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

近十年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
近十年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

近十年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

引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不仅反映出国家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程度,更突出强调实现教育公平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教育公平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检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试金石”。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变革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发展的主旋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拓宽受教育的渠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基本历程

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知网提供的2004~2013年这十年期间的文献资料为主,在检索条件中选择“主题”检索,输入“教育信息化”并含“教育公平”,共检索出234条结果,通过后期筛选,剔除新闻报道等无关信息23条,剩余201篇相关文献资料。经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将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初级阶段(2004—2005年)

这一阶段论文数量不多,研究范围相对较窄,文献资料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远程教育促进农村教育公平方面,另有个别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案例研究。作为教育信息化早期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远程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整体布局上依然偏向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弱[2],但是在学生数量逐步增长、教学成本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远程教育能够摆脱既有束缚,扩大优质资源的分享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压力,促进教育公平。在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方面,这一阶段国内研究成果比较少。宁波市江东区结合当地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师资培训和创设全区网络学习环境三方面入手,推进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设,为未来实现教育公平打下坚实基础[3]。

2、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高速推进阶段(2006—2009年)

相较于研究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有了明显变化,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研究视角也更加多样。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上,何克抗教授[5]推行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有效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实现城乡教育结果相对公平,为促进教育公平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上,熊才平教授[6]认为,在数字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保证在同一个区域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保障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的基本权力,并提出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的构想,以此改变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也取得不错成效,研究成果主要以欠发达地区为主,并涵盖部分发达地区,为其它地区进行相关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3、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2010—2013年)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研究成果呈现“新、大、宽”三大特点。“新”,即指研究观点新。国内学者紧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及时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重大举措与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具时代性。“大”表现为研究区域扩大。全国各地抢抓机遇,充分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形成特色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模式。研究的区域既包括发达地区,又包括欠发达地区,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宽”反映出研究领域拓宽。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不仅反映出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更涉及促进义务教育公平、职业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等不同层面的研究。

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热点问题

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关系的辩证思考

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深入,教育信息化究竟是缩小了教育差距还是拉大了“数字鸿沟”,造成新的教育不公,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方面,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传输,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在不同地区共享。同时,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扩大教学规模,克服传统教育的诸多局限,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同群体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不同的方式得到学习的机会[7]。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一些隐患。魏黎、沈红指出[8],信息化教育依托的是信息网络,受到经济状况的制约,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并有可能走上一种恶性循环。此外,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先行”,但由于教育环境的不允许,教师不能真正体验到教育信息化[9]。

2、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10]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这不仅突出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地位,更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找到突破口,很多学者也对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进行深入探讨。

(1)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方法研究上,国内学者对于现代远程教育关注度最高。一方面,现代远程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为灵活,突破了时空界限;另一方面,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通信网络、多媒体技术,使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并能无障碍地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延伸了优秀教学资源的作用范围[11]。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使社会成员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手段[12]。

(2)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由于无时空和主体限制,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选择[13]。一方面,优质资源共享确保了各地区师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服务,避免教育过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体现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两个方面[14]。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了解、掌握最新的课程动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等,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接触到各地的优质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落后于城市教育。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方面,何克抗教授[15]团队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结合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和儿童认知特点等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资源,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智慧、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4)电子教材促进教育公平

教材的改进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电子教材的出现,引领了教材改革的新浪潮。完善、科学的电子教材集结了大量优秀教师的智慧,可以有效地弥补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矛盾[16]。近十年间,对于电子教材如何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仍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如何发挥电子教材的优势,克服其短处,真正做到促进教育公平值得继续研究。

3、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成果

中国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种严重的教育差距,是中国的基本教育国情[17]。因此,区域教育公平问题的改善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本地区现状制定措施,开创本地区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很多地区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资源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寻找促进教育公平的突破口。

贵州省通过平衡城乡教育资金投入的手段,促进各类学校均衡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广东省通过“千校扶千校”行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视像中国”远程视像教育活动实现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不同学校师生可以利用远程视像活动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18]。除此之外,广东省还采取“同步课堂”、“校际协作联盟活动”、“教育资源下乡行动”等措施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广东省肇庆市[19]通过创新机制、技术和模式,有效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

均衡发展的投入、人才等问题,形成了具有肇庆特色的以信息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联动模式”。

4、教育信息化改善不同方面的教育公平问题

(1)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20]。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重大突破口。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21]。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传输提供了可靠保障,现代远程教育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同等的入学机会和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育压力。

(2)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22]。信息化是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技术条件、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和改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23]。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等原因,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加快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带来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等,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丰富学习内容的形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与理解。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中的作用,李姗泽、范亮[24]

从健全教育信息化条件保障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和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以此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基础教育公平。

(3)教育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相较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承担着分配社会角色的作用,能为个人提供更宽阔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公平对于实现社会结构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可以推动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外,现代远程教育在其他方面也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例如,远程教育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为普通民众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摆脱时空限制的远程教育能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差异,实现差异性的教育公平[25]。

通过提供在线课程的学习,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随着MOOC的兴起,传统在线课程的发展面临转型,名校优质课程不再遥不可及。宽带网络在欠发达地区的普及与发展,更为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学生提供了享受优质课程的机会,在资源层面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

(4)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公平

相比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面向的群体范围更为宽泛,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为保障广大民众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方面,教育信息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其资源汇聚传送功能,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公平的进程。其次,教育信息化发展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便利。教师通过信息化途径,掌握最新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此外,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地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点来进行学习,同步或异步地与教师或其他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实现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26]。

(5)教育信息化促进特殊教育公平

特殊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办好特殊教育,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7]。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有助于残障人群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28]。特殊教育信息

化不仅可以从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特殊教育公平,同时还可以与课程教材进行整合,提升教学质量。

5、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想要顺利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增强信息化服务效能,提高信息化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信息化与教育发展的和谐联动,是当前教育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迫切要求[29]。

从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而言,面对教育信息化在支撑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弊端,王运武[30]提出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亟需转型的观点,并从增强“成本”

意识,坚持“效益”优先策略、以基础设施为基础,促使从应用到有效应用、投资要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转型、人才培养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等五个方面为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提出建议。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总结了不少经验,形成地区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例如“政府推动、系统整合、市场运作、紧贴教学、重在应用”的“扬州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31]。陈琳教授[32]以江苏苏北地区为参考点,提出了创新发展、区域共建、高层设计、观念先行、后发优势、高校介入、社会参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跟进等发展战略,促进苏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缓慢的经济发展及薄弱的师资力量等原因,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尽如人意。高方银、申建恒[33]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提出加强并推进新理念实施、建设便捷实用的新环境、引进并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师资力量、打造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课堂、全方位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质量、建设针对性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健全保障有力的新机

构,各尽其职、创建多元评价的新机制等八点思考,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现教育公平打开了新的突破口。近十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研究的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关注现代远程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对于数字校园、电子教材、MOOC等形式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关注度较低;此外,对于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和特殊教育公平的研究较少。教育的发展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强国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及可研究价值。

基于近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一方面应对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有敏锐的洞察力,汲取对促进教育公平有用的养分,在不断地交流与讨论中,开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新道路;另一方面,针对于国内现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现有优势,规避其发展劣势,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此外,各地区相关部门应担起“引路人”的职责,借助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时机,谋划本地区教育公平实现的新方法、新路径,从而实现地区教育水平跨越式发展。

四、结束语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师资力量等原因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实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推广,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等也在不断完善。虽然当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阻力还比较大,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教育信息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该研究的队伍中去,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设想在未来会取得更大突破,真正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近年来,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统、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地信息分析,就不可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是: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及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完成稿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 摘要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教育优势,完善日常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构造跨区域的多人共享的学习和工作空间已成为当务之急。本课题主要探讨如何以信息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就教育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信息化网络数字模型技术 第一章课题研究综述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Super high wa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信息资源为重点, 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主要特征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相关标准体系的保障。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的基本框架,包括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教育管理相关标准等四个部分。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规范的研究。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及其增值技术的不断发展,开放性教育平台的建设也成为一种新趋势。如英国的e-Infrastructure大型开放式教育服务系统、开源软件MOODLE、开源Sakai系统、国际CCBE(高校统一信息架构)、微软“兰云”平台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新型教育平台。 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应用,尤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本课题就以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这一侧面来研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应用。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校园数字化”而开展的。“校园数字化”,是以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技术基础,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工具和手段,实现整个校园从硬件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到组织活动的全方位数字化建设。其最终目标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校园的辐射范围,提高校园的运行效率,拓展校园的基本功能,构建起一个数字化的空间。校园局域网络及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图书资源和管

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论文

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论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教学文案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 案例-(1)

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章海龙 一、实施背景 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现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0多名,教职工56名。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城区学校是比较好的,教师平时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QQ 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为工作提供便利;各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 (一)政策推动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 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 (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 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 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

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附件 4 (复兴小学) 毕节 市(州)大方县(区)学校(公章)2017 年3 月25 日 案例负责人信息 姓名胡天星工作单位复兴小学任教学科数学 年龄37 学历本科任教学段小学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 学教育 职称一级教师民族汉族 毕业时间1999.07 参加工作时间1999.09 职务校长 案例成员情况姓名职称性别年龄学历职务杨超一级教师男32 本科教导主任 严光利一级教师男28 本科教师 案例 复兴小学努力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 名称 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1 、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 、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 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案例 3 、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类型 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 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4 、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与互 联网的通讯和资源共享,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

5 、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资源库的内容,重视教研组和教师个 人的网页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师 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 、逐步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 教学工作与开展科科研活动。 2 、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 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 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基础。 3 、科研先导,开展教改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新方法和新途径。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启动以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为目 标的互动教育新模式的研究,积极开展运用网络实现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 联动的试点研究。 4 、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 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 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 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5 、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 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 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问题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情境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论文

多媒体技术让小学数学低段教学插上“天使之翼”摘要: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深入课堂教学,并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推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多媒体计算机走进课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效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技术已经慢慢普及。教学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这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动画演示、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让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不断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然而,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都在40分钟内都精力集中难度较大,而多媒体计算机走进课堂教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的办法,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掌握知识,为学生的学习补充必要的、广阔的信息资源都起到了人为不可代替的作用,也是新世纪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向。

一、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涉及到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案例1]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比大小、比高矮、比轻重”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动物乐园一角中大象、小猴、小狗三只动物玩耍的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用比一比的方法说一说三只动物外形比较的结果。由于创设的情景富有趣味,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的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判断出“大象的身体比小猴大,小猴的身体比大象小;大象比小狗大,小狗比大象小”。有的说:“大象比小猴高,小猴比大象矮;小狗比小猴高,小猴比小狗矮。”还有的说:“大象比小猴重,小猴比大象轻;大象比小狗重,小狗比大象轻;小狗比小猴重,小猴比小狗轻。”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1)

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黑泉镇永丰小学 一、实施背景 黑泉镇永丰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名,教职工10名。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交互式一体机4台,教师平时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为工作提供便利;各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一)政策推动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

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 黑泉镇永丰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 (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教育信息化应用论文

教育信息化应用论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却始终没有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致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短暂的停滞状态。如何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焦点问题,也成为众多专家学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 从实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其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还没有正确认识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与核心。大部分职业院校认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教学,也就是误认为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还不能理性的认识职业教育信息化。这就导致教师还没有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还没有意识到教师、学生和信息化设备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使三者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发挥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明显特征。但因为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我国教育并未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也就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建设。这也就导致部分教师从主观上认为教育信息化即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就导致职业院校中的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培训,也没有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仍旧处于单纯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初级阶段。 (二)职业院校的设施设备还相对欠缺

教育信息化2.0讲课教案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

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国教育信息化从20 世纪90年代在硬件落后、软件缺乏的情况下,一路走来实在不容易.日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含港澳台),主要体现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系统的建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建成2万km高速传输网,覆盖全国近30个城市,100所高校的校园网与其接入回!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已经实现了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信息平台.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经费、管理和技术等方面。面对新世纪世界各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激烈竞争,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在竞争中尾大难掉,势必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很多的困难.然而,只要我们看准形势,突出重点,把握力度,扬长补短,笃学慎用,大胆创新,就能转弱为强,化腐朽为神奇,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地区差异比较大.数据中还显示了教育信息化投资与建设成果之间的关系∶存在相增互长的内在联系,但并不成正比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既要重视整体的投入,又要明自∶不是投入了资金和拥有了硬件就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大功告成.其实我国在教育信息技术上的总体投入并不少,如我国教育科研网在2000 年到2001 年之间提速,仅仪其中的主干网就耗资 2.2 亿元.但资金流向不尽合理,宝贵的资金未用到"刀口"上,造成了资金的投入与在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极不相称的局而.所有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造成的;另一方向则是投资时缺乏结合性的长远考虑.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在硬件投资过程中要认真面对的人问题 1.2 我国教育信息化成果本着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精神,教育部教育管 理信息中心主办的"2004'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于2004年8月5日开始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降重举行,历时了3天.此次会议的召开积极地推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及时全面回顾、总结和推广了前一阶段国家及各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认真交流了当前国内外最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深入研讨了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所而临的挑战、问题及解决思路.论坛认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归结起来主要有6 个方面的重大突破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2)教育软件建设硕果累累; 3)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化人才; 5)教育信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6)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 1.3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开发者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不断加深,未来的教育资源建设将会不断成熟和完善,并将向普及化、专业化、地方化、个性化4个方向发展然而在技术发展与运用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却出现了以下8大误区∶ 1)瓶颈现象.什么是瓶颈现象呢?好比有很多水在一个瓶子里面,但是由于瓶颈太小,水无法倒出来,造成了守着水却无水喝的尴尬场面.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只有在信息大量的流通共享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才能将教育推动起来;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却出现信息进出阻滞的严重现象.

全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

第三届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 评选活动指南 目录 一、参评人员范围 二、评选项目及内容要求 (一)项目设置 (二)内容及制作要求 (三)评价指标 (四)其他要求 三、参评办法 (一)参评办法、报送数量及方式 (二)报送时间及评选结果公布 四、组织工作 (一)组织领导 (二)联系方式

一、参评人员范围 全省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教师、教研人员、教育技术工作者,各有关高等学校教育电视工作者。 二、评选项目及内容要求 (一)项目设置 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项目设置有: 1. 优秀论文 2. 优质课 3. 优秀教育电视节目 (1)教育电视栏目 (2)教育电视新闻 (3)校园电视作品 (4)教育电视主持人风采 (二)内容及制作要求 1. 优秀论文 根据“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主题,论文具体选题可包括: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研究、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共享与服务研究、在线教育研究与实践、“三通两平台”的研究与应用、高效教育产品设计及其教育应用研究、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家、校、企互动创新方式及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等。 以及不限于以上内容,其他与教育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

革和教学创新有关的内容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呈现。 撰写要求:文章应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内容,能突出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能反映学术和实践创新。文章应包含题目、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文中引等,字数控制在3500—7000字(含图表)。不要在论文里写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等联系方式。 作者限1人。 2. 优质课 着重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突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实录。 制作要求:可以在录播教室录制、也可以在普通教室由双机位及以上摄像机录制完成,时长不超过50分钟。前期录制拍摄分辨率不低于720×576,视频制作推荐使用高清制式,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256Kbps,封装格式推荐使用MP4,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 主讲教师限1人,指导教师限1人。报送时应附有本人教案的电子文档。 3. 优秀教育电视节目 (1)教育电视栏目:要求自办自创,以期为单位报送。 (2)教育电视新闻:每条新闻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 (3)校园电视作品:制作范围包括课本剧、电视短剧、DV 纪实、电视小品等,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 (4)教育电视主持人风采:教育电视新闻、专题采访、栏

学校信息化论文

学校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 [摘要]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新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通过对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关系的分析,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学校;信息化;建设;集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07 . 02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07- 0046 - 0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使得这个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构成了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推动着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1]。近些年中国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面临诸多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学校的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学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学校向世界一流学校迈进的必由之路。 学校教育和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管理是教育管理的必要内容[2] 学校日常的各种教学和行政管理最终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试卷或文件,数据是各种信息的表现形式,采取无纸化的管理方式代替实物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有效管理的基本要求。 2.高效的工作管理必须依赖信息系统 如果教育管理所需的各种数据分散于各独立的行政管理部门,则势必造成巨大的沟通障碍,甚至在同一部门不同的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3.有用信息的获取依靠智能的信息系统 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从海量的数据中发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必须依靠智能的数据挖掘系统。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内容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3G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学校信息化建设不再是计算机的普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教学内容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信息化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正成为营造新型学校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着学校教育飞速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民主化。 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充实、丰富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也为了使我我区各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区各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现从以下四个方面: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优化的教学设计以及培训方案来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广大教师参与的情况下,特制定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初具规模, 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发展目标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1 、教师全员培训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详解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分析报告 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稳中透着坚定、务实,更加关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规范和内涵质量的提升,让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明天充满了期待。慧聪行业研究根据多年积累数据,对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教育行业信息化经过1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相对平稳增长期,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在建设新农村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对此担负着史无前例的重任。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回顾2006年的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与教育信息化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培养途径的种种争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培养创新人才与教育信息化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 局中的关键环节。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同时确定了未来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支持环境组成。 2003-2006年教育行业信息化投入状况

(完整版)课题开题报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得难题. 一、课题得背景 本着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得原则,本课题组联合了教育部信息治理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k,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各方面得一线专家,将研究与实验、产品开发紧密结合进行研究.本课题承担着意义重大且特别艰巨得科研攻关任务. 二、课题研究得愈义、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课肠研究得惫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得重要保证,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丰富得内容和深刻得内涵,是与社会现代化进展相生相伴得.教育现代化大致包括五个方面:教育得普及化,办学条件得现代化,教育制度得现代化,教育价值、思想、观念等方面得现代化,教育得信息化.教育得信息化包括创建由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得技术手段等构成得,习惯社会现代化进展需要得、优化得教育教学环境,并能在教育领域广泛、充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显然,教育得信息化对教育得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得妨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得研究,关于我国教育得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WwwC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得课题.我们相信随着研究得深入,本课题将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得推进,对现代教育技术得进展完善,对2,世纪人才得培养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得战略决策产生一定得妨碍.(二)课肠研究得指导思想坚持以党得十六大得精神和邓小平得“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得教育方针,基于素养教育、创新教育得要求和2,世纪社会进展得需要,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得突出咨询题,通过历史与现状、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理论与实践得综合研究和实验,探究并构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得理论与实践模式.(三)课题研究得理论依据,党得十六大得精神和邓小平“三个面向”得指示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养教育得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等文件.《决定》指出:“实施素养教育,确实是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养为全然宗旨,以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德智体美等全面进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决定》对智育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做了专门论述,提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得能力、猎取新知识得能力”,“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得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得教育教学软件”.以上一系列论述为本课题得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2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当代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妨碍极大得教育理论.人们普遍认为,终身教育概念是进入21世纪得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得连续性教育”.无疑,终身教育思想对现行教育体制、结构、内容、方法和模式都提出了新得变革要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得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反映终身教育得思想,依据终身教育得理论.另外,教育得信息化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得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推广与运用紧密相关.因此,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专门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操纵论、信息论)是我们研究教育信息化得重要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得目标和要紧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