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

一、识字

1.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达这个字的意义(形旁),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声旁)。左形右声 : 情、

炕。右形左声:鸦、飘。上形下声: 雾、花、。下形上声:梨、想。外形内声:阔、衷。内形外声: 闻、庄。

2.辨析生字: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字形、字义不同的字。形近字是指字形相近的字。多音字是指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

3.查字典的方法:一、音序查字法。二、部首查字法。三、数笔画查字法。

二、词语

1.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除了可以借助工具书,如字典,词典来帮助理解外,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帮助理解。(1)、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2)抓住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理解。(3)通过近义词或反义词作比较来理

解。(4)理解词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思,还要注意他们的比喻义和引申义。

2.词语的分类: (1)按词语的意义或感情色彩来归类。如“看、望、瞄”都表示看的意思,归为一类;“高尚、优秀、整洁、谦虚”都带有赞扬的感情色彩,可以归为一类。(2)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归类,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按时间顺序排列。(3)按用途归类,如“笔、尺子、小刀、橡皮”等都是学习用具,“车子、船、飞机”都是交通工具。(4)按词语之间的关系归类,如“医生对病人”和“老师对学生”都和工作对象有关,“蔬菜对白菜”和“水果对梨子”都是包含关系,“海洋对辽阔”和森林对茂密”都表示事物特征等。

3.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4.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按感情色彩可分为三类: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一、褒义词:带有喜爱、肯定、赞扬、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美好、纯洁、光明

正大。二、贬义词:带有贬斥、憎恶、否定、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狰狞、鄙视、凶残。三、中性词:不带褒贬色彩,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如:不计其数、变化、改变。

三、句子

1.句子的分类

句子按用途和语气的不同,一般把句子分成四种类型。

01.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句末用句号。

02.疑问句。向别人提出疑问,句末用问号。

03.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劝阻等,句末可用句号、问号、感叹号。

04.感叹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句末用感叹号。

句子按结构的不同分为单句和复

句。

单句: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样”、“是什么”。

复句一般由关联词语将两个单句相连。

2.扩句或缩句

01.扩句

扩句就是给简单的句子增添附加成分,加以修饰、限制和补充,使句子意思表达更具体、形象和生动。

02.缩句。

缩句就是把句子中修饰、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句意表达更简洁,但是不能改变原意。

需要注意的是,缩句要一直缩到不能再缩为止,只保留句子的主干,只留下“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什么怎么样。”

3.句式变换

01.“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

02.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陈述句表达陈述的语气,反问句表达反问的语气。

03.肯定句与否定句。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可以相互转换。常见的双重否定词有:不得不、不敢不、不会不、不可能不。

肯定句:王芳是个好孩子。

否定句:王芳不是坏孩子。

双重否定句:不得不承认王芳是个好孩子。

4.陈述句与反问句

陈述句直接陈述所要表达的意思,语调比较平稳。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

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更加肯定,感情更强烈,语气更高。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要注意以下两点:

(1)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时,一定要加上“难道、怎么、岂能、岂”等反问词,句尾还要加上“吗、呢”等语气词,把句号改成问号。反之,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要去掉这些反问词和词语气,句尾的问号也应改为句号。

(2)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时,肯定句和否定句也是互改的。

例如:否定式陈述句:上课时不能吃东西。

改为反问句:

肯定式反问句:上课时怎么能吃东西呢?

5.引述句和转述句的互换。

引述句;爸爸说:“我晚上七点钟回来。”

改为转述句:爸爸说,他晚上七点钟回来。

引述句;爸爸对我说:“你是我的好儿子,因为你知道帮助同学。”

改为转述句;爸爸对我说,我是他的好儿子,因为我知道帮助同学。

引述句和转述句时要注意:

01.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转述句改为引述句,要加上冒号和引号。02、人称的变化: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我”要改为“他”或“她”;转述句改变为引述句,“他”或“她”应改为“我”。

6.怎样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修改病句,最后再读一读,确诊是否康复。修改病句要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不变,尽量少改。

病句常见的病因:

(1)成分残缺(句意表达不完整)。例:看了这个电视剧,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用词不当。例:李东和我热烈地握手。

(3)搭配不当。例: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

(4)词序颠倒。例:我把胜利的消息已经告诉了大家。

(5)重复累赘。例: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6)前后矛盾。例:老师下班了,只有李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7)归类不当。例: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

(8)概念模糊。例:造纸技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7.修辞手法

01.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例如:1.香港就像一颗镶嵌在世界东方的明珠。2.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3.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双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02.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例如:1.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人直接同事物说话也是拟人。例如:高山啊,你回答我吧。

比喻与拟人的区别:例如:啄木鸟在给树治病(拟人)。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树

治病(比喻)。啄木鸟成了医生(比喻)。

03.夸张是在表现对事物有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时用的。1.扩大夸张。例如:我端着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2.缩小夸张。例如: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0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

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1.海上的夜市

是柔美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05.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1.这是闹着玩的吗? 2.您说,这比山还

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还有一种反问是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例如:1不劳动,连颗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06.设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1.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2 .海

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8.标点符号的用法。

01.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陈述句。例如: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园。

02.问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例如:

你几点钟放学?

03.感叹号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例如:公园里的花真香啊!

04.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例如:放学后,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

05.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例如:妈妈说:“你真能干!”

06.顿号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例如:公园里的花有红的、白的、

黄的。

07.分号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比逗号长。例如:漓将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08.书名号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

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例如:教委主任亲自撰写了《〈少年文艺〉发刊词》。

09.省略号。1.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例如:我们要学语文、数学……2.表示话未说完或余意未尽。例如:我大声地喊:“咳!小心……”3.表示声音断断续续。例如:“你们……要……好……好学习……”。

010.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例如:妈妈说:“快走吧,要迟到了。”2.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强调的词语。例如:詹天佑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3.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例如:整天吃吃睡睡,你可真“勤快”呀!

011.破折号。1.表示解释说明。例如:请记住祖国妈妈的生日——10月1

日。2.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例如:我的文具盒真漂亮——现在不见了。3.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喵——”小花猫长叫一声。

9.格言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

义的警句。

格言大多来源于志士名人、专家学者的著作、书信、日记和语言等。

格言和谚语的区别:

来源不同。格言来自名人;谚语来自人民群众,

语言色彩不同。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

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促人警醒。

四、段落

一、找准中心句

一段话总是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就像一句话中有关键词语一样,一个段落中也有一两句话来表明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这就是中心句。找出中心句应在理解全段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中心句多数在自然段的开头,这一般是用先总说再分说,先

概刮再具体的方法构成的自然段。中心句有时也在自然段的结尾,这一般是先用分说再总说,或

先具体再概括的方法构成的自然段。中心句有时也在一个自然段的中间,可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中心句前后照应,在开头和结尾都出现。

二、自然段的构段形式

自然段的构段形式,也就是自然段中的层次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总分关系。

段落中的总分关系,就是先用一概括性的句子写出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总起句写出分述句,从几个方面加以叙述,其中每个方面可算作一层。分层时要将“总”与“分”分开,各为一层。它一般有“总分”、“分总”、“总分总”这三种形式。

(1)先总后分

例如:《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的一段话: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 先分后总。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第三自然段: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

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西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梦幻的境界里。

(3) 总—分—总。

例如:《鸟的天堂》中的第八自然段: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并列关系

在一个段落中,几句话或几层意思是并列关系,分别描述了几件事或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事物。分层时将并列的几个事物或几个方面分开,各为一层。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第二自然段: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缓缓地流着。|小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3.时间关系

特点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层次,或者有明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有表示先后顺

序的词语。例如:《第一场雪》中的一个自然段: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的刮了整整一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4 .因果关系

这种结构往往在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果,分层时将“因”与“果”分开,各为一层。

其呈现形式有两种:

(1)先因后果

例如:有一回,在一个偏僻的城镇上读书的一名小学生,不小心把学校图书馆的一本《童年》弄丢了,他跑了几家书店也没买着,非常着急。于是便冒昧地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书作者的帮助。高尔基接到信后,随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本《童年》寄给了这位小学生。|难怪孩子们常说:“有了困难去找高尔基,他一定会帮助你解决

的!”

(2)先果后因。

例如: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有淡绿,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5.转折关系

这种结构形式的段落,前后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中间往往有“是、但是、然而”这样的词语来连接。分层时将转折前、后分开,各为一层。

例如:《猫》这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他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6 .承接关系。

层与层之间是连贯的,有着顺承的关系。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或方位顺序来写。分层时先理解,并概括出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意思相近的句子合并为一层。

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描写群鸟欢愉的一段: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

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7 .补充关系。

在一段中,先用一句话作概述的叙述,后面再用文字作补充来具体说明,这种构段方式是补充式。例如:《翠鸟》一文的第三自然段: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聪明,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三、层意怎样概括。

概括层意时,首先看一看这一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接着分析一下这几句话主要写什么,然后组织语言加以概括。常用的概括层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摘录原句法。在一层中,如果有一句话能概括本层的主要意思,就直接摘录下来作为层意。

(2)改写原句法。在一层中,如果没有适合层意的句子,或原句中只有部分合适,或原句太长就可以把句子进行改写作为层意。

(3)合并法。把一层中几个并列的内容归并在一起,概括出层意。

(4)归纳总结法。这是最常用的概括方法,就是概括自己对段和段中句子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归纳出层意。

四、怎样概括自然段段意

首先要弄清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把每句话的意思进行比较,看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围绕主要的意思用一两句概括出来。确定主、次意思要依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几个句子的意思无主次之分,一般把各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成为一句概括性的话作为段意。

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中心句摘引法。

2.层意归并法。

3.取主舍次法。

五、划分段落

给一篇文章分段,通常按这样的步骤进行:一是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二是精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明确该用怎样的标准划分段落。三是通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般分段有这么一些方法: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按时间顺序分段。

3.按不同地点方位分段。

4.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来分段。

六、概括段意

段落意思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通常概括段意的方法有:

1.摘句概括。

把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

2.归纳概括。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综合起来,概括出全段的大意。

3.择要概括。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但有主要意思和次要意思之分。抓住主要的,略去次要的,就可以概括出大意

七、怎样组句成段

第一步要先通读整组句子,明确中心,明确结构类型。

第二步要抓标志,如表示时间、空间变化的词语,表示关系的词语,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等。

第三步是试排,先易后难,把能连起来的句子先连在一起,再反复斟酌那些比较难的句子的恰当位置。排完以后,要仔细阅读,检查排好后的段落意思是否连贯、合理,如果不连贯、合理,就应该重新排列。

八、列小标题

小标题与段意是不同的,小标题应在段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概括,它比段意更简洁,往往是一个短句,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词,而段意却是完整的一句话。列小标题一般考虑采用以下方法:

1.用词组或短语作小标题。

2.用简短的句子作小标题。

3.用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作小标题。

五、篇章

一、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篇文章所写的

主要意思。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有这些方法:

1.合并段意。

就是给文章分段,概括每段的段意,再将这些段意连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2.抓重点段。

重点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抓住了重点段也就抓住了主要内容。

3.提出问题。

阅读时,先看文章中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再看问题主要讲了哪几个要点,然后把各个问题讲的要点归纳到一起,就是该文章的主要内容。

4.综合要素。

叙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人:人怎么样、干什么。物:

外形、颜色、大小、质地等特点。弄清楚这几个要素,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抓住了。二、归纳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作出确切、扼要的说明。它由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部分组成。怎样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1.从分析题目入手。

2.从中心句入手。

找准中心句,再适当作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文章的重点段入手。

文章的重点段落往往集中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重点段落,就能比较容易地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4.从文章的主要内容着手。

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