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最新文言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最新文言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材料素材】

【学情分析】

高三(3)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6人。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好,上课听讲专心,作业质量可以,整体水平统一。但对于基础知识,普遍掌握的不够扎实,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分析能力却欠缺。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及其用法,归纳规律。

2.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宾语前置句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查形式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B)“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放在翻译题中进行。文言句式往往隐含在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通过翻译和断句的命题方式进行考查。

二、高考真题

(2015年高考新课标I)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三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问题: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重点理解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翻译时需要注意句子的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吾”作宾语,宾语前置,要翻译成“不索吾”;还有“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答案】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三、合作交流

1、现代汉语语序: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在现代汉语中,主谓宾,是主干,而在文言文中,宾语放在谓语前面,就属于宾语前置句。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2、宾语前置句

(1)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些什么礼物?

如:沛公安在? (《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如: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A.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B.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2)

如: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译文: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3)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翻译:恐怕要责备你吧?

规律三:“之”或“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3、练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宾语前置句。

A、何以伐为?

B、具告以事。

C、游于赤壁之下。

D、唯兄嫂是依。

E、恐年岁之不吾与。

F、师不必贤于弟子。

G、君患何焉? 答案:A 、D、E、G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何以知之?

B 未之有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弗之怠。

答案:C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答案:A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答案: B

5)、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答案:A

四、作业布置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3、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4、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 何以伐为?

D.沛公安在?

答案:B 例:宾语前置句 A C D宾语前置句 B.被动句5、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答案:

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

2)、好像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功劳!

五、板书设计

宾语前置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规律一:

A.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B.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规律二:

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规律三:

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六、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在讲解文言文时,我会引用古人的一些趣事,化“压力”为“魅力”。其次,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因此,面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循序渐进,在阶段学习中让其有收获感、成就感,尝到学习的甜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1页 课程(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课程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第一课时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赵明珍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教学难点: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的语法归位 学法引领 1.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2.关键指点:宾语前置句的语言标志

教具使用: 多媒体PPT课件 学程引领 学程一、导入 从初中学习文言文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言句式,进入高中后,文言句式更是我们的学习重点和重要考查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方面的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程二、回顾文言句式的分类 问题1:常见文言句式有哪几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的读音强调:dào,好多同学习惯读第三声,应改正过来) 问题2:什么是倒装句?(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倒装句是相对于顺装句而言的)) 问题3:句子的结构成分有哪些? 主干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修饰成分:定语+ 状语+ 补语 问题4:顺装句中的语法顺序一般是怎样安排的呢?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叫它们是倒装句。 倒装句的分类:

宾语前置 倒装句:定语后置(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的这个语法公式,这对以后我们学习倒装句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弄清它的分类及前置规律 学程之三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学生先自主练习并尝试总结规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而来? 为何 总结分析句子的特点: 1、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动? ①是疑问句;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总结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奚、曷、焉、盍”等。)练一练(小试身手): 2、必须具备的条件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150例 ( 一)词义扩大 (1)把ba [古义]动词。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 (2)股gu [古义]名词。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3)竟jing [古义]①动词。完毕,结束。②副词。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狱中杂记》) [今义]①完毕。②终于。③居然。④全。 (4)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步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③脚步。④实践。 (5)再zai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6)夫fu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⑥读fú ,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口技》) 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渔夫、夫役 ③今若焉,悲夫。(《黔之驴》) 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好龙》) [今义]丈夫。 (7)购gou [古义〕①动词。悬赏。②动词。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②副词,也许。③有时,间或。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名词)若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所+名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3)名词后直接跟一个语气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者)“赵王之子孙侯者”(4)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名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5)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名词+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7)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8)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或师焉 (9)名词带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处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草行露宿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失期,法皆斩手巾掩口啼、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表对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表比喻)其一犬坐于前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孔雀东南飞潭西南而望" ⑥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卿当日胜贵 ⑦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以下待整理 3、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2)群贤毕至,少长贤集 (3)将军披坚执锐 5、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1)天下苦秦久矣:"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2)素善留侯张良 (3)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意动用法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文言句式公开课教案

文言句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2、过程与方法:梳理、点拨----知识迁移----反馈落实(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归纳、总结主要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难点。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本节课,我们学习前三种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二.学习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是”,文言文表判段的常见句式有: (一)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可以配合共同表判断,也可只用其中一个表判断。 1、用“……者,……也。”表示。(“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表判断语气) 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用“……者,……”“……也。”“……者也”也表示。 如:(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粟者,民之所种。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用“此……”“是……”表示,译为“这(是)……” 如:(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是寡人之过也。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不知木兰是女郎。 (三)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素、亦、必、诚”等词来表示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沛公安在?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11年天津) 2、(08广东) 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周)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3、(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4、(10年天津卷)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

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皇帝没有怪罪他。 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4、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二、省略句 1、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 (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 2、(13年安徽卷)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3、(11年全国卷)灌至,乞人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60267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高中语文文言文宾语前置教学设计

宾语前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知并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类型。 2、准确翻译宾语前置文言语句。 教学重点:三种句式类型的识别。 教学难点:识别并翻译文言语段中的宾语前置句。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 例如: (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7)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 (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弈秋》) (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例如: (10)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1)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1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百度文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 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 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又如: 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2.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

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之少年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甚众 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主讲教师:涂洁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者,……也”的灵活方式: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 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三)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为”“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被”、“见”、“于”、“……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用“为”、“被”、“见”、“于”表被动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二)“……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见……于”或“受……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课文宾语前置句整理: 必修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劝学》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必修二: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六国论》 必修三: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离骚》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必修四: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赋》 必修五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报任安书》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练习: 一、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1)

温故知新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 也” (1)“,,,,,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 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 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明显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 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 投(之)以骨。(《狼》)(代指狼 (2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代指诸葛亮 (3客从外来, 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省略介词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3 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高考文言文宾语前置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宾语前置复习教案 一、高考真题体验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答案】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关键词得分点:度、因、雅,句式,辙辞以疾(状语后置句),弗之罪也(宾语前置)。 二、知识解读 (一)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要掌握好宾语前置句,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定)主十〔状〕谓十<补>十(定)宾。 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如①《鸿门宴》中“沛公安在”宾语“安”放置在动词谓语“在”之前,就是“沛公在安”的倒装形式,语意是“沛公在哪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未之有”宾语“之”放置在动词谓语“有”之前,就是“未有之”的倒装形式,语意是“没有这样的事”。 理解句子基本结构与宾语前置的语法特点是掌握这一句式的前提。 (二)熟练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种常见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未,莫,无,非,勿等。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版)

高一语文知识衔接——文言特殊句式(教师版) 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 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是 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 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些副词主要有:亦、本、皆、乃、即等。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 说:“我也是鬼”。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再如:巨是 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结构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 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 省略句 3. 被动句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 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 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 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