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0821-第三组-胡仓银)吲哚类化合物的文献综述

(精细0821-第三组-胡仓银)吲哚类化合物的文献综述
(精细0821-第三组-胡仓银)吲哚类化合物的文献综述

吲哚类化合物合成方法

————精细0821 胡仓银摘要:

吲哚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染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3-甲基吲哚和5-甲氧基吲哚是吲哚的重要衍生物和化学合成中间体。对于这几种化合物简便、经济工业合成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

吲哚吲哚化合物

概述:

吲哚,又名苯并吡咯、片状结晶,熔点味52℃,易被氧化,不与稀酸成盐,亲电取代在3-位发生,它不同于吡咯的亲电取代在2-位发生。

1、1-甲基-2-乙氧羰基乙烯基吲的合成方法如下:

制备将K2CO31·3 g 加入乙醇10 mL中,再加入1-甲基吲哚-2-甲醛160 mg (1·0 mmol)、膦化物(A)537 mg (1·25 mmol),室温搅拌,TLC监控,2 h后

反应完全。过滤,将滤

液浓缩,经VLC(乙酸

乙酯-石油醚=1∶10)

分离得黄色固体。乙

醇重结晶得浅黄色

针状结晶210 mg,收

率91·6%。mp

84-85℃,Rf=0·43(展

开剂为乙酸乙酯-石

油醚=1∶5)。同法合

成化合物2-5。

2、1-甲基-2-(对-乙氧羰基苯乙烯基)吲哚的制备

将1-甲基吲哚-2-甲醛200 mg (1·25 mmol)、膦化物(E) 570 mg (1·9 mmol)加入已制备好的DMSO钠盐溶液中,反应体系很快由深绿色变为深红色,室温反应。0·5 h后将反应液倾入冰水中,析出黄色沉淀,过滤,水洗涤固体,乙醇重结晶,得黄绿色粉末298 mg,收率78·1%。mp 147-148℃,Rf=0·49(展开剂为乙酸乙酯-石油醚=1∶5)。同法合成化合物7,8。

3、1-甲基-2-苯乙烯基吲哚的制备

将1-甲基吲哚-2-甲醛128 mg (0·8 mmol)、膦化物(B) 433 mg (1·0 mmol)加入已制备好的DMSO钠盐溶液中,反应体系很快由深绿色变为深

红色,室温反应。1 h后将反应液倾入冰水中,乙酸乙酯提取,水洗,无水Na2SO4干燥。浓缩,经VLC(乙酸乙酯-石油醚=1∶20)分离得黄色固体127mg,收率68·1%。mp 121-122℃,Rf=0·60(展开剂为乙酸乙酯-石油醚=1∶5)。同法合成化合物10-13

4、1-甲基-2-羧基乙烯基吲哚的制备

将化合物(1) 230 mg (1·0 mmol)加入0·5mol·L-1KOH/ EtOH溶液中,外浴90℃回流,1 h后停止回流。浓缩除去乙醇得到固体,将固体溶

于水中,加盐酸使成

酸性,析出浅黄色固

体。过滤,水洗涤固体,

乙醇精制,得黄绿色

针状结晶190 mg,收

率94·4%。mp

213-215℃,Rf=0·35

(展开剂为乙酸乙酯-

石油醚=1∶2,另加2

滴醋酸)。同法合成化

合物

5、吲哚-3-乙酸

分子量175.2,白色结晶,可溶于二氯乙烷,溶于乙酸及苯中,极易溶于乙醇,熔点为168-170℃。其合成方法如下:

6、7-甲基吲哚啉的制备

将131.0 g(1 mol)7-甲基吲哚、452 mL 水和12 g(0.05 mol)AlCl3·6H2O加入反应器中,加热回流,分批

加入97.5 g(1.5 mol)锌粉,搅拌,TLC监测反应(展开剂:V(石油醚)∶V(乙酸乙酯)=4.1,青岛海洋薄层层析硅胶板);5 h 反应完全,过滤,除去过量的Zn粉,滤液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

7、2-苯基吲哚其合成方法如下:

苯乙酮与苯肼生成的腙,在二甲苯溶液中,加入冰乙酸及无水氯化锌,逐渐升温至195-200℃反应,酸化处理后得到2-苯基吲哚。

8、吲哚-3-丙酸

分子量189.22,白色结晶,可溶于热水,易溶于苯,熔点134℃. 其合成方法如下:

以吲哚为原料与丙烯酸及乙酸酐于90~95℃在搅拌下反应4h 得到吲哚3 丙酸乙酰酯;所得酯经碱性水解、酸化得吲哚 3 丙酸。较佳的碱性水解条件是:NaOH质量分数为10 % ,水解时间2h ,温度70~80℃。两步总收率5 7.1%。热水,可溶于乙醇,溶于苛性钠;熔点203.5℃。

9、 2-苯基吲哚其合成方法如下:

苯乙酮与苯肼生成的腙,在二甲苯溶液中,加入冰乙酸及无水氯化锌,逐渐升温至195-200℃反应,酸化处理后得到2-苯基吲哚。

10、 2-苯基吲哚其合成方法如下:

苯乙酮与苯肼生成的腙,在二甲苯溶液中,加入冰乙酸及无水氯化锌,逐渐升温至195-200℃反应,酸化处理后得到2-苯基吲哚。

11、3-二甲胺基吲哚

3-二甲胺基吲哚(3-Dimethylaminomethylidole),可由吲哚、甲醛和二甲胺缩合而得。它是重要营养剂色氨酸的中间体。

合成方法:将二甲胺冷却至-5℃,加到冰乙酸中,在温度不大于5℃下加甲醛、吲哚,在30℃~40℃反应8 h,冷却至5℃,用40%氢氧化钠调节pH=11,用冰浴冷却,析出粗制品,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抽滤得产品后投入丙酮中加热溶解,冷却析出晶体

12、2-甲基吲哚(2-Methylindol)

白色针状结晶粉末,m.p.61℃,B.P.272℃,相对密度1.07(20/4℃),容

易溶于乙纯、乙醚、苯、氯仿和硫酸中,能随水蒸气而

蒸发。

合成方法:将N-乙酰邻甲苯胺加入到无水乙醚和氨基钠的混合物中,在氮气保

护下,加热升温至240~260℃,保持10min,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至气体停止

溢出则反应结束。冷却,加入乙纯和温水,加热使生成2-甲基吲哚的钠衍生物

及过量的氨基钠分解。冷却后,用乙醚采取。采取液浓缩后进行蒸馏,减压蒸馏

收集110~126℃的馏分,吸收效率80%~

83%。本品用于有机合成和作为香料原料。

另一个方法是莫卫民等提出的[14]采用MCM-

41分子筛负载Lewis酸作催化剂,使其MCM-41分子筛具有很高的酸性,从而提高反应的选择性,研究表明,由于纯硅分子筛Si-MCM-41酸性较弱,对于Fischer吲哚合成哚反应活性较低,提高其酸性是将它用于此类反应的关键。研究表明,当Lewis酸负载到si-MCM-41上时,与原来的Lewis酸相比,它们的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下表现出了更高的转

化率,同时选择性明显提高,因而收率也所提高,特别是ZnCl2/MCM-41,可以完全取代ZnCl2,而成为2-甲基吲哚合成的催化剂

13、3-巯基吲哚的制备

合成方法(还原法):即以葡萄糖在碱液中还原二吲哚二硫化物,能获得3-巯

基吲哚,收率66%。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方法,该法的关键是如何使已还原的

产物不被再次氧化,因为3-巯基吲哚容易再次氧化成二硫化物。用锌和硫酸还

原磺酰氯是制备硫酚及取代硫酚

的较好方法,邓琼等[16,17]在此基础上推出巯基吲哚的制备方法氧化偶合法,

用吲哚和硫脲在甲醇水溶液异硫脲盐(1),将(1)在热碱中反应5-10min(通

N2),最后酸化,得到产物。

发展趋势

(1)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今年来有较大发展的先进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要投入实际应用,还面临诸多问题,如设备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高、反应条件苛刻、反应器材要求高、处理量小灯问题均有待进一步解决。

(2)加强经济、高效率的联用技术研究。考虑到合成吲哚类化合物的复杂与多样性,单纯采用一种方法往往难以到达预期目的,因此要考虑几种技术的联用以实现高效、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实用精细有机合成手册》段行信/编

2.杂环化学

3.邓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02

4.邓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02

Abstract: As for this ,we know it is a very important basic thing for my majoy .it is widey used in medical and others. As it for those ,we should make it conieven.

Key words : yinduo majoy . 3-甲基吲哚5-甲氧基吲哚Raney Ni Bamberger反应

配位化学文献综述

金属苯合成文献综述 1 金属苯的简介 近年来,对于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不断增长的需求,使得人们对过渡金属有机共轭体系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予以关注。其中,金属苯作为一类新颖的过渡金属有机芳香体系,以其特殊的分子结构,预期的化学与物理性能,在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早在1825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Michael Faraday就已从当时用作照明气体中分离出典型的芳香族化合物——苯。1865年,德国化学家Kekule 引入了“芳香性”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类化合物的结构,成键和独特性能。其后,“芳香性”被大量运用于解释和预测芳香族化合物分子结构,化学与物理性质等的研究,逐渐发展成有机化学的奠基石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芳香化学一直是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许多芳香族化合物,包括苯环上的一个CH集团被等电子杂原子(N,P,As,O+,S+)取代之后所生成苯的衍生物,都被证实具有“芳香性”(即π电子离域,高热力学稳定性,低化学反应性以及抗磁环电流等特性)。 金属苯是过渡金属杂苯(metallabenzene)的简称,它是苯分子上一个CH集团被一个含配体的过渡金属(ML n)取代的过渡金属杂环己三烯。与传统的含杂原子芳香化合物(吡啶,呋喃,噻吩等)不同的是,金属苯中过渡金属的d(π)轨道和环上碳原子之间的π成键形成d-pπ共轭体系,而主族杂原子则形成p-pπ共轭体系。 1979年,理论化学家Thron和Hoffmann最先将Huckel规则运用到金属苯的理论推测上[1],预言如图1中所示的三类金属杂环(L=含孤对电子的中性配体,X=卤素)应该存在着离域键并且可能显示一些芳香特性。他们认为,六元环

化学文献综述

手型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姓名:杨小玲1学号:2009296094专业:化学 (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摘要:随着化学化工的发展,人们已将重点转向如何更有效地模拟自然,高选择性地合成自然界中存在的那些具有特殊活性 的物质,设计并合成具有新的特殊活性的物质。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和富有活力的领域就是手性物质的合成,简称手性合成。随着 手性合成研究的深入,新型的高效手性催化剂层出不穷。本文旨在就其中一种催化剂即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做一介绍。所谓手性即立体异构形式,具有手性的两个分子的结构彼此间的关系如同镜像和实物或左手和右手间的关系,相似但不叠合。 关键词: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chiral metal complexes Name: Xiaoling yang Number: 2009296094 Professional : Chemical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Shanxi University)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industry, people already will focus on how to more effectively simulate natural, high selectivity synthesis exist in nature that have special active substances,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ew special activity of the material. One of them is very important and dynamic area is the synthesis of chiral materia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hiral synthesi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chiral synthesis, new high-efficiency chiral catalysts are endless. This paper aimed at one of the catalyst that chiral metal complex catalyst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paper. The so-called hand nature is stereo heterogeneous form, with two of the chiral molecule structure relation to each other as a mirror and material or left and right h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imilar but not composite. Keywords: chiral Metal complex catalyst 前言 手性金属络合物的发现和认识对早期配位化学理论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在生物无机化学,不对称催化剂,超分子化学等化学分支学科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已知在一些重要体系中精确的分子识别和严格的结构匹配都与手性密切相关。近年来, 随着在国际范围内对有机化学新反应、新试剂需求量的急剧增长, 使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成为世界各国有机合成和催化学家关注的焦点, 其中对含不饱和键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尤为引人注意. 特别是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合成了许多高活性、高选择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并被广泛地用于催化有机化学反应. 有的立体选择性反应甚至达到几乎定量的结果, 展现了它们在医药、生物及化工等领域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而成为金属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课题. 随着对手性金属络合物的深入研究除了配体和中心金属离子的合理选择外其它如溶剂效应,氢键效应配体间非共价键作用等因素对立体选择性也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化学相关药物母核大全·杂环化合物

药物化学相关药物母核大全 杂环化合物

如何记忆药物的结构式 不要想着单纯、孤立地记结构式,因为——除非你的大脑是扫描仪,不然你记也记不住。那么,到底该怎样记化学结构式呢? 一、基本化学结构的掌握 药物化学结构无论多么复杂,都是由简单的链状、环状结构组合拼接而成的,因此如果丝毫不懂基本的化学结构及他们简单的连接规律,一上来就看药物结构式,无疑于看鬼画符,人脑又并非扫描仪,又何谈记忆呢!而药物结构式中最常见的就是杂环,学药物化学一定要熟记它们。 二、记忆结构式要按药物分类来记忆 通常同一类药物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母核,比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基本母核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头孢类是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甾环、肾上腺素能激动药的苯乙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喹诺酮等等。知道了这些基本结构,再看结构式就清晰多了。所以当面对一个结构式时,基本上可以先判断它的基本结构,确定它的分类,再结合它的特征基团借以区分和特别记忆。 三、根据特征基团进行与其它同类药物结构式的区别记忆 当记忆一个药物结构式时,不是孤立记忆,而应在熟悉了它的基本母核后,对比其它同类药物的结构式进区别记忆。如头孢氨苄与头孢克洛,它们的基本母核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头孢克洛3位上是氯而头孢氨苄3位是甲基,借以区分,更能清晰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借助于通用名或化学名来记忆 如诺氟沙星中的“氟”字即指6位为氟,环丙沙星中的“环丙”也指其1位有环丙基。当记忆或区分这些化学结构式时,药物的名字起到很重要作用。而对它们的化学名的熟悉也可帮助你理清药物结构式的“来扰去脉”。由于执业药师考试都是选择题,所以只要记住它们的基本母核和特征基团及特征基团的大致取代位置也就能够选出正确答案了。 五、借助于其构效关系来记忆

氮化物酸性化合物的类型分布状况 胺的合成

石油中的氮化合物 一、石油中氮化合物的种类 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碱性氮化物主要有吡啶系、喹啉系、异喹啉系和苯胺;非碱性氮化物主要有吡咯系、吲哚系、咔唑系和酰胺。一般来说,石油中的碱性氮化物占总氮化物的30%左右在已发现的石油含氮化物中主要是吡咯系和吲哚系。 二、石油中氮化合物的分布状况 石油中氮化合物的来源是一个受到广泛讨论的问题,有证据表明氮的形成与石油中其它元素的形成一样,而不是在油品迁移和聚集下形成的。石油中的总氮含量和石油形成、存在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石油中平均氮浓度随着地层平均年龄的增长,氮含量越低。 氮以不同形态的有机化合物存在于所有的原油中,各种原油中氮含量相差比较大,一般在0.05%~0.5%之间。大部分氮浓缩在原油中的焦质、沥青质化合物中,不同地区石油中氮含量跟原油中沥青、密度、硫与金属含量有关。随着硫含量的升高,碱性氮含量升高;随着胶质、沥青质含量的升高,总氮含量也升高。当馏分油沸点升高,其氮含量急剧增加,低于350℃的馏分油中含有的氮占总氮含量不足5%,约有80%的氮集中在400℃以上的重油中。氮含量分布有一个特殊规律:无论各原油的产地、性质,它们含有碱性氮与总氮之间的比例却是基本恒定的,大约在30%左右,但上述规律不适合200℃以上轻质石油馏分和二次加工油。 石油中酸性物质的类型和分布油砂重油的酸值分布与酸分布结果表明,沸点升高,馏分油的酸值逐渐增大,并在 480~500℃渐趋稳定,而石油酸在油砂重油酸性组分中的相对含量则是先变大,480℃以后又小幅度降低,石油酸主要集中在中间和重馏分段。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的结果可知油砂重油各馏分中的石油酸结构组成大致相同,主要是一元环烷酸,同时还含有一定比例的多环、芳环环烷酸与极少量的杂环环烷酸。这些环烷酸主要是直接或者通过较短的直链(直链碳原子数少于4个)连在五元或六元环上的,直链状结构(CH2)n中n>4的结构单元很少。随着馏分变重,带多环、芳环和杂环结构的石油酸含量逐渐增加,羰基含量逐渐减少。GC/MS 的定性分析结果可确定200~240℃馏分段的石油酸甲酯含有单环环烷酸甲酯、双环环烷酸甲酯、脂肪酸甲酯和烷基苯酚,且脂肪酸甲酯和烷基苯酚的含量很少。电喷雾质谱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石油酸甲酯的碳数分布为6~59,石油酸甲酯以环烷酸甲酯为主,包括单、双、三、四、五和六环环烷酸甲酯。其中200~240℃到280~320℃馏分段的石油酸甲酯以单、双和三环环烷酸甲酯为主,最高能达85.51%,双环环烷酸甲酯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单环环烷酸甲酯。脂肪酸甲酯主要包含在200~240℃与240~280℃两个低馏分段的石油酸甲酯中,且含量都低于4%。同时随着馏分升高,多环环烷酸甲酯与烷基苯酸甲酯的含量变大,此与核磁共振的分析结果相同。 胺的合成 一、氨或胺的烃基化反应

新型茂混配镁配合物的合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应用化学 新型茂混配镁配合物的合成 β-二亚胺是一类含有-N=C-C-C=N-结构的不饱和亚胺化合物。β-二亚胺作为配体,是含氮配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早在上世纪40年代人们就已经报道了用β-二亚胺作为配体合成β-二亚胺金属化合物。但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放在性质和合成方面,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科学家用β-二亚胺成功的形成了肽键,使β-二亚胺在有机化学的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配位化学中,β-二亚胺作为一类配体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其合成原料容易获得,合成路线简单方便,毒性小,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非常多样,具有很强的配位能力,通常可以作为纯粹的σ-电子给体,或者以σ、π-复合电子给体的形式出现,立体效应、电子效应、配体骨架等都容易调节,可以作为一类新型的催化体系。 近年来,以 -二亚胺作为配体,合成过渡和主族金属的有机配合物以及将这些金属有机配合物应用于催化有机合成反应、高分子聚合反应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注意,并也有其相关的文献报道。 姚英明教授等以β-二亚胺基作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一些金属有机配合物,发现这一配体是合成混配型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理想配体,并具有独特的催化反应性能。同时发现了用Na-K合金还原混配型β-二亚胺基稀土金属氯化物,可以合成二价双烯酮亚胺基稀土金属配合物,而且这些二价稀土金属配合物可以有效地催化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含有非茂类配体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合成是聚烯烃领域的研究热点,它继承了Zieglar-Natta催化剂的优点,具有活性更高、亲氧性弱、结构可调范围大的特点。如β-二亚胺基镍通过配体的修饰,中心金属反应性很容易调整控制,可形成优良的催化剂,可以将乙烯与β-烯烃聚合成具有独特微观结构的高分子量聚合物,这类催化剂不仅能催化乙烯聚合,还可以催化β-烯烃均聚成为高分子量聚合物。因此,近年来,β-二亚胺配体作为乙烯聚合催化剂的研究十分活跃。 β-二亚胺配体作为一类新型的非茂金属催化体系,是一类通用型配体。此类非茂金属催化体系不仅仅局限于烯烃聚合催化剂研究,对于新型非茂金属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开发与研制都有广泛的影响。通过对β-二亚胺配体体系的深度开发,此类非茂金属催

化学文献综述

安阳工学院 文献综述 姓名:葛会丹 学号:2 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老师:贾太轩 2012-12-8

手型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摘要:随着化学化工的发展,人们已将重点转向如何更有效地模拟自然,高选择性地合成自然界中存在的那些具有特殊活性的物质,设计并合成具有新的特殊活性的物质。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和富有活力的领域就是手性物质的合成,简称手性合成。随着手性合成研究的深入,新型的高效手性催化剂层出不穷。本文旨在就其中一种催化剂即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做一介绍。所谓手性即立体异构形式,具有手性的两个分子的结构彼此间的关系如同镜像和实物或左手和右手间的关系,相似但不叠合。 关键词: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前言: 手性金属络合物的发现和认识对早期配位化学理论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在生 物无机化学,不对称催化剂,超分子化学等化学分支学科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已知在一些重要体系中精确的分子识别和严格的结构匹配都与手性密切相关。近年来, 随着在国际范围内对有机化学新反应、新试剂需求量的急剧增长, 使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成为世界各国有机合成和催化学家关注的焦点, 其中对含不饱和键的金属有机 化合物的研究尤为引人注意. 特别是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合成了许多高活性、高选择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并被广泛地用于催化有机化学反应. 有的立体选择性反应 甚至达到几乎定量的结果, 展现了它们在医药、生物及化工等领域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而成为金属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课题. 随着对手性金属络合物的深入研究除了配 体和中心金属离子的合理选择外其它如溶剂效应,氢键效应配体间非共价键作用等因素对立体选择性也有重要的影响。 1手性金属络合手物的立体选择性合成[1-7] 1.1立体性选择合成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采用立体选择性合成的方法制备特定手性构型的金属络合物在不对称催化领域中 由于在催化前手性底物形成手性产物的过程中手性诱导剂和底物之间的距离可能是 重要的影响因素此距离越近则手性转移和光学诱导越容易进行而当中心金属作为手

【CN109824667A】一种合成吲哚并吲哚嗪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20629.7 (22)申请日 2019.04.20 (71)申请人 淮海工学院 地址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苍梧 路59号 (72)发明人 王启发 胡浩强 程青芳 王丹  苏欣宇 曹一鸣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11621 代理人 段红玉 (51)Int.Cl. C07D 471/0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合成吲哚并吲哚嗪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吲哚并吲哚嗪酮类 化合物的方法,该合成方法的反应式为: 所述反应式中,R 1、R 2为3-吲哚甲胺类化合物的 芳环上和氮原子上的基团;R 3为3-丁炔酸类化合 物三键上的基团;催化剂为乙酰丙酮金属络合 物,催化剂的通式为M(a ca c )2;离子液体为 [BMIm]X、[PMIm]X、[HMIm]X、[BMMIm]X、[BMMIm] BF 4、[EMIm]BF 4。该方法为吲哚并吲哚嗪酮类化 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高效的方法。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CN 109824667 A 2019.05.31 C N 109824667 A

1.一种合成吲哚并吲哚嗪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该合成方法的反应式为:所述反应式中,R 1为氢、卤素、C 1~C 6的烷基、C 1~C 4的卤代烷基、C 1~C 4的烷氧基;R 2为氢、C 1~C 4的烷基;R 3为氢、C 1~C 6的烷基、C 3~C 6的环烷基、芳基; 步骤为:将式(II)3-吲哚甲胺类化合物和式(III)化合物3-丁炔酸类化合物溶在离子液体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反应一定时间,后处理后即制得式(I)化合物吲哚并吲哚嗪酮类化合物; 所述的步骤中的催化剂为乙酰丙酮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通式为M(acac)2,其中,M为Ni 2+、Cu 2+、Co 2+、Vo 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合成吲哚并吲哚嗪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中的催化剂用量为式(II)化合物物质的量的3~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合成吲哚并吲哚嗪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中的离子液体为[BMIm]X、[PMIm]X、[HMIm]X、[BMMIm]X、[EMIm]BF 4、[BMMIm]BF 4,其中,X为氯、溴、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合成吲哚并吲哚嗪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中的加热反应的温度为50~80℃。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2CN 109824667 A

第七章 含氮化合物代谢

第七章含氮化合物代谢 一、知识要点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中有重要功能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它们共同决定和参与多种多样的生命活动。在自然界的氮素循环中,大气是氮的主要储库,微生物通过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成氨,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也可以将硝态氮还原为氨,在生物体中氨通过同化作用和转氨基作用等方式转化成有机氮,进而参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一)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酶促降解 在蛋白质分解过程中,蛋白质被蛋白酶和肽酶降解成氨基酸。氨基酸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或转变成其它含氮化合物(如卟啉、激素等),也有部分氨基酸通过脱氨和脱羧作用产生其它活性物质或为机体提供能量,脱下的氨可被重新利用或经尿素循环转变成尿素排出体外。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合成的主要方式。转氨酶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谷氨酸是主要的氨基供体,氨基酸的碳架主要来自糖代谢的中间物。不同的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所有氨基酸都不是以CO2和NH3为起始原料从头合成的,而是起始于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物。不同生物合成氨基酸的能力不同,植物和大部分微生物能合成全部20种氨基酸,而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及昆虫等只能合成部分氨基酸,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人有八种必需氨基酸,它们是:Lys、Trp、Phe、Val、Thr、Leu、Ile和Met。 (三)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酸通过核酸酶降解成核苷酸,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可进一步降解为碱基、戊糖和磷酸。戊糖参与糖代谢,嘌呤碱经脱氨、氧化生成尿酸,尿酸是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其它哺乳动物可将尿酸进一步氧化生成尿囊酸。植物体内嘌呤代谢途径与动物相似,但产生的尿囊酸不是被排出体外,而是经运输并贮藏起来,被重新利用。 嘧啶的降解过程比较复杂。胞嘧啶脱氨后转变成尿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经还原、水解、脱氨、脱羧分别产生β-丙氨酸和β-氨基异丁酸,两者经脱氨后转变成相应的酮酸,进入TCA循环进行分解和转化。β-丙氨酸还参与辅酶A的合成。 (四)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生物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前体物质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起始于5-磷酸核糖经磷酸化产生的5-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原料是二氧化碳、甲酸盐、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酰氨。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是二氧化碳、氨、天冬氨酸和PRPP,首先合成尿苷酸,再转变成UDP、UTP和CTP。 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核糖核苷二磷酸(NDP)可转变成相应的脱氧核糖核苷二磷酸。催化此反应的酶为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系,此酶由核苷二磷酸还原酶、硫氧还蛋白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组成。脱氧胸苷酸(dTMP)的合成是由脱氧尿苷酸(dUMP)经甲基化生成的。 二、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蛋白酶(Proteinase) 2.肽酶(Peptidase) 3.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 4.生物固氮(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5.硝酸还原作用(Nitrate reduction) 6.氨的同化(Incorporation of ammonium ions into organic molecules) 7.转氨作用(Transamination)

大学各专业名称英文翻译——理科SCIENCE

大学各专业名称英文翻译——理科SCIENCE 理科 SCIENCE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矩阵分析 Matrix Analysis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Design Methods of Object oriented Program 李代数 Lie Algebra 代数图论 Algebraic Graph Theory 代数几何(I) Algebraic Geometry(I) 泛函分析 Functional Analysis 论文选读 Study on Selected Papers Hoof代数 Hoof Algebra 基础代数 Fundamental Algebra 交换代数 Commutative Algebra 代数几何 Algebraic Geometry

Hoof代数与代数群量子群 Hoof Algebra , Algebraic Group and Qua numb G roup 量子群表示 Representation of Quantum Groups 网络算法与复杂性 Network Algorithms and Complexity 组合数学 Combinatorial Mathematics 代数学 Algebra 半群理论 Semigroup Theory 计算机图形学 Computer Graphics 图的对称性 Graph Symmetry 代数拓扑 Algebraic Topology 代数几何(II) Algebraic Geometry(II) 微分几何 Differential Geometry 多复变函数 Analytic Functions of Several Complex Varian les 代数曲面 Algebraic Surfaces 高维代数簇 Algebraic Varieties of Higher Dimension 数理方程 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Equation

喹啉酮类化合物合成与应用

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Reviews STUDIES ON QUINOLINEDIONE:SYNTHESIS, REACTIONS,AND APPLICATIONS Wafaa S.Hamama,Alaa El-Din E.Hassanien,and Hana?H.Zoorob Chemistry Department,Faculty of Science,Mansoura University, Mansoura,Egypt GRAPHICAL ABSTRACT Abstract In this account we present the rapidly expanding bibliography of published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progress in the area of quioline-2,4-dione chemistry,including synthetic strategies. Keywords Quinolone;reaction application;synthesis INTRODUCTION Quinolone derivative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lass of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es that have with diverse useful bioactivities.They are widely used as key intermediat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some natural products and related structures. A broad number of fascinating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2-quinolinone derivatives.The quinolinone alkaloids isolated from the Rutaceae family of plants (Fig.1)have been shown to exhibit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properties. The corresponding compounds exhibit similar properties,such as antibacterial, antifungal,and antivirial.[1,2] On the basis of the biological evaluation,4-hydroxyquinolone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because of their use as analgesics,dye stuffs,herbicides, orally active antagonists,and anti-in?ammatory,antiallergenic,antitubercular,and cardiovascular agents.[3–6] Received November 12,2013.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Wafaa S.Hamama,Chemistry Department,Faculty of Science, Mansoura University,El-Gomhoria Street,ET-35516Mansoura,Egypt.E-mail:wshamama@https://www.360docs.net/doc/e113213640.html, 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1,44:1833–1858,2014 Copyright #Taylor &Francis Group,LLC ISSN:0039-7911print =1532-2432online DOI: 10.1080/00397911.2013.867352 1833

化学专业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Zhongguo Kexue) (英文版)Science in China 《化学通报》HuaXue TongBao) 《中国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自然》Nature 《科学》Science 《化学学报》Acta Chimica Sinica, HuaXue XueBao) 《化学世界》(Chemical World, HuaXue Shijie) 《利比希化学纪事》(Liebigs Annalender Chemie) 《中国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无机化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Inorganic Chemistry) 《无机化学杂志》(Russi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多面体》(Polyhedron) 《配位化学杂志》(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有机化学杂志》(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imica Acta) 《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四面体:不对称》(Tetrahedron:Asymme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ic Science)《化学物理杂志》(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色谱科学杂志》 《放射分析化学》(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Chemistry)《催化杂志》(Journal of Catalysis) 《化学学报,缩Chem.Ber.》(Chemische Berichte) 《分析师》(Analyst)《塔兰塔》(Talanta) 《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简称PCCP》(Physical Chemistry《放射化学学报》(Radiochimica Acta) Chemical Physics)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聚合物科学杂志》(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 《大分子科学杂志》(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四面体快报》(Tetrahedron Letters) 《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合成通讯》(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放射化学与放射分析化学快报》(Radiochemical and 《合成》(Synthesis) 《四面体》(Tetrahedron) Radioanalytical Letters) 《应用辐射和同位素》(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 《辐射物理学与化学》(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英国化学会志缩写J.Chem.So》(Journal of Chemical Society) 《化学情报与计算机科学杂志》(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Computer Science) 《HRC&CC,高分离度色谱法杂志与色谱法通讯》(Journal of High Resolution 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y Communications) 《欧洲无机化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电化学分析与界面电化学杂志》(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Interfacial Electrochemistry) 《中国化学物理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国际量子化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 《国际化学动力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emical Kinetics) 《化学热力学杂志》(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电化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 《应用聚合物科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国际环境分析化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美国化学会志,刊名缩写为J.Am.Chem.So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环境科学与技术学会志》(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标记化合物与放射药物杂志》(Journal of Labelled Compounds and Radiopharmaceuticals)

化学专业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 Zhongguo Kexue) (英文版 )Science in China 《化学通报》 HuaXue TongBao) 《中国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自然》 Nature 《科学》 Science 《化学学报》 Acta Chimica Sinica, HuaXue XueBao)《化学世界》 (Chemical World, HuaXue Shijie)《利比希化学纪事》 (Liebigs Annalender Chemie)《中国化学》 (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无机化学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无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 《无机化学杂志》 (Russi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多面体》(Polyhedron) 《配位化学杂志》( 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有机化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光谱化学学报》( Spectrochimica Acta)《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四面体:不对称》(Tetrahedron:Asymmetry)《色谱科学杂志》(Journal of Chromatographic Science)《化学物理杂志》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放射分析化学》(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Chemistry)《催化杂志》( Journal of Catalysis ) 《化学学报,缩 Chem.Ber.》(Chemische Berichte)《分析师》(Analyst )《塔兰塔》( Talanta )《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简称PCCP 》( Physical Chemistry《放射化学学报》( Radiochimica Acta) Chemical Physics)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聚合物科学杂志》(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 《大分子科学杂志》(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四面体快报》( Tetrahedron Letters) 《生物化学杂志》(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合成通讯》(Synthetic Communications)《放射化学与放射分析化学快报》(Radiochemical and《合成》(Synthesis) 《四面体》(Tetrahedron) Radioanalytical Letters ) 《应用辐射和同位素》( 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 《辐射物理学与化学》( 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英国化学会志缩写J.Chem.So》( Journal of Chemical Society) 《化学情报与计算机科学杂志》(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Computer Science) 《HRC& CC ,高分离度色谱法杂志与色谱法通讯》(Journal of High Resolution Chromatography & Chromatography Communications) 《欧洲无机化学杂志》(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电化学分析与界面电化学杂志》(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Interfacial Electrochemistry ) 《中国化学物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国际量子化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 《国际化学动力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emical Kinetics ) 《化学热力学杂志》(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 《电化学会会志》(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 《应用聚合物科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国际环境分析化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 《美国化学会志,刊名缩写为J.Am.Chem.So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环境科学与技术学会志》(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标记化合物与放射药物杂志》(Journal of Labelled Compounds and Radiopharmaceuticals )

N-杂环卡宾的合成和应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应用化学 N-杂环卡宾的合成和应用 1 前言 1.1 卡宾 卡宾(carbene)又称碳烯,一般以R2C表示,指碳原子上只有两个键连有基团,还剩有两个未成键电子的高活性中间体。卡宾的寿命远低于一秒,只能在低温下(77K以下)捕获,在晶格中加以分离和观察。卡宾与碳自由基一样,属于不带正负电荷的中性活泼中间体。卡宾只有6个价电子,含有一个电中性的二价碳原子,在这个碳原子上有两个未成键的电子。卡宾是一种强Lewis酸,具有很强的亲电性。 1.2 N-杂环卡宾 最早对N-杂环卡宾的研究起始于1960年,当时Wanzlick[1]等对噻唑-2-碳烯进行了详尽透彻的研究。由于噻唑-2-碳烯类化合物异常的活泼性,尽管在当时Wanzlick并没有成功通过分离技术得到N-杂环卡宾,但是他们意识到咪唑环中邻位氮原子的给电子效应可以稳定2-位上的卡宾中心,这一思想为之后的N-杂环卡宾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之后,N-杂环卡宾引起了化学家们的广泛的研究兴趣。在近十几年来,N-杂环卡宾的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金属成键的配位化学这一领域。最近几年,N-杂环卡宾的金属络合物作为一种催化剂,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N-杂环卡宾被看作是一种有机膦配体的代替品。在某一些有机金属催化反应方面,N-杂环卡宾被当做配体已经成功取代了应用广泛的膦配体。由于在催化方面的出色表现,N-杂环卡宾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质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化学家的关注。 1.2.1N-杂环卡宾的分类及其应用 常见的N-杂环卡宾根据环上氮原子的数目不同或氮原子位置的不同有咪唑型卡宾,三唑型卡宾等。N-杂环卡宾一般以单线态形式存在,卡宾碳原子采用sp2杂化形式,卡宾碳原子周围有6个电子,是一个缺电子体系,卡宾碳原子上的一对电子处在σ轨道上。从电子共轭效应考虑,2个氮原子p轨道上的孤对电子和卡宾碳原子上的空p轨道可以发生给电子共轭效应,这样降低了卡宾碳原子的缺电子性。从电子诱导效应考虑,2个

双水杨醛缩三乙四胺合镍制备实验设计及其检测实验报告概要

双水杨酸缩三乙四胺合镍的性质的实验设计及其制备实验报告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除了生物医学、催化、材料等生物无机领域外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领域,如许多Schiff 碱用来检测、鉴别金属离子,并可借助色谱分析、荧光分析和光度分析等手段达到对某些离子的定量分析,用来制作某些离子选择电极载体而广泛用于电位分析。 由于水杨醛类形成的Schiff 碱容易制备,而且具有丰富多样的配位形式合良好的生理活性作用,它多年来一直是Schiff碱配合物研究的重点。以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可以得到各种结构不同的Schiff碱配体,进而能够与过渡金属形成各种ONO配位模式的配合物。 1、双水杨酸缩三乙四胺合镍简介: 双水杨醛缩三乙四胺合镍是一种典型的Schiff碱配合物,被广泛应用于热固化剂、水处理剂、缓蚀剂等。其结构为如下: 水杨醛上的邻羟基是双Schiff碱具有荧光性质必要条件,极性溶剂中,苯甲醛邻位和对位上-OH的存在均可引起双Schiff碱结构的变化,与固体相比,双Schiff 碱在溶液中的荧光强度较弱,且在317nm和400nm光激发下均有荧光发射峰。 其结构图为: 2、双水杨酸缩三乙四胺合镍合成机理:

芳香Schiff碱类型化合物是有胺类与醛类化合物缩合而成。 其反应式为: RCHO+H2N-R→R-CH=N-R' 其中一HC=N一结构是易流动的电子桥。若R和R'为芳环时,它们与金属离子络合,将构成一个平面、刚性、大P共扼的荧光特征结构。许多席夫碱类化合物都能与金属离子络合而生成荧光化合物。除了良好的荧光性能以外,有的席夫碱化合物由于其碳氢双键的顺反异构而呈现出光致变色或热致变色效应。[9] 水杨醛与三乙四胺进行亲核加成反应时,酮基碳原子所带正电荷越多越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反应速率会更快。水杨醛芳环的共轭效应会分散过渡态时氧负离子上的负电荷,而且芳基形成的共振结构更有利于过渡态稳定而加快反应。形成Schiff碱后与金属盐络合即可得到目标产物。 3、合成路线设计 3.1直接合成法: 将水杨酸、胺、金属盐在溶剂体系中直接反应生成席夫碱金属配合物。 这种方法产率较高,简便快速,但反应中有副反应发生,难以控制,产品不宜纯化,析出晶体所需时间较长。 3.2分步反应法: 先由水杨酸还原成水杨醛,再合成水杨醛Schiff碱,再与金属盐反应生成希夫碱金属配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