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

(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4)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肉汤放久了,在肉汤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

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

教师:太棒了,我没想到你们知道这么多有关微生物的知识,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我们查资料,上网知道的。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知识迁移,学生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

启发。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

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很好,下课后,同学们领取培养基和无菌棉棒,为下一节探究实验做准备工作,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希望各组组长将采集菌种地点讨论划分一下。

[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既然我们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又知道它们中有许多种类对人类有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勤洗手,勤换衣报,打扫环境卫生。

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光自己做到,还要制止他人的不良行为。

学生: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减少细菌的产生。

学生:对公共卫生场所经常消毒、清洁。

教师:非常好,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做一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学生,为地球母亲添光增彩。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巩固练习]

(投影仪打出)

1.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1)腐败肉汤表面上的白斑

(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

(3)发霉的花生米

(4)长绿毛的鞋子

答案:细菌菌落:(1)真菌菌落:(2)(3)(4)

2.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说明了细菌的分布很广泛,同时也说明细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3.填表

答案:

细菌菌落:

大小形态

比较小光滑黏稠,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

大小形态

比较大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板书设计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活动与探究

活动题目: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

活动过程:将吃剩的小米饭放在盆中,加上盖子,放在温暖的地方几昼夜,看是否会出现斑点。

活动结果:几天后,打开盖子观察,发现小米饭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白色的斑点和绿色的斑点,这些斑点就是细菌和真菌菌落。

●备课资料

1.不同细菌、真菌菌落的介绍

(1)细菌菌落特征各种细菌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主要有以下特征:菌落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透明程度,等等。这些特征的形成又与组成菌落的细菌结构及生长状况有关,如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就形成光滑型菌落,其表面光滑、黏稠;不具荚膜的就形成粗糙型菌落,其表面干燥、皱褶。又如炭疽杆菌在培养基中成链状,其菌落表面粗糙、隆起,菌落边缘有毛状突起。

(2)霉菌菌落特征霉菌的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由于霉菌菌丝较粗而长,因此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些霉菌生长较快,其菌丝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蔓延,使菌落没有固定的大小。因为霉菌形成的孢子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所以霉菌菌落表面常常呈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颜色。

2.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科研人员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培养基配制的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目的要明确。这就是说,要根据所培养的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的目的等,选择原料配制培养基。

第二,营养要协调。配制培养基时,必须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蔗糖是多种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但高浓度的蔗糖反而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第三,pH要适宜。这是由于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菌的最适pH为6.5~7.5。

3.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可从将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需加入凝固剂,如琼脂。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等,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保藏菌种等,液体培养基则常用于工业生产。

根据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可以将它们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前者是用化学成分已知的物质配成的,这类培养基因成分明确,常用于分类、鉴定等。后者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配成的,如玉米粉、牛肉膏等,常用于工业生产。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可以将它们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

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例如,当需要酵母菌和霉菌时,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以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到酵母菌和霉菌。又如,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将该菌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科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都是混杂地生活在一起的,给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很大困难。19世纪后期,著名的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尤其是用琼脂作凝固剂的固体培养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科赫将微生物样品稀释后,用针尖沾取少量的稀释菌液在固体培养基上画线。由于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部位固定,不久培养基的表面就会长出多种菌落。科赫推断相同特征的菌落来自同一个种,于是,就挑选某一种菌落的微生物,经过几次相同的培养过程后,就得到了纯种。应用固体培养基,科赫分离出了炭疽芽孢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1905年,科赫因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学会观察培养基中细菌和真菌菌落并且能够用语言描述其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推理、判断,从而提出假设并去证明这种假设正确与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设计实验、准备器材、物品及实际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放大镜、标签纸、透明胶带。

2.学生准备:课余查找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用谈话式教学法与学生共同简要复习上节课内容,从而导入新课。

具体活动如下

(师生活动)

教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细菌和真菌的一些知识,你们能简单回忆一下吗?

学生:细菌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学生:细菌繁殖很迅速,它们繁殖后就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学生:细菌的菌落很小,它的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有大型的类型如蘑菇,也有用肉眼看不到的酵母菌和霉菌。

学生: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常形成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的菌落。

学生:真菌菌落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

教师: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上节课安排了你们课余分小组去不同地点接种,下面就请各组组长汇报你们采集的地点、接种过程及探究假设。

一组:采集地点——菜市场

方法: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

假设:菜市场周围空气中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二组:采集地点——汽车站

方法: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

假设:汽车站周围空气中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三组:采集地点——池塘水

方法: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假设:池水中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四组:采集地点——土壤

方法:用无菌棉棒蘸取土壤,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假设:土壤中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五组:采集地点——口腔内部

方法:用无菌棉棒擦取口腔内部,在培养基轻轻涂抹。

假设:口腔内部也有细菌和真菌。

六组:采集地点——手

方法: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假设:手上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七组:采集地点——钱币

方法:将硬币放在细菌培养基上轻轻一按。

假设:硬币上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教师:你们的设计思路很好,那么你们把培养基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呢?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吗?

学生:我们把一套培养基(1号)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把另一套培养基(2号)放在冰箱中培养(一、二、三组)。

学生:我们把一套培养基(1号)放在潮湿的地方培养,把另一套(2号)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培养(四、五、六、七组)

教师:好,下面你们分组观察培养皿中菌落形成情况,然后再互相交流观察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

分组观察、对比、互相交流、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学生:在温暖、潮湿环境下培养的菌落比较大,生长比较好。

学生:在干燥、冰冷环境中培养的菌落很小,生长缓慢。

教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学生: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教师:通过我们的探究实验及观察结果,思考分析如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

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2.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

3.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的情况是哪一种?为什么?

4.这个实验是否要设置对照?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争辩,尝试回答。

学生:高温消毒是为了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上原有的细菌和真菌,增加探究实验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用无菌棉棒也是这个道理。

学生:大多数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在空气中、池水中、土壤中、口腔中、手上、硬币上甚至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都有它们的足迹。

学生:在空气中、水中、土壤中、手上、硬币上较多,身体内部较少,在高温、真空、干燥环境中根本没有细菌和真菌。

学生:在这个探究实验中,不可能有的就是没有打开盖的经高温消毒的培养基,因为它们已经被高温杀死。

学生:这个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比如我们把1号和2号培养基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情况,从而才能总结出它们生存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活动)

激励评价,补充不足。

教师:我们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了解了它们生存的条件,这样对于我们消灭有害细菌利用有利细菌为人类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谈菌色变,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细菌、真菌对人、动物、植物有害,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很有益的。有兴趣的同学,回去查找资料,有待我们下节上课时备用。

[课堂小结]

探究实验的成功,取决于同学们的积极参予,献计献策,大胆创新;通过实验,培养了大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大家观察、判断、实际操作的能力。

[巩固练习]

1.某同学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了A、B两种细菌进行培养,同时,他还在培养基上放了盐水浸过的纸片。经过恒温培养一天后,盐纸片周围只有A细菌生长。你对这个实验结果怎样解释?

答案:因为A细菌的生长需要盐分。

2.你见过泡菜坛吗?泡菜是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因此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答案:因为乳酸菌是厌氧菌。

3.为什么高温消毒就能达到杀菌目的?

答案:因为细菌、真菌的生存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高温下它们无法生活。

●板书设计

探究实验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学生汇报

二、观察、讨论、总结

三、提出问题

四、小结

●活动与探究

活动题目:寻找霉菌的足迹。

活动内容:

材料:橘子皮、馒头、面包、玻璃板、小烧杯

方法:

1.取潮湿的橘皮或者一小块馒头,放在一块洁净的玻璃板上,上面扣上一个小烧杯。

2.把这个装置放在温度略高于20℃的暗处培养。

活动结果:几天以后,馒头或橘皮上就会长出各种霉菌来,其中有一些带有青绿颜色的,就是青霉,带有黑色的是曲霉。

●备课资料

1.细菌的菌落和菌落形态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菌落。不同种类的细菌具有不同的菌落形态,因此在描述细菌形态时应该包括对菌落形态的描述。细菌的菌落形态包括大小、形状、边缘、隆起、光泽、质地、颜色等。细菌菌落大小不一,小的不到一毫米,大的可以铺满整个培养皿。菌落形状有圆形的,也有不规则的,卷发状的,假根状的等。菌落的边缘有整齐的,也有波状的,圆锯齿状等。菌落的隆起形状有扩展的,台状的、低凸的、乳头状的等。有的菌落有光泽,有些没有。有些菌落较粘,有些较脆。菌落一般呈灰色,但也有白色、黄色、绿色、棕色等。

2.霉菌的形态结构

霉菌菌丝一般宽3~10微米,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的宽度大几倍到几十倍,与酵母菌的宽度相似。菌丝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其他内含物。细胞壁厚约100~250纳米,多数细胞壁含几丁质,少数低等的水生霉菌,则以纤维素为主。细胞核的直径为0.7~3微米,细胞质中有线粒体和核糖体及颗粒状的内含物,如糖原、脂肪颗粒等。幼龄时细胞质均匀,老熟时出现液泡。

霉菌的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由于菌丝较粗而长,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些霉菌在固体培养上生长能迅速扩展,以致于菌落没有固定大小,有些则有局限性。由于霉菌孢子有不同形状、构造和色素,所以菌落表面往往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如绿、黄、青、棕、橙等。有些霉菌的菌丝还能分泌色素扩散到培养基内。同一种霉菌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变化,但各种霉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是稳定的,因此菌落特征是鉴定霉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3.菌类有好坏之分吗?

许多小朋友都因为被细菌感染过,便以为细菌是个坏东西,其实,细菌也有好的。

在菌类家族中,坏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绝大多数菌类却是人类的朋友。馒头、面包蓬松香甜,是由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淀粉形成的。泡菜、酸牛奶,酸溜溜的,营养价值很高,这是乳酸菌的杰作。

大量动植物尸体也要经腐败细菌分解,才能成为植物生长和所需要的养料。沼气可以用来煮饭、照明等。这些气体是麦秆、稻草等在无氧条件下由甲烷细菌分解产生的。

醋酸菌可以用于酿醋,制造葡萄酸等;还有酱油、青霉素也是由菌类制成的。至于蘑菇木耳更是有名的食用真菌!

4.检测合格的绿色食品为什么还会出现质量问题

人们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如:水、土壤、大气比较关注,但从生产到餐桌的中间环节可能造成的污染却重视不够。绿色食品从生产到餐桌,中间须经过初步加工、检测、包装、运输、储存、销售和再加工的过程,检查合格的绿色产品在这些过程中仍有污染的可能性,分析原因如下:

(1)绿色产品并非绝对无污染产品

①在过去10年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病菌,一些以往认为无害的微生物在获得致病基因和抗性后与许多致命疾病有关。由于缺乏合适的方法,且偶尔出现在食品中,许多微生物并不能被检测出来。

②市场上销售的绿色产品一般是A级产品,它允许限量使用一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污染指数规定也比AA级产品宽松,所以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在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如果方法和管理不善,仍会导致产品的营养和质量下降。如病粮中存留的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刀菌)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而引起人畜的中毒反应。

(2)二次污染

①无意污染绿色食品在包装、运输、储存、销售和再加工的环节中不可能处于真空中,有再次污染的可能性。如:霉菌污染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有关报道中指出霉菌检出率在41.3%~72.9%之间。在瓶装矿泉水保存期内,细菌数量在经半年后明显减少,但霉菌数目在保存至11个月时,反而有所增加。从菌相分析,瓶装天然矿泉水的霉菌,不是来自水源而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空气、土壤和植物材料。由于霉菌是在水处理工艺之后污染产品,不会受到加工损伤,最多仅为水中残余的臭氧所暂时抑制,而且霉菌性沉淀似乎在低孢子数水平上即可发生,所以在不允许热加工或药物处理的前提下,防止已进入成品的霉菌形成沉淀物,极为困难。考虑到饮用天然矿泉水产品霉菌优势菌群的嗜低温性,低温条件难以抑制霉菌的生长产毒,所以冷藏保存矿泉水,将大量产品控制在低温状态,不仅在工艺上不易做到,而且实际意义不大。预防手段只能是阻断或隔离霉菌进入成品的途径。对产品常规菌数量的检验,不能代替对各污染环节的定期监测。桶装矿泉水,从生产到用户,最多不要超过1个星期,以保证矿泉水的质量。

②人为污染一些不法商家为牟暴利而不择手段,如一些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中看上去色泽光亮的各种水产品,实际上是卖主使用国际上禁用的致癌物质福尔马林来保鲜的;一些看上去色泽鲜明的豆制品是掺入不少滑石粉和颜料等有害物质而制成的。一般来说能用在普通食品上的手段更能用于价格比较高的绿色食品上以获得暴利。在食品的烹调过程中方法不当也会产生有毒物质。如食用油在200℃以上高温中长时间加热易引起热氧化、热聚合、热分解和水解等多种反应产生有毒物质。

5.对绿色食品的反思

为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真正发挥绿色食品的作用。建议:(1)强化监督,从绿色食品生产到餐饮业建立监督检测网,减少二次污染和人为污染;(2)用先进技术装备监督检测网,包括用DNA指纹图谱确定污染源;(3)建立全国电子网络进行快速信息交流,以便采取措施;(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饮食卫生、安全保健、环保等意识。加速大众对绿色食品的深入了解,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大众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确保绿色食品的功能。

6.细菌为什么成了冶金业的“抢手货”

细菌是一类有完整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它个体很小,有的直径不到0.1微米,大的也只有几微米,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菌的分布极广,土壤、水、空气、生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细菌冶金,是现代工业发展中的一项新技术,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因为它可以用最低的动力消耗,从贫矿或副产品中提炼出金属来。

科学家对一些细菌进行试验,发现它们能“吃”镁、锰、铁、铜、钴

和镍等金属元素。如将细菌吹入低品质的铜矿石中,细菌在那里会产生一

种酶,把矿石中的盐吃掉,剩下的几乎是纯净的铜了。人们用这种方法可

以获得大量的铜。铀是原子能工业的主要原料,许多国家建立了细菌提铀

工厂,代替天然的露天矿石提铀。人们还成功地利用链霉菌、放线菌从海

水中提取铀。

随着生物遗传工程学的发展,细菌冶金的前景广阔。人们正在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培育出各种有特殊用途的细菌。例如,科学家正在培育一种对黄金、白金等贵重金属有特殊亲和力的新菌种,一旦成功,就能化废为定,从废物,海水中回收这些金属。再如,目前大多数细菌只能富集钾,如果能获得一种可富集钠和镁的细菌,这就将大大简化海水和盐水淡化的工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