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一、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相关内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①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生产力(人与自然):生产力包括人与物的因素(人是最根本因素);物的因素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社会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②生产关系(人与人):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反应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是社会在生产的起点,起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

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并非商品

(2)价值(社会属性):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劳动),而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相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相关。

(3)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价值交换的量的比例,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可兼得。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自然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2)抽象劳动(社会属性):是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体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其中劳动时间包含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①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不同生产条件的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在同一商品上的各自劳动时间;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概念: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以货币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本身具有价值,自发发生。

②流通手段(现实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③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后行使):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或者价值符号的,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支付手段(赊销):以价值尺度手段和流通手段为前提,用于偿还赊销商品的延期支付以及清偿债务的工具。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出国界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5.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即价值的决定与价值的实现);核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2)表现形式: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价值规律作用:

①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②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劳动力成为商品

(1)必备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2)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

①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使用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

(注: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个部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其中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③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全部过程。

第四章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追加投资,即资本积累。(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没有剩余价值,没有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没有资本积累,就不会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或生产的发展。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

2.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3.资本积累产生的后果

(1)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它的规模,表现为所支配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而生产资料增加的比例更大。(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4.资本有机构成

(1)概念: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V (2)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3)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4)演变:机器排挤人-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失业问题)-无产阶级贫困(相对贫困)-阶级对立

5.相对过剩人口的相关内容

(1)定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2)形成的原因:

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有时甚至是绝对减少。

②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

(3)相对过剩人口的表现形式:

①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大城市的那些随着生产的周期波动时而就业、时而失业的劳动者。

②潜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农村的过剩人口。

③停滞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临时工。

④结构性过剩人口,这是指因结构性调整而暂时失业的人口

6.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在资本积累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表明,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

A

G —— W … P … W′—— G′

Pm

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①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用公式表示:

A

G——W

Pm

在这一阶段上,从形式上看,货币执行着一般商品流通的职能,但实际上这里的货币同时又具有资本的职能。

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内容。

②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用公式表示

A

W … P … W′

Pm

在这一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仅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发挥着资本的作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某种新的商品同时,也生产出了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变为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第二阶段的内容。

③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用公式表示:

W′—— G′(G′=G+△G)

公式中,△G表示比第一阶段预付的货币资本增加的货币额,即剩余价值。在这个阶段,资本家把工人新生产的商品W′拿到市场上出售,换回货币。此时的W′从实物形式上看是工人新生产出来的商品,从价值形式上看,W′的量大于生产过程开始前的,因为它包含着增殖的部分,即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第三阶段的内容。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的循环中才能使自己的价值保值和增殖,这也决定了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这种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用公式表示为:

①③

G — W…P…W′— G′·G——W…P…W′— G′…

公式中:①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循环,即 G … G′;

②表现为生产资本的循环,即 P … P ;

③表现为商品资本的循环,即 W′… W′。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约预付资本中流动资本。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是指一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它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同剩余价值率及其周转次数的乘积。

年剩余价值率是指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的比率。

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v表示预付的可变资本,m′表示剩余价值率,n表示可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用公式表示:

M = v ×m’×n

n

m

v

n

m

v

v

M

M?

=

?

?

=

='

'

'

4.社会资本的特点

(1)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生活消费。

(2)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3)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资本的流通,也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

(4)社会资本的运动,既要考察价值补偿,也要考察实物补偿。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周期: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构成一个再生产周期。这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在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呈正相关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呈负相关变化。

(3)资本周转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呈正相关变化。

(4)不变资本的节省: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不变资本越节约,预付总资本就越少,同量剩余价值与较少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越高。

2.相关概念

(1)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商品价值——c+v+m=k+p(k=c+v;p=m).

a.利润率:

P′=

m C+V

b.影响因素:剩余价值率m′=m

V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周转速度;

不变资本的节省;

(3)部门间的竞争使利润平均化的趋势:

a.概念: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取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

b.结果:使得各企业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也即生产价格的形成,发生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转化

c.计算: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总资本"

d.决定因素:社会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社会总资本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e.影响: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的来源和本质被进一步掩盖。(4)商品价值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3.剩余价值分配

(1)资本类别

①产业资本(剩余价值)——农业地租理论

②商业资本

③银行资本

④借贷资本

(2)农产品的分配——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①绝对地租的成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②级差地租的成因:租种好的土地带来经营权的垄断。

第七章资本社会化和垄断形成

1.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1)金融资本的形成: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形式。

(2)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①金融寡头: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的最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②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的形式实现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对企业实行层层控制的一种制度。

③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办法实现的。其途径:一是金融寡头亲自或委派代理人到政府部门中担任要职;二是金融寡头把政府官员、军事将领聘请到自己的公司中担任要职。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产生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初期就已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得到发展。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①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合为一体;

②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③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替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是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国家日益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的基础上,国家作为“总资本家”,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八章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与资本输出

(1)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

(2)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行过程。(3)资本输出:是指垄断资本家、垄断财团和资本主义国家,为攫取垄断高额利润或谋求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而向国外的投资和贷款。

2.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

(1)资本国际化是社会再生产和追逐利润的要求(资本逐利性);

(2)资本国际化是竞争的压力和资本积累的要求;

(3)资本国际化是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要求;

(4)资本国际化是过剩资本寻找出路的要求。

3.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1)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确立;

(3)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此外,跨国公司作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发展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4.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是各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实际需要;

(2)是国际经济关系调整的需要;

(3)现代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1)特惠关税区: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

(2)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相互免征商品贸易税,但可保持对非成员国的独立关税结构。

(3)关税同盟:成员国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

(4)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并取消对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切限制。

(5)经济同盟: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商品、生产要素在统一市场的自由流动,对外建立统一关税制度,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和执行共同的国内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使政策方面的差异逐步缩小,从而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

(6)完全经济一体化:又称政治同盟,它不仅要求成员国在经济上取消国界,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而且还要求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权力机构,拥有各国政府授予全权的中央议会及执行机构。

第九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1)基本含义:

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2)主要特征: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性质和生产力不发达的统一;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经济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特有的历史阶段:

a.生产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含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含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基本内容:

①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②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

③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和平等竞争的经济。

(2)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

②在分配上,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制度;

③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更好地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保证市场经济按照社会主义的目的进行。

二、论述题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可以兴办私人垄断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例如航天工程等),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凌驾于个别私人垄断资本利益之上,代表着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因而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利润的狭隘界限。

(3)使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促使垄断资本加强科技的研究和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竞争能力,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国家为垄断资本提供了有保障的国家市场,保证了垄断组织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增加了资本积累。同时,还采取许多“反危机”措施,暂时地减弱了经济危机的打击和破坏,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得以较快的发展。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1)国家垄断导致生产技术的停滞趋向。垄断资本家获得有保障的可靠的高额利润,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甚至有可能通过收买科技,封存不用等办法,人为地阻止技术的进步,结果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势。(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税收。财政支出的增大,财政赤字日益严重,广大人民的税负越来越沉重,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已相对缩小的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日益巨大的社会化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危机平均周期缩短。

(3)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军事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军事方面,大量的社会财富游离出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外,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影响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二)资本国际化的影响

1.资本国际化的有利影响:

(1)资本国际化,极大地促进和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并且也大大加强了国际金融资本的统治。商业资本国际化是进行资源互补、科技互补、争夺市

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是资本主义再生产正常运转的条件之一。借贷资本国际化使垄断资本家和垄断组织坐收来自全球的剩余价值,加速其资本积累,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扩张。与此同时,吸收国际借贷资本最多的国家恰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国际流动从总体上大大促进了工业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际垄断组织的实力。

(2)资本国际化,意味着资本关系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极大发展,意味着其

他国家的再生产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的左右和影响。这种情况在生产资本

国际化之后更为突出。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而波动,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商品、货币、资本关系如此紧密,人致需要国际协调,甚至发展到“干预”他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地步。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木国际化带来双重用: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借助国际分工,互通有无,加速自身经济建设。外资的进入在客观上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控制国际贸易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位是极其不利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目的并不是帮助输入国发展经济,是为了对外护张和获得高额利润。其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沉重债务负担,经济发展片面化、畸形化,影响其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

2.资本国际化的不利影响:

(1)资本国际化,还会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输出和国际剩

余价值再投资于垄断部门或获利部门,使非垄断部门和获利少的部门发展更加缓慢。与此同时,在战后的资本国际化进程中,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兴衰变化。由于美国国际贸易逆差的长期效应和“二战”以来的大规模输出资本,导致美国国内投资不足,发生产业空心化现象;由于日本长期的国际贸易顺差,及实施首先满足国内投资,现在日本跃居头号债权国和国际贸易顺差国。与大国兴衰变化相适应,美、加、墨集团,欧盟和日本形成了新的三极对峙局面,即资本国际化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三)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跨国公司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有利于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当前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加强,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几乎遍

及全球。这种全球化的经营方式不可避免地促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带动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友展;①跨国公司经营内部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②跨国公司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2)跨国公司推动了贸易的全球化。在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日益发展的情况下,

公司内部调拨引起国际贸易量日增,跨国公司必然会要求尽可能减少贸易障碍,所以它们会通过各种于段来影响各国政府进行目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谈判,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3)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转移的有效通道。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实力,凭借

其技术垄断优势、市场垄断优势等区位优势,从国内到国外,从生产到销售、金融、劳务等各个领域,形成国际性的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资源,把产品设计、生产与工艺、产品销售等再生产各环节安排在成本低、效益好的地区。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既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又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生产的国际化,扩大了国际贸易,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消极作用:

(1)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跨国公司拥有大量流动资金,成为国际资

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资金调拨内部化所带米的人规模资金在母子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国际汇率差异在金融市场上套利套汇,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远避税收等,都是造成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

(2)跨国公司的发展加深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跨国公司通

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并极力维持旧的国际分工体系,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为了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最佳的销售市场,各国跨国公司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为了维持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干预预所在国的内政,或采用收买、行贿等手段,在某些经济落后的东道国谋取各种特权,而成为“国中之国”。

(3)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发展也有不良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垄断价格,进

行不等价交换,损害了东道国企业的利益。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逃避了东道国的税收和外汇管制。跨国公司对东道国贸易形成了控制,引发了各国为争夺市

场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妨碍着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4)引起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波动。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经常与分公司、

子公司所在国(东道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计划战略发生矛盾,甚至引起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波动。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的重要经济领域以至经济命脉的不同程度的控制,使东道国产生对跨国公司的严重经济依赖,从而妨碍了东道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了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剧立业结构的不平衡。此外,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上常对东道国实行垄断高价和种种限制性条款,控制其技术进步和推广,通过划拨价格和实盈虚亏等,逃避税收、增加汇出利润,更是其惯用手法,这也使东道国经济受损。

沉积岩石学论述题总结

沉积岩石学论述题总结 1、试论述沉积岩的基本类型及划分依据?(2001,第一章,P4) 答:⑴根据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的来源,首先把沉积岩分为三类: a 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 b 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 c 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土。 ⑵根据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物质及溶解物质)和其搬运沉积作用的不同(机械的和化学的),把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分为:①碎屑岩②化学岩其次,根据主要的结构特征即粒度,把碎屑岩分为:①砾岩②砂岩③粉砂岩④粘土岩根据主要成分特征,把化学岩分为:①碳酸盐岩②硫酸盐岩③卤化物 ④硅岩⑤其它化学岩 ⑶主要由火山碎屑组成的沉积岩为火山碎屑岩。 ⑷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生物岩,根据其是否可燃分为:①可燃生物岩,如煤 ②非可燃有机岩,如珊瑚礁 2、试论述白云岩形成机理(2001,第十三章,P176) 答:⑴白云岩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三种:蒸发泵白云化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 和混合白云化作用 ⑵蒸发泵白云化作用,发生在现代热带地区的潮上带,陆上沉积的是疏松的文石层,由于蒸发作用强烈,粒间水向上运动,海水借助毛细管作用对其进行补充,使粒间水含盐度增高。石膏首先沉淀,从而使粒间水或表层积水的Mg/Ca比率提高20:1,高镁粒间水中文石被交代,发生白云化作用。这种作用时间是准同生的。 ⑶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潮上地带形成的高Mg/Ca比率的盐水对表层沉积物白云化完成时,向下回流、渗透,穿过潮上带下伏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必然对它们进行白云化作。这种作用处于成岩期。 ⑷混合水白云化作用,它只是发生陆表海陆棚等缺乏蒸发环境的地带,大气水与海水混合后发生的白云化作用。混合水中,当方解石欠饱和溶解,而白云石过饱和溶解时,即发生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的白云化作用。 △试从岩性特征、形成机理、形成时间及环境等方面说明毛细管浓缩作用和回流渗透作用形成的白云岩两者之间的异同?(2003、2005) 相同点:高镁钙比率的盐水所引起的白云化作用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 规律。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方法。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 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 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 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 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 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心里状态。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 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 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 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显示生活实践去看待人性B没有从分认识到高级学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为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6.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1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8.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9.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20.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2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影响因素: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重要C识记材料 的性质d位置的影响E材料的数量。增强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2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 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 24.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 2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的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1、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孔子总结了很多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他总结教学经验以后提出来的教学理沦。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2、教育只能适应青少年发展而不能促进其发展。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但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适应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终目的。题目中只见适应不见发展,是错误的。 3、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 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低估遗传、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成熟、教育与个体实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教育幽默艺术就是讲故事、说笑话、引学生发笑。 所谓教育幽默艺术,是指将幽默运用于学科教育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提高学科素质教育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育幽默艺术既要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娱乐性,又要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教育性。

工程地质学复习(论述题)

1、举例说明岩浆岩的成因与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之间的关系。 侵入岩: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颜色由深至浅,铁镁含量逐渐降低,长英质逐渐增加还含有石英、云母、角闪石,由于在地下缓慢固结,有较充分时间结晶而具粗粒结构,多为等粒状、斑状,常见构造有帯状构造、块状构造。 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颜色与浅至深,含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由于在地表迅速冷凝固结,无充分时间结晶而形成细粒结构或未结晶而形成的玻璃质,典型构造有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柱状节理构造 2.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对于所给的任意一块岩石标本,首先要根据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结构、构造特征,首先鉴定属于哪一类岩石类型。然后在每—大类岩石中,根据其颜色的深浅、颗粒的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区分为哪一种岩石类型,例如岩浆岩可分为浅色的和深色的矿物,其结构有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三类;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三大类,从宏观上讲沉积岩均具有层理状构造,碎屑岩的碎屑颗粒由于经过风化、搬运,故成分较单一,具较好的磨圆度,并由胶结物胶结;变质岩主要是根据其构造分为片理的或非片理的两大类,片理的又可分为片状的、片麻状,其结构均为变晶结构。最后,再准确定出岩石名称。 3.花岗岩,长石石英砂岩和花岗片麻岩各有什么特征?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它们? 花岗岩是深成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多呈肉红、浅灰、灰白色,主要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 长石石英砂岩是沉积岩,砂质结构,由50%以上的粒径介于2~0.05mm的沙砾胶结而成,粘土含量<25%,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 花岗片麻岩是变质岩,由长石、石英组成,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石榴子石等一些变质矿物,矿物晶体粗大呈条带状结构,变晶结构或变余结构,具典型的片麻状构造。 二、水的地质作用 1从原理上说明为什么砂岩是透水层,页岩是隔水层. 主要是由于岩石的矿物颗粒的大小和胶结物的类型说决定的,页岩的矿物颗粒细小,胶结物为泥质胶结,胶结紧密,岩石的孔隙度低,封闭性强。砂岩的矿物颗粒比较大,胶结物一般为泥沙质胶结,岩石的孔隙度大,所以对于水的封闭性差,甚至是储水的地层。 2.第四纪地表流水沉积物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坡积层松散、富水,作为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易出现滑坡; 洪积层上部以砾石、卵石为主要成分,强度高、压缩性小,是建筑物较良好的地基,但其孔隙度大,透水性强;中部以砂土为主,下部以粘性土为主,也是较好的地基,特别需注意泥石流; 冲积层作为地基,砂、卵石的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建筑材料,粘性土承载力较低。 三、岩石工程性质 1.根据岩石的地质特征评述沉积岩的工程性质. 碎屑岩:按硅质、钙质、铁质、石膏质、泥质依次降低;基底式胶结的岩石胶结紧密,强度较高,受胶结物成分控制;接触式胶结岩石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强度低; 粘土岩:工程性质最差,强度低,抗水性差,亲水性强,若节理裂隙很少时是很好的隔水层;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一般情况下工程性质良好,具足够高的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有一定韧性,是较好的建筑材料,需特别注意是否被溶蚀 2.岩石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是如何影响岩石风化速度的? (1)岩石的成因反映了它生成时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岩石的生成环境和条件与目前地表接近,则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相反就容易风化。如岩浆岩中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抗风化能力依次减弱,一般情况下沉积岩比岩浆岩和变质岩抗风化能力强。(2)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不同,其结晶格架和化学活泼性也不同。常见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石英、正长石、酸性斜长石、角闪石、辉石、基性斜长石、黑云母、黄铁矿。从矿物颜色来看,深色矿物风化快,浅色矿物风化慢。对碎屑岩和粘土岩来说,抗风化能力主要还取决于胶结物,硅质胶结、钙质胶结、泥质胶结的抗风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1.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 2.实喘与虚喘如何鉴别 3.肺胀与咳嗽的鉴别 4.肺胀与喘证,哮病的区别和联系 5.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6.肺痨的临床特点 7.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关系 8.眩晕与中风,厥证的鉴别 9.试述你对无痰不作眩的理解 10.简述内经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11.试述脾胃损伤而致眩晕的主要机理 12.中风与痫病,厥证,痉病的鉴别 13.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 14.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有何不同 15.请用六个字概括中风的病机特点 16.简述中风的临床特征 17.不寐:为什么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18.简述痫病与中风的鉴别 19.癫证与狂病,痫病的区别(癫,狂,痫) 20.癫证与痴呆的区别 21.胸痹与悬饮,真心痛如何鉴别 22.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 23.怎样理解胃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24.胃痛和胃痞如何鉴别 25.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 26.如何判断胃痛虚实 27.如何辨别外邪犯胃和脾胃阳虚之呕吐 28.临床上怎样通过辨别病人的呕吐物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29.如何辨别呃逆虚实 30.如何辨别噎膈与梅核气 31.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 32.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 33.怎样鉴别腹痛的寒热虚是,在气在血以及脏腑病位 34.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 35.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 36.痛泻要方适用于何种泄泻,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7.为什么说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 38.感受外邪导致便秘的病机是什么 39.泄泻与痢疾有何不同 40.泄泻与霍乱有何区别 41.临床怎样辨别痢疾的虚实 42.试述痢疾为何以湿热痢为本 43.黄疸和黄胖如何鉴别

44.如何辨别阴黄与阳黄 45.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相互转化(区别) 46.胁痛如何辨虚实 47.胁痛与悬饮如何鉴别 48.头痛与真头痛如何鉴别 49.头痛如何辨别外感与内伤 50.如何辨积与聚的不同 51.如何辨别积聚之虚实 52.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 53.为什么说鼓胀的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54.如何辨别疟疾与内伤发热 55.阳水与阴水如何鉴别 56.临床辨证如何判断水肿的病位 57.水肿常用的五种治疗方法 58.血淋与尿血有何区别 59.如何鉴别淋证与癃闭 60.为什么说六气之中以气郁为先 6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如何鉴别 62.郁证脏躁与癫证如何鉴别 63.何为血证 64.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 65.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66.如何鉴别尿血与血淋 67.何为脱汗,战汗,黄汗 68.简述消渴与瘿病的区别 69.消渴病的诊断依据 7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 71.简述虚劳与肺痨的联系与区别 72.简述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于联系 73.在治疗虚劳血虚时,除用补血方法外,常配伍补气药,为什么 74.肥胖与黄疸,水肿病鉴别 75.简述厥证与中风的鉴别要点 76.血虚厥证的病机是什么 77.何谓痰饮,广义痰饮包括哪几种 78.悬饮与胸痹均以胸痛为必见之证,如何鉴别 79.溢饮的辨证论治 80.如何将悬饮与胸痹相区别 81.如何将溢饮与风水证相互区别 82.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痰瘀痹阻的临床特征如何 83.痹症与痿证的鉴别 84.痉证与痫证如何鉴别 85.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86.肺热津伤为什么可以导致痿证 87.颤震与瘛瘲如何鉴别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第1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 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 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⑤文化景观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 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七、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 1.教师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要使自己的受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当然也需要合作和相互学习,但更多地是独立地开展工作。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要转化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及学生将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的工作所能作到的。它是教师集体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④从一点一滴做起;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3.教师职业良心的含义是?其具体要求是? 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具体要求是: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4.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是? 答:1.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2.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3.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4.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 论述题 在当代,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老师惩罚学生。关于惩罚,学生和老师各执一词。学生认为老师惩罚自己侵犯了自身的权利,给自己身心造成伤害,老师认为惩罚学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吗?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和惩罚的理解。 答: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辨析题 1、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错误,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可知,教育史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就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就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凡就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活动的都就是教育。 错误。并不就是能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义务教育普遍向高等教育延伸。 错误。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4、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错误,负强化就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就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就是两者主要区别。惟考虑到惩罚的目的时,奖励的目的只有积极性的一面,而惩罚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当行为的消极目的之外,另外带有使受惩罚者知错能改的积极目的。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 5、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正确,教育就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教育史科学知识与技能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劳 6、教学方法就就是教师教的方法。 错误,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与工作方式,因此,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7、只要有教育,就有教育学。 错误,先有教育后有教育学。教育学就是人类社会与实践活动发展到一起历史阶级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只有教育活动,而没有教育学这门科学。 8、论语就是世界上最早专门用于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错误,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著作。 9、素质教育就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错误,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多开展课外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与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动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教育促进现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就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就是代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的知识化教育活动与其她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除了教过程。 10、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错误,教育育之外,人类其她活动也影响人发展,如经济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日常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就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生活等的影响或显或隐地与人的发展相关。这政策与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指导方些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人,它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就是只就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教育可以改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能等同。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及答案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沉积岩、杂基、胶结物、层系、纹层、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流、层流、紊流、槽痕、陆表海、陆缘海、相序递变规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内碎屑、颗粒石灰岩、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剥离线理构造、沉积相、沉积体系、φ值、海相自生矿物、岩屑、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颗粒、晶粒、重结晶作用、蒸发岩、冲积扇、冲刷-充填构造、曲流河、二元结构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纹层:(细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细层。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槽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陆缘海:亦称大陆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 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 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 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 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 颗粒石灰岩:颗粒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小于50%的石灰岩 三角洲: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 扇三角洲: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层理构造(河流沉积常见) 剥离线理构造:沿层面剥开体现原生流水线理的平行层理薄层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φ值:是一种粒度标准,粒级划分转化为φ值,φ=-log2D 海相自生矿物:指一般形成于弱碱性、弱还原、盐度正常浅海海底海底沉积物中的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通过化学作用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 (书本课后复习思考题、湘潭教育学院练习册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答: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教育观包含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因此大教育观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3.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答: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理论建设: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应用:首先,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此外,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6.谈谈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7.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略) 8.怎样运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 答:研究法:首先要获取有关凭证,也就是尽全面地搜索有关个案材料;然后进行初步诊断,即对个案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关键;最后提出治疗方案和改进意见。运用个案研究法切忌将个案研究结果作一般推论,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辨析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P10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教育思潮 √ 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5、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平等。 ×共产主义 6、教育只有正向的功能,没有负向的功能; ×教育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教育,扩大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已经实现了教育机 会的均等。 ×并未实现 1.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广义的培养目标才是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而教育方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目标就是指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而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又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所以,教育目标是很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5.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因此,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1、教师要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没有严格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义务,教师不仅要爱护学生,而且还要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因此在一些涉及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2、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 ×因为这是由教师职责所决定的。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记忆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等,把全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达西定律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

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 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 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 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 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 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5、排驱压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 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非均质性 2、层内非均质性 3、层间非均质性 4、平面非均质性 二、简答题 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 三、论述题 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第七章储层敏感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敏感性 2、水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