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面塌陷

什么是地面塌陷
什么是地面塌陷

什么是地面塌陷

47、什么是地面塌陷,有哪些种类,各类地面塌陷的发育、分布特点如何,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现将常见的分类列举如下:

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育在陷伏岩溶地区,是由于隐伏岩溶洞隙上方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非岩溶地面塌陷又根据塌陷区岩、土体的性质可分为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许多类型。

在我国发育的各类地面塌陷中,以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最广、危害最重。其散布范围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青海湖到东海之滨,以华南、西南、华北地区最为广泛。目前,已见有22个省(区)发育这类地面塌陷。其中以桂、粤、黔、湘、赣、川、滇、鄂、冀、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岩溶地面塌陷点在778处以上,塌陷坑总数超过3万个,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至10余亿元。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许多矿区均有发育,尤以北方煤田区最为严重。其他各类地面塌陷分布零散,发育规模和危害性相对较上。

地面塌陷是石灰岩(岩溶)地区和矿山开发地区经常发生的一种地面陷落形成塌陷坑(洞)的破坏灾害,是我国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据调查,全国有23个省(区、市)共发生石灰岩地面塌陷近900起,塌陷坑总数超过3万个。采矿地面塌陷相当严重,据对全国1173个大中型矿山企业调查,地面塌陷破坏土地面积达84200多公顷,煤矿区最为突出。华北、华东地区煤矿采空塌陷,每年平均为万亩。地面塌陷,毁坏城乡各种建筑、交通设施和农田,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

1、井、泉水位的突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

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

应急预防措施

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地面裂缝、塌陷坑及时填塞。

因地制宜加强治理

铁道部门用扣轨梁跨越岩溶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

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

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现象)。地质灾害的形成是致灾

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人、财、物、设施)相遭遇的结果。

没有致灾地质作用,灾害无法发生;而若致灾地质作用遇不

到有价值的受灾对象,造不成损失,也不称为灾害。致灾地

质作用是主导因素,受灾对象是被动客体。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划分,而灾害大小则以

受灾对象的损失大小进行评估。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很多,常

地质灾害见的有10类30多种。

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类。地质

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

强的突然性。据此,又可将地质灾害分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和

突发性地质灾害两类。缓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水土

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地震、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前兆,

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成果一

般影响范围大,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

性地质灾害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常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所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

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可按照灾害种类划定,不同灾种其易发区范围不同,有点、带、区域性易发区。一般说,崩塌、滑坡易发区为点

地质灾害易发区状;地裂缝易发区为条带分布;地面沉降、泥石流易发区呈区域性分布。易发区的划定要通过专业队伍进行地质灾害专门调查,按照易发区划定要

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划定,并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认定。是指致灾地质作用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或不稳定状态,有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地区。危险区需进行监测和应急调查,提出预防措施,危险区范围一般较小,且多指突发性灾害,即崩塌、滑坡、泥地质灾害危险区石流和地面塌陷灾害所影响的范围。危险区划定要通过专业队伍进行专门调查或勘查,对致灾地质作用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后划定,并经县(市)人民政府地矿主管部门审查认定。危险区应有明显预警牌和告示,以防灾害发生,造成人员伤亡。

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每年汛期前必须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这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项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主要对省内重要城市、重点矿山、重要交通干线等灾害作出初步评价预测,对其防治提出原则建议;对影响特别大、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的隐患点,尽可能提出较为具体的预报意见,提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出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建议;作出汛期突发灾害隐患巡回案检查计划。

市(地)、县级防灾预案,主要应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对本地区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和防灾要求,圈定重点防范区段;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负责人;作出群测人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

地质灾害预报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为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针对不同地质灾害实行事先预报的一项基本制度。防治地质灾害应该是“预报”重于地质灾害预报制度“治理”。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成灾范围、影响强度。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灾预报。

地质灾害长期预报,是指5年以上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报,包括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圈定;地质灾害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5年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地质灾害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地质灾害临灾预报,是指几天之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地质灾害各期预报按有关规定分别由县以上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发布。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8]15号《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

防治管理部门,发生地质灾害后,要把准确情况迅速上报,其要求如下: 发生一般级地质灾害,所在县人民政府应及时向地区(市)主管部门上报,并由县人民政府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发生较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县人民政府应于48小时内上报地区(市)主管部门,同时越级上报省主管部门,由地区(市)组织及时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将详情上报省主管部门;发生重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县人民政府应于24小时内上报地区(市)主管部门,并同时越级上报省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由省组织及时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详情上报国务院主管部门;发生特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县人民政府应于24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小时内上报地区(市)主管部门并同时越级上报省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组织及时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在24小时内提交的速报报告,应根据已获得信息说明地质灾害发生地点、时间、伤亡人数、地质灾害类型,并尽可能说明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生位置,包括行政区、县、镇、乡、村等;发生时间、伤亡人数;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可能的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规模;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发展趋势;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8]15号《关于加强汛期地质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完善险情巡视制度,要求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

地质灾害险情巡视制害防治管理部门,汛期要组织技术力量对重点危险区进行地度质灾害巡回检查,发现危险点和群众提供的险情线索,要作现场调查、迅速作出危险性、危害性判断,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督促当地政府采取必要的应急防灾措施。特别要加强连续降雨后或暴雨后的险情巡回检查,防患于未然。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当地人民政府要在开展地质灾害调地质灾害群测群查与区划工作过程中,进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建防预警体系设。初步建立起群众监测网络、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

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的防灾指挥系统。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调查,将明显可能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经所在地区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定、公布以后,国土资源部门应该根据公布的危险区范围在周界上、特别是周界的道路旁设立明显的危险区标志,如桩、牌等。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

区的监督管理。 (1)在造成灾害威胁的地质灾害体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灾害威胁尚未解除前,危险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建设活动。若确需地质灾害危险区管制开展建设的,其建设方案中必须包括切实、有效的防灾措施并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方可开展建设。 (2)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任何可能加剧、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内进行削坡、填土、开挖水渠等活动;在岩溶塌陷危险区不能超量开采地下水。 (3)责成危险区所在乡级人民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危险区防灾预案。(4)责成有关部门、单位编制危险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并进行监督检查。从我国国情出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保障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合理相结合”的原则,着重落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实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包括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监督预报和群测群防的防灾体系;坚持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东、中、西部防治重点各有侧得的原则。

查明灾害险情是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提。地质灾害实施防治工作前,为工程措施的选择、工程布置、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等提供依据。必须做好勘查工作,准确查明地质灾害的险情状况,包括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原因、变形机制、边界、规模、活动状况、稳定状况及危险程度,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并预测评价可能造成的危害。要合理确定防治目标。防治工程的防治目标包括形象目标和安全目标。形象目标指防治对象的范围、部位;安全目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要指经过工程防治所应达到的安全标准。求要多方案比选防治工程方案。方案比选的依据是地质有效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要妥善确定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实行信息法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既要有利于顺利完成本身的施工任务,又要不因施工扰动而对变形的质体造成新的破坏。对每种新的或较有破坏性的施工方法,采用之前都要进行方法(工艺)试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要分阶段进行,以便根据前期效果修改后期工程设计。在施工中遇有地质情况与设计图所预计的不同或发

生新的变化时,应及时修改。

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监测工作。通过监测才能较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效果。监测内容依地质灾害的性质及防治措施而定,监测网一经建立,就要按

预定期限,坚持连续监测,并须及时整理分析监测资料,做出定期动态评价;发现险情要及时上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非标准化特殊的地质工程。对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的单位的素质有特别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已颁布实施了《地质灾害勘查——设计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监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办法》。上述几项办法明确规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资质管理查、设计、施工、监理甲、乙、丙三级资质单位应具备的具体条件。按现行管理程序,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承担单位甲、乙级资质的单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推荐,经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报国务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申请丙级资质的单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推荐,经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报国务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和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围、危险强度有多在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未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毁坏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失控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称为灾情。地质灾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害灾情评估是指对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自然环境恶化,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

破坏的现象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评估的工作。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要素包括:致灾环境要素、地质灾害活动要素、受灾体要素、破坏损失要素。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有多种类型:根据评估时间分为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根据评估范围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

灾前预评估是对一个地区或一个潜在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期望损失)的预测性评估,它的目的除了为减灾决策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外,还可对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定等提供依据;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都是在灾害发生后,对已经出现的灾害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其目的是为及时、有效地进行抗灾救灾提供依据;点评估是指对一个地质灾害体或一个具有相同活动条件和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灾害群的灾情进行评估;面评估是对一个具有相对统一特征的自然区域或社会区域进行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区域评估是指跨流域、跨地区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规定,建设用地审批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所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就是对在进行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可能导致工程建设场地及其附近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或者在已知的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和估量,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的必要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之所以会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而成为地质灾害,基本有两种情形:一是工程选址不当,将居民点、重要工程选在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威胁的地方;二是不适当的工程活动诱发了崩塌、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从而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危险性评估害。如果在工程建设前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免因工程选址不当或不恰当的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损失,这是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最有效的手段。

进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约束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估结果必须经省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定。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查批准手续时,必须持经省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凡省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有专门资质的单位按统一的技术要求进行评估工作。

相关文档:

?

?

?

?

?

?

?

?

?

?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地面塌陷的分类及事例

1 、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1)自然塌陷 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如黄土湿陷。 (2)人为塌陷 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复盖的复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2)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地威协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岩溶塌陷 1、现象成因 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征,主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开口大小及其上复盖层厚度等因素。 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等,人为岩溶塌陷中,成

道路路面塌陷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运城市高铁商务区站前路、学苑路路面塌陷 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1.工程概况 高铁站商务区站前路道路工程(K0-025- K4+079.663,暂施工至K2+585),起点与北外环相交,终点接东外环,途中与中银大道、槐东路、学苑路、规二路、安中路相交。学苑路道路工程(K0-044.032-K0+866),起点接学苑北路与北外环的交点,终点接站前路,途中与站一路、站二路相交,是原学苑路的向北延伸。站前路道路红线宽50m,绿线90m,学苑路道路红线宽50m,绿线80m。道路类别为城市主干路,其中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由于持续几天的强降雨,站前路、学苑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非机动车道小面积塌陷情况居多。人行道均为小面积塌陷但塌陷情况不严重。 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山西第八地质工程勘察院2012年7月提供的《运城市高铁站区站前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基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i),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eoi)。岩性为粉土、粉砂为主。现依层序分述如下: 第①层粉土(Q3eol) 以浅黄色为主粉土,稍湿,稍密,夹有钙质结核,含有白色菌丝,偶见虫孔,植物根系,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上部0.3为种植土。高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l-20.20-0.99MPa-1,平均0.60MPa-1;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3-18击之间,平均8.7击。承载力标准90KPa。 该层层厚1.5-4.8m,平均3.94m;底层埋深1.5-4.8m,平均3.94m;层底标高为374.0-387.47m,平均383.38m。 第②层粉土(Q3al) 浅黄色,稍湿,稍密-中密,具针状孔隙,局部夹少量钙质结核

某建筑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后加固设计实例

某建筑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后加固设计实例 发表时间:2012-12-19T14:56:56.0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9月供稿作者:王顺涛 [导读] 在邻近高层基础施工完成以后,该建筑采用设计降水方案进行加固处理。 王顺涛(河北新河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邢台 055650)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实际案例对建筑地基基础出现的不均匀沉降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产生沉降的原因及沉降对结构造成的损伤,根据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特征,提出加固地基及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最后对加固效果进行阐述,依据加固效果,验证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有效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加固设计 地基基础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基础的不稳定导致沉降造成建筑结构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就要加强地基基础施工,本文主要针对已经发生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建筑如何进行加固处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1、工程实例 某建筑属于砌体结构房屋,地上设计七层,其中将第一层设计为架空层作为储藏室和车库用,第二至七层作为住宅用。该建筑单层设计4个单元,在第一单元与其它三个单元之间设置防震缝。 该建筑总高度为19.4米,第一层高度为2.4米,其它基层高度均为2.8米,第一层与第二层墙体采用M10混合砂浆与MU10多孔砖砌筑而成,其它基层均采用M7.5混合砂浆与M10多孔砖砌筑而成,采用现浇混凝土板作为楼板与屋面板。建筑基础采用混凝土筏板,厚度为 45cm,基础底板预埋深度为地表以下两米,采用的混凝土强度均为C25,基础所在的土层为粉质粘土层,砌筑基础时,基底采用人工填土50cm后进行基础施工,根据勘测,该地区的常年地下水位为地表下2.2米,比较浅。图1为该建筑第一层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1 某建筑第一层结构平面示意图 2、不均匀沉降产生原因及损伤 2.1产生的原因 由于该建筑以东距离13米处新建一栋高层建筑,该高层建筑地下设置两层车库,基础底板埋深地表以下7.5米,为了保证其基础施工,在建筑两边分别设置六个井点,作为降水用,正好在该建筑的东侧7米处有两个井点,在高层建筑开始施工以后时间不长,该建筑墙体出现了竖向和斜向的裂缝,出现裂缝之后,降水井停止工作,该建筑裂缝没有继续开裂。由此可见,该建筑出现不均匀沉降主要原因是高层建筑降水井降水造成的,还有就是高层建筑对基坑长时间不会填,对该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 2.2建筑损伤情况 由于地基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了该建筑整体出现倾斜,倾斜幅度最大的是四单元,一单元倾斜幅度较小,主要是由于设置沉降缝的原因,对该建筑的倾斜程度现场采用电子经纬仪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侧向位移检测结果(mm) 还有就是现浇板与墙体出现开裂,表现为承重墙沿着墙体对角线出现45度斜裂缝,主要位置在第一层;门窗洞口上部墙体出现45度斜裂缝,主要位置在二、三、四单元;圈梁下体出现水平裂缝,墙体竖向裂缝,这两处裂缝在部分墙体存在;现浇板裂缝,主要位置在第 一、四、七层个别现浇板。 3、地基基础加固设计 因为该基础采用筏板基础,筏板厚度较大,因此变形未对基础的整体性造成影响,这也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施工没有完成,如果加固

地面塌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地面塌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物产丰富的国家,不仅自然资源富饶,同事也存在许多自然灾害,比如地质灾害,而在地质灾害中又以地面塌陷最为显著。作为地质灾害,地面塌陷是无可避免的,那么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又该如何进行责任认定呢?▲地面塌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根据是什么呢?在下文中,将进行详细解答,请您继续阅读。 ▲一、地面塌陷的类型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

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二)、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交通事故中对于事故责任的认定,仍然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而且在十天内

(整理)地基不均匀沉降案例分析

地基不均匀沉降案例分析 一,案例(1); 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严重倾斜——苏州市 虎丘塔 l.工程事故概况: 虎丘塔位于苏州市西北虎丘公园山顶,原名云岩寺塔,落成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全塔七层,高47.5m。塔的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壁、回廊与塔心三部分组成。虎丘塔全部砖砌,外型完全模仿楼阁式木塔,每层都有八个壶门,拐角处的砖特制成圆弧形,十分美观,在建筑艺术上是一个创造。中外游人不绝。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此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6月虎丘塔现场调查,当时由于全塔向东北方向严重倾斜,不仅塔顶离中心线已达2.31m,而且底层塔身发生不少裂缝,成为危险建筑而封闭、停止开放。仔细观察塔身的裂缝,发现一个规律,塔身的东北方向为垂直裂缝,塔身的西南面却是水平裂缝。 虎丘塔倾斜全景(1980年6月)

虎丘塔Ⅰ-Ⅰ地质剖面图2.事故原因分析 经勘察,虎丘山是由火山喷发和造山运动形成,为坚硬的凝灰岩和晶屑流纹岩。山顶岩面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虎丘塔地基为人工地基,由大块石组成,块石最大粒径达1000mm。人工块石填土层厚1-2m,西南薄,东北厚。下为粉质粘土,呈可塑至软塑状态,也是西南薄,东北厚。底部即为风化岩石和基岩。塔底层直径13.66m范围内,覆盖层厚度西南为2.8m,东北为5.8m,厚度相差3.0m,这是虎丘塔发生倾斜的根本原因。此外,南方多暴雨,源源雨水渗入地基块石填土层,冲走块石之间的细粒土,形成很多空洞,这是虎丘塔发生倾斜的重要原因。在十年“文革”期间,无人管理,树叶堵塞虎丘塔周围排水沟,大量雨水下渗,加剧了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及塔身安全。 从虎丘塔结构设计上看有很大缺点,没有做扩大的基础,砖砌塔身垂直向下砌八皮砖,即埋深0.5m,直接置于上述块石填土人工地基上。估算塔重63000kN,则地基单位面积压力高达435kPa,超过了地基承载力。塔倾斜后,使东北部位应力集中,超过砖体抗压强度而压裂。 3.事故处理方法: 首先采取加固地基的办法。 第一期加固工程是在塔四周建造一圈桩排式地下连续墙,其目的为减少塔基土流失和地基土的侧向变形。在离塔外墙约3m处,用人工挖直径1.4m的桩孔,

地基不均匀沉降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前言 随着房改政策的推行和人们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在群众在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的投诉中,常常举报砖混结构建筑物出现裂缝并询问建筑物的安全状态。在砖混结构中墙体裂缝是建筑工程质量中的老大难问题。分析一下引起问题的原因,有些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应力、地震力、荷载和施工质量等。其中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所占比例大,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砖混结构中地震力、荷载和施工质量引起的墙体裂缝有时可以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本文重点谈谈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开裂。 二、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分析 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基土层的均匀性、地基土的压缩性及荷载差异等有关。根据我国国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允许砖混结构有沉降,并允许有沉降差。虽然规范要求控制沉降差,但在砖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不太被人们注意。此沉降差反映到地基上的砖混结构上,有时可引起墙体裂缝。 2.1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的特征 1、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沿着门窗洞口约成45 度,呈正八字形。 2、在房屋高差较大或荷载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裂缝位于层数低的,荷载轻的部分,并向上朝着层数高的荷载重的部分倾斜。 3、当房屋的沉降分布曲线呈凸形时,往往除了在纵墙两端出现倒八字形倾斜裂缝处,也常在纵墙顶部出现竖向裂缝。在多层砖混结构中,也有在窗口下坎墙上出现竖向裂缝的。 2.2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1.房屋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土质差别较大是发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多与设计有关,例如:①地基处理方案和基础设计不协调或在同一建筑物基础下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②由于建筑立面的错层,平面的变化引起荷载不均匀,如处理不好,可以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③当房屋纵墙刚度较差时,由土壤的应力扩散作用,房屋两端应力逐渐减小,可以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④还有的设计不符合规范的规定,实际中有的筏板从横墙轴线算起挑出长达 2100mm 远远超出规范的“不宜超出1500mm”的规定。结果

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随着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影响居住环境的住宅裂缝,居民的反映一直都比较大,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裂缝程度轻重不一,产生的原因也千差万别,现主要讨论的是由于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住宅裂缝。 一、影响住宅沉降的主要的因素 1、住宅的沉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课题,它与地基有着直接的关 系,不同地区的土质就有不同的地质情况; 2、住宅的沉降与设计的基础有关;基础的类型、几何尺寸、刚 度、布置都会对沉降和沉降差产生影响; 3、与住宅上部的结构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上部结构所采用的体 系、形式、刚度对沉降和沉降差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住宅裂缝产生的机理及部位 当地基的变形超过了住宅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将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影响其使用功能,特别是在高压缩性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以及软硬不均等不良地基上的住宅,如果考虑欠周,很容易出现过量的不均匀沉降而开裂和损坏。常见的混合结构房屋外纵墙的斜裂缝,是由于沉降不均匀墙体发生扭曲所致。如果,中部沉降过大,墙体发生正向扭曲。裂缝呈“八”字型。不均匀沉降不仅使墙体开裂,各种构件也会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屋面、楼盖及柱等。这些裂缝不仅严重影响住宅的美观和使用功能,而且严重的还会使构件破坏,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对此必须要采

取有效的措施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 三、针对住宅的裂缝采取的措施 1、建筑措施 (1)、住宅的体型应力立求简单。如长高比小的等高“一”字形住宅,这样的住宅由于整体好,地基受荷载均匀,所以较少发生开裂。平面形状复杂如“L”,“T”,“U”等的住宅,不仅沉降差异大,且对抗震不利,住宅高低变化大,地基各部分所承受荷载差异,也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2)、控制长高比及合理布置墙体。砖墙承重的房屋若长高比过大,整体刚度就差,纵墙很容易因扭曲过度而开裂,故合理布置纵横墙,是增强混合结构住宅整体刚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地基不良时,应尽量使内、外纵墙都贯通。 (3)、设置沉降缝,用沉降缝将住宅(包括基础)分割成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沉降单元,可有效地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2、结构措施 (1)、减小基础底面附加压力,由地基变形公式可以得出,基底附加应力越大,地基变形越大,相应的不均匀变形也就越大,因此,为了减小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就需要减小基底附加压力,通常采用以下措施来减小基底附加应力: a、选择轻型结构,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及各种轻型空间结构以减少墙体自重,若要求大量抬高室内地坪,可采用架空地板代替室内厚填土。

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实例分析及处理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09898647.html, 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实例分析及处理技术 作者:王建庆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23期 摘要:输电铁塔基础的作用是承受上部荷载,由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杆塔倾斜,是引 起倒杆断线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宁夏地区黄土特有的湿陷性,当其作为地基土时如果发生渗水,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会大幅度降低,故地基处理不好将可能使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产生安全隐患。针对某输电线路出现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实例,文章从设计承载力验算、施工、运行维护三个环节分析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提出了多种处理技术,并对该基础沉降提出推荐方案。 关键词: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处理技术 1引言 输电铁塔是电网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基础大多数为独立混凝土结构。由于输电线路较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当运行中的铁塔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一般需要查明该场地的岩土分布和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施工质量、运行维护资料,分析各个环节处理方式是否满足要求,在查明原因后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 2 工程概况 宁夏电力公司某110kV输电线路2009年5月竣工投运,运行单位于2011年10月发现该线路#8塔身倾斜,基础回填土平面有下沉现象。经现场初步测量,塔身向小号侧倾斜 400mm,不满足运行规范要求。在对该塔临近两个耐张段进行了逐基复测后,显示仅#8塔顺 线路方向倾斜值不满足运行规范要求。据此可知,#8塔身倾斜属个性问题。#8塔最大允许倾斜值240mm,而该塔实际倾斜值达到了400mm,四个不同基础沉降差达81mm。上述数据表明,该铁塔基础产生了不均匀沉降。 3 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输电铁塔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一般有3方面的可能:一是基础设计方面的问题,即地质勘探不细,特殊地质情况未能充分的了解,对基础埋深、垫层和夯实程度考虑设计不周,未发现地下不良地质现象,对地下暗洪、坑洞等未处理或者处理不善,铁塔运行后上部荷载超过地基、持力层设计荷载能力,使地基发生破坏产生均匀沉降;其次是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即施工中地基处理不当,回填土与灰土垫层分层夯实不足,基础地基及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施工基面、排水措施不满足设计要求时,使回填土层渗水出现涌洞,至基础不均匀沉降;三是运行中受外力破坏的影响,铁塔基础顶面散水坡、排水设施因工业施工、农业生产遭受破坏后,渗水进入不密实的回填土和垫层下土层,会引起地基破坏沉陷发生不均匀沉降。

地面塌陷特征及其遥感识别方法研究

第20卷 第3期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Vol.20, No.32009年9月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 onment P reservation September 2009 文章编号: 1006-4362(2009)03-0008-05 收稿日期: 2009206203 改回日期: 2009207202 地面塌陷特征及其遥感识别方法研究 张敦虎,卢中正,强建华,曾光,马露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西安 710054) 摘要: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会引发地面塌陷,这已成为严重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 要表现形式有:塌陷盆地、塌陷坑、地裂缝、滑坡崩塌等,并引发道路污染和道路改线及居民地和水系的变化。在矿山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过程中,这种地质灾害现象较为突出。本文在总结了地面塌陷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塌陷地的遥感识别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地面塌陷;遥感;矿山开发 中图分类号: P 642.26 文献标识码: A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会引发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破坏人民的生产生活设施,进而诱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快速准确地获取塌陷信息是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塌陷区 复垦的重要条件。地面塌陷的形状、规模与其采矿方式、所处地形、地貌条件相关。大规模的塌陷可以有数万公顷,小规模的塌陷地仅有数百平方米,对塌陷地的调查传统上常采用实地测量方法,但因工作量大、成本高、时效性低,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塌陷地信息。遥感图像可以真实地记录区域地面实况,在塌陷地监测与识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 。本文在分析了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对塌陷地在遥感影像上的解译标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1 地面塌陷的主要表现形式 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破坏了岩体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当开采的面积达到一定范围之后,起始于采场附近的移动和破坏扩展到地表,造成地表移动、变形和破坏。当采动引起的移动与破坏稳定后,按岩层破坏程度的不同,岩体内大致分成3个不同的开采影响带,简称/三带0,即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2](图1)。 然而不同的地质结构模型、地质采矿参数将诱 ?.冒落带;ò.裂隙带;ó.弯曲带 图1 覆岩移动上三带示意图 Fig.1 A sketch map shows the three belts of over lap r ocks movement 发不同类型的塌陷。根据对典型矿区地面塌陷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地面塌陷的以下表现形式。 (1)塌陷盆地 当采空区影响到达地表以后,在采空区上方的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洼地,这种洼地称为塌陷盆地[3]。在开采急倾斜煤层的条件下,当采深与采厚的比值较大时,地表可能出现一种台阶状平底塌陷盆地,这种塌陷盆地的范围很大,边坡较陡,台阶数少。在一些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会导致塌陷盆地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威胁,如图2所示。

不均匀沉降处理方案

浅谈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 2007-12-06 15:29:06来源: 土木工程网收集整理作者: 张桂国 摘要:砌体结构的房屋在中小城市建筑物中占的比例较大,分布较广,而砌体结构中的一般细小裂缝由于不危及使用,往往被人忽略。但这些裂缝在较长时间内还不稳定,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地震时容易引发墙体破坏,甚至墙体倒塌,必须重视解决。本文根据本人几年的施工经验,提出自己对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的浅显建议。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地基沉降整体刚度伸缩缝温度裂缝 1 前言 虽然现在砼结构和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由于其成本高,施工工艺复杂,大型设备较多,在现阶段的城市发展中,不可能在中小城市及县城中大规模发展,而砌体结构的材料来源广泛,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较简单,可以不用大型机械,能较好地连续施工,还可以大量地节约木材、水泥和钢材,相对造价低廉,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弯、抗剪性能较差,并且由于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原因引发的砌体结构的质量事故也较多,其中砌体出现裂缝是非常普遍的质量事故之一。砌体中出现的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而且还造成房屋渗漏,甚至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也会给房屋使用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在很多情况下,裂缝的发生与发展还是大事故的先兆,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妥善处理。 2 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大体上有设计上对房屋的构造处理不当,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收缩和温度的变化,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合格等。 2.1 设计上对房屋的设计和构造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裂缝 有一些砌体结构的房屋的设计是套用图纸,应用时未经校核;有时参考了别的图纸,但荷载增加了或截面减少了而未作计算;有的虽然作了计算,但因少算或漏算荷载,使实际设计的砌体承载力不足;有的虽然进行了墙体总的承载力计算,但忽视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的计算。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各种裂缝,以致出现压碎、断裂、倒塌等现象,这类裂缝的出现,很可能导致结构的失效。 预防措施: (1)细心认真地设计。对拟建砌体结构的房屋,要做到力学模型准确,传力清楚;荷载统计无误;大梁下砌体要设梁垫并进行验算;加强对圈梁的布置和构造柱的设置,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2)裂缝一旦出现,要注意观测裂缝的宽度及长度的发展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如灌缝,封闭等,必要时要进行结构加固,如粘钢、碳纤维等。 2.2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当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沉降大的部分砌体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会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或剪力,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砌体中便产生相对裂缝。这中裂缝一般都是斜向的,且多发生在门窗洞口上下。这种裂缝的特点是:(1)裂缝一般呈倾斜状,说明系因砌体内主拉应力过大而使墙体开裂;(2)裂缝较多出现在纵墙上,较少出现在横墙上,说明纵墙的抗弯刚度相对较小;(3)在房屋空间刚度被削弱的部位,裂缝比较集中。

地铁车站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及处置方案

**站西端头地面塌陷原因分析 及处置方案 一、塌陷险情情况 20**年**月**日下午**时**分,现场巡视人员汇报,**站西端头井北侧围挡下方发生地面塌陷,塌陷位置在**站西端头井北侧约5米,塌陷南北向宽度约3米左右,东西向宽度约6米左右,深度约1.5米左右,塌陷边缘距离房屋约6.5米,塌陷处部分管线可见,无破损,坑内可见泛黄污水。 二、协调处理情况 项目部接到塌陷情况汇报后,立即上报监理、业主,同时组织现场人员立即对塌陷范围进行隔离并做好安全防护设施,并对周边进行加密监测,监测频率增加为4小时/次。 经多方协调,对坍塌部位进行加固回填,对破损地面进行破除,并重新浇筑混凝土;为预防次生灾害发生,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轮值巡视。 三、原因分析 塌陷部位位于盾构始发掘进右后方,**站西端头地铁盾构已掘进55米,且洞门封闭和注浆均已完成,端头降水已停止7天,近期该处未进行任何施工。 该部分居民住宅在90年代后期建设,围墙下方位置均设置简易排水接口,排污口不畅;既有地面裂痕较多,且近日连续阴雨,管线渗漏冲刷较久;且该地段为沙土,自稳能力极差,极易造成坍塌,导

致下部土体水土流失,是造成本次塌陷的主要原因。 四、下步采取措施 1.采用地质雷达对污水管道沿线带自建排水口部位进行探测,若发现存在空洞,及时上报业主单位,与地方政府和村民沟通,征得同意后进行注浆加固。 2.派人对沿线进行巡视,对发现的路面及房屋裂纹、坍塌及时进行处理。 3.对淤积的排污井及时进行疏通,避免对土体进行浸泡,减小水土流失,避免再次发生坍塌。 4.对地面沉降及房屋变形加大施工监测频率,一旦发现数值报警,立即根据报警等级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安全。 5.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对掘进参数、注浆量等进行调整,减小路面沉降量及房屋变形量。

地面塌陷重要资料

地面塌陷重要资料 通常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来精确测定地面沉降,但水准测量工作量大,对于大型城市,1 mm·km-1的精密水准观测误差,其累积仍然较大.目前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测量精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GPS观测简单,有很多国际GPS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IGS)站的资料可以随时取用,与观测数据一起解算,并可以直接得到三维形变数据.因此GPS越来越多地用在城市形变观测中.通常做法是,在监测区域内布设一个GPS网,每隔一段时间观测一期,每期数据独立平差得到各点的三维坐标,比较各点各期坐标的变化,得到水平位移和沉降量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一项新的地面观测技术,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可以监测地球表面微小变化,InSAR探测地球表面位移变化的精度可达到厘米量级。 以InSAR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 D-InSAR)则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应用的一 个拓展,是一项以SAR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获取地表变化信息的新技术。由InSAR技术得到的干涉条纹图再进行差分可用于监测雷达视线方向的厘米级.... 地表形变监测是InSAR技术最成功,也是最能体现其优势的应用领域。从其方法技术发展过程而言,InSAR技术经历了从单时相少量SAR数据,到多时相多源数据集成处理。以常规InSAR数据处理方法为基础,分别形

成了累积干涉纹图法[18-26](Stacking Interferograms),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27-30](Perman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以及角反射器干涉测量(Corner Reflector InSAR)[9,31]等技术。其中,利用PS技术研究长时间条件下地面形变的演变过程已被广泛用于辅助常规大地测量手段,角反射器测量也在局部低相干区域特殊变形体的监测中发挥作用。 InSAR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相位观测值获取目标的几何特征及变化信息。 由于干涉相位对微小形变极其敏感,毫米级的形变在干涉相位中都会有所反映。因而,利用重复轨观测获取的干涉相位,通过差分处理去除两次观测相位中的共有量(平地效应、地形相位和大气延迟等),可以得到 形变相位,进而反算形变量。这就是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监测地表形变的基本原理。 地面形变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性最大的矿区地质环境灾害,其发生形式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三种类型。地裂缝作为一种内外作用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其中以中国和美国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1],其发生频率和灾害程度逐年加剧。其中地面塌陷又分为熔岩塌陷以及采空区塌陷两种。 (1)塌陷盆地 当采空区影响到达地表以后,在采空区上方的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注地,这种注地称为塌陷盆地。在开采急倾斜煤层的条件下,当采深与采厚的比值较大时,地表可能出现一种台阶状平底塌陷盆地,这种塌陷盆地的范围很大,边坡较陡,台阶数少。在一些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平

地面塌陷类型原因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类型很多,常见的分类有如 (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前者是地表岩石、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震动、降雨雨水向地下渗透、自重压力、地下潜蚀掏空等,引起地面向下陷落; 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如在地下采矿、坑道排水或施工中发生突水、大量开采地下水、水库蓄引水等。在这两大类中,根据引起塌陷的具体诱发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类型,如·69· 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降雨人渗塌陷、排水塌陷、抽水塌陷、蓄水塌陷、地面荷载过重塌陷、爆破及其他振动塌陷等。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现象存在,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出现在存在地下岩溶(即隐伏岩溶)的地区,其分布广、数量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非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塌陷区岩石和土体的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黄土高原区的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分布区的熔岩塌陷和冻土区的冻融塌陷等多种类型,其中黄土塌陷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区,分布与危害范围较大,后几种塌陷的分布与危害范围相对较小。 (3)根据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塌陷坑的数量和大小,地面塌陷一般分为4个等级:①小型塌陷:塌陷坑洞1—3处,合计影响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②中型塌陷:塌陷坑洞4~10处,合计影响面积1~5平方千米。③大型塌陷:塌陷坑洞11~20处,合计影响面积5—10平方千米。④特大型塌陷:塌陷坑洞超过20处,合计影响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3.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的产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诱发或加剧地面塌陷的发生,对地面塌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主要人类活动及其作用如下: (1)矿山地下采空: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石、土体失去支撑,从而导致地面塌陷。我国已有许多矿区发生了这类地面塌陷,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如山西省内八个主要矿务局所属煤矿区的地面塌陷,已影响到数百个村庄、数万亩农田和十几万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矿坑、隧道、人防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等,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①绝对位移监测:是基本常规监测方法,用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得出测点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位移速率。崩塌、滑坡的监测点分为地表和地下监测。 ②相对位移监测:是了解灾害体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 ③倾斜监测:是对地面及地下(钻孔)倾斜监测。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及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 ④声发射监测: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采用声发射仪检测岩音频度[单位时间内的声射事件次数(次/分)]、大事件[单位时间内振幅较大的声发射事件次数(次/分)]、岩音能率[单位时间内声发射释放能量的相对累计值(能量单位/分)],用以判断岩体变形情况及稳定状况,并进行预测预报。 ⑤应力监测: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灾害体内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 ⑥地下水监测: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人工的和天然的)进行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项目的长期监测(有条件可以设置孔隙水压监测)。用以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

大气降雨的关系,掌握地下水的动态特征,进行其与崩滑体变形的相关分析。当崩塌、滑坡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时,特别是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若崩滑体内有地下水时,应予以监测。 ⑦地表水监测:监测崩滑体周围沟谷、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和与降雨量的联系、分析地表水冲蚀与崩滑体变形的联系。 ⑧气象监测: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行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由于降雨是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环境因素,故应进行降雨量监测,并收集气温、河流水位的数据。(2)泥石流监测 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类型、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稳定状态监测;气象、水文条件监测主要为监测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当上游有水库、渠道时,应评估其渗漏危险性;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度变化、输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

地表沉降分析

1、前言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多方面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受到广泛重视,城市地下工程的兴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就地下铁路来看,我国从1965年开始修建地下铁道,至今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大城市建成部分地铁,武汉等其它城市也即将或将要修建地铁,我国的地铁建设已步人快速发展阶段。 然而,在地铁工程的施工中,地表沉降事故发生的概率很高。以深圳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为例,在施工工期内,地面沉降事故占总事故的25%。事故发生地位于深圳市区繁华地段,对工程周围的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增加了工程的费用。 所以,不论从工程进度、费用的控制方面考虑还是从工程质量安全方面来考虑,都要对地表沉降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从各个方面着手,来控制沉降的发生。 2、地铁工程沉降控制的重要性 地表沉降的主要危害有: (1)沿海地区沉降使地面低于海面,受海水侵袭; (2)一些港口城市,由于码头、堤岸的沉降而丧失或降低了港湾设施的能力; (3)桥墩下沉,桥梁净空减小,影响水上交通; (4)在一些地面沉降强烈的地区,伴随地面垂直沉陷而发生的较大水平位移,往往会对许多地面和地下构筑物造成巨大危害; (5)在地面沉降区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现象,如深井管上升、井台破坏,高摆脱空,桥墩的不均匀下沉等,这些现象虽然不致于造成大的危害,但也会给市政建设的各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地铁工程而言,进行沉降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城市地铁工程一般位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周围建筑物密集、各种地下管线纵横复杂交错,一旦沉降事故发生,将可能造成建筑物开裂、倾斜,地下管线断裂等事故。影响市民正常生活,造成各种纠纷,进而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增加工程的费用。 (2)沉降事故在地铁工程的施工中属于多发事故。同时其发生的直接表现为地下隧道拱顶的下沉或坍塌,而这种塌陷的发生又多由围岩涌水、涌泥,支护失效,工程爆破等原因引起。这些原因的存在和发生,可以导致施工现场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进而影响工程进度、增加工程费用,造成严重的后果。 可以看出,事故的多发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使沉降事故成为地铁施工中的重大风险因素,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十分必要的。 3、地铁工程沉降控制技术 3.1地面沉降发生的机理分析 地铁工程以上地面的岩层或土层在自然状态下,一般处于应力平衡的稳定状态。在地下工程施工中,要通过人工、机械或者爆破等方式进行土石方开挖。土石方的移除、土石层孔隙水的排出,必然会改变土石地层的应力状态,使之处于非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在短时间内或者经过较长的时间效应变化之后显现出来,出现坍塌、变形等现象,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3.2地面沉降发生的原因分析 3.2.1土层的沉降原因分析

地面塌陷现象

地面塌陷现象 引言:据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24省市区都有地面塌陷发生,其中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一、定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 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二、基本类型 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1)自然塌陷: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 下陷落而成,如黄土湿陷。 2)人为塌陷: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 1)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育在陷伏岩溶地区,是由于隐伏岩溶洞隙上方岩、土 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 2)非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塌陷区岩,土体的性质又可分为黄土湿陷、火山熔岩 塌陷和冻土塌陷等多种类型。 三、主要特征 1.岩溶塌陷: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 主要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复岩、土体的性质在平面上分布的均一性有关。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粘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 2.采空塌陷:一般较大,面积一般在几百米以上,大者如湖南杨梅山煤矿塌陷, 长2km,宽1km,深12m,塌陷面积达几百万平方米。 3.黄土湿陷:湿性黄土在干燥状态下可以承受一定荷重而变形不大。当浸水后, 土粒间水膜增厚,水溶盐被溶解,土粒联结力显著减弱,从而引起土体结构破坏并产生湿陷。由于湿陷往往是突然发生的,所以常使建筑物突然发生沉陷,甚至导致建筑物破坏。 四、工程案例(塌陷形成原因、对工程影响、处理方法) 案例一:2008年4月广东省平远县石镇洋背村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塌陷造成X036县道砼路面出现两处悬空,公路中断,房屋裂缝,地表坍塌,给公路交通和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地面坍塌已发展至南北长约250米,东西长约120米的不规则状灾害区,在坍塌区范围内发生大小不等的塌陷坑有20余处,塌陷坑直径1.5~10米不等,深度1~8米不等 1.形成机理:塌陷区的工程地质岩组的组合是以上不第四系松散岩工程地 质岩组与坚硬灰岩工程地质岩组的二元结构体,在天然动态条件下,处 于平衡稳定状态。塌陷区附近有两家矿山,均为地下开采的石灰石采石 场,斜井式开采。2008年3月下旬以来连续降雨,地表水下渗使土体迅 速达到饱和状态,增加了土地重力并加速了溶洞的疏通,使土体的稳定 性降低,同时由于地下开采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动态,使 上部土层失去了顶托,造成了应力的失衡。简单地说,洋背村X036县 道岩溶地面塌陷是由于石灰石矿山开采,长期抽排地下水和连续降雨等

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实例分析及处理技术

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实例分析及处理技术 输电铁塔基础的作用是承受上部荷载,由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杆塔倾斜,是引起倒杆断线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宁夏地区黄土特有的湿陷性,当其作为地基土时如果发生渗水,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会大幅度降低,故地基处理不好将可能使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产生安全隐患。针对某输电线路出现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实例,文章从设计承载力验算、施工、运行维护三个环节分析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提出了多种处理技术,并对该基础沉降提出推荐方案。 标签: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处理技术 1引言 输电铁塔是电网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基础大多数为独立混凝土结构。由于输电线路较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当运行中的铁塔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一般需要查明该场地的岩土分布和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施工质量、运行维护资料,分析各个环节处理方式是否满足要求,在查明原因后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 2 工程概况 宁夏电力公司某110kV输电线路2009年5月竣工投运,运行单位于2011年10月发现该线路#8塔身倾斜,基础回填土平面有下沉现象。经现场初步测量,塔身向小号侧倾斜400mm,不满足运行规范要求。在对该塔临近两个耐张段进行了逐基复测后,显示仅#8塔顺线路方向倾斜值不满足运行规范要求。据此可知,#8塔身倾斜属个性问题。#8塔最大允许倾斜值240mm,而该塔实际倾斜值达到了400mm,四个不同基础沉降差达81mm。上述数据表明,该铁塔基础产生了不均勻沉降。 3 铁塔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输电铁塔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一般有3方面的可能:一是基础设计方面的问题,即地质勘探不细,特殊地质情况未能充分的了解,对基础埋深、垫层和夯实程度考虑设计不周,未发现地下不良地质现象,对地下暗洪、坑洞等未处理或者处理不善,铁塔运行后上部荷载超过地基、持力层设计荷载能力,使地基发生破坏产生均匀沉降;其次是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即施工中地基处理不当,回填土与灰土垫层分层夯实不足,基础地基及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施工基面、排水措施不满足设计要求时,使回填土层渗水出现涌洞,至基础不均匀沉降;三是运行中受外力破坏的影响,铁塔基础顶面散水坡、排水设施因工业施工、农业生产遭受破坏后,渗水进入不密实的回填土和垫层下土层,会引起地基破坏沉陷发生不均匀沉降。 因此,对于基础而言,设计时必需保证铁塔基础底面压力值小于或等于地基

某广场不均匀沉降处理实例及分析

某广场不均匀沉降处理实例及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河北某文化广场沉降处理实例及分析,介绍当较厚的人工回填土作为外部荷载对原地基土产生附加应力,且该附加应力超过原土层承载力,以及具有湿陷性的人工回填土在水渗入时产生湿陷,最终导致广场构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以及采取的加固措施。 关键词:不均匀沉降;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湿陷性;自重湿陷性 Deal with and analysis a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 square WANG Shi1,YANG Qiu—ling1,LIU Jin—bo2 (Build University of Shan Dong;Department of Foundation—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Abstract: This text introduces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 when a square come into being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Introduces artificial backfill soil generate extra tension to foundation,and the extra tension surpass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Selfweight collapse loess generate collapsibility, thereby lead to the square generat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and analysis the causes, also introduces adoptment the strengthening measure. Keywords: differential settlement;bored pile;later-grouting;collapsibility;selfweight collapsibility 1.工程概况 广场建成前该场地为冲沟一部分,后经人工清平、填土、机械分层碾压密实。于2003年建成,占地面积约10000平米,是该地区重要的景观和当地百姓主要活动场所。从2007年开始广场原冲沟高填方区域多次多处出现地面过大和不均匀变形导致广场地面沉陷,广场地面屡次修复屡次损毁,至今广场地面最大累计沉降处已超过一米。 2.地质情况 该场区上部土层以填土为主,局部为灰土,厚度约10.00~18.00m不等,虽经碾压,但密实度、含水量差异较大,①、①—1、①—2层是素填土,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