单人操作的,因此,口译人员往往只能够听到和讲述一次,然后讲话的双方将不再进行重复,中间留给翻译人员的时间非常的少,而翻译人员不仅需要对双反所说的话能够快速的理解,同时,还能够

立即的对其进行准确的翻译。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是一个翻译人员单独完成的,因此,对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对现场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解决,保证谈话双方的正常交谈。

然后是综合性。口译工作不是考验一个人的单方面能力,同时,对一个人的视听以及读写等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口译工作者,需要在进行翻译时正确的捕捉谈话双方的各种脸部表情以及手势等非语言的表达。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能够流利的在母语和外语之间进行切换,同时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另外,对于需要记录的内容,快速的进行笔记和理解。然后是专业性。口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了解双方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因为交谈的双方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员,包含各个行业或者不同的阶层,因此,其文化背景和习俗等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翻译之前,口译人员需要对双方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谈话所需要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一些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所以,口译人员需要是一个对本专业具有详细了解的专业翻译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双方的正常交谈。

最后是跨文化交际性。口译工作不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不是单一的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单向解码,而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理解和重新表达,将听到的语言重心通过自身的理解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口译的工作模式大概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最开始是源语言的输入,最后是译语的输出,而两者之间的联接则是对两边语言的重建和表达。

3 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时,最主要的就是在两个语种之间创造一种传递和转换的环境,而模因论的出现正是基于这种前提,语言模因论的产生很好的弥补了这项学习中缺失的复制和传播过程,而模因论中的四个阶段学习,很好的将学生学到的口译技能进行深刻的记忆,然后通过多种运用方式,将语言的学习进行复制和传输。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转换,从而达到英语和母语之前的相互转换。

3.1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在进行英语口译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在语言的接受阶段注意相关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在进行其他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应该具有非常坚实的语言基础。像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以及声调,或者英语中的音标等,口译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需要反复的进行研究和训练,从而使自己的表达能力达到标准水平,达到一个口译员所需要基本水平。只有有了基础,在进行中英转换时,才能更好的超越这一基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口译学习者需要不断的进行相应的训练和练习,从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保证英语复制和传播的合理性,从而能够更加快速的接受。根据这个要求,许多高校在开设英语口译课堂的同时,还会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语言基础课程,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

3.2增强学生的语言记忆

从根本上来看,语言模因论中的复制过程就是语言的表达过程。因此,对于英语口译学习者而言,不仅需要对英语和汉语两者拥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

够将两者进行熟练的转换,基于这个目的,口译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需要首先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和句式等,然后进行一些必须的模仿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口译者的发音等更加接近被模仿的原语言。这些要求的提出给口译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准备足够的背诵活动和背诵材料,同时,还要对同学们的背诵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语言学习,背诵是最好的增强学生记忆的一种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在选择背诵的英语材料时,不必受教材的束缚,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或者电影中的对白等,这样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的口译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更高。

3.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口译学习者来说,想要能够更好的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不仅需要一个坚实的语言基础,此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口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译者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讲是将头脑中的一些不同的语言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自身的感知将其进行有形体的表达,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不同语言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的语言进行输入,然后通过自身的了解对其进行解释,最终将其输出。这个过程是在自身的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总体可分为5个主要的阶段,也就是所说的接受、记录、解码、编码和最后的表达,这个过程同模因论的四个阶段具有异曲同工之意。在口译工作者的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语言的表达,这个环节是口译工作中最直接和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时,教师想要促进学生的英汉表达能力,需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加强其训练力度,这样,将能够打破传统口译教学中的语言环境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模因论的教学模式,像在进行讲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训练的素材,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其进行陈述,或者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为同学们准备一些比较合适的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随堂提问,还可以布置一些真实的口译现场,使学生能够真实的参与到角色的扮演中,使口译教学更加的真实。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好的训练学生的现场口译能力,必要的同声翻译等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多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仿真练习,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4积极拓展学生的视野

口译学习不仅是一种机械化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一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一种极具创造性的交际活动。根据这个目的,可以发现口译工作不在是单一词汇或者句意的转化,而是基于此的一种综合性交际,在此目的上,口译者需要明确口译学习的重点,将传统的语言活动转化为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心理、文化和社交活动。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传递或者语码转换。这就要求口译者在进行口译学习时,不仅仅要保证翻译的准确,同时,还要根据译语文化的实际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从而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不仅需要在工作中做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模因传递,同时,还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以及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像能够说多种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以及对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具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尽量避免口译中出现误解,满足翻译的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英语口译教学时,模因论不仅能够为其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指导,同时,还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创新性的教学思路。本文通过作者对模因论的认识和分析,在高校口译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模因论的主要阶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提出了几点针对模因论的教学方法,目的是提高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质量。作者认为,随着模因论的应用逐渐成熟,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工作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口译能力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2]魏晓红.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93-193.

英语口译教程

李天舒 主审:冯伟年 编委李天舒朱益平李艳李淑侠赵晓铃 张春娟张录侠何华李超慧宋美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年出版定价:15 元 本教材出版后已作为英语系2001 级,辅修班2002 级,专升本2001 级学生口译课教材。 :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本教材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及口译工作的实际为出发 点,集口译理论、技巧和实践为一体。内容主要包括口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涉外工作的礼仪 和程序等,重点是口译工作所涉及的各种话题的英汉互译。这些专题材料主要选自国内外中英文报 刊和有关网站的最新资料。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我国对外交流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话题,旨 在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实践,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2.英译汉、汉译英并重,双向训练同步进行。口译教学不同于书面翻译教学,可采取英译汉、 汉译英分阶段进行。口头交际是一种双向交际活动;口译通常是在两种语言连续交替转换模式中进 行。因此,口译教学采取英汉互译,双向训练同步进行为好。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就是根据这一原则设 计和编写的。口译实践是全书的主体部分 本教材分两大部分,十八个单元。第一部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着重介绍口译的基本理论,包括 口译的产生、发展、特点、标准、类型、过程及口译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等。第二、三单元集中介绍口译 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直译法、反译法、意译法、增减译法、口译笔记及各种数字的口译及习语、 引语的口译。另外,第二、三单元在介绍了每一种口译技巧之后都附有相应的英汉互译练习及练习参 考答案。在使用本教材时,教师可根据教材顺序,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口译理论和技巧教学,着重对 学生进行单项口译技巧训练,使他们通过口译实践尽快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闯过口 译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难点,为在后面的专题口译训练中能灵活机动、综合运用各种口译技巧,顺利 进行英汉互译打好基础。

英语口译 课程标准

《英语口译》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英语口译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学学时:32(理论)+32(实践) 课程学分: 4 先行课程:高级英语听力,英语视听说,基础英语等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参考教材:1、《英语口译实务》,外文出版社,2009年1月(主编:梅德明) 2、《实战口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9月(主编:林超伦) 3、《英语中级口译证书考试:中级口译教程(第4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主编:梅德明) 4、《英语中级口译证书考试:中级听力教程(第4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主编:周国强) 一、课程性质 《英语口译》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翻译系列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也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着重口头翻译训练。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语言交际活动,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及时传递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表面上看,它似乎是一种被动,单一,机械性的语言传达活动,其实不然,它是一种集语言信息,语境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际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准确、流利是衡量口译优劣的两条基本标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主题的有关词语、表达方式及句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策及国情,同时也能了解其它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概况。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了解口译活动的基本过程,口译过程中大脑的反应,对笔记的要求,各类句式的处理,各类意外情况的处置,以及基本的社交礼仪(着装,提前到场,文具准备)等。本课程以英汉互为口译为主,培养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属英语类专业技能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良好的口语水平和娴熟的口译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口译基本理论,掌握口译技巧,并运用到不同情景的口译实践当中,可从事一般的生活翻译,陪同翻译,涉外导游以及外事接待等翻译工作。 (一)专业能力目标: 在对语言理解和运用方面,以英语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片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观赏英文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片等,使学生能够增加对语境和语用场合了解;能较好地复述所观看的故事情节,讲述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具备用英语讲述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能针对特定语境和语用场合中的若干话题,进行模仿、对话、讨论等,具备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上口能力和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较快的语速。经过系统

我国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不足及建议措施

我国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不足及建议措施 【摘要】为应对口译市场对实用型口译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必须面向实用化、专业化的发展。笔者通过自身学习口译的经历从学生主体出发,探寻高校口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措施,为今后的口译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生主体;口译教学;现状和不足;建议措施 1.高校口译专业教学现状 口译教学是指以培养口译能力和译员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强调技能性、实践性以及仿真性[1](王斌华,2006)。高校作为系统、周期性口译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承担着为整个口译行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已经有多所高校开设了英语翻译专业,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完整翻译教育体系已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其次,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班级规模过大、不能因材施教等也构成了高校口译教学的难点。 2.以学生为主体视角下的英语口译教学不足 笔者认为,学生是感受教师教学的主体,尤其是口译这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要求较大强度的自主训练的学科,更需要从学生感受及吸收效果出发来研究口译教学中存在不足,以往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教师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从学生接收信息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口译教学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2.1学生实践机会不足,课后自主练习材料缺乏 口译是一项实用性很高的课程,不仅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翻译实践。然而,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实践性内容很少涉及,多数高校并未与当地的一些口译人才需求机构建立联系,并未提供给口译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由于口译课时的限制,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不足,只能学习一些口译理论或者大概了解一些口译方法,而造成口译技巧的训练时间大大减少,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多数高校缺乏给学生提供口译自主学习的平台与条件,如翻译语言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口译语料库等。如著名口译专家鲍川运所言:“目标过高,课时不足,这是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矛盾”[2](鲍川运,2004)。 2.2班级设置不合理 在口译教学中,班级规模越小,每位学生得到训练的机会就更多,而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班级普遍设置在20至30人左右的班级,这就导致学生的单位训练时

英语口译教学大纲

《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D0111007 D0111005 课程名称英语口译 课程性质英语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含各方向)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总学时34 先修课程:综合英语1-4 英语听力1-4 英语口语1-4 英语语法翻译理论与实践1-2 英语词汇学跨文化交际学英语语法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学英文报刊阅读高级英语1-2 英语国家社会与 文化1-2 平行课程:英语测试英语论文写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教育英语新教材分析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导游业务模拟导游 后续课程:无 课程简介: 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口译基本技巧训练,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等口译技巧,能够基本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双语对译。 推荐教材:《口译教程》(雷天放,陈菁主编。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 1、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2、吴冰,《汉译英口译教程》,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5. 3. 冯建忠,《实用英语口译教程》,译林出版社2002.3 4、林超伦,《实战口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9 5、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6、 CHINA DAILY, CHINA TODAY, VOA,BBC,CRI,CCTV-9 等。 二、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进一步加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说、读、译等基本外语能力,并通过英语口译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巧、口译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各种题材的口译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口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常用题材口译要运用到的词语、表达方式等,了解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母语和外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基本胜任一般性口头翻译工作;同时结合各项专题口译知识学习,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工作应变能力,开拓职业合作精神,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对外事联络陪同口译工作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基本胜任这项工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课程主要以介绍基本口译技巧为主线,技巧主要包括:信息听辩、口译记忆、逻辑分析、口译笔记、公众演讲、数字口译、应对策略等。口译技巧训练不仅能培养从事口译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以及出色的公众演讲技巧,同时也是学生毕业后胜任实际工作的有利条件。

英语口译教学方法探析(一)

英语口译教学方法探析(一) 【摘要】口译是一项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获得信息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其过程涉及到源语输入、语码转换和译语输出3个环节。本文将根据英语口译的特点、口译的难点以及口译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等提出英语口译教学的新思路,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口译能力。 【关键词】英语口译特点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翻译,特别是口译作为中外活动中的桥梁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可忽视,高级口译人才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各类翻译机构和各种跨文化组织的青睐。 一、口译的特点 1.即席性。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在很多场合如记者招待会、商务会谈等,口译人员往往不可能事先知道谈判或交流的具体内容,只能对交谈各方的话题作一下预测。因此,口译的即席性特点要求口译人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2.独立性。口译人员的工作往往是个体操作,有时甚至是孤立无援。我们经常看到担任谈判、记者招待会或国际会议的译员独立工作。在这种形势下,译员无法回避自己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口译译员受时间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既不能现场求助于任何专家、学者,也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者有关参考资料,更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而要求对方重复或者解释其中的要点或难点。因此,译员必须具备随时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3.综合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视”是指译员必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体态以及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听”是指译员能够耳听会意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说”是指译员能够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表达的能力。“写”是指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记笔记的能力。“读”是指译员在视译时能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口译的综合性特点给口译人员的日常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底,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 二、口译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各高校近几年在口语、口译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口译研究还远远落后于笔译,还远不能满足于口译实践的需要。大专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很多学生虽然拿到了英语四、六级证书,但口语表达能力依然较差,根本不能达到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是对口译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开设口译太早。口译在语言技能中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口译之前应当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丰富的百科知识”(Gile,Lederer等),具体说就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译员的反应速度、分析综合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识广度”等等(刘和平、鲍刚,1994)。因此,口译课只适合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否则若提早开设,学生的词汇量、反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广度都没达到该课程的要求,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教材的选择比较单一。随着口译教学热潮的到来,近两年各种口译教材和辅导用书应运而生,可供选择的口译教材越来越多。然而笔者认为,口译教学不应该以任何一本教材为唯一的教学材料。因为口译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课程,用于教学的材料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而陈旧的教材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英译中笔记方法

英译中笔记方法 我历年的实践,发现学友们在学习口译上最大的难点在于笔记问题。因此我整理了一条实用的(E-C)英译中笔记方法,提供初涉口译的众学友学习。 首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同学并没有意识到口译笔记的基本类型。在此为大家简述一番,其实口译笔记可以按照“源语和目标语”分为两类,在此以英语(论坛)和汉语为例。比如:“E-C”和“C-E”是两个不同的体系。(E-C即英译中;C-E即中译英)。 关于“C-E模式”的笔记,在中译英时口译者并没有听力上的挑战,所以在记录笔记时我们大都可从容应对;把握脉络、大意、关键词,并选择性的记录;而且还能保证主要意思都能记在脑中;即使没有系统训练过笔记法的学友,也可以通过强记和速写,把信息记全。 所以说,中高级口译考试时的“C-E模式”的句子或段落的笔记可以是挑选性的(selective); 也可以做得“面面俱到”(every single point),而这时的要求就是你手写速度,清晰度(legibility), 合理逻辑的布局和排列。 在这样的背景下,C-E模式的笔记体系就引入了大量的“符号”以简化速记的强度,提高速记的质量,使译者有更多的时间脑记。 比如这段符号:“中 e ↗+” 表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笔者纵观了各种专业课程、比较了热门的口译笔记法书籍,口译论坛和网站上的有关信息,发现对于这些“符号”并没有一个有明确的、规范的统一写法。完全是不同专家和从业者的各种个性化的笔记,加上一些共性的元素。比如:“全球”这个概念, 有时会写“w”;有时也写成“⊙” 。写法各异,但都属于认知常识范畴。 对于这一情况,我也反复告诫学友,口译上常见的表达和词汇,要用符号,因为用熟悉的“固定符号”更加容易想象到这些信息,所以大家就得掌握熟记这些符号,这样才可以在考试中赢得更多翻译和口译的时间。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共4页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 目前,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和相关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与服务,进而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英语翻译教学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有利条件,提高英语翻译教学效率,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英语翻译教学理念落后。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翻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英语翻译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然将翻译教学局限于课堂讲解,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导致翻译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翻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一味的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掌握,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这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的要求。其次,教学方法陈旧。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目前许多英语翻译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致使英语翻译教学单一僵化,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单一的讲解和训练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调查表明,目前,只有极少部分高校

英语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式、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仍旧未能在翻译教学中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这不仅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革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并合理采用自由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具体而言,课前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进行渗透,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讲解单元背景知识,营造教学情境,在介绍完背景知识后还要附上一篇难度适中的课前篇章,当然,这篇文章的内容要与单元知识紧密相连。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翻译、PPT制作等,并将讨论过程录制成视频,或组建微信群、QQ群,进行线上讨论。在翻译课堂上各个小组应当用PPT的形式在班级内分享自主学习心得,并派小组代表向翻译的技巧、思路,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详细讲解。小组展示后还要进行班内讨论,通过网络或微信投票的方式评选最佳翻译小组。在完成之一环节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翻译一篇难度较高的文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点评学生的翻译情况,做到针对性指导,并加强师生互动。 2.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国,教师时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显然不符合翻译教学的规律,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会影响师生互动,不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翻译课堂氛围。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到许多较为抽象的知识和技巧,若教师不及时关注学

英语口语的教学方法

英语口语的教学方法 讲一口标准的英语,就像写一手漂亮的字,人人向往。那么在练习口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今,咱们来了解一下口语教学中 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小学英语口语的情境教学方法 1、实物创设情境。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因此,在教低年级小学生说话时,要在英语教学中主要 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说、多练。例如,在练习Isthisa\an……?这 个句型时,把它和以前的句子连起来组成一组小对话,通过实物作 道具来完成。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苹果、梨、香蕉、动物(玩具)、 汽车(玩具)等装在一个小纸箱里,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被蒙着眼 睛从箱里拿出一件物品,其他同学便问:“Whatisit?”他则猜 测:Isthisa/an---?又如,在练习到别人家做客的话题时,教师可以 让一个学生做客人,在门外站着。一个学生做主人,在教室内站着。客人敲门(按门铃),主人问:“Whoisit?”客人在门外回答: “It′sme.”或“I′m...”然后主人开门说:“Comein, please.Sitdown,please.” 2、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活化课文插图,进行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感受。例如,在练习“Shopping”时,让学生分别表演售 货员和顾客,利用很多道具来创设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 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3、重视激励性教学评价,增强口语交际兴趣。 教师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 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肯定,不要轻易挑剔学生这个词“不规范”,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33卷第8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8 2012年8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ug.2012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永利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基于口译职业化和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口译教学模式改革较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口译受训人员明确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口译训练,而且对师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译教师应该不断地在教学中和教学外获得实战经验,在口译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文章在作者从事口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与口译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思维建构与课堂协作教学模式可以为地方高校的口译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优秀口译人才。 关键词:口译;培养模式;教改;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8-0144-04 一口译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对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需求,口译已经不是外语专业的一门普通的必修课,近年来,口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 系统性很强的专业。[1]从2006年起,我国首先有三所高校单独设立了翻译专业,旨在尝试探索专业化和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专业的设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本科英语教学的发展。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完成语言板块、技能板块、知识板块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翻译专业本科的培养模式体现为:扎实的双语应用能力+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应的人文素养。[3]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硕士点(MTI)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翻译人才的专业化培训已经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和交流的需要,它的设立也是翻译人才培训的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口译的职业化是我国口译教学的大势所趋,口译的专业化也很可能实现。 [2] 在这一基本定位的基础上,口译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培养模式应该也是以培养具有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和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口译教学应该立足于口译过程自身特点,努力拓宽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以口译市场调研为基本导向,尽最大可能将学生培养成能为社会发展不同领域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口译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输入—理解—输出”[4],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口译员在语言转换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现场应变能力方面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语言能力方面看要求译员在口译时尽可能的使用口语体,尽量使用音节少的常 收稿日期:2012-04-01 基金项目:湘潭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项目“口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翻译思维建构”(项目编号0529/2904014)。 作者简介:刘永利(1981-),女,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用词,句子结构应尽量简单明了,译员表达需准确清晰流畅;口译同时又是一种瞬时性很强的工作,紧张的现场氛围和各种突发情况要求译员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口译涉及的题材几乎无所不包,内容的广泛性同时也要求译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百科知识。 口译职业的特点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能在有限的课程设置时间内将学生训练成能够基本胜任各项口译工作的人才是口译教学教师和专家一直探讨的问题。口译教学应该首先以市场为导向,以每个学校的强势学科和翻译教学相结合为基础,各个学校充分发挥强势学科的影响力辅助翻译教学,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力更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和文化特色,在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口译市场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强势学科,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习三个层面全面推进口译教学改革。 二地方高校口译教学现状——以湖南地区为例刘和平教授在关于口译教学与培训的三要素的阐述中认为对各地区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是第一要素。[3]通过走访湖南地区各高校,综合市场需求,我们了解到,近五年来,由于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湖南省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较经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但是口译人才的需求量随着各种经济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变大。以前的口译教学和培训主要针对有升学需要的本科生和极少数具有市场需要的职业人员,但近几年随着市场对口译人才需求量不断变大,很多职业口译人和一部分高校教师开始活跃在湖南地区的口译培训市场和各种口译现场。市场的需求要求我们摆脱口译作为一门外语专业普通必修课的教学定位,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关注市场对口译人才的要求,努力培养更高质量的口译人才。 144

翻译硕士较为好考的高校

翻译硕士较为好考的高校 大家都在关心哪个学校的翻译硕士好考的问题,实际上还可以这样来说,看看排名大家都了解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找的有关翻译硕士学校排名。 第一批: 1.北大招生30名,其中推免20 2.北外英语笔译60名(学制两年)(好像除了翻译基础和汉语百科,会考俄日法德其中一门二外) 1.《中式英语之鉴》JoanPinkham、姜桂华著,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著,200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著,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4.《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罗进德主编,200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非文学翻译》,李长栓著,2009年9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6.《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栓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南开英语口笔译非在职和在职生各招收30名暂无,参考《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南》,外研社。 4.复旦英语笔译30名复旦大学翻译硕士只有(专业学位)英语笔译,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57英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翻译硕士英语不设具体参考书目,建议考生多阅读国内外英文报刊杂志,扩大词汇量,扩宽视野,培养中西文化比较意识。 英语翻译基础推荐看以下书籍:《文体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翻译基础》,刘宓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不设具体参考书目,希望考生关注时事,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复试科目:英汉互译备注:外语口语(含听力)为复试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维表达能力等也均为复试必须考核项目。 5.同济英语笔译德语笔译未列招生人数翻译硕士英语:暂无参考书,建议考生多阅读国内外英文报刊杂志,扩大词汇量,扩宽视野,培养中西文化比较意识。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不设具体参考书目,希望考生关注时事,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英语翻译基础:1.《文体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翻译基础》,刘宓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或:《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上海交大(上海交通大学)英语笔译未列招生人数1)《英汉翻译基础》,古今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7.上外英语笔译35人(下设法律翻译,公/商务笔译,专业编译三个方向)英语口译15人(下设会议口译方向,公/商务口译方向和陪同口译方向)法语口译5人 1.学位方向:专业口译(MI)

口译译员需要哪些条件

英语知识 很多人以为,只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就可以当译员,虽然语言知识是译员的先决条件,就象拳击家必须有两只手一样。但是,众所周知,光有两只手并不足以成为拳击家。所以,仅有语言知识,也不能成为一个译员。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译员必须学会如何具体使用这种工具——在这方面就有个素质和修养的问题了。 大多数翻译机构对译员的素质要求并不很高,但要达到这些要求却不很容易。口译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有:1.领悟力强。即无论发言人说什么,他都能毫无困难地加以领会;2.反应机敏。译员的翻译过程,就象在脑海中打网球一样,对每一个来球,都要能作出迅速而贴切的判断,并把它准确地打过网去;3.记忆力好。对译员的记忆力有三条要求:第一,能贮存几种语言的大量词汇并能在需要时立即取出最恰当的字句;第二,能在某些专业会议期间强记一批技术性很强的名词和术语;第三,对别人的讲话要能尽量清晰准确、一字不漏地记住,但记忆的时间不必过长,事后最好把刚才强记的一切都忘掉,以保持头脑的清新,好记忆更多的其他内容。在这一方面,译员的记忆与演员的记忆刚好相反。演员背诵台词,是为了更好地演出,因此要求记住台词的时间较长,以便今后能反复演出;译员的记忆是为了在片刻之后复述一遍,所以只要求一过即逝。 以上3个条件是从事口译人员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才有可能做好口译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

英语口译技巧

尽管每个人的对记录符号的使用可能是多样的,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符号,同一符号在不同的人意识中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但是通行的原则还是存在的,活用这些原则,那会让你在口译的过程中如虎添翼…… 在听力活动中,笔记是一个辅助我们记忆的非常有效的工具。 对于专业的口译译员来说,口译笔记的作用是帮助他们还原刚刚听到的内容。而对于同学们来说其最大的作用则是在我们做题的时候帮助我们记录并最终理清语言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原具体信息细节。 在听力练习当中,题目经常是在一大段语言材料播放完毕之后才出现,由于人记忆能力的局限这个时候很多本来已经听懂的内容已经无法被我们回忆起来,造成了信息模糊、信息丢失,以至于无法完成题目。而笔记可以有效地弥补人短时记忆的缺陷,掌握一点英语口译者们常用的笔记法,你会发现这些“专业人士”所谓的“高端技能”,对于普通的学习者来说同样有很大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一般的听力考试中游刃有余。 英语笔记法的适用前提——听力过关(五大支柱),听懂是做笔记的前提条件,如果听都没有听懂,又怎么可能去记?再好地记录能力都不可能创造信息本身。 下面举例说明听力笔记的一些技巧: 1、不要大量记录文字(汉字、单词) ——而要使用符号来表示意思(缩写、图形) Eg:“powerful country”记作“强口”, “我同意”记作“I√ ”; “观点,看法一致”记作“⊙ same”, “economic development”记作“经↑” ↑表示“上升、快速上升、快速发展、快速上涨等” ↓表示“下降、减少、急剧下降、急速下跌等”; ↗表示“缓慢上升,缓慢发展、缓慢上涨等”; ←表示“返回,倒退等”; →表示“达到,至,导致,前进等”; +表示“加,增加,此外,另外,又加之”; —表示“减少,减”; >表示“多于,大于,强于”; <表示“少于,小于,不如”; ∵表示“因为,由于”; ∴表示“所以,因此”; =表示“等于,相同,与……相同”。 t表示thousand; m表示million; b表示 billion; 1st表示first。 2、不要横着写:

英语口译笔记方法(2)

口译笔记技巧 口译笔记技巧 记忆可分为理解性记忆和机械性记忆两种。 对话语内容经过大脑思考、判断,听得懂、理解了的话语,记忆会建立,并且保持长久;反之,对听不懂、未理解的话语,要记忆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这就是理解性记忆。 而机械性记忆与理解性记忆不同,它不是靠理解,而是机械性地全盘记住。其中加入分析和理解的余地很少。这样的机械性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机械性记忆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因此,普通成人主要通过理解去记忆,所以机械性记忆数字时得依靠记笔记。口译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话语信息。原语长的话,很难全都靠脑记住。而且,理解的速度也不可能等同于单纯的耳听速度,前者总是小于后者。据知,一段没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只要不复述的话,都不能维持记忆三四秒钟。 口译现场的紧张导致记忆功能、理解功能衰退。正因如此,笔记在口译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口译笔记的目的并不是记录“原话”,而是迅速但却是短时间地保留原语信息要点和关键词语,酌情转译成另一种语言。它表现为即席条件下口译“思维理解”的笔头提示形式。 因此,口译笔记从概念上可定义为译员在口译现场通过一定的职业化手段即席、迅速地整理过的“提示性”笔头记录。它是即席口译理解和口译记忆的继续,而并非是一种旨在长期保留信息的纯粹记录

性质的笔记。这也就是说,口译笔记只是译员对短时“工作记忆”或一定时间内的长时间记忆的提示性补充,它不能完全替换译员的记忆职能,但可以起某种“路标”的作用,从而提醒译员注意他在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摘自鲍刚2005年第178页) 但是,由于人的笔记速度的有限性,记笔记只可能限定在很小的范围之内,无形中记笔记的自由权利被缩小了(哪天,电脑技术发达到能代替人把所听到的全都迅速而又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的话,则另当别论)。 口译笔记有很多特殊性。它不同于课堂笔记,也不同于会议记录。我们提倡以脑记带动笔记,而不是反之。笔记只应该是脑记的一种补充,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复述时难以整合。因此,笔记应有所选择。应选那些难以靠理解去记忆的、得依靠机械性记忆的数字、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或者语句中的关键词等做笔记,以把主要精力用于原语的听解上。 在口译工作开始前,有必要先检查一下是否备好了纸和笔,笔是否写得出,是否好使,数量是否够等等。纸最好用大张白纸,使一大段话语能写在一张纸上,免得翻页耽误时间或因翻页分散精力,影响思路。词语之间、行距之间的间隔不能过密。因为笔记并不是对原语字词的记录,而是译员大脑对原语思路及内容追踪的提示标记,必要的空间能有助于它。由于耳口席、即时条件不允许,口译笔记不可能做到页面整洁,字迹端正。但是笔记必须具有高度的可辩性——译员自己能一目了然。

口译速记方法

首页 | 博客群 | 公社 | 专栏 | 论坛 | 图片 | 资讯 | 注册 | 帮助 | 博客联播 | 随机访问 PKM of Beautiful_Thing 已锁定- -| 回首页| 2008年索引| - -标语英文 英文速记简介 ////////////////////////////// ////////////////////////////// 英文速记简介zz 1588年,英国人T.布赖特采用几何图形的直线、圆圈和半圆弧线,设计了一种英文速记法。这个速 记系统的创制,使中世纪宗教迫害狂中被摧残的欧洲速记得以复活。布赖特把他的速记系统献给伊丽 莎白王后,得到了出版这种速记法15年的专利权。此后英国又陆续出现了几种经过改进的速记系统。 1834年,德国的F.X.戈贝尔斯伯格设计了一种草书式速记,对当时德国的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许多国家的速记法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37年,英国人I.皮特曼改进了前人的速记系统,出版了一本《语音速记法》。它以几何式的正圆弧线和直线为基础,采用了加粗笔画来区别两个发音近似的辅音,把符号写在不同的位置以省去 元音等方法,因而获了成功。皮特曼速记直到今天在英语国家中仍比较流行。 1888年,爱尔兰人J.R.格雷格(1867~1948)采用几何式椭圆弧线和斜直线,设计了一种完全用轻线的速记法,不用位置变换表示元音,而是用普通写法的拼写原则,一般人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这 种速记后来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20世纪以来,欧美又出现了一种以拉丁字母的简化[speed writing]写法和简单笔画混合使用的速记体系。这种速记法是为了适应非专职速记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的,不需要花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掌握。 对不要求具有高速度书写能力的一般文字工作者说来,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Taking quick notes <口译笔记> 常用速记符号: 大于> 小于< 小于或等于≤ 大于或等于≥ 等于、意味着= 不等于≠ 约等于≈ L遗憾、悲哀:( 高兴、荣兴:)

英语口语教学法文献综述

A Study on Teaching Methods of English Speak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探究” Literature Review Ⅰ. Introduction Spoken language is defined as a kind of output capabilities. Stimulated by the external sound or other information, speakers produce an initial motivation and intention, form deep syntactic structure through internal language stage, and then expand into an external speech based on a surface structure. (Zhu Chun, 1993) Linguist French once said that speaking is a basis of other abilities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N.chomsky believed that no one would be born to speak, and people can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only by much practice. The Father of Application linguistic in British thought that, to learn English, you need to open your mouth , to read, to say. Linguist Thomas (D. HYMES) said, language refers not only ability of whether one can make grammatical sentence, but also the ability of whether one can apply it properly. He said speech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language and a significant way in communication.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urrent world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crease frequently. It has became a necessity of the society to learn English and use English in common communication. English is a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ool. Enhancing the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and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overall level of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It is not only a real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on the books in daily life, but also a respond to face work, business, and other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future. English speaking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and integral par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Junior middle school is a key stage of English study for all Chinese students.It is a period which transition from simple word recognition in primary school to proficiently express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Speaking learning of this stage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eep English study in future, also help in all aspects of English learning capabilities. However,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English teaching in ou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ill exis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ly, influenced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most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can not achieve the outline of the standard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econdly, insufficient emphasis is put on the teaching of pronunciation. Thirdly, the common level of teachers is not advanced. Fourthly, because of the over class size, fewer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is given the students. Fifthly, lack the necessary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se problems encourage us to make further explor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so a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to enhance students' speaking level. The following paper reviews researches on main teaching methods of English speaking in and abroad. Ⅱ. Research status in and abroad Speaking is one of main language output skills. American linguist Krashen put forward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in the 1970s, which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both linguistics fie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