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决策分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外交决策分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外交决策分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外交决策分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载于《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第23-33页。此文是作者对过去三年一线外交工作理论思考的一部分【摘要】本文借鉴企业管理决策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概念,搭建了一个用于外交决策分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国家决策者只有合理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切,才能制定有效实现国家利益的行为策略。该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可以影响利益主导国某一利益目标或被利益主导国某一利益目标影响的任何国家、国际组织或个人。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可以用合理性、影响力和紧急性三个指标进行判定。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级别,结合利益相关者对利益主导国的态度,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支持型、非支持型、混合型和无足轻重型四类,分别采取战略配合、战略防范、战略磋商和战略监控的策略加以应对。【关键词】外交决策,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经济学的企业管理与决策分析领域,有一种著名分析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即企业的健康生存和长远发展,离不开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The Stakeholder)(而不仅仅是股东与职工)的利益进行全面考量和综合权衡。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西方经济学家对企业有效决策和社会责任的争论,最早由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一

个“利益相关者”概念,并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后经弗里曼、多纳德逊、米切尔、克拉克森等众多学者持续努力,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The Stakeholder Approach),从而引起广泛关注,[①]并对美国外交决策产生一定影响。[②]鉴于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专注于一般性解决企业的有效决策和管理问题,其逻辑内核与外交决策有共通之处,本文尝试将其转化为一个外交决策分析框架,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目前外交决策分析的理论框架不足问题。一、外交决策分析需要利益相关者研究肯尼兹·沃尔兹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理论进行了区分。沃尔兹认为,国际政治理论注定是体系层面的理论,这种理论可以对国家行为进行趋势性解释,但无法判定特定国家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具体行为。要解释国家的具体行为,需要在体系理论的解释框架内,建立起有效的外交决策理论。只有将体系理论框架与外交决策理论相结合,才能准确解释国家的具体行为。[③]这一观点催生了两类研究取向:一是基本接受沃尔兹的体系理论,在此之外,再建构一个独立的外交政策理论,两个理论相结合,共同解释或确定国家的具体行为;二是基本抛弃沃尔兹的体系理论,将其提出的“体系变量”糅合到一个综合了体系因素、国家因素甚至个人因素的复杂解释模式中。从表面上看,两种研究取向似乎难分伯仲,后者甚至在

解释国家具体行为方面更加“擅长”一点。但是,从理论的本意和理论建构的要求看,前一种研究取向更值得重视。理论研究的基本宗旨,是找出关键变量,建立以关键变量为核心的变量关系假设。由于界定关键变量和建立准确变量关系非常困难,理论研究一般要求一个理论建立一个(而不是多个)核心假设,然后以该假设为前提,推导出系列推论,建立起一个理论体系。所以,理论研究不苛求单个理论能解释由很多变量共同作用导致的“综合结果”,只要求一个理论能准确揭示一对变量关系。在关键变量尚未合理确定和准确界定之前,在准确变量关系尚未明确建立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杂合在一个分析框架内,只能增加分析难度,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所谓“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方式,问题正在于此。那么,一个标准的外交理论应是什么样子的呢?把握三点非常重要。一是外交理论必然是理论,既然是理论,就不能过于详尽的进行政策描述和过程追踪,而必须寻求外交决策领域的一般性解释,建立起通则式分析框架,这是理论的应有之义。[④]二是外交理论研究必须基于政策分析确立关键变量,建立起以关键变量为核心的准确因果关系假设,否则,提出的理论必然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三是外交理论的核心假设最好是一对而不是多对变量关系,否则,变量关系的数量越多,就越难以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根据这三条标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一些分析模型,如斯蒂芬·洛贝

尔(Steven Lobell)分析霸权衰落的政治经济学模式、杰弗里·托利弗((JefferyTaliaferro)的风险平衡理论等,虽然都提出了通则式分析框架,但在关键变量的界定与确认以及变量关系的建立上都存在一些问题。[⑤]那么,对外交决策理论建构而言,什么样的变量才是关键变量呢?外交决策领域的关键变量,应是驱动国家外交决策和引领国家外交行为的核心要素,而这个要素应首推国家利益。古今中外很多有著名学者都认识到,人们的行为主要是由利益驱动的,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⑥]而“国家也是人”,其行为也由利益驱动。在外交决策领域,国家决策者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如何准确界定某个国际事件所隐含的国家利益,二是如何有效处理和应对这一国际事件以更好的实现国家利益,这种考虑几乎贯穿外交决策选择的始终。这说明,国家利益是驱动国家行为的关键因素。鉴于此,外交理论建构需要围绕国家利益这一关键变量展开。但是,国家利益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变量,它必须依附在特定的人身上,我们只有分析承载特定国家利益的人,才能更好地解释国家行为,所以,外交决策分析需要研究承载特定利益的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研究利益相关者围绕特定国家利益展开的行为以及他们的行动策略。这意味着,外交决策理论建构有必要借鉴企业决策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围绕国家利益和

利益相关者展开。但是,企业决策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很多细分研究路径,至少包括规范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解释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不同分析取向,[⑦]那么,我们应该借鉴哪一个分析路径来构建外交决策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呢?本文的答案是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因为以爱德华·弗里曼(Edward Freeman)的经典“利益相关者”定义[⑧]为基础的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比较契合本文提出的国家利益分析偏好和外交决策的实用主义本质。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围绕利益相关者这一核心概念,以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公司利益为出发点,[⑨]通过分析甄别利益相关者并判定其重要性、利益需求和合理满足方式,深入阐发了公司涉外决策的定位、依据和策略等问题,[⑩]可以比较方便的转化为外交决策分析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公司决策者如何更好的为公司做决策。该理论假定,公司是一个具有特定利益目标(包括确保公司健康运转和合法盈利等)的组织,在以国家经济法规为基础的经济市场中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决策者作为公司的主要成员和重要利益相关者,代表公司进行决策,确保实现公司利益。与此类似,国家外交决策分析也重视国家决策者如何更好地为国家作决策以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合理假定,主权国家类似于经济市场中的公司,是一个具有特定利益目标

(包括确保国家健康运转、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的组织,在以国际法、国际机制和权力分配为基础的国际体系中自主进行外交决策、自担后果与风险,国家决策者作为国家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代表国家进行决策,以确保国家利益得以实现。[11]经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以借用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国家的外交决策进行分析。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国家决策者如何以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分析甄别利益相关者并判定其重要性、利益需求和合理满足方式,来确定外交决策的定位、依据和策略等。为叙述方便,本文直接将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简称为利益相关者理论(The Stakeholder Theory)。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假定,具有独立决策权的个人,是理性利己的逐利者。他们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和财产,并可以通过权力(影响力)主张和实现自己的合理利益。国家决策者作为具有独立决策权的个人,既有代表自己的个人利益,也有代表国家的角色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决策者可以在平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利益平衡和利害关系权衡,有效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在此基础上,该理论假设,国家决策者只有合理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切,才能制定有效实现国家利益的相应行为策略。而所谓合理解决,是指决策者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重要性级别(利害关系权衡),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以满足不

同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需求,从而推动其为实现组织利益积极贡献、避免消极作用。(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根据弗里曼的经典定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是指可以影响某一组织目标或被该组织目标影响的任何组织或个人。[12]这一定义是站在经理人和决策者的角度做出的,体现出理论创立者的功利主义考虑:如果个人或群体能够影响到某一组织或被某一组织影响,决策者就应该关注他们、制定一种特定的策略来应对他们,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利益。[13]在这个定义中,弗里曼将利益相关者默认为与某一组织的利益相关。但从本质上讲,这个定义的核心是利益,而不是组织,组织只是以某一利益为核心聚拢起来的一群人,任何以某一利益为核心聚拢起来的一群人(不管聚拢方式如何),都有利益相关者。所以,我们可以抛开弗里曼的组织外衣,更加一般的界定利益相关者,即利益相关者是指可以影响某一利益目标或被某一利益目标影响的任何组织或个人。经过这样的一般化处理后,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将利益相关者概念应用到外交决策分析中去:外交决策领域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可以影响某一国家利益目标或被某一国家利益目标影响的任何国家、国际组织或个人。而界定并追求这一利益目标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利益主导国”。需要指出的是,利益主导国与国家决策者是不等价的,正如公司经理人与公司是不等价的一样。[14]国家决策者作为利益主导国的重要利益相关

者,也有自己的利益,而且他的有些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不重合的,甚至是相冲突的。明白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利益主导国的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强调的重要方面之一。那么,我们应如何甄别和确定利益主导国的利益相关者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某些国家、国际组织或个人是否与利益主导国某一利益目标的维持或实现具有有效的机制联系或规范约束,确定其是否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Contractual Stakeholders)。这类利益相关者要么处于利益主导国的相关决策机制内,要么与利益主导国存在明确的协议合作关系,如沙特阿拉伯国际油价目标的沙特决策者、沙特外交部、OPEC成员国、合同消费国(根据双边供货合同和约定价格进口沙特石油的国家)等。其次,我们可以根据某些国家、国际组织或个人是否与利益主导国某一利益目标的维持或实现具有非机制联系,确定其是否为公众型利益相关者(Community Stakeholders)。这类利益相关者通常与利益主导国具有间接而非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沙特阿拉伯国际油价目标的国际压力集团、国际媒体、普通石油消费国(根据国际市场价格从国际石油市场购买沙特石油的国家)等。[15]其次,我们可以根据某些国家、国际组织或个人是否主动介入利益主导国的利益维持或实现活动,确定其是否为自愿型利益相关者(V oluntary Stakeholders),这类利益相关者通常在利益主导国的利益主张或实现活动中主动投入人

力物力,如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目标中的美国、日本、菲律宾、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等。第三,我们可以根据某些国家、国际组织或个人是否被动卷入利益主导国的利益主张或实

现活动,确定其是否为非自愿型利益相关者(Involuntary Stakeholders)。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不得不对利益主导国的活动做出反应,如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目标中的中国和朝鲜等。[16](二)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衡量确定了利益相关者,我们还需要确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级别,以便利益主导国可以参照其制定针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策略、确保其利益实现。为此,我们借鉴美国学者米切尔和伍德(Mitchell & Wood)的研究成果,选取三个指标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并根据分值高低确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等级。这三个指标分别是:合理性(Legitimacy)、影响力(Power)和紧急性(Urgency)。[17]合理性指标是指某一利益相关者是否对利益主导国的某一国际利益具有法律的、道义的或其它特定方式的合理索取权,例如,中国作为利益主导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参与和支持,这些沿线国家因此具有要求分享中国建设利益的合理理由,所以符

合合理性标准。影响力是指某一利益相关者是否拥有影响利益主导国某一国际利益的地位、能力、资源和相应手段,例如,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沙特作为利益相关者,具有中国需要的大量能源资源,对中国具有吸引力;该国可以以

这些资源为筹码与中国讨价还价,对中国产生影响力。紧急性是指某一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能否立即影响利益主导国的利益从而迅速引起该国决策者的重视,例如,在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如果沙特因某事决定立即关闭其沿线通道,或能够立即召开双边高层会谈讨论此事,就会立即引起中国重视,沙特会因此具有较高的紧急性;反之,如果沙特因某事只能进行不痛不痒的交涉,则可能无法立即引起中国重视,其紧急性程度也会较低。需要指出的是,一个有意义的利益相关者,至少需要符合以上一项指标,即要么对利益主导国的某一利益拥有合理索取权,要么能够对利益主导国的决策者施加压力,要么能够迅速引起利益主导国决策者的重视,否则就是无效的利益相关者,不值得重视。[18]在以国家主权和领土边界共识为核心的当代国际社会中,绝大多数国家日益融入国际机制和国际规范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性因其界定国家利益分享者身份和确定国家索取利益的权利,成为国家主张与确认利益的基本依据,所以,在上述三个指标中,合理性最基本也最重要,其权重也应属最大之一。其次,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权力和吸引力)对一国合理利益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该指标也至关重要,也值得利益主导国高度重视,权重也是最重要之一,可与合理性相当。紧急性指标也比较重要,但与合理性和影响力相比,其权重稍低。在有些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如果没有

足够的合理性和影响力,单凭紧急性很难得到利益主导国的足够重视,例如,一个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国家可能会对绿色环保组织的抗议活动充耳不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出上述三大指标的相对赋值。如果我们将衡量利益相关者重要性程度的总分值设定为100,那么,以上三种指标中每个指标的总分可以分别设定为:合理性40、影响力40、紧急性20。[19]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其每一单项指标的具体分值也不尽相同,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最高不能超过该项指标的设定值,如合理性指标的单项取值最高只能是40,影响力最高只能是40,紧急性最高是20。三个指标的最低取值则有可能是0,表示某一利益相关者在某一指标衡量的方面没有任何重要性。将每个利益相关者各项指标的实际分值相加,就可以得到衡量其重要性程度的相对数值。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上述三个指标的拥有和符合程度,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20]第一类:决定型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s)。该类利益相关者同时符合事关利益主导国某一利益的合理性、影响力和紧急性三项指标,其满分分值为40+40+20=100,重要性程度最高。第二类: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该类利益相关者仅符合利益主导国某一利益的两项指标。这种利益相关者还可以细分为三小类,分别是主要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依靠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危险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主要预期型利

益相关者是指同时符合利益主导国某一利益的合理性和影

响力指标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个人,其满分分值为40+40=80。依靠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是指同时符合利益主导国某一国际

利益的合理性和紧急性指标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个人,其满分分值为40+20=60。危险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是指符合利益主导国某一国际利益的影响力和紧急性指标、但不符合合理性指标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个人,其满分分值为40+20=60。可见,主要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比依靠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危险预期型利益相关者重要,依靠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则与危险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差不多。但从总体上看,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第二类)的重要性程度,要低于决定型利益相关者(第一类)。第三类:潜在型利益相关者(Latent Stakeholders)。该类利益相关者仅符合事关利益主导国某一利益的一项指标,具体也可分为三小类:可相机对待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休眠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苛求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可相机对待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是指仅符合利益主导国某一国际利益的合理性指标但不符合影响力和紧急

性指标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个人,其满分分值为40。休眠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是是指仅符合利益主导国某一国际利益

的影响力指标但不符合合理性和紧急性的指标且暂时处于

休眠状态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个人,其满分分值为40。苛求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是指仅符合利益主导国某一国际利益

的紧急性指标但不符合合理性和影响力指标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个人,其满分分值为20。在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第三类)中,可相机对待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与休眠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重要性相当,但比苛求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重要。从总体上看,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第三类)的重要性程度,要小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第二类),更小于决定型利益相关者(第一类)。要真正确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级别,还需要对利益相关者的上述指标进行细化。借鉴美国学者格兰特·萨维奇(Grant Savage)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21]我们设想出合理性、影响力和紧急性三大指标所对应的若干可识别的经验内容,并以此对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等级指标处理如下表:总指标及其赋值指标内等级细分指标对应的可观察项可观察项的最大赋值合理性(0-40)高合理性控制关键资源(利益主导国利益的一部分)40中合理性具有有效契约关系35具有合法继承权利具有其它共识权利低合理性具有相关补偿权利30影响力(0-35)高影响力强制力比利益主导国大20吸引力大20中影响力强制力与利益主导国相当15吸引力中等15低影响力强制力比利益主导国小10吸引力小10紧急性(0-25)高紧急性进行联盟活动,且采取支持或反对行动与利益主导国联盟20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盟中紧急性不进行任何联盟活动,但采取支持或反对行动15低紧急性有采取行动的潜力,但尚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10

决策人员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分析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 Total No .301 收稿日期:2011—09—13 作者简介:王佳琪(1988—),女,吉林延边人,延边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决策人员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分析 王佳琪 (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外交决策是一个过程,从外交决策的条件来看,包括决策人员、智囊班子、公众舆论、党派斗争、国际局势。本文着重分析就决策人员来讲, 对于外交决策的影响程度。决策人员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历史事件对决策人员的影响、决策者是否过高的估计对方对自己意图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将直接影响着决策人员对于决策的把握程度。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更全面、辩证的认识决策人员在外交活动中的影响,意识到决策人员的个体因素只有通过外交决策整体进程才能产生作用,有力的交织在一起才可得出最大程度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外交决策;决策人员;认知;历史事件;影响中图分类号:D8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121—02 一、外交人员在外交决策中的影响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最为活跃的基本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和第一要素。而国家和政党领导人等关键的个人在制定和执行对 外政策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对外关系无论 多么纷芜庞杂, 战略决策影响如何深远,回溯到本原也都是以个人为基本的主体元素, 国际问题、政策动向,都涉及特定时空里的个人。外交关系的发展固然取决于国家间关系的客观历史渊源、现实利益需 求等因素, 但国家领导人和具有权势的政治家对于外交官关系的政治判断和主观价值取向具有相当重 要的影响 。“主体是影响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因为任何外交决策归根结地都是由人做出的,其心理特点、生活经理、对环境的感知等都会影响决 策结果。 ”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作为决策者,享有集中的权力,从这点来讲对外决策是处于一定条件下 的个人决策,“即使是决策集体或决策机构,它也是 由个人所组成的具有智能和主观能动性的系统” 。个人的品德、阅历、教养、动机和心理等都会对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外交决策主体是影响外交决策过程的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任何决策归根到底是由 人做出的,决策者的心理特点、 生活经历、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等都会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决策者不同 的个性、 经历或价值观念,会导致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条信息,不同的决策者会有不同的看法。由此 可见,决策人员在外交决策中的深刻影响,以下详细分析外交决策人员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因素: 二、外交决策人员的影响因素(一)个人认知对决策人员的影响 外交决策的心理认知模式认为, 在信息输入和政策输出之间, 存在着诸多影响信息处理的变量,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对以信息进行处理。比如对信息的阐释、对信息按偏好进行排序等,心理学家就把这个对信息的定义和排序的过程称之为认知。影响 外交决策者的认知因素包括:信仰体系、 意识形态、决策者的个性特征等。决策者的认知过程就是根据信仰体系、意识形态等对客观现实的重构而形成“意象”过程。意象的重构作用导致了决策者所捕 捉的信息只能是其感知和意象化的“客观现实” 。正如斯普劳特所指出的“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们将 环境想象成什么,而不是它实际上如何。”意象对信 息筛选起着近似于过滤器的作用。在信息量少的情 形下, 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现存的意象和信念来做出判断。在信息量大的情形下,意象又作为过滤信息的主要标准,因为在所有的信息中,我们只会选择 一部分信息, 对信息的解释将取决于个人决策者的信仰体系和他的意象。 1.认知误差 1 21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探究综述 - 最终2003新

利益相关者及其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综述 李玲 (山东淄博,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55000)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反对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理念挑战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对美、英等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所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进行。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相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股东只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个,仅仅关注股东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外,斯坦福学院的学者、安索夫(Ansoff)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后,弗里曼(Freeman)、克拉克森(Clarkson)、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等学者致力于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体框架和实际应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在国内,杨瑞龙、周业安、陈宏辉、贾生华、江若尘等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本文试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一个梳理,从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以期对以后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界定,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都界定不清,就无法展开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杨瑞龙,2000)。因此,在界定方面的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地方,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斯坦福研究中心1963年的内部备忘录中一篇管理论文。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对“股东”这一

决策分析(含答案)

决策分析复习题 (请和本学期的大纲对照,答案供参考) 第一章 一、选择题(单项选) 1.1966年,R. A. Howard在第四届国际运筹学会议上发表( C )一文,首次提出“决策分析”这一名词,用它来反映决策理论的应用。 A.《对策理论与经济行为》B.《管理决策新科学》 C.《决策分析:应用决策理论》D.《贝叶斯决策理论》 2.决策分析的阶段包含两种基本方式:( A ) A.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B. 常规分析和非常规分析 C. 单级决策和多级决策 D.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在管理决策中,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只要选取满意的方案即可,而无须刻意追求最优的方案。对于这种观点,你认为以下哪种解释最有说服力?( D ) A.现实中不存在所谓的最优方案,所以选中的都只是满意方案 B.现实管理决策中常常由于时间太紧而来不及寻找最优方案 C.由于管理者对什么是最优决策无法达成共识,只有退而求其次 D.刻意追求最优方案,常常会由于代价太高而最终得不偿失 4.关于决策,正确的说法是(A ) A.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B.管理是决策的基础 C.决策是调查的基础 D.计划是决策的基础 5.根据决策时期,可以将决策分为:(D ) A.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B. 定性决策与定量决策 C. 常规决策与非常规决策 D. 静态决策与动态决策 6.我国五年发展计划属于(B)。 A.非程序性决策 B.战略决策 C.战术决策 D.确定型决策 7.管理者的基本行为是(A) A.决策 B.计划 C.组织 D.控制 8.管理的首要职能是(D)。 A.组织 B. 控制 C.监督 D. 决策 9. 管理者工作的实质是(C)。 A.计划 B. 组织 C. 决策D.控制 10. 决策分析的基本特点是(C )。 A.系统性 B. 优选性 C. 未来性 D.动态性 二、判断题 1.管理者工作的实质就是决策,管理者也常称为“决策者”。(√) 2.1944年,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从决策角度来研究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贝叶斯(统计)决策理论。(×) 3.196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H. A. Simon)在他的著作《管理决策新科学》中,明确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以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固定式企业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保障了所有为企业投入资源的个人或群体,而不仅仅是注入物质资本的股东。 股东中心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C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1998)“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7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思想(刘俊海,1999)。 基于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于股东,而且来自于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后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力投资。 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指出,公司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影响的企业实体,而不应该是由股东主导的企业组织制度,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Donaldson & Preston,1995)。 其否定了“股东利益至上”的观点。 公司的股东并没有承担理论上的全部风险,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Freeman在1984年给出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并从所有权、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第1章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1.1STP理论 STP理论体系的构建、施行是当代市场营销的中心环节,主要流程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标准将市场划分为多个子市场,随后挑选部分作为企业的目标,并且在该市场中确立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地位。围绕目标市场开展的营销理论体系也就是STP理论体系,其中S是指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环节、T是指目标市场(Targeting)环节、P是指市场定位(Positioning)环节。 企业将会接触各式各样的顾客,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地理因素以及收入水平和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任何一家企业即使坐拥雄厚资金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为避免这类问题,企业应当从企业优势出发,从事他们最擅长的一方面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选择力所能及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目标市场,实施针对该市场的营销活动。 图 1-1 STP战略分析流程图 (1)市场细分理论 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就是指企业按照固定标准将目标市场的

顾客群进行细分,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行情来设计相应的产品、价格、服务和促销手段,满足细分市场中的顾客需求,已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细分是对顾客需求进行划分而不是划分产品类别,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针对性地面对顾客群,生产针对性的产品,把握不同市场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企业能够更加合理的确定目标市场。 市场进行划分的环节,应当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的特质,合理选择划分标准,通常情况下,人口、心理、地理、行为、社会文化等因素是划分市场时可选择的核心因素。 差异化营销环节中,市场细分的作用是不应当忽视的,它能帮助企业合理确定目标市场,规划营销策略。不仅如此差异化营销是对市场细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细分市场显著地反映了消费者地需求,因而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战略规划、生产水平以及资金力量,确定细分市场,再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规划营销方案。不仅如此,市场细分之后,信息量减少,企业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动向,当需求有所变化时,企业可迅速改变营销策略,规划合理科学的营销方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提升企业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水平;集中力量开拓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所有企业的财力、人力、物力都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市场细分之后,选定合理的目标市场,集中企业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目标市场确立有利地位;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会,扩大市场规模。进行市场细分之后,企业对每个细分市场中消费者满意程度、消费潜能、行业竞争状地理细分:地形,气候,交通,城乡,行政区等 行为细分:对消费者行为的评估,然后进行细分 使用者行为细分:是按个人特征细分市场,职业,文化,家庭,个性 社会文化细分:是按社会文化特征细分市场,以民族和宗教为主进行细分 人口细分: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收入、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或种族等 心理细分:个性或生活方式等变量对客户细分

论外交决策中的理性决策模式

论外交决策模式中的理性决策模式 摘要:“理性决策模式”是外交决策研究的基本模式,具有决策者的单一人格化、决策目标的现实主义化、决策过程的完美理性化三个基本特征,但该模式忽视了显示国际政治中决策机构的多元化、国家利益的复杂性、决策过程的非理性操作性,存在着局限性。本文试就“理性决策模式”的定义、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作一定阐述,并对其得失提出自己的评价。 关键词:理性决策模式、定义、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优势、缺陷 外交决策虽然是针对外交、应对国际环境做出的决策,但是决策的基础还是国内政治,而且外交决策可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作为一种危机处理方式,无论是金融、安全、环境、技术、文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都可能涉及外交决策。因此,外交决策可谓“贯穿内外,包罗万象”。 此外,外交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各国各地的国体政体、政治传统、民主程度都可能影响一国的决策方式。但是为了规范研究,学者们还是将外交决策模式在理论上大体上分为了三种:即以博弈论为主要方法的理性选择模式、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的官僚组织模式和基于心理分析法的认知心理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rational model),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汉姆·艾里森(Graham T. Allison)在其《决策的本质》一书中所论述的“外交决策三大模式”之一,也是众多学者、专家用来观察、理解各国政府外交决策的传统研究视角。 一、“理性决策模式”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理性决策模式”,即是在历史学的外交决策研究框架内,将国家或国家外交决策者看作是一个高度统一的行为体,并认为决策者能从理性出发,能依据同样的国家利益,在一切可供选择的外交方案中进行决策,以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的一种外交决策模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理性”是“理性决策模式”的核心要素。那么,何谓理性?理 性一词(rationality)来源于拉丁词根“ratio”,带有“明智、理智”的含义,通常用来描述信仰范畴中的“坚持信念的方式”[1]以及行为活动范畴中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理性决策中的“理性”属于后者。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教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传统的理论认为,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发布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已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

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 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1].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3.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判,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表1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原创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以 诸暨市为例 摘要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理论,最早由弗里曼提出,近年来得到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与传统的以企业管理者利益为核心的理念不同,重视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投入与参与者,追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投入了相当的智慧和力量,分散了企业经营的压力和风险,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综合考量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对利益相关者给予人文关怀,更应该重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谋划布局。 基于此,本论文以诸暨市物业公司相关者理论为研究主线,诸暨市两家典型的住宅小区为案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旨在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印证当前的企业相关者理论在具体的实施效果和经营的具体过程中,需要结合战略实施,进而能够推进整个企业本身的发展。当然,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其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来驱动企业发展,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给予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利益分配,从而优化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本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阐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化过程和重要因素,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在实际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矩阵模型,重点体现了物业公司、政府、业主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分析和行为影响。最终,结合诸暨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诸暨市物业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实施的建议。同时,对诸暨市政府在协助物业管理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进诸暨市在物业管理公司治理上的进展。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物业公司;诸暨市;战略;研究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 ——以中美建交为例 余丽 2013-2-15 15:36:51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1期作者简介:余丽(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的教学与研究,河南郑州450001 内容提要:中美建交,既受国际体系的影响,也受到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政府在处理这一事件时体现了理性行为者、官僚政治以及组织机构三种模式的决策特点。这三种模式的结合使美国能够较全面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 关键词:理性行为者模式官僚政治模式组织机构模式中美建交 宏观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是国际体系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过程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家被当做一个理性、单一的统一体,国家的对外决策机制称为理性行为者模式。大部分探讨国家对外政策的文章都是使用这一分析模式。然而,单纯从国际层次进行分析的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释性,但是它们“在实际存在的反常现象和理论的局限性的共同压力下很容易变得无能为力”[1](P42),以至于这种单一层次的分析(国际层次)不得不让位于两个结合起来的分析层次,即国际层次和国内层次。按照亨利?基辛格的看法,任何政治家在做出外交决策时都受到两套因素的制约:一是其他国家的政治、势力和行动;二是从公众舆论到政府和官僚机构的态度这一系列内部条件[2](P157)。由此,国家对外决策机制的模式也加以扩大,出现了官僚政治模式和组织机构模式等,这两种模式都是考察国家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对外行为。

中美建交是中美两国外交史上的大事,对国际局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过程曲折复杂,扑朔迷离。回望当时的国际局势以及美国的国内政治如何影响着美国与中国建交的决策,让我们把分析的框架纳入上述的三种决策模式。 一、“大三角”关系与卡特的决策:理性行为者模式 自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尘封已久的大门以来,两国关系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美国历经尼克松、福特两任总统,与华建交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卡特上任之初也并没有把建交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可是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促使他在1978年初最终下定决心与中国建交。这些国际因素主要是:苏联的继续扩张和日益恶化的美苏关系;1978年初苏联向中国示好的姿态以及中苏出现和解的迹象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加紧了与美国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态势逼人。1978年初,苏联向古巴军队提供空运支持,并通过古巴企图策划在东非建立“红海联邦”。受挫后,苏联于1978年1-2月向埃塞俄比亚提供军事援助反对索马里,终于迫使索军于1978年3月退出欧加登地区。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地区争议中扩大势力范围的举动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自毛泽东逝世以后,莫斯科一直希望改善中苏关系,为此不断向中国作出示好姿态。虽然中国对苏联的建议反应冷淡,但有迹象表明,中国也在认真考虑松动对苏政策。1977年秋,中国政府决定派王幼平去莫斯科任中国驻苏大使。在此之前,中国驻苏大使职位已空缺了18个月。1977年11月初,中国领导人派外交部长黄华赴苏联大使馆出席在那里举行的苏联国庆日招待会,这是10年来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分析 1、权力-行为矩阵

分析如下: 圖示列出了一個權力/動態性矩陣,在這個矩陣上可以畫出各利益相關者的位置。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評估和分析出在新戰略的發展過程中在哪兒應該引入“政治力量”。 A、最難應付的團體是處於D區內的那些團體,因為它們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礙新戰略,但是它們的觀點卻很難預測。其隱含的意思非常明顯:在已建立一個不可改變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測試這些利益相關者對新戰略的態度。 B、相反,在細分市場C內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會通過管理人員的參與過程來影響戰略,這些管理人員同意他們的’觀點’並建立那些代表他們期望的戰略。 C、雖然細分市場A和B內的利益相關者權力很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重要。事實上,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支持本身,會對權力更大的利益相關者的態度產生影響。 2、权力-利益矩阵 分析如下: 權力/利益矩陣的一個有價值的發展,如圖示中所示,它根據利益相關者與其持有的權力大小的關係,以及從何種程度上表現出對組織戰略的興趣,對其分類。因此稱其為權力/利益矩陣。 這個矩陣指明瞭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同類型。顯然,在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重點考慮主要參與者(D區)是否接受該戰略。因為他們既有權力又有興趣。關係最難處理的一類利益相關者是C區內的利益相關者,雖然總的說來他們是相對被卻的,但卻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而對戰略產生興趣,並施加有力的影響。因此,全面考慮利益相關者對未來戰略的可能反應非常重要。如果低估了他們的利益而迫使其突然重新定位於D區內,並且阻止戰略變革,那麼情況就會很糟。類似地,需要正確地對待B區中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因為企業的經營業績和戰略,與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而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權力,所以可以通過保持信息交流來滿足他們對利益關註的心理要求。 通過權力/利益矩陣可以明確以下一些問題。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模板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 企业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经营超过一个行业的范围,并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分散经营单一产业的风险,从而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富余的资源而采取的向现有业务领域之外延伸的扩张战略,它是指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俗话说的“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也一度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从以上这三方面可以把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理解为是企业战略结构中产品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它是与企业区域发展战略相对应的,企业成功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能力、企业风险以及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寻求企业能力与市场市场机会的优化组合。 2.2文献综述 唐丽颖、赵举民(2013)认为:由于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 ,企业经营既面临发展的机遇 ,又遇到风险的威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风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 ,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 ,使市场需求的波动性更加剧烈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多元化是指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发展,可以防范在经营领域单一情况下出现市场问题时可能导致的企业彻底失败的风险,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保证经营的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 [1] 刘东升、吴维库(2007)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部分企业开始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各自细分市场开拓自己的天地,然而另一些企业则在原有分工细化的基础上开始实行多元化战略,但强调在本行业做专做深。我国企业的多元化情结相对于外国企业似乎更加热衷,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企业 [1]唐丽颖.赵举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2)

国际战略暨外交决策分析解析

國際戰略暨外交決策分析 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班 陳欣之 壹、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討論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如何應對安全困境,擴大本國權力與追求國際地位的戰略構成暨外交決策。 有關戰略暨外交決策,首先從國際體系之層次,討論位處國際無政府狀態中之國家,所面臨之安全困境暨國家追求安全之必要性。其次就國家分析層次,討論外交策略形成。最後就個人層次,研究官僚體系暨政府菁英,如何處理對外事務,探索外交決策的內容、特徵與模式。 本課程期望能夠透過討論、老師講授與同學之報告過程,培養修課同學對於大戰略暨外交決策相關研究成果之認識與運用,並作為深入研析國家對外決策之基礎。 貳、教學方式: 透過課堂提問及討論,瞭解國家外交暨戰略之構成與對外行為。 參、課程要求: 每位同學於課前閱讀指定參考文獻,報告閱讀心得並且參與課間討論。 每位同學需進行一次論文口頭報告及繳交書面期末報告。書面報告格式以《問題與研究》之格式為準,需有章節目錄、本文與參考書目。書面報告不得少於15頁。 口頭暨書面期末報告之前,需繳交二頁論文提綱,並在課間就此進行口頭報告。論文提綱需列舉研究源起、所欲探索問題、研究方法、問題假設、論證之基礎、可能的理論解釋以及最後同學在論文中所欲補充的看法。 論文撰寫請參考: Thies, Cameron G. 2002. “A Pragmatic Guide to Qualit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Vol. 3, No. 4, pp. 351-372. Evera, Stephen Van. 1997. 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文献综述理论部分

文献综述理论部分 文献综述的目的因研究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如果你的研究目的是要展现有关某个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那么你要做的是一个基本文献综述。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一个研究问题,从而进行深入研究,那么你要做的是一个高级文献综述。 基本文献综述(见图0.1)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它的目的是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这可以作为一个研究论题(thesis)。 基本文献综述从选择和确立研究兴趣或研究话题(issue)开始——这就是研究问题(study question)。随着写作的不断进行,研究问题将不断缩小和澄清,成为一个研究主题(topic)。研究主题为文献综述提供了具体指向和框架。文献综述必须包括:一个研究论题的发现及论者的观点、对研究问题的回答。一般来说,不管是一份课程作业还是一篇硕士论文,都会要求有一个基本文献综述。 高级文献综述(见图0.2)比基本文献综述更进一步。它也要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再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这时,它要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这个研究将得出新的发现和结论。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在高级文献综述中,研究者首先陈述有关研究问题的现有知识。根据发现,研究者提出研究论题,即哪方面还需要深人研究。高级的硕士论文和所有的博士论文都以

高级文献综述为寻找研究课题中未知领域的垫脚石。 虽然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所包含的任务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呈现知识和提出论题的方式是相似和并行不悖的。 文献综述的定义 文献综述是一种书面论证(written argument),它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从前人的研究中寻找到可信的证据,建立自己的论据,从而将一个论题推向前进。它为人们了解有关某一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服务,提供环境和背景性的信息,并列出逻辑论据来证明有关某一论题的观点。下面是我们对文献综述的定义: 文献综述是一种书面论证。它依据对研究课题现有知识的全面理解,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论证;通过论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回答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的过程 文献综述对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有组织的研究。图0.3描述了文献综述的几个步骤。文献综述的撰写是推进性的,它有六个步骤,其中每一步的工作都为下一步打下基础(见图0.3)。

决策分析理论

决策分析理论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XX决策分析理论 XX顾问专业致力于商业地产业的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陈建明曾任中国第一个郊区SHOPPING MALL,北京MALL的项目经理。在北京MALL项目的操作过程中,深入研究商业房地产行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并与国内外商业房地产投资商、发展商进行了广泛的沟通接触,结合深入研究及具体项目操作经验,总结出以上投资决策理论在商业房地产领域的实际应用。下文将具体介绍XX决策分析理论在商业房地产领域的具体应用。 步骤1:商业房地产项目市场潜力判断商业房地产项目市场潜力的判断分为两个部分: 1.判断商业房地产项目拟选定的发展城市是否具备相应市场条件:依据第四章中关于城市中心商业房地产和郊区商业房地产发展的市场条件,判断拟建商业房地产项目所在城市的生产力水平是否可以支撑该项目建成后的良性运营; 2.判断拟投资商业房地产项目最终选址地区的市场条件:在确认拟选定的发展城市具备相应市场条件后,需通过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建立数学模型,或以所在城市当前商业市场规模、所在地区客户到访的渗透率模型为基础,确定拟定选址位置可否发展商业房地产及发展商业房地产的可承受发展规模。 步骤2:商业房地产投资商竞争优势判断 在对商业房地产项目市场潜力做出肯定判断后,需要进一步判断该投资商的竞争优势。比如,大地集团投资建设的北京MALL项目,大地集团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在广告传媒业十年积淀的广告经验;由北京王府井百货、北京物美商城及中关村生命科技院共同投资开发的中关村国际商城,其参股企业王府井百货和物美商城有较为丰富的商业企业运做经验,对于商业房地产来讲,上述商业经验成为其竞争优势。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北京MALL和中关村国际商城的投资商在商业房地产项目的投资过程中,其企业竞争优势均可以得到发挥。企业在任何投资决策中必须准确判断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最大化竞争力的首要过程。 步骤3:投资商竞争优势在商业房地产项目上的发挥度 在投资商确定其竞争优势后,应判断在商业房地产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其竞争优势能发挥到何种程度。其竞争优势发挥的程度越高,企业越具有投资开发商业房地产的可行性。企业必须准确判断其竞争优势在商业房地产发展上的发挥度。如果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商业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得不到发挥或发挥很少,那么不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判断,企业就应放弃该投资方向,最好去做别的投资选择。 步骤4:投资商竞争优势在商业房地产项目操作中的比 重判断

中国特色外交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本文将就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使命、机遇、性质和体系等基本问题,在分析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界参考。 历史任务与现实机遇 早在60多年前的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就提出了“外交学中国化”的伟大任务。遗憾的是,只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和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后,外交学中国化的研究才开始提上日程。世纪之交,国内出版了若干初步总结新中国外交经验的外交学著作。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为完成周恩来关于“外交学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而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在惊叹中国奇迹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崛起的各种忧虑,花样翻新的“中国威胁论”流行于世界。这种思潮以西方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中国崛起现象,在世界舆论界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扭转被动防御的不利态势,获得相对于西方的话语权优势,中国也必须大力推进自身的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双边与多边外交,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新安全观”、“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新理念。极其丰富的新鲜经验和一系列新理念,为外交学者构建系统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展开争夺外交理论话语权的强大攻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难得的现实机遇。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

第三章 1,组织伦理之父——韦伯P88(207/255) 马克斯·韦伯(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 其中官僚组织模式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因此被称为“组织伦理之父”。(其行政组组织理论正是产生于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韦伯和泰勒、法约尔被认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甚至有人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2,韦伯的权力理论P88(276)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来自传统或世袭的传统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的超凡权力,根据法律与规定的法定权力。在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仅是单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超凡权力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或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理性和法律的权力(合法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谨慎的公正。 3,官僚制P89 (228) 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勾勒的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的结构是分层控制的体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成员有严格的资历限制和选用制度,并建立了奖惩与升迁制度;通过对成员的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提高工作效率。官僚制的提出,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4,施耐德外交决策P90-93 (292) 施耐德从决策的视角研究外交政策,研究对象主要是“黑箱子”内部的决策组织和决策者个人的决策行为。由于研究内容涉及组织运作、官僚政治、认知心理等,被成为外交决策学的“大理论”。施耐德认为,研究外交政策的过程与研究其结果同样重要,对外交决策过程的研究就是外交决策学。他指出,外交决策的研究主题仍是民族国家,其主要概念有作为行为者的国家、目标、手段和情势;外交政策行为是职权范围、沟通和信息,动机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施耐德用系统分析法为外交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两个支柱:决策组织的形态和互动;决策者的心理状态。这是这两个支柱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决策的最终形成。 5,研究框架P93 (232) 施耐德用系统分析法为外交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两个支柱:决策组织的形态和互动;决策者的心理状态。这是这两个支柱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

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企业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 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 “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