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经济学院张赛

2015200769

五百年来,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在世界舞台上始终上演着大国兴起衰落的历史。在这五百年里政治经济变迁、军事冲突不断,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也不断转移。保罗?肯尼迪在这五百年的历史中发现,无论是必然还是有偶然的因素,大国兴衰与经济和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经济的增长推动着经济和军事的扩张,经济的停滞和无休止的扩张必然带来矛盾的激化和可能的衰落。保罗?肯尼迪的这本书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的五百年来的世界局势的演变,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大国兴衰的历史原因和过程,了解大国博弈和战略选择,以史为鉴,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局势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大国博弈的影子。当今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也日趋复杂,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历史经验,对中国的前景和困难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西方的兴起开始入手,在1500年以前,每个大的世界文明中心都处在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有些文明中心在一个领域内先进一些,而在另一个领域内落后一些。而西欧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新的中心呢?保罗?肯尼迪分析了当时世界主要文明中心的状况:虽然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相对稳定,但王朝内部都潜藏着危机,都已有衰落的迹象;欧洲诸国之间虽不断征战,但正是这种动荡和均势使欧洲社会在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当古老的东方帝国正沉浸在最后的辉煌中时,欧洲社会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1500年之后,欧洲大陆的大国之间陷入争斗之中,因为种种原因,历史的天平倾向了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等欧洲大国,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并盛极一时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为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期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一战和二战的爆发让曾经的大国相继衰落,美苏强势崛起。在这个世纪的后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继续向前。

所谓大国,必当是在国际舞台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在1500年之后,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舞台也就不仅仅限于地区范围,而是全球范围。大国的命运有其必然和偶然的风险,并不是一直顺风顺水的,许多国家有机会成为大国,现有大国也有可能会从现有地位衰落。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之间的相对力量是不断变化的,科技和经济对相对力量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进步,这与国家对教育、科技、经济的重视和投入有很大关系。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些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注重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其经济和工业建设都经过一段很长的繁荣时期。但事实上大国的崛起是和诸多因素有关的,包括领导者、政治、体制、文化、国内国际环境、地理位置、和他国关系以及历史机遇。

大国的崛起需要安定团结向上的国内环境,但却不一定需要所谓良好的国际环境。具体来说,大国崛起的首要条件当然是国内的统一稳定,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组织全体的力量进行经济、科技、军事建设,保卫建设成果。同时,在某些方面,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将重心投入于其他领域,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接受援助,开拓市场,在国际市场中更好分工。但在斗争不涉及自身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失是一个好办法,比如一战时的美国;同时,

在某些时候,不利的周边环境反而会极大地促进自己的发展和强大,例如以色列。当然,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良好的国际环境都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国际人道主义也要求各国之间互相帮助。“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是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但如今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零和的博弈,明目张胆的剥削,而是双赢的合作。

肯尼迪在书中预见到了中国将在世界局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的是,当今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带来了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中国梦的实现已经不远。但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着日益激化的国内矛盾和日益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严重,经济面临着转型压力;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社会思潮多元化,人们缺乏信仰;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极大挑战;国内恐怖主义势力和分裂主义势力活跃;同时,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不太稳定,美国和日本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维持其霸权,采取了多种手段:美国在2012年提出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要在2020年之前把美国海空军的60%转移到亚太地区。带头提出TPP战略,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本在东海挑起钓鱼岛争端,菲律宾在南海挑起黄岩岛事件。美国和日本不断拉拢越南、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妄图构造反华联盟。菲律宾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将黄岩岛问题国际化,妄图通过国际法庭仲裁迫使中国屈服。同时5月20号台湾民进党当局上台,其对九二共识采取模糊态度,两岸关系前景不明;朝鲜自金正恩上台以来,不断进行核试验和导弹发射,半岛局势剑拔弩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我们知道,中国崛起,先行的是经济的崛起,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整个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也就都凸显了出来,中国崛起的关键应是经济和科技势力的迅速增强。在两个国家的对抗中,最后的胜利者往往是长期稳定地占有经济优势的那一方,包括农业的发展、工业基础、技术革新的速度等等。一战、二战两次世界性大战中,德国都是发起战争的一方,两次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战略失误,而是德国一方的经济实力无法和对方联盟相抗衡。在战争的开端,德国占有精心谋划、军事指挥得当、战斗人员素质高、国家积累了一定财富、战前和战争期间不惜一切发展军事工业等方面的优势,但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战线铺的越来越广,德国及其盟国劣于对手的经济实力导致战争变得越发难以承受,最终不免失败的命运。所以当今中国的战略重点仍然应该是经济和科技,但我们现今面临的周边环境并不明朗,因此也需要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势力,巧用“软实力”,必要的时候也要“秀肌肉”。当然我们并不需要穷兵黩武,我们只根据自身所受威胁程度发展相应军力,确保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在关乎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绝不退让。大国既是靠战争雄起,最终也是因战争而衰落,这是历史的悖论。历史上的很多大国,经济发展到一定地步,就开始有军事扩张的野心,如果实力足够、扩张成功,就会有更多的军事上的投资来稳固自己的霸权,但国防的过度增长早晚会超出国家经济运转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衰败。在每一个大国自身“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军事只是手段,而经济因素才是一切的起因和终结。

当今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也可以说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同时政治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美国受到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欧盟、日本等地区力量的剧烈冲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相对衰落。而在这些力量中,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对突出,与美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有巨大差异,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美国将中国看作是其主要战略对手。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巧实力外交”的概念下进行了战略调整,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苏浩曾指出:“美国将其军事盟国和战略伙伴国与自身的战略利益绑定,将它们推到前沿以对抗美国的挑战者,其效果可以一石三鸟:既将双边军事同盟变为多边同盟网络,从而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

又挑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迟滞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锁住中国的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而又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和冲突。”习近平主席多次表示,宽广的太平洋能够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并提出了发展中美新兴大国关系,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美国却一直同两国发展的大局背道而驰,一边声称不寻求遏制中国,另一边却加强亚太军备,干预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岛屿争端,加强支持与中国有争端的国家扩大争端。同时,亚洲经济蓬勃发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长区。美国急需提升亚洲在美国对外经贸战略中的地位,以便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增加国内就业,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的红利。但中国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大于美国,美国提出的TPP协定将中国排除在外,有在经济上遏制中国的意图。

中国从邓小平时期以来一直奉行韬光养晦战略,致力于发展经济,融入国际体制,加强国际合作。但在如今的背景下,中国已经拥有相对的实力,理应积极有为,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着重于加强硬实力,巧用软实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时中国应继续将重心投入于经济建设中,不能因外部原因打乱自己的发展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