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题库100530

青铜器题库100530
青铜器题库100530

一、列举商周时期行用的青铜酒器

酒器:觚、爵、斝、角、尊、觥、觯、壶、瓿、壶、卣、罍、灵、方彝、饮壶、和、缶、杯、枓、勺、禁

二、试述商代晚期青铜鼎的主要特征

1有方鼎、盆形鼎、罐形鼎、鬲鼎,还有浅腹的扁足鼎。

2立耳很大或很高

3腹较圆鼓或稍垂

4魁伟雄壮,柱足较粗

5一般腹上部饰兽面纹或加有三角形蝉纹,三层花

6方鼎,一般为正方深斗形,粗柱足较矮

7鬲形鼎,分裆较深。

三、试述西周晚期青铜鼎的主要特征

1多立耳平唇

2盛行半球形的“锅形鼎”

3保留了中期的垂腹鼎

4无论是新式锅形鼎还是敞?垂腹鼎,均为较矮的马蹄足

5饰简单的弦纹、各式窃曲纹或鳞纹

6铸工粗糙

主要行用于西周晚期

西周中期后段出现,流行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消失

四、试述商代晚期青铜爵主要特征

1圆体圜底,造型趋于成熟

2流尾长度比例适当,爵柱后移,流前段有加高的趋势

3鋬的上端一般有牺首装饰

4以三锥形足为主,商末出现三刀形足

蒜头壶、鍪是秦代的标志性铜器。

贝纹,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綯索纹,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蜗身兽面纹只见于西周早期

五、试述唐代青铜镜的时代特征

1唐代铜镜需求量大,宫廷中常用上好的铜镜用作赏赐

2扬州是唐代的铸镜中心

3唐代铜镜的形式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新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六角形、八角形和亚字形镜

4唐镜的纹饰题材广泛,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鸟兽内容的主要有舞鸾镜、舞马镜、瑞兽葡萄镜、蟠龙镜、犀牛镜,反映神仙故事的主要有真子飞霜镜、荣启期镜、月宫镜、飞仙镜、奕棋镜,反映花卉图案的主要有各种类型的定相花镜,另有斗兽镜、五岳真形镜、万字镜、八卦镜等。

5唐镜质地好,能细腻地刻画纹饰,诗人称之为“百炼镜”、“千秋镜”。

6唐镜工艺高超,并且制作了金背镜、银背镜、螺钿镜等特种工艺镜。

六、试述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时代特征

周王:穆、恭、懿、孝、夷

一、代表器物:

长由盉、班簋、丰尊、裘卫诸器、微氏兴诸器、长安张家坡师类器

长由墓、鱼伯墓、伯冬诸器、弭叔诸器

二、型制:

垂腹底近平是西周中期的审美风尚,绝大多数器类都有向垂腹发展的趋势,而且很多横向宽大。

1新出现簠、盨、匜、甬钟,觚、爵、斝组合少见,觥、鸟兽尊近乎绝迹。

2垂腹鼎在中期极为流行。另出现大量的异型鼎。

3出现扁圆体弇口三足簋,腹饰瓦纹,后成为西周晚期的典型式样。

4壶腹日渐下沉,出现长颈兽头环耳的垂腹壶,有圆形和椭方形两种。

5流行敞口深袋腹低圈足两段式的尊

6盘盉组合演变为盘匜组合

三、纹饰

1删繁就简,大量传统纹饰被淘汰。

2保留下来的传统纹饰,此时发生剧烈的变形,兽面纹解体,由静态发展为动态3出现新的纹饰如窃曲纹、波曲纹、鳞纹、重环纹等

4大鸟纹在穆恭时期十分发达,之后渐衰落

四、铭文字数大增,格式更加规范,出现“玉著”体。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南方地区流行鸟虫书体青铜器铭文

战国时期秦国字体由籀文(大篆)演变为小篆。

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 [编辑本段] 青铜器鉴定 bronze ware,identification of 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有的青铜器能依据其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一般应确定其时代或分期(相对年代)。文化性质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然后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价值。 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比较法。无论是辨伪,还是研究某件青铜器的价值,都是运用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和价值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的。熟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各类青铜器的特征及价值,不断了解古代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亲手抚摸观察各种伪品,才有可能做好鉴定工作。另外,还应逐步引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X光检测、荧光光谱分析及范土的热释光测定等。 [编辑本段] 青铜器仿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制礼作乐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为了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需要,不断仿照《三礼图》或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而铸作新的青铜礼器,这就是仿制品。它是对于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仿效。其特点是在器物上大多标明仿制的时间、用途及仿制者等。在进行鉴定工作时,首先要区分仿制品与伪品,不应将仿制品列为伪品。其次仿制品对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及文化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宋代以前的仿制品已很少见。宋代由于金石学兴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并认识了《三礼图》的错误,遂改依古代青铜器仿制礼器,用来作为庙堂之祭器。宋代仿制情况见于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孙诒让《政和礼器文字考》等。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春秋时期宋公戍钟而制作的大晟钟,尚有流传至今者。清代的青铜器图录书中也著录了一些宋仿铜器。元代官

青铜器铭文鉴定的方法

青铜器铭文鉴定的方法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编者按:除了知道它各种作伪的方法外,鉴定青铜器铭文还要懂得各个时 代铭文的风格,从而可以判断书法结体、语汇文法等是否符合。另外,还得掌 握大量的标准字形,掌握得愈多,判断也就愈正确。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被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时收藏家们对 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因而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 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范嵌 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郜婴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 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镶嵌伪铭。这种铭文作伪方法,是将铭文刻在铜片上,在器的内壁挖一相 应凹框,把铭文铜片镶上。有一件西周中期龙纹方鼎,腹内侧的铭文,就是用 这一方法做成的。 腐蚀法。在近代,青铜器鉴定水平有所提高,后刻铭文为了避免露出刀痕,也有的用腐蚀的方法来造。方法是在青铜表面涂上一层蜡,留出文字部分,将 文字用化学物质如三氯化铁、硝酸之类腐蚀后,再去掉蜡,铭文部分就会出现 凹陷的字口。如西周晚期窃曲纹鼎,腹内侧有一篇伪师趁鼎铭文,在铭文笔道中没有任何凿刻痕迹,就是用腐蚀方法做的伪铭。 商和西周时代的青铜器,绝大部分的铭文是用范铸的,但也有极个别是刻的,自春秋晚期起,青铜器上出现了整篇刻出的文字。原刻和后刻的铭文应该 是能够分辨的。原刻是当时青铜器脱范后不久刻的,因为那时没有钢刀,刻铭 文是用做玉器的小轮子琢磨出来的,字口比较光洁,只有琢磨痕,而不会有刀痕,但是也没有笔意。而后刻的铭文是用刀刻的,长的一笔竞要刻上三、四刀,那就一定会留下刀刃的痕迹。另外,青铜器经过若干年的埋藏,表面已经生成 一层氧化层,原刻和范铸的铭文,字口里也应有同样的氧化层,在氧化层上刻字,字口上会出现爆裂的现象,有的在字口内还会露出青铜的本色。为了掩盖 这一缺点,作伪者就要做假锈填进字口,假锈的颜色一般是用漆调成,颜色呈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模拟试卷1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模拟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 1.我国古代田园诗派创始者是( )。 (分数:2.00)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陶渊明√ 解析:解析:我国古代田园诗派创始者是陶渊明。故本题答案选D。 2.中国古代用“伉俪”指( )。 (分数:2.00) A.夫妻√ B.妯娌 C.闺蜜 D.同学 解析:解析:中国古代用“伉俪”指夫妻。故本题答案选A。 3.古人书信末尾问安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比如,给父母长辈的信称“金安”,给夫妇的信称“双安”,给教师的信称“铎安”等,给病人的信称( )。 (分数:2.00) A.筹安 B.财安 C.大安 D.痊安√ 解析:解析:古人书信末尾向病人问安的信称“痊安”。故本题答案选D。 4.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里的“魏武”是指( )。 (分数:2.00) A.孙膑 B.曹操√ C.刘彻 D.李悝 解析:解析:题干中的诗句意为“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其中魏武指的是曹操,遗篇指的是《观沧海》。故本题答案选B。 5.我国古代掌管礼仪、接待外国宾客的官衙是( )。 (分数:2.00) A.鸿胪寺√ B.大理寺 C.枢密院 D.司礼监 解析:解析: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我国古代掌管礼仪、接待外国宾客的官衙为鸿胪寺。故本题答案选A。 6.下列作品与人物连线错误的是( )。 (分数:2.00) A.《桃花扇》——李香君 B.《汉宫秋》——窦娥√ C.《长生殿》——杨玉环

青铜文化鉴赏论文:浅谈青铜器的鉴定

浅谈青铜器的鉴定 摘要: 青铜器的传统鉴定方法与科技相互结合,便能更加准确的鉴定青铜器。Bronze ware of the traditional appraisal metho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e mor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bronze ware. 关键字:青铜器鉴赏Bronze-wares of appreciation 青铜器仿造Bronze-wares of copy 传统鉴定方法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科技鉴定方法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人类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以青铜器为特征的漫长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下来的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结构复杂、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的青铜器,是研究这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文化内涵的变迁。因此,学习青铜器鉴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青铜器的鉴赏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现在就浅谈青铜器的鉴赏。 青铜器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青铜器的辨伪首先要从铜质和锈色、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已知真器逐一进行对比。之后再参考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这个是不是当时代的产物,从而可以简单的辨伪真假。 从青铜器的整体形状进行简单的辨伪,主要的方法有: 1、掂重量、看铜质。从铜器的重量上来说,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

青铜器鉴定

慧眼识别青铜器 青铜器的器型独特、纹饰精美、铭文典雅,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我国铜器种类繁多,喜欢收藏铜器自古有之,历代仿古作伪以牟取暴利。在今天“收藏热”日渐升温,铜器的价挌一路狂涨,境外的青铜器正在不断地回流,古玩收藏已经由一种业余爱好逐渐转变成为一项人们投资理财的庞大产业。而另一方面,受金钱的驱使,盗墓日渐猖獗,铜器造假、贩假明目张胆,古玩市场假货泛滥,使鉴定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铜器鉴定有很多老前辈都作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经验对我们现今的鉴定工作仍然有效。故宫博物院的王文昶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对古董行当在长期鉴定铜器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经验归纳为:“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先看型,就是先看器物的造型,因不同时代所造的器物都有它时代特征。后看花,即观察花纹,每个时代都有它主要纹饰,与造型是相辅相成的。拿到手里看底下,即细看底下所留范线、铸疣、垫片、铸补和网纹等。紧睁眼,慢开口,即先看后说,经过分析后加以判断。铭文要细察,即铭文一般有固定方位,也有个别例外,有厚锈覆盖铭文而影响判断。锈斑、地子是关卡,是辨伪的关键,即铜器锈斑、底子是年久氧化而成,真锈分层次和有断面,地子有光译,假锈则相反。铸花上窄下宽,留有范瘤及碎裂纹者必真,同样,铸造铭纹有范痕,原来的氧化层未动者必为真器。相反,有假锈、假地、缺少氧化层或破坏者,就是假器。这些对我们今天鉴定铜器的真伪仍然有着很大参考价值。 铜器修复专家也参与鉴定工作。现在铜器修复、复制人员从事铜器鉴定的南有王金潮、北有贾文忠。这俩位在长期工作中,“修复成就了鉴定的眼力,同时鉴定亦提升了修复的水平”,成为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实战经验的专家。南京博物院的王金潮先生从事文物修复、复制的工作四十余年,结合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特点、适用状况及历史发展阶段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为中国青铜器的鉴定提出了明确可靠的依据。他通过试验提出“曾侯乙尊盘镂空钸件为中空泥范铸造”的论点;并用古代工艺技术成功复制中国最大、最重及制作最高水平的司母戊鼎(图1)而闻名于世。他认为铜器鉴定方法很多,各有侧重不同。新的研究成果很快地被仿伪者所利用,唯古代工艺技术至今还没有人伪。正因为古今制作工艺不同,使用此方法鉴定铜器,使许多仿伪品都栽在他的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贾文忠先生出生在文物修复世家,其父贾玉波是清朝著名的铜器修复行业“古铜张”的再传弟子,他参与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民间寻宝,非常了解目前市场上铜器的造假的情况,指出当前造假方法屈出不穷,并动用了高科技手段,让很多专家都难断是非。有些仿品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仿制的,专家对专家,其两者的高度也在不时交换,就看谁更高一筹。原来仿制不出来的红斑绿锈、蓝锈、水锈,现在都能做。甚至连红斑绿锈中的结晶也能做得相当逼真。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假的终究是假的,总有露出破绽的地方,看得多了,仔细观察就明白。在铜器辨伪工作中要善于多观察、多比较,善于总结经验与规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鉴识能力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 课程代码:04402011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 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青铜剑鉴别

青铜剑的鉴别 当下市场上比较能见到的青铜剑,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而这一时期也是青铜器发展历程中,铸造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当然了,青铜时代无论如何高超,都离不开范铸这一根本技术,青铜剑也是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除了铸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之外,机械加工技术同样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青铜器以及兵器的铸后加工中,我们鉴别青铜器以及青铜兵器时候除了铸造工艺、锈色之外同样还需要考量表面铸后加工所残留的信息,这样综合判定对于真赝将有极大的意义和参照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到,青铜剑中所有剑都是采用了分段铸造工艺实现的,剑体是需要单独铸造加工完成后,才能铸接手柄部位的,不然剑身是无法实现打磨加工的,因为有格部存在,从加工角度讲是个大问题,因此只能先完成剑身。对于一般的剑也就是常说的竹节柄、喇叭筒这样的剑,一般从格到柄首实行整铸,就是首部范型于格柄范型组合后一次浇铸完成,浇口通常呈现橄榄型,在首部下端,有时候也会打磨掉,多数时候会完整保留下来。浇口的两个端部正好与剑柄侧边范线相接,因为这是分型线也是合范的结合部位。对于同心圆相对就复杂一些,多数同心圆都是采用三段式铸接,因为同心首部位是单独铸造,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同心圆剑的格,基本上讲这个格也是单独铸造后插接上去的,部分同心圆的格部甚至

可以看到缝隙,就是这个原因。 二;就是与范铸工艺对应的脱范问题,以及剑体上的特征。一般讲竹节柄、喇叭筒剑均属于两次铸造,其格部到首是整铸,因此格部位于剑体所构成夹角必须符合铸造圆角理论,否则会出现脱范困难甚至无法脱范的问题,所以真品的这个角度是大于90度的;但是对于同心圆剑就不一样了,同心圆的格是单独铸造后插接进去的,因此不存在脱范问题,就发掘的实物看,同心圆的此部位夹角基本上都会小于90度。 三;表面加工特征,一般讲剑身是沿脊部进行纵向打磨成型,开刃是垂直脊部进行的,这种开刃方式是具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在放大镜下看,我们会发现刃口呈现细锯齿状,就杀伤力讲,这种细锯齿状具有更高破坏力。这种开刃方式目前在新疆维吾尔人的小刀上依然应用着,所以维吾尔人的这种开刃方式的小刀声明赫赫,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锋利,其次才是美观,因为刀的作用和价值就是切割。当然了使用后再次被开刃的剑或者戈等兵器就不一定采用这种开刃技术了,因为这种开刃技术只能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做到,所以使用后二次开刃甚至多次开刃的兵器上会出现横向开刃,其实这不是规范的,但是我们通过观察还是会发现有些角落部位或者使用不到的部位也就是后面也不会磨到也没必要磨得部位,往往依然会残留下初次开刃的痕迹。格部位的打磨方式基本是两种方式。一种顺着剑脊方向进行竖向打磨的,这种多见于格部没有明显弧度的;第二种就是以格的中脊向两边进行横向打磨,这种多见于格部有明显弧度的。范线凡是有打磨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一、知识梳理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2.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重难讲解 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情况,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这不能说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2013年,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知识点整理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1. 分类方法 分类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分别归类。分类时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 以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进行分类为例: (1) 按颜色分类: ??? ????紫红色:高锰酸钾黄绿色:氯气白色:氧化镁氧气、醋酸无色:氯化钠、硫酸、 (2) 按状态分类: ?????、高锰酸钾固态:氯化钠、氧化镁液态:硫酸、醋酸气态:氧气、氯气 此外对物质还可按照溶解性、导电性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 物质按组成的分类 (1)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成为氧化物。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 无机化合物:由除碳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O 、CO 2、碳酸、碳酸盐的结构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也被列 为无机化合物。 (3) 有机化合物:指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 (4) 物质分类图 ????????????????????????????????????????????????????????????混合物 盐碱酸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合物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纯净物物质 3 定等特点,可做金饰品;铜的导电性好,可用做导线。 4. 分类的主要原则 (1) 每一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如果分类不依据统一的标准,容易犯分类重叠或分类过宽的错误,尤其是在连续 分类的过程中,如果不遵守这一规则,将会使分类陷入混乱之中。 (2) 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各子项必须有全异关系,不允许出现交叉或从属关系。 (3) 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如将单质划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两类就错了,因为单质还有稀有气体单质。 5. 物质的鉴别(Ⅰ) 物质的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区别它们各是什么物质。物质鉴别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厨房用品)味道、溶解性等均可作为物质的鉴别依据。 (2) 化学方法:根据物质的特征、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的方法。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 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l -与AgNO 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等。 (3) 蔗糖、实验、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的鉴别步骤示例: ① 首先观察物质的颜色,紫红色的固体是高锰酸钾,亮黄色的液体是色拉油。另外有三种固体和两种无色液体。 ② 取三种固体各一匙,分别倒入烧杯中,每只烧杯里倒入20ml 水,搅拌,出现蓝色溶液的,原固体是无水硫酸铜。 ③ 分别取另两种固体于蒸发皿中加热,易熔化的是蔗糖,不易熔化的是食盐(可用化学方法鉴别蔗糖溶液和NaCl 溶液)。 ④ 取两种无色液体1mL-2mL 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冰醋酸。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的内容,具体内容: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 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历史研究价值、工艺价值等分级别。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而且由于年代以夏商周三代最多,历史久远,大多数都被认为是国之重宝,严禁外流。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文物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

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了解汉字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比较枯燥,但是通过

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每一节课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课也是如此第一,本课导入设计欠佳,与本课衔接优点勉强;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第二,关于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问题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被弱化了,时间不够;这一环节设计不好本意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是问题过多了。第三,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关于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学生概括,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多以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分析出来,而不需要教师来讲述。

鉴定商周青铜器的方法探讨

鉴定商周青铜器的方法探讨 晚清民国时期,古玩业已成为一项重要职行业,当时古玩大家们总结归纳了青铜器鉴定格言:“先看形、后看花、拿在手里看底下;紧瞪眼、慢开口、工艺地子是关口”。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来讲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一件青铜器放到我们面前,我们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分析、判断呢?只有从青铜器的材料、铸造工艺、造型、花纹、铭文和材料工艺造型花纹铭文组合的匹配原则(只有极少的不符合规则)、表皮重量声音气味等辅助条件七个方面去分析,才能对青铜器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才能对青铜器的年代、价值、辨伪做作出精准的判断,大大降低鉴定的误判率。 一、材料 青铜就是指铜、铅、锡为主的合金,生锈后呈青色。青铜器就是指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用青铜原料铸造的器物。汉、唐时期也用青铜铸造的各式铜镜,但不划归青铜器类。青铜器所铸器物的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其成份铅锡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别。酒器、食器、兵器的合金成份都有所不同。现代仿造的材料中多含金属锌,是古代青铜中所不含的。古青铜合金呈色偏红,为暖金色,现代含锌的铜合金发色则略显偏白,呈冷金色。透过胎体看本质,才是鉴定青铜器材

料的关键所在,不要被其表皮的锈色彩所迷惑。 二、铸造工艺 现代铸造常用的是砂型铸造(翻砂制范),其次是特种铸造方法,如:金属型铸造(金属范)、熔模铸造(失蜡法)、石膏型铸造等。而砂型铸造又可以分为粘土砂型、有机粘结剂砂型、树脂自硬砂型等等。中国青铜器以泥模块范铸造法为主流,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地域,使用过失蜡法工艺。中国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的方法十分先进,用粘土作块范和芯掌,浇注青铜后,范毁器成,所以,世上根本不存在两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由于当时奴隶主贵族对器物的造型和花纹雕刻考究,模范制作工艺精细复杂,是现代仿制工艺无法比拟的。 现代考古学上已经确认,在夏晚期青铜容器已经开始使用,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已出土有中国最早的青铜酒器——青 铜爵。夏晚期到商盘庚时期以前,青铜器多采用包底裹足的浑铸法铸造。商晚期的盘庚以后开始大量使用分铸法铸造青铜器,浑铸法则很少使用。浑铸法与分铸法在组范方法上有根本很大的不同,在青铜器上显现出的范线痕、浇口、冒口痕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盘庚以前的三足青铜器斝、爵、鼎等的范线由口沿处直通至足尖,腹底部范线呈不规则“丁”字形,即由底中心内一点向三足根延伸。器物足内空心,足部空心与器身相通。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综合基础知识考试(8)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综合基础知识考试 试卷总分:200 出卷时间:2020-04-12 22:02 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语文、数学、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4分] A.旗杆(ɡān) 序幕(mù)庭院(tínɡ)掩映(yìnɡ) B.停泊(bó)瞩目(zhǔ) 婆娑(suō)嬉笑(xī) C.雏菊(chú)窒息(zhì)弄堂(nònɡ)游说(shuì) D.执拗(niù)蹒跚(pán)谄媚(chǎn)翌年(yì)语 参考答案:C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A.汲取积极负笈从师岌岌可危 B.自刭颈椎泾渭分明毛孔痉挛 C.觊觎觇视面面相觑循规蹈矩 D.荟萃杂烩脍炙人口市侩嘴脸 参考答案:C 解析: C依次读为jì chān qù gu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4分] A.手机的单款产品往往昙花一现,还没有一家长期以系列产品支撑手机品牌差异化。 B.古籍保护人才正处于青出于蓝的阶段,老一辈逐渐退离了工作岗位,而年轻一代则需要更多时间锻炼。 C.可以相信,我国有的企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D.在经济发展最快的广州和深圳,诞生了与“学雷锋”一脉相承且有创新发展的志愿服务。 参考答案:B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①它肯定会是一部心血凝结成的作品,字字都能滴出血和泪来。 ②梦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亲情也有离别;有成功,也有失落。 ③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分] A.⑴拟人夸张⑵排比反复⑶比喻⑷通感 B.⑴比喻夸张⑵反复拟人⑶对比⑷比喻 C.⑴比喻夸张⑵排比反复⑶通感⑷比喻 D.⑴拟人夸张⑵反复拟人⑶对比⑷通感 参考答案:A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 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 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5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班级姓名小组 巧树靶子1.青铜器的用途功能有哪些?铸造方法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作? 2.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影响是什么?造字特点有哪些?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第25-27页,完成填空并在课本中勾画关键词。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出现时期:原始社会末期。 2.用途:用于饮食、祭祀及等方面。 3.功能:(1)由发展到礼器。 (2)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特点:种类丰富,,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5.制作工艺:商周时期的工匠已经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铸造法”。 6.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是中国时期刻写在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陕西、山东等地发现大量商周时代甲骨。 3.地位及影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法:、指事、、形声、等。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适时检测1.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富贵之家的奢侈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A. 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盛水器 2.巨大的商代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器工艺水平高超 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 D.铁器开始使用 3.右图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4.(2018·山东青岛)纪录片《文明》于2018年3月1 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商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5.(2018·黑龙江绥化)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一文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6.甲骨文出现的主要意义是() A.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B.开启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C.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 D.确立了社会等级制度 7.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8.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使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多元链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China Bronze Ware Museum)原为宝鸡历史文物陈列室,始建于1956年,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为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其中“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评价日期

青铜器鉴定范铸法造假问题

青铜器鉴定范铸法造假问题 新朋友点击上方“龙腾古玩城”一键关注分别回复:“古玩|书画|青铜器|金银器|漆器|佛像|瓷器|青花瓷|景德镇瓷|建盏|景泰蓝|紫砂壶|古玉|玉器|清代玉器|玉雕|古珠|玉石|翡翠|和田玉|绿松石|南红|天珠|琥珀|蜜蜡|手串|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崖柏|菩提|金刚菩提|凤眼菩提”可进入了解相关收藏知识。 1、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性根据我们的研究,失蜡工艺在我国青铜时代是不存在的【2】,“三代”青铜器皆由传统范铸技术铸造。因此,器物上都会留下范线、范缝等范铸工艺固有的特征。但是,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铸造的方式方法并不相同,所制做的纹饰、产生的范线、范缝等工艺特征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无论。器物表面有缝线,不等于就是范缝,亦不等于就是范铸法造。 鉴定青铜器的真伪,首先要了解范铸技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战国及其以前,范铸技术包括了石范、陶范及铜范铸造。石范主要用于铸造一些小型生产工具,铜范主要用于铸钱,而礼器、兵器等青铜器之大宗则基本上由陶范铸造。因此,在此我们只讨论陶范铸造青铜礼器的基本工艺特征。 谈到范铸法,一般自然会联想到青铜器表面的范缝及垫片,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古代青铜器固然会留下范缝的痕

迹,而现代的复制品及臆造品也会留下与范缝类似的痕迹。关键在于,古代青铜器的范缝痕迹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按各个历史阶段的制模方式的不同而变化。范模的设计决定了范缝必然产生的部位及其构造,不同的时期范模的设计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说,根据制模方式,一件古代青铜器必须在某些部位留下范缝,而某些部位不应有范缝;该有范缝的部位即使打磨成了平面,也可看到痕迹。如果在该有范缝的部位没有范缝,即可判为伪品;在不该有范缝的部位有了范缝,也可判为伪品。那么,哪个部位该有范缝,哪个部位不该有范缝?这些完全取决于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的制模方式。 从商代早期到战国晚期,各个时期青铜礼器的分型制模有多种方式,但规律是十分明确的。例如,同样是一个圆形鼎,商代圆形鼎与战国圆形鼎的范缝,绝大多数不会在同一部位。前者的范缝应该是从口沿通过腹部至足外侧一条直线到底,而后者绝大多数情况下足外侧的范缝与腹部不贯通。这就是科学地宏观鉴定青铜器时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不同于眼学鉴定青铜器的根本所在。 下面就一些标准器的实例,运用青铜范铸学的方法论具体阐述。 2、商至西周铜器的范铸规律青铜礼器的整铸与分铸,基本以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界线。西周及其以前的青

中式烹调师(四级)理论知识试卷

中式烹调师(四级)理论知识试卷 一、判断题 1.烹饪起源于火和盐的发现及利用。 2.青铜器时期,植物油脂开始被用于烹饪,并产生了炸、煎、煮等方法。 3.宫廷菜御膳房内设咸局、甜局、点心局、饭局等。 4.市肆菜特点是技法多样、品种繁多、应变力强、适应面广。 5.北京菜综合体现出汉、蒙、藏、羌等民族的烹调技艺。 6.福建菜包括福州、泉州、厦门等地方菜,擅长烹制海鲜,口味清淡。 7.面条是朝鲜人民的主食,一日三餐离不开汤和泡菜。朝鲜人口味喜辣,喜有香辣蒜味的 菜。 8.高山族分布在台湾省,以大米为主食,并爱喝咖啡和吃牛羊肉。 9.烹饪原料低温保藏可以有效地抑制纤维素和酶的活动,延缓原料变质。 10.盐腌、糖渍和冷冻能使原料中水分析出,制止微生物活动,进而能长期保藏原料。 11.家禽肉的感官检验主要包括色泽、黏度、脆性、硬度、骨髓状况和煮沸后肉汤等几方面。 12.家禽的结缔组织较少、肌肉较粗、脂肪不易消化且含水量低。 13.新鲜禽肉干燥无弹性,稍有异味,脂肪色略带红。 14.新鲜鸡蛋蛋壳清洁、无裂痕,用手摸蛋壳表面略有粗糙感。 15.鱼类品质检验应根据鱼鳞、鱼鳃、鱼眼的状态、肉的松紧、鱼皮上黏液量、气味来判定。 16.活鱼的保管水温在4~6℃为宜,应勤换水,不使酸碱物质和油脂、烟灰等进入鱼缸内。 17.根是蔬菜的重要部分。它的功能是呼吸和储藏养分。 18.甲鱼初加工时,必须把甲鱼和背壳刮干净,内脏和指甲去净,洗涤干净,留膜去腥。 19.原料拆骨,要熟悉原料骨骼关节构造,拆骨时要做到骨肉不带肉,肉不带骨。 20.鸡鸭的整体拆骨应划破颈皮、斩断爪骨、去胸骨、去背骨、去腿骨、翻转、恢复原形。 21.剞的要求,要注意深浅一致,刀距要大,整齐均匀,尤其是边不要剞到。 22.茸胶是用动植物原料加工成极细的糊状,具有很好的黏性,但可塑性差。 23.油不但是良好的传热介质,还是常用的调味品。 24.醋有解腻去腥、增加鲜味、分解钙质和保护维生素的作用。 25.传统的辣味系列调味料不包括胡椒。 26.郫县豆瓣酱是用辣椒、蚕豆等料酿制而成,成品色泽红亮,辣味浓厚,味道香醇。 27.花椒是产生麻味唯一的来源,是调制辣椒味、怪味、葱椒味和椒盐味的重要原料。 28.咖喱原产于印度,是用姜黄、郁金根、麻绞味、番红花等多种原料加工而成。 29.特色川菜味型有鱼香味型、荔枝味型、家常味型、麻辣味型、红油味型等。 30.酸辣味型盐与醋的比例为1﹕10。酸味只起到辅助调味作用,不能太重。 31.黑椒汁的特点是味辛辣、微酸,适合制作烧烤类和煲仔类菜肴。 32.沙律汁的口味特点为:清香肥厚、浓稠略带酸鲜。 33.制作OK酱的主要调味料有OK汁、色拉酱、花生酱、糖、味精等。 34.一般白汤又称二汤,浓度和鲜味均不如浓白汤。 35.素汤常用原料有黄豆芽、鲜笋、鲜菇或香菇等。 36.熬汤的原料,一般均应热水一次下锅,中途不宜加水。 37.干货原料重新吸收水分,最大限度恢复其原有养分和鲜味,并除去杂质异味。 38.干货涨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涨发前应有计划,涨发过程中应注意每个环节。 39.油发是原料放入冷水浸泡至初步回软,温油油炸至体积膨胀。 40.碱水发料要特别注意碱汁浓度,由浓度决定涨发时间,然后清水漂浸。 41.鱿鱼涨发时,先用温水浸泡至初步回软,放入食碱溶液涨发至透然后用盐水漂净碱质,

如何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如何让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就陕西而言,从1949年10月到1979年,三十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1976年12月年扶风庄白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亦屡有所见。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中国的青铜器花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反应。就让我们从青铜器的各种纹饰来欣赏青铜器。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1.几何纹:是指以点、线、圈组合成的图案纹样,它包括凹凸弦线、线纹、网纹、方格纹、圈带纹、雷纹、乳钉纹、瓦纹、贝纹等。云雷纹,系指以连续的回旋线条勾勒而成的集合图纹。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常见施饰于器皿的颈,足表,也有作地纹的。流行于商周,沿用至春秋战国。勾连雷纹,系指以近似“T”形勾连成的图案,其地填以雷纹。始见于商,盛行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目纹,系指以圆形或方框内中部加一点或一横为晴,构成的目形纹,或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纹,中间点缀突出的晴。流行于商中晚期至周初。涡纹(又名火纹),系指在一圆圈内沿施饰等距分布呈旋转状的短弧线,圆圈内中央又点缀一小圆圈。始出现于商代早期,且为单个连续排列,到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多见施饰于罍、鼎、斝、瓿的肩部和腹部。此类纹盛行于商周。 2.动物纹:系指模拟某种动物(含实无其物的幻想或传说动物)的正面头部或侧身像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