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学校数学教材(六年级上)第02讲 比和比例

华罗庚学校数学教材(六年级上)第02讲 比和比例
华罗庚学校数学教材(六年级上)第02讲 比和比例

本系列共14讲

第二讲比和比例

.

文档贡献者:与你的缘

在应用题的各种类型中,有一类与数量之间的(正、反)比例关系有关.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我们需要对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成正比或反比的量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记作x)变化时另一种量(记作y)也随着变化.与这两个量联系着,有一个不变的量(记为k).在判断变量x与y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不变量k.如成正比例;如果k是y与x的积,即在x 变化时,y与x的积不变:xy=k,那么y与x成反比例.如果这两个关系式都不成立,那么y与x不成(正和反)比例.

下面我们从最基本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的例题开始.

例1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

②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③路程一定,已走的路程与未走的路程.

④总时间一定,要制造的零件总数和制造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

⑤总产量一定,亩产量和播种面积.

⑥整除情况下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⑦同时同地,竿高和影长.

⑧半径一定,圆心角的度数和扇形面积.

⑨两个齿轮啮合转动时转速和齿数.

⑩圆的半径和面积.

(11)长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1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13)乘公共汽车的站数和票价.

(14)房间面积一定,每块地板砖的面积与用砖的块数.

(15)汽车行驶时每公里的耗油量一定,所行驶的距离和耗油总量.

分析以上每题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怎样来确定这两种量成哪种比例或不成比例呢?关键是能否把两个两种形式,或只能写出加减法关系,那么这两种量就不成比例.例如①×零件数=总时间,总时间一定,制造每个零件用的时间与要制造的零件总数成反比例.③路程一定,已走的路程和未走的路程是加减法关系,不成比例.

解:成正比例的有:①、⑦、⑧、(15)

成反比例的有:②、④、⑤、⑥、⑨、(11)、(14)

不成比例的有:③、⑩、(12)、(13).

例2一条路全长60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的比依次是1:2:3,某人走各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依次是4∶5∶6,已知他上坡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问此人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

分析要求此人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必须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此人走上坡路用了多少时间,必须知道走上坡路的速度(题中每小

时行3千米)和上坡路的路程,已知全程60千米,又知道上坡、平路、下坡三段路程比是1∶2∶3,就可以求出上坡路的路程.

解:上坡路的路程:60×=10(千米)1123

++走上坡路用的时间:10÷3=(小时)

133上坡路所用时间与全程所用时间比:

4445615=++走完全程所用时间:÷=(小时)1334151122

答:此人走完全程共用小时。1122

例3一块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2∶3,现在再加入6克锌,共得新合金36克,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

分析要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必须分别求出新合金内铜和锌各自的重量.应该注意到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的重量不是36克,而是(36-6)克.铜的重量始终没有变.

解: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重量:36-6=30(克).

铜的重量:

30×=12(克)223

+新合金中锌的重量:

36-12=24(克).

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

12∶24=1∶2.

答: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1∶2.

例4师徒两人共加工零件168个,师傅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徒弟加工一个零件用9分钟,完成任务时,两人各加工零件多少个?

分析师傅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每分钟可加工个零件;徒

15弟加工一个零件用9分钟,每分钟可加工零件个。师、徒两人效率

1

9的比是:,由于两人的工作时间是一定的,根据1519(一定),工作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例.=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解法1:设师傅加工x 个,徒弟加工(168-x)个.

1

5

1

1689

x x =?解得x=108.

168-x=168-108=60(个).

答:师傅加工108个,徒弟加工60个.

解法2:由于师、徒两人工作效率的比是,那么他们工作量

11

:59

的比也是,因此师傅工作量是徒弟工作量的÷=(倍),徒11:591519415弟的工作量为1倍量。168÷(÷+1)=60(个)(徒弟)

151960×(÷)=108(个)(师傅)

1519解法3:师傅每分钟加工个,徒弟每分钟加工个,用相遇问1519题思考方法可求出两人各用了多少分钟。然后用师、徒每分钟各自的

效率,分别乘以540就是各自加工零件的个数。168÷(+)=540(分钟)

1519×540=108(个)15

×540=60(个)19解法4:按比例分配做。

∵:=9:51519∴168×=108(个)995

+168×=60(个)595

+例5洗衣机厂计划20天生产洗衣机1600台,生产5天后由于改进技术,效率提高25%,完成计划还要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道比例应用题,工效和工时是变量,不变量是计划生产5天后剩下的台数.从工效看,有原来的效率1600÷20=80台/天,又有提高后的效率80×(1+25%)=100台/天.从时间看,有原来计划的天数,要求效率提高后还需要的天数.

根据工效和工时成反比例的关系,得:

提高后的效率×所需天数=剩下的台数.

解法1:设完成计划还需x 天.

1600÷20×(1+25%)×x=1600-1600÷20×5

80×1.25×x=1600-400

100x=1200

x=12.

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

解法2:此题还可以转化成正比例.根据实际效率是原来效率的1+25%=倍,把原来效率看成“1”,实际和原来效率的比是:1=5:

114114

4。因为工效和工时成反比例,所以实际与原来所需时间的比是4∶5,如果设实际还需要x 天,原来计划的天数是20-5=15天,根据实际与原来时间的比等于实际天数与原来天数的比,可以用正比例解答.设完成计划还需x 天.=45205x ?解得x=12.

解法3:(按工程问题解)设完成计划还需x 天.×(1+25%)×=1-×5120x 120

解得12

x =例6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14:5,如果长减少13厘米,宽增加13厘米,则面积增加182平方厘米,那么原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画出图便于解题:

解法1:BC 的长:182÷13=14(厘米),

BD 的长:14+13=27(厘米),

从图中看出AB 长就是原长方形的宽,AD 与AB 的比是14∶5,AB 与BD 的比是5∶(14-5)=5∶9,

AB 的长是27÷=15(厘米)

9

5

AD 的长是15÷=42(厘米)514原长方形面积是42×15=630(平方厘米).

答:原长方形面积是630平方厘米.

解法2:设原长方形长为14x,宽为5x.由图分析得方程

(14x-13)×13-5x×13=182,

x=3.

则原长方形面积:

(14×3)×(5×3)=630(平方厘米).

例4、例5、例6是综合性较强的题,介绍了几种不同解法.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去思考解答应用题,从而提高自己思维判断能力。

习题二

1.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3∶2,长比宽多24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3∶2,长方形的周长是12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

3.水果店运来橘子、苹果共96筐,橘子和苹果筐数的比是5∶3,求橘子、苹果各是多少筐?

4.化肥厂计划生产化肥1400吨,由于改进技术5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任务还需多少天完成?

5.小强买了一件上衣和两条裤子,小明买了同样价钱的上衣和裤子各一件,他们用去钱数的比是4∶3,已知一件上衣7元,求一条裤子多少元?6,小刚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215

了6页,这时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比是3:7。小刚再读多少页就能读完这本书?

7.甲、乙两车由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是2:3,已知甲车走完全程用小时。求两车几小时后在中途相遇?

1528.“长江”号轮船第一次顺流航行21公里又逆流航行4公里,第二次在同一河流中顺流航行12公里,逆流航行7公里,结果两次所用的时间相等.求顺水船速与逆水船速的比。

比和比例知识点 1、基本概念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的后项不能为0。 (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3)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0除外),商不变。 (4)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比值不变。 (5)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6)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如(5和7,7和9)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7)比的化简∶用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8)比例∶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的四个数均不能为0。 (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10)比、比例、比例尺、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 (11) “比”进行分配。 基本方法:1. 先求出总份数,先求出每份数,再求每份数分别占各部分的几分之几。 2.然后用总量乘 以每份数分别占各部分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2、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1)用字母表示∶ x y = k (一定) (2)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 3、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1)用字母表示∶xy=k (一定) (2)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而另一种量则扩大,积不变。例如: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否成反比例。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 年级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上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 一、“凑整”先算 1.计算:(1)24+44+56 (2)53+36+47 解:(1)24+44+56=24+(44+56) =24+100=124 这样想:因为44+56=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它们的和算出来. (2)53+36+47=53+47+36 =(53+47)+36=100+36=136 这样想:因为53+47=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47带着符号搬家,搬到+36前面;然后再把53+47的和算出来. 2.计算:(1)96+15 (2)52+69 解:(1)96+15=96+(4+11)

=(96+4)+11=100+11=111 这样想:把15分拆成15=4+11,这是因为96+4=100,可凑整先算. (2)52+69=(21+31)+69 =21+(31+69)=21+100=121 这样想:因为69+31=100,所以把52分拆成21与31之和,再把 31+69=100凑整先算. 3.计算:(1)63+18+19 (2)28+28+28 解:(1)63+18+19 =60+2+1+18+19 =60+(2+18)+(1+19) =60+20+20=100 这样想:将63分拆成63=60+2+1就是因为2+18和1+19可以凑整先算. (2)28+28+28 =(28+2)+(28+2)+(28+2)-6 =30+30+30-6=90-6=84

这样想:因为28+2=30可凑整,但最后要把多加的三个2减去. 二、改变运算顺序:在只有“+”、“-”号的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可改变 计算:(1)45-18+19 (2)45+18-19 解:(1)45-18+19=45+19-18 =45+(19-18)=45+1=46 这样想:把+19带着符号搬家,搬到-18的前面.然后先算19-18=1. (2)45+18-19=45+(18-19) =45-1=44 这样想:加18减19的结果就等于减1. 三、计算等差连续数的和 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一串数就叫等差连续数,又叫等差数列,如: 1,2,3,4,5,6,7,8,9 1,3,5,7,9

一、判断。 1.某班男生有8人,女生有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0.8。() 2.甲、乙二人同时走同一条路,甲走完需20分钟,乙走完需30分钟, 甲和乙的速度比是2∶3。() 3.在比例尺是8∶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零件的实际长16厘米。() 4.两个圆的周长比是2∶3,面积之比是4∶9。() 二、应用题。 1、在一幅地图上,5厘米的长度表示地面上150千米的距离,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25厘米,求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若一架飞机以每小时750千米的速度从北京飞往南京,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3、混凝土的配料是水泥∶黄沙∶石子=1∶2∶3。现在要浇制混凝土楼板40块,每块重0.3吨,需要水泥、黄沙、石子各多少吨做原料?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从乙港反回甲港,每小时航行2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5、某工人要做504个零件,他5天做了120个,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还要做多少天? 6、一间大厅,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地,需用324块;若改铺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用几块? 7、一根皮带带动两个轮子,大轮直径30厘米,小轮直径10厘米;小轮每分钟转300转,大轮每分钟转几转?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库班级姓名

8、一件工程,如果34人工作需20天完成,若要提前3天完工,现在需要增加几名工人? 9、一本文艺书,每天读6页,20天可以读完,要提前8天看完,每天要比原来多看几页? 10、羊毛衫厂共有工人538人,分三个车间,第一车间比第三车间少12人,已知第二车间与第三车间的人数比是3∶4。三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11、学校把购进的图书的60%按2∶3∶4分配给四、五、六三个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6本,学校共购进图书多少本? 12、小明居住的院内有4家,上月付水费39.2元,其中张叔叔家有2人,王奶奶家有4人,李阿姨家有3人,小明家有5人,若按人口计算,他们四家各应付水费多少元?三、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所以···) 1、买相同电脑,购买电脑的台数与总价。 2、每捆练习本的本数相同,练习本的本数与捆数。 3、总路程一定,已行路程与未行路程。 4、分数值一定,分数的分子与分母。 5、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的面积与宽。 6、长方形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7、书的总页数一定,看的天数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8、圆的周长与直径。 9、订阅廊坊日报,订的份数与总价。 10、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与比例尺。 11、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质量与面粉的质量。 12、六(1)班同学做操,每排站的人数与排数。 13、汽车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与时间。 14、3A=4B 15、房间的面积一定,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与块数。 16、工程总量一定,已完成的部分和未完成的部分。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 第一讲认识图形(一) 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角是由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这点叫角的顶点,射线叫角的边。角分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 直角的两边互相垂直,三角板有一个角就是这样的直角。教室里天花板上的角都是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习题一 1.点(1)看,这些点排列得多好! (2)看,这个带箭头的线上画了点。 2.线段下图中的线段表示小棍,看小棍的摆法多有趣! (1)一根小棍。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2)两根小棍。可以都横着摆,也可以都竖着摆,还可以一横一竖摆。 (3)三根小棍。可以像下面这样摆。 3.两条直线 哪两条直线相交?哪两条直线垂直?哪两条直线平行?

4.你能在自己的周围发现这样的角吗? 第二讲认识图形(二) 一、认识三角形 1.这叫“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这叫“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一个角是直角。它的三条边中有两条叫直角边,一条叫斜边。 3.这叫“等腰三角形”。 它也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两条边一样长(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的一条边叫“底”。 4.这叫“等腰直角三角形”或叫“直角等腰三角形”。它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路程与时间比的比值是 ,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比的比值是 2、把2吨:7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3、一件工程,甲做需要6天完成,乙做需要10天完成,甲与乙工作效率的比是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1:2,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5、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5:4:3,已知乙、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6,则甲数是 。 6、如果4A=5B ,那么 A :B= . 7、如果x=6y ,那么x 和y 成 比例. 8、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则另一个内项是 。 9、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 是 : ,女生比男生少. 10、x 与y 成反比例关系,根据条件完成下表. x 15 20 30 40 y 400 240 200 100 二.选择题 11在盐水中,盐占盐水的,盐和水的比是( )。 12、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3:5,它们体积的比是( ) :125 :25 :5 13、与 14 ∶ 1 6 能组成比例的是( ) A 、 16 ∶ 14 B 、 13 ∶ 12 C 、 12 ∶ 1 3 14、甲数比乙数多21,甲、乙两数的比是4: 1,甲数是( )。 D. 35 15、 被减数一定,减数与差 ( ) 。 A 成反比例 B 成正比例 C 不成比例 16、如果甲数的 43等于乙数的3 2 ,则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 8:9 B. 9:8 C. 1:2 D. 2:1 三、计算 17.求比值: 64:8 : 小时:30分. 18.化简比: :7 4 1平方米:2000平方厘米 吨:500千克 …………………………………密……………………………………………封………………………………………线……………………………

第一讲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一讲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甲乙两个数,甲数除以乙数商2余17.乙数的10倍除以甲数商3余45.求甲、乙二数. 分析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如果设乙数为x,则根据甲数除以乙数商2余17,得甲数=2x+17.又根据乙数的10倍除以甲数商3余45得10x=3(2x+17)+45,列出方程. 解:设乙数为x,则甲数为2x+17. 10x=3(2x+17)+45 10x=6x+51+45 4x=96 x=24 2x+17=2×24+17=65. 答:甲数是65,乙数是24. 例2电扇厂计划20天生产电扇1600台.生产5天后,由于改进技术,效率提高25%,完成计划还要多少天? 思路1: 分析依题意,看到工效(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时间(完成任务需要的天数)是变量,而生产5天后剩下的台数是不变量(剩余工作量).原有的工效:1600÷20=80(台),提高后的工效:80×(1+25%)=100(台).时间有原计划的天数,又有提高效率后的天数,因此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是:提高后的工效x所需的天数=剩下台数. 解:设完成计划还需x天. 1600÷20×(1+25%)×x=1600-1600÷20×5 80×1.25x=1600-400 100x=1200 x=12.

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 思路2: 分析“思路1”是从具体数量入手列出方程的.还可以从“率”入手列方程.已知“效率提高25%”是指比原效率提高25%.把原来效率看成 解:设完成计划还要x天. 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 例3有一项工程,由甲单独做,需12天完成,丙单独做需20天完成.甲、乙、丙合作,需5天完成.如果这项工程由乙单独做,需几天完成? 工作总量. 解:设乙单独做,需x天完成这项工程.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上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 一、“凑整”先算 1.计算:(1)24+44+56 (2)53+36+47 解:(1)24+44+56=24+(44+56) =24+100=124 这样想:因为44+56=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它们的和算出来. (2)53+36+47=53+47+36 =(53+47)+36=100+36=136 这样想:因为53+47=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47带着符号搬家,搬到+36前面;然后再把53+47的和算出来. 2.计算:(1)96+15 (2)52+69 解:(1)96+15=96+(4+11)

=(96+4)+11=100+11=111 这样想:把15分拆成15=4+11,这是因为96+4=100,可凑整先算. (2)52+69=(21+31)+69 =21+(31+69)=21+100=121 这样想:因为69+31=100,所以把52分拆成21与31之和,再把31+69=100凑整先算. 3.计算:(1)63+18+19 (2)28+28+28 解:(1)63+18+19 =60+2+1+18+19 =60+(2+18)+(1+19) =60+20+20=100 这样想:将63分拆成63=60+2+1就是因为2+18和1+19可以凑整先算. (2)28+28+28 =(28+2)+(28+2)+(28+2)-6

=30+30+30-6=90-6=84 这样想:因为28+2=30可凑整,但最后要把多加的三个2减去. 二、改变运算顺序:在只有“+”、“-”号的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可改变 计算:(1)45-18+19 (2)45+18-19 解:(1)45-18+19=45+19-18 =45+(19-18)=45+1=46 这样想:把+19带着符号搬家,搬到-18的前面.然后先算19-18=1. (2)45+18-19=45+(18-19) =45-1=44 这样想:加18减19的结果就等于减1. 三、计算等差连续数的和 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一串数就叫等差连续数,又叫等差数列,如: 1,2,3,4,5,6,7,8,9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 一年级 上册 刘彭芝主编子悦爸整理

目录 第一讲认识图形(一) (1) 习题一 (2) 第二讲认识图形(二) (4) 习题二 (7) 第三讲认识图形(三) (8) 习题三 (9) 第四讲数一数(一) (11) 习题四 (12) 习题四解答 (14) 第五讲数一数(二) (15) 习题五 (16) 习题五解答 (18) 第六讲动手画画 (20) 习题六 (21) 第七讲摆摆看看 (23) 习题七 (24) 习题七解答 (25) 第八讲做做想想 (27) 习题八 (27) 习题八解答 (29) 第九讲区分图形 (31) 习题九 (32) 习题九解答 (33) 第十讲立体平面展开 (35) 习题十 (36) 第十一讲做立体模型 (37) 习题十一 (38) 第十二讲图形的整体与部分 (39)

习题十二 (40) 习题十二解答 (42) 第十三讲折叠描痕法 (43) 习题十三 (44) 习题十三解答 (44) 第十四讲多个图形的组拼 (46) 习题十四 (47) 习题十四解答 (48) 第十五讲一个图形的等积变换 (50) 习题十五 (51) 习题十五解答 (52) 第十六讲一个图形的等份分划 (54) 习题十六 (55) 习题十六解答 (56) 第十七讲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 (58) 习题十七 (59) 习题十七解答 (61)

第一讲认识图形(一) 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本系列共15讲 第十一讲简单的抽屉原理 . 文档贡献者:与你的缘 把3个苹果任意放到两个抽屉里,可以有哪些放置的方法呢?一个抽屉放一个,另一个抽屉放两个;或3个苹果放在某一个抽屉里。尽管放苹果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总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如果把5个苹果任意放到4个抽屉里,放置的方法更多了,但仍有这样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只要苹果的个数多于抽屉的个数,就一定能保证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道理很简单:如果每个抽屉里的苹果都不到两个(也就是至多有1个),那么所有抽屉里的苹果数的和就比总数少了。由此得到: 抽屉原理:把多于n个的苹果放进n个抽屉里,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 如果把苹果换成了鸽子,把抽屉换成了笼子,同样有类似的结论,所以有时也把抽屉原理叫做鸽笼原理。不要小看这个“原理”,利用它可以解决一些表面看来似乎很难的数学问题。 比如,我们从街上随便找来13人,就可以断定他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属相(指鼠、牛、虎、兔…等十二种生肖)相同。怎样证明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呢?只要利用抽屉原理就很容易把道理讲清楚。事实上,由于人数(13)比属相(12)多,因此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在这里,把13个人看成13个“苹果”,把12种属相看成12个“抽屉”)。 应用抽屉原理要注意识别“抽屉”和“苹果”,苹果的数目一定要大于抽屉的个数。 例1:有5个小朋友,每人都从装有许多黑白围棋子的布袋中任意摸出3枚棋子。请你证明,这5个人中至少有两个小朋友摸出的棋子的颜色的配组是一样的。 分析与解答首先要确定3枚棋子的颜色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可以有:3黑,2黑1白,1黑2白,3白共4种配组情况,看作4个抽屉,把每人所拿3枚棋子按其颜色配组情况放入相应的抽屉,由于有5个苹果,比抽屉个数多,所以根据抽屉原理,至少有两个苹果在同一个抽屉里,也就是他们所拿棋子的颜色配组是一样的。 例2:一副扑克牌(去掉两张王牌),每人随意摸两张牌,至少有多少人才能保证他们当中一定有两人所摸两张牌的花色情况是相同的? 分析与解答扑克牌中有方块、梅花、黑桃、红桃4种花色,

六年级下册数学比和比例的练习题及答案经典题型 一、填空: 1. 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 ,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甲、 。 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乙数的倍,乙数是甲数的2. 在3:5里,如果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 91 吨大豆可榨油吨,1吨大豆可榨油吨,要榨1吨油需大豆吨。3 22 4. 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5 3. 5. 把甲数的 1 给乙,甲、乙两数相等,甲数是乙数的,甲数比乙数多。 1

,甲数与乙数比是。乙数比甲数少。 6. 甲数比乙数多 7. 车库中停放若干辆双轮摩托车和四轮小卧车,车的辆数与车的轮子数的比是2:5.问:摩 托车的辆数与小卧车的辆数的比是。 8. 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 :30 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的重量占盐水的, 水的重量占盐水的。 9. 光明小学有三个年级,一年级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5%,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人数的 比是3:4,已知一年级比三年级学生少40人,一年级有学生人。 10. 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加工的时间比例;订数学 书的本数与所需要的钱数比例;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已经加工的零件和没有加工的零件个数比例。 11. 如果x÷y = 1×2,那么x和y成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 比例。 12. 甲、乙两人步行的速度比是13:11.如果甲、乙分别由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0.5 小时后相遇,如果它们同向而行,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小时二、选择

1 / 1. 图上6厘米表示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1:40000 B、1:400000 C、1:4000000 2. 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A、2: B、6:21 C、4:14. 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4. 与 15:1 6 能组成比例的是。 A、16:1 B、1 6 : C、:D、6:5 5. 在盐水中,盐占盐水的1 10 ,盐和水的比是。 A、1: B、1:9 C、 1:10 D、1:11 6. 如果X= 3 4Y,那么Y:X=。 A 、1:3B、3

比和比例 知识点: 2、按比分配的实际应用: 例:一辆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135km 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1.5小时相 遇。已知货车和客车的速度比是7:8,求货车行驶速度。 135÷1.5×=42 7 153、比例综合应用: 例:在一幅比例尺为1:4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浙江湖州到山东日照的图 书距离为15cm 。陈老师早上6:00从湖州出发开车去日照旅游,下午2:00到达 目的地。途中陈老师开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75 练一练: 1、北京到济南高速公路距离大约为430km ,北京到天津大约为120km 。一辆汽 车从北京出发开往济南,当行驶到天津时用了1.5小时。按照这个速度,北 京到济南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5.375 2、刘大伯家养鸡、鸭、鹅共1800只,这三种家禽的只数比是5:3:1.刘大伯家 养鸡、鸭、鹅各多少只?

3、为创建海华公司,张、王、李三人分别投资100万元、120万元和80万元。在他们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到年末,公司共盈利60万元,你认为该如何合理分配这笔钱,每人分别得多少? 4、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城之间的距离是2.4厘米。 在A、B两城之间有一中途停靠站C,A、B两城到C站的距离比是7:5。一辆汽车从B城到C站共用了0.6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5、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55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乙速度比 为10:7,两人相遇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6、小淘气看一本科技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42页,这时看了 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比是2:5,这本科技书一共有多少页? 7、某车间生产了甲、乙、丙三种配套机件共1280只,其中甲乙两种机件只数 的比是3∶2,丙种机件比甲种多80只,丙种机件生产了多少只?

上册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三年级 下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一)第二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三讲上楼梯问题 第四讲植树与方阵问题 第五讲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第六讲找简单数列的规律 第七讲填算式(一) 第八讲填算式(二) 第九讲数字谜(一) 第十讲数字谜(二) 第十一讲巧填算符(一) 第十二讲巧填算符(二) 第十三讲火柴棍游戏(一)第十四讲火柴棍游戏(二)第十五讲综合练习题第一讲从数表中找规律 第二讲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谈起第三讲多笔画及应用问题 第四讲最短路线问题 第五讲归一问题 第六讲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和倍问题 第八讲差倍问题 第九讲和差问题 第十讲年龄问题 第十一讲鸡兔同笼问题 第十二讲盈亏问题 第十三讲巧求周长 第十四讲从数的二进制谈起 第十五讲综合练习

上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一) 一、加法中的巧算 1.什么叫“补数”?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 2+8=10,4+6=10, 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 22+78=100,44+56=100, 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 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 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 得9,到最后个位数字相加得10。 如:87655→12345,46802→53198, 87362→12638,… 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 99+136+101 ③1361+972+639+28 解:①式=(36+64)+87 =100+87=187 ②式=(99+101)+136 =200+136=336 ③式=(1361+639)+(972+28) =2000+1000=3000 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 ①188+873 ②548+996 9898+203 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略)=200+861=1061 ②式=(548-4)+(996+4) =544+1000=1544 ③式=(9898+102)+(203-102) =10000+101=10101 4.竖式运算中互补数先加。 如: 二、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例 3 300-73-27 ②1000-90-80-20-10 解:①式= 300-(73+27) =300-100=200 ②式=1000-(90+80+20+10) =1000-200=8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例4 4723-(723+189) ②2356-159-256 解:①式=4723-723-189 =4000-189=3811 ②式=2356-256-159 =2100-159 =1941 3.利用“补数”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变整,再运算(注意把多加的数再减去,把多减的数再加上)。 例5 ①506-397 ②323-189 ③467+997 ④987-178-222-390 解:①式=500+6-400+3(把多减的3再加上) =109 ②式=323-200+11(把多减的11再加上) =123+11=134 ③式=467+1000-3(把多加的3再减去) =1464 ④式=987-(178+222)-390 =987-400-400+10=197 三、加减混合式的巧算 1.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在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要改变,“+”变“-”,“-”变“+”,即: a+(b+c+d)=a+b+c+d a-(b+a+d)=a-b-c-d a-(b-c)=a-b+c 例6①100+(10+20+30) ②100-(10+20+3O) ③100-(30-10) 解:①式=100+10+20+30 =160 ②式=100-10-20-30 =40 ③式=100-30+10 =80 例7计算下面各题: ①100+10+20+30 ②100-10-20-30 ③100-30+10 解:①式=100+(10+20+30) =100+60=160 ②式=100-(10+20+30) =100-60=40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案例 贾玲利 清海希望小学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P97。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比各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等相关内容充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是学生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为以后学习正(反)比例函数做准备。正、反比例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应用题学习中反复强调过的。但要让学生明确,这两种比例关系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是不变的。 二、教学目标确立分析 教学目标是具体化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大纲、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一步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进一步弄清正、反比例诺曼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体会正、反比例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什么是不变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珠能力。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三、教学个案: 片断一:(复习了成正比、反比例的量后) 师: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例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家里铺地板砖时,每块砖的面积与需要的块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x需要的块数。 2、家里用同一种小麦磨面时,面粉和小麦重量成正比例,因为出粉率(一定)=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生活发现还真不少,如:通过常见的家庭装修铺地板砖和家庭磨面时出粉率等问题准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充分挖掘生活这一课程资源。) 师:你能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生:能。 师:看来,同学们对正反比例的了解还真不少,为了更系统地滓,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展示学生作品: 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①比值(商)一定 ②积一定 这两种量叫做 ①成比例的量 ②成反例的量 1、表格 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同点: 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 正比例和反比例不同点: (1)、比值(商)一定 (2)、积一定x×y=k(一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把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

本系列共15讲 第十讲逻辑推理(一) . 文档贡献者:与你的缘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数学的学习来培养少年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极好的途径。为了使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更严密更合理,会有根有据地想问题,而不是凭空猜想,这里我们专门讨论一些有关逻辑推理的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从所给的条件中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分析推理,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情况,逐步归纳,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1公路上按一路纵队排列着五辆大客车,每辆车的后面都贴上了该车的目的地的标志。每个司机都知道这五辆车有两辆开往A市,有三辆开往B市;并且他们都只能看见在自己前面的车的标志。调度员听说这几位司机都很聪明,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的车是开往何处的,而让他们根据已知的情况进行判断。他先让第三个司机猜猜自己的车是开往哪里的。这个司机看看前两辆车的标志,想了想说“不知道”。第二辆车的司机看了看第一辆车的标志,又根据第三个司机的“不知道”,想了想,也说不知道。第一个司机也很聪明,他根据第二、三个司机的“不知道”,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地。 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个司机的车是开往哪儿去的?他又是怎样分析出来的? 解:根据第三辆车司机的“不知道”,且已知条件只有两辆车开往A市,说明第一、二辆车不可能都开往A市(否则,如果第一、二辆车都开往A市,那么第三辆车的司机立即可以断定他的车一定开往B市)。 再根据第二辆车司机的“不知道”,则第一辆车一定不是开往A 市的(否则,如果第一辆车开往A市,则第二辆车即可推断他一定开往B市)。 运用以上分析推理,第一辆车的司机可以判断,他一定开往B 市。 例2李明、王宁、张虎三个男同学都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在一起打羽毛球,举行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 第一盘:李明和小华对张虎和小红; 第二盘:张虎和小林对李明和王宁的妹妹; 请你判断:小华、小红和小林各是谁的妹妹? 解:因为张虎和小红、小林都搭伴比赛,根据已知条件,兄妹

比和比例 姓名( ) 得分( ) 一、 填空: 1. 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 ()(,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乙数的( )倍,乙数是甲数的) ()(。 2. 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4 3,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比是( )。 3. 一本书,小明计划每天看72,这本书计划( )看完。 4. 一根绳长2米,把它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是)()(米,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 5. 王老师用180张纸订5本本子,用纸的张数和所订的本子数的比是( ),这个比的比值的意义是( )。 6.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5 8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7. 89吨大豆可榨油3 1吨,1吨大豆可榨油( )吨,要榨1吨油需大豆( )吨。 8. 甲数的32等于乙数的5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9. 把甲数的7 1给乙,甲、乙两数相等,甲数是乙数的)()(,甲数比乙数多)()(。 10. 甲数比乙数多 41,甲数与乙数比是( )。乙数比甲数少)()(。 11. 在6 :5 = 1.2中,6是比的( ),5是比的( ),1.2是比的( )。在4 :7 =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 ),7和48是比例的( )。 12. 4 :5 = 24÷( )= ( ) :15 13. 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 :30 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的重量占盐水的(—),水的重量占盐水的(—)。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8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图上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实际距离150千米在图上要画( )厘米。 14. 12的约数有( ),选择其中的四个约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 )。写出两个比值是8的比( )、( )。 15. 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加工的时间( )比

比和比例 姓名( ) 得分( ) 填空: 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 ,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 LJ 。 () () 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乙数的( )倍,乙数是甲数的 。 () 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人 4 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比是( )。 一本书,小明计划每天看-,这本书计划( )看完。 7 一根绳长2米,把它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是」米,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 () () 王老师用180张纸订5本本子,用纸的张数和所订的本子数的比是( ),这个 比的比值的意义是( )。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5 9 1 -吨大豆可榨油-吨,1吨大豆可榨油( )吨,要榨1吨油需大豆( )吨。 8 3 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3 5 把甲数的1给乙,甲、乙两数相等,甲数是乙数的 Q ,甲数比乙数多 口。 7 () () 甲数比乙数多丄,甲数与乙数比是( )。乙数比甲数少匚」。 4 () 在6:5 = 1.2中,6是比的( ),5是比的( ),1.2是比的( )。 在4 : 7 =48 : 84中,4和84是比例的( ),7和48是比例的( )。 4 : 5 = 24 -( ) = ( ) : 15 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 : 30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的重量占盐水的(一), 水的重量占盐水的(一)。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8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 尺是()。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图上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 千米。实际距离150千米在图上要画( )厘米。 12的约数有( ),选择其中的四个约数,把它们组成一个 比例是( )。写出两个比值是8的比(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本系列共15讲 第三讲巧求表面积 . 文档贡献者:与你的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面积的总和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如果长方体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那么,长方体的表面积=(ab+ah +bh)×2。如果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则正方体的表面积=6a2。对于由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或者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几何形体,它们的表面积又如何求呢?涉及立体图形的问题,往往可考查同学们的看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小学阶段遇到的立体图形主要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些图形的特点都是可以从六个方向去看,特别是求表面积时,就是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方向(有时只考虑上、左、前三个方向)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和。有了这个原则,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就十分方便了。 例1在一个棱长为5分米的正方体上放一个棱长为4分米的小正方体(下图),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分析我们把上面的小正方体想象成是可以向下“压缩”的,“压缩”后我们发现:小正方体的上面与大正方体上面中的阴影部分合在一起,正好是大正方体的上面。这样这个立体图形有表面积就可以分成这样两部分: 上下方向:大正方体的两个底面;侧面:小正方体的四个侧面 大正方体的四个侧面。 解:上下方向:5×5×2=50(平方分米) 侧面:5×5×4=100(平方分米) 4×4×4=64(平方分米) 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为: 50+100+64=214(平方分米) 答: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为214平方分米。 例2下图是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在正方体上表面的正中,向下挖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洞,接着在小洞的底面正中向下挖一个棱长为厘米的正方体小洞,第三个正方体小洞的1 2

复习课:比和比例 知识点三:求比值和化简比 知识点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1、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 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 例关系。正比例的关系式: k x y =(一定) 2、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 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的关系式:k xy =(一定) 3、 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一找二看三判断 (1) 找变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 看定量,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 (3) 判断: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如果商和积都不是定量, 就不成比例

知识点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按比例分配问题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分配成几部分,求每个部分数量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解题方法 一般方法:把比转化成为分数,用分数方法解答,即先求出总分数,然后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的解题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的量是多少 归一法:把比看做分得的分数,先求出各部分的总分数,然后再用“总量÷总份数=平均每份的量(归一)”,再用“一份的量?各部分量所对应的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用比例知识解答:首先设未知量为。再根据题中“已知比等于相对应的量的比”作为等量关系式列出含有x的比例式,再解比例求出x。 2、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2)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式;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式。(3)解比例式。设未知数为x,并代入等量关系式,得正比例式或反比例式。(4)解比例。(5)检验并写出答语。 精讲典型题 例题1 (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4天,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和乙的工作效率比是():() (2)把2米:4厘米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 例题2 汉江码头第一货场有750吨货物,分给两个运输队运到另一货场。甲队有载重6吨的汽车6辆,乙队有载重8吨的汽车3量,按两个队的运输能力分配,甲、乙两队各应运货多少吨?

本系列共14 讲 第十四讲关于空间想象力的综合训练题 . 文档贡献者:WINNER 1.将下图中的硬纸片沿虚线折起来,便可以作成一个正方体.问这个正方体的2号面的对面是几号面? 2.有一个长方体,它的正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是 209,如果它的长、宽、高都是质数,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3.有一个正方体,边长是 5.如果它的左上方截去一个边长分别是5、3、2的长方体(如下图),求它的表面积减少的百分比是多少? 4.有三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将接触的面用胶粘接在一起成下图的形状,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16平方厘米.求所成形体的体积. 5.如下图,从长为13厘米,宽为9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的四角去掉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沿虚线折叠成长方体容器.这个容器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一个正方体形的纸盒中恰好能放入一个体积为 628 立方厘米 的圆柱体(下图).问纸盒的容积有多大?(圆周率取为 3.14). 7.一个高为 30 厘米,底面为边长是 10 厘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水 桶,其中装有 1 容积的水。现在向桶中投入边长为 2 厘米×2 厘米×3 2 厘米的长方体石块,问需要投入多少块这种石块才能使水面恰与桶高 相齐? 8,有两种不同形状的纸板,一种是正方形的,另一种是长方形 的,正方形纸板的总数与长方形纸板的总数之比是 1∶2。用这些纸 板做成一些竖式和横式的无盖纸盒,正好将纸板用完。问在所做的纸 盒中,竖式纸盒的总数与横式纸盒的总数之比是多少? 9.如下图,在棱长为 3 的正方体中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 后,有三个底面积是 1 的正方形高为 3 的长方体的洞,求所得形体的 表面积是多少? 10.将边长为 10 的正方体木块六个面都染上红色后,锯成边长为

六年级比和比例(1) 1.4:( )=()12 =( )÷12=0.8=( )%=( ):( ) 2.建筑工地计划运进一批水泥,第一次运来总数的 41,第二次运来180吨,这时运来的与没有运来的吨数比是4:3,工地计划运进水泥多少吨? 3.已知a:b=c:d ,现将a 扩大2倍,b 缩小到原来的 2 1,c 不变,d 应 ( )才能使比例式仍成立。 4.在1、2、3、4、6、8、12、16这八个数中,哪些数能组成比例。(答案有多组,至少写出其中的两组,即8个比例式。) 5.在一个比例式里,第一个比是最简整数比,且比值是0.75,两个内项的乘积是60,这个比例式是( )。 6.在比例尺50001的地图,量得一长方形地长3.2厘米,宽1.2厘米,这块土地实际的面积是多少? 第一部分 必做题 1.(☆)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2:3,这两个正方体底面积的比是( ):( ),体积比是( ):( )。

2.(☆)甲数和乙数的比是4: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甲数 比乙数多() (),乙数比甲数少()%。 3.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把它拿 在手上掷回桌面,蓝色朝上的可能性大约是()%,红色大约是()%。 4.(☆)⑴一幅行政区域图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 尺是()。 ⑵一个零件实际长度是3毫米,画在图上的长度是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 尺是()。 ⑶在比例尺1:2000000的地图上,测得A、B两地是4.5厘米,实际距离 是()千米。 ⑷如皋、海安两城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92千米,在比例尺为1:600000的 图纸上,应画()厘米。 5.(☆)海安实小新建学生公寓楼,地基是长方形,长40米,宽15米,把它画 在设计图上,长画80厘米,宽应画多少厘米? 6.(☆☆)看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校 西 小青家 0 200 400 600米 小红家 a.图中比例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