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课堂笔记精编版

七上科学课堂笔记精编版
七上科学课堂笔记精编版

七上科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科学入门

§1-2: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测量工具:刻度尺(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二、体积的测量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底处相平。液体体积常用升和毫升表示。

§1-4:温度的测量

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

三、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眼睛应平视,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之前必须用力甩几下。

§1-5:质量的测量

一、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和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无关。

二、测量工具:天平(左物右砝)

物体质量= 砝码总质量+ 游码读数

§1-7: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事实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和评价

单位换算:

(1)长度: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1km=1000m 1m = 100 cm = 100 0mm = 106 μm = 109 nm

(2)体积: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1m3=1000L 1L=1000mL 1mL=1cm3

(3)质量: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时间1时=60分1分=60秒

1h=60min 1min=60s

第二章观察生物

§2-1:生物与非生物

一、观察蜗牛

蜗牛的身体有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二、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长、繁殖、营养、排泄、应激性、遗传变异

三、动物与植物

动物与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能否自由快速运动。

§2-2:常见的动物

鱼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两栖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脊椎动物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鸟类:体温恒定、卵生

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物原生动物:草履虫

腔肠动物:海蜇(水母)、水螅、海葵、珊瑚虫

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

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蛔虫、蛲虫

环节动物:蚯蚓、水蛭(蚂蟥)

软体动物:蜗牛、螺、乌贼(墨鱼)、章鱼、蚌、蛤

节肢动物:昆虫、虾、蟹

棘皮动物:海星

§2-3:常见的植物

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2-4:细胞

一、细胞的发现

1665年,胡克发现细胞(其实是细胞壁)

二、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壁:保护支持细胞

植物特有液泡:内有细胞液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

三、细胞学说

提出者:施莱登和施旺内容: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四、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细胞的分裂: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目;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目。

2、细胞的生长:增大个体体积

3、细胞的分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五、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1、使用步骤: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

2、使用原则:先低后高、先粗后细、先降后升

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擦、滴、取、展、盖、染、吸

§2-5: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一、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植物:衣藻、蓝藻

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二、细菌和真菌

螺旋菌

细菌球菌原核生物(无细胞核)

杆菌

霉菌

真菌酵母真核生物(有细胞核)

食用菌

三、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

水分

空气

四、组织: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细胞分化组织

五、植物的组织

保护组织(根冠、表皮、种皮)

输导组织(导管、筛管)

营养组织(叶肉、果肉)

机械组织(木纤维)

分生组织(根尖分生区、芽生长点、茎形成层)

六、动物的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血液、软骨、肌腱)

肌肉组织(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

七、皮肤的结构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2-6: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生物体

人体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大多数生物的灭绝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为了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和生物种类,我们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3-1:我们居住的地球

一、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2、一直西行的船又回到了原地;

3、月食时缺损边缘总是呈弧形;

4、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二、地球相关数据:

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3-2:地球仪和地图

一、经纬线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赤道: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二、经纬度

经度:以0°经线为界划分东西经各180°

纬度:以0°纬线(赤道)为界划分南北纬各90°

三、半球的划分

东西半球:20°W,160°E

南北半球:赤道

四、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五、地图

线段式

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文字式大比例尺地图(≥1:100000)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1:1000000)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单

经纬网定向法

地图三要素方向指向标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

图例和注记

§3-3:太阳和月球

一、太阳

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光球层:太阳黑子

太阳色球层:耀斑日珥

日冕层:太阳风

二、月球

1、月地平均距离为38.44万千米。

2、月球表面亮区是高地(月陆),暗区是平原或低地(月海)。

3、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

4、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所以不能传播声音,也没有生命。

§3-4:观测太空

1、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

2、星图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北斗七星是指大熊座,其斗柄春夏秋冬分别朝向东南西北。

北极星在小熊座,牛郎星在天鹰座,织女星在天琴座。

4、星等越小星越亮,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

冬季星空亮星最多。

§3-5:月相

一、月相形成的原因

①月球本身不发光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二、四个典型月相及农历日期

新月(农历初一)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满月(农历十五、十六)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三、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新月)端午节:五月初五(接近上弦月)

中秋节:八月十五(满月)重阳节:九月初九(接近上弦月)

§3-6:日食和月食

一、日食

1、日地月位置(月球在中间):

2、发生时间:农历初一

3、类型: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4、过程(亏西):

二、月食

1、日地月位置(地球在中间):

2、发生时间:农历十五、十六

3、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4、过程(亏东):

§3-7:探索宇宙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2、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是76年。

3、银河系中,类似太阳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宇宙中,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10亿个左右。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4-1:熔化与凝固

一、常见晶体: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海波)、冰、金属、食盐、明矾、萘、石膏、水晶

常见非晶体:松香、沥青、玻璃、橡胶、塑料、蜂蜡

二、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温度差

三、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持续吸热。

四、晶体凝固的两个必要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

2.持续放热。

§4-2-1:蒸发

一、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二、蒸发的特点:

1、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三、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四、液体蒸发吸热

§4-2-2:沸腾

一、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

1、温度达到沸点;

2、持续吸热。

二、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三、沸腾时一定会有蒸发现象,但蒸发时不一定会有沸腾现象。

§4-2-3:液化

一、气体液化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二、液化放热

§4-3:升华与凝华

升华实例:灯泡变黑、樟脑丸消失、结冰的衣服变干、干冰人工降雨。

凝华实例:雪、霜、雾凇、冰棍外表的霜、室内窗户上的“冰花”。

§4-4: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有空隙。.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4、扩散:固体、液体、气体三者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4-5:物质的溶解性

1、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溶解能力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3、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4、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放热;有的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吸热。

§4-6: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熔点、沸点、熔解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碱性、可燃性等。

三、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

1、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酸石红、碱石蓝)

2、测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石蕊试液

测溶液的酸碱度:pH试纸

3、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越强,pH越大。

水有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三种不同的状态;水蒸气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常见实例分析:

1、冬天,人口里呼出的“白气”:人呼出的较温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2、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冰箱外面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3、冰啤酒瓶外“出汗”:酒瓶外面水蒸气遇冷液化。

4、冰棍外面的“霜”:水蒸气遇冷凝华。

5、水壶烧开水时壶口上方冒出的“白气”:壶内水先汽化后遇冷液化。

6、白炽灯泡内壁发黑:钨丝先升华后凝华。

7、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周围水蒸气遇冷液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