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2021年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2021年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项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 荒漠化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助于荒漠化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

植被

稀少

―→

土壤发

育差

―→

多疏松沙

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

知识点二荒漠化防治办法

(1)合理运用水资源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关系

(5)控制人口增长

拓展一国内其她地区生态问题

拓展二常用环境问题治理办法

2 湿地开发和保护知识点一湿地重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产生因素

导致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因素是多方面。分析时可重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因素

湿地减少自身是一种自然演化过程,如沉积物长期积累会自然布满湖泊,失去湿地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因此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知识点三湿地治理办法

3 拓展森林资源作用和保护

(1) 森林资源作用和破坏后带来问题

中图版2020版地理大一轮复习试题:十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34含答案

课时规范练34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2018吉林榆树一中三模)目前,广东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打造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成效初步显现,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据此完成第1~2题。 1.推进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的主要意义是() A.扩大城市规模 B.缓解交通压力 C.促进人口流动 D.优化资源配置 2.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大经济圈应() A.齐步并进,推进主导产业同化 B.统一规划,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C.控制人口,建立人口准入制度 D.立足能源,大力发展火电工业 读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经济地带() ①Ⅰ轴、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②Ⅱ轴较Ⅰ轴经过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③M区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外区调入④N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 ①国际金融②机械制造③服装制造④石油化工⑤文化创意⑥进出口贸易 A.①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下图为近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三大产业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5~6题。 5.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分别对应图中的()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图示时期内() A.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最高 B.第一产业总产值持续下降 C.三大产业表现出衰退下降 D.第二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最大 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变化图,完成第7~8题。 7.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A.广州 B.江苏 C.台湾 D.辽宁 8.该省级行政区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①科技发展缓慢②生产成本上升,工业向外转移③服务业快速发展④矿产资源枯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5年12月15日,广东(国际)机器人论坛在广东省肇庆市召开。与会专家表示,广东省应重点加快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下表为20139~10题。 9.广东省机器人产业投资建设最适宜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0.广东省重点加快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②市场优势不断丧失③能源供应日趋紧张④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招工难度加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18广东揭阳二模)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广东的地理重心位于 (23°30'N,113°10'E),经济重心则在一定范围内不断迁移变化。下图为1979—2014年广东省经济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轨迹。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广东省1979—1992年经济重心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心变化与改革开放政策有关 B.省内经济区域差异增大趋势明显 C.经济重心一直位于地理重心的东南部 D.西北部地区经济总量呈下降趋势 12.2000年后广东经济重心的总体移动方向发生变化,其原因可能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B.省内产业转移 C.省内人口流动发生变化 D.粤东地区快速发展 2015年3月24日天津、福建和广东三个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新自贸区将复制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的模式,成为在货币兑换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放松规制的试验田。据此完成第13~14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试题(理科)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D.湿地破坏 2.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大力发展耕作业B.大力修建水电站 C.人工增雨D.退耕还林还草 2014年5月初以来,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普降暴雨,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据此完成 3.下列治理珠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修建蓄洪工程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加固河流大堤 4.若对洪水水面面积进行模拟数据变化的分析,应借助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手工绘图 D.地理信息系统(GIS) 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 5.图中①地(三江平原)分布着大片沼泽,并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新“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形成新“北大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保护滩涂 B.保护草地 C.保护林地 D.保护湿地 6.图中②③两地共同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体污染 B.大气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固体废弃物污染 图为美国本土略图。读图完成 7.图中①地为田纳西河流域,其综合治理 的成功经验对治理黄河流域的启示是 A.梯级开发水能资源 B.减缓流域开发程度 C.过量开发煤炭资源 D.降低流域防洪标准 8.图中②地为美国乳畜带,影响其形成的 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市场

左图图为德国鲁尔区图,右图为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变化图。读图完成 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开始衰落,衰落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A.宇航工业 B.电子工业 C.煤炭工业 D.石油工业 世纪90年代以来,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A.调整了产业结构 B.发展了高耗能工业 C.破坏了森林资源 D.放弃了污染物的回收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 度,图为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图。据此完成 11.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A .偷猎 B .栖息地的丧失 C .外来物种入侵 D .其他原因 12.虽然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但由于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 到湖区越冬的鸟类种群及数量增加明显。这主要体现了洞庭湖湿地的价值是 A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B .调蓄洪水 C .维护生物多样性 D .航运 2012年2月25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我国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此完成 13.北斗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是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图为美国略图。读图完成 14.有关图中暖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增温增湿 B . ①附近陆地形成大面积沙漠 C .降温减湿 D .从①到②航行的船舶速度减慢 6 鸟类0%10%20%30%40%50% 60%70%栖息地的丧失 其他原因 外来物种入侵 偷猎 图例注记 山地 A 阿巴拉契亚山 B 田纳西河

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区域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5、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就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她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区域差异 (1)比较的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 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 (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横断山脉。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区域差异: 要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丘 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 主。 海拔最高,地形以高原、高山 为主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 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 候干燥 高原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就是 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 鼠、熊猫、梅花鹿等动物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 羊等动物 植被为草原、荒漠及高山草甸 灌丛;有牦牛、藏绵羊等动物 农业种植业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与绿洲 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人口稠密较少很少 城市众多较少很少 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与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 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明显的不协 调 转型阶段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 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 矛盾加剧 再生阶段对症下药,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 构,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由紧张走向 协调 考点二生态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注意:黄土高原地区就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就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原因分类产生的影响 自 然 原 因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差异可由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活动以及开发差异显著,生态破坏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水土流失主要愿意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不稳定,黄土易侵蚀。黄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陡坡陡峭,、一遇外力易破碎。黄土粉沙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雨水崩解,且该处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人类在七八千年前便活动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大面积森林被砍,不合理利用,恶性循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与黄土高原同纬度的大陆上的田纳西河流域预知截然不同。田纳西河是美国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上的流程最大,水量最大的支流。 20世纪初,田纳西河航运条件差,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区域差异随处可见,自然差异显著。 结论:区域与区域差异在世界广泛存在,世界多样,世界美好。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百分之四十五。主要特征为:地处内陆且四周皆为山,海拔较高,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时就决定该区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 青藏高寒区地处中国西南部,有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山间高低组成,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依据所处位置和高度的不同,该区可以分为两部分:近缘的高山峡谷区,内部的高原区。其主要特征为:海拔高,高山耸立,湖泊众多,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是决定该区域内部自然区域差异变化的主导因素。 由此可见,中国三大自然区,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形,气候来划分的,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有海拔高低不同,有气温高低不同,因此,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地理专题一区域地理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地理 专题一区域地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易中难 世界主要地区(国家) 5、6、10 4、13 11 中国主要的地区1、3、8、12 2、9 7 (2015濮阳二模)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3题: 1.有关图示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种植冬小麦②B区域适合发展林果业③流经A区域的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④D区域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⑤图示区域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2.下列关于图中C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低纬,利于海盐晒制 B.河流众多,内河航运便利 C.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 D.海岸平直,建港条件优越 3.D地区与我国东北平原相比,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 A.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柑橘与香蕉 B.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C.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的种植 D.水热条件组合好,物种资源丰富 解析:1.B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台湾岛中部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B区域等温线较密,地势起伏较大,适宜发展林果业;该区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D区域地处热带,为热带季风气候;

该区域山脉是台湾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及温度与地形的关系可判知,C地区位于山地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不利于晒盐;山地河流短促,不利于航运;平直的海岸线不利于港口建设。第3题,D地区位于热带,水热充足,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2015鹰潭二模)如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B.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物种资源丰富 C.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D.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西多东少 5.影响该地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矿产资源 6.该国最重要的能源是( ) A.太阳能 B.地热能 C.水能 D.风能 解析:4.A 5.B 6.C 第4题,根据图中山峰的海拔和分布可判知,该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图中纬度可判知,该岛屿地处温带,终年受西北风控制,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根据经纬度定位,该岛屿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5题,图中城市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第6题,岛屿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2015福建漳州八校联考)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 7~9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分类汇编 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1年高考全国卷)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题。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答案】D 【解析】结合题干中信息“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则可知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是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 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答案】A 【解析】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还没有形成钢铁工业基地。所以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 农村地区。 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答案】B 【解析】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捷的交通运输,可以通过河运运输煤炭和利用五大湖运输铁矿石,芝加哥本身没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钢铁工业不是劳动密集 型工业。 (2011年高考江苏卷)28.图17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18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1分) 图18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姓名:朱腾刚 学号:104753050953 专业:人文地理 年级:2005级 课程名称:区域系统模型 指导老师:秦耀辰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概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自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而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由理论推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标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它所包含的因素纷繁,结构功能复杂,内外联系广泛,对人类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实质是一个半结构化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需要充分的理论综合、实践总结和方法体系方面的创造性探索,难度很大,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集合性、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基本特点,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概括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系统。 (一)人口子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的主题和核心因素,是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区域人口增长可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区域发展又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证条件;另一方面,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素质太差,就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导论

浅谈我国农村河流污染现状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河流的污染现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人们仅限于对大江大河污染的关注,小河流的污染状况则很少受到重视。因此,在这一领域里,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无以小流,无以成江河”,治理要从小抓起。通过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得出了我国农村中小河流污染现状是非常严重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 一、我国河流整体现状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

高中地理专题整合——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网络构建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T6~8等。结合具体地区的 图文材料,考查 学生运用地理知 识分析判断区域 特征、区域环境 问题和资源开发 的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如 2018年高考全国 卷ⅠT37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学生对区域特 征、成因的认知 能力,掌握区域 分析方法、区域 特征、区域资源 开发条件等问 题。如2019年 高考天津卷T1 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区域生态问题 的类型、产生原 因及保护措施, 促进人地协调、 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如2019 年高考天津卷 T2等。 第1课时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 (2019·全国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解析]A对: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B错: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C错: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D错: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

2019届 二轮: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卷 (全国通用)+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重要考点练习卷:区域可持续发展 塞罕坝海拔1010—1940米。上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增加生物多样性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D.减缓变暖趋势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5.风影沙丘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6.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漏、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8.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

可持续发展导论 【课程基本信息】 1、探讨问题:一个社会和文明是怎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 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试形式:三道论述题,至少每道200字 ●具有普世性的行为才是值得赞扬的 ●男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展示力量,不以善为最高目的。 ●而女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宽容,在于传承善,而生育后代是传承善的最重要的手段。 ●人口生产与传承,以美德、善为前提 ●最具有普适性的是家庭伦理观,父母对子女的善是永恒的。 ●文明社会,出现了以两性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 ●自愿、无害、 ●人类最基本的原则都与人口生产有关系。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指向后代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两性关系的不稳定并不会有重大影响,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会很是不利。 ●忠诚的爱情受到表扬是因为它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pre选择题目】 1、说龙凤:关于龙凤起源 2、中国技术化时代的特征:提出心特征、质疑书本说法、进一步论证书本说法 3、伦理化时代、特点、道路 4、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论:其他人的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学说并与老师看法进行对照。

导言:理论与方法 【前言】 1、历史的产生 ●中国最早的历史《春秋》 ●最早的历史是流水账,在选择要记录哪些历史的时候人们就形成了历史观。 ●历史观最重要的是根据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评判。 ●中国的历史观在春秋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2、民族历史意识→人类历史观念 ●农业时代产生了与特定地理环境或特定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民族历史意识。 ●民族历史意识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即将终结之际的产物,从根本上屏蔽了对民族文化发展 道路的真理性思考。 ●工业时代,文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在各民族历史意识相互汇通的基础上,超越早先各自 民族历史意识的局限性,孕育和建构了某种共同的人类历史观念。 一、西方思想对文明道路和人类历史的思考 (一)主要学者与观点 1、黑格尔(人类历史意识自觉的开始) ①观点 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本质,在历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自由在人类历史中对偶然“意志”的扬弃决定世界各国民族都将走上世界历史的道路。 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生气,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播着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在那里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君主) ●太阳向西移动,古希腊罗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期,在那里有部分人是自由的(居民) ●太阳最终到达了西方,基督教日耳曼世界拥有高贵的光明,在那里所有人都是自由的 ?历史就是由东方发展到西方的过程 *18世纪末19世纪以后,西方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态度由赞扬变成批评。 →西方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兴起,开始蔑视东方文化。 ②缺陷 ●黑格尔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明的了解极其有限。 ●工业文明仍在起步阶段,世界历史意识还很空疏。 2、马克思(世界历史意识最重要的奠基人) ①观点 ●第一次把历史建立在实践即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 主要就是社会物质生产。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与物质生产力相适

(课标版)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

专题十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读某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影响图示区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陆位置②地形起伏 ③太阳辐射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 A 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区域降水整体上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局部地区出现闭合曲线,是地形起伏影响的结果。 2.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生态脆弱的表现有( ) ①地势高峻,气候寒冷 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③湿地广布,生物多样性少 ④降水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 D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主要为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于500 mm,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严重。 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19陕西一模)图示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表风力小 B.山地降水量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答案 C 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狭管效应明显,地表风力较大,A项错误;山地降水较丰富,但是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较小,B项错误;冬季降雪日数稳定,有季节性积雪融水,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水分,C项正确;高山冰雪融水主要补给河流,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不大,D项错误。 4.(2019陕西一模)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B.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 C 由材料可知,该地有稳定的积雪覆盖,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C项正确;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可减弱地面辐射,A、B项错误;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湿度升高,但对地表径流影响不大,D项错误。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该处河曲发育,牛轭湖星罗棋布(如图a)。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多呈弯月形(如图b)。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 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 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 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 系 3.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 响。 4.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 理的对策措施 5.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 的方法与途径. 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 解决措施. 【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 的。 (2)特点: 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区域差异 (1)比较的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 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 (2)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 要素日本英国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端,东临 太平洋 亚欧大陆西端,西临大西 洋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

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多火山地震 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 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南部为亚热带 季风气候,夏季炎热 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覆盖率高,类型多样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 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瀑 布峡谷,不利于航行, 但水利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 源 贫乏煤、铁、石油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较 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布局高兴技术产业为主,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 位突出,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 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 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题练习(第五题为个人原创)

综合题练习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1.河南省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南阳盆地南 侧丘陵山地,是我国柑橘种植北缘地区之一。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1)淅川低山区是淅川柑橘安全越冬的最有利区域,分 析其形成的原因。 淅川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柑橘种植北缘地区之一,柑橘汁多个大、酸甜适度、无籽、耐储藏,是淅川县重要经济作物。 (2)说出淅川县种植柑橘的优势自然条件。 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工程运行平稳,南水北调五年入京52亿立方米占北京七成用水。2019年12月7日,为纪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北京社会各界30名普通市民受邀参加“丹水两地情”南阳行,亲自到中线工程水源地淅川参观渠首大坝,并登船跟随水质监测工作人员在淅川丹江口水库抽取丹江水,现场直接饮用。 (3)列举在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阅读图文 资料,完 成下列要 求。 长江源区 沱沱河位 于青藏高 原腹地, 受地形、 降水、冰 雪融水等 影响,形 成了大量 高原冲积型河床和丘陵坦谷河床,发育了“辫状水系”。每年4-10月份,大量斑头雁迁徙至此,在沙洲和两岸峭壁上筑巢、孵化、繁殖,“辫状河道”成为斑头雁的“天然产房”。而每年的冬春季午后,“辫状河道”又成了风沙的策源地,漫天飞扬的风沙严重威胁到横跨沱沱河的青藏铁路的正常运行。如图示意沱沱河“辫状河道”局部地形和景观。 (1)简述沱沱河“辫状河道”的形成原因。 (2)分析每年4-10月份,沱沱河“辫状河道”成为斑头雁“天然产房”的主要条件。 (3)分析“辫状河道”在冬春季午后成为风沙策源地的原因。 (4)为抑制冬春季沱沱河“辫状河道”的风沙对青藏铁路的危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3.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中,M地岩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大多是狩猎与游牧生活的写照,至今保存完好。N地及向西铁路沿线有大量如图片所示草方格沙障。中卫市及附近地区(虚线框所示地区)种植的枸杞果实红色,粒大,籽小,含糖量高,营养丰富,畅销全国。 (1)草方格沙障是当地人们在铁路沿线建设的工程,说明该工程的作用。 (2)简述发展枸杞加工业对该地区的现实意义。

2013高考真题—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2013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 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一、单选题 (2013 高考题大纲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7~9 题。 .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露的石油 7、【答案】B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难易度: 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 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 选项是正确的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 选项是错误的。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C 选项是错误的。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 选项是错误的。 .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答案】8.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水体条件对赤潮的影响。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 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 选项是正确的。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 .高纬近海 【答案】9.C 【试题立意】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C 选项是正确的。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 A 选项是错误的。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B、D 选项是错误的。 (2013 高考题广东卷).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 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0.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虽说考查全球变暖,但实质是大气受热原理的分析;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词在于“冰雪覆盖”,而不是“高纬度地带”。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光线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地面辐射减弱,则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亦减少,达到降温的目的,故选 B ;植树造林能增加 CO2 的吸收,从这个角度看,温室效应会因此减轻,不会加剧全球变暖,故 A 错;造林改变局部小气候,一般情况下,林区空气湿度会增加,故C 错;土壤有机质减量会因造林而增加,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与变暖无机制联系,故D 错。 (2013 高考题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 1 示意采循环农业模一。图 式,读图回答1~2 题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 答案 D (2016·杭州七校联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B.青海 C.陕西 D.新疆 3.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新疆,占比超过40%。第3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合理载畜等;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水位下降,也会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 答案 2.D 3.B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4~5题。

4.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5.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第4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 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5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答案 4.A 5.C (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示农牧界线演变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从低纬向高纬②从内陆向沿海③从东南向西北④从荒漠到草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图示农牧界线演变的社会经济原因包括( ) A.东部荒漠化严重 B.人口压力增大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全球气候变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