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三章 液相色谱法

仪器分析第三章  液相色谱法
仪器分析第三章  液相色谱法

第三章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概述

20世纪的后二十年,LC的应用发展非常迅速。

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高沸点、强极性、热不稳定性、大分子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强有力手段之一。

80年代以来HPLC(到1998年统计)文献量占21%(89年);仪器销售量 25%(12亿)(89年)。

应用领域:拓展得非常广(化工、环保、临床、药品、生命),超过GC。

1.1 液相色谱的适用范围

适合用HPLC分析的样品特点:

A 能制成溶液的有机物;

B 高沸点(400℃及其以上);

C 热稳定性差;

D 相对分子质量大(大于400)。

这样的物质几乎占有机物总数的75%~80%。

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压:液体流经色谱柱时,受到的阻力较大,为了能迅速地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施加高压,一般可150~350×105Pa。

高速:分离所需时间短,载气流速快(1~10mL/min)。

高效:柱效高,可达3万塔板/米。气相柱效为 2000塔板/米。

高灵敏度: 1、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9g,荧光检测器可达10-11g。

2、所需样品少,微升数量级的样品足以进行全分析。

1.3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

按液相色谱法的分类来介绍固定相

1. 液-液分配及离子对色谱固定相

(1)全多孔型担体

由氧化硅、氧化铝、硅藻土等制成的多孔球体;早期采用100μm的大颗粒,表面涂渍固定液,性能不佳已不多见;现采用10μm以下的小颗粒,化学键合制备柱填料;

(2)表面多孔型担体(薄壳型微珠担体)

30~40μm的实心玻璃微球,表面附着一层厚度为1 ~2μm的多孔硅胶。表面积小,柱容量低,故需配灵敏度较高的检测器。目前粒度为5~10μm的全多孔微粒是使用最广泛的高效填料。

(3)化学键合固定相

化学键合固定相: 目前应用最广、性能最佳的固定相;

a. 硅氧碳键型:≡Si—O—C

b. 硅氧硅碳键型:≡Si—O—Si — C 稳定,耐水、耐光、耐有机溶剂,应用最广;

c. 硅碳键型:≡Si—C

d. 硅氮键型:≡Si—N

化学键合固定相的特点:

(1)传质快,表面无深凹陷,比一般液体固定相传质快;

(2)寿命长,化学键合,无固定液流失,耐流动相冲击;耐水、耐光、耐有机溶剂,稳定;

(3)耐水、耐光、耐有机溶剂,稳定;

(4)选择性好,可键合不同官能团,提高选择性;

(5)有利于梯度洗脱;

存在着双重分离机制:(键合基团的覆盖率决定分离机理)高覆盖率:分配为主;低覆盖率:吸附为主;

2.液-固吸附色谱法固定相

种类:硅胶、氧化铝、分子筛、聚酰胺等;

结构类型:全多孔型和薄壳型;

粒度:目前常用5~10 μm的硅胶微粒;

3.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

结构类别:

(1)薄壳型离子交换树脂:薄壳玻璃珠为担体,表面涂约1%的离子交换树脂。

(2)离子交换键合固定相:薄壳键合型;微粒硅胶键合型(键合离子交换基团)。

上述两种树脂按分离特点又可分为两类,即阳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弱酸性)和阴离子交换树脂

(强碱性、弱碱性)。

按离子交换功能团酸碱性强弱分类: 强酸性、弱酸性;强碱性、弱碱性。

由于强酸或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比较稳定,pH值适用范围较宽,因此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应用较多。

4. 空间排阻色谱固定相

(1)软质凝胶

葡聚糖凝胶、琼脂凝胶等。多孔网状结构;水为流动相。适用于常压排阻分离。

(2)半硬质凝胶

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共聚物,有机凝胶;非极性有机溶剂为流动相,不能用丙酮、乙醇等极性溶剂(3)硬质凝胶

多孔硅胶、多孔玻珠等;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大,流动相性质影响小,可在较高流速下使用。

可控孔径玻璃微球,具有恒定孔径和窄粒度分布。

1.4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

1. 流动相特性

(1)液相色谱的流动相又称为:淋洗液,洗脱剂。流动相组成改变,极性改变,可显著改变组分分离状况;

(2)正相色谱——亲水性固定液常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称为正相液液色谱法,极性柱也称正相柱。

反相色谱——若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则称为反相液液色谱,非极性柱也称为反相柱。组分在两种类型分离柱上的出峰顺序相反。

2. 流动相类别

按流动相组成分:单组分和多组分;

按极性分:极性、弱极性、非极性;

按使用方式分:固定组成淋洗和梯度淋洗。

常用溶剂:己烷、四氯化碳、甲苯、乙酸乙酯、乙醇、乙腈、水。

采用二元或多元组合溶剂作为流动相可以灵活调节流动相的极性或增加选择性,以改进分离或调整出峰时间。

3. 流动相的选择

在选择溶剂时,溶剂的极性是选择的重要依据。

采用正相液-液分配分离时:首先选择中等极性溶剂,若组分的保留时间太短,降低溶剂极性,反之增加。也可在低极性溶剂中,逐渐增加其中的极性溶剂,使保留时间缩短。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水(最大) > 甲酰胺> 乙腈> 甲醇> 乙醇> 丙醇> 丙酮> 二氧六环> 四氢呋喃> 甲乙酮> 正丁醇> 乙酸乙酯> 乙醚> 异丙醚> 二氯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最小)

4. 选择流动相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纯度——尽量使用高纯度试剂作流动相,防止微量杂质长期累积损坏色谱柱和使检测器噪声增加。(2)相互作用——避免流动相与固定相发生作用而使柱效下降或损坏柱子。如使固定液溶解流失;酸性溶剂破坏氧化铝固定相等。

(3)溶解度——试样在流动相中应有适宜的溶解度,防止产生沉淀并在柱中沉积。

(4)粘度——溶剂的粘度小些为好,否则会降低样品组分的扩散系数,造成传质速率缓慢,柱效下降。且在同一温度下,柱压随溶剂粘度增加而增加。

(5)与检测器相匹配——流动相同时还应满足检测器的要求。当使用紫外检测器时,流动相不应有紫外吸收。

1.5 影响液相色谱分离的因素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 液体的扩散系数仅为气体的万分之一,则速率方程中的分子扩散项B/U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即: H = A + C u

故液相色谱H-u曲线与

气相色谱的形状不同,

如图所示。

涡流扩散项和传质阻力项与气相色谱法的含义相同。

液体的黏度比气体大一百倍,密度为气体的一千倍,故降低传质阻力是提高柱效主要途径。

由速率方程,降低固定相粒度可提高柱效。

液相色谱中,不可能通过增加柱温来改善传质。恒温。

改变淋洗液的组成和极性是改善分离的最直接的因素。

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仪

2.1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

由液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构成

1、液路系统

包括高压输液泵、在线脱气装置、梯度洗脱装置

(1)高压输液泵

高压输液泵是液相色谱仪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将流动相以稳定的流速或压力输送到色谱系统。输液泵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往复式柱塞泵这是目前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恒流泵

往复式柱塞泵特点:不受整个色谱其余部分阻力微小变化的影响,可连续供给恒定体积的流动相;更换溶剂方便,适于梯度洗脱。

(2)在线脱气装置

在线脱气装置用于脱去流动相中的溶解气体,流动相先经过脱气装置再输送到色谱柱。

除在线脱气装置外,目前也采用超声脱气、真空脱气等方式。

脱气不好时有气泡,导致流动相流速不稳定,造成基线飘移,噪音增加。

(3)梯度洗脱装置

梯度洗脱(提),即载液中含有两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载液中溶剂的配比,从而改变极性,通过载液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分离因素,以提高分离效果。

通过两个输液泵流速的变化,改变流动相的洗脱能力,其作用与气相色谱的程序升温类似。

2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进样方式及试样体积对柱效有很大的影响。要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和重现性,需要将试样“浓缩”地瞬时注入到色谱柱上端柱担体的中心成一个小点。如果把试样注入到柱担体前的流动相中,通常会使溶质以扩散形式进入柱顶,就会导致试样组分分离效能的降低。

(1)注射器进样装置

这种进样方式同气相色谱法一样,试样用微量注射器刺过装有弹性隔膜的进样器,针尖直达上端固定相或多孔不锈钢滤片,然后迅速

按下注射器芯,试样以小滴的形式到达固定相床层的顶端。

缺点——不能承受高压,在压力超过150×105Pa后,由于密封垫的泄漏,带压进样实际上成为不可能。

可采用停流进样的方法解决此问题。

打开流动相泄流阀,使柱前压力下降至零,注射器按前述方法进样后,关闭阀门使流动相压力恢复,把试样带入色谱柱。

由于液体的扩散系数很小,试样在柱顶的扩散很缓慢,故停流进样的效果同样能达到不停流进样的要求。

停流进样缺点——无法取得精确的保留时间,峰形的重现性亦较差。

(2)高压定量进样阀

这是通过进样阀(常用六通阀)直接向压力系统内进样而不必停止流动相流动的一种进样装置。I:\仪器分析\视频\液相色谱

目前液相色谱法常用的标准柱型是内径为4.6或3.9 mm,长度为15—30cm的直形不锈钢柱。填料颗粒度5~10μm。液相色谱柱发展的重要趋势:

1、减小填料颗粒度(3~5 μm)以提高柱效。

2、减小柱径(内径小于1 mm,空心毛细管液相色谱柱的内径只有数十微米),既大为降低溶剂用量又提高检测浓度。

4、检测系统

用来连续监测经色谱柱分离后的流出物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的装置。

目前最常用的检测器:紫外光度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导检测器。

(1)紫外-可见检测器

紫外光度检测器是液相色谱法广泛使用的检测器。

作用原理:被分析试样组分对特定波长紫外光的选择性吸收,组分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遵守Lamber-Beer定律。

紫外光度检测器有固定波长(单波长和多波长)和可变波长(紫外分光和紫外可见分光)两类。

一般常采用氘灯作光源。

Lamber-Beer定律表达式:

I 透射光强I0 入射光强l 为液层厚度

E为吸光系数,即单位浓度、单位厚度的吸光度。指在一定条件(单色光、溶剂、温度)下E是物质的特征常数。

Lamber-Beer定律适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溶液是稀液”,浓度过高会使C和A的关系偏离定律。

优点: 1、有很高的灵敏度,最小检测浓度可达10-9g·mL-1,故对紫外光吸收较弱的物质,也可用这种检测器进行检测。

2、此检测器对温度和流速不敏感,可用于梯度淋洗,其结构较简单。

缺点:

不适用于对紫外光完全不吸收的试样,溶剂的选用受限。为了扩大应用范围和提高选择性,

可用可变波长检测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是紫外可见光度检测器的一个重要进展。

(2)荧光检测器

特点: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灵敏度要比紫外检测法高2 3个数量级,适合于药物和生物化学样品的分析。

许多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被一定强度和波长的紫外光照射后,发射出较激发光波长要长的荧光。一些不发荧光屏物质可以与发荧光物质反应衍生化后检测。

(3)示差折光检测器

差示折光检测器是借连续测定流通池中溶液折射率的方法来测定试样浓度的检测器。

溶液的折射率是纯溶剂(流动相)和纯溶质(样品)的折射率乘以各物质的浓度之和。

优点——几乎每种物质都有各自不同的折射率,因此都可用差示折光检测器来检测。

缺点——对温度变化很敏感,因此检测器的温度控制精度应为±10-3。此检测器不能用于梯度淋洗。(4)电导检测器

电导检测器属电化学检测器,是离子色谱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检测器。

作用原理——通过物质在某些介质中电离后所产生电导变化来测定电离物质含量。

特点——电导检测器的影响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求严格控制温度。一般在电导池内放置热敏电阻器进行监测。

5、数据处理系统:

主要记录试样某一组分电信号的大小、保留值的大小、组分分离情况等。

2.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维护

2.2.1流动相的过滤和保存

一、过滤

所有溶剂使用前都必须经0.45μm(或0.22μm)过滤,以除去杂质微粒,色谱纯试剂也不例外。

用滤膜过滤时,特别要注意分清有机相(脂溶性)滤膜和水相(水溶性)滤膜。

1、有机相滤膜

有机相滤膜一般用于过滤有机溶剂,过滤水溶液时流速低或滤不动。

2、水相滤膜

水相滤膜只能用于过滤水溶液。水相滤膜严禁用于有机溶剂,否则滤膜会被溶解!

溶有滤膜的溶剂不得用于HPLC。

3、混合流动相过滤

对于混合流动相,可在混合前分别过滤,如需混合后滤过,首选有机相滤膜。

现在已有混合型滤膜出售。

二、流动相的贮存

1、贮存容器

流动相一般贮存于玻璃、聚四氟乙烯或不锈钢容器内,不能贮存在塑料容器中。

因许多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酸等可浸出塑料表面的增塑剂,导致溶剂受污染。这种被污染的溶剂如用于HPLC系统,可能造成柱效降低。

容器应定期清洗,特别是盛水、缓冲液和混合溶液的瓶子,以除去底部的杂质沉淀和可能生长的微生物。因甲醇有防腐作用,所以盛甲醇的瓶子无此现象。

2、密封

贮存容器一定要盖严,防止溶剂挥发引起组成变化,也防止氧和二氧化碳溶入流动相。

3、贮存时间

磷酸盐、乙酸盐缓冲液很易长霉,应尽量新鲜配制使用,不要贮存。如确需贮存,可在冰箱内冷藏,并在3天内使用,用前应重新滤过。

卤代有机溶剂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卤代溶剂可能含有微量的酸性杂质,能与HPLC系统中的不锈钢反应。卤代溶剂与水的混合物比较容易分解,不能存放太久。

例:CCl4、CHCl3等与各种醚类(如乙醚、二异丙醚、四氢呋喃等)混合后,可能会反应生成一些对不锈钢有较大腐蚀性的产物,这种混合流动相应尽量不采用,或新鲜配制。

此外,卤代溶剂(如CH2Cl2)与一些反应性有机溶剂(如乙腈)混合静置时,还会产生结晶。

总之,卤代溶剂最好新鲜配制使用。如果是和干燥的饱和烷烃混合,则不会产生类似问题。

2.2.2高压泵的使用和维护

一、注意事项

为了延长泵的使用寿命和维持其输液的稳定性,必须注意下列操作事项:

1、防止任何固体微粒进入泵体。

因为尘埃或其它任何杂质微粒都会磨损柱塞、密封环、缸体和单向阀,因此应预先除去流动相中的任何固体微粒。

流动相最好在玻璃容器内蒸馏,而常用的方法是过滤。

泵的入口都应连接砂滤棒(或片)。输液泵的滤器应经常清洗或更换。

2、流动相不应含有任何腐蚀性物质,含有缓冲液的流动相不应保留在泵内,尤其是在停泵过夜或更长时间的情况下。

如果将含缓冲液的流动相留在泵内,由于蒸发或泄漏,甚至只是由于溶液的静置,就可能析出盐的微细晶体,这些晶体将和上述固体微粒一样损坏密封环和柱塞等。

因此,必须泵入纯水将泵充分清洗后,再换成适合于色谱柱保存和有利于泵维护的溶剂(对于反相键合硅胶固定相,可以是甲醇或甲醇-水)。

3、泵工作时要留心防止溶剂瓶内的流动相被用完,否则空泵运转也会磨损柱塞、缸体或密封环,

最终产生漏液。

4、输液泵的工作压力决不要超过规定的最高压力,否则会使高压密封环变形,产生漏液。

5、流动相应该先脱气,以免在泵内产生气泡,影响流量的稳定性,如果有大量气泡,泵就无法正常工作。

二、高压泵产生故障时的应对措施:

1、没有流动相流出,又无压力指示。

原因及措施:可能是泵内有大量气体,这时可打开泄压阀,使泵在较大流量(如5ml/min)下运转,将气泡排尽,也可用一个50ml针筒在泵出口处帮助抽出气体。可能是密封环磨损,需更换。

2、压力和流量不稳。

原因及措施:可能是气泡,需要排除;可能是单向阀内有异物,可卸下单向阀,浸入丙酮内超声清洗。可能是砂滤棒内有气泡,或被盐的微细晶粒或滋生的微生物部分堵塞,这时,可卸下砂滤棒浸入流动相内超声除气泡,或将砂滤棒浸入稀酸(如4mol/L硝酸)内迅速除去微生物,或将盐溶解,再立即清洗。

3、压力过高

原因及措施:可能是管路被堵塞,需要清除和清洗。

4、压力降低

原因及措施:可能是管路有泄漏。检查堵塞或泄漏时应逐段进行。

2.2.3色谱柱的使用和维护

使用及维护事项

1、避免压力和温度的急剧变化及任何机械震动。

温度的突然变化或者使色谱柱从高处掉下都会影响柱内的填充状况;柱压的突然升高或降低也会影响柱内填料,因此在调节流速时应该缓慢进行,在阀进样时阀的转动不能过缓(如前所述)。

2、应逐渐改变溶剂的组成

尤其是反相色谱柱,不应直接从有机溶剂改变为全部是水,反之亦然。

3、色谱柱的反冲

一般说来色谱柱不能反冲,只有生产者指明该柱可以反冲时,才可以反冲除去留在柱头的杂质。否则反冲会迅速降低柱效。

4、适宜的流动相

选择使用适宜的流动相(尤其是pH),以避免固定相被破坏。有时可以在进样器前面连接一预柱,分析柱是键合硅胶时,预柱为硅胶,可使流动相在进入分析柱之前预先被硅胶“饱和”,避免分析柱中的硅胶基质被溶解。

5、使用保护柱

避免将基质复杂的样品尤其是生物样品直接注入柱内,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或者在进样器和色谱柱之间连接一保护柱。保护柱一般是填有相似固定相的短柱。保护柱可以而且应该经常更换。

6、冲洗色谱柱

经常用强溶剂冲洗色谱柱,清除保留在柱内的杂质。在进行清洗时,对流路系统中流动相的置换应以相混溶的溶剂逐渐过渡,每种流动相的体积应是柱体积的20倍左右,即常规分析需要50~75ml。

7、色谱柱的保存

保存色谱柱时应将柱内充满乙腈或甲醇,柱接头要拧紧,防止溶剂挥发干燥。绝对禁止将缓冲溶液留在柱内静置过夜或更长时间。

8、色谱柱压力升高

色谱柱使用过程中,如果压力升高,一种可能是烧结滤片被堵塞,这时应更换滤片或将其取出进行清洗;另一种可能是大分子进入柱内,使柱头被污染;如果柱效降低或色谱峰变形,则可能柱头出现塌陷,死体积增大。

9、色谱柱的冲洗

每次工作完后,最好用洗脱能力强的洗脱液冲洗,例如ODS柱宜用甲醇冲洗至基线平衡。当采用盐缓冲溶液作流动相时,使用完后应用无盐流动相冲洗。含卤族元素(氟、氯、溴)的化合物可能会腐蚀不锈钢管道,不宜长期与之接触。装在HPLC仪上柱子如不经常使用,应每隔4~5天开机冲洗15分钟。通常色谱柱寿命在正确使用时可达2年以上。

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类型及其应用

一、液相色谱的类型

根据分配机制不同,高效液相色谱可分为

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液-液分配色谱

固定相与流动相均为液体(互不相溶);

基本原理: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上的分配;

流动相:对于亲水性固定液,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正相 normal phase),反之,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反相 reverse phase)。正相与反相的出峰顺序相反;

固定相:早期涂渍固定液,固定液流失,较少采用;

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基团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C-18柱(反相柱)。

2、液--固色谱

固定相:固体吸附剂为,如硅胶、氧化铝等,较常使用的是5~10μm的硅胶吸附剂。

流动相:各种不同极性的一元或多元溶剂。

基本原理: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上的吸附与解吸;适用于分离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油溶性试样,对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和异构体有较高选择性。

缺点:非线形等温吸附常引起峰的拖尾。

3、离子交换色谱

固定相:阴离子离子交换树脂或阳离子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阴离子离子交换树脂作固定相,采用酸性水溶液;阳离子离子交换树脂作固定相,采用碱性水溶液;

基本原理:组分在固定相上发生的反复离子交换反应;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之间亲和力的大小与离子半径、电荷、存在形式等有关。

亲和力大,保留时间长;阳离子交换:R—SO3H+M+=R—SO3M+H+ 阴离子交换:R—NR4OH+X-=R—NR4X+OH- 应用:离子及可离解的化合物,氨基酸、核酸等。

4、离子对色谱

原理:将一种(或多种)与溶质离子电荷相反的离子(对离子或反离子)加到流动相中使其与溶质离子结合形成疏水性离子对化合物,使其能够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

阴离子分离:常采用烷基铵类,如氢氧化四丁基铵或氢氧化十六烷基三甲铵作为对离子;

阳离子分离:常采用烷基磺酸类,如己烷磺酸钠作为对离子;

反相离子对色谱:非极性的疏水固定相(C-18柱),含有对离

子 Y+的甲醇-水或乙腈-水作为流动相,试样离子X-进入流动相

后,生成疏水性离子对Y+X -后;在两相间分配。

5、离子色谱

离子色谱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与

离子交换色谱的区别是其采用了特制的、具有极低交换容量的离

子交换树脂作为柱填料,并采用淋洗液抑制技术和电导检测器,

是测定混合阴离子的有效方法。

6、排阻色谱

固定相:凝胶(具有一定大小孔隙分布);

原理:按分子大小分离。小分子可以扩散到凝胶空隙,

由其中通过,出峰最慢;中等分子只能通过部胶空隙,中速通过;

而大分子被排斥在外,出峰最快;溶剂分子小,故在最后出峰。

全部在死体积前出峰;可对相对分子质量在100-105范围内的化合

物按质量分离。

二、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

三、液相色谱柱的选择

现代高效液相色谱中,分离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色谱填料的选择。但是色谱填料的选择范围很宽,因此,要做合适的选择,必须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1、硅胶基质填料

1.1 正相色谱(NPC)正相色谱用的固定相通常为

硅胶以及其他具有极性官能团的基团,如氨基和氰基团的键合相填料。

由于硅胶表面的硅羟基(SiOH)或其他极性基团极性较强。因此,分离的次序是依据样品中各组分的极性大小,即极性较弱的组份最先被冲洗出色谱柱。

正相色谱使用的流动相极性相对比固定相低,如正已烷(Hexane)、氯仿(Chloroform)、二氯甲烷(Methylene Chloride)

正相色谱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1.2 反相色谱(RPC)

反相色谱常用的填料是以硅胶为基质,表面键合有极性相对较弱官能团的键合相。

反相色谱所使用的流动相极性较强,通常为水、缓冲液与甲醇、乙腈等的混合物。样品流出色谱柱的顺序是极性较强的组分最先被冲洗出,而极性弱的组分会在色谱柱上有更强的保留。

常用的反相填料有:C18(ODS)、C8(MOS)、C4(Butyl)、C6H5(Phenyl)等。

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

随着柱填料的快速发展,反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应用于某些无机样品或易解离样品的分析。为控制样品在分析过程的解离,常用缓冲液控制流动相的pH值。

需要注意的是,C18和C8使用的pH值通常为2.5~7.5(2~8),太高的pH值会使硅胶溶解,太低的pH 值会使键合的烷基脱落。有报告指出新商品柱可在pH 1.5~10范围操作。

2、聚合物填料

聚合物填料多为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或聚甲基丙烯酸脂等,其重要优点是在pH值为1—14均可使用。

相对于硅胶基质的C18填料,这类填料具有更强的疏水性;大孔的聚合物对蛋白质等样品的分离非常有效。

现有的聚合物填料的缺点是相对硅胶基质填料,色谱柱柱效较低。

3、其它无机填料

其它HPLC的无机填料色谱柱也已经商品化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一般仅限于特殊的用途。

举例:

3.1 石墨化碳黑

石墨化碳黑正逐渐成为反相色谱柱填料。

这种填料的分离不同于硅胶基质烷基键合相,石墨化碳黑的表面即是保留的基础,不再需其它的表面改性。该柱填料一般比烷基键合相硅胶或多孔聚合物填料的保留能力更强。石墨化碳黑可用于分离某些几何异构体,由于在HPLC流动相中不会被溶解,这类柱可在任何pH与温度下使用。

3.2 氧化铝

氧化铝也可以用于HPLC。

氧化铝微粒刚性强,可制成稳定的色谱柱柱床。

优点是可以在pH高达12的流动相中使用。

缺点是由于氧化铝与碱性化合物的作用也很强,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未能广泛应用。

3.3 氧化锆

新型色谱氧化锆基质填料也可用于HPLC。

商品化的只有聚合物涂层的多孔氧化锆微球色谱柱,应用pH为1-14,温度可达100℃。

由于氧化锆填料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研究,加之面临的实验难度,其重要用途与优势尚在进行之中。

4、填料粒度的选择

目前,商品化的色谱填料粒度从1um到超过30um均有销售,而目前分析分离主要用3和5um填料进行。填料的粒度主要影响填充柱的两个参数,即柱效和背压。粒度越小,柱压越大,柱压的增加限制了粒度小于3um填料的应用。

在相同选择性条件下,提高柱效可提高分离度,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如果固定相选择正确,但是分离度不够,那么选用更小的粒度的填料是很有用的。

3um填料填充柱的柱效比相同条件下的5um填料的柱效提高近30%;然而,3um的色谱柱的背压却是5um 的2倍。与此同时,柱效提高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选用更短的色谱柱,即相同的塔板数或分离能力,柱长越小,分析时间越短。

另外,可以采用低粘度的溶剂做流动相或增加色谱柱的使用温度,比如用乙腈代替甲醇,以降低色谱柱的压力。

四、液相色谱的应用实例

1. 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分析

固定相:薄壳型硅胶(37 ~50 m)

流动相:正己烷

流速:1.5 mL/min

色谱柱:50cm 2.5mm(内径)

检测器:差示折光检测器

可对水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进行分析。

2. 稠环芳烃的分析

稠环芳烃多为致癌物质。

固定相:十八烷基硅烷化键合相

流动相:20%甲醇-水~100%甲醇线性梯度淋洗,2%/min

流速:1mL/min

柱温:50 oC

柱压:70 104 Pa

检测器:紫外检测器

液相色谱习题:

1.简述液-液色谱法中的反相和正相液相色谱法其固定相、流动相和分离化合物的性质。

2. 何谓梯度淋洗?它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有何异同之处?在液相色谱中,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梯度淋洗有利于分离、分析?

3. 空间排阻色谱法适用于什么化合物的分离?

4.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成分时, 所采用的是什么类型的色谱方法?

5. 在液相色谱中,能使所有有机物都能显示信号的检测器是哪一种?它有什么缺点?

6. 高效液相色谱中, 为什么在流动相在使用之前, 必须进行脱气处理?

7. 高效液相色谱进样技术与气相色谱进样技术有何不同之处?

仪器分析考试题及答案

仪器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第2章气相色谱分析 一.选择题 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 A保留值 B 峰面积 C 分离度 D 半峰宽 2.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 A保留时间 B 保留体积 C 半峰宽 D 峰面积 3. 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 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 其效果最好?( ) A H2 B He C Ar D N2 4. 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 A浓度型检测器 B 质量型检测器 C 只对含碳、氢的有机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D 只对含硫、磷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5. 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最合适?( ) A H2 B He C Ar D N2 6、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的差别。 A. 沸点差, B. 温度差, C. 吸光度, D. 分配系数。 7、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原则。 A. 沸点高低, B. 熔点高低, C. 相似相溶, D. 化学稳定性。 8、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 A. 调整保留值之比, B. 死时间之比, C. 保留时间之比, D. 保留体积之比。 9、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时()要求进样量特别准确。 A.内标法; B.外标法; C.面积归一法。 10、理论塔板数反映了()。 A.分离度; B. 分配系数;C.保留值;D.柱的效能。 11、下列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中,属于质量型检测器的是() A.热导池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B.火焰光度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热导池和电子捕获检测器;D.火焰光度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12、在气-液色谱中,为了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主要可进行如下哪种(些)操作?() A. 改变固定相的种类 B. 改变载气的种类和流速 C. 改变色谱柱的柱温 D. (A)、(B)和(C) 13、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导致半峰宽()。 A. 没有变化, B. 变宽, C. 变窄, D. 不成线性 14、在气液色谱中,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温度取决于() A.样品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B.样品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 C.固定液的沸点。 D.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15、分配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与温度有关; B.与柱压有关; C.与气液相体积有关; D.与组分、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仪器分析习题(色谱)

仪器分析习题(色谱) 一、问答题 1、简述气相色谱(气—固;气—液)分析法的分离原理 答:色谱分离法是一种物理分析方法,其分离原理是将被分离的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进行多次分配,由于被分离组分之间物理化学性质之间存在微小差异,在固定相上的滞留时间不同,经过多次分配之后,其滞留时间差异被拉大,经过一定长度的色谱柱后,组分即按期与固定相之间作用强弱顺序流出色谱柱。由试验看出,实现色谱分离的必要条件是分离体系必须具有两相,即固定相与流动相,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差异。在分离过程中,固定相可以是固体吸附剂也可以是涂渍在惰性担体表面上的液态薄膜,在色谱分析中,此液膜称为固定液。流动相可以是惰性气体、液体或超临界流体。其惰性是指流动相与固定相和被分离组分之间无相互作用。色谱分离之所以能够实现,其内因是由于组分与固定相之间的吸附或分配性质的差异。其宏观表现是吸附与分配的差异。其微观解释是固定相与组分之间作用力的差别。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大小用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来表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分配系数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上滞留的越强,组分流出色谱柱越晚;反之,分配系数越,组分在固定相上滞留的越弱,组分流出色谱柱的时间越短。而气相色谱的流动相为气体。 2、保留时间和调整保留时间; 答:保留时间t R(retention time)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如图2~3中O’B。调整保留时间tR(adjusted retention time) 某组分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即 tR=t R-t0 由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 r包含了组分随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时间和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所需的时间,所以t r实际上是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总时间。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但同一组分的保留时间常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因此色谱 3、区域宽度; 答:区域宽度(peak width)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色谱流出曲线的重要多数之一,用于衡量柱 效率及反映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表示色谱峰区域宽度通常有三 种方法。 (1).标准偏差(standatd deviation) 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的一半,如图中距离的一半。 (2).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Y1/2 即峰高一半处对应的峰宽。如图1中间的距离,它与标准偏差的关 系为 Y1/2=2.35 σ (3).峰底宽度W(peak width at base) 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距离。如图2~3 中IJ的距离,它与标准偏差σ的关系是: Y=4 σ 4、正相液—液色谱和反相相液—液色谱; 答:正相液--液色谱:亲水性固定相,疏水性流动相,既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反相液--液色谱:疏水性固定相,亲水性流动相,既固定相极性小于流动相。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分析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分析 习题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气相色谱习题 一.选择题 ( ) 1.色谱图上一个色谱峰的正确描述是( ) A.仅代表一种组分; B.代表所有未分离组分; C.可能代表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分; D.仅代表检测信号变化( )2.下列保留参数中完全体现色谱柱固定相对组分滞留作用的是( ) A.死时间; B.保留时间 ; C.调整保留时间; D.相对保留时间 ( )3.气-液色谱系统中,待分离组分的 k 值越大,则其保留值: A.越大; B.越小; C.不受影响; D.与载气流量成反比 ( )4.关于范第姆特方程式,正确的说法是: A.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大; B.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小; C.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小; D.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大 ( )5.根据范第姆特方程式 H=A+B/u+C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 越大,则柱效越高,色谱峰越窄,对分离有利; B.固定相颗粒填充越均匀,则柱效越高; C.载气线速越高,柱效越高; D.载气线速越低,柱效越高 ( )6.在范第姆特方程式中,涡流扩散项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影响 A. 载体填充的均匀程度; B. 载气的流速大小; C. 载气的摩尔质量; D. 固定液的液膜厚度

( )7.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试样组分时,要求分离达 98%,分离度至少为: ( )8.在气相色谱中,当两组分未能完全分离时,我们说: A.柱效太低; B.柱的选择性差; C.柱的分离度低; D.柱的容量因子大 ( )9.分离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混合物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是利用极性固定液的: A.氢键作用; B.诱导效应; C.色散作用; D.共轭效应 ( )10.苯和环已烷的沸点分别是 80.10°C 和 80.81°C,都是非极性分子。气相色谱分析中,若采用极性固定 液,则保留时间关系是: A.苯比环已烷长; B.环已烷比苯长; C.二者相同; D.无法确定 ( )11.已知苯的沸点为 80.10°C,环已烷的沸点为 80.81°C。当用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作固定液分析这二种组 分时,环已烷比苯先出峰,其原因是固定液与被测组分间的: A.静电力; B.诱导力; C.色散力; D.氢键力 ( )12.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一般选用 H 2 或 He 作载气,这是因为它们: A.扩散系数大; B.热导系数大; C.电阻小; D.流量大 ( )1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优于热导检测器的主要原因是: A.装置简单; B.更灵敏; C.可以检出许多有机化合物; D.较短的柱能够完成同样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和有机化合物元素的定性分析

实验四 薄层色谱法和有机化合物元素的定性分析 (一)薄层色谱法 课时数:3学时 教学目标: 本项目是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之一,通过本项目学习使学生了解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掌握层析板的制备技术,学习色谱分离鉴定方法,学会应用层析法来分离和鉴别有机化合物,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纯度,为以后合成实验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解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层析板的制备技术; 2、 学会应用层析法来分离和鉴别有机化合物,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纯度。 二、实验原理: 1、色谱法定义: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 差别,使各成分在某一条件下流过吸附剂时,由于其物理性质的不同而得到分离。目前常用的色谱法有: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⑴薄层色谱(TLC )属于固-液吸附色谱,固定相是吸附剂,流动相是展开剂。它是利用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不同,在薄层板上随展开剂上移时的解吸程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⑵柱色谱是利用层析柱将混合物各组分分离开的操作过程。 ⑶纸色谱是以滤纸为载体,让样品溶液在纸上展开达到分离的目的。 ⑷气相色谱是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⑸高效液相色谱是选用颗粒很细的高效固定相,采用高压泵输送流动相,分离、分析过程通过仪器完成。 2、比移值R f :是表示色谱图上斑点位置的一个数值,良好的分离R f 应在0.15-0.75之间。 R f = 影响R f 的因素: ⑴ 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与其极性、粒度、活性有关。吸附能力越强,比移值越小。 ⑵ 展开剂的极性:展开剂极性越强,解吸能力越强,则比移值越大。 ⑶ 样品的极性、能否与吸附剂形成氢键:样品极性越强,与吸附剂表面基团形成氢键, 则吸附越强,比移值越小。 ⑷ 温度、薄板的厚度 在上述因素固定的情况下。比移值对每一种化合物来说是一个特定的数值。 三、实验流程图: 制作薄板 划底线 点样 展开 划前沿线 显色:紫外光,I 2 当样品本身无色时需显色 化合物样点移动的距离 展开剂前沿移动的距离 3ml 1%CMC +8ml H 2O +5g GF 254 ,晾干,105-110℃活化0.5h 距薄板底端约1cm 处,铅笔 直径1-2mm ,间距约1cm 液面不超过0.5cm ,先饱和数分钟 当展开剂上升到距薄板顶端约1cm

仪器分析之气相色谱法试题及答案

气相色谱法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 A ) A保留值 B峰面积 C分离度 D半峰宽 2.在气相色谱分析中,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 D ) A保留时间 B保留体积 C半峰宽 D峰面积 3.良好的气-液色谱固定液为 ( D ) A蒸气压低、稳定性好 B化学性质稳定C溶解度大,对相邻两组分有一定的分离能力 D A、B和C 6.色谱体系的最小检测量是指恰能产生与噪声相鉴别的信号时 ( B ) A进入单独一个检测器的最小物质量 B进入色谱柱的最小物质量 C组分在气相中的最小物质量 D组分在液相中的最小物质量 7.在气-液色谱分析中,良好的载体为 ( D ) A粒度适宜、均匀,表面积大 B表面没有吸附中心和催化中心 C化学惰性、热稳定性好,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D A、B和C 8.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 A ) A浓度型检测器 B质量型检测器 C只对含碳、氢的有机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D只对含硫、磷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10.下列因素中,对色谱分离效率最有影响的是 ( A ) A柱温 B载气的种类 C柱压 D固定液膜厚度 三:计算题 1. 热导池检测器的灵敏度测定:进纯苯1mL,苯的色谱峰高为4 mV,半峰宽为1 min,柱出口载气流速为20mL/min,求该检测器的灵敏度(苯的比重为 0.88g/mL)。若仪器噪声为0.02 mV,计算其检测限。 解:mV·mL·mg-1 mg·mL-1 2.一根 2 m长的填充柱的操作条件及流出曲线的数据如下: 流量 20 mL/min( 50℃)柱温 50℃ 柱前压力:133.32 kpa 柱后压力101.32kPa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分析习题+答案.doc

气相色谱习题 一 . 选择题 ( ) 1.色谱图上一个色谱峰的正确描述是( ) A. 仅代表一种组分 ; B. 代表所有未分离组分 ; C. 可能代表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分; D. 仅代表检测信号变化( )2.下列保留参数中完全体现色谱柱固定相对组分滞留作用的是( ) A. 死时间 ; B. 保留时间 ; C.调整保留时间; D.相对保留时间 ( )3.气-液色谱系统中,待分离组分的k值越大,则其保留值: A. 越大; B. 越小; C.不受影响; D.与载气流量成反比 ( )4.关于范第姆特方程式,正确的说法是: A. 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大; B. 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小; C. 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小; D.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大 ( )5.根据范第姆特方程式H=A+B/u+C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 越大,则柱效越高,色谱峰越窄,对分离有利; B. 固定相颗粒填充越均匀,则柱效越高; C. 载气线速越高,柱效越高; D. 载气线速越低,柱效越高 ( )6.在范第姆特方程式中,涡流扩散项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影响 A. 载体填充的均匀程度 ; B.载气的流速大小; C.载气的摩尔质量; D.固定液的液膜厚度

( )7.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试样组分时,要求分离达98%,分离度至少为: ( )8.在气相色谱中,当两组分未能完全分离时,我们说: A. 柱效太低; B. 柱的选择性差; C.柱的分离度低; D. 柱的容量因子大 ( )9.分离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混合物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是利用极性固定液的: A. 氢键作用; B. 诱导效应; C.色散作用; D.共轭效应 ( )10.苯和环已烷的沸点分别是80.10 °C 和 80.81 ° C,都是非极性分子。气相色谱分析中,若采用极性固定 液,则保留时间关系是: A. 苯比环已烷长; B. 环已烷比苯长; C. 二者相同; D. 无法确定 ( )11. 已知苯的沸点为80.10 ° C,环已烷的沸点为80.81 °C。当用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作固定液分析这二种组 分时,环已烷比苯先出峰,其原因是固定液与被测组分间的: A. 静电力; B. 诱导力; C.色散力; D.氢键力 ( )12.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一般选用H 2或He作载气,这是因为它们: A. 扩散系数大; B. 热导系数大; C.电阻小; D. 流量大 ( )1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优于热导检测器的主要原因是: A. 装置简单; B. 更灵敏; C.可以检出许多有机化合物; D.较短的柱能够完成同样的分离

液相色谱分析--仪器分析

液相色谱分析法 -------复方阿司匹林有效成分的分析 姓名:高伟 班级:环工0801 学号:200829090119 知识准备: 复方阿斯匹林由阿斯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三种药物组成。阿司匹林分子式为C9H8O4,非那西汀,分子式为:C10H13NO2。咖啡因C8H10N4O2。。 容量分析法、胶束薄层色谱法、PLS-紫外分光光度法、区带毛细管电泳法分别对三个成分进行了成功测试,研究发现液相色谱分析法可以很好的分析复方阿司匹林的各种成分。 实验过程: a) 实验原理 由于阿司匹林类药品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容易吸潮分解生成水杨酸,此外样品在溶解和分析过程中有时也有降解现象,因此在APC片的分析测试中不可忽略其水解产物水杨酸的干扰因素。HPLC 技术在药物分析中有很多应用,以往对APC 的测定很少考虑其降解因素。本文实验发现,用二氯甲烷-乙腈混合溶剂溶解样品,在甲醇-水体系中加入少量乙酸和磷酸作为流动相,既能有效避免阿司匹林的进一步降解,又可以将三个组分与水杨酸很好分离,据此建立的HPLC 法可以同时测定APC 片中各种成分。 b) 仪器和试剂

岛津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十八烷基键合固定相色谱柱(岛津VP-ODS 150Lx4.6);20μL定量进样管;紫外检测器;甲醇和乙腈为色谱纯;二氯甲烷、乙酸和磷酸为分析纯;APC和水杨酸的对照品为分析纯;复方阿司匹林片。 c) 实验步骤 1) 混合对照品标准溶液的制备 按处方配比准确称取阿司匹林0.2268g、咖啡因0.0350g和非那西汀0.1620g,置于同一干净烧杯中,用二氯甲烷-乙腈(V:V=3:2)溶解后转入500mL容量瓶中,稀至刻度制成浓度为0.8476g ·L-1的混合对照品标准溶液。其中阿司匹林、咖啡因和非那西汀的浓度分别为0.4536g ·L- 1、0.0700g ·L-1和0.3240g ·L-1。 2) 样品储备溶液的制备 将准确称重的市售APC片20片(9.8741g)于乳钵中研细混匀,准确称取相当于1片的重量(0.4937g)置于干净烧杯中,用适量二氯甲烷-乙腈(V:V=3:2)充分溶解并滤除残渣后,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稀至刻度。 色谱条件的选择流动相是甲醇—水—乙酸—磷酸,体积比 46:52:1.5:0.5;紫外检测波长为279nm;柱温35℃;洗脱速度为0.8 mL·min -1。 3) 测定方法 用注射器将适量待测物溶液(多于20μL)注入定量管,通过六通阀切入色谱流路进行分离测定,以色谱峰面积进行外标法定量。 d) 结果和讨论.. 线性关系和精密度 将0.8476 g ·L-1的混合对照品标准溶液分别稀释成150.0、80.0、50.0、25.0、10.0、5.0、2.5、1.0、.. 0.5μg·mL-1的标准系列溶液,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进 样测定;由于混合对照品溶液中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的质量浓度比为0.2268:0.162:0.035,据此可以准确算出标准系列中三个组分的准确质量浓度,分 别以各组分的峰面积对其质量浓度做回归方程可以发现都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此外,用10μg ·mL-1的标准系列溶液连续平行测定12次,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 各组分的线性关系和精密度

仪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试题及答案

高效液相色谱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液相色谱法中,提高柱效最有效的途径就是(D ) A、提高柱温 B、降低板高 C、降低流动相流速 D、减小填料粒度 2、在液相色谱中,为了改变柱子的选择性,可以进下列那种操作(C ) A、改变固定液的种类 B、改变栽气与固定液的种类 C、改变色谱柱温 D、改变固定液的种类与色谱柱温 3、在液相色谱中,范第姆特方程中的哪一项对柱效的影响可以忽略( B ) A、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 C、流动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D、停滞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4、在高固定液含量色谱柱的情况下,为了使柱效能提高,可选用 (A ) A、适当提高柱温 B、增加固定液含量 C、增大载体颗粒直径 D、增加柱长 5、在液相色谱中, 为了提高分离效率, 缩短分析时间, 应采用的装置就是 ( B ) A、高压泵 B、梯度淋洗 C、贮液器 D、加温 7、在液相色谱中, 某组分的保留值大小实际反映了哪些部分的分子间作用力?( C ) A、组分与流动相 B、组分与固定相 C、组分与流动相与固定相 D、组分与组分 8、在液相色谱中, 通用型检测器就是 (A ) A、示差折光检测器 B、极谱检测器 C、荧光检测器 D、电化学检测器 9、在液相色谱中, 为了获得较高柱效能, 常用的色谱柱就是 (A ) A、直形填充柱 B、毛细管柱 C、U形柱 D、螺旋形柱 10、纸色谱的分离原理, 与下列哪种方法相似? ( B) A、毛细管扩散作用 B、萃取分离 C、液-液离子交换 D、液-固吸附 二:简答题 1、在液相色谱中,色谱柱能在室温下工作,不需恒温的原因就是什么? 答:由于组分在液-液两相的分配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较小,因此液相色谱柱不需恒温

食品仪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参考答案

高效液相色谱习题 一、填空题 1.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是将流动相用高压泵输送,使压力高达 5 MPa以上,并采用新型的化学键合固定相,是分离效率很高的液相色谱法。 2.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是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检测器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 3.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共同之处是分离功能、分析功能、在线分析。 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根据分离机理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键合相色谱、凝胶色谱。 5.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液一液分配色谱采用的新型固定相叫化学键合相,它是利用 化学方法将固定液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上的。 6.通常把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的一类色谱称为正相色谱。反之称为 反相色谱。 7.高效液相色谱仪通常由储液器、输液泵、梯度淋洗器、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色谱工作站七部分组成。 8.高效液相色谱仪中使用最广泛的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另外还有折光检测器、 荧光检测器等等。 9.高效液相色谱主要用于分析沸点高的、分子量大的、受热易分解的以及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分析。 二、判断题

√、√、?、?、√、√、?、√、?、√、?、√、√、?、√、?、?、√、?、√、√、?、?、?、?、?、?、?、√、? 1.液一液色谱流动相与被分离物质相互作用,流动相极性的微小变化,都会使组分的保留值出现较大的改变。 (√) 2.利用离子交换剂作固定相的色谱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3.紫外吸收检测器是离子交换色谱法通用型检测器。(×)4.检测器性能好坏将对组分分离产生直接影响。(×)5.高效液相色谱适用于大分子,热不稳定及生物试样的分析。(√)6.高效液相色谱中通常采用调节分离温度和流动相流速来改善分离效果。(×)7.键合固定相具有机械性能稳定,可使用小粒度固定相和高柱压来实现快速分离。(√) 8.在液相色谱中为避免固定相的流失,流动相与固定相的极性差别越大越好。(×)9.正相分配色谱的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10.反相分配色谱适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11.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梯度洗脱,是为了改变被测组分的保留值,提高分离度(×)12.液相色谱柱一般采用不锈钢柱、玻璃填充柱。(×) 13.液相色谱固定相通常为粒度5~10μm。(×) 14.示差折光检测器是属于通用型检测器,适于梯度淋洗色谱。(×) 15.离子交换色谱主要选用有机物作流动相。(×) 16.体积排阻色谱所用的溶剂应与凝胶相似,主要是防止溶剂吸附。(×) 17.在液一液色谱中,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采用梯度洗脱。(√)

实验一 薄层色谱及纸色谱

硅胶(或硅胶G )粉、0.5%~0.8%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2%罗丹明B 与2%二甲基黄的乙醇混合溶液、2%罗丹明B 乙醇溶液、2%二甲基黄乙醇溶液、95%乙醇、精氨酸和脯氨酸的混合溶液、精氨酸溶液、脯氨酸溶液、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0.2%茚三酮溶液、薄层板(6cm ×12cm )、中速色谱滤纸、色谱缸、色谱槽。 【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是检识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常用方法。薄层色谱一般情况下是吸附色谱,适用于微量样品的分离、鉴定,天然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化合物的纯度检查,寻找柱色谱分离的最佳条件及检识柱色谱分离结果等。 纸色谱是一种以滤纸为支持剂,滤纸上吸着的水分为固定相的分配色谱,在分离鉴定水溶性化合物时应用较多。其原理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实验内容】 一、薄层色谱 (一)硅胶板的制备 (二)点样 (三)展开 (四)R f 值的计算方法 二、纸色谱 (一)滤纸的选择 (二)点样 (三)展开 (四)显色 【实验说明及注意事项】 1.铺制薄层板用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浓度为0.5%~0.8%,一般预先配制,静置,取其上清液或用棉花过滤后应用,则所制得的薄层板表面比较光滑细腻。 2.薄层色谱制板前,应将薄层板洗净并干燥,待吸附剂与黏合剂混合均匀后,立即铺板,振荡均匀后水平放置,振荡时间不宜过长。 3.滤纸的裁剪应注意其纹路的方向应与展开方向垂直,滤纸应保持平整、洁净,不能折叠和污染。 4.点样时,应防止污染薄层板面和滤纸,点样应少量多次(一般为2~3次),且样点的直径不可过大,否则斑点过于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5.展开时,薄层板和色谱滤纸的两边不能与展开容器接触,起始线不能浸在移动相中,展开用的容器应密闭以及选择灵敏度高的显色剂。 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 f R

食品仪器分析 气相色谱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在气一固色谱柱内,各组分的分离是基于组分在吸附剂上的 吸附、脱附 能力的 不同,而在气液色谱中,分离是基于各组分在固定 液中 溶解、挥发 的能力的不同。 2. 色谱柱是气相色谱的核心部分, 色谱柱分为填充柱型和毛细管柱型两类,通常 根据色谱柱内充填的固体物质 状态的不同,可把气相色谱法分为 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两种。 3. 色谱柱的分离效能,主要由 柱中填充物 所决定的。 4?色谱分析选择固定液时根据“相似性原则” ,若被分离的组分为非极性物质,则应选 用非极性固定液,对能形成氢键的物质,一般选择 极性或氢键型 固定液。 5. 色谱分析中,组分流出色谱柱的先后顺序,一般符合沸点规律,即低沸点组分先 流出, 高沸点组分 后流出。 6?色谱分析从进样开始至每个组分流出曲线达最大值时所需时间称为 保留时间,其 可以作为气相色谱 定性分析的依据。 7?—个组分的色谱峰其 保留值可用于定性分析。 峰高或峰面积可用于定量分析。 峰宽可用于衡量 柱效率,色谱峰形愈窄,说明柱 效率 愈高。 8. 无论采用峰高或峰面积进行定量,其物质浓度和相应峰高或峰面积之间必须呈 _________ 关系,符合数学式 m=A 这是色谱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 12. 热导池检测器是由 池体、池槽、热丝 三部分组成。热导 池所以能做为检测器, 是由于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 。 13. 热导池检测器在进样量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其峰面积随载气流速的增大而 _J 4, 而氢火焰检测器则随载气流速的增大而 增大。 14.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一种 高灵敏度 的检测器,适用于 微量有机化合物 分析, 其主要部件是离子室。 15. 分离度表示两个相邻色谱峰的 分离程度,以两个组分保 留值之差与其 9. 色谱定量分析中的定量校正因子可分为 10. 色谱检测器的作用是把被色谱柱分离的 转变成电信号,经放大后由 色谱工作站 11. 在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检测器有 热导 绝对和相对校正因子 。 组分根据其物理或物理化学 特性, ____ 记录成色谱图。 氢火焰、火焰光度、电子捕获等。

仪器分析 质谱练习题

质谱分析习题 一、简答题 1.以单聚焦质谱仪为例,说明组成仪器各个主要部分的作用及原理。 2.双聚焦质谱仪为什么能提高仪器的分辨率? 3.试述飞行时间质谱计的工作原理,它有什么特点? 4.比较电子轰击离子源、场致电离源及场解析电离源的特点。 5.试述化学电离源的工作原理。 6.有机化合物在电子轰击离子源中有可能产生哪些类型的离子?从这些离子的质谱峰中可以得到一些什么信息? 7.如何利用质谱信息来判断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判断分子式? 8.色谱与质谱联用后有什么突出特点? 9.如何实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10.试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迫切性。 二、选择题 1.3,3-二甲基戊烷:受到电子流轰击后, 最容易断裂的键位是: ( ) A 1和4 B 2和3 C 5和6 D 2和3 2.在丁烷的质谱图中,M对(M+1)的比例是() A 100:1.1 B 100:2.2 C 100:3.3 D 100:4.4 3.下列化合物含 C、H或O、N,试指出哪一种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为奇数?( ) A C6H6 B C6H5NO2 C C4H2N6O D C9H10O2

4.在下列化合物中, 何者不能发生麦氏重排? ( ) 5.用质谱法分析无机材料时,宜采用下述哪一种或几种电离源? () A 化学电离源 B 电子轰击源 C 高频火花源 D B或C 6.某化合物的质谱图上出现m/z31的强峰, 则该化合物不可能为 ( ) A 醚 B 醇 C 胺 D 醚或醇 7.一种酯类(M=116),质谱图上在m/z 57(100%),m/z 29(27%)及m/z 43(27%)处均有离子峰,初步推测其可能结构如下,试问该化合物结构为 ( ) A (CH3)2CHCOOC2H5 B CH3CH2COOCH2CH2CH3 C CH3(CH2)3COOCH3 D CH3COO(CH2)3CH3 8.按分子离子的稳定性排列下面的化合物次序应为 ( ) A 苯 > 共轭烯烃 > 酮 > 醇 B 苯 > 酮 > 共轭烯烃 > 醇 C 共轭烯烃 > 苯 > 酮 > 醇 D 苯 > 共轭烯烃 > 醇 > 酮 9.化合物在质谱图上出现的主要强峰是() A m/z 15 B m/z 29 C m/z 43 D m/z 71 10.溴己烷经 均裂后,可产生的离子峰的最可能情况为: ( ) A m/z 93 B m/z 93和m/z 95 C m/z 71 D m/z 71和m/z 73 11.在C2H 5F 中,F对下述离子峰有贡献的是 ( )

仪器分析试卷及答案(精华版)

安徽工程大学 适用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 一、选择题 1.所谓真空紫外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 ) (1)200~400nm (2)400~800nm (3)1000nm (4)10~200nm 4.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光子的( ) (1)能量越大(2)波长越长(3)波数越大(4)频率越高 9.下列化合物的1HNMR谱, 各组峰全是单峰的是( ) (1) CH3-OOC-CH2CH3 (2) (CH3)2CH-O-CH(CH3)2 (3) CH3-OOC-CH2-COO-CH3 (4) CH3CH2-OOC-CH2CH2-COO-CH2CH3 11.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1) 分子的振动(2) 分子的转动 (3)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4)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12. 磁各向异性效应是通过下列哪一个因素起作用的( ) (1) 空间感应磁场(2) 成键电子的传递(3) 自旋偶合(4) 氢键 13.外磁场强度增大时,质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所需的能量( ) (1) 变大(2) 变小(3) 逐渐变小(4) 不变化15.某化合物Cl-CH2-CH2-CH2-Cl的1HNMR谱图上为( ) (1) 1个单峰(2) 3个单峰 (3) 2组峰: 1个为单峰, 1个为二重峰(4) 2组峰: 1个为三重峰, 1个为五重峰 二、填空题 1. 核磁共振的化学位移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造成的,化学位移值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相对标准制定出来的。 4.在分子(CH3)2NCH=CH2中, 它的发色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分子中预计发生的跃迁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计算化合物(如下式)的紫外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 二、填空题 1. 核外电子云所产生的屏蔽作用的大小不同;TMS(四甲基硅烷)(= 0 )。 4. -N-C=C<→* n→* n→* →*三、计算题 1. [答]根据WoodWard─Fieser 规则计算 母体基214 nm 环外双键×5 25 烷基取代×7 35 延长一个共轭双键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4 nm 单选题 2 可见-紫外分光度法的适合检测波长范围是()。 A 400-760nm B 200-400nm C 200-760nm D 200-1000nm 3 某有色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用2cm吸收池测得其吸光度为,若改用0.5cm和3cm吸收池,则吸光度各为()。 A B 1.105 C D 4 在分光光度法中,应用光的吸收定律进行定量分析,应采用的入射光为()。 A 白光 B 单色光 C 可见光 D 复合光 5 入射光波长选择的原则是()。 A 吸收最大 B 干扰最小 C 吸收最大干扰最小 D 吸光系数最大 6 如果样品比较复杂,相邻两峰间距离太近,保留值难以准确测量时,可采用()。 A 相对保留值进行定性 B 加入已知物以增加峰高的方法定性 C 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 D 利用检测器定性 8 下列分子中能产生紫外吸收的是()。 A NaO B C2H2 C CH4 D K2O 9 在分光光度法中,宜选用的吸光度读数范围()。 A 0~ B ~∞ C 1~2 D ~ 10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结构组成为()。 A 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B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C 单色器-----吸收池------光源------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D 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 D 敏感膜是关键部件,决定了选择性 53 在气相色谱法中,可用作定量的参数是()。 A 保留时间 B 相对保留值 C 半峰宽 D 峰面积 54 气相色谱仪除了载气系统、柱分离系统、进样系统外,其另外一个主要系统是( )。 A 恒温系统B检测系统 C 记录系统 D 样品制备系统 56 气-液色谱、液-液色谱皆属于()。 A 吸附色谱 B 凝胶色谱 C 分配色谱 D 离子色谱 59 不能评价气相色谱检测器的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A 基线噪声与漂移 B 灵敏度与检测限 C 检测器的线性范围 D 检测器体积的大小 60 气相色谱标准试剂主要用于()。 A定性和定量的标准 B 定性 C 定量 D 确定保留值 61 在气液色谱中,色谱柱使用的上限温度取决于()。 A 试样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B 试样中沸点最低的组分的沸点 C 固定液的沸点D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食品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法参考答案

气相色谱习题 一、填空题 1.在气一固色谱柱内,各组分的分离是基于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脱附能力的不同,而在气液色谱中,分离是基于各组分在固定液中溶解、挥发的能力的不同。 2.色谱柱是气相色谱的核心部分,色谱柱分为填充柱型和毛细管柱型两类,通常根据色谱柱内充填的固体物质状态的不同,可把气相色谱法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两种。 3.色谱柱的分离效能,主要由柱中填充物所决定的。 4.色谱分析选择固定液时根据“相似性原则”,若被分离的组分为非极性物质,则应选用非极性固定液,对能形成氢键的物质,一般选择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 5.色谱分析中,组分流出色谱柱的先后顺序,一般符合沸点规律,即低沸点组分先流出,高沸点组分后流出。 6.色谱分析从进样开始至每个组分流出曲线达最大值时所需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其可以作为气相色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7.一个组分的色谱峰其保留值可用于定性分析。峰高或峰面积可用于定量分析。峰宽可用于衡量柱效率,色谱峰形愈窄,说明柱效率愈高。 8.无论采用峰高或峰面积进行定量,其物质浓度和相应峰高或峰面积之间必须呈 关系,符合数学式 mi=fA 这是色谱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 9.色谱定量分析中的定量校正因子可分为绝对和相对校正因子。 10.色谱检测器的作用是把被色谱柱分离的组分根据其物理或物理化学特性,转变成电信号,经放大后由色谱工作站记录成色谱图。 11.在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检测器有热导、氢火焰、火焰光度、电子捕获等。 12.热导池检测器是由池体、池槽、热丝三部分组成。热导池所以能做为检测器,是由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 13.热导池检测器在进样量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其峰面积随载气流速的增大而减小,而氢火焰检测器则随载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大。 14.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器,适用于微量有机化合物分析,其主要部件是离子室。 15.分离度表示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程度,以两个组分保留值之差与其 峰宽之比表示。

仪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试题及答案

高效液相色谱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液相色谱法中,提高柱效最有效的途径是( D ) A. 提高柱温 B. 降低板高 C.降低流动相流速 D.减小填料粒度 2.在液相色谱中,为了改变柱子的选择性,可以进下列那种操作( C ) A. 改变固定液的种类 B. 改变栽气和固定液的种类 C. 改变色谱柱温 D. 改变固定液的种类和色谱柱温 3.在液相色谱中,范第姆特方程中的哪一项对柱效的影响可以忽略( B ) A. 涡流扩散项 B. 分子扩散项 C. 流动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D. 停滞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4.在高固定液含量色谱柱的情况下,为了使柱效能提高,可选用(A ) A. 适当提高柱温 B. 增加固定液含量 C .增大载体颗粒直径D. 增加柱长 5.在液相色谱中, 为了提高分离效率, 缩短分析时间, 应采用的装置是( B ) A. 高压泵 B. 梯度淋洗 C. 贮液器 D. 加温 7.在液相色谱中, 某组分的保留值大小实际反映了哪些部分的分子间作用力?( C ) A. 组分与流动相 B. 组分与固定相 C. 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 D. 组分与组分 8.在液相色谱中, 通用型检测器是(A ) A. 示差折光检测器 B. 极谱检测器 C. 荧光检测器 D. 电化学检测器 9.在液相色谱中, 为了获得较高柱效能, 常用的色谱柱是(A ) A.直形填充柱 B.毛细管柱 C. U形柱 D.螺旋形柱 10.纸色谱的分离原理, 与下列哪种方法相似?( B) A. 毛细管扩散作用 B. 萃取分离 C.液-液离子交换 D.液-固吸附 二:简答题 1.在液相色谱中,色谱柱能在室温下工作,不需恒温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组分在液-液两相的分配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较小,因此液相色谱柱不需恒温

北京化工大学仪器分析答案之质谱

质谱分析法 1. 质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划出质谱仪的方框示意图) 由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检测器和记录器组成,此外还有真空系统和电气系统等辅助设备。 进样系统:高效重复地将样品引入到离子源,并且不能造成真空度的降低。 离子源:将进样系统引入的气态样品分子转化为离子 质量分析器:将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按荷质比大小分开 离子检测器:将从质量分析器出来的只有10-9~10-12A的微小离子流加以接收、放大,以便记录。 记录器:记录实验数据和图谱等 2. 在质谱分析中,较常遇到的离子断裂方式有哪几种? 单纯开裂、重排与消除、复杂开裂和双重开裂 4. 有一束含有不同值的离子通过一个具有固定狭缝位置和恒定加速电压V的质谱仪单聚焦磁分析器,磁场H由小到大扫描,首先通 过出口狭缝而被检测的是最小还是最大的离子?为什么? 答案: 最小值的离子。 5. 用质谱法对四种化合物的混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260.2504,260.2140,260.1201和260.0922,若以它们的分子离子

峰作为分析峰,需多大分辨率的质谱仪? 答案: 9322。 6. 试计算下列分子的(M+2)与 M 峰之强度比: ① C 2H 5Br ; ② C 6H 5Cl ; (忽略13C 、2H 的影响)。 答案:①1:1;②1:3; 7. 试计算下列化合物的(M+2)/M 和(M+4)/M 峰之强度比: ① C 7H 6Br 2; ② CH 2Cl 2; ③ C 2H 4BrCl (忽略13C 、2H 的影响)。 答案: ①2:1和1:1;②6:9和1:9;③4:3和1:3。 8. 解释下列化合物质谱中某些主要离子的可能断裂途径: ① 丁酸甲酯质谱中的 43、59、71、74; ② 乙基苯质谱中的 91、92; ③ 庚酮-4质谱中的 43、71、86; ④ 三乙胺质谱中的 30、58、86。 m/z=86为 断裂 m/z=86 H 3C 2(C 2H 5)3N (C 2H 5)2H 2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分析习题+答案

气相色谱习题 一.选择题 ( ) 1.色谱图上一个色谱峰的正确描述是( ) A.仅代表一种组分; B.代表所有未分离组分; C.可能代表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分; D.仅代表检测信号变化( )2.下列保留参数中完全体现色谱柱固定相对组分滞留作用的是( ) A.死时间; B.保留时间 ; C.调整保留时间; D.相对保留时间 ( )3.气-液色谱系统中,待分离组分的 k 值越大,则其保留值: A.越大; B.越小; C.不受影响; D.与载气流量成反比 ( )4.关于范第姆特方程式,正确的说法是: A.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大; B.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小; C.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小; D.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大 ( )5.根据范第姆特方程式 H=A+B/u+C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 越大,则柱效越高,色谱峰越窄,对分离有利; B.固定相颗粒填充越均匀,则柱效越高; C.载气线速越高,柱效越高; D.载气线速越低,柱效越高 ( )6.在范第姆特方程式中,涡流扩散项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影响 A. 载体填充的均匀程度; B. 载气的流速大小; C. 载气的摩尔质量; D. 固定液的液膜厚度

( )7.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试样组分时,要求分离达 98%,分离度至少为: ( )8.在气相色谱中,当两组分未能完全分离时,我们说: A.柱效太低; B.柱的选择性差; C.柱的分离度低; D.柱的容量因子大 ( )9.分离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混合物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是利用极性固定液的: A.氢键作用; B.诱导效应; C.色散作用; D.共轭效应 ( )10.苯和环已烷的沸点分别是 80.10°C 和 80.81°C,都是非极性分子。气相色谱分析中,若采用极性固定 液,则保留时间关系是: A.苯比环已烷长; B.环已烷比苯长; C.二者相同; D.无法确定 ( )11.已知苯的沸点为 80.10°C,环已烷的沸点为 80.81°C。当用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作固定液分析这二种组 分时,环已烷比苯先出峰,其原因是固定液与被测组分间的: A.静电力; B.诱导力; C.色散力; D.氢键力 ( )12.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一般选用 H 2 或 He 作载气,这是因为它们: A.扩散系数大; B.热导系数大; C.电阻小; D.流量大 ( )1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优于热导检测器的主要原因是: A.装置简单; B.更灵敏; C.可以检出许多有机化合物; D.较短的柱能够完成同样的分离

仪器分析_色谱习题答案

色谱分析习题 一、填空题 1、调整保留时间是减去死时间的保留时间。 2、气相色谱仪由五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气路、进样、分离、监测、记录 3、在气相色谱中,常以理论塔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来评价色谱柱效能,有时也用有效塔板数表示柱效能。 4、高效液相色谱是以液体为流动相,流动相的选择对分离影响很大。 5、在线速度较低时,分子扩散项是引起色谱峰扩展的主要因素,此时宜采用相对分子量大的气体作载气,以提高柱效。 6、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___死时间____。 7、描述色谱柱效能的指标是__色谱柱___,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是_分离度__。 8、气相色谱的浓度型检测器有 TCD, ECD ;质量型检测器有 FID , FPD ;其中FID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灵敏度较高;ECD只对电负性有响应 二、选择题 1、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__D____的差别。 A. 沸点差, B. 温度差, C. 吸光度, D. 分配系数。 2、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_C____原则。 A. 沸点高低, B. 熔点高低, C. 相似相溶, D. 化学稳定性。 3、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__A_____。 A. 调整保留值之比, B. 死时间之比, C. 保留时间之比, D. 保留体积之比。 4、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时_B__要求进样量特别准确。 A.内标法; B.外标法; C.面积归一法。 5、在气-液色谱中,为了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主要可进行如下哪种(些)操作?( ABC) A. 改变固定相的种类 B. 改变载气的种类和流速 C. 改变色谱柱的柱温 D. (A)和(C) 6、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导致半峰宽_B__。 A. 没有变化, B. 变宽, C. 变窄, D. 不成线性 7、在气液色谱中,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温度取决于 _D__ A.样品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B.样品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 C.固定液的沸点。 D.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8 、分配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_ABD__ A.与温度有关; B.与柱压有关; C.与气、液相体积有关; D.与组分、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