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2021年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2021年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欧阳光明(2021.03.07)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

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 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1)英国经济学家坎南: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3. 区域政策概念: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

4. 区域制度概念:指一个区域的影响人们经济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

5. 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

(2)制度创新: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

(3)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小收益差距、激发积极性等。

(4)诱发性制度创新:个人或群体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5)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发动和实施,

第四章

1. 区域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1)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量化指标与阶段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深化的趋势、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3)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2. 产业结构概念: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3. 产业分类:

(1)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第一、二、三产业;

(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辅助、基础产业;

(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资金、劳动、技术密集型。

4. 空间结构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5. 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1)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

(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

(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6. 增长极的概念(300页):首先,增长极包括存在于经济区域内的一个实体;其次,它有一个自身成长壮大的过程;第三,它在上述过程中可以不断向其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

7. 极化效应的概念: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8. 扩散效应的概念: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周围区域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面效果,称之为扩散效应。

9.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增长极和外围区域的影响

(1)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正负影响效果,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2)极化效应——极化作用使区域经济向核心移动,工业、商业、金融等经济部门以及科技、高教、文体、医疗卫生事业都会集中到一定的极化中心,导致人口、资金、物资向核心聚集,以致造成周围地区经济处于停滞、衰退、甚至萎缩。极化作用将扩大极化中心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3)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扩散作用是一种离心力的作用,会使核心地区的信息、资金、产品、人口向周围地区转移,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中心极化地区与外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扩散作用将使经济在地区间均衡的发展。

第五章

1. 劳动地域分工概念: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2. 劳动地域分工模式:

(1)垂直: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

(2)水平:不同部门或差异性同类产品

(3)混合:垂直于水平分工同时存在

3. 区域优势概念: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

4. 区域优势的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 主导产业概念: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6. 主导产业判定的标准:

(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7.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1)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8. 如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1)改善政策法制环境;

(2)改善市场环境;

(3)改善配套服务:物流体系、零部件和产品上下游协调、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等。

9. 区域竞争力概念: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

10. 竞争力分类: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11. 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即将区域潜在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和综合性比较优势“内部化”(1)强化地方政府职能,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

(2)实施人才战略;

(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

第六章

1. 区域规划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 区域规划的特点:

(1)高度的综合性:内容、方法、方案、参与人员

(2)突出的战略性:跨度长、宏观全局、弹性、影响深远

(3)很强的地域性:条件和基础、范围完整

(4)明确的时效性:近期、中期、远期

(5)相当的政策性:政策研究

3. 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乡村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

(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7)区域发展政策:劳动力、资金、企业区位控制、产业政策、4. 区域规划的程序:

(一)规划准备工作

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

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

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

4.筹措规划经费。

5.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

(二)规划工作步骤(可能性更大)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区内与区际状况资料)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预测研究)

4.规划方案设计(专项布局规划与总体布局规划)

5.规划方案评估与修正

6.报批定案与实施。

第七章

1. 区域发展战略概念: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及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2. 区域发展战略内容:(一)战略目标:核心;(二)战略重点;(三)战略方针;(四)战略措施

3. 区域发展战略类型:

(1)经济发展战略

①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分阶段目标、产业结构和比例、主导产业、人口目标、发展方向等;

②经济部门发展战略:各部门发展的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等。

(2)空间发展战略:开发方式、指导开发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开发策略和措施,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

4. 区域发展战略如何抉择

(SWOT分析: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出战略构想)

(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区域的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内比较、区际比较)、区域容量(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

(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

(3)提出战略构想(出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综合分析时常常是两两组合,在组合分析比较结果中挑选出较合适的方案出来。)

第八章

主要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八点):

(1)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概述;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

(3)土地利用发展战略研究;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和编制方法研究;

(5)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包括土地开发、治理、保护、整理规划等以及居民点、交通、水利、工矿、园、林、耕地、牧业用地和水产地规划等);

(7)土地利用规划费效分析与规划实施;

(8)现代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2. 空间管治的概念: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

3. 空间管治的作用:

(1)对生产要素的控制、分配、流通等;

(2)有效地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3)为土地用途管制、城镇建设等方案的实施指出可操作的措施;

(4)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区域管治分区的类型: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第十章

1.区域产业规划的内容:

(1)区域产业结构特征调查分析:

①产业结构现状调查:产业门类及数量、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等;

②产业结构诊断:产业总体合理性、高度化、现代化分析,主导产业形成和相关特征、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及产业布局等分析;(2)区域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分析,区域产业的总体布局及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行业及重点地区分析;

(3)主导产业部门及产业集群规划;

(4)工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产业园规划。

2. 产业布局的要求:1)产业区位指向; 2)产业集聚发展

3. 高新技术产业概念: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开发资金、以技术进步为标志、以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产业。

4.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要求(即区位选择):

(1)靠近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不断开发新产品,做好售后服务

(2)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延聘高级科研人才、管理人才、高级技工,共享科研成果和实验设备

(3)优良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周边环境:水、电、气、通讯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质量高

(4)优良的投资软环境:优惠的地方政策,完善的法律、财务、专利、工商及进出口服务

(5)相对聚集性:不同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生聚集效应,在共享和竞争中相互利用和促进。

第十一章

1. 基础设施系统类型: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2. 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内容:

第十二章

1. 城镇体系概念: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 城镇体系规划概念: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3. 城镇体系规划条件分析的内容:

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五、生态环境条件;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4.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1)摸清区域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发展目标;

(2)区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区域内重点城镇或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及与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3)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目标与布局;

(4)提出实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第十三章

1. 区域生态环境的概念:指具有独特结构和特征,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或社会环境。

2.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念:是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3.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任务:

(1)提出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生态问题;

(2)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重点以及对策和措施;

(3)提出解决区域重大生态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规划方案;

(4)提出区域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自然生态保护的规划方案;(5)根据实现上述生态规划任务的需要,提出合理地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结构以及区域的整体布局方案。

4.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

(1)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价

(2)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

(3)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4)污染控制规划

(5)生态规划

(6)自然保护规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