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错题整理

1.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传统,同样不可能有离开传统的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生活在先辈为我们所创造的文化传统之中。他不仅靠传统哺育,同时又深受传统的制约。他不能离开传统.就像他不能离开大地和空气一样。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传统是打不倒的,也不应该试图去打倒它。实际上,人类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彻底同传统脱了关联的人。这段文字最恰当的概括是:( )

A. 不可能打倒传统。 B. 不可能有离开传统的人。 C. 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传统。 D. 人是传统的产物


答案详解: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型,主要考察概括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概括不当。A选项是以偏概全,它是为主旨的服务,辅助证明主旨。文段的首句出现“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传统,同样不可能有离开传统的人”,要重点论述的是后者,所以,排除C选项。选项D是无中生有。再对原文信息进行读取,寻找中心句。文段最后“实际上,人类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彻底同传统脱了关联的人”首尾呼应,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所以,本题选择B答案。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现象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强调市场竞争的必须产物。________________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________________具有合理合法性。

A. 只要 就 B. 只有 才 C. 即使 也 D. 因为 所以


答案详解:

。这道题属于虚词的辨析,主要考查各种复句关系及常见关联词的使用。根据句意,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假设和补充,所以用“只要就”表示。


3.什么是垃圾?垃圾是人的欲望在地球上留下的一堆龌龊的、很难抹去的、要掩鼻而过的脚印。哪里有人欲,或者说,哪里有人的脑,那里就会留下一堆垃圾。乡村也有垃圾,但其数量和质地远不及城市。因为都市里的欲火旺,且品种多样。人人都同垃圾有关,无一例外。因为每个人都有欲望,而垃圾正是人欲的后果,直截了当、立竿见影的硬后果。越有钱的人,每天产生的垃圾也越多。通过本段文字,我们不能得出的一项是( )。

A. 穷人产生的垃圾相对较少 B. 人欲的后果即是垃圾
C. 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 D. 作者对人类的欲望持批判态度


答案详解:

A项说穷人产生的垃圾相对较少,可以通过文段最后一句推断出来,正确;文段说垃圾是人欲的后果.但并不等于说人欲的后果就是垃圾,B项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哪里有人欲,哪里就有垃圾,每个人都有欲望,因此有

人就会有垃圾,C项正确;由第一句话中“龌龊的”“很难抹去的”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欲持批判的态度,D项说法正确。所以该题的答案为B。


4.(2011*四川秋季)当人们普遍的感到现在的小说越来越缺乏想象力的时候,网络上的小说却用________________的想象力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网络小说可以穿越时空,让现代人与古代人对话,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一个魔幻的世界,让人的灵魂和身体相互置换。( )

A. 美轮美奂 虚拟 B. 五彩斑斓 虚拟 C. 光怪陆离 创造 D. 天马行空 开辟


答案详解:

《浮士德》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文学原创力不仅仅包括文学的想象力,还必须包括作家心灵体验的能力。因此我们单纯提倡想象力还不够。说起来,现在的想象并不缺乏。当人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小说越来越缺乏想象力的时候,网络上的小说却以奇特玄妙的想象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网络小说可以穿越时空,让现代人与古代人对话,也可以开辟一个魔幻的世界,让人的灵魂和身体相互置换。但如果我们对这些充满奇特玄妙想象的网络小说读得多了的话,就会发现,这些想象却是在互相模仿互相复制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这些小说的奇特想象也许有利于构建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却是相当平面化的、相当苍白的。面对网络小说虽然奇异却很苍白、甚至趋于模式化的想象,我不禁想起了鲁迅曾经说过的话:“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也许这就是网络小说致命的问题: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

[原文出处]《众多文学作品似曾相识迸发原创力要修炼体验功夫》贺绍俊2011年05月03日09:05人民网-《人民日报》


5.我们如果把人生比作几何图形中的一个圆。在一个已经画好的圆上,你要找到起点在哪、终点在哪,固然是很困难的,但你要找出其半径有多长,则是比较容易的。圆有半径,人生也有半径。生命的宽度、厚度及重度,就是由你的人生半径决定的。人生半径越大,你的生命的空间也就越大。这段文字的意思主要是( )。

A. 生活中年少者的价值远胜于年长者的并不少见 B. 生命虽然是个充满变数的事物,但它也是可以度量的
C. 不是有生命就有价值,也不是活得越久就越有价值 D. 度量生命,首先应该度量你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作所为


答案详解: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型,主要考察概括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概括不当,文段的主要意思是人的生命就如圆的大小可以由半径决定一样,虽然充满变数,但也还是可以度量的。而A、C项讨论的是

生命的价值,排除。D项讨论的是度量生命的方式,排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6.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________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旷神怡 B. 怡然自得 C. 诗情画意 D. 空灵幽逸


答案详解:

文意中的境界值得是内心的清净安逸,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诗情画意指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空灵幽逸形容散淡恬静而悠然的心境,故D项符合文意。

廛(chán):古代城市中住宅的通称。市廛:集市。

7.人生中有挫折有失败,有误解,那是很正常的,要想生活中一片坦途,那么首先就应________心中的障碍。微笑的实质便是爱,懂得爱的人,一定不会是________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清除 平凡 B. 扫除 平庸 C. 清除 平庸 D. 扫除 平凡


答案详解:

清除:扫除干净;全部去掉。平庸: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寻常而不高明。平凡:平常;普普通通。扫除:打扫,清除尘秽,表示虔诚迎宾。对于心中的障碍,应该用“清除”。“平庸”是贬义词,和前文否定词相连,符合题意。


8.贝拉的故事讲完了,她收回目光望着弗尼耶,无限感伤地说:“这个世界充满了谎言,但并不是每个谎言背后都________着罪恶,欺骗有时却是________一颗善良仁爱的心。”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隐蔽 来自 B. 蕴藏 起源 C. 藏匿 源起 D. 隐藏 源于


答案详解:

隐藏:掩盖,掩饰。源于:事物的根由,来源。隐蔽:借别的东西遮蔽藏匿起来。来自:表示来源,但通常不带有肇始之意,而指从原有的以另一形式存在的人或物,通过赋予、移转、演绎、模仿或再生而发生。蕴藏:蓄积深藏未露。起源:事物产生的根源。藏匿: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源起:起源,事情发生的根源。根据上下文,第一空用“隐蔽”不恰当,排除A;第二空表示欺骗的初衷是好的,“起源”和“源起”用在此处不甚恰当,应用“源于”,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9.伦敦奥运落下帷幕。纷繁的风景、人物、事件逐渐远去,许多的反思、回顾、挖掘还在________。远去的时光中,一些瞬间曾经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却又迅疾地在喧嚣中________,以至于我们没能感悟到应有的温暖,这些瞬间正需要我们从记忆中重新找回,细细体味。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层出不穷 湮没 B. 扑面而

来 消逝 C. 层出不穷 远去 D. 扑面而来 湮没


答案详解:

层出不穷比喻事物变换之快并且多,扑面而来通常表示某种事物从正对着自己的方向急促的赶来,通常形容某种感觉和状态。此空与前面逐渐远去相对应,应用扑面而来恰当;湮没原意是指埋没、清除的意思,消逝指(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文中“瞬间”展现,继而消失不见,用湮没更为恰当。


10.人们常常谈到成熟,在我看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________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________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察言观色 申诉 B. 卑躬屈膝 忏祈 C. 低声下气 诉苦 D. 奴颜婢膝 控诉


答案详解:

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申诉:向上级或上属机关申述情由;诉说。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忏祈:悔罪祈福。低声下气: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诉苦:向人诉说自己的困难或痛苦。奴颜婢膝: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人溜须拍马、卑鄙无耻的样子。控诉:向有关机关或公众陈述受害经过,请求对于加害者做出法律的或舆论的制裁。第一空B项“卑躬屈膝”和D项“奴颜婢膝”不符合整个文段健康正面的感情基调,故排除B、D;第二空根据后文的“求告”,再比较A项申诉和C项“诉苦”,容易得出“申诉”更为恰当,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文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伟大的文艺作品可以净化和________心灵层层淤积的怨恨,但多年来,我们对文学采取一种现实的功利态度,以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来________作品,忽略了作家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心灵超越精神和终极关怀。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消除 反映 B. 化解 映射 C. 疏导 切割 D. 疏通 割裂


答案详解:

疏导:泛指开通引导。切割:用刀割开;用机床切断或利用火焰﹑电弧烧断金属材料。消除:除去,使不存在。反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化解:解除;消除。映射:反射;反映。疏通:分析调解两方意见,以免隔阂。割裂:把不应当分割的东西分割开(多指抽象的事物)。第一空“怨恨”和“疏通”不搭配,排除D。第二空根据前文“……反映论”可以推断用“反映”和“映射”与上文重复,由此排除A、B,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2.历史讲究

真实性,不过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________的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升平,还粉饰黑暗。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移宫换羽 B. 随心所欲 C. 移风易俗 D. 移花接木


答案详解:

移花接木:把枝条、嫩芽从一种花木嫁接到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更换。移宫换羽:指乐曲改换音调,也比喻事物产生变化,也作“移宫易羽”。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气、习俗。结合文意可知横线处应填入“无中生有”的近义词,“移花接木”较符合,本题正确答案为D。


13.五四新文化运动自发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它________。直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________,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情绪化”的产物。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议论纷纷 模棱两可 B. 褒贬不一 相去甚远 C. 褒贬不一 泾渭分明 D. 议论纷纷 泾渭分明


答案详解:

议论纷纷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褒贬不一是指对事物的评价有好有坏,第一空褒贬不一更合适;模棱两可形容对事情双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相去甚远指(二者或几者)比较起来相差很多很大,泾渭分明多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对于第二空形容观点而言,相去甚远更合适,模棱两可应首先排除,泾渭分明过于绝对。



14.活着是种修行,人要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________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________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夜郎自大 崇尚 B. 不可一世 崇拜 C. 妄自尊大 膜拜 D. 虚怀若谷 崇敬


答案详解:

夜郎自大: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崇尚:推崇提倡。不可一世: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崇拜:尊崇敬拜。妄自尊大: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膜拜:掌加额,长跪而拜,表示尊敬或畏服的礼式。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崇敬:尊敬;敬佩。从后文的“无知和狭隘”可推断横线处的词应为贬义,对生命的态度应是“崇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不可避免。________,若是在

这个盛夏光顾上海书展,看到那些酷暑中排长队购买入场券的读者,且大部分是年轻的面庞,________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可以稍缓,________颇能体味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诚然 倘若 或许 B. 不过 不但 也 C. 诚然 不但 更 D. 不过 倘若 或许


答案详解:

全文有两层逻辑关系,第一层是①句和②句之间的转折关系,而②句中后两空为并列关系,倘若、也许为假设关系关联词,故排除。


16.社会转型和生产方式的________,使得“劳动”的观念在今天有新的________,传统的体力劳动渐渐从人们的关注视野中淡出。文学不仅应该________这种变化,而且要重新理解、探索在当下书写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力与美的可能。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变革 底蕴 审视 B. 变化 内容 重视 C. 蜕变 意义 注重 D. 革命 内涵 正视


答案详解:

“革命”和“变革”都有根本性质发生改变的意思,而根据文意社会转型和生产方式只是逐步变化,故“变化”用在第一空合适,第二空对应前面“劳动”的观念用“内涵”更恰当,文章后一句有所侧重,“正视”指严肃认真地对待,“重视”和“注重”都有看重的意思,“审视”指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推敲,故用正视更合适。


17.选拔干部要注重以德为先,首要的是提高干部的党性修养,________是要解决党员干部的信仰问题,而关键之处在于通过积极有效的载体化虚为实,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重中之重 有目共睹 B. 首当其冲 雷厉风行 C. 归根结底 立竿见影 D. 千方百计 有的放矢


答案详解:

题干是对“以德为先”的解读,由“首要的是”、“关键之处”可知,第一空中所填的词语也应与此类似,据此首先排除D。A项的“重中之重”与“关键之处”含义相同,如填入则意思重复,排除A。B项的“首当其冲”意为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损害,根据词义可排除B。故本题答案为C。


18.当你徜徉在文学天地里时,学会退后半步,你会发现,这世界变得非常________。一篇非难的文字,两句背后的议论,文人之间的________,完全可以不予理会。文学,是一种特殊的________,很难说谁是绝对的胜利者,谁是绝对的失败者。成功了,仍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失败了,同样可以找到一大堆值得肯定的地方。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宽阔 评头品足 竞技 B. 辽阔 妒忌争宠 角逐 C. 豁达 说长道短 较量 D. 广阔 说三道四 比赛


答案详解



宽阔:范围广。辽阔:广阔,宽广,如“幅员辽阔”。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广阔:广大宽阔。所以根据句意首先排除C项。评头品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他人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说三道四:随意评论,乱加议论。根据“一篇非难的文字,两句背后的议论”可知,评头品足更合适,因此选择A项。竞技:比赛技艺,多指体育比赛。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19.作为一名厨师,他的饭菜被客人喜欢称赞,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在更多的时候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成功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B. 成功与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
C. 要多学学“阿Q精神” D. 每个人心里应有一个“成功标准”


答案详解:

文段第一句提到了某些厨师、学生和农民的“成功标准”,而最末一句则说,我们不要总拿别人作标准,自己也应有一个“成功标准”。A项只是解释“我们都是成功者”的原因;B项曲解文意,成功与生活有联系,但要注意态度;本段谈的是成功而不是失败,C项也不正确。


20.如今有这样的伪问题直接来自于渗入语言的自命不凡的行话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集合名词。像“元叙述”、“主体间性”这类行话如今被文科学生仿用得烂熟,以致令被模仿者——大学教授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为情。其实有一个基本标准我们应当牢记在心:这类行话愈容易被模仿,愈证明某个行当没有价值。

这段文字意思是在强调( )。

A. 某些行话和深奥的集合名词应受批判 B. 应该创造什么样的行话
C. 某些行话被别人模仿得烂熟,说明他们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 D. 判断某行当有无价值应该有一个基本标准


答案详解:

首句提出行话的滥用,接着是举例说明某些研究其实没有价值,末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A项过于片面,并非单纯的批判;B项扩大范围,并没有涉及创造这方面;C项不全面,D项可以包涵C项,更为准确。


21.梵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

,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 梵高大师一生孤独贫穷 B. 梵高在艺术上具有狂热追求 C. 他在艺术上的心路历程 D. 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答案详解:

文段中“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说明梵高对绘画的热爱至极,最后一句同样补充说明他对绘画的追求。恰好是与B项符合。A、C、D项文段并没有涉及。


2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树木来说,有了坚固的根基,才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它孕育万物的地位……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B. 欲成事者必须严以律已 C. 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 D. 解释的多余和尴尬


答案详解:

这段文字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述来说明做人的道理。开头从树入手,说明要“根基牢固”。第三句以山、海、地作比,说明低调并不影响事物存在的价值。第四句说明张扬最终的指向是“苍白无力”。A项“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形容有丰富知识的人不喜欢表现自己,而没有什么知识的人却极喜欢表现自己,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B项强调“严以律己”,即严格要求自己,文中并没有涉及,故排除。D项从字面意思对文段做出理解,不属于文段告诉我们的道理,故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3.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然而,心理健康的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不断调整。心理平衡表现为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心理健康就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活动,把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

A. 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都是动态的 B. 只要心理不平衡肯定心理不健康
C.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标志 D.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答案详解:

文段的论述对象为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选项A、D都只提到了其中之一,故排除。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文段中所说的心理健康指的是将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这一动态过程,故心理不平衡并不一定就心理不健康,只有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并无法自行将这种

不平衡调整为平衡时,才是心理不健康。由文段最后一句话可知,达到心理健康就必须通过种种调适,将心理失衡转为心理平衡状态。故心理平衡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标志,答案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