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E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程序

ASME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程序
ASME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程序

ASME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程序

Postweld Heat Treatment Procedure

1. General总则

This procedure is supplemented to the “Heat Treatment Instruction ”(specific heat treatment instruct ion), and is applicable to the boilers and pressure vessels and parts of carbon steels (PNo1 Gr.Nos 1, 2&3) fabricated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ASME Code Sect Ⅰ,B31.1and VIII Div.1.

本程序是对”热处理工艺卡”(专用热处理工艺)的补充,用于按ASME规范第Ⅰ卷,B31.1和第Ⅷ卷第1分册的要求,碳钢(PNO组1、2或3)所制造的锅炉/压力容器和部件; For the other materials, the applicable procedure and condition will be added or provided. 对于其它材料,将增加或提出相应程序或条件;

2. Personnel人员

The PWHT operator shall be familiar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heat treatment and has been properly trained.

焊后热处理操作者应熟悉热处理的一般要求并经过适当的培训;

3.Equipment设备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根据具体情况编制

4. Procedures工艺

One of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 may be used for the PWHT:

焊后热处理应按下列工艺之一执行;

4.1 If it is practicable, the vessel shall be heated as a whole in an enclosed furnace. 如可行,整台容器装入封闭炉内加热;

4.2Heating the vessel in more than one heat in furnace, provided the overlap of the heated sections of the vessels at least 5 ft. When this procedure is used, the portion outside of the furnace shall be sh ielded so that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is not harmful.

容器在一加热炉内分几段加热,要求被重复加热的各段至少有5英尺长(1.5m),当采用这种工艺时, 在炉外的部分应予以覆盖保温,以免产生有害的温度梯度;

4.3.Heat of the shell sections and/or portions of the vessels to postweld heat treat longitudinal joints or complicated welded details before joining to make the completed vessels. When the vessel is req uired to be PWHT, and it is not practicable to PWHT the completed vessel as a whole or in two or more heats as provided in 4.2 above, any circumferential joints not previously PWHT may be therea fter locally PWHT by heating such joins by any appropriate means that will assure required uniform ity. As a minimum, the soak band shall contain the weld, heat affected zone, and a portion of base m etal adjacent to the weld being heat treated. The minimum width of this volume is the widest width of weld plus T or 2in(51mm), whichever is less, on each side or end of the weld. The portion outsid e the heating device shall be protected so that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is not harmful. This procedur e may also be used to PWHT portions of new vessels after repairs.

在组装成整体容器之前,可对筒节或容器的的纵焊缝或结构复杂的焊接点进行焊后热处理.对要求焊后热处理,但有不能整体热处理,或如 4.2条所述分两次或多次热处理,其上任何未经焊后热处理的环焊缝,可采用任何能达到保证均匀要求的加热方法进行局部热处理.此时加热应包括焊缝热影响区及临近的母材,其宽度应为焊缝最大宽度处的每侧各加T或2英寸(51mm)两者之中最小者. 加热装置以外的部分应予以覆盖保温,以免产生有害的温度梯度.该工艺还可用于新容器返修后各部分的焊后热处理;

4.4 Heating the vessel internally by any appropriate means and with adequate indicating and recordi ng temperature devices to aid in the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of a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 e in the vessel wall. Previous to this operation, the vessel should be fully enclosed with insulating m aterial, or the permanent insulation may be installed provided it is suitable for the required temperat ure. In this procedure the internal pressure should be kept as low as practicable, but shall not exceed 50% of the maximum allowable working pressure at the highest metal temperature expected during the PWHT period.

采用任何适当方法在容器内部加热并用足够的温度指示记录仪表,协助控制并维持容器器壁温度的均匀分布,在进行本操作之前容器应用绝热材料包起来,或设置永久性绝热材料,以适应所要求的温度.在此过程中容器的内压应保持愈低愈好,不应超过焊后热处理期间预期的最高金属壁温下的最大许用工作压力的50%;

4.5 Heating a circumferential band containing nozzles or other welded attachments that required P WHT in such a manner that the entire band shall be brought up uniformly to the required temperatur e and held for the specified time. The circumferential band shall extend around the entire vessel, sha ll include the nozzle or welded attachment. As a minimum, the soak band shall contain the weld, he at affected zone, and portion of base metal adjacent to the weld being heat treatment. The minimum width of this volume is the widest width of weld plus T or 2in(51mm), whichever is less, on each si de or end of the weld. The portion of the vessel outside of the circumferential band shall be protect ed so that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is not harmful.

接管或其它焊接附件要求焊后热处理时,可对其所在环带加热,要求整个环向包括接管或焊接附件均应包容在内,其宽度应为焊缝最大宽度处的每侧各加t或2英寸(51mm),两者之中最小者.环带以外的部分应予以覆盖保温,以免产生有害的温度梯度;

4.6 Heating a circumferential joints of the pipe or tubing by any appropriate means using a soak ban

d that extends around th

e entire circumference. The minimum width o

f this volume is the widest wi dth of weld plus T or 2in(51mm), whichever is less, on each side or end of the weld. The portion of the soak band shall be protected so that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is not harmful.

采用任一适的方法加热管子的环缝,加热带环绕整个圆周布置.加热带以外的部分应予以覆盖保温,以免产生有害的温度梯度;

5.Operation操作

The operator shall perform the PWHT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requirement as specified following: 操作者应按下面指定的这些要求完成焊后热处理:

5.1The temperature of the furnace shall not exceed 800℉at the time the Vessel or the part

is placed in it.

容器或零件进炉时,炉温不得超过800℉;

5.2 Above 800℉(427℃),the rate of heating shall be not more than 400.℉/hr divided by the maximum metal thickness of the shell or head plate in inches, but in no case more than400℉/hr. During the heating period there shall not be a greater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throughout the portio n of the vessel being heated than 250℉ within any 15 feet interval of length.

800℉(427℃)以上时,加热速率不得大于400℉/hr除以壳体或封头的最大板厚(单位:英寸),但决不能超过400℉/hr,升温期间,被加热容器的各个部分不应有较大的温度差异,在15英寸(4.5米)长的范围内的温度差异不得大于250℉(139℃);

5.3 The vessel or vessel part constructed of materials which belong to P-No1GrNos1,2,3 shall be he ld at or above the temperature specified in Table 1or 2 for the period of time specified in the Table. 用PNo1GrNos1,2,3建造的容器或零部件,应在等于或大于表1或表2中所规定的温度下保持表中所规定的时间;

TABLE 1表1 PWHT REQUIREMENTS FOR CARBON AND LOW ALLOY STEELS

TABLE 2表2

ALTERNATIVE PWHT REQUIREMENTS FOR CARBON AND LOW ALLOY STEELS

s greater than 1 inch.

注1. 此为厚度小于等于1英寸时的最少保温时间,当厚度大于1英寸后,厚度每增加1

英寸最少保温时间应增加15分钟;

(2) These lower PWHT temperature permitted only for P-No.1 Gr.Nos.1 and 2materials. During the holding perio d, there shall not be a difference greater than 150℉(83℃) between the highest and lowest temperature throughout the portion of the vessel being heated, except wher e the range of further limited by the “Heat Treatment Instruction Card”.

注2. 这些较低的焊后热处理温度仅适用于PNo组1和组2的材料.除“热处理工艺卡”中进一步限制的范围外,在保温时间内,被加热容器的各部分的最高温度差不得大于150℉(83℃);

5.4 During the heating and holding period, the furnace atmosphere shall be so controlled as to avoid excessive oxidation of the surface of the vessel. The furnace shall be of such design as to prevent di rect impingement of the flame on the vessel.

在加热和保温期间应控制炉内气氛,以免容器表面过度氧化,设计炉膛时应防止火焰直接喷烧容器;

5.5Above 800℉,cooling shall be done in a closed furnace at a rate not greater than 500℉/hr, divided by the maximum metal thickness of the shell or the head plate in inches, but in no case more than 500℉/hr. From 800℉ the vessel may be cooled in still air.

The rates of heating and cooling need not be less than 100℉/hr. In all cases consideration

of closed chamber and complex structure may indicated reduced rates of heating and cooling to avoi d structural damage due to excessive thermal gradients.

钢制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完整

锅炉管焊接热处理工艺规程 1 总则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低碳和低合金钢锅炉管道焊接接头消除残余应力的焊后热处理,不涉及发生相变和改变金相组织的其他热处理方法。 2 、引用标准及参考文献 NB/T47015—2011 《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SH3501—2011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GB50236—201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3、焊前预热 3.1材料性能分析 部分锅炉管道采用低合金耐热钢,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是高温热管道的常用材料,由于材料中存在铬、钼合金成分,材料的淬硬倾向大,施工中采用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的工艺措施,来获得性能合格的焊接接头。 3.2管道组成件焊前预热应按表1的规定进行,中断焊接后需要继续焊接时,应重新预热,焊接是保持层间温度不小于150℃。 3.3 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在始焊处100mm围,应预热到50℃以上。 表1 管道组成件焊接前预热要求

4 设备和器材 4.1焊后热处理必须采用自动控制记录的“热处理控制柜”控制温度。4.2“热处理控制柜”需满足下列要求: 4.2.1能自动控制、记录热处理温度。 4.2.2控制柜、热电偶和补偿导线组合后的温度误差≤±10℃。 4.2.3柜所有仪表、仪器需经法定计量单位校验合格,使用时校验合格证须在有效期。 4.3热电偶 4.3.1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须采用热电偶测温控温。 4.3.2热电偶需满足如下要求: 4.3.2.1量程为热处理最高温度的1.5倍,精度等级为1.0;控温柜和补偿导线的组合温差波动围≤±10℃。 4.3.2.1按校验周期进行强制校验,使用时校验合格证须在有效期。 4.4加热器 4.4.1焊后热处理必须采用可实现自动指示控制记录的电加热绳或履带加热板加热。 4.4.2管壁厚大于25mm的焊接接头宜采用感应法加热。 4.5热处理设备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人管理和调试,使用时应放置在防雨防潮的台架上。 4.6保温材料 热处理所用保温材料应为绝缘无碱超细玻璃棉或复合硅酸盐毡,且应有质量证明及合格证。

焊接过程控制程序文件

焊接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和使用范围 为了保证焊接施工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工程焊接质量,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建筑安装和压力容器、锅炉、压力管道的焊接 施工。 Q/ZS21003-2009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施工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施工机具装备管理程序 2职责 焊接技术中心是负责焊接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各单位技术部门负责实 施。 3工作程序 焊接工艺流程控制见图 1。 4焊工 4.1凡在公司各工程(车间)施焊的焊工应服从公司的统一管理,焊工合格证“聘用情况” 的“聘用 单位”栏应该公司公章, “法人代表”栏应有法人代表签字或盖章。 4.2焊工上岗前应取得与所焊项目相应的资格。 4.3参加国外引进项目施工的焊工, 还应根据有关文件指定的标准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后上 岗。 4.4各单位焊工管理人员应建立焊工台账,并按时向公司焊接技术中心申请焊工资格考试。 4.5公司焊接技术中心按照有关标准规定进行焊工资格培训考试工作, 并负责按标准规定办 理焊工资格证件。 4.6焊工考试资料由公司档案科归档。 4.7焊工资格失效前1 — 3个月焊工应重新考试。 4.8首次参加考试或参加公司首次选用的焊接方法、钢材、焊接材料考试的焊工,应先参加 培训在进 行考试。 4.9考试合格的焊工只能担任合格项目的范围内的焊接工作。 有技术人员负责安排、 焊接检 验员监督检查。 4.10 焊接技术中心负责建立公司焊工资格台账。 5焊接材料 5.1焊接材料应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内贮存保管。焊材库内控制温度在 5摄氏度以上, Q/ZS21004-2009 Q/ZS20901-2009 Q/ZS20401-2009 Q/ZS20701-2009 焊接施工前准备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 前言 压力容器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频繁的冷、热卷,使工件内部不断受到拉力和压力,造成应力不均和应力集中,并且在焊接时引起焊缝区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致使工件焊缝区有残余应力的产生。部分压力容器在毛坯锻造时,有氢进入钢体,当氢逐渐溶解在金属中后,会使钢的强度和塑性明显降低,使工件产生氢脆的现象,要消除工件中的氢,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焊后热处理。 一、问题的提出 压力容器在制造过程中,将带来以下问题:由于过量的冷卷、冷矫形等冷加工引起的冷作硬化。由于焊接引起的焊缝区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由于焊接产生残余应力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应力腐蚀裂纹的产生和发展。 压力容器焊接时,当母材相邻区域产生一温差大于100度的急剧温度梯度时,在铁素体钢或相当的其他材料中引起不均匀的塑性应变,而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将产生一个峰值应力达到屈服点的残余应力场。 另外,由于压力容器制造中的不均匀塑性应变导致在弹性、塑性材料中产生残余应变,而残余应变可以是来自机械的(主要是冷卷、冷矫形等冷加工),热力的(主要是焊接过程产生的),或者两者兼有的原因。 因此,在压力容器加工完成的最终产品中将留下残余弹性应变场,并承受相应的弹性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存在,将影响压力容器的使用性能。为了消除焊接区峰值应变,达到内应变均匀分布这一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机械振动法、焊后加热法等。然而,由于压力容器中许多潜在的问题主要来自焊缝区的冶金损伤,所以机械方法以降低内应变的手段已经不足以预防日后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另外,金属的氢脆现象已经比较为人们所关注。氢进入钢以后,机械性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坏。强度和塑性明显降低,溶解于金属晶格中的氢,使钢在缓慢变形时发生脆性破坏。金属材料中的氢可以是在金属材料生产工艺过程中吸收的,如金属在焊接时液态金属吸收的氢保留在焊缝中,也可能是材料在氢环境中服役吸收的氢。对于焊缝中吸收的氢,比较有效的消除方法就是进行焊后热处理,它既可以达到松弛和缓和焊接残余应力,改善因焊接而被硬化及脆化的焊接热影响区,提高焊缝金属的延性和断裂韧性,也可以使焊接区及附近的氢等有害气体扩散逸出。 压力容器采用的热处理方法有两类:一类为改善机械性能的热处理,一类为焊后热处理(PWHT)。 广义地说,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其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溶、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析出热处理等。狭义地说,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从而对焊接区及有关部位在金属相变温度点以下均匀而有充分地加热,然后又均匀冷却的过程。许多情况下所讨论的焊后热处理实质上就是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 二、焊后热处理的目的 压力容器的焊后热处理主要就是去应力退火以及消氢处理,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焊缝区的组织应力和残余应力等有害物质。具体有以下几点: 1.松弛焊接参与应力。

q)g13j-a-07-08热处理控制程序

热处理控制程序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 审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号:0 修改记录:

修改号:0 第 3页-共—4—页 1.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本公司锅炉安装、压力容器安装维修及压力管道安装工程施工 中的热处理的控制。 2.职责:技术部负责热处理工艺文件的编制,质量部负责热处理过程的监督和热处理测试 仪表的计量检定,工程部负责热处理的操作,热处理责任工程师负责热处理质量的控制。 3.热处理设备 3.1锅炉、压力管道安装工程施工中的热处理是局部热处理,热处理设备应采用自动记录仪 监控的电加热绳或履带式加热板,采用环状火焰加热器时,只能采用煤气、氧-乙炔气、石油液化气及天然石油气所调成的中性火焰。 3.2温度探测的热电偶应紧贴热处理工件放置,量程为热处理最高温度的1.5倍,精度 等级1.5。 3.3热处理自动温控记录仪与热电偶组成的测量仪表应按公司计量管理的规定进行检定合格 并在有效期内。 3.4热处理设备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人管理和调试,使用时应放置在防雨、防潮的台架上。 4.热处理工艺及实施 4.1技术部工艺人员应按相关施工验收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并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编制“热处 理工艺卡”(Form9-1),并经热处理责任工程师审核和技术部经理批准。 4.2热处理前检验员应确认热处理前所有要求的焊缝检查、检验和试验均已完成并“工艺过 程卡”上签名并签上日期。 4.3热处理时应严格按工艺文件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热处理部位应有合适的保温措施,避 免产生有害的温度梯度,应注意现场风速,人体感到的风速应设遮挡板挡风。 4.4 所有的热处理操作都应有检验员监督,以确保“热处理工艺卡”规定的热电偶位置、温 度、保温时间等得到严格执行。并应填写“热处理报告”(Form9-3)或“压力管道热处理报告”(Form9-4)与热处理的实际温度-时间曲线图交热处理责任工 程师审核。 4.5热处理结束后,自动记录仪所记录的温度-时间曲线不得涂改,记录纸应有操作人员、 质量检验员的签字。 4.6对新材料或技术负责人认为有难度的热处理,热处理责任工程师应组织进行热处理试验 进行验证,合格后再应用于实际施工。 4.7热处理后的工件硬度检查或无损检测应按图纸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 5.热处理的外协 5.1如果需要将热处理委托外单位时,热处理责任师和质量部人员应事先共同对外协单位进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 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 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 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 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 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 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 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 (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 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 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和尺寸的稳定性。 1.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 1)设计措施: (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和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 (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 (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 2)工艺措施

(工业管道焊后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

1 目的 为了规范压力管道等焊件的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工艺,保证焊接工程质量,特制定本工艺标准。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承接的工业与公用压力管道焊接工程的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3 引用标准 GB50236《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4 定义 预热: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措施。 焊后热处理:焊后,为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或消除残余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 5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一般要求 5.1焊前预热 5.1.1 焊接工艺人员应根据母材的化学成份、焊接性能、厚度、焊接接头的拘束程度、焊接方法、焊接环境和所执行的施工工艺标准要求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焊前预热,必要时可通过试验确定。 5.1.2 焊前预热温度应符合设计或焊接施工工艺标准的规定,当无规定时,焊前预热温度宜采用表1的规定。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5.1.3 预热的加热方式一般采用氧-乙炔焰加热或电加热带加热法。预热的温度应用热电偶、测温笔等测出。当温度达到要求时才能进行焊接。5.1.4 焊前预热的加热范围,应以焊缝中心为基准,每侧不应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 5.1.5 要求焊前预热的焊件,其层间温度应在规定的预热温度范围内。5.1.6 当焊件温度低于0℃时,所有钢材的焊缝应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预热到15℃以上。 5.1.7 不同钢号相焊时,预热温度按预热温度要求较高的钢号选取。 5.1.8 当采用钨极氩弧焊打底时,焊前预热温度可按表1规定的下限温度降低50℃。 5.1.9 当用热加工法下料、开坡口、清根、开槽或施焊临时焊缝时,亦需考虑预热要求。 5.2 焊后热处理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焊接过程控制办法

3.0 相关职责 3.1焊接责任人:负责焊工资格的管理;组织实施焊接工艺评定,满足客户产品质量标准,评定 试样的保存;审核产品焊接试板的性能报告;指导焊工正确施焊,批准焊接缺陷的 第一、二次返修;负责焊接过程管理,焊接质量负总责;实施焊接人员的培训,考 核。 3.2工程部:负责焊接项目的工艺评估,并监督实施焊接工艺指导书;编制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3.3品质部:负责按照客户要求,对焊接产品进行有效的检验和焊接过程的品质判定;并对焊接 质量进行统计以及统计数据的分析; 3.4认证部:负责按照工艺文件标准,采购符合要求的焊材,母材及焊接气体;并要求供方提供 相应质量报告。 3.5财务部仓库:负责焊材的储存、发放、回收管理;仓库焊材的标识管理。 3.6生产部:负责焊接现场的标识管理,对焊接人员作业质量进行考核;按焊接作业指导书实施 生产,监督执行焊接工艺;负责监督车间对焊接设备、工装、模具的管理; 3.7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焊接相关人员能力评价信息,并对焊接人员资质的有效期监督。组织 与焊接相关的人员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档案。 4.0 定义说明 焊接工艺规程(WPS):焊接过程中的一整套工艺程序及其技术规定。内容包括:焊接方法、焊 前准备加工、装配、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接顺序、焊接操作、焊接 工艺参数以及焊后处理等。 焊接工艺评定(WPQR):为验证所拟定的焊件焊接工艺的正确性而进行的试验过程及结果评价。 焊接工艺评定的一般过程为:拟定焊接工艺指导书、施焊试件和制取试 样、检验试件和试样、测定焊接接头是否具有所要求的使用性能、提出 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对拟定焊接工艺指导书进行评定。 5.0 程序内容 5.1 焊接工艺评定 5.1.1根据客户产品要求,结合相关标准规定,确定焊接工艺评定内容及要求。 5.1.2 焊接工程师编制《预焊接工艺指导书》(PWPS),焊接责任人负责审核。审核通过后由 有资格、经验的焊工施焊,施焊中应详细记录施焊工艺规范参数,填写《施焊记录》。 5.1.3 焊工对焊缝外观质量自检合格后,交焊接检验员检验。 5.1.4焊接检验员按《焊接检验指引》检验合格后,再进行无损检测(需要时)、机械性能试验, 按要求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5.1.5 焊接工程师收集各项记录和检验报告,修订《预焊接工艺规程》(PWPS),由焊接责任 人联系外部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焊接工艺评定》(WPQR)。 5.1.6如果一次评定不合格,应分析原因制订新的工艺规范参数,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5.1.7通过的焊接工艺评定,第三方将提供《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由DCC存档。 5.2 焊接技术规程编制原则、依据 5.2.1《焊接工艺规程》是产品施焊时必须遵循的工艺文件,《焊接工艺规程》编制的依据是 已批准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WPQR),产品图纸、技术条件及技术协议提出的有 关内容。

压力容器焊接应力的消除

压力容器焊接应力的消除 前言 压力容器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机械、动力、核能以及运输等工业部门。随着工业不断发展, 压力容器的操作条件越来越苛刻,压力从高真空到几万个大气压,温度从超低温到几千度,尺寸也越来越大,某反应堆容器内径达6m多,结构也越采越复杂。同时,压力容器所处理的介质往往又是易燃易爆或有毒的,一旦发生事故,将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加强压力容器的制造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1、焊接应力产生的机理及危害 压力容器制造中,焊接和热处理是制造工艺中的关键工序。在焊接过程中,存在着三种附加的内应力,即焊接接头各部位受热及冷却速度不同产生的热应力;金相组织变化产生的组织应力和施焊时容器结构本身的约束产生的拘束应力.如果焊接工艺控制不当,这些应力过大将导致裂纹萌生。另外,由于材料的冷热加工成型工艺不当,将使受压部件韵成型尺寸超差,若 再采用强制组装焊接的方法,还将引起附加的强制组装应力。这些应力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着焊接结构的性能。同时,对于某些结构件,所采用的焊接方法、焊接位置和焊接工艺的不同,往往会引起焊接时产生轻微的空冷硬化现象.如效果。 据报导,美国1984年发生的一起单乙醇胺(MEA)吸收器容器焊接接头破坏事故,导致17人死亡,财产损失超过一亿美元。该容器为圆筒形,直径为,长度为16M,壁厚为,是按照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

规程中的部分规定设计制造的,该容器主要充装丙烷和硫化氢,工作温度为'C,内压为10PMa。据198S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公布的结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该容器焊后来经热处理(这是因为ASME规程中没有规定),结 果,焊接热影响区存在潜在的对裂缝敏感的冶金组织、硬度变化和残余应力,三种因素在不同化学介质和操作温度下,共同产生不同类型的、由使用诱发的裂缝。该报告的建议中提出必须对可能产生热影响区硬化的焊接接头进行预热和焊后热处理,使将来出现问题的几率减到最小。由此可见,焊后残余应力的消除是至关重要的。 长期以来,传统的消除残余应力方法是采取焊后热处理方法,因为它是改进焊接接头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下面对几种方祛加以介绍分析。 2、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也称消除应力热处理或消除应力退火。这一方法早巳被用来作为提高焊接产品质量的手段,并在世界各国标准和技术规程里作了具体规定。然而对此使用的术语并不统一;以前一般称之为退火,近十年来,“焊后热处理的叫法巳在世界上得到确认。焊后热处理可分为整体焊后热处理和局部焊后热处理。 整体焊后热处理 整体焊后热处理分为整体炉内焊后热处理和整体炉外焊后热处理。 整体炉内焊后热处理 当条件许可时,可将整个容器放入加热炉内进行整体热处理。一般采说,整体炉内焊后热处理去应力效果比较好,特点是加热和保温均匀,温度控制

热处理控制程序

XXXX铸造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LFXSB/CX-T10 热处理控制程序 1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热处理过程的控制要求,包括热处理操作人员的资格、生产设备的鉴定、工艺及其验证要求、工序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要求及质量记录。 2引用文件 LSB/QM07-13《特殊过程的控制程序》 3定义 4职责 4.1综合管理部 负责热处理操作人员的资格培训、考试及取证工作。 4.2设备动能车间 a负责热处理在用设备的维护保养及鉴定; b、负责热处理在用设备上参数控制仪表的周期送检。 4.3技术部 a、负责编制热处理工艺及验证要求; b、配合热处理在用设备的鉴定工作; 4.4质检部 a、负责对热处理中各工序实施检查与控制; b、负责记录和保存有关检查记录及检测资料。 4.5热处理操作人员 a负责按图纸、工艺、标准进行热处理的生产作业; b、负责对热处理操作中的各种参数、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控制,并填写有关质量记录;

c、正确使用、维护、保养热处理在用设备和检测设备。 5 工作程序和规定 5.1热处理操作人员的资格 见LGFD /CX-T16《人力资源控制程序》的规定。 5.2热处理生产设备的鉴定 见L G SB/QM06-02《生产设备控制程序》的规定。 5.3热处理工艺及验证要求 见LGFD /CX-T08《工艺控制程序》。 5.4热处理的质量控制 5.4.1热处理工艺编制和审批 5.4.1.1热处理工艺人员负责编制铸件产品的热处理工艺,应保证工艺的内容和数据齐全、 正确,符合铸件产品设计文件或工艺文件的要求; 5.4.1.2技术部长负责审核铸件产品的热处理工艺,审核有关热处理的通用工艺规范、典型工艺和各类工艺标准,并对热处理工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负责; 5.4.1.3热处理通用工艺文件经总工程师批准。 5.4.1.4新钢种或过去没有热处理工艺经验的材料,在编制热处理工艺之前应经工艺验证。工艺验证前由热处理工艺人员先编制验证方案,验证结果应有总结材料。 5.4.2热处理工艺修改热处理工艺文件变更或修改由热处理工艺人员根据修改内容填写“工艺修改通知单” ,由技术部长审核后进行修改。热处理工艺文件修改的程序及审批控制与原程序一致。 5.4.3热处理过程控制 5.4.3.1清整车间负责组织热处理操作过程,并贯彻执行工艺,热处理操作工应保证按工艺进行操作,并把操作参数如实记录,其操作工艺过程的监督由操作工和专职检查员共同进行,记录报告须经专职检查员签字认可。 5.4.3.2热处理装置的仪表、热电偶应定期校准,由设备动能部委托校准并管理,并负责按炉更换仪表自动记录纸,交热处理专职检查员签字认可。热处理前热处理操作工根据热处理工艺负责向电脑输入工艺曲线,并严格按曲线升温、保温,同时做好记录交检查员签字认可。 5.4.3.3质检部在热处理配备专职检查员,负责按工艺、标准、图纸及有关规定对工序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并按规定做好过程专检记录;

焊后热处理(PWHT)和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的区别

焊后热处理(PWHT)和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的区别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后热处理(PWHT)工艺是指焊接工作完成后,将焊件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使焊件缓慢冷却下来,以改善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和性能或消除残余应力的一种焊接热处理工艺。焊后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这些过程相互衔接,不可间断。广义的焊后热处理包括下列各类热处理:消除应力;完全退火;固溶强化热处理;正火;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析出热处理等;另外,在避免焊接区急速冷却或者是去氢的处理方法中,采取后热处理也是焊后热处理的一种。 焊后热处理可采取炉内热处理,整体炉外热处理或局部热处理的方法进行。 焊后热处理 1、焊接残余应力是由于焊接引起焊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焊缝金属的热胀冷缩等原因造成的,所以伴随焊接施工必然会产生残余应力。 消除残余应力的最通用的方法是高温回火,即将焊件放在热处理炉内加热到一定温度和保温一定时间,利用材料在高温下屈服极限的降低,使内应力高的地方产生塑性流动,弹性变形逐渐减少,塑性变形逐渐增加而使应力降低。焊后热处理对金属抗拉强度、蠕变极限的影响与热处理的温度和保温时间有关。焊后热

处理对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影响随钢种不同而不同。 2、热处理方法的选择焊后热处理一般选用单一高温回火或正火加高温回火处理。对于气焊焊口采用正火加高温回火热处理。这是因为气焊的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晶粒粗大,需要细化晶粒,故采用正火处理。然而单一的正火不能消除残余应力,故需再加高温回火以消除应力。单一的中温回火只适用于工地拼装的大型普通低碳钢容器的组装焊接,其目的是为了达到部分消除残余应力和去氢。绝大多数场合是选用单一的高温回火。热处理的加热和冷却不宜过快,力求内外壁均匀。 3、焊后热处理的加热方法⑴感应加热。钢材在交变磁场中产生感应电势,因涡流和磁滞的作用使钢材发热,即感应加热。现在工程上多采用设备简单的工频感应加热。 ⑵辐射加热。辐射加热由热源把热量辐射到金属表面,再由金属表面把热量向其他方向传导。所以,辐射加热时金属内外壁温度差别大,其加热效果较感应加热为差。辐射加热常用火焰加热法、电阻炉加热法、红外线加热法。 焊后消除应力处理: 1、整体热处理:消除应力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材质的成分、组织、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低碳钢及部分低合金钢焊接构件在650度,保温20~40h,可基本消除全部残余应力。另外还有爆炸消除应力。

焊接作业管理程序

焊接作业管理程序 (版本:1)

目录 前言 1范围 2 职责 3 程序 3.1 作业流程 3.2 文件准备 3.3 作业人员控制 3.4 焊材控制 3.4.1 焊材的采购 3.4.2 焊材的储存 3.4.3 焊材的烘干 3.4.4 焊材的发放和领用 3.5 母材控制 3.6 设备控制 3.7 安全环境控制 3.8 工艺质量控制 3.9 焊接质量检验、验收 4 过程指导和监测 5 记录

6 相关文件

前言 为了对宁海国华电厂二期项目的焊接材料、焊接过程及焊接的安全进行有效管理,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责,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起草人:张家刚 本程序会审人: 本程序审核人: 本程序批准人: 本程序于2007年1月1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程序由浙江火电宁海电厂二期项目工程部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焊接作业文件、焊接人员、焊接材料、作业环境及设备管理等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宁海国华电厂#5机1000MW工程项目的焊接施工和管理。 2 职责 2.1 焊接技术人员负责编制焊接工艺卡、作业指导书等焊接文件,并制订相应的作业风险控制计划(RCP)。 2.2 项目质量控制部是焊接管理工作具体实施的监督部门,并负责: 2.2.1 编制焊接质检计划和实施计划,负责焊接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及相关质量措施的实施; 2.2.2 参与焊接技术措施的审定,深入工程实际监督有关技术措施的实施,及时制止违章作业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2.2.3 确定受检焊缝或检验部位,签发焊口日检通知单,记录并监督检验质量,负责工程质量统计; 2.2.4 掌握焊工技能状况,检查焊工合格证,对违章作业或作业质量不稳定的焊工有权停止其焊接工作。检查热处理工合格证; 2.2.5 组织焊接质量外观检验和最终质量验收。 2.3 焊接与检测工程公司负责焊接工艺评定、焊工的培训、考试、发证及证件管理,并负责现场无损检测及金属试验工作。 2.4 人力资源部负责热处理人员的组织培训、焊工资质审查、证件管理。 2.5 施工单位负责焊接、热处理的现场实施,组织焊工上岗前的考试,并对焊接、热处理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2.6 安全保卫部门负责组织配置现场消防设备和安全标志,组织现场安全检查、监督。 2.7 经理工作部负责组织焊接、热处理、无损检测人员的定期健康检查和健康档案管理。 3程序 3.1 作业流程 3.1.1 焊接作业应执行《ZHDB 308001 施工过程控制程序》中的有关要求。 3.1.2 焊接作业控制流程见图1。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

前言 本标准代替《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 本标准与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常用钢原材料牌号变更为按GB713-2008标准的相应牌号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停止使用。标准起草人: 标准化审查: 审核: 批准: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设备、测量、检验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制造的、有焊后热处理要求的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热处理。 2 热处理工艺 2.1 整体热处理工艺 2.1.1 装炉容器或零部件必须放置在有效加热区内。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 均应确保加热、冷却均匀一致,且不致造成畸变及其它缺陷。 2.1.2 容器或零部件的装、出炉温度不大于400℃。 2.1.3 容器或零部件在炉内升温至400℃后,再继续升温,升温速度限制在55℃/h —220℃/h之间,一般升温速度按V 升=5500/δ S ℃/h(δ S 为焊后热处理厚度,mm) 控制;升温过程中要求加热均匀,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任意5米距离内温差不大于120℃。 2.1.4 炉温达到退火温度后进行保温,保温时间按(δS/25)小时计算;但不得少于0.5小时;保温期间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的全部受热段,最大温差不超过65℃。2.1.5 保温阶段完成后炉冷至400℃以下出炉在空气中冷却;炉冷速度控制在55℃ /h—280℃/h之间,一般炉冷速度按V 降=7000/δ S ℃/h控制,炉冷过程温差要求与 加热升温过程相同。 2.1.6 焊后热处理允许在炉内分段进行,分段热处理时,其重复热处理长度应不小于1500mm,炉外部分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其它与整体热处理要求相同。 2.1.7 我公司常用钢材的压力容器焊后退火温度按表1执行,其它钢种按专用热处理工艺卡执行。

外协热处理质量控制程序

编号: 外协件热处理质量检验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石油装备公司 2012年2月 编号: 外协件热处理质量检验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石油装备公司 2012年2月

外协热处理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对产品外协热处理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采取措施保证不合格热处理产品不转序、不使用、不出厂。 2、范围:适用于抽油机产品(或部件),试板在外协热处理前的质量控制,热处理后的质量和原始资料的验收,产品试样的制作和机械性能试验。以及出现不合格项时程序控制 3、职责: 3.1、质检部是热处理产品质量主管部门,负责对产品(或部件),产品试板热处理前后质量的检验和控制;负责对原始资料和有关报告的审查和归档;负责对热处理产品试样的机械性能试验;有权提出不合格热处理品的返修和报废。 3.2、技术部负责对产品热处理工艺卡的设计和编制。 3.3、采购部负责热处理产品的对外联系,过程质量监督,以及热处理资料的收集;返修事项的协调。 3.4、热处理责任工程师负责工艺卡的审核,负责对不合格产品、报废品的审核。以及返修通知单,报废通知单的审批。 3.5、质保工程师负责产品返修,报废的终极审批。 3.6、加工厂负责整个流程中涉及本单位的配合工作。 4、程序: 4.1、产品、产品试板热处理前的质量控制。 4.1.1、质检部对产品试样按《检验规程》进行检验,并填写检验报告。通知进行下道工序—探伤。

4.1.2、质检部对检验合格的产品(或部件),产品试板进行无损探伤,填写探伤报告,并通知进行下道工序。 4.2、热处理工艺文件编制 4.2.1根据图纸要求和相关标准规定,技术部编制热处理工艺卡。 4.2.2、热处理工艺卡经热处理责任工程师审批后,下发到有关部门(技术部一份、质检部一份、由采购部连同产品,试样送达外协厂一份)。 4.3、外协热处理控制 4.3.1、采购部将质量合格的产品(或部件)、产品试样、热处理工艺卡送达外协热处理厂,详细交代工序要求。在条件可能时,监督其生产过程。 4.3.2热处理完成后,由采购部将产品试板以及热处理工序原始资料【包括:温度、时间曲线图(简称曲线图)和热处理检验报告】一同接收回厂,并通知质检部验收。 4.4、热处理产品质量验收控制。 4.4.1、质检部将原始资料对照热处理工艺卡有关参数进行核查,并填写热处理验收报告中执行工艺部分的内容。 4.4.2、若参数与工艺要求严重不符,则质检部可对产品质量提出异议,并出具产品返修通知单。 4.4.3、质检部对产品(或部件)产品试板外观进行检查,若有开裂、过烧、和严重变形现象,则可以提出返修或报废意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的重要性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的重要性 焊前预热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对于保证焊接质量非常重要。重要构件的焊接、合金钢的焊接及厚部件的焊接,都要求在焊前必须预热。焊前预热的主要作用如下:(1)预热能减缓焊后的冷却速度,有利于焊缝金属中扩散氢的逸出,避免产生氢致裂纹。同时也减少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淬硬程度,提高了焊接接头的抗裂性。 (2)预热可降低焊接应力。均匀地局部预热或整体预热,可以减少焊接区域被焊工件之间的温度差(也称为温度梯度)。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变速率,有利于避免产生焊接裂纹。 (3)预热可以降低焊接结构的拘束度,对降低角接接头的拘束度尤为明显,随着预热温度的提高,裂纹发生率下降。 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的选择不仅与钢材和焊条的化学成分有关,还与焊接结构的刚性、焊接方法、环境温度等有关,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确定。另外,预热温度在钢材板厚方向的均匀性和在焊缝区域的均匀性,对降低焊接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预热的宽度,应根据被焊工件的拘束度情况而定,一般应为焊缝区周围各三倍壁厚,且不得少于150-200毫米。如果预热不均匀,不但不减少焊接应力,反而会出现增大焊接应力的情况。 2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的目的有三个:消氢、消除焊接应力、改善焊缝组织和综合性能。

焊后消氢处理,是指在焊接完成以后,焊缝尚未冷却至100℃以下时,进行的低温热处理。一般规范为加热到200~350℃,保温2-6小时。焊后消氢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加快焊缝及热影响区中氢的逸出,对于防止低合金钢焊接时产生焊接裂纹的效果极为显著。 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加热和冷却的不均匀性,以及构件本身产生拘束或外加拘束,在焊接工作结束后,在构件中总会产生焊接应力。焊接应力在构件中的存在,会降低焊接接头区的实际承载能力,产生塑性变形,严重时,还会导致构件的破坏。 消应力热处理是使焊好的工件在高温状态下,其屈服强度下降,来达到松弛焊接应力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高温回火,即把焊件整体放入加热炉内,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在空气中或炉内冷却。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80%-90%的焊接应力。另一种方法是局部高温回火,即只对焊缝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加热,然后缓慢冷却,降低焊接应力的峰值,使应力分布比较平缓,起到部分消除焊接应力的目的。 有些合金钢材料在焊接以后,其焊接接头会出现淬硬组织,使材料的机械性能变坏。此外,这种淬硬组织在焊接应力及氢的作用下,可能导致接头的破坏。如果经过热处理以后,接头的金相组织得到改善,提高了焊接接头的塑性、韧性,从而改善了焊接接头的综合机械性能。

管道焊后热处理

1. 范围 本方案针对六盘水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一期工程A标段工艺管线对接焊缝及设备局部需要进行热处理部位而编制的焊后热处理的基本要求,本工程采用履带式陶瓷电加热板加热,使用热电偶检测温度。 2.目的 本方案的制定用于正确的指导现场操作工人进行正确的进行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为降低或消除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防止产生裂纹、改善焊缝和热影响区的金属组织与性能,应根据材料的淬硬性、焊件厚度及使用条件等综合考虑进行焊接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3. 编制依据 3.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 3.2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GB50235-97 3.3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4709-2000. 3.4 《石油化工工程鉻钼耐热钢管道技术规程》SH3520-91 3.5 《石油化工低温钢焊接规程》SH-T3525-2004 4.准备工作 4.1 人员资格 参与热处理工作的操作工应熟悉热处理设备的性能,熟悉本工程所采用的热处理各项技术参数。 4.2 设备准备 本工程采用履带式电加热板进行加热,各项技术参数如下:产品型号:DJK-120型 输出功率(P ):120KW 最大 ):0~1000℃ 温控范围(I 输出 输出电压(V ):380V /三相四线 输入 控温点:3点 ):220V/50HZ 输出电压(V 输出 记录点:6点 5.热处理流程 焊口拍片→工件接收(若合格)→固定加热板→固定热电偶→保温包裹→检查各连线→送电→加热→记录→断电→拆除各连线→拆除热电偶、加热板→资料整理 6.热处理详细描述 A.在进行包扎加热板前,应检查以下几项内容: ?检查工件是否清洁和去除油脂。 ?检查工件表面是否有缺陷。

焊接控制程序

焊接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明确了压力容器现场组焊工程的焊接工艺评定、焊工、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接管理、焊缝返修、产品焊接检查试板等工作程序、职责、权限的一般规定。 本程序适用于FCC所从事的压力容器现场组焊的焊接过程控制。 2引用文件 FCC/QM02-2005《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手册》 FCC/VP02-2005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FCC/VP03-2005《材料控制程序》 FCC/VP16-2005《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FCC/QG05.10-2005《焊工考试管理规定》 3职责 3.1 本程序由技术处主办,质量处、人力资源处等有关处室协办。 3.2 设备安装工程公司及项目经理部负责本单位(项目)的焊工管理和焊接过程管理。 3.3压力容器现场组焊的焊接控制由项目焊接责任工程师负责。 4 管理内容 4.1 焊接工艺评定 4.1.1 项目焊接责任工程师进行专业审图后,根据《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T4709)的要求,查阅FCC压力容器用《焊接工艺评定汇编》,编写压力容器焊接施工技术文件中的“焊接工艺卡”,报项目质保工程师审批后执行。FCC《焊接工艺评定汇编》中未列入的新材料的焊接工艺评定,应向FCC技术处办理焊接工艺评定开发申请,FCC焊接责任工程师审核后向焊接培训站办理焊接工艺评定委托。 4.1.2 焊接培训站的焊接工程师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申请委托书》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WPS),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并负责将评定后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PQR)连同试件及焊材的质量证明书、焊接记录、热处理记录、无损检测报告和理化试验报告等汇编成册,经FCC焊接责任工程师审核后,报FCC压力容器质保工程师批准。 4.1.3 经批准的PQR原件由FCC技术处存档保管,经PQR验证合格的WPS在FCC范围内通用,改变附加因素而增加的试验数据,可对PQR进行补充,但需按上述4.1.2条重新审批。 4.1.4 FCC技术处每年根据经批准的PQR发布FCC《焊接工艺评定汇编》增补文件,项目焊接责任工程师根据《焊接工艺评定汇编》选择压力容器现场组焊所需的焊接工艺评定。 4.2 焊工管理 4.2.1从事压力容器主体、受压部件焊接的焊工必须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与管理规则》的规定考试合格,取得和施焊位置相应的焊接资格后才能从事相应位置的焊接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与热处理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5362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与热 处理正式样本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与热处理正式样 本 使用注意:该操作规程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钢制压力容器制造中,焊接技术是极为关键的一 项技术,文章综合理论与实际两大方面,对钢制压力 容器(尤其是不锈钢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设计中的 焊接工艺及热处理工艺展开了详细论述,强调了焊接 质量的重要性,对钢制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造,都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焊接,是涉及、生产及安装压力容器中非常重要 的一项技术,设计时焊接接头的正确选用及制造中焊 接质量的优劣,都会对压力容器的工作及使用寿命产 生决定性影响,甚至还可能会危及人类的生命、财产

安全。从这点来看,压力容器的焊接质量,既是个安全性问题,同时也是个经济性问题。 1.不锈复合钢板焊接工艺 通过翻阅与焊接相关的资料,以及开展焊接性试验,根据NB/T 47015-2011《压力容器焊接规程》,SH/T 3527-2009《石油化工不锈复合钢板焊接规程》,GB/T 13148-2008《不锈钢复合钢板焊接技术要求》等标准来对焊接工艺进行评定,接焊缝焊后RT探伤、晶间腐蚀试验及力学性能试验等项目都应严格符合标准及需求。焊接工艺最终的评定结果将被作为制定产品施焊工艺的重要依据。 1.1.焊接方法 不锈复合钢板已有多种较为成熟的焊接方法,大体可分为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埋弧焊等。有些换热器的管箱与浮头盖都是复合材料,没有很大的焊

热处理质量控制程序

热处理质量控制程序 1总则 1.1为确保压力容器产品或零部件为消除残余应力,防止变形,稳定尺寸,改善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要求的热处理质量,本程序规定了热处理质量责任及质量控制要求。 1.2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压力容器产品或零部件的热处理质量控制工作。2职责 a.压力容器生产中产品或零部件的热处理质量控制工作由技术部门归口管理。 b.生产部门负责热处理外协委托,质检部门负责热处理试件进场验收和热处理报告、记录等文件的确认。 c.供应部门负责热处理分包方的评价和选择。 3控制要求 3.1 一般要求 3.1.1本公司的产品热处理应委托有资格的合格单位进行分包。 3.1.2 热处理的分包方应经公司供应部门组织按Q/XHJ-B703-2010 《供方评价和选择程序》规定对热处理分包方的人员素质,设备条件,测量手段,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审合格,且在公司“合格供方名单” 之中。 3.1.3需进行热处理的产品或零部件,在委托之前必须检验合格,须返修的焊缝应在热处理前返修合格。热处理后不得再进行焊接修补或在受压件上焊接装配件。 3.1.4经热处理后返回公司的产品或零部件,应经检验员检验合格,方可流转使用。 3.1.5热处理前准备(包括热处理设备和测量仪表,热处理前对热处理工艺、检验资料审核、测温点的布置,热处理试板在炉内位置等),热处理操作过程、热处理设备和测量装置、热处理检验和试验等方面质量控制由热处理分包方负责。 3.2热处理工艺 3.2.1热处理工艺编制审批和修改由热处理分包方负责,条件允许时,第I、H类压力容器和第皿类简单的热处理(如局部焊后热处理、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等)可由本公司编制热处理工艺表卡(表样D06.39)热处理工艺表卡由公司焊接技术人员编制,经热处理责任人审核认可。

(热处理及焊后 热处理程序)

Heat Treatment and PWHT Procedures 热处理及焊后热处理程序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1.0SCOPE范围 (1) 2.0REFERENCES参考文件 (1) 3.0EQUIPMENT设备 (1) 4.0HEATING METHODS加热方法 (1) 5.0HEATING AND COOLING RATES加热和冷却速率 (1) 6.0HOLDING TEMPERATURES AND ALLOWABLE RANGES保温温度和容许范围 (2) 7.0INTERRUPTED POSTWELD HEAT TREATMENTS不规则的焊后热处理 (2) 8.0TEMPERATURE CONTROL AND RECORDING温度控制和记录 (3) 9.0RECORDING POSTWELD HEAT TREATMENT CYCLE焊后热处理记录周期 (4) 10.0HARDNESS TESTED REQUIRMENTS AFTER PWHT热处理后的硬度测试要求 (5) 11.0PRETECT DEFORMATION DURING HEAT TREATMENT热处理期间的防变形 (5) 12.0RECORDS记录 (5) Attachment and Appendix List 附件附录清单 ATTACHMENT1:PWHT REPORT附件1:焊后热处理报告 (5)

1.0S C O P E范围 1.1This procedure specifies detailed requirements for performing post weld heat treatment(PWHT) 该程序规定了进行焊后热处理的详细要求。 1.2This procedure was writte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SME B31.3for heat treat temperatures,holding times,heating and cooling rates,and permissible heat treating methods when PWHT is required. 该程序是根据ASME B31.3中针对焊后热处理的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加热和冷却速率以及允许的加热方法来拟写的。 2.0R E F E R E N C E S参考文件 Doc.No.Document Title ASME B31.3-2012Process Piping工艺管道 3.0E Q U I P M E N T设备 3.1Certification of equipment shall be provided upon request. 应当根据需要提供设备的证书。 3.2Calibration certificate of temperature indicator shall be submitted and approved before use. 使用温度指示器之前应当提交校准证书并获得批准。 3.3Recalibration reference paragraph9.2. 参考段落9.2中关于重校的内容。 4.0H E A T I N G M E T H O D S加热方法 4.1Gas heating method be utilized to perform PWHT 利用燃气加热法来进行焊后热处理。 4.2Any other PWHT method requires prior approval of customer before use. 使用任何其它焊后热处理方法之前都要客户的批准。 5.0H E A T I N G A N D C O O L I N G R A T E S加热和冷却速率 5.1.The rate of the heating at the temperature above300Deg.C(572°F)shall not exceed220Deg.C(428°F)/Hr.for pipe wall thickness up to and including25mm(0.984in)/T maximum.For maximum pipe wall thickness more than25mm(0.984in)/T,the heating rate shall be(5588/T Where T=pipe wall thickness in mm). 对于最大壁厚为25mm(0.984in)的管道,300℃(572°F)之后的加热速度不应超过220℃(428°F)/小时。对于最大壁厚超过25mm(0.984in)的管道,加热速度为5588/T(T=管道壁厚mm数)。 5.2The rate of Cooling from the Soak temperature to a temperature above300Deg.C(572°F)shall not exceed275Deg.C(527°F)/ Hr.For pipe wall thickness up to and including25mm(0.984in)/T in maximum.For maximum pipe wall thickness over than25mm (0.984in)/T,the Cooling shall be(6985/T Where T=pipe wall thickness in 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