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济贫法阶段及背景

英国济贫法阶段及背景
英国济贫法阶段及背景

英国济贫法是在回应哪些问题时产生并发展的,其时代背景是什么?

英国是近代历史上最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也是最早出现近代流民问题并为此制定法令的国家。

一、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

背景:

都铎王朝后期,英国是从封建时代转变为资本主义时代的过渡时期,由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是以农村经济关系的变革来展现的,农业革命、价格革命、宗教改革、商业扩张、对外战争、饥荒和歉收等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开始引发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严重威胁,贫困问题急剧恶化,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四处流动;工业处于萌芽阶段,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庞大的贫困失业大军,——流民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威胁统治阶级的安全

(2)价格革命(长时期的通货膨胀:农产品、食品、工业品价格上涨)——原因:农业歉收、圈地运动、人口增长——雇主减少雇工人数,压低雇佣价格,绝大多数的工人再次流落街头,持续贫困化

(3)宗教改革——解散修道院——原来由教会承担的各种救济和社会福利等消失——加剧下层群体贫困化;引发社会动荡——原来由教会承担的救济责任向政府转移

(4)对外战争——英法战争(玫瑰战争)——经济衰败,民不聊生,加剧贫困社会对贫穷观念的转变:中世纪基督教提倡爱上帝、爱邻人,贫穷不是下等人,穷人才是圣徒——16世纪:受理性思潮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贫穷是可耻的,贫穷的存在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是犯罪、疾病、痕疫的万恶之源,贫穷是由人们的懒惰造成的。

内容:

伊丽莎白济贫法对前几个世纪流传下来的法令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并以确定的形式颁布的法令。前几个世纪比较重要的法令主要有以下几个:

1349年法令:不准对有劳动能力的人进行救济

1388年法令:①限制人员流动(那些想要逃离原来生活的百户区的仆人们,或者想要到其他地区服务和居住的人,他们都要有一封国家的许可信,上面注明他们旅行的目的以及回来的时间,并由“百户区中的好人”按时给他们签名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的行走。如果发现他们远离家园又没有这样的信件,那么他们就会被囚禁在一个仓库中,直到他们找到自己的邻居来做保人才可以放出来。然而,如果一个人与国家的另一个地区的人结有婚约,那么他就一直都允许持有这样的信件,并且能够允许他自由出入。这就意味着,1388 年的法令所禁止的只是那些闲逛的、想要找工作的人,并不是那些迁居的人们。)②区分了“身强力壮的乞丐”和“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工作的乞丐”,规定每一个百户区都要负责自己辖区内贫民的住房,但是却没有为生病的穷人们制定专门的保护法令。

亨利七世时期的法令:1495年法令对健壮的流民、儿童、没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包括老人和残疾人都分别做出了规定。对于有劳动能力且身体健壮的流民,法令规定:所有的流浪汉、懒惰的人和涉嫌人员第一次被捕的话,他们要被监禁 3 天3 夜,这期间除了为他们提供水和面包之外什么都不提供,之后便将他们赶出城市。每一个可以工作的乞丐都应该求助于他原来生活的百户区或者是他的出生地,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他们在同一地方因为同一原因再次被捕的话,就会被监禁 6 天6夜;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民以及老人小孩等,法令规定: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出生地或者是居住达到三年之久的地区乞讨。1503-1504年法令与之前的法令相比,惩罚的措施较轻。这部法令规定,那些在街上闲逛,无所事事的流民们被捕的话只需要被关押1天 1 夜,只供应水和面包,之后命令他们回到出生地或者是他们最后居住 3 年的地方,如果在同一地区第二次被捕的话将被关押3 天 3 夜。

亨利八世时期的法令:1531年法令的主要内容:①除了依靠施舍无法生活的人,由治安法官将他们的名字登记在一起并且给他们一个许可的证书,要求他们拿着许可证在指定区域进行乞讨,如果在指定区域之外就会被捕,关押2天2夜。②如果没有国家颁发的许可证,一旦被捕就会被脱掉上衣,承受鞭打再被关押3天3夜。③如果有劳动能力却不愿意劳动而故意流浪的人,他们在被捕之后,由治安法官命令,裸体绑在货车的尾端,把他们打到全身出血为止。之后,将他们遣回出生地或是已经定居三年的地方,并要让他们宣誓“重新做人”之后才会颁

给他们许可证。④法令对那些为有劳动能力的贫民提供住房和钱财的人也会给予处罚。1536 年法令成为伊丽莎白济贫法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部法案。概括这部法令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注贫民就业的同时也对那些不工作的贫民进行制裁和惩罚,每个月对他们进行一次搜查,对那些顽固的贫民给予更为严厉的惩处;其次,建立公共救济箱,为没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有组织的救济,没有歧视地为他们分发慈善物品。

1601年伊丽莎白将前几个世纪的法令以法律烦人形式确定下来。《济贫法》并非是特指某一项法律,而是由一系列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其中《伊丽莎白济贫法》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它是这一体系的发端而且更因为它所确定的法律原则长期延续下来。这些原则包括:救济或赡养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子女的老人和身体残疾者;设法使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业。

②用法令的方式规定济贫税由社会共同负担,用以救济无力为生的贫民,救济经费主要源于济贫税和志愿捐款。教区负责济贫事务,包括济贫税的普遍征收。③由官方划出一条贫困救济线,同时努力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对贫困人家的小孩进行就业训练,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对于因为懒惰不值得救助的穷人,用严酷的手段惩罚,对凡能工作而不工作者,一律处以严刑,包括死刑。

二、斯品汉姆莱法(1796)

背景:

(1)1688年光荣革命——原有的社会救济体系因为战争失去执行力;分享政权的新贵族需要从社会制度上维护自身的利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重建社会救济体系来维护自身统治成为必要之举。

(2)首先爆发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财富分配极不合理,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数字: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而到1848年,1.2%最富有的人就取得35%的国名总收入;到工业革命已完成时的1867年,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相比之下,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技术突飞猛进,机器得到广泛应用,大批工人失业,陷入贫困之中。——贫困使得社会下层特别是工人阶级对现实不满,他们会通过个体犯罪或集体反抗表达出来,由此导致激烈的社会冲突。

(3)18世纪90年代,英国连续几年发生农业歉收,再加上拿破仑战争的海上封锁,造成了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其他生活必需品也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趋势。(数据:以小麦为例,1767-1794 年间价格基本波动于41-59 先令之间,总体比较稳定,1794年的价格还在54先令,但1795年则快速上涨到81先令6 便士。先令是英国古代货币单位,1英镑=20先令,1先令=12便士)——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遍下降,一部分人甚至难以养家糊口,新的贫困问题(就业状态下低收入的贫困)出现。斯品汉姆莱法就是针对这种贫困而制定的。

内容:把社会救济和食品费用的高低联系起来,随着面包价格的上涨,救济金额也会相应提高。该法规定,每一个贫穷而又勤劳的人有一个面包价格以及家庭赡养人口数量相关的最低收入,其办法是通过在工资收入的基础上再加上来自济贫税收入的分配。(最低工资政策)

1662年《居住法》,原名是《为本王国的贫民提供更好救济的法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流动贫民的救济问题。根据济贫法的原则各教区有救济贫民的义务,然而各教区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只对本地区的贫民提供救助,对外来贫民则不愿提供帮助。为了使所有贫民得到救济,这一法令指示地方官将流落当地的贫民遣返回他们的出生地,不论他们是否已经自立谋生,对于打算到处找工作的人,教区可以颁发居住证,不过颁发居住证并不等于同意这些人能够合法居住于此,只是为了保证在提出正式指控前不被赶走。一个外地人在来到某个教区天内就可能被当地驱逐并遣送回乡,此举主要是希望通过“定居”的手段来使贫民得到必要的教区救济。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市场中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此法律显然不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三、新济贫法(1834)

背景:

(1)斯品汉姆莱法的影响——一些低工资的劳工为了获得补贴干脆少干活,故意使自己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对于那些收入刚刚高于受救济标准的人,得到的待遇很可能是最不公正的,这样就造成了接受救济的人比自立工作的人生活的更好,有工作能力的人接受救济的比例大大增加(数据: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受救济人口共104.1 万,其中有工作能力的成人和他们的孩子为87.4 万,占84%,而无工作能力者为16.7 万,仅占16%);虽然每个贫民接受的救

济很低,受到人口增长的影响,济贫总费用持续上升(18世纪中期济贫税每年约70万英镑,1790年200万英镑左右,1800年增至400万英镑)

(2)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时期,但是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严重化,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使大量手工劳动者失业(数据:1820年,英国有手工织布工24万人,到1840年,手工织布工减少到12.3万人,1856年,仅剩2.3万人);工业革命还伴随着工资下降(1806年,英国棉纺织工人工资为平均每周200便士,19世纪30年代,下降到每周90便士);圈地运动在立法数量和圈地规模方面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失业和贫困问题。

(3)社会舆论——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边沁的理论——对斯宾汉姆莱法提出批评,理由是它以家庭人口数量为依据实施救济,这有可能带来英国人口的无节制、无计划的发展,并有可能因此导致贫困的进一步加剧,因此,他们提出应该对济贫法制度进行改革,边沁的功利主义为中产阶级的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既要承认人类基本的自私性又要强迫人们为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好处至少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查德威克在该理论指导下对英国社会政策进行了改革,查德威克坚决反对那种极端的,要求废除一切贫穷救济的观点。他指出,原有济贫制度的真正缺陷不在于它增加了过多的人口,而在于它破坏了劳动的本能。这是查德威克对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观点的重大修正,因为这部分穷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不可能不影响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内容:

肯定了查德威克的“劣等处置”和“济贫院检验”两条原则,并要求建立一个中心委员会来管理济贫工作。

“劣等处置”原则:受救济穷人的生活状况低于任何独立劳动者,任何贫困阶层的状况如果超过了独立劳动者,独立劳动者的勤奋精神受到损害,就业变得不稳定,他们将受到极强烈的引诱离开状况不佳的劳动阶层而进入状况较佳的贫困阶层,当贫困阶层被安置于一个合适的、低于独立劳动者的水平上,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济贫院检验检验”原则:济贫不应废除,但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由政府统一进行管理,停止一切户外救济,将一切济贫活动集中在济贫院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济贫院内受救济者的生活状况确实低于院外的独立劳动者。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5期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程汉大 内容提要 由于对政党、政党政治、政党结构等基本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在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问题上长期存在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结构论之争。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因为,第一,当时英国确实存在辉格、托利两党,而且在纷然杂陈的众多派别中,唯有二者堪称之为政党;第二,18世纪初两党政治虽已崭露头角,但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形成较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因此,确切说来,18世纪是英国两党结构的“十月怀胎”时期。 18世纪的英国政党结构问题是过去半个多世纪西方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美两国的有关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并形成了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混杂结构论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评述这场争论,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普遍沿袭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认为自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围绕着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对立与斗争轴线运转,就是说自1688年后,英国便形成了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晚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托利党史》和《安娜女王时期的英国》依然坚持此说。后一部著作的作者屈维廉甚至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两党制度。然而,就在此时英国传统自由派史学遇到了新兴修正派史学的有力挑战。多年潜心研究18世纪英国政治史的刘易斯?纳米尔于1929—1930年间接连发表《乔治三世即位时的英国政治结构》和《美国革命时的英国》等著作,否定了被长期视为定论的传统观点。他运用集体传记和结构分析方法,对18世纪中叶英国议员的职业、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政治态度和行为逐一考察后指出,尽管在18世纪中叶两大政党名称依然广为流行,“但由于缺乏明晰、确定的纲领,从政治实践的角度讲,越来越难以判定谁是辉格党、谁是托利党”。他声称,那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并不存在两党的对立,辉 格党和托利党仅仅“存在于潜在的气质与世界观、社会类型和旧的联系与习惯之中,二者之间找不到明确的政治分界线”①。特别是托利党,那时没有任何全国规模的组织,“在议会中也没有任何公认的领导人”②。纳米尔断言:“无须使用政党名称,也能对该时期的政治生活作出完整的描述。”③于是,纳米尔选择了“类型”(type)这一含义模糊的概念来取代“政党”(party)概念,他说:“事实上,18世纪的下院可以区分为3个不以政党而以类型为基础的广泛联合:一边是宫廷和政府的追随者,即官吏;与它对立的另一边是独立的郡区乡绅;在二者之间站立着争权夺利的各种政治派别,它们占据了竞技场的中心,公众和历史学家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它们身上。”④四五十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沃尔考特把纳米尔的方法运用于18世纪初期英国政治结构的研究,他一方面对1701年—1714年保留下来的12份议会分组投票名单进行了综合分析,另一方面选择1701年—1702年和1707年—1708两届议会作为典型个案重点考察,得出几乎与纳米尔完全相同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在辉格党和托利党看法不同的任何问题上,每一个议员都应始终一贯地在两党之间选择其一。不幸的是,分组投票名单并非如此。在每一次投票中,托利党一边总是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多在别的时候投辉格党票的人,反过来,辉格党那边也是这样。”⑤由此沃尔考特得出结论:“对威廉和安娜时期的政党结构越是研究,它与屈维廉描述的两党制度的相似之处就越少,而与纳米尔为我们阐

西方文化论文 浅析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辉煌

浅析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辉煌 她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她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开创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人们至今崇拜着她,称之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并以其名来命名那个时代。在第二个千禧年来临之际,她亦曾被推选为100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她就是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兰文化正是在她的手中迎来辉煌。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在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中即位,采取宗教兼容政策和重商主义政策,稳定了统治,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为未来“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基础。此时的英格兰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遍布英国的思想领域,各个文学大家以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马洛,培根等为代表,佳作竞出。由此,英国文学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那么为何英国文化能在伊丽莎白一世手中开启“黄金时代”呢? 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繁荣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戏剧的繁荣上(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繁荣)。下面仅以诗歌和戏剧上的创作为例,浅谈当时的文化盛况。 在诗歌方面,英国文学家们,除了引入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也进行了一些其他诗体的创作,在内容和格局上都有了很大突破。诗歌方面又以斯宾塞成就最大。他的主要作品《仙后》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却反对天主教而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徵的伊丽莎白女王﹐其中优美而多变的韵文﹐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成为后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在主题或歌颂对象方面,英国诗歌也和欧洲其他经历文艺复兴的国家一样,着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发理想、信念、感情,鞭挞黑暗、腐败,赞扬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赞颂美和爱。此外,彻底改变英国诗歌面貌的主力军却是——白体诗。它主要包含在戏剧创作之中,其代表人物则是两位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马洛和莎士比亚。 戏剧无疑是英国这一时期最骄傲的文学成果。16世纪80年代起﹐英国戏剧家们摆脱了中世纪神秘剧﹑奇迹剧等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建立起了一种新戏剧,赋予其更加丰富的表达和人文气息﹐敏锐﹑强烈地表达了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以《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为代表作,马洛一生创作了7部悲剧。而作为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著名的代表人物,英国戏剧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等作品皆是人类文学史上不朽的明珠,它们探讨了友谊和虚伪、爱情和阴谋、权利和道德、生存和死亡这些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主题。那些生动

英国大宪章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英国大宪章的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大宪章人权思想的产生,是英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 在中世纪,英国王权过大,不仅广大的人民没有人权,就是上层统治阶级的权利也受到严重损害。 即使尊贵如贵族似的人物,也不过是国王的奴仆而已,贵族本人甚至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务事情,例如妇女的婚姻大事等。 贵族家庭中妇女的婚嫁,要由国王来决定,这就损害了英国贵族的利益。 英国贵族争取权利的斗争,于是从反对国王干涉贵族家庭的内部事务开始。 因此,英国贵族成为反对王权、争取人权的斗士。 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征服英国后,为了收买人心,争取英国教会、贵族和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于1066年签署了给予臣民一定权利的“王冠宪章”。 征服者威廉在“王冠宪章”中宣布,保证要“用正义统治人民、把国王的一切供给人民”,他还保证要制定正义的法律,并且保卫它;他特别强调将禁止各种掠夺、暴力和不公正的审判。 这时发生了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十字军东征运动。 1099年十字军领导人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后,组织了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起草了《耶路撒冷审判书》。 这份重要文件规定了在耶路撒冷,各国国王都要服从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的决议。 许多英国贵族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参与组织了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 当这些贵族返回英国后,他们就把限制国王权力的这种精神带回了英国。 此后在英国贵族反对王权的斗争中,就有了一个法律依据。

这样,十字军东征在世界人权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英国贵族的斗争下,1100年国王亨利一世被迫颁布了一个宪章,史称“亨利宪章”。 这个宪章保证教会的自由,保证贵族的继承权。 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亨利一世表示限制他在控制贵族家庭妇女婚姻问题上的权力。 二、英国大宪章的内容这个文件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权宣言: 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人权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保护个人的尊严、反对国王滥权的基本精神;它要求恢复人的权利,并制定一个宪法来保证这些权利。 英国大宪章所强调的人权中,不仅包括了人的消极权利,而且还包括着人的积极权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英国大宪章在人类人权发展史上的上述作用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英国《大宪章》的人权思想及其对世界人权思想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大宪章的世界影响大宪章具有深远的世界影响。 《大宪章》影响了欧洲大陆的人权思想,使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更加灿烂辉煌。 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大宪章》的精神又传到了这块新大陆。 移民美洲的欧洲人带去了大宪章的人权思想。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采用了英国大宪章的许多观点和内容。 《世界人权宣言》制定后,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世界人权宣言》的原则正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普及。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摘要: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 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 一、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发展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上海大学2010~2011学年冬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 小论文 课程名称: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 课程编号: 21103916 论文题目: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研究生姓名: 范广寅学号: 10720290 论文评语: 成绩: 任课教师: 徐善伟 评阅日期:

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范广寅 专业:世界史学号:10720290 【摘要】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即位时,英国国内矛盾剧烈而国际处境也不如人意,英国需要一个代表民族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女王适时承担了这一角色。伊丽莎白和其宫廷极力挖掘女王的个人魅力,塑造了一个整合君主的神性与人性、神秘与热情的女王形象,并因此维护了整个民族的团结,巩固了都铎君主专制统治,更为日后英格兰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伊丽莎白一世、宫廷政治文化、女王崇拜 作为站在时代分岔路上的领导人,伊丽莎白一世无疑是成功的,她为中世纪末的英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可以使英国人摆脱贫穷和经常被法国人嘲笑为“乡巴佬”的道路,一条为英国日后带来无数荣耀和梦想的道路。作为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女性领导人,伊丽莎白一世无疑是最具有的魅力的,她终生未婚却使得整个英国为她疯狂。在一个男权占主导的世界里,伊丽莎白一世聪明的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更为明智的是她懂得如何运用这种优劣势,积极在王权中寻找一个模糊的象征与符号,努力塑造了一个神秘而不朽的女王形象。“没有哪个欧洲国家能够像英国那样集中宗教改革前的忠诚和热情于国王身上”,不知究竟是这神圣化了女王崇拜帮助她完成了父亲与祖父所没有为国家做到的事,还是其丰功伟绩助长当时愈加疯狂的女王崇拜。 塑造女王崇拜的原因 在迈入近代社会以前,君主的人格魅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至关重要,君主的神圣化和对君主的奉承歌颂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屡见不鲜,而在都铎王朝更是风行不止。正如伊丽莎白一世的重臣沃尔辛厄姆所言:“人们需要有高远的东西供自己敬仰崇拜,需要在人世间能触摸到。1”理性未开,而宗教已然岌岌可危的年代,人们需要信仰、需要智慧、需要引导前进的方向,而这一切无疑都指向了君主。作为最高统治阶层,王室一向是神秘的代表,这迎合了人们的心理也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然而,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对于君王的崇拜之情达到了巅峰,更是因为女王并非简单的需要崇拜,而是更加需要崇拜。 众所周知,亨利八世终其一生都在为男性继承人来烦恼,即使是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女性的继承权依旧是不牢固的。伊丽莎白一世虽然最终荣登王位,但是危机始终四伏。我们可以想见,众多重臣和王室成员并不习惯或者说是愿意看到一位公主最后成为他们的主人,想取而代之或者心存不服的大有人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伊丽莎白女王必须具有神性,必须威严与神圣,就如同圣母玛利亚。在英国历史上,圣女开创的和平与富足的黄金时代传说久盛不衰,是世世代代英国人向往的理想境界。而伊丽莎白女王需要如同圣母玛利亚一般,令英国人相信她能为国家带来和平与富足,相信她的统治权不仅是名正言顺的更是上天神圣赋予的。这是其一。 另外一点是宗教上的。由于在亨利八世时期,英国公然反对罗马教廷,积极发展新教并将其立为国教,而之后的玛丽女王又宣布恢复罗马天主教,大肆捕杀新教徒,这使得人们宗教信仰的混乱和惶恐。而伊丽莎白一世作为君主和女性合二为一的形象成功填补了宗教改革后偶像崇拜留下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在统治初期,英国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反宗教改 1 刘淑青:《论宫廷政治文化中的女王崇拜》,《人民论坛》,2010年,第29期,第188页。

《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及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6934909.html, 《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及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作者:魏威 来源:《商情》2020年第14期 【摘要】通过解析1601年英国议会制订《济贫法》的历史背景,分析该法律对于奠定济贫立法原则基础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 英格兰议会; 贫困救济 1601年英格兰制订颁布了《济贫法》,因立法时间系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时期,故称《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它是英格兰订立的第一部专门适用于救济贫困国民的法律,也是世界第一部同类法律。作为英格兰第一部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类法律制度的开端,而且为世界同类法律制度确定了基本原则,所以被称为世界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其实英国从十五世紀开始就颁布济贫法令。历史学家把1601年《济贫法》及以前颁布的济贫法令统称为“旧济贫法”。在旧济贫法下,救济采用两种方式:院内救济(indoor relief)和院外救济(outdoor relief),包括直接给穷人钱,食物、衣服。因为修建救济院的费用较高,所以院外救济是主要的救济方式。16世纪以前英国社会救济贫困多是通过教会、修道院、教 会医院和同业行会进行,这些都属于民间或宗教性质的救济活动。国家/政府并没有将救济视为自己的职责,相反,还视贫困者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了消除这些不安定因素,法律常常将某些贫困者视为惩处的对象。由于大规模的圈地运动,16世纪时英格兰社会出现大量流民。流民分为正在找工作的与无论如何也不愿工作的,前者被称为“值得同情的穷人”(deserving poor),后者被称为“不值得同情的穷人”(undeserving poor)。除圈地运动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流民,社会上大量穷人无家可归,无地可种。面对如此严重的贫困流民问题,民间和宗教救济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政府在16世纪前并没有承担起救济穷人的责任,反而往往采用一些镇压手段。 十六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英格兰社会充满了不稳定因素,由于贵金属的流入,食品价格飞涨,1593-1602年的小麦以及干酪等十二种食品的物价指数比十六世纪初上涨了近5倍。同时,对外战争又使得英格兰制成品的销路颇受打击,失业人口大增,贫民问题更加严重。议会于1597-1598年提出了一项济贫法案并获得通过,该法令规定:普遍征收济贫税;教会监护下的贫困儿童都要学习一门技艺,女童学习至21岁为止,男童学习至24岁为止;教区的救济机构 交由教会执事和教会监督办理;因残疾而不能劳动的人,通过种种办法予以赡养;有劳动能力的人,则帮助其找到工作。但同时,针对“不值得同情的人”政府可依法鞭打流民和建立惩戒所。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特点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 【摘要】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在革命前为启发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在法国兴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 【关键词】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背景特点 虽然启蒙运动最早的源头可以一直溯源到17 世纪的英国, 但是其发展并最终走向高潮,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却是在法国。“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而要驱散现实的黑暗就必须使用理性的阳光。因此,所谓的启蒙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由此,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一、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8世纪的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封建势力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天主教势力盛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自文艺复兴以来,神学权威在西欧各国虽遭多次打击,但在法国却仍然相当严重。18世纪的法国,“教士是无恶不作的伪善者,教皇是古老的偶像,人们按习惯向他“焚香”,可他只是一名大魔术师。法国国王是仅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用严刑峻法压制臣民,又利用一些有钱人的虚荣心卖官胃爵,肆意挥霍和挑动战争。”①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西欧封建专制的典型。君王乃绝对权威,神学乃绝对真理,任何对现实稍具改变的念头都不允许存在。波旁王朝的专治统治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牢笼,因而也成为正在成长着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众矢之的。 在法国启蒙运动正在兴起时期的法国统治者路易十四在法国统治了七十三年(1643一1715),是世界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个封建君主,也是法国有名的暴君。漫长的路易十四的统治,是法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过程。路易十四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王权,强化国家机器,使中央王权空前强大。他流放部份法官,宣称“联即国家”,从而使高等法院丧失了对国 ①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1721年出版

英国济贫法阶段及背景

英国济贫法是在回应哪些问题时产生并发展的,其时代背景是什么? 英国是近代历史上最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也是最早出现近代流民问题并为此制定法令的国家。 一、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 背景: 都铎王朝后期,英国是从封建时代转变为资本主义时代的过渡时期,由农业为主 的封建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 发展是以农村经济关系的变革来展现的,农业革命、价格革命、宗教改革、商业扩张、对外战争、饥荒和歉收等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开始引发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严重威胁,贫困问题急剧恶化,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革命(圈地运动)一一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四处流动;工业处于萌芽 阶段,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一一庞大的贫困失业大军,一一流民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威胁统治阶级的安全 (2)价格革命(长时期的通货膨胀:农产品、食品、工业品价格上涨)一一原因:农业歉收、圈地运动、人口增长一一雇主减少雇工人数,压低雇佣价格,绝大多数的工人再次流落街头,持续贫困化 (3)宗教改革一一解散修道院一一原来由教会承担的各种救济和社会福利等消失——加剧下层群体贫困化;引发社会动荡——原来由教会承担的救济责任向政府转移 (4)对外战争——英法战争(玫瑰战争)——经济衰败,民不聊生,加剧贫困社会对贫穷观念的转变:中世纪基督教提倡爱上帝、爱邻人,贫穷不是下等人,穷人才是圣徒一一16世纪:受理性思潮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贫穷是可耻的,贫穷的存在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是犯罪、疾病、痕疫的万恶之源,贫穷是由人们的懒惰造成的。 内容: 伊丽莎白济贫法对前几个世纪流传下来的法令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并以确定的 形式颁布的法令。前几个世纪比较重要的法令主要有以下几个: 1349年法令:不准对有劳动能力的人进行救济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摘要:英文议会Parliament一词,源于法文Parler(原意为谈话),它的拉丁文形式为Parliamentum(意为会谈) 。英国议会的开端一般认为始于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以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1265年在威斯特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者有僧俗贵族和每个郡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镇两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召集议会,史称“模范议会”。“模范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议会的最终诞生。中世纪的议会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不断增长其限制王权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后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自身体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议会制的国家,其制度不仅对英国自身的民主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系,甚至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英国议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对美中两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君主政治议会弹劾贵族 Abstract:The word “Parliament”in English came from the French word “Parler”(means conversation) and is written as “Parliamentum”(means discussion) in Latin .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parliament was started in 1263 when Henry Ⅲ, the king ,replaced the 15 person meeting which had the veto with his trusted followers , ignoring the great completely .In the clash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aristocratic opposition faction led by Simon de Monfort , won the civil war finally . A meeting , was held in Westminster Abbey palace in 1265 ,with the attendants consisting of religion aristocrats , two knights from every county and two citizens from every big town . In 1295 , a Parliament “ Model Parliament ” was called by Edward Ⅰfor collecting war funds . During the Middle Ages , the Parliamen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strain the power of the sovereign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Parliament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Britain . It is not only meaningful to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ritain itself , but also to some western countries , such as the system of US . And it even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 .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origin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n history , and also talk briefly about its influence 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oth US and China . Key words: capitalism monarchy parliament impeach noble 1. 引言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议会制度形成。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即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共同构成英国的议会政体。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最终发展成为近代史上的代议制议会。 那么,英国议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以及议会对当今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将把全文分为五节来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2、3、4节将着重分析前两个问题,第5节具体阐述第三个问题。 2. 英国议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英国曾经有过较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和与之相伴随的封建君主制。可以说,议会就是在同封建君主不断地抗争,夺权的背景下产生的。 2.1 英国的贤人议会

观《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有感

观《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有感 伊丽莎白和她的黄金时代——观《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有感文郁文斌(student)评郭火火(teacher)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底涌起一股对伊丽莎白一世的崇敬之情。(评人到中年的伊丽莎白一世褪去青涩,政治手腕娴熟,面对政治劲敌、宗教问题、国家战争,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关于伊丽莎白登基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观看98年的第一部《伊丽莎白》,同样有凯特布兰切特主演。)伊丽莎白一世为人谨慎,她的座右铭是我观看,而且我沉默。她喜欢投资于昂贵的珠宝的衣服,华美的衣服凸显了的她的高贵和美丽。"光彩夺目的四轮马车闪着金光,扬起了一片尘埃。里面的她穿着一身华丽的锦衣,珠宝垂在她的颈上,装饰在她美丽的金发上,她……仿佛就是画笔下的一尊庄严女神。"这是加罗利·埃里克森对她的描述。在我看来在她的一生中,褪下华服的庄严形象后,她的内心柔软与坚强永远并存。(评从伊丽莎白一世的人生信条中不难看出她的谨慎性格,因她一举一动都牵涉国家。她也有女性爱美的天性,似乎向我们揭开了女政治家这一身份下的人性柔软部分。)她的柔软在于她一生未嫁,有时她的内心特别希望能被爱。关于这点,不妨借鉴《英国通史》里的评价。"时代的辉煌伴随着个人的辉煌,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君主之一,她的时代也跻身于英国最辉煌的时代之列,但公众生活的辉煌却以个人生活的黯淡为代价、伊丽莎白一世终生不嫁,其中的原因,就是只有她终身不嫁,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和谐,从而保证都铎王朝的繁荣昌盛。"(评呼应上段伊丽莎白辉煌的公众生活,揭示出这是牺牲黯然的个人生活为代价。国家-个人维度的取舍既有令人惋惜之处,更不乏令人敬佩之处。)当大臣们劝她在邻国的王子中挑选合适的人来作为丈夫时,她拒绝了,因为与外国联姻会让英国无法保持中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她被后人著称为"TheVirginQueen"("童贞女王")。可这又怎样呢,她从小受到教育与艺术的熏陶,会说六国语言,在凯瑟琳·帕尔和教师的帮助与循循善诱下,她成为一名知性优雅、高贵美丽的女子,爱慕她的人比比皆是。她的坚强在于在1558年,她继位成为爱尔兰和英格兰的统治者。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分裂的混乱状态,为了巩固统治,缓和国内外压力,她采取了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稳定统治基础,成功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此后,在她的统治下,英格兰越发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更是达到了顶峰,著名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在此期间出现了。除了文学家,还有许多航海家出现,这极大力度的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使英国国力更加强大。(评开始着墨伊丽莎白身为女政治家的坚强一面"既能一笑泯恩仇,又能一掷决生死".)更令我佩服的是,在敌国从海上入侵时,她也未曾慌乱不已,在她的指挥下,西班牙落败,人民都安全了。她临危不乱的想办法解决这场战事,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巾帼不让须眉,即使是男子又有多少人能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中机智应对敌人。罗马教皇西克斯图斯曾说"她诚然是一位伟大的女王……是她使得西班牙、法兰西、神圣罗马帝国和一切国家都畏惧她。"撇开别的都不说,她是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初现成果,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的银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银行券等新型的信用工具蓬勃发展,并与金属货币一同构成了当时流通的通货。 但同时,拿破仑战争阴霾密布,对英国国内的经济稳定形成巨大的威胁,直接导致了1797年的挤兑风波和长达二十年的停兑。在此期间,伴随着农业的歉收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英国国内出现了物价上涨,黄金外流的情况。针对这一系列现象,爆发了“金块论战”。前期的论战焦点是桑顿,他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如通货紧缩的危害、对“真实票据学说”的驳斥、短期增发银行券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等;后期的论战主要是李嘉图的舞台,他也提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观点,包括对金本位的强烈支持、对国际间黄金流动的论述和“货币数量论-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尤其是后者的系统阐述,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他所构想的脱离中央政府的独立的中央银行,至今也是很具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个人认为,这种体系本身就有一种缺陷,那就是黄金这种东西,究竟由谁来控制。在黄金储量并不是确定的情况下,掌握了黄金便是掌握了经济的命脉。而当时的黄金产地,与黄金的流通,买卖,皆为犹太金融财团所控制,导致了黄金的本身供应是受限的,而脱离中央政府的中央银行,由于黄金本身是被犹太财团控制,而中央银行则变成了犹太财团的附庸。如果黄金是归于一个有足够贤能且无私欲的组织或者机构,并由其建立起中央银行,则金本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稳定的;但是事实上,金本位由于黄金受到控制,犹太财团通过操纵黄金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命脉大肆敛财。这种情况直到冷战时期才有所改观。 1821年英国重新开启兑换制,本以为将一劳永逸的使英国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然而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又频繁出现了多次经济危机——每次危机都伴随着物价下跌和经济衰退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银行-通货论战”。这次论战可以被认为是前期“金块论战”的延续。作为金块主义者的继承人的通货学派一如既往的坚持货币数量论,可以说货币数量论在他们的推广下确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官方和学界的地位,但他们“把银行券和黄金并列,当作是其他信用工具的基础”的看法一直遭后人诟病;而银行学派继承了反金块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让“真实票据学说”在“回流法则”的包装下复活,在此基础上他们所提出的有关货币内生的观点,一百多年后又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 个人看来,这两种学派斗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传统的金融财团与新兴金融财团之间矛盾的体现,其代表就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美国的摩根与欧洲的罗斯柴尔德财团之间的斗争(摩根是新兴金融财团的代表,也就是说利用股票和市场操控经济,而欧洲传统财团则趋向于控制黄金以控制经济)。其结果是什么呢?摩根财团最终击败罗斯柴尔德,从而确立了“银行-通货”体系的地位。但是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影响是“信用”的概念,发展到在今天“主权信用货币”的流行。货币的抵押品是国家的“主权信用”,而不是实体的黄金,而这点也在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货币的定义,虚拟经济由此而生。 总之,这两次论战对后世的经济学理论有重要的影响,此中所迸发的思想包罗万象,有些甚至走在当前经济学的前沿。对于这些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挖掘,对认清当代经济现实,做出合适的正确的判断和对策,是非常有帮助的。

英国18世纪文学史

《英国18世纪文学史》 Daniel Defoe (1660-1731):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信奉不同于国教的长老会。笛福原姓福(Foe),1703年后自称笛福(Defoe)。笛福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仅接受过中等教育。早年经商,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曾到过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1692年经商破产转而以其他方式谋生。他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善于写政论和讽刺诗,曾因讽刺政府入狱。1683年,笛福曾被海盗俘虏过。他一生充满冒险与刺激,他的经历可以说毫不逊色于其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 笛福在59岁时开始小说创作,他的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八世纪英国海外扩张的历史。《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海上和荒岛历险小说。小说题材取材于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历险及作者本人被海盗俘虏的经历,1719年发表后迅即赢得读者的欢迎。此后,他创作了大量海上历险及传奇故事,如《辛格尔顿船长》(,英文 1720)、《摩尔·费兰德斯》(,英文 1722)、《杰克上校》(,英文1722)和《罗克萨娜》(,英文 1724)等。此外,他还发表了若干传记、游记,及几部有关经商的书。笛福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小说之父”。 笛福的小说大多与海洋有关,小说传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格调。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出身卑微却拥有超人的聪明才智,能在不利的环境中战服重重困难,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而获得成功。笛福善于描写人物,他的主人公一般充满活力且不信天命。故事情节大多由主人公自述,这样的叙事技巧让小说阅读者在阅读时倍感亲切。其小说细节逼真,语言自然,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问世一年之内竟连出了四版。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文字,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为阅读。小说讲述了一个在海难中逃生的水手在一个荒岛上如何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故事。这是一部历险小说,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是该小说的重点。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他父亲常常教育他要知足常乐,要满足现状,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他。鲁滨逊渴望航海,一心一意想要去海外闯荡。他多次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即遭不幸,船只因遇到大风浪而沉没,他千辛万苦才得以保命。第二次出海去非洲经商,很幸运地小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出海被摩尔人俘获而当了奴隶,后偷了主人的小船而脱逃,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走。船到巴西后,鲁滨逊买了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人员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一个人幸存下来,只身飘流到一个荒芜的孤岛上。孤立无援中,鲁滨逊克服了最初到荒岛时的悲观绝望情绪,凭着顽强的毅力开始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他修建住处、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了可居之处。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鲁滨逊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在荒岛上,鲁滨逊被大海包围,孤立无援。鲁滨逊坚韧不拔的精神、改造自然的毅力和战胜孤独的勇气,是这部小说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然而,笛福在鲁滨孙身上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虽然本书颂扬了劳动,肯定了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把一切人际关系变成了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关系,并把殖民主义行为合法化。在鲁宾孙眼里,也是笛福眼里,世界的中心是白人,“人权”和“自由”并不适用于未开化的民族,“星期五”只有做他的奴仆才能获得“幸福”。P174-179 7.Jonatha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游记》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游记》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受到读者喜爱,

美国的故事(1)- 清教徒 2010-01-19 015739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要说美国的起源,就绕不过“五月花

美国的故事(1)- 清教徒2010-01-19 01573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要说美国的起源,就绕不过“五月花”号(Mayflower)移民船。其实“五月花”是一 美国的故事(1)- 清教徒2010-01-19 01:57:3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要说美国的起源,就绕不过“五月花”号(Mayflower)移民船。其实“五月花”是一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货船。在没跟北美搭上关系之前,它经常往来于英国和其他欧洲各国之间,运送货物。1620年9月16日(新历),它载着102名乘客和25到30名船员,离开英国的普利茅斯港(Plymouth),驶向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五月花”号孤独地在海上漂流了66天,终于在11月21日到达北美。船上的乘客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新的殖民地,把它命名为“普利茅斯”。这就是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镇的所在地。“五月花”号不是第一艘来到北美的移民船,普利茅斯也不是英国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那么,这艘船为何如此不同凡响呢?这,就要从它的乘客们说起了。在“五月花”号102名乘客中,大约一半被后人称为“清教徒”(Pilgrims),另一半是受雇的工匠、仆人和到新大陆寻找机会的殖民者(Colonists)。英文词“Pilgrims”被简单地翻译成“清教徒”不是很准确,约定俗成罢了。这个词出现在威廉·布莱德福(William

Bradford)的日记《普利茅斯定居地》里。布莱德福是“五月花”号的乘客兼“清教徒”领袖,后来担任普利茅斯殖民地总督达31年之久。“Pilgrims”原意是指长途跋涉的“朝圣者”。布莱德福用这个词来定义自己的团体,认为他们此行是“舍弃了舒适的城市”,去“山顶上”建立“天堂的国家和精神的平安”。如今,“清教徒”已经成了这群人的特称。但当时,这些“清教徒”们却有一个虽然并非贬义却也不十分光彩的名字:“分裂主义者”或“分裂派”(Separatists)。他们的出现要追溯到1517年。1517年10月31日,在德国的小镇维登堡(Wittenberg),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维登堡大学的教授,把他对天主教会表示不满的大作《九十五条论纲》(The 95 Theses)钉在“万圣”教堂(也叫“城堡教堂”)的大门上。路德此举一点儿都不惊天动地,他的原意只是提出对神学的不同见解,供大家讨论。往这个教堂大门上贴小字报在维登堡大学是常见的事儿。没想到,这篇用拉丁语写成的文章一眨眼功夫就被译成德文,两个星期后,传遍德国,两个月后,风靡欧洲。路德做梦也没想到会闹出这么大动静。他不仅低估了自己的影响,也低估了印刷术的巨大威力。轰轰烈烈的“新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就这样开始了。从字面上看应该译为“抗议者的改革”,因为它是由对天主教会的不满和抗议引起的。所谓“新教”也就是今天广义上的基督教。路

英国早期的历史背景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 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 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岸的克莱德河(the Clyde)、默塞河(the Mersey)一同承载着将工业原材料运输至内陆工业城市的使命。而东岸的特维德河(the Tweeds)、泰恩河(the Tyne)、蒂斯河(the Tees)以及著名的英国第二大河、长336公里的泰晤士河(the Thames)不仅面向欧洲大陆的北海各大港口,并且形成了富饶的渔场。 英国最大的湖泊是位于北爱尔兰的内伊湖(Lough Neagh);而位处英格兰西北部、威尔士北部的湖区(the Lake District)则为其15个湖泊的秀丽风光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还诞生了19世纪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 (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