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背诵

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背诵
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背诵

《论语》选读: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夏为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选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子选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庄子选读:《逍遥游》一篇北冥(míng)有鱼(1),其名为鲲(kūn)(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4),其翼若垂天之云(5)。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6)。南冥者,天池也(7)。

《齐谐》者(8),志怪者也(9)。《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10),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y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ào)之上(17),则芥(jiè)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āo 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mǎng)苍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xiǔ)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小知(zhì)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jūn)不知晦朔(huì 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fà)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yàn)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zhì)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neng)征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jǔ)(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shuò)数(shuò)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líng)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2

《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3.荀子(约公元前 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4.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5.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6.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 《墨子》一书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

先秦诸子选读 理解性默写

1.在孔子看来,真正的智慧就在于“,,。”真的错误在于“,!” 2.孔子认为“道”与“人”的关系是“,。” 3.“,!”也就是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与人之间才会少些怨恨。 4.孔子告诫子夏“为政”不可贪快,贪小利,因为“, 。” 5.“,,?”孔子用车作喻,说明不讲信用的弊端。同时,又用松柏作喻,说明君子耐住磨难,不改初心的句子,“,。”后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的心态:“,。”因此,纵使粗茶淡饭,也会乐在其中的一句“,,。” 6.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孔子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 7.说明君子即使在慌乱或苦难中,片刻不会脱离“仁”的句子“,,。”同时,君子立身处世“义”才是标准,故曰:“,,。” 8.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要注意“,”,同时要注意学思结合,因为“,”。如果学生“”,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举例了。

9.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后人铭记,而孟子对君王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君主“,”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因为“,。,。”百姓和国君的“乐”与“忧”是联系在一起的。 10.“得道”与“失道”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11.君子把“仁”和“礼”长存心中就会懂得“爱人”“敬人”,而“爱”与“敬”是相互的,因为“,。,。” 12.居上位者只有懂得了“,”推己及人,成就王业才能像拨弄手中的东西一样容易。13.关于“得志”与“失志”,孟子曾有独到的看法,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的另一句“,”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只有“,,”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先秦诸子散文最新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末年开始,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士”阶层兴起壮大,活跃于整个社会。他们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提出各自的主张,展开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人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等人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 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春秋战国之交《论语》《孙子兵法》的出现,显示了中国散文内容和风格的重大变化:由占卜语录变为师生谈话录,由王公号令变为私家著述。《论语》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活泼自由, 语言中还体现出一定的人物个性。《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的专著。全书结构谨严,各篇中心 明确,论证周密,文句整饬而流畅,写得相当熟练。 到了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孟子》与《墨子》《庄子》的一部分就是,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如《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 《庄子》中依然存在论辩对答的成分,但基本上已是一种专题论文的形式。作者不仅反驳论敌的谬误,还从正面深入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这反映了对话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的转化。 到了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不是一个学派 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的个人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荀子》《韩非子》的大多数篇章,都写得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成熟。 诸子散文,从孔子开始,就注重文采。诸子作品中,只有《墨子》比较朴实,其他都文情并茂。 特别是到了战国中后期,游说之风兴盛,口才成了入仕的重要条件,促进了士这一阶层对语言技巧的研究,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被普遍地使用,寓言的运用也成了论说场合的新风气。寓言的风行,大大地增添了论说的形象性,使先秦文学园地更添光彩。 文风方面,《论语》言简意赅,富哲理,多警句;《墨子》讲究逻辑,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具 体事例作论据,多用类推法,文章浅显易懂而又结构谨严;《孟子》雄辩,明白流畅,激情荡漾, 气势磅礴;《庄子》汪洋恣肆,想像奇特,精微玄妙,句式灵活多变;《荀子》论证缜密,条理清晰,托譬设喻,务求义尽,可谓典型的经师、学者之文;《韩非子》气盛言宜,剖析入微,犀利峻峭,锐不可当。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后代散文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文体方面,诸子也有很大的创造性。其中有大量政治、伦理、哲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论文。有驳论性质的辩难问对,有谏议上书,有学术思想的评述,有解说,有杂文,有故事形式的说理文。这表明各种论说文体在先秦已大体齐备,作者们依据内容来选择适合的体裁,大体上做到了各得其宜。 注释: 本文摘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集锦 《论语>>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论语·述而》翻译: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翻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任的东西重而路程遥远。 2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教他。”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翻译: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2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我(孔子)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

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老子及《道德经》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 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 【一词多义】 (一)实词——见 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古义: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 【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 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②,,孰为夫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先秦诸子散文上

先秦诸子散文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出现。《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老子与《老子》 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今人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其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柔弱胜刚强,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盖积极进取的实质。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老子》的文风。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文体属于语录体,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但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语句凝练,精警深邃,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莒. 父(jǔ) 2. ( n í) 3.( yu è) 4. 彫. (di āo) 二、通假字 1.是知. 也 通智,聪明 2.诲女. 知之乎 通汝,你 3.如日月之食. 焉 通蚀 4.无. 欲速 通毋,不要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也 通凋,衰落 三、古今异义 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 四、一词多义 1.知????? ①知.之为知之 知道②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③其无知.,悲不几时 灵魂④绝宾客之知. 交情⑤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⑥其真不知.马也 识别

2.过?????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③花过.而采 过去④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 3.文?????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②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字 4.而?????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连词,表转折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连词,表并列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假设④必不得已而.去 连词,表因果 5.信?????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可 名词,信用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相信③信.可乐也 副词,确实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副词,随意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过. 而能改 过:犯了错误 2.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 (二)使动用法 1.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 弘:使……弘扬,使……扩大 2.则远. 怨矣 远:使……远,远离 3.足.食,足. 兵 足:使……充足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表判断) 2.是知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 (省略状语) 2.于斯二者何先(去) (省略动词) (三)宾语前置句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学习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名句摘录集锦 前言: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经典,领悟其深邃的思想,”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走进诸子,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陶冶身心、涵养行。每个篇目后都有背诵要求,同学们要根据要求及时、认真的背诵。这里提供的是本书的一些名句,摘抄于此,方便同学们背诵,但不能以此代替对这本书的学习,最终还要回归到课本上。由于时间紧张,各位同学要安排好时间,课代表要组织好诵读,争取于本期末完成背诵,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论语》名句摘录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5、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论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7、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翻译:孔子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8、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0、以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翻译: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11、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说话必须要有信用,行动必须要果断。”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 一、兼爱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苛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 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有三节。《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1单元《论语》选读1-7(附答案)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①羔豚者弗饰贾②;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③。”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粥:通“鬻”,卖。②贾:同“价”,价格。③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大司寇行摄. 相事 摄:代理。 B .不曰“乐其以贵下. 人”乎 下:谦虚地对待。 C .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 者八十人 好:美丽。 D .送冉求,因诫. 曰 诫:勉励。 解析:D 项,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 答案: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之为.先并矣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 B.????? 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出 C.????? 以.吾获罪于孔子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D.????? 吾不知所以裁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A 项,表被动/动词,给予;B 项,于是/才;D 项,代词/结构助词,的。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 .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 .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 .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试题卷)

三岔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 文)(试题卷) 一、语言积累与基础知识。(14分) 1.默写。(8分) ⑴ 子曰:“ ,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⑵ 子在川上曰:“  , 。”(《论语·子罕》) ⑶ 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 中矣。”(《论语·述而》) ⑷ 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⑸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⑹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则 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饭疏食饮水(米饭) 其良人出(丈夫) 听而斫之(任意,听任)B.多见其不知量也(多数)利与善之间也(差别)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勤勉) C.抑为之不厌(不过) 畜君何尤(喜欢) 女将恶乎比予哉(何,什么)D.自伐者无功(攻战) 举直错诸枉(通“措”,安排)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显) 3.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富而可求也 B.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就有道而正焉 割鸡焉用牛刀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D. 斧斤以时入山林 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

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一)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①,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③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达⑤。” (二)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⑦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术:方法。②容光:细小的缝隙。③科:坑洼。④成章:通晓文理。⑤达:通达。⑥彀率:拉弓的标准。⑦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5.以下对选段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 C.孟子告诉人们,君子志于道,应追求那些如大海般广博宏大的道,并且通过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D.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6.以下对选段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崇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测试卷

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1—4题每题3分,5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怃.然(wǔ)以杖荷蓧.(diào)揠.苗(yàn) B.喟.然(kuì)庠.序(xiáng)腊.肉(xī) C.莞.尔(wǎn)朝觐.(jiàn)一箪.食(dān) D.哂.笑(shǎi)怵.惕(chǔ)耦.耕(ǒu)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致力于推动历史前进,还是抱残守缺 ....,既无思想又无作为。 B.我们对对方提出的要求一定要慎重考虑,切不可轻诺寡信 ....。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考试答卷书写用笔要挑选好。笔要滑、细、深。滑者流畅,细者清楚,深者醒目。 D.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 ....,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B.数码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C.生活节奏加快了,中年人大多工作繁忙、家务劳累,因此要加强健身运动,选择一些放松性的、能缓解肌肉紧张及精神的锻炼项目为宜。 D.文学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4.把下列4句话填入文段的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 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默写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默写复习学案 1.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一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两句。 3.颜渊赞誉孔夫子,说他的道理越仰望显得高远,越钻研越显得坚实的句子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4.孔夫子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用文献典籍使人知识广博,用礼来约束人的句子是: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5.孔夫子告诉弟子,只要符合“仁”这一原则,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 6.孔子评价自己时说,自己只不过是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罢了: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7.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已的无知的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 孔子认为与人相交,要责己严,待人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9. 10.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1.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彫)也。 12.孔子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3.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认为自己不想承受的也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孔子说“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是别人通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