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网络概念原理机制及应用[1]

对等网络概念原理机制及应用[1]
对等网络概念原理机制及应用[1]

对等网络概念原理及应用

一、对等网络概述

1.1 对等网络的定义

集中式管理与控制模式网络结点在功能上是不平等的,总有一些少数结点在网络中占居中心主导地位,管理其它从属结点可执行的操作,控制它们间的信息交互。其特点是网络管理复杂度小且易于控制,但不足是网络工作效率低、规模扩展性不好且存在单点故障。

分布式管理与控制模式网络结点在功能上是平等的,网络中没有结点比其它结点拥有更大的特权,网络的管理与控制有各个结点间的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其特点是网络工作效率高、规模扩展性强,但网络管理复杂度大且不易于控制。

虽着因特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应用功能的不断扩展,目前因特网主流应用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新的应用模式。

对等计算思想本质:打破传统的网络集中管理与控制的客户服务器模式,使网络成员享有自由、平等、互联的权力。

对等网络(Peer-to-Peer network,P2P):分布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采用对等计算模式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服务)。每个节点在行为上是自由的,在功能上是平等的,在关系上是互联的。所有节点分布式地自组织成一个整体网络,能够极大地提高网络效率,充分地利用网络带宽,发挥每个网络节点的潜能。

对等计算起源于1956年,但由于当时的网络技术条件的限制与网络应用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一直未引起学术、工业与商业界重视,因此,它的发展十分缓慢。

网络应用实践表明: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与技术的流行通常需要一个杀手级的应用(killer application),以一种征服性的力量冲击人们的传统思维。对等网络的杀手锏级的应用则出现在1999年,第一个应用性对等网络Napster,一种音乐下载软件,创造了在半年时间内拥有5000万用户的网络奇迹,向世人展示了对等网络的优异性能和巨大潜力。继Napster之后,又有一系列随着人们耳熟能详的对等网络应用软件,如Gnutella、KaZaA、BitTorrent、eDonkey/eMule、Skype

等,进入了日常网络应用之中,其流量占据Internet总流量的一半以上,已成为改变Internet的新一代网络应用技术

从对等网络的设计思想出发,兼顾已有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出现的时间两方面因素,对等网络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混合式对等网络它是C/S与P2P两种模式的混合结果;

第二代无结构对等网络它以分布、松散的结构来组织网络;

第三代结构化对等网络它以准确、严格的结构来组织网络,并能有效地定位节点和数据。

对等网络与已有的TCP/IP的关系

对等网络应用与以前讲述的客户/服务器模式、集中式系统与分布式系统等均都是指工作在应用层上的工作方式,而TCP/IP体系的下三层通常采用标准与单一的工作方式,为应用层不同的工作方式提供服务的。

对等网络的核心机制

对等网络是在应用层建立逻辑上的覆盖网络(Overlay Network),它不考虑下面三层是如何工作的,将注意力集中于覆盖网络的设计与优化上。注意覆盖网络中两个节点间的路径序列与其对应在IP网络中路径序列常常是不一致的。(图陈贵海p.5图1.1.4)

对等网络的核心机制是由围绕在一个确定覆盖网络结构上采用某种方法能准确与快速地路由消息和定位数据对象的一系列处理过程组成。

这些处理过程主要如下:覆盖网拓扑结构、分布式散列表、路由和定位、查询和搜索、动态结点算法以及容错性。

例如在有结构的覆盖网络上依靠分布式散列函数(Distributed Hash Table,DHT)能准确与快速地路由消息和定位数据对象。

这个核心机制的不足是语义模糊查询的困难和对动态网络环境中错误行为的容忍性下降。

1.2 对等网络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9-2000):混合结构的对等网络

1999年Shawn Fanning 开发了世界第一个应用性P2P网络软件Napster,它是第一代

P2P网络---混合式P2P体系(Hybrid P2P architecture)中最杰出的代表,向世界传达P2P思想精髓,展现其巨大的潜力。

2000年3月第一个无结构的P2P网络Gnutella诞生于NullSoft公司,揭开无结构对等网络应用的序幕。

与前两个系统主要用于交换文件的应用目的不同,一“自由、安全与匿名”著称的无结构网络-----Freenet问世了,其目的是共享Internet上的计算机资源。实际上,它是一个不受限制、不受审查得信息发布与获取平台。

还有kaZaA、eDonkey等系统。

2000年,著名出版人O’Reilly组治疗一次意义重大的P2P峰会。2000年8月Intel公司宣布成立P2P工作组,IBM,HP等公司纷纷加入其中。2002年Intel公司发布了基于.NET基础架构的P2P Accelerator Kit (P2P加速工具包)和P2P安全API软件包,从而使人们能在微软环境下迅速地建立P2P安全Web应用。IBM与HP利用P2P技术共同推出了开放存储系统,使用户可以方便地从用户硬盘向服务器上复制数据。HP公司还基于P2P技术的对等网网络打印机。

第二阶段(2001-2003):无结构的对等网络

此阶段结构化的P2P体系的对等网络出现,其典型结构有:Chord、CAN、TapeStry,CFS、OceanStore、PAST等。2004年Ray Ozzie创立了Groove公司,开发了Groove Virtual Office(虚拟办公室),其目标是利用P2P技术营造一个Internet协同办公平台。2002年5月Merkur 继承eDonkey的主要功能,开发了eMule系统,获得了比eDonkey系统更好的性能。2002年10月,新一代混合式P2P网络Bit Torrent(BT)推出,它基于文件的分散式服务器,将共享同一个文件的用户组成一个独立的子网。

2003年,商业上诞生了一颗璀璨的新星---Skype公司,它是全球第一家基于P2P技术的及时通信公司。它采用P2P技术为用户提供免费或廉价的语音通话服务,使用端到端的加密技术保证通信的安全可靠。

微软公司开发了windows XP P2P 软件开发包,使用户能在XP上编写P2P应用程序。

第三阶段(2004-2006):结构化的对等网络

2004年,在IPDPS会议上基于CCC拓扑的Cycloid常数度P2P模型被提出,它兼有常数度、超立方体、环形等多种属性,可看成是对此前诸多结构化P2P模型的一个总结。从Cycloid的提出可以看出,P2P网络的主要问题、核心机制、整体架构已形成,人们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已达成共识,下一步的工作应该主要放在更具体、更高效、更实用的方面。例如将各种不同P2P系统,像web应用那样整合起来,甚至将P2P与Web整合起来。

1.3 对等网络特征

自由、平等与互联是对等网络的主要特征。

自由——节点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

平等——节点无主次之分。

互联——节点可依据某种关系与其它节点建立逻辑连接,从而构成应用层覆盖网络。

对等网络区别于其它系统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如下

网络拓扑结构严格该网络在网络应用层构建了一个有严格拓扑结构的覆盖网。该结构对对等网络功能的实现具有基础意义。常见的结构有:星型结构、随机图结构、双层结构、带玄环结构、超立方体结构、多维空间结构、蝴蝶结构及CCC结构等。

节点和数据对象位置确定通过基于一致散列函数提供物理网上的节点与数据到覆盖网上的节点与数据映射,并在覆盖网上实现节点与数据对象的某种关联,这对结构化的对等网络来说,它能保证准确定位到节点与数据上。

高效路由任意两个节点间的定位所需的覆盖网络的路由跳数的典型值为TTL(对无结构网络)或LogN(结构化网络),其中TTL为跳数限制,N为覆盖网络中节点的个数。注意:覆盖网与物理网的互联拓扑结构的不一致,实际IP 路由跳数会高于覆盖网路由跳数,但仍可控制在LogN的常数倍范围内。

负载均衡由于采用一致散列函数,所有的节点都大致均匀地分布在网络结构上,所有的数据都大致均匀地分布在已存在的节点上。

容错与动态自适应采用冗余和周期性检测等方法,处理覆盖网上节点的增删与这些节点上存放数据的调整,数据对象的增删。

行为的自由与匿名性因采用一致散列函数,它将用户信息与数据对象信息映射到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数值标识(ID),这个标识惟一代表了用户和数据,由于安全散列函数的单向性和抗冲突性,不可能从此ID破解出它所代表的信息,P2P网络上用户是匿名的。

1.4 对等网络优点

网络工作效率高C/S模式是基于集中控制的,存在一个网络工作效率的中心节点。P2P模式采用非集中处理结构,不存在一个网络工作效率的中心节点。它在网络应用层构建了一个有(严格)拓扑结构的覆盖网络。采用一致性散列函数(Consistant hashing)将网络节点和数据对象高效、均匀地映射到覆盖网络中,

使得它有很高的路由效率(查找时间约为logN)。

充分利用网络带宽C/S模式是基于集中控制的,网络带宽受服务器性能和客户端的数量限制。P2P模式中任意对等节点间平等地互联、自主的交换信息中不受其它节点控制,数据传输速率只取决于网络带宽,因此,它能充分利用网络带宽。

发挥每个网络节点的潜力C/S模式中几乎所有的计算任务都在核心节点――服务器上执行。P2P模式中将网络的核心从服务器转变为每一个网络节点,数据分散地存储在所有的节点上,计算任务由各个结点分布、协同地完成,每个节点都是网络的主体。

高可扩展性C/S模式当网络结点总数增加时,服务器负载也会随之线性地增加,其服务性能也会随之降低。P2P模式中当网络结点总数增加时,随之增加的通信量被更多的节点所分担,每个节点承担的负载并不会增大太多,也不需要增加额外设备且P2P网络路由跳数的增量非常少。

容错性强由于网络的动态变化,网络上节点的动态增删与数据对象的动态增删会使网络节点的状态变的陈旧,与实际网络应有的状态不一致,进而影响网络工作效率。采用冗余和周期性检测等方法,处理这种情况。

1.5 对等网络的应用

文件共享

系统名称功能

Napster

Bit Torrent

Gnutella

Fast Track/KaZaA

eDonkey/eMule

Freenet

Maze

多媒体传输

系统名称功能

Skype

PeerCast

AnySee

Mercora

PPLive、TvAnts、

CCIPTV、QQ

实时通信

系统名称功能

QQ

PoPo

MSN Messenger

ICQ

Jabber

Google Talk

协同工作

系统名称功能

Groove

分布式数据存取

系统名称功能

CFS

PAST

OceanStore

Granary

分布式计算

系统名称功能

GPU

SETI@Home

Entropia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4900571.html,

P2P搜索引擎

系统名称功能

Pandango

PAST

OceanStore

Granary

其它应用

系统名称功能

TinyP2P

Hamachi

迅雷基于P2P技术的多源

下载工具,主要作为

Web插件集成到Web

浏览器中。

JXTA Sun公司提供的一个

开放、通用互操作的

P2P 开发平台

Bayeux

UC berkely 开发的P2P 多播应用

SCRIBE Microsoft Research 开

发的通用、可扩展的

组通信和事件发布系

统,提供应用层多播

和任意播

SQUIRREL Microsoft Research 开

发的分布式协同Web

缓存,似的用户Web

浏览器能共享缓存。

二、 P2P 网络的核心工作机制

覆盖网拓扑结构 适当拓扑结构有利于P2P 应用可靠、稳定、有效地工作。

分布式散列表它是P2P网络的一个核心设施,完成节点和数据对象在覆盖网中的位置映射,还能提供匿名性功能。

路由和定位

定位是确定节点和数据对象位置的过程。

路由是实现定位的基本步骤,其作用是将信息送到离目的地更近的节点。

路由与定位的方式取决于覆盖网拓扑结构和路由表结构。

路由与定位的方法和计算复杂度

混合结构:一次请求和响应法

计算复杂度O(1);

无结构:泛洪法、扩展环、随机法、超节点路由和导向路由法,

计算复杂度限制在TTL之内;

结构化:分布式局部性的贪心路由算法

算法计算复杂度O(logN);

查询和搜索

查询是指根据制定的内容来定位,内容可以是节点名或数据对象名。查询与定位同义。

搜索是指模糊查询,即根据设定的内容,如指定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定位与这些内容相关的一系列结果。

查询和搜索的方法

无结构对等网络的路由和定位方法:

随机走法、导向搜索、基于相似内容组的搜索。

结构对等网络的路由和定位方法:

关键码搜索(散列法)和语义搜索分。

动态结点算法

如何处理节点的加入、离开和失效方法,使网络能够有效地工作。

混合结构的动态节点算法:

有服务器集中处理节点的动态性,一次请求和响应法,计算复杂度O(1);

无结构对等网络的动态节点方法:

PING-PON法、KaZaA法;

结构对等网络的路由和定位方法:

Chord法、Pastry法和CAN法。

容错性

对失效节点的容错性,也称为“自适应”。

常用的方法是冗余法和周期性检查。

三、对等网络工作原理

3.1 混合结构对等网络工作原理

我们以典型的Napster网络为例,说明这种结构网络的工作原理。

混合结构对等网络Napster结构由两部分组成:Napster网站+Napster用户。

Napster网站是一个服务器群,每个服务器保存一部分用户的共享文件索引信息,所有的服务器以全连接的形式互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多文件索引信息”服务器,以整体向网站外Napster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对每一个用户而言,他访问的是同一个服务器。

Napster用户将他愿意与其他用户共享的文件信息发送给一台服务器,该服务器记录这些信息及该用户的位置,并将它们做成一条索引,添加到原有的索引表中。

当用户要查询一个文件时,首先将“查询”消息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的服务器,该服务器收到这个“查询”后,与其它服务器协作处理这个查询,处理完毕后将“回复”消息返回给那个用户,这条消息中包含一个表,列有所查到的所有匹配的索引。用户收到“回复”消息后,在表单中选择想要的文件。然后,根据所选文件索引中对应的位置,直接到那个用户主机上下载文件。

Napster网站一方面维护用户的共享文件索引,另一方面监控系统中每个用户的状态,如跟踪记录用户的连接带宽、接入的时间及掉线情况等,这些信息对服务器保证文件索引的时效性和用户选择哪些存放信息的用户建立连接十分重要。

3.2 无结构对等网络工作原理

我们以典型的Gnutella网络为例,说明这种结构网络的工作原理。

与Napster结构所不同,Gnutella所采用的对等网络结构中只有一种节点,称为对等实体(peer),它既是服务器,又是用户。即它既能向其它Peer点发送查询请求并获得查询结果,又能接受其它Peer发的查询请求并将查询结果或返回给请求者或将此请求路由给其它

Peer。另外,每个Peer还负责监控网络局部的通信状态,相互协作以保证整个网络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这种结构的网络连接是由每个Peer所保存的“邻居节点”信息确定的,有一个邻居节点就对应有一条边。

网络上用户通过一个Gnutella中的“众所周之”的节点(自举节点,入口节点)接入Gnutella网络中的。

该协议设有三种消息:成员组消息(PING,PONG),查询消息(QUERY,QUERY RESPONSE)以及文件传输消息(GET,PUSH)。

该协议通过有限泛洪方式来维持节点与数据的时效性的。

3.3结构化对等网络工作原理

我们以典型的Chord网络为例,说明这种结构网络的工作原理。

Chord 是最简单、最精确的环形P2P模型,它是基于带弦环拓扑结构的分布式散列表(DHT)构建于的P2P 网络。

若将Chord 看成是一个分布式散列表,它的功能是将节点和数据对象映射到覆盖网中。在一个有N个节点的网络中,Chord 基于安全的一致性散列函数来分配节点ID和对象ID,每个Chord 节点保存O(logN)个其他节点的信息,查找数据对象需要的覆盖网路由跳数也是O(logN)。当有节点加入或离开网络时,为了维持网络结构、保持自适应性所需要的消息数也在O(log2N) 复杂性上。

当有新节点P加入时,依P节点的标识符的值在环上选择适当的位置,将它后继节点上存储的数据对象标识移至P节点上。

当有旧的节点Q离开时,原来由Q节点存储的数据对象标识,全部移至Q的后继节点上。

它具有几乎最优的路由效率、确定性的对象查询、负载均衡高及扩展性以及良好的容错性与自适应。若将Chord看成是一个P2P网络,那么它是一个基于带弦拓扑结构的分布式系统,提供数据对象的存储、查询、复制、缓存以及在它之上还可以架构更高层次的分布式数据存取系统CFS( cooperative file system)

3.3.1 Chord 环结构的构建

Step1 生成节点和关键字标识符

利用安全散列函数(如SHA-1)对给定的每个网络节点和每个数据对象分配唯一

的ID。Node_ID=H(node属性),Node属性={节点IP地址、端口号、公钥、随机数或他们的组合}。Object_ID=H(object 属性),Object属性={数据对象的名称、内容、长度发布者或者他们的组合}

H是散列函数,其值长度m(位数)应足够大(一般为160位,这就保证了所产生的ID 几乎不可能出现重复,所以认为标识是唯一的。

Step2 形成节点环

按节点标识符值从小到大排列,以顺时针方向将各节点标识符放置一个环上(每个节点占据2m-1个位置中的某一个)。每个节点有其后继,节点标识符n的后继是环上紧随n(其值大于n的)的第一个节点,记为n.successor。

Step 3. 将数据对象的标识符放到环中适当节点(位置)上

将数据对象k以顺时针方向放入环中节点标识符值大于等于该数据对象标识符的那个节点上(注意,该节点的标识符值可能等于数据对象标识符的值),该节点又被称为数据对象k的后继,记为successor(k),successor(k) n,数据对象k的后继就是存储数据对象k的节点。

例设有一散列函数H的hash值二进制的位数为m=3,当前有3个节点的节点标识符分别为0、1和3,有3个数据的数据对象标识符分别为1、2和6。试利用Chord构造算法构造Chord环结构?

解采用Chord构造算法构造Chord环结构如图所示:

按节点标识符值从小到大排列,以顺时针方向将各节点标识符放置一个环上(每个节点占据2m-1个位置中的某一个),本题将0,1,3放入相应的位置上去。

将数据对象k以顺时针方向放入环中节点标识符值大于等于该数据对象标识符的那个节点上。

对于k=1的数据对象,因k只能存入节点标识符值大于等于k的节点上,由于节点标识符值为1的节点存在,故将k=1数据对象存入节点1上。

对于k=2的数据对象,因k只能存入节点标识符值大于等于k的节点上,由于节点标识符值为2的节点不存在,故将只能将k=2数据对象存入大于节点2以后的第一个实际存在节点上,即只能存入第3号节点上。

对于k=6的数据对象,由于节点标识符值为6的节点不存在,故将只能将k=6数据对象存入大于节点6以后的第一个实际存在的节点上,即第0号节点上。

3.3.2 Chord环结构的动态演变

Step1.当有新节点P加入时,依P节点的标识符的值在环上选择适当的位置,再将它后继节点上存储的数据对象标识移至P节点上。

Step2.当有旧的节点Q离开时,将原来由Q节点存储的数据对象标识,全部移至Q的后继节点上。

3.3.3 基于Chord环结构的查询

考虑由N个节点组成的Chord环,有两种查询方法。

方法一:设每个节点都知道整个网络中的节点的关键字的信息,即每个节点都维护

O(N)个大小的路由表。若给定一个关键字,查询的时间复杂度为O(1)。缺点是当网络规模很大时,维护节点上路由表的代价太大而变得不能实用。

方法二:若环中每个节点只知道其后继节点的信息,即每个后继只维护一个后继节点的路由表,若给定一个关键字,查询将沿着其后继节点遍历环,查询的时间复杂度为O(N),该方法的优点是可维护性好,缺点是查询速度慢。

这两种方法在网络规模很大时效率低,为此人们又综合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提出了Chord查询方法。设环上每个节点维护少量的路由表项,路由表呈现两个特点:它只知道距离本节点近的一些节点信息;其二是它不能直接找到数据对象k的后继(存放对象k的节点)。

对给定的查找数据对象k,求数据对象k的后继节点,即存放数据对象k的节点。

查找处理思想针对节点n提出的查询数据对象k的请求,通过将k与节点上路由表中每个指针的间隔区间相比教(匹配),在路由表中找到一个比自己(节点n)离数据对象k近的节点j,然后,再在节点j上的路由表中找到一个比自己离数据对象k更近的节点i,如此递归下去,最终结果是在k的后继节点上找到k并将这个节点标识符返回给提出查询请求的节点,或者是查询无结果。

如何构造路由表才能支持数据对象的查询呢?

构造Chord环中节点的路由表

设某节点在环上节点标识符为n, m为节点标识符和数据对象标识符的位数(采用二进制),每个节点的路由表(指针表)的容量为m。每一表项或指针项共有5列,其表结构如

下:

第一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上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它指向环中一个节点标识值为(n+2k -1) mod 2 m (1≤k≤m )的节点,它是以顺时针方向距节点标识符n的距离至少为2k-1的第一个节点,记为n.finger[k].start(或n.finger[k].node ,或n.successor);

第二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上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到第k+1指针所指向的节点所构成的节点标识符区间。该区域主要用于检查数据对象标识是否存放在此节点区域中的;

第三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上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的后继节点,即≥n.finger[k].start的第一个节点;

第四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上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的实际存在的后继节点,记为n.finger[k].node,即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的第一个实际存在的后继节点;

第五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标识符的前驱节点,predecessor(n.finger[k].node)。

例:设Chord环的Hash函数位数=3,若有三个节点,经过Hash处理后节点标识符ID 分别为0、1、2,试构造这三个实际存在节点的路由表(徐P.133,图5-4)。

解:因m=3,故Chord环上最多8个节点。依题意,目前环上只有3的节点。按照Chord环节点路由表计算方法

第一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上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指向环中一个节点标识值为

(n+2k-1) mod 2 m (1≤k≤m )的节点,它是以顺时针方向距节点标识符n的距离至少为

2k-1的第一个节点,记为n.finger[k].start(或n.finger[k].node ,或n.successor);

第二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上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到第k+1指针所指向的节点所构成的节点标识符区间;

第三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上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的后继节点,即≥n.finger[k].start的第一个节点;

第四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上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的实际存在的后继节点,记为n.finger[k].node,即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的第一个实际存在的后继节点;

第五列表示节点标识符n路由表中第k个指针所指向的节点标识符的前驱节点。

对节点0,n=0:

k=1 finger[k].start=(n+2k-1) mod 2 m=(0+21-1) mod 23 =1;

Interval=[ finger[k].start,finger[k+1].start)

=[ finger[1].start,finger[2].start)

=[(0+21-1) mod 23, (0+22-1) mod 23)=[1,2)

Node=(≥n.finger[k].start)=(0.finger[1].start)=1

Successor=(n.finger[k].node)= Successor ( 0.finger[1].node)=1

P redecessor(n .finger[k].node)= P redecessor (0. .finger[1].node)=0 k=2 finger[k].start=(n+2k-1) mod 2 m=(0+22-1) mod 23 =2;

Interval=[ finger[k].start,finger[k+1].start)

=[ finger[2].start,finger[3].start)

=[(0+22-1) mod 23, (0+23-1) mod 23)=[2,4)

Node=(≥n.finger[k].start)=(0.finger[2].start)=2

Successor=(n.finger[k].node)= Successor ( 0.finger[2].node)=3

P redecessor(n .finger[k].node)= P redecessor (0. .finger[2].node)=1 k=3 finger[k].start=(n+2k-1) mod 2 m=(0+23-1) mod 23 =4;

Interval=[ finger[k].start,finger[k+1].start)

=[ finger[3].start,finger[4].start)

=[(0+23-1) mod 23, (0+24-1) mod 23)=[4,0)

Node=(≥n.finger[k].start)=(0.finger[3].start)=5

Successor=(n.finger[k].node)= Successor ( 0.finger[3].node)=0

P redecessor(n .finger[k].node)= P redecessor (0. .finger[3].node)=3

Start interval successor

1 [1,2] 1

2 [2,4 3

4 [4,0] 0

对节点1,n=1:

k=1 finger[k].start=(n+2k-1) mod 2 m=(1+21-1) mod 23 =2;

Interval=[ finger[k].start,finger[k+1].start)

=[ finger[1].start,finger[2].start)

=[(1+21-1) mod 23, (1+22-1) mod 23)=[2,3)

Node=(≥n.finger[k].start)=(1.finger[1].start)=2

Successor=(n.finger[k].node)= Successor ( 1.finger[1].node)=3

P redecessor(n .finger[k].node)= P redecessor (1.finger[1].node)=1

k=2 finger[k].start=(n+2k-1) mod 2 m=(2+22-1) mod 23 =4;

Interval=[ finger[k].start,finger[k+1].start)

=[ finger[2].start,finger[3].start)

=[(1+22-1) mod 23, (1+23-1) mod 23)=[3,5)

Node=(≥n.finger[k].start)=(1.finger[2].start)=4

Successor=(n.finger[k].node)= Successor ( 1.finger[2].node)=3

P redecessor(n .finger[k].node)= P redecessor (1.finger[2].node)=1 k=3 finger[k].start=(n+2k-1) mod 2 m=(1+23-1) mod 23 =5;

Interval=[ finger[k].start,finger[k+1].start)

=[ finger[3].start,finger[4].start)

=[(1+23-1) mod 23, (1+24-1) mod 23)=[5,1)

Node=(≥n.finger[k].start)=(1.finger[3].start)=6

Successor=(n.finger[k].node)= Successor ( 1.finger[3].node)=0

P redecessor(n .finger[k].node)= P redecessor (1.finger[3].node)=4

Start interval successor

2 [2,3) 3

3 [3,5) 3

5 [5, 1) 0

对节点3,n=3:

Start interval successor

4 [4,5) 0

5 [5,7) 0

7 [7, 3) 0

关键字的查询流程

Step1若某节点提出查询请求为k, 则该节点逐项查找本节点的路由表,寻找到距关

键标识符k的后继节点最近的节点j (即k的后继节点的前趋)。这项工作主要是查看关键字k是否可能落入位于路由表中某个表项指针所的节点标识符区间中。

Step2如果寻找到那个节点j是k的后继节点的前趋,则节点j逐项在本节点的路由表继续寻找关键字k的后继节点。

Step3循环,直到新节点发现关键字k的后继节点就是新节点本身,然后将新节点本

身标号返回给提出查询请求的节点。

查找处理流程:

①输入某节点提出查询请求,记为k;

②在该节点上逐项查找本节点的路由表,具体通过将k与节点上路由表中每个指针

的间隔区间相比较(匹配),寻找到离关键标识符k的后继节点最近的节点;

③判断节点是否是k的后继节点的前趋,若是转②,否则转④;

④判断k的后继节点上是否存有数据对象k,若有,置查找成功标志,向查询请求

提出节点发送新节点标识符。否则,置查找失败标志,向查询请求提出节点发送

失败标志;

⑤结束

算法流程:查询请求节点n寻找id的后继(id所存放的位置)

find_successor(id) // 寻找对象id的后继节点

{ n’ = find_ predecessor(id) ; // n’表示远程节点

return n’.successor ;

}

find_ predecessor(id) //寻找环上最终可以到达对象id位置的前驱节点

{ n’ = n;

While ( id ∈( n’, n’.successor) )

n’= n’.closet_ preceding_ finger(id);

return n’;

}

closet_ preceding _finger(id) // 在节点自己的路由表中,从前往后找到在id并且与id最

近的节点

{ for i = m down to 1

if ( finger[i].node∈(n., id) )

return finger[i].node;

return n;

}

例假定Chord环的Hash函数位数=3。有三个节点,经过Hash处理后节点标识符ID分别为0、1、2。有三个关键词,经过Hash处理后节点标识符ID分别为1、2和6,它们分别被映射到环上的1,2,0节点上。当前环上这三个实际存在节点的路由表如图所示。求解:(1)若在节点3上,查询k=1的关键字,试给出查询过程?

(2)若在节点3上,查询k=4的关键字,试给出查询过程?

解:(1) k=1时,在节点3上逐项查找路由指针。由于数据对象k(=1)只能存入节点标识符值大于等于1节点,故从节点3的路由表中的第一个表项开始,判断K=1∈n.finger(i).Int, 如是,跳到3.finger(i).succ表示的节点上继续查找,即跳到节点0上继续查找。

判断节点0上的数据对象是否等k(=1),不等,则又从节点0的路由表中的第一个表项开始,判断K=1∈0.finger(i).Int, 如是,跳到0.finger(i).succ 表示的节点上继续查找,即跳到节点1上继续查找。

判断节点1上的数据对象是否等k(=1),相等,则将查找到的信息传给节点3.

(2)k=4时,在节点3上逐项查找路由指针。由于数据对象k(=1)只能存入节点标识符值大于等于节点,故从节点3的路由表中的第一个表项开始,判断K=1∈n.finger(i).Int, 如是,跳到3.finger(i).succ表示的节点上继续查找,即跳到节点0上继续查找。

判断节点0上的数据对象是否等k(=4),不等,则又从节点0的路由表中的第一个表项开始,判断K=1∈0.finger(i).Int, 如是,跳到0.finger(i).succ 表示的节点上继续查找,即跳到节点1上继续查找。

判断节点1上的数据对象是否等k(=4),不等,则又从节点1的路由表中的第一个表项开始,判断K=1∈0.finger(i).Int, 如是,跳到1.finger(i).succ 表示的节点上继续查找,即跳到节点3上继续查找。

判断节点3上的数据对象是否等k(=4),不等,则又从节点3的路由表中的第一个表项开始,判断K=1∈0.finger(i).Int, 如是,跳到3.finger(i).succ 表示的节点上继续查找,即跳到节点0上继续查找。

(完成)

问题

简述P2P计算模式与C/S计算模式的区别?

简述结构化P2P模型Chord的主要处理思想。设有一散列函数H的hash值(二进制)的位数m = 3,现要建立一个Chord环并进行查找,当前有3个数据对象11,25,68,其经散列函数H处理后的数据对象标识符为1,2,6,请将数据对象标识符散列到由节点标识符构成的环状P2P网络结构中,并注明每个节点的路由表。

简述P2P网络的核心工作机制。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PSE:分组交换设备 PAD:分组装配、拆卸装备 NCC:网络控制中心 FEP:前端处理机 IMP:接口信息处理机 PSTN:电话交换网 ADSL:非对称用户环路 DDN:数字数据网 FR:帧中继 ATM:异步转移模式 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 VOD:电视点播 WAN:广域网 LAN:局域网 MAN:城域网 OSI:开放系统互连基本模型 ITU:国际电信联盟 IETF:英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第2章 1.说明协议的基本含义,三要素的含义与关系。 答: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就称为协议。协议三要素: (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3.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模型的理由是什么?有何好处? 答: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子系统,然后“分而治之”逐个加以解决,这种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手段。分层就是系统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 分层结构的好处在于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相对简单而且易于实现和维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分层结构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6.请比较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异同点。 答:面向连接服务和电话系统的工作模式相类似。数据传输过程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的节点的地址。面向连接数据传输的手法数据顺序不变,传输可靠性好,需通信开始前的连接开销,协议复杂,通信效率不高。 无连接服务与邮政系统的信件投递过程相类似。每个分组都是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的地址,各分组在通信子网中是独立传送的。数据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的现象。可靠性不是很好,通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 9.试比较OSI/RM与TCP/IP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而且两个模型中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个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不同点:(1)OSI模型有七层,TCP/IP是四层,它们都有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但其它的层并不相同。 (2)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范围有所不同。 第3章 3.请说明和比较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3种常用介质的特点。 答:双绞线:由螺线状扭在一起的两根、四根或八根绝缘导线组成,线对扭在一起可以减少相互间的辐射电磁干扰。双绞线是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可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传输。 同轴电缆:也像双绞线一样由一对导体组成,但它们是按“同轴”形式构成线对。最里层是内芯,向外依次为绝缘层、屏蔽层,最外是起保护作用的塑料外套,内芯和屏蔽层构成一对导体。适用于点到点和多点连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程答案

第一章 按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可以划分为哪几类?广播通信信道子网的拓扑与点到点通信子网的拓扑. 一个计算机网路由哪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若干个主机,它们向各用户提供服务;2)一个通信子网,它由一些专用的结点交换机 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3)一系列的协议,这些协议是为在主机之间或主机和 子网之间的通信而用的。 第二章 2.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传输介质各有什么特性?如何选择传输介质的特性主要有传输输率(和带宽有关)、传输距离(和衰减有关)、抗干扰能力以及安装的难易和费用的高低等几项,选择时要根据实际使用场合,综合上述因素进行考虑。如要求传输速率高,可选用电缆;要求价钱便宜,可选用双绞线;要求在不适宜铺设电缆的场合通信,可选用无线传输等。下述的特性比较可以总结出每种传输介质的特点,便于在实际中选择使用。典型的传输速率:光缆100Mbps ,同轴电缆10Mbps ,屏蔽双绞线 16Mbps ,双绞线10Mbps ,无线介质小于10Mbps 。传输距离:光缆几千米,同轴粗缆500 米,同轴细缆185 米,双绞线100 米,无线介质也可达几千米。抗干扰能力:有线介质中光缆抗干扰能力最好,非屏蔽双绞线最差。无线传输介质受外界影响较大,一般抗干扰能力较差。安装:光缆安装最困难,非屏蔽双绞线安装最简单。费用:对有线传输介质,其费用的高低依次为光缆、粗同轴电缆、屏蔽双绞线、细同轴电缆、非屏蔽双绞线。无线传输介质中,卫星传输最昂贵。 4.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 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2)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的某一电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 平的电压表示何意4 )规程特性,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代码4741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原理笔记1(可以用作考条)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四个发展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 我国三大网络: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未来发展趋势:宽带、全光、多媒体、移动、下一代网络。 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软/硬件资源共享、用户间信息交换。(1)硬件资源共享:可以在全网范围提供对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等昂贵设备的共享,使用户节省投资,也便于集中管理和均衡分担负荷。(2)软件共享:允许互联网上的用户远程访问各类大型数据库,可以得到网络文件传送服务、远地进程管理服务和远程文件访问服务,从而避免软件研制上的重复劳动以及数据源的重复存储,也便于集中管理。(3)用户间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各地的用户提供强力通信手段,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和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办公自动化、远程教育、电子银行、证券及期货交易、企业网络、智能大厦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拓扑结构:星形、总线形、环形、树形、混合形、网形。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 按覆盖范围: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按传输技术:广播方式网络、点对点方式网络。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U(国际电信联盟),IETF(因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第二章 网络协议: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网络协议由三个要素组成:语义、语法、时序关系。 分层:将一个复杂的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 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协议的集合 面向连接服务:开始时建立连接,传输时不用携带目的节点的地址。 无连接服务:开始时不需建立连接,每个分组都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地址,不同分组可能选择不同路径达到目的节点,节点接收到的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丢失的现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OSI/RM: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主机-网络层、互联层、传输层、应用层。 ORI/RM与TCP/IP的比较: 共同:1,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2,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层功能大体相似。 不同:1,OSI有7层,TCP/IP有4层。TCP/IP网络层提供无连接通信,传输层支持2种。OSI网络层支持2种,传输层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第三章 物理层定义: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 DTE::数据终端设备,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联网设备或工作站的统称,如计算机、终端等。 DCE:数据通信设备,为用户提供入网连接点的网络设备的统称,如调制解调器。 物理信道的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计算机网络原理试题和答案解析1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计算机网络原理试卷 (课程代码04741)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l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关于ARPANET表述错误的是A A.ARPANET是一个开放式的标准化网络 B.ARPANET被人们公认为分组交换网之父 C.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D.ARPANET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网内计算机能够资源共享 2.智能大厦及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基础设施是C A.高速的通信网络系统B.通信自动化 C.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D.楼字自动化 3.下列关于星形拓扑结构的优点表述错误的是B A.控制简单B.中央节点的负担较轻 C.方便服务D.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 4.在网络的交换方式中被称为包交换方式的是D A.电路交换B.报文交换 C.虚拟交换D.分组交换 5.OSI参考模型所含的三级抽象中不包括C A.体系结构B.服务定义 C.实现描述D.协议规范 6.TCP/IP是一组协议的代名词,一般来说TCP提供B A.应用层服务B.传输层服务 C.网络层服务D.物理层服务 7.下列传输介质的特性中,说明信号调制技术的是B A.物理特性B.传输特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知识点大全

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1)以单台机为中心的远程联 机系统,构乘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2)多个主机互联,各主机相互独立,无主从关系的计算机网络;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4)网络互联与高速网络。 3.逻辑构成: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4.因特网是在原有ARPAnet技术上经过改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 对任何计算机开放,只要遵循TCP/IP 的标准并申请到IP地址,就可以通过信道接入Internet。TCP/IP传输控制协议(TCP)/互联网协议(IP) 5.电话、有线电视和数据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网络(三网合一) 6.计算机网络定义: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并具有独立计算能力的 计算机系统经过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相互联接,在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通信软件的控制下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的集合。 7.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构成(概念上讲) 8.网络软件可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 9.分类: a、按传输技术:广播式网络、点一点式网络(星型、树型、网型) b、按分布距离: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 c、拓扑结构: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网状结构 10.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s)

11.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 12.带宽:“高数据率”的同义词,单位是“比特每秒“ 13.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比特)/信道带宽(比特/秒)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米)/信道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14.误码率=传错位数/传输总位数 15.网络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定、约束与标准 三要素:1)语法: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和做出的响应。3)时序: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6.层次 N层向n+1层提供服务,n+1层使用n层提供的服务。 17.层次模型各层的功能 (1)物理层:单位:比特 物理层的作用是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原始的数据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单位:帧 相邻网络节点的信息流动 (3)网络层单位:分组 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路由选择问题 (4)传输层单位:报文 第一个端对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 (5)会话层(6)表示层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基础知识(复习用)

js1.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许多计算机系统或设备连接起来,按某种谢雨进行数据通信,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使用目的可分为公用网、专用网和利用公用网组建的专用网;按交换方式可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按网络拓扑结构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形、树形和混合型;按网络的地理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增加可靠性和实用性;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集中式管理;综合信息服务。 4.网络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5.网络协议的定义:保证网络中的各方能够正确、协调地进行通信,在数据交换和传输中必须遵守事先规定的准则,这些准则必须规定数据传输的格式、顺序及控制信息的内容,这个准则为网络协议。 6.网络协议由3要素组成:语法、语义、时序。 7.常见的协议由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 第二章 1.被传输的二进制代码成为数据。 2.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信号表示形式。 (以下非重点- -) 3.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通信模型:产生和发送信息的一段叫信源,接受信息的一端叫信宿。信源与信宿通过通信线路进行通信,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也将通信线路称为信道。 4.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模拟信号的系统称为模拟通信系统,而传输数字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5.模拟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宿预计噪声源组成信源所产生的原始模拟信号一般经过调制再通过信道传输。到达信宿后,通过解调器将信号解调出来。 6.数字通信系统由信源、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道译码器、信源译码器、信宿、噪声源以及发送端和接收端始终同步组成。、

网络基本概念(一)

网络基本概念(一) (总分:9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50.00) 1.组建一个星形网络通常比组建一个总线型网络昂贵,是因为________。 (分数:1.00) A.星形集线器非常昂贵 B.星形网络在每一根电缆的末端需要昂贵的连接头 C.星形网络接口卡比总线型接口卡昂贵 D.星形网络较之总线型需要更多的电缆√ 解析: 2.网络协议精确地规定了交换数据的________。 (分数:1.00) A.格式和结果 B.格式和时序√ C.结果和时序 D.格式、结果和时序 解析: 3.在下列传输介质中,________的抗电磁干扰性最好。 (分数:1.00) A.双绞线 B.同轴电缆 C.光缆√ D.无线介质 解析: 4.关于因特网,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分数:1.00) A.用户利用HTTP协议使用WEB服务 B.用户利用NNTP协议使用电子邮件服务√ C.用户利用FTP协议使用文件传输服务 D.用户利用DNS协议使用域名解析服务 解析: 5.下列有关网络拓扑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 (分数:1.00) A.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结点间的分布形式 B.目前局域网中最普遍采用的拓扑结构是总线结构 C.树形结构的线路复杂,网络管理也较困难√ D.树形结构的缺点是,当需要增加新的工作站时成本较高 解析: 6.在网络环境下,每个用户除了可以访问本地机器上本地存储之外,还可以访问服务器上的一些外存,这种配备大容量的海量存储器的服务器是________。 (分数:1.00) A.文件服务器 B.终端服务器 C.磁盘服务器√ D.打印服务器 解析: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实习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实习报告 很快的,署假又过来了,面对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想着刚刚过去的最后一个署假,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是感慨,印在脑海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的深,真的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伴着时间,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不可能从真实的两面去看清它,只是经意不经意的感受着有种东西在过去,也许更适合的只有那句话:时不待我,怎可驻足。 署假期间,我在广东东莞的一家电脑公司做教师,主要是教那些比较简单实用的办公软件,本来开初都没想到自己一个学英语专业的竟会去做电脑教师,于是真的觉得老师那句话的实在,在学校,学到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一种有用的贮备,虽然在平时看来学的很多东西总感觉与自己的想象很遥远,但说不不定就在某一刻显现出来。这也许就是有些师哥师姐说的在工作过程中总觉那些东西在学校见过,但却己经忘了,擦肩而过。想起这,真的得感谢在校期间学的那些本专业的那些另外的知识。 两个月,短短的两个月,说不上是每一份经过都会成为内存,但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确实是感慨。 以前也想过,学我们英语专业的,也许以后最起码存在那种机会去走向讲台,所以,这短短的两个月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煅练,而且,专门机构统计的现在的毕业生出来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做与自己专业相符的

工作,因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都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对自己要求,把手上的活,当做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老板常常强调的就是每个员工都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事,我也觉得这是以后无论做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收到的要求。因为公司的员工都是即训上岗,所以,一直没有又休,而且在工作期间最大的体会就是,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是一名授课者,最大的考验就是耐心,有的时侯,一个问题还得重复很多遍,这个时侯,就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它,而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去感受,慢慢的但有了分冷静的习惯,这也是在这很短的工作中得到的很大的体会。 在工作之余,我还经常出到外面去看看,也算是一种见识,东莞是一个新起的城市,但它却己走在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前端,在这种地方,看得到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挑战,有时会把自己与那些出入写字楼的同样年轻的人比较,心里真的感受到那很明显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时一日而起,所以,出到外面,一个正确的心理定位但显得格外重要,不然,常常因为比较把自己看得很不平衡,而迷失自己的方向,那些在我们前头的人们,可以当作是榜样,但不可过多的去计较,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应该有一个很明了很中性的认识,不能过于攀比,更不可自以为是。 因而。结束工作的时侯,心里就有一种很渴望的感觉,明白了自己与社会所需的要求,因为现在毕业求职职,特别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考试习题

1.1选择题 1、树型拓扑是(B )的一种变体。 A.总线型拓扑 B. 星型拓扑 C. 环型拓扑 D. 以上都不是 2、TCP/IP中的TCP对应于OSI/RM的(C )。 A. 数据链路层 B. 网络层 C. 传输层 D. 会话层 3、在OSI 模型中,第N层和其上的N+1层的关系是(A )。 A. N层为N+1层服务。 B. N+1层在从N层接受的信息前增加了一个头 C. N层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 D. N层对N+1层没有任何作用 4、具有中心结点的网络拓扑属于(B )。 A. 总线型拓扑 B. 星型拓扑 C. 环型拓扑 D. 以上都不是 5、OSI参考模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有(C )。 A.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物理层 B.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网络层、传输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C.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D. 应用层、会话层、传输层、物理层 6、在(C )结构中,一个电缆故障会终止所有的传输。 A. 总线型拓扑 B. 星型拓扑 C. 环型拓扑 D. 以上都不是 7、OSI参考模型是由(D )组织提出的。 A. IEEE B. ANSI C. EIA/TIA D. ISO 8、OSI代表(D )。 A.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 Institute B. Organization for Internet Standards C. Open Standards Institute D.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9、在不划分子网的情况下,IP地址205.140.36.88的(D )表示主机ID。 A. 205 B. 05.140 C. 88 D. 36.88 10、在不划分子网的情况下,IP地址129.66.51.37的(A )表示网络ID。 A.129.66 B.129 C. 192.66.51 D. 37 11、一个B类IP地址最多可以用()来划分子网。 A.8 B. 14 C. 16 D. 22 12、IP地址和它的子网掩码相与后,所得的是此IP地址的(C )。 A. A类地址 B. 主机ID C. 网络ID D.解析地址 1.2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终端,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互相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的覆盖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 3、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 4、试举例4种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中继器。 5、网络互连设备只实现在物理层之间互连称为中继器和集线器,要在数据链路之间互连称为网桥和交换器,要在网络层之间互连称为路由器,网络以上层次之间的互连称为网关。 6、IP地址是由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两部分组成。 7、IP地址190.233.27.13是 B 类地址。 8、B类地址的默认掩码是255.255.0.0 。

第一课 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1课网络基础知识 一、教学内容:网络基础知识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知识。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和硬件。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演示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言 网络是一种信息的来源途径,可能大家还不是很清楚网络中如何获得信息,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网络,看网络究竟是什么?网络有何用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开始讲这节新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网络基础知识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把若干台计算机利用信息传输介质和连接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在相应的网络协议软件支持下,实现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要点:一是网络是计算机有两台或两台以上,二是信息传输介质和连接设备,三是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以上我们简单定义了一下计算机网络,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一般可分为两大类:1、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2、城域网(Metropolian Area Network,简称:MAN)3、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 。局域网,顾名思义,局,小,指在同一建筑物内或地理位置在一定范围内的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网络。比如:一个校园网就是一个局域网,通过局域网,共享系统资源,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效率。而城域网和广域网

的覆盖面积辽阔,通常是以连接不同地域的大型主机系统组成的。当前大多数全国性网络都是广域网,局域网与广域网是以覆盖范围的大小来分的,如将两者相互连接就形成网际网络,简称网际网(network of network)。网际网使网络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扩展,目前最大的全球性网络因特网(Internet)就是一个网际网,现在国内的中国银行国内骨干网、民航售票网等等都是网际网。好,网络的分类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讲: 3、网络的结构形式 网络的结构形式是指网络中各节点(又叫站点)之间的连接方式,下面介绍几种较常见的网络结构。网络的拓扑结主要有星型、环型和总线型等几种:(1).星型结构 星型结构是最早的通用网络拓扑结构形式。其中每个站点都通过连线(例如电缆)与主控机相连,相邻站点之间的通信都通过主控机进行,所以,要求主控机有很高的可靠性。这是一种集中控制方式的结构。星型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处理也较为简便,增加工作站点容易;缺点是一旦主控机出现故障,会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可靠性较差。星型结构如图所示。 (2).环型结构 网络中各工作站通过中继器连接到一个闭合的环路上,信息沿环形线路单向(或双向)传输,由目的站点接收。环型网适合那些数据不需要在中心主控机上集中处理而主要在各自站点进行处理的情况。环型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缺点是环中任意一点的故障都会引起网络瘫痪,可靠性低。环型拓扑结构如图所示。 (3).总线型结构 网络中各个工作站均经—根总线相连,信息可沿两个不同的方向由—个站点传向另一站点。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工作站连入或从网络中卸下都非常方便,系统中某工作站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站点之间的通信,系统可靠性较高,结构简单,成本低。这种结构是目前局部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总线型结构如图所示。 以上3种网络结构是最基本的网络结构形式,实际应用中往往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四)使用校园网 校园网是种最常见的局域网,它是全校师生共同学习资源库和学习园地。下面我们学习使用在校园网中的共享资源,以及如何把自己计算机中有用的、好玩的资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课程名称: 学习中心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

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 15分。作业总分30 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 1分,共15题) 1. 在OSI 参考模型中,在网络层之上的是 A .物理层 B. 应用层 C. 数据链路层 D. 传输层 2. 在OSI 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 _________ A .帧 B. 报文 C. 分组 D. 比特序列 3. 在TCP /IP 参考模型中,与 OSI 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4. 在TCP /IP 协议中,UDP 协议是一种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5. 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 是 A .双绞线 B. 光缆 C. 同轴电缆 D. 无线信道 6. 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数字信号 1、0的方法叫做 A .绝对调相 B. 振幅键控 C. 相对调相 D. 移频键控 7. 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 数据信号时必备的设备是 — A .调制解调器 B. 网卡 C. 中继器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 ,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 1 协议。

0 D. 集线器 &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时间片轮换地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 的一个信号占用,这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这就是 A .频分多路复用 B. 时分多路复用 C. 空分多路复用 D. 频分与时分混合多路复用 9. 设立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条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对网络层无差 错的 A .物理链路 B. 数据链路 C. 传输介质 D. 端到端连接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传输差错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与 I. 随机错 II .连接错 III .突发错 A . I 、 II B. I 、III C. I 、II 与 IV D. III 、IV 11. _______ 在 差错控制方式中,只会重新传输出错的数据帧。 A .连续工作 B. 停止等待 C. 选择重发 D. 拉回 12. 以下的网络分类方法中,哪一组分类方法有误 — A .局域网/广域网 B. 对等网/城域网 C. 环型网/星型网 D. 有线网/无线网 13. 以下不属于协议组成要素的是 A .语法 B. 语义 C. 时序 D. 字符 14. _____ 是指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A. 单工通信 B. 半双工通信 C. 同步通信 D. 全双工通信 15. 误码率是描述数据通信系统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中, _____ 正确的。 A. 误码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传输可靠性的重要参数 .共同构成的。 IV .字符错 在下面这些有关误码码率的说法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 一:名解/填空/选择/判断(我也不知道是啥) 1.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 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连接在一起,按照共同遵循的网络规则,配有相应的网络软件的情况下实现信息交换、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数据:传递(携带)信息的实体 3.信息:数据的内容或解释 4.信号:数据的物理量编码(通常为电编码),数据以信号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5.信道:传送信息的线路(或通路) 6.比特:即一个二进制位。比特率为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即数据传送速率) 7.码元:时间轴上的一个信号编码单元 8.波特(Baud):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波特率为每秒传送的码元数(即信号传送速率)。 9.误码率:信道传输可靠性指标,是一个概率值 10.数字信号:计算机所产生的电信号是用两种不同的电平表示0、1 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 信号,这种电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11.模拟信号:电话线上传送的按照声音的强弱幅度连续变化的电信号称为模拟信号,信号 电平是连续变化的 12.信息编码:将信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方法 13.数据编码:将数据用物理量表示的方法。 14.带宽:信道传输能力的度量。 15.时延:信息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16.时延带宽乘积:某一信道所能容纳的比特数。时延带宽乘积=带宽×传播时延 17.往返时延(RTT):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认所经历的时间RTT ≈2×传播时延 18.通信的三个要素:信源、信宿和信道 19.噪声:任何信道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会对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称为“噪声” 20.数字信道:以数字脉冲形式(离散信号)传输数据的信道。(如ADSL、ISDN、DDN、ATM、 局域网) 21.模拟信道:以连续模拟信号形式传输数据的信道。(CATV、无线电广播、电话拨号线路) 22.数字通信:在数字信道上实现模拟信息或数字信息的传输 23.模拟通信:在模拟信道上实现模拟信息或数字信息的传输 24.串行通信:将待传送的每个字符的二进制代码按由低位到高位的顺序依次发送的方式称 为串行通信 25.并行通信;利用多条并行的通信线路,将表示一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代码同时通过8条 对应的通信信道发送出去,每次发送一个字符代码 26.单工:数据单向传输 27.半双工:数据可以双向交替传输,但不能在同一时刻双向传输(例:对讲机) 28.全双工:数据可以双向同时传输(例:电话) 29.基带传输:不需调制,编码后的数字脉冲信号直接在信道上传送以太网(局域网) 30.频带传输:数字信号调制成音频模拟信号后再传送,接收方需要解调。通过电话网络传 输数据 31.宽带传输:把信号调制成频带为几十MHZ到几百MHZ的模拟信号后再传送,接收方需要 解调。闭路电视的信号传输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答案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B 6.D 7.A 8.B 9. B 10. B 11.C 12. B 13. D 14. D 15.A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什么是局域网?有什么特点? 局域网是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的网络,其分布范围局限在一个办公室、一幢大楼或一个校园内,用于连接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和各类外围设备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它的特点是分布距离近(通常在1000m到2000m范围内),传输速度高(一般为1Mbps到20Mbps),连接费用低,数据传输可靠,误码率低等。 2、检错码和纠错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检错码只能发现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纠错码不但能发现错误,而且还能纠正错误。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该系统又称终端-计算机网络,是早期计算机网的主要形式。它是将一台中央主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50年代初,美国建立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就是将远距离的雷达和其它测量控制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中心计算机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首次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在上述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中,中央计算机负担较重,既要进行数据处理,又要承担通信控制,为了减轻主机负担,60年代研制出了通信控制处理机(CCP)或叫前端处理机(FEP)专门负责通信控制,此外,在终端聚集处设置多路器或集中器(C),用低速线路将各终端汇集到集中器,再通过高速线路与计算机相连。60年代初,此网络在军事、银行、铁路、民航和教育等部门都有应用。 3)计算机-计算机网络:60年代中期,出现了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即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6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所研制的ARPANET网是该网络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于通信系统,使网内各计算机系统间能够共享资源。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在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为今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局域网的兴起和分布式计算的发展:自70年代开始,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价格急剧下降,微机广泛应用,局域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80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英文名称:Technologies &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Network 课程代码041040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概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以及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网络定义、分类、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典型计算机网络、网络研究与发展、局域网基本概论、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高速局域网技术、局域网组网设备、组网方法、结构化布线技术、网络互联技术。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网络原理有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对Internet 体系和相关的常用协议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基础。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分层原理。掌握广播通信技术与点-点通信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路由技术。掌握作为案例学习的Internet 常用协议。掌握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内容 第1 章概述讲课4 学时、上机6 学时 内容: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因特网的概述、组成、发展、类别、性能;网络体系结构。 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理解因特网的概述、组成、发展、类别、性能;掌握网络体系结构。 第2 章物理层讲课2 学时 内容:物理层的概念;数据通信;传输媒体;信道复用技术;数字传输系统;宽带接入技术。 要求:了解信道复用技术、数字传输系统;理解数据通信、传输媒体;掌握物理层概念、宽带接入技术。 第3 章数据链路层讲课4 学时 内容: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点对点协议PPP;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广播信道的以太网;扩展的以太网;高速以太网;其他高速局域网或接口。 要求:了解扩展的以太网、高速以太网、其他高速局域网或接口;理解PPP、广播信道的以太网;掌握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及简答

1.广域网覆盖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的计算机和网络互联起来的网络 2.城域网可以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要,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3.局域网用于有限地理范围(例如一幢大楼),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连的网络。 4.无线传感器网络一种将Ad hOC网络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网络 5.计算机网络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6.网络拓扑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来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结构关系 7.ARPANET 对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计算机网络 8.点对点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或路由器结点的线路 9.Ad hOC网络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无线移动网络。 10.P2P所有的成员计算机在不同的时间中,可以充当客户与服务器两个不同的角色,区别于固定服务器的网络结构形式 1.0SI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0制定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2.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3.通信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 4.接口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5.数据链路层该层在两个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通过差错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 6.网络层负责使分组以适当的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层次。 7.传输层负责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进程通信服务的层次。 8.应用层.0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1.基带传输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 2.频带传输利用模拟通信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 3.移频键控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角频率来表示数据的信号编码方式 4.振幅键控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振幅来表示数据的信号编码方式 5.移相键控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值来表示数据的信号编码方式。 6.单模光纤光信号只能与光纤轴成单个可分辨角度实现单路光载波传输的光纤 7.多模光纤光信号可以与光纤轴成多个可分辨角度实现多路光载波传输的光纤 8.单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9.半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同一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数据 10.全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11.模拟信号信号电平连续变化的电信号 12.数字信号用0、1两种不同的电平表示的电信号 13.外同步法发送端发送一路数据信号的同时发送一路同步时钟信号 14.内同步法从自含时钟编码的发送数据中提取同步时钟的方法 15.波分复用在一根光纤上复用多路光载波信号 16.脉冲编码调制. 将语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方法 1.纠错码让每个传输的分组带上足够的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能发现并自动纠正传输差错的编码方法 2.检错码让分组仅包含足以使接收端发现差错的冗余信息,但是不能确定哪个比特出错,并且自己不能纠正传输差错的编码方法。 3.误码率二进制比特在数据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 4.帧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5.数据链路层协议为实现数据链路控制功能而制定的规程或协议。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整理

1.计算机网络大发展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他的演变可以概括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以及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等四个阶段。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ARPA网标志着目前所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IBM---SNA和 DEC-- DNA 3.三大网络包括: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 4.电话系统由三个主要的部件构成:(1)本地网络;(2)干线;(3)交换局。 5.未来网络发展趋势:有宽带网络、全光网络、多媒体网络、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NGN 6.一个计算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的, 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 资源子网包括主机和终端,他们都是信息传递的源节点或宿节点,有时也统称为端节点。 通信子网主要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7.计算机网络功能表现在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和用户间信息交换三个方面。 8.按拓扑结构类型分类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型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树型拓扑、混合型拓扑及网形拓扑。 9.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考虑的主要因素:(1)可靠性(2)费用(3)灵活性(4)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10. 按交换方式来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 11.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广播方式和点对点方式。 广播式网络中,发送的报文分组的目的地址可以有3类: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采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是点对点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之一。 12.按所采用的传输介质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无线网; 按信道的带宽分为窄宽带网和宽带网;按不同用途分为科研网、教育网、商业网、企业网等。 1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因特网体系结构局IAB。 14.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15.OSI包括了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三级抽象。 16.OSI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数据链路层DL、网络层N、传输层T、会话层S、表示层P和应用层A。 17.通信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18.网络数据传输可靠性一般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保证。 19.TCP/IP参考模型分为4个层次,从上到下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连层、主机—网络层。 20.网络协议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21.层次结构的好处:1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2每一层不必知道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只要知道下一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及本层向上一层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能独立地设计;3每一层次的功能相对简单且易于实现和维护;4若某一层需要作改动或被替代时,只要不去改变它和上、下层的接口服务关系,则其他层次不受其影响。 22.物理层(比特流):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23.数据链路层(帧):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是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24.网络层(组):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分组跨越通信子网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通信子网中进行路由选择。 25.传输层:端到端,即主机—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网络基本概念..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习题: 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答: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利用通讯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又各自具备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⒉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计算机网络具有下述功能: ⑴数据通信。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这是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⑵资源共享。入网的用户可以共享网络中的数据、数据库、软件和硬件资源,这是网络的主要功能。 ⑶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用户可以借助硬件和软件的手段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⑷能进行分布处理。可以把工作分散到网络中的各个计算机上完成。 ⑸可以集中控制、管理和分配网络中的软件、硬件资源。 ⒊计算机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计算机网络都应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若干台主机(Host)、一个通讯子网和一系列的通信协议。 1.主机(Host):用来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各种计算机。 2.通讯子网:用于进行数据通信的通信链路和结点交换机。 3.通信协议:这是通信双方事先约定好的也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这种约定保证了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以及通信子网中各节点之间的通信。 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何含义? 答:网络体系结构:是指用分层研究方法定义的网络各层的功能,各层协议和接口的集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提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相连通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简称OSI/RM。OSI参考模型共分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⒌简述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区别。 答:局域网在距离上一般被限制在一定规模的地理区域内(如一个实验室、一幢大楼、一个校园。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⑴地理范围(小)有限,参加组网的计算机通常处在1~ 2km 的范围内;⑵信道的带宽大,数据传输率高,一般为1~ 1000Mbps;⑶数据传输可靠,误码率低;⑷局域网大多采用总线型、星型及环型拓扑结构,结构简单,实现容易;⑸网络的控制一般趋向于分布式,从而减少了对某个节点的依赖性,避免一个节点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⑹通常网络归一个单一组织所拥有和使用,不受公共网络管理规定的约束,容易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引用,不断增强网络功能。 广域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机器分布范围广,一般从数千米到数千千米,因此网络所涉及 的范围可以为市、省、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nternet。广域网常常借用传统的公共传输(电报、电话)网来实现。数据传输率较低,再加上传输距离远,因此错误率也比较高。网络的通信控制比较复杂,要求联到网上的用户必须严格遵守各种标准和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