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上节课我们就布置下了一个预习作业,要求大家积累有关西湖的诗词名句,大家准备好了吗?(生根据课前准备,自由回答)师:通过大家的发言,我发现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新授

一、介绍湖心亭与作者及写作背景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他入山隐居、著书,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读(要求: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读音)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a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3、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A一字多义:

①余拏一小舟:数词,译为“一(叶)”;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B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三、研读赏析

1“看雪”的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往西湖)?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三日)?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人鸟声俱绝)?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4 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是(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写湖心夜景特写景物是(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5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人)

6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拉余同饮)热情好客充满惊喜

7 我的态度是(余强饮三大白)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8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痴)为什么?(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讲解白描手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是否浓墨重彩运用修辞?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课件出示白描画欣赏讲解白描手法)

师提问:这些画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后回答: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师讲解:这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白描。应用在写作上成为一种写作手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举例讲解: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又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探、攀、缩、倾

文中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使用了怎样的手法?

生1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生2文中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学生3: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因此本课写景也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

接下来,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熟悉的人

示例: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

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教师小结:略

第二课时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3.写一段文字描写雪景,可以运用白描、渲染、烘托等手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教学后记:学生能背诵课文,并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