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作者:修彦凤,张永太,王兴发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摘要:通过查阅半夏炮制的文献资料,对其发展轨迹、炮制目的进行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Key words:Pinellia ternata; Preparation; History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后入药。为搞清半夏炮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了解其炮制目的,本文对半夏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半夏的炮制沿革进行了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高其饮片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历史沿革

1.1 唐代以前半夏入药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1]中的半夏汤,方中用“治半夏”以疗目不瞑,不卧,文中对“半夏汤”的用水、煎法、服法均作详细介绍,但对炮制方法未见记载。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可见于《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2]。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生半夏的毒性,需“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3]。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出半夏需"汤洗去滑"[4]用,《雷公

炮炙论》记载了具体的方法:“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并指出炮制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5],选用白芥子和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芥子利气豁痰,协助宣通痰气,醋消肿毒,以防药毒攻喉。《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中记载对半夏中毒的解除方法:“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4],从此以后半夏炮制时生姜常成为不可缺少的辅料。最先将生姜用于炮制半夏的是《刘涓子鬼遗方》,在其用以治疗金疮箭毒在肉中不出的“白敛散”方中有“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6]的记载,根据《汤液本草》中载:“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所以,可以理解为姜炒法在此时期出现。以后大量医药文献中都记载了姜制半夏,具体制法各有不同。为什么用生姜而不用其他辅料?《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可见,生姜主要是起到解毒的作用。

1.2 唐代唐代,汤洗半夏仍是半夏炮制的主要方法,并出现了“汤泡”[7]法。此外,出现了“炮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8]、“微火炮之”[8]。姜制半夏的方法中也出现了“姜汁炒”[9]的记载。

1.3 宋代宋代,有关半夏的炮制内容有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半夏“汤洗”的原因:“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10]“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10]。炮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汤洗、浸发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

辅料也由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如“汤洗”后,再进行“麸炒黄色”[11]“生姜汁浸,麸炒令黄”[12]“面炒令黄色”[12]“米炒微黄”[13]“入猪苓同炒,令猪苓紫色”[13]“米醋煮令透”[14]“炒沙令热,炮,片切,用生姜汁、甘草浸焙”[15]等操作。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半夏不采用“汤洗”法,直接用各种辅料及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如“浆水煮,细切小片子,焙干”[12]、“同鹅梨汁、生姜`自然汁熬成膏”[13]、“姜汁井水煮”[16]、“水浸作片,浆水雪水各半同煮,焙干”[16]、“酸浆浸,温汤洗”[10]、“酒浸,汤洗,麸炒”[13]、“姜汁拌晒”[17]、“陈菜油炒”[17]等。加入不同的辅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博济方》中坏涎丸就以“热酒荡一度,姜汁浸一宿”的半夏炮制品来配方[12];《圣济总录》中记载用以治疗留饮宿食不消而具有宽胸利膈、进饮食作用的郁李仁丸,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六两去皮脐,浆水五升,生姜半斤切,甘草并桑根白皮各一两,银石锅内慢火煮干,再添热浆水二升煮干去余药只用半夏”[13],其中桑根皮泻肺气,生姜开痰,甘草缓和燥性,浆水抑其温性;《扁鹊心书》中的半硫丸可治胃虚,心腹胀满,呕吐痰涎等症,方中半夏“姜矾牙皂煎水炒”[18]。现行《中国药典》中收载的清半夏(白矾制半夏)、姜半夏(白矾、生姜制半夏)源于此时期,《圣济总录》中记载的款冬花汤中的半夏“白矾水浸七日,焙干”[13]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牛黄生犀丸中的半夏注明“白矾制”[19]等记载均同清半夏的操作相似,白矾性收而燥湿,可增强其燥湿化痰作用;另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记载“汤洗……白矾末沸汤浸,漉

出……汤洗去矾……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19]为姜半夏的雏形,其中白矾燥湿,生姜开痰,协理脾湿痰饮不化。半夏制曲也始于宋代,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20],《女科百问》的缓息丹中记载半夏“汤洗七次,研成末,姜汁和;候干再为末,姜汁再和,共七八次,啜之,不辣为度”[21]。另外,还有记载将半夏曲“炒”[21]或“炙”[22]用。

1.4 金元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沿用了以前的“汤洗”“姜制”以及半夏曲“炒”的方法,出现了用“米泔浸”(小省风汤)[23]“皂角水浸”(小阿魏丸)[23]“香油炒”[23]“炒”(初虞世方)[23]半夏的方法,宋代出现的矾制法未见沿用。元・许国祯在《御药院方》中首次提到“法制半夏”[24]、“法制温半夏”[24]、“法制白半夏”[24]和“法制红半夏”[24]。“法制半夏”用以治疗咳嗽,采用半夏“汤洗去涎水,取生姜自然汁银石器内用文武火同熬”的方法,与现代的“法半夏”炮制方法不同。“法制温半夏”是将川升麻、丁皮、缩砂仁、草豆蔻仁五味药同半夏、白矾、酒密封四五日,不戟喉为好,晒半干,用麸同炒黄;“法制白半夏“采用”汤洗去脐,焙干再洗,如此七遍,以浓米泔浸,白矾水浸,焙干,以铅白霜又浸,浆水煮沸,焙干”的方法制作,用以治疗触冒感寒,能消饮化痰,其中白矾燥湿化痰,铅白霜消上膈热痰,米泔抑其温性,且助和脾;“法制红半夏”采用汤浸焙制如法制白半夏,“用龙脑、朱砂为衣,先铺灯草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煮豆焙之”,具有治风热、止咳嗽、清头目、利咽膈、消痰降气的功能。因此是内廷供奉

御药,自属法定之方,故得法制半夏之名。

1.5 明代各历史时期出现过的辅料和方法大多被沿用,如煮、浸、炒、焙、煨、炮等方法与姜汁、浆水、雪水、醋、皂角、米泔、面、白矾、酒、甘草、桑白皮等辅料搭配应用。并且又出现了多种新辅料及方法,如“吴茱萸同水煮干”(肉豆蔻丸)[25]、“用杏仁炒过,不伤胎气”(养胃汤)[26]、“白矾水,皂角,巴豆浸煮”[27]等。半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半夏曲不再是简单的生姜和半夏末作曲,而是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加入不同的药物制曲,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28]。另外,本时期有半夏曲“姜汁、竹沥制”[29]的记载。

1.6 清代到了清代,应用较多的辅料有生姜、白矾、酒、醋等,另外又增加了几种新辅料进行炮制,如“同生姜片煮,晒干,桑叶煎汁泡透,又晒干,复用盐泡透,切片”[30]、“猪胆汁炒”[31]、“羌活生姜同煮,无白心为度”[32]、“姜汁青盐制”[33]等。另外,出现了“陈半夏”和“仙半夏”。《重楼玉钥》中记载陈半夏“九制者佳”[34];《本草纲目拾遗》[35]中记载了仙半夏,相传制法为仙人所传,故名仙半夏。有十余道工序,历时近四十天,先后加入石灰、白矾、皮硝、甘草、薄荷、丁香等辅料十七味药,半夏用行气药合制,俾利气顺痰下,经过反复浸泡,性质较纯,适于体虚患者。另外,在多部典籍中半夏曲的各种制法得到更详尽的描述[36],并有"猪胆汁

炒"的记载[37]。

1.7 现代目前全国各地的半夏炮制品主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苏半夏、仙半夏、宋(京)半夏、竹沥半夏、青盐半夏、半夏曲、醋制半夏、胆汁制半夏等十几种规格,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收载了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除收载上述三种外,还有半夏曲和麸炒半夏曲。全国各地的炮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种炮制方法其具体的炮制工艺各地差异很大,如辅料用量,浸泡时间,是煮或蒸,时间多少等等。 2 小结与讨论

从半夏的整个炮制历史沿革来看,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各个时代均有新的炮制方法出现。关于半夏炮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古代学者已经对其作了详尽的阐述;另一方面,从宋代起开始用多种辅料与半夏共制,特别是明清时期,辅料种类更为繁多,采取各种辅料炮制是为改变半夏的药性,从而扩大半夏的应用范围,提高半夏的临床疗效。如经白矾水浸漂或煮后,长于燥湿化痰,而降逆止呕作用较弱;经生姜、白矾制后,善于止呕,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经甘草、石灰水制后,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半夏炮制早期一般都采用“汤洗”的方法,洗时与水接触时间相对较短,损失的成分少,后来使用“汤泡”、“水浸”等处理方法,使半夏中成分的流失增多。当用多种辅料炮制半夏时,由于长时间浸泡(或煮),再用清水反复漂洗等工序,完全改变了半夏原有的性与味。古人赵学敏批评一些药商粗制滥造仙半夏,他说“……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

入口淡而微甘,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35]。张寿颐也尖锐指出“于此物之制造,则百出而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失,甚至重用白矾,罨罨悠悠,……”[38]。现行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有的地方采用汤煮、浸,然后弃去汁液,将会大量流失有效成分而影响疗效,生产上似应加以考虑。古人炮制半夏时需“汤洗去滑”,否则有毒,难道“滑”物为其毒性成分?有“热汤洗去滑”[3]、“冷水洗去滑”[39]的记载,“滑”物的性质到底如何?在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以及二者有何关系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人们至今没有弄清“滑”是何物,有人认为是半夏中的粘液质[40]。

参考文献:

[1]刘衡如.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28.

[2]张仲景.金匮玉函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86.

[3]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11.

[4]葛洪. 葛洪肘后备急方[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113.

[5]雷 .雷公炮炙论[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97.

[6]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1.

[7]蔺道人. 中医外科伤科名著集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5.

[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0.

[9]孙思邈.银海精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1.

[10]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45.

[1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714.

[12]王 .博济方[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71.

[13]太医院.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064.

[1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61.

[15]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

[16]苏轼,沈括.苏沈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5.

[17]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M].浩然楼刻本,1717:19.

[18]窦材.扁鹊心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92.

[19]太平惠民和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6.

[20]钱乙.中医儿科名著集成・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1.

[21]齐仲甫.女科百问[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76.

[22]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148.

[23]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9.

[24]许国祯. 御药院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日本宽政戊午活字本,307.

[25]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8 .

[26]龚廷贤.寿世保元[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82.

[27]楼英.医学纲目[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448.

[28]李时珍.本草纲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94.

[29]缪希雍.先醒斋广笔记[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3:4.

[30]陈士铎.本草新编[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155.

[31]张璐.本经逢原[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9.

[32]孙望林.良朋汇集[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4.

[33]张秉成. 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47.

[34]郑梅涧.重楼玉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2.

[35]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71.

[36]汪昂.本草备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26.

[37]林琴.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258.

[38]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l977:779.

[39]王肯堂.证治准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4.

[40]崔景行,李文珠.半夏毒性与应用的讨论[J].河南中医,1989,(3):45.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目的:查阅整理关于半夏毒性成分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半夏的毒性成分的确定和研究作进一步探讨,和炮制前后半夏的成分变化做文献综合整理。 摘要:对半夏的毒性成分研究和炮制机理现状作一概述.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多种黏膜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是半夏炮制前后毒性比较的一个指标.而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纯草酸钙针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其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但能够溶于酸、碱性溶液,炮制辅料白矾和石灰水则分别呈一定的酸、碱性,因此提出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半夏炮制解毒的机理,大量文献资料指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与药理毒性可能与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有关,但具体毒性成分不明确,对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不明确,本文对已发表的大量文献报告和图书进行了查阅和整理,对半夏的毒性作用变化和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总结,为半夏的毒性成分变化的研究和确定做进一步的探讨,便于今后对半夏的研究做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作用,草酸钙针晶,黑尿酸,毒性作用 一、半夏毒性成分的研究历程 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有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一直进展不大,其瓶颈问题就是刺激性成分和产生辛辣味的成分没有明确[6 虽然对半夏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其对导致毒性的具体成分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认为其所含有的药理作用与毒芹碱(coniine)、烟碱(nicotine)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Dmtoanemonin)的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质是使生半夏产生刺激性的主要成分㈨,半夏的刺激性作用还被认为与其所含有的刺激性苷及苷元高龙胆酸有密切的关系、[21]认为半夏的毒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多为不能单独被水漂、姜浸等所破坏的甾醇类、辛辣醇和生物碱㈤。 吴皓等[9]用半夏粉末混悬液腹腔注射可使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中炎症介质PGE,含量增加,组胺含量下降,认为半夏的刺激性作用类似于炎症反应。 目前关于半夏中刺激性成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1.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 的草酸钙针晶㈨。 1.2.在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学者chizuHasegawa首次报道了半夏中含有 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一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homogentisicaeid)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㈨; 1.3.60年代末,Masak0suzuki从半夏中分离得到了约O.ool8%的3, 4一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㈣ 二、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炮制前后的变化及毒性作用 1.1草酸钙针晶的毒理作用 显微观察这些针晶在两端呈现出很尖锐的针尖形状,他们渗入到舌头和咽喉的组织中并引起短暂的组织坏死[31]。报道还认为摄入天南星科中的某些植物,由于含有草酸钙针晶,都会引起黏膜的强烈刺激,导致舌头、嘴唇和上腭的肿胀㈨。这些都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作用极其相似。半夏的针晶具有两条纵向的沟槽,刺激性作用的产生与这种外形特殊的针晶有关:某种毒性物质隐藏在针晶的“纵沟”内或者附近区域,晶体刺破黏膜后毒性物质与组织接触,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在含晶异细胞内新发现的一种不溶性蛋白质可能是半夏的刺激性成分,半夏的三种炮制方法都能够破坏这种蛋白质,因而炮制后刺激性消失。[2] 1.2草酸钙针晶的炮制前后变化及研究现状

7036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引用标准 (3) 4.职责 (3) 5.产品概述 (3) 6.工艺流程图 (4) 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 8.工艺卫生 (7) 9.质量监控 (7) 10.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8) 11.技术安全、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 (8) 12.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 (9) 13.劳动组合与岗位定员 (9) 14.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9) 15.原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 (9) 16.物料平衡的计算 (10) 17.常用理化常数、换算表 (10)

1目的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半夏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技术、质量、物耗、安全、工艺卫生、环境保护等内容。 2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半夏生产的全过程,是各部门共同遵循的技术准则。 3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二00二年版 4职责 编写:车间主管 汇审:生产部和质量部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 批准:总经理 执行:各级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 监督管理:质量部QA人员、生产管理人员 5产品概述 5.1产品名称:半夏 5.2汉语拼音Banxia 5.3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 5.4处方名称: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5.5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5.6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5.7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5.8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5.9商品名 半夏,以个大、形圆、色白、皮净、干燥、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中医中药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丁丽梅 (哈尔滨亚麻有限集团职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关键词 中药制剂;炮制方法;半夏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9334(2010)03-0374-01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又名:三叶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cm,块茎近球形。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1 药材与成分 1 1 药材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扁斜状,直径0 8~ 2 0c 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而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1 2 成分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1]。 2 炮制 2 1 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d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50kg加白矾1kg,泡1d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凉。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起,阴干[2]。 2 2 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2 3 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3 药理 3 1 镇咳、祛痰作用 口服煎剂0 6g/kg对1%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比口服可待因1m g/kg的效力略差,药效能维持5h以上,静脉注射0 5~1g/kg亦有明显止咳作用[3]。3 2 止吐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半夏煎剂3g/kg,2~3次/d,连服2d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3 3 解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4 毒性 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3 142g/kg家兔灌服0 5g/(只 d),连服40d,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剂量加倍,多数兔有腹泻,半数兔于20d内死亡。小鼠口服各种制剂的混悬液,以死亡为指标,则生半夏毒性最大,其次为半夏,白矾半夏最小。经白矾处理似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半夏催吐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加热可破坏[1]。半夏水溶成分内加醋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小鼠骨骼肌痉挛的物质,以及箭毒样肌麻痹的物质。 5 结果 通过对半夏3种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燥湿化痰,多用于中成药中。在临床应用上,生用,治虫、蛇蛰痛,痈肿痰咳,如 桂麝散 ;清半夏,治寒痰咳嗽,如 二陈汤 ;姜半夏,治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治胃脘痞满:如 半夏泻心汤 ;法半夏,治胃寒气滞:如 香砂养胃丸 ,由法半夏、木香等组成。 以上对半夏常见的炮制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半夏这一道地药材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西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179~183 2 贵州省卫生厅 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3~84 3 郭建民,田源洪 中药炮制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 版社,2003:156~158 (收稿日期:2010-01-20) 374V o l 21 N o 3A erospace M edic i n e M ar2010

半夏炮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半夏的炮制研究进展 摘要::从半夏炮制的工艺、炮制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面对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半夏的炮制提供线索和依据。 关键词::半夏;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0 引言: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 茎,为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1]。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半夏经炮制后毒性降低,故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作为半夏临床常用的规格。经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大量关于半夏的文章发表,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进展不大,说明该项研究有一定难度。本文从净选加工、炮制工艺、炮制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面,对近年来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能为进一步开展半夏的炮制机理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 1 半夏的现代炮制品 1.1清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 1.2姜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1.3法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透,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ill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2 炮制工艺研究 2.1清半夏 郭富礼[2]主张将半夏按大、中、小分成3档,分别用8%白矾水浸润3—5d,至无干心后轧扁。饮片厂大量生产可用轧面条机,调节适当的轧滚间距轧扁,量小可在干净的水泥地上用石磙碾过或用石块手工砸扁也可,然后晒干入药。王潮奎等[3]研究了半夏炮制过程中加矾量及采用加热方式与所炮制饮片质量和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半夏加热加压30min和经8%白矾溶液浸制均可使半夏的麻辣味消除,且水浸出

半夏常用3种炮制方法及其对毒性的影响_关开

192 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11 Nov .,2009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bunb.)Breit.的地下块茎。性味辛温,有毒,被列为下品,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因其味辛,麻舌而刺喉,自古以来,半夏就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以后才能入药。半夏炮制入药历史悠久,较早提到半夏炮制法的是《金匮玉涵经》,云:“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其中只提到了“洗”一法。后经过历代不断发展,见于文献记载的半夏炮制方法就有70多种,并沿用至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年版收载了最为常用的3种炮制品,即:清半 夏、法半夏、姜半夏。现代研究也表明,半夏经炮制后确实能减低其毒性。 1 炮制方法1.1 清半夏 清半夏始见于明代《本草纲目》中“用大半夏,汤洗七次,每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现代炮制方法为:取净选分路后的生半夏,洗净,用水浸泡2周,每日轻轻搅拌换清水2次。浸泡7天后,至起白沫时,放入串碎后溶化的白矾水半夏常用3种炮制方法及其对毒性的影响 关 开1,姜 楠2,田 原1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半夏为临床常用药物,但因其有毒,所以必须进行炮制之后方可安全使用。详细介绍了3种半夏最常 用的炮制方法,分别是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并对炮制方法及炮制过程中所使用的辅料能够降低半夏的毒性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够使医务工作者更好的掌握半夏的使用。 关键词:普外科;不安全因素;讨论制度;护理风险管理半夏;炮制方法;炮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192- 02收稿日期:2009-06-08 作者简介:关开(1971-),女,辽宁沈阳人,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中药鉴别及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工作。 表2 肉桂汤液中挥发油百分体积浓度 煎煮方法 煎煮时间(min) 2 5 10152025 30 40 浸泡煎煮0.0460.0820.0560.0730.0830.0800.0600.044浸泡后下0.0820.0780.0690.0610.0790.0590.0530.042直接后下0.0430.0790.0880.0910.0980.1040.1150.103 2 挥发油中桂皮醛含量的测定[1] 仪器与试药:HITACHI 高效液相色谱仪, L-2300泵,L-2400检测器。乙腈为色谱纯,水为重蒸馏水,其余试剂是均为分析纯。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色谱柱汉邦ODSC18(5μm,4.0mm×250mm),以乙腈—水(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0.0nm,温度为室温,流速为1.0mL/min。在此条件下理论塔板数以桂皮醛计算为3000,样品中桂皮醛出峰良好。 表3 各挥发油样品中的桂皮醛百分含量(%) 煎煮方法煎煮时间(min) 2 5 10152025 30 40 浸泡煎煮78.263.778.763.464.879.371.066.6浸泡后下79.681.489.882.682.881.779.867.9直接后下 87.584.580.184.287.486.391.283.1 溶液的制备:(1)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桂皮醛标准品2.0μL,精密称量,稀释制成21.3μg/mL 的甲醇溶液。(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各样品挥发油2.0μL,以4.3.1中同样的稀释倍数稀释后待用。(3)样品测定:精密吸取样品溶液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保留时间30min,在18min 左右出峰,记录峰面积;同法,吸取各样品溶 液5μL,保留20min 左右,记录与桂皮醛保留时间相对应的吸收峰面积,以样品吸收峰面积为100%,计算各样品中的桂皮醛百分含量,结果见表3。 3 结 果 从表1及表2可以看出,直接后下组肉桂挥发 油浓度和收率在煎煮5~30min 之间在较高水平上缓慢上升,浸泡后下组中挥发油浓度先高后低,2min 时即达到较高水平,但不及直接后下组10~30min 的水平值,且下降较快,不易控制;从桂皮醛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看,直接后下组水平值较高,30min 时达到最高值91.2%。 结果表明:考虑到挥发油是肉桂的主要有效成分,而桂皮醛又是挥发油中主要的药效物质,可以认为含量高则疗效好,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实验,可以得出肉桂制汤宜以直接后下煎煮30min 左右为好。 4 讨 论 在煎汤方法中,以提取挥发油为主的肉桂的最 佳工艺条件是直接后下煎煮30min,其中在20min 时煎出率最高。3种不同的煎煮方法虽然挥发油的提取率有差异,但是总体提取率偏低。在煎煮装置上加适当冷凝装置,对提取率有一定的增加,所以对以挥发油为主要药效目的的,密闭煎煮的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 ]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5:91-92. [ 2 ] 方琴.肉桂的研究进展[ J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 ( 3 ):249-25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