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这一内容教学后,我仔细的捋了捋自己的教学思路,思考了自己的教学,这一节课这样教学行吗?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要求以人为本,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的课堂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这一精神呢?我的课堂做到了吗?《比例尺》内容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要自然融合。

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游戏,黄石到武汉的距离有70千米,而一只蚂蚁从黄石到武汉却只用了3秒,请同学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4人小组内马上说开了,同学们猜出地图后,每个组都抢着在说,接着老师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于是我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什么却大小不一,它们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8页自学其内容,不懂的问题可以在4人小组内讨论。紧接着让学生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在4人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把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在图上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上升到比例尺这一新知识中来呢?首先,请同学们分析所画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学生自然启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了一定的倍数”此时,

教师提问“为什么所画的图上距离不一样呢”通过让学生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把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比例尺的意义”进行了融会贯通,做到了三者之间的自然融合。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当好这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课堂上在请同学们试着写48页右边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时,有几种答案如:1:50,1:50km,1cm:50km等,有的甚至不会写,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所展示的思维水平又是不同的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教师不必讲明,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思路、想法,最后是殊途同归,揭示比例尺的意义。这样的启发与讲解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教师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价而评价,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

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在教学求比例尺时,如: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请同学们试着求出它的比例尺,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①1:50;②1:50km;③1cm:5000000cm;④1:5000000, ⑤1cm:50km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同学们在4人小组内讨论这几种做法,哪一种做法你觉得简单明了,一看就懂。在全班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了,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和全班同学一道认真倾听学生讲解,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老师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想法,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同时强调要注意书的写的规范与完整。

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规律,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1、教学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个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课前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教师要减少控制学生的思维、想象,放开对学生的制约,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孩子其实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教师要做的是

要更多的去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价而评价,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2、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内容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3、提升教师反思的内涵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

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在观摩课上,高手老师们似乎完全没有这个难题,但对我们这些平民老师来说,确是一个难题,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

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